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十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
第十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

第十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1-12-16

主办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会议文集:第十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2001-2009年间因财务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公司受罚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变化。结果发现违规公司受罚后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减少,并且更多地使用了较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构建真实的活动以规避证监会的处罚。就处罚强度和处罚引起的市场反应这两种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而言,市场反应的相对作用更大,市场反应的弱化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反向的激励作用。
  • 摘要:本文基于管理者薪酬契约理论,从信号传递角度解释了实务中长期存在的会计稳健原则在降低信息非对称程度和发挥会计信息估值功能方面的作用。具体地,本研究以我国1999-2010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信号传递的角度分析了会计稳健程度在传递管理者对于公司预期盈利能力判断方面的信号作用。研究表明,公司前一年度会计信息稳健程度与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即支持了会计稳健程度的信号传递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公司综合治理水平越好,其会计稳健程度关于预期盈利的信号作用越强。
  • 摘要: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当前学者们关注了代理成本、法律诉讼、政治成本和税负对稳健性的影响,而没有关注成长性这一公司重要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公司成长性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的成长性能够显著降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公司外部融资依赖程度对成长性与会计稳健性之间关系的影响。
  • 摘要:本文从宏观经济和银行经营管理两方面,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3年-2010年价值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宏观层面的因素对银行价值的影响的显著程度上要明显大于来自银行微观层面的各项因素。研究还发现,宏观层面,高速的GDP增长推动了我国银行业整体的成长,有助于上市银行价值的提高;而M1增速、通货膨胀率与银行价值负相关;微观层面,利息收入占资产比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价值显著相关,资产质量对价值也有显著的支撑作用。
  • 摘要:本文选取2000到2009年所发行的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的信用评级是否能够有效揭示发债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发债主体级别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发债主体大股东的类型、发债公司的类型以及发债的时间等外部因素,而企业内部因素除了公司规模以外等其他财务指标对发债主体级并无显著影响,这与国外评级有着显著不同。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IPO前公司高管的股权安排对上市后公司高管离职行为的影响。运用223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2563位管理层人员数据进行检验,我们发现,IPO前公司高管的股权安排会显著影响上市后公司高管的稳定性,这种影响对投资型入股和投机型入股两种类型的股权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投资型入股而言,投机型入股的高管在上市后具有更高的离职倾向。进一步我们还发现,延长高管离职后锁定期的监管政策,能够起到降低持股 高管离职行为的效果,且这种效果主要通过影响投机型入股人员的离职行为产生的。
  • 摘要:中国要求上市公司于2012 年全面披露内部控制的状况,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情况,特别是一些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那么,在中国自愿性披露时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司报告自身的内部控制缺陷,这些公司及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中国2009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目前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本文把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因素分解为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内控风险因素以及发现及披露激励因素两部分,结果证实,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具有复杂的公司运营、近期存在组织结构的变更、会计计量的复杂性、公司对内控建设投入较少的资源等特征,同时,聘用质量较高的外部审计人员、存在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公司受特别处理等因素会都会激励管理者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 摘要:本文对2008-2010年间我国2,368家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水平和债务融资倾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债务融资水平与流动比率、企业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自由现金流、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无形资产比重显著负相关。债务融资倾向与融资成本比、自由现金流负相关,与利息保障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此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债务融资水平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与债务融资倾向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十分有限。
  • 摘要: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研究社会责任信息对于机构投资者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责任信息具有一定的决策有用性,机构投资者尤其关注重污染企业环境表现,并且十分重视企业重大的社会责任缺失,最注重对消费者、供应商、客户责任等对企业投资价值有影响的缺失;机构投资者依次将媒体报导、企业年报、企业社会 责任报告、企业官网和亲自调研作为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来源;并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对于投资决策有一定帮助,但所披露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以提高决策有用性。机构投资者还表示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使用社会责任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支持。
  • 摘要: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如何影响IPO抑价现象。本文以1998-2007年来自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580个IPO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市场化程度在IPO抑价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从地区属性和市场化指数两个维度来衡量市场化程度。我们发现,市场化程度对IPO抑价率产生了负向影响,东部地区的IPO抑价率低于西部地区,市场化指数的提高降低了IPO抑价率。进一步考虑地区属性和市场化指数的交互影响,我们发现地区属性和市场化指数交互地作用于IPO抑价,东部地 区市场化指数高的新股的IPO抑价率显著低于西部地区市场化指数低的新股。
