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玛窦的生死观研究
【6h】

利玛窦的生死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 利玛窦生死观对晚明士大夫的影响

2 利玛窦生死观的研究概况

第一章 利玛窦生死观的神哲学背景

1.1 天主教的上帝论、宇宙论、人论与末世论

1.2 托马斯·阿奎那的灵魂论与幸福观

1.3 耶稣会及其修身经典《神操》

1.4 晚明思想界概况

第二章 以天主教神学教义为前设的生死观

2.1 基于天人关系的人性善恶论

2.2 灵魂论及其灵魂不朽的证明

2.3 天堂地狱之赏罚

第三章 从个体生命层面展开的生死观

3.1 现世为侨寓之所

3.2 死是届岸归家

3.3 善备死候之法

第四章 利玛窦生死观的儒学式表达

4.1 引用儒学经典的表述

4.2 借用儒学思维方式的表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将天主教信仰与中国儒家文化相结合,开启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其关于生死的讨论更是引起了晚明士大夫的广泛关注,本文着眼于利玛窦的生死观,在介绍其生死观的神哲学背景的基础上,从天主教神学教义以及个体生命伦常的层面阐述了其生死观的具体内容,并基于文本解读,分析了其生死观在儒家文化视域下的表达方式。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利玛窦生死观的神哲学背景以及晚明的思想界概况。托马斯的灵魂论以及“轻生崇死”的幸福观是利玛窦生死观的哲学基础;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的《神操》作为耶稣会士的修身法典,也是利玛窦生死观的来源之一;处于动荡时期的晚明社会,人们对生死问题的关注以及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利玛窦宣介天主教的生死观提供了契机。  第二部分从天主教神学教义的层面阐述了利玛窦生死观的核心论题:人论、灵魂论及后世论,围绕天人关系对人的认识确立了人与天主合一的终极目标,笃信天主的赏善罚恶预设了灵魂的不朽,灵魂不朽又导向天堂地狱的存在,人性善恶、灵魂不朽以及天堂地狱之赏罚共同构成了利玛窦在神学教义上对生死的讨论。第三部分从个体生命安顿的层面阐述利玛窦对生与死的态度,现世的种种苦难以及生命的脆弱性与有限性使得利玛窦将后世作为人的真正归宿,现世只是人的暂时寄居之地,死是度尽苦海、届岸归家,由此形成了“常念死候”的态度,并提出了“和于主、和于人、和于己”的解决生死之道。  最后一部分论述了利玛窦生死观在儒家文化视域下的表达方式,即以儒家经典中与天主教教义相似的概念、词句表述灵魂不朽与天堂地狱的教义;在儒家伦理道德的语境以及现世关怀的视域之下建构其生死观的合理性。利玛窦融汇儒学概念与思维方式表述的天主教生死观在人的完善上与儒家有着相似的追求,使其生死观的中国式表达能在儒学的语境下展开并产生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