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3中国心电学论坛 >肺静脉的生物学特性

肺静脉的生物学特性

摘要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经历了漫长且持续的过程,随着近几年对心肌袖、局灶驱动机制的认识,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冲动是房颤发病的重要驱动力.但肺静脉成为局灶冲动高发部位的原因及局灶冲动引起房颤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本文简要介绍肺静脉的组织学、胚胎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及电生理学特性,试图从生物学特性理解肺静脉驱动房颤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房颤心房肌的电生理特点为心房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限缩短、生理性频率适应性降低或消失、不应期及动作电位离散度增加。使心房产生足够的功能性折返,从而减少自发终止的机会,房颤得以维持。研究显示电重构与L型钙电流、短暂的外向型钾电流、超速延迟整流钾电流、快钠通道电流的改变及形成相应离子电流通道蛋白的表达减少相关。房颤的早期主要表现为心房肌电生理参数的变化,当房颤持续数周后,则会出现心房肌细胞结构、心房肌缝隙连接结构改变,心房肌细胞反分化等,若持续更长时间,心房肌细胞则可能出现凋亡。以上解剖结构的重构会导致相应传导速度和各向异性传导发生改变,产生传导减慢和单向传导阻滞,从而形成引起心律失常的环路,参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此外还与局部阻滞、传导减慢和心肌束的分隔等传导的不均一性有关。因此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针对不同机制所致房颤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肺静脉肌袖的触发机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因此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效果显著,但在持续较久的或合并心脏结构改变的房颤患者中.则需要补充神经节消融、线性消融或碎裂电位消融等其他术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层面上对房颤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研究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找到治疗房颤的新方法,如自主神经消融,改变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甚至致病基因的靶向治疗。进一步完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将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