  • 摘要:本文以2005-2009在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IPO的公司为样本,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参与对IPO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参与增加了IPO公司的盈余管理,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而且盈余管理程度更高的风险投资支持的IPO公司,其IPO后市场业绩更差。实证结果支持风险投资IPO行为的道德风险假设,而与认证/监督假设不符。
  • 摘要:基于国内普通股票型基金2004-2010年的样本,我们发现总体上基金的现金流与前期业绩成反比关系,同时与当期业绩成正比关系,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由于基金业绩在不同市场周期具有不同的持续性,投资者除了参考基金的绝对收益,还会考虑基金业绩的可持续性。牛市中基金业绩持续性较差,投资者倾向赎回前期业绩较好的基金;而在熊市,基金业绩持续性较强,投资者倾向赎回业绩垫底的基金;实际上,基金投资者能自己做出理性的选择。我们的结论支持当期基金业绩-现金流关系对基金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并对国内“基金赎回异象”作出了解释。
  • 摘要:股权分置改革后,定向增发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形式,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定向增发股票的投资机会。本文首先检验了定向增发后的公司与高送转的相关性,然后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定向增发 后的上市公司实施高送转的股利政策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后第一年和第二年实施高送转的股利政策具有显著性,定向增发后的公司在下一年公布高送转股利政策的公告日前后存在显著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 摘要:本文以代理理论为基础,运用2003-2006 年的A 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管理层在职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代理成本低的上市公司而言,在职消费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的正面影响在高代理成本公司中更为显著,而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够有效地降低在职消费,并且机构投资者对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在高代理成本公司中更为有效。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并且在不同代理成本的上市公司中治理作用的发挥存在差异性。
  • 摘要:本文以媒体曝光度作为CEO声誉的代理变量,控制了CEO个人特征、企业特征、公司治理情况以及行业和年度的影响,此外,为了控制公司之间的差异的影响,我们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全部对公司进行了聚类。在此前提下,研究了CEO声誉对其超期薪酬的影响,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CEO声誉与其超期薪酬显著正相关。在将超期薪酬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组样本后,分别的回归结果显示,CEO声誉与其正向的超期薪酬显著正相关,而没有发现CEO声誉与负向的超期薪酬存在相关性。此外,CEO年龄、企业价值、高管持股比例也与超期薪酬显著正相关,兼任董事长的CEO的超期薪酬要高于不兼任的。研究结论表明,良好的声誉能给CEO带来超额报酬。
  • 摘要:近年来的研究(如:La Porta et al. 2002; 夏立军等,2005;胡海峰、李忠,2009)发现,公司所处的良好外部制度环境有助于提升公司的价值。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公司内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使用厦门大学内控指数课题组(2010)构建的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本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的改善有助于提升公司的价值,并且内部控制的改善能够减轻政府控制对公司价值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于非政府控制的公司);(2)内部控制的变化对公司价值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弱,从而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尽管政府控制能缓和这种递减的趋势;(3)更进一步,本文发现当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较好时,内部控制的改善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本研究建议监管机构进一步推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
  • 摘要:发展中的中国审计市场鱼龙混杂,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众多。好的品牌能否获得较高的审计收费?本文通过对2003至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计量分析,发现即使在控制了事务所规模和竞争程度后,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仍然获得较高审计费用。本文认为,我国审计市场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显著的品牌溢价,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注重品牌建设。
  • 摘要: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改革推进过程中,债务融资成本能否对债务资本的代理成本作出反应,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中国制度背景出发,从掏空行为以及股权结构引致的掏空风险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研究了现金流权和地方投资者保护对上述影响机制的作用。
  • 摘要: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行为理论和激励兼容等理论的基础上,以2007-2009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的1762个公司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高管年薪和持股激励、公司投资和在职消费行为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关系路径。研究发现,高管年薪激励对公司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而高管持股激励对公司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年薪报酬通过刺激高管增加消费来降低公司绩效,而持股报酬通过激励高管增加投资来提升公司绩效。
  • 摘要:本文使用市场整体层面的投资者情绪变化作为外部股权融资环境的改变,并将其与公司自身不同的融资约束程度相结合,研究不同预算软约束程度下,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差异。我们发现,我国企业存在着融资约束,而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带来择时发行股票的好时机,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在按照预算软约束的程度对样本进行完分组之后,我们发现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因预算软约束所产生组别的不同而不同。在预算软约束最强和最弱组,投资者情绪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了预算软约束存在的调节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选取新准则实施前后各三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新准则实施后审计师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鉴证力进行了研究。在控制了已有可识别的非准则变迁因素对审计师鉴证力的影响后,我们发现:在新准则实施后审计师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鉴别能力明显增强,对进行了盈余管理的被审计单位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大于实施前,但审计意见更不严厉,非标审计意见以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为主;此外,审计意见的出具在不同行业间存在一定差异,受新准则影响较大且受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行业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占比稍高,但差异不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新准则实施后受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金融保险业审计意见出现了异常,在新准则实施前金融保险业获得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占比在所有行业中是最高的,然而在新准则实施后所有样本公司均获得标准审计意见。
