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刺梨抗白粉病分子机制的研究

刺梨抗白粉病分子机制的研究

         

摘要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属蔷薇科蔷薇属植物,是我国特色的新兴水果之一,其果实肉脆、甜酸、具浓郁的特殊香味,被誉为水果中的Vc之王,其防癌、抑癌和抗衰老等保健作用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关注。但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刺梨白粉病(Uncinula necator)发生较普遍,主要危害幼叶、花蕾和幼果,在温暖湿润的地方或季节危害更为严重。白粉病是蔷薇科众多经济作物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刺梨这种较为野生的果树上探索抗白粉病分子机制将对一些缺乏抗性资源的蔷薇科果树和花卉作物的抗白粉病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选用抗、感白粉病刺梨为材料(与贵州大学合作),从病理学、细胞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角度,开展刺梨抗白粉病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刺梨白粉病年发生规律和白粉菌形态结构,寄主与白粉菌互作的细胞学特征,以及在白粉菌接种后刺梨防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内容包括分生孢子梗的荧光观察;分生孢子的长、宽测量;菌丝的直径与隔膜;子囊孢子的长、宽测量;子囊果的大小等。刺梨在受到白粉菌侵袭时,在菌丝周围发现H2O2的迅速累积,在被侵袭部位观察到胼胝质的积累。刺梨的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表达水平在白粉菌接种前后差异显著。刺梨白粉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形态结构特征的鉴定为该菌正确分类提供了依据。2.克隆了126个抗病基因类似物(resistance gene analog,RGA),发现RGA基因在刺梨基因组成簇存在,具有快速重组与进化、减数分裂不稳定和进化模式高度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正向选择压力、平衡选择压力、重复序列的重组、点突变、以及转座子元件插入等分子事件有关。从刺梨基因组中,获得96个具有开放读码框架的RG基因,其中34 RGA来源于抗病亲本,30个来源于感病亲本,32个来源于它们的F1后代。通过比较发现抗病亲本和感病亲本序列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平均值是54%,稍高于抗病亲本的34个序列内部的同源性52%。系统进化分析可以把这96个基因明显分为两大类:一类与nonTIR类型R基因同源性较高且含有该类型R基因的特异结构域,而另一类则含有TIR类型R基因的特异结构域。遗传作图把这96个基因定位到3个连锁群:最大的含有23个标记,命名为CR1,基因主要来源于抗病亲本和F1代;第2个连锁群CR2含有12个标记,全部来源于感病亲本;第3个连锁群CR3有6个标记。对这3个连锁群中的RGA基因的位置和进化树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同一个进化枝上的RGA基因在遗传图上往往也紧密“捆绑”在一起,这是由于基因的串联重复(tandem duplication)之后序列分化造成的;另一种情况是来自明显不同进化枝的RGA基因在作图时定位在一块,形成杂合性基因簇(heterogeneous cluster),可能起源于RGA基因簇区域之间的异位重组(ecotopic recombination)。从亲本到F1代,还观察到了RGA基因片段缺失的现象,与RGA基因的减数分裂不稳定有关。利用TAIL-PCR策略,在RGA基因侧翼分离到了1个转座子类似序列,Southern杂交分析发现该基因的拷贝数在抗病亲本中较高,在种内、种间拷贝数有很大的差异,转座子极有可能参与了抗病新位点的形成。利用已经发表的蔷薇科RGA基因,分析了来自刺梨、苹果、桃、梨、草莓、杏和李等228个RGA基因,在属间、种间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了RGA存在共线性的可能。进化分析还发现位于第125的组氨酸处于正向选择,补充了产生抗病新位点的动力。在植物上首次运用了重叠延伸法目的性克隆RGA基因,该方法可以避免兼并引物PCR的偏好性。发现的RGA基因具有减数分裂不稳定性是国际上的首例报道。3.研究了植物免疫系统下游相关基因包括PTO-like蛋白激酶基因和防卫相关基因(defense-related genes),这些基因以家族的形式存在于基因组,各成员之间多态性多为单核苷酸(SNP)多态性,发现1个基因响应于白粉菌侵袭。从刺梨抗病品种克隆了30个防卫相关基因,9个 PTO-like 激酶基因,21个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其中12个PR2基因,9个PR5基因。多态性主要由单核苷酸位点(SNP)构成,包括点突变、小插入/缺失(InDel)构成。PR5基因平均出现1个SNP频率为59 bp,PR2基因是64 bp。基于SNPs,进一步开发了SNAP标记,共设计了23对引物,最后17个标记可以在F1群体定位。反向Northern表达分析表明,PR2基因在接种后基本上不表达,PR5基因中的1个在接种后的表达明显增强。研究发现刺梨基因组中免疫相关基因从上游到下游即R基因→STK基因→PR2基因处于一个共进化体系。4.克隆了刺梨显著应答白粉菌侵袭的基因,并进行了验证。首先构建了富集抗白粉病相关基因的抑制消减(SSH)文库,反向Northern筛选后挑取表达量差异显著的克隆测序之后,发现一些是已报道抗病相关的基因,如PR10、P450、泛素、STK-like kinase基因、Cf-9类似基因、LRR受体类似激酶等,转录相关基因如NAC基因、Histone组蛋白基因,甚至是转座子基因。但最为显著的一类是与光呼吸相关的基因如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Rubisco激活酶、乙醛酸转氨酶、谷氨酸转氨酶、甘油醛脱氢酶、铁氧还原蛋白和转运蛋白等。Real-Time PCR验证和酶活性分析表明3个光呼吸重要基因Rubisco、Rubisco激活酶、乙醛酸转氨酶基因的表达明显响应于白粉菌接种,其中乙醛酸转氨酶基因在白粉菌接种处理中的表达量是对照的40倍,酶活性检测表明该酶在处理中的活性是对照的25倍。遗传作图发现这3个基因在刺梨基因组中聚类在一起。用RACE技术获得了这3个基因的全长,分别为812 、935和1 163 bp。根据全长序列设计引物扩增这3个基因的DNA区域,比较它们在刺梨抗病品种贵农6号,感病品种贵农5号和贵农1号,白粉病免疫品种无籽刺梨,蔷薇科其他作物如苹果、桃、梨、月季基因组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贵农6号和对白粉菌免疫的无籽刺梨在Rubisco基因位点的序列完全一样。5.提出了植物抗白粉病的一种新途径——光呼吸。光呼吸酶基因不仅对白粉菌侵袭有明显的应答反应,其酶的活性也显著升高;研究还发现这些光呼吸酶基因的转录显著受抗病信号分子水杨酸的诱导,且在刺梨抗白粉病过程中水杨酸和另一类抗病信号分子H2O2有积累现象。刺梨光呼吸途径在抗白粉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植物抗白粉病的一种新途径,因此本研究提出刺梨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光呼吸途径。目前正在利用拟南芥野生型和抗病信号途径突变体开展刺梨光呼吸酶基因介导白粉病抗性的机理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