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6h】

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插图和附表清单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研究方法

1.4.2技术路线

1.4.3研究框架

2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2.1相关概念辨析

2.1.1绿道

2.1.2城市滨水区

2.1.3河流廊道

2.1.4城市滨河绿道

2.2低影响开发研究综述

2.2.1低影响开发理论内涵

2.2.2低影响开发具体效益

2.2.3低影响开发理论发展历史

2.2.4低影响开发研究进展

2.2.5低影响开发研究小结与思考

2.3雨洪管理研究综述

2.3.1雨洪管理概念解析

2.3.2国内外雨洪管理研究进展

2.3.3雨洪管理研究小结与思考

2.4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研究综述

2.4.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概念解析

2.4.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水文学原理

2.4.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类型和构成

2.4.4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功能

2.4.5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优缺点分析

2.4.6国内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研究进展

2.4.7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研究小结与思考

2.5城市滨河绿道研究综述

2.5.1城市滨河绿道的内涵及构成

2.5.2城市滨河绿道的功能

2.5.3国内外城市滨河绿道研究进晨

2.5.4城市滨河绿道研究小结与思考

2.6本章小结

3城市滨河绿道案例分析研究

3.1我国城市滨河绿道现状问题、建设不足及概念性解决对策

3.1.1现状问题、建设不足

3.1.2概念性的解决对策

3.2国内外城市滨河绿道典型案例分析

3.2.1河北迁安三里河绿道

3.2.2宁波生态滨河绿道

3.2.3法国塞勒河绿道

3.2.4新加坡加冷河修复及碧山滨河绿道公园

3.3本章小结

4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原则策略、核心要点探析

4.1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的原则与策略

4.1.1构建原则

4.1.2构楚策略

4.2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的核心要点

4.2.1整合破碎的生态斑块,发挥廊道复合功能

4.2.2合理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各系统有效衔接

4.2.3通过土方平衡等填挖技术,打遣海绵地形

4.2.4构建雨水回用系统,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4.2.5注重景观的参与互动性以及科普教育功能

4.2.6打造合理的幔行系统,营造多重体验空间

4.3本章小结

5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探究

5.1总体规划

5.1.1总体规划目标

5.1.2总体规划思路

5.1.3总体规划步骤

5.2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

5.2.1源头控制——集水案观设计

5.2.2中途传输——输水景观设计

5.2.3末端调蓄——汇水景观设计

5.3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系统中植物配置探究

5.3.1檀物发挥的作用

5.3.2植物配置的策略

5.3.3不同类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植物选择

5.4本章小结

6小青龙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6.1项目概况

6.2规划设计目标

6.3规划设计策略

6.3.1生态策略

6.3.2水文策略

6.3.3景观策略

6.3.4人文策略

6.4总体规划

6.5具体实现途径

6.5.1通过LID雨洪措施,构建雨洪综合管理系统

6.5.2充分利用雨水特质,打造多重景观体验

6.5.3创造可视化雨水过程,融入科普教育功能

6.6设计模式运用

6.6.1源头控制——集水景观设计

6.6.2中途传输——输水景观设计

6.6.3末端调蓄——汇水景观设计

6.7本章小结

7结语

7.1研究结论

7.2创新与不足

7.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为全力应对城市雨洪危机,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河流生境破坏严重、淡水资源短缺匮乏、水生态系统岌岌可危等难题,可运用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理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雨洪管控,以充分发挥城市滨河绿道对雨水径流进入河流水系前的缓冲和屏障作用,发挥雨洪调蓄、旱涝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休闲游憩场所创建、城市景观面貌提升等综合功能。 论文采用“基础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研究—设计模式探究—项目实践论证”的技术路线,意在探析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的原则、策略、核心要点,并最终提出总体规划步骤及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和具体实现途径。 首先,对论文所涉及到的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城市滨河绿道等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然后,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在雨洪管理方面的缺失,并提出概念性解决对策;同时,通过对河北迁安三里河绿道、宁波生态滨河绿道、法国塞勒河绿道、新加坡加冷河修复及碧山滨河绿道公园进行深度剖析,以论述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技术在城市滨河绿道中应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其次,提出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系统构建应遵循因地制宜、科学高效、系统统筹原则;遵循场地规划、水文分析评估、综合管理策略;并提出该系统构建的六大核心要点。再次,提出“现状分析及目标制定—水文安全格局分析—汇水分区规划设计—方案初步确定—方案评估、筛选和优化”的总体规划步骤;并最终提出“源头控制—集水景观设计;中途传输—输水景观设计;末端调蓄—汇水景观设计”的设计模式,主张在源头、中途、末端分别打造特色鲜明且兼具科教功能的集水、输水、汇水景观,实现雨水径流从源头到中途再到末端全程行之有效的雨洪管控和景观营造系统。最后,运用提出的设计模式指导内江市小青龙滨河绿道的建设,以期为我国相关建设实践提供借鉴。 论文通过对城市滨河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以期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功能复合、效益多元的城市滨河绿道,打造城市滨河绿道高效的雨洪管控系统,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步伐贡献力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