  • 摘要:本文根据2004-2009年间所有A股非金融类地方国有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政绩诉求目标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继而导致地方国有企业产生边际社会性支出,揭示了"政绩诉求--政府控制--边际社会性支出"这样一条政府干预国有企业所产生经济后果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⑴当地方政府在面临财政收入不足、国有经济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和经济增长缓慢时,地方政府往往会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尤其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会倾向于加强对员工规模大的企业的控制;⑵随着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控制程度的加强,会导致国有企业发生更多的边际社会性支出,如非效率投资和冗员等;⑶政府控制程度的加强,削弱了高管的薪酬业绩敏感性,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
  •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管理层激励会影响企业行为,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其具体影响路径仍存在争议。本文从企业避税决策的视角出发,研究对管理层的激励是否影响了企业避税决策。本文以薪酬和薪酬差距作为管理层激励的代理变量,发现随着管理层激励的增强,高管人员愿意承担更大避税风险进行避税活动,表现为实际税负的降低和节税水平的提高。同时本文还发现高管人员的激励效果与外部市场结构密切相关。本文构造了市场竞争的指标,结果表明前述激励效应在市场竞争较强的环境下更显著。这意味着市场竞争造成的标尺效应和信息效应会导致高级管理人员激励效果更强,将更加致力于避税行为。本文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也支持了上述结论。本文从内部决策者层面上观察避税决策的形成机理,是国内首篇研究高管激励影响企业避税行为的文献,将为进一步研究避税行为提供间接参考。
  • 摘要:本文以受到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按其违规形式分为有报表舞弊行为的公司和有会计信息违规披露行为的公司两种,并进一步把报表舞弊细分为与收入相关的舞弊和与资产相关的舞弊,通过设置Logistic模型验证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与其审计师受处罚之间的相关规律,即当审计师不能识别并公正地报告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舞弊,特别是与收入有关的报表舞弊时受处罚可能性就很大。进而明确审计师的责任并对审计准则的修订提出了相应建议。
  • 摘要:与投资相关的研究,投资效率的测度是关键。本文利用面板随机边界模型分别对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效率进行了测度,并构造了四个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的代理指标,然后基于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提高投资效率;公司受融资约束程度越重,会计信息对投资效率的提高作用越大;公司代理问题越严重,会计信息对投资效率的提高作用也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加强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改善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为投资效率的量化测度提供了指引。
  • 摘要:本文以2007-2009年沪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用操控性应计作为公司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考察了这些上市公司的审计师性别差异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签字注师中女性审计师占的比例越大,所审计的公司操控性应计越低,两个审计师如果都是女性其操控性应计最低;签字注师中女性审计师占的比例越大,越可能签署非标意见,两个审计师如果都是女性最可能签署非标意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女性审计师签署非标意见受上一期审计意见、本期操控性应计和自身学历的显著影响。
  • 摘要:从现金周期对企业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正反两个方面影响入手,构建基于企业业绩最大化的最优现金周期模型,证明最优现金周期的存在性,考察影响最优现金周期的因素,并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实证检验企业业绩与现金周期的关系,发现两者存在倒U型关系,即存在最优现金周期,进一步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现金周期状况与最优现金周期进行比较,发现大多数企业现金周期过长,据此给出了相应的现金周期管理的对策建议。
  • 摘要:目标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收购公司绩效吗?流动性假设认为,目标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收购方所需支付的价格越高,并购绩效越差;管理者代理假设认为,目标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收购公司股东对并购协同效应和支付价格的估计越准确,有利于抑制自利或自大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并购行为,从而产生高的并购绩效。本文以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对上述两大对立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目标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对民营收购公司的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会计绩效均有显著的正的影响,从而支持了管理者代理假设占主导的观点,而这些效应在国有并购样本中不成立。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味着,监管部门应该强化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这不仅有利于本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还有利于其他潜在收购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 摘要: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制度环境中,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债务融资尤其是信贷融资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本文基于创始家族投资风险不可分散、长期持续经营和注重声誉三大特点,从交易成本视角研究创始家族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本文发现,创始家族企业债务资本成本显著低于非创始家族企业;在创始家族企业中,债务资本成本对金字塔结构的敏感度降低。因此,创始家族控股股东的股权性质是影响公司债务资本成本的重要变量。
  • 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微观企业面临的重要宏观经济事件,它的波动对微观企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紧缩,信贷配给现象变得严重,资金变得稀缺,而这时恰恰是负债融资边际效用最大之时,因此此时更能观察到负债与业绩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8年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货币政策紧缩期信贷资源配置及其经济后果,我们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货币政策紧缩期信贷资金的边际增加将导致企业下一年度有更好的业绩表现和更高的业绩增长,然而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上,表明非国有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更好却没有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从而说明我国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也为负债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还提供了我国信贷资源配置及其经济后果直接的实证证据。
  • 摘要:代理问题广泛存在于现代公司模式中,环境不确定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代理人行为被监管的可能性,终极控制权不同的上市公司对代理人的激励机制不同,决定了代理人行为的不同,国有控股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体现了国有控股的治理效应之一。本文研究了公司环境不确定性和终极控制权以及它们的交互效应对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环境不确定性会增加公司的代理成本,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的环境不确定性对代理成本的影响较小。本文的研究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借鉴意义,也为分析师和广大中小投资者了解公司环境对经理人行为提供帮助。
  • 摘要:本文以2009-2010年沪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2008-2009年度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采用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数据和PEG模型,检验在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环境下上市公司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是否会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信息能够发挥信号功能,显著降低其权益资本成本。我们还选取自愿性披露正面内部控制鉴证信息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审计师声誉和首次披露两个视角展开进一步研究。进一步研究发现: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审计师声誉效应和首次披露效应,即: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审计师声誉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首次披露正面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具有增量信息,而非首次披露正面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足。
  • 摘要: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否向市场提供满足需求的新产品。随着研究开发活动在经济社会中日益重要,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在研究领域中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热点话题。本文采取实验研究方法,考察研发支出资本化与项目责任这两个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本研究以实验问卷为形式进行实验,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数据分析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支出采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与经理对项目承担高度责任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经理采取过度投资形式的声誉驱动的盈余管理;并且当研发支出资本化且经理承担高度项目责任时,经理还可能会进行个人利益驱动的盈余管理。
  • 摘要:本文以2003-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总体和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聘任国际四大的概率之间表现为∪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内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选择非国际四大,而国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聘请国际四大的概率之间表现为倒∪型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总体上能够做到自我利益保护,在投资者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在各个类型机构投资者中存在显著差异。
  • 摘要:以2007-2009年深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内控报告披露的内控质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以及内控报告能否为信息使用者带来增量信息进而影响资本成本。结果发现该类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未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投资者并不认可企业披露的内控自评报告,但内控鉴证报告能够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这些结果表明企业没有实现内部控制报告的有效披露,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控报告缺乏有效披露的实现机制。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公司开始出现会税差异以来,会税差异的持续攀升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新课题,但国内仍处于理论研究与预测的阶段。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纳税申报表难以取得,本文依据财务会计报告推算出会税差异,并以2005-2009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会税差异的主要成因,有助于上市公司全面理解会税差异,也为税务部门稽查、监控和协调提供有关证据。
  • 摘要:本文在对2002年至200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新行业进入和原有行业退出刻画的基础上,以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的角度对企业主营业务变更给予了新的解释。本文研究发现,技术投资行为对于企业主营业务的行业变更有显著影响,技术研发投资是企业保持技术优势的重要基础,如果技术研发投资不足或者偏低,企业很可能会从原有的高技术壁垒的行业中退出。此外,目前我国企业所具备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足以助推自身进入到新的高技术壁垒行业,技术引进投资成为了企业成功突破技术壁垒,向高科技行业扩张的重要替代机制和途径。本文的结论对深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和正确认识企业主营业务动态变更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 摘要:事务所是否依据质量控制原则来更换项目负责人?基于上市公司审计业务项目负责人的数据,我们发现事务所没有按照质量控制的原则更换项目负责人,表现为低审计质量、审 计质量出现下滑以及出具过松审计意见的项目负责人均未被及时更换掉。同时本文还发现客户关系会阻碍会计师事务所更换项目负责人,客户关系较强的项目负责人被更换的概率显著 低于关系较弱的项目负责人。这说明项目负责人-客户关系可能是事务所没有合理更换项目负责人的原因之一。
  • 摘要:本文通过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背景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预测(预测的频率、预测的精确度、预测导向以及预测偏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的教育水平、工作经历、年龄等特征与盈余预测性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1)年龄特征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与盈余预测的频率、精确性、预测导向和预测的偏差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管理者年龄越大,越不愿意进行自愿性盈余预测信息披露,更为“保守悲观”;年龄越大的管理者越倾向于选择更精确的点估计进行信息披露,因此出现预测偏差的概率相对更大。(2)接受过财务会计教育的管理者出于谨慎性不倾向于进行盈余预测,但倾向于披露“好消息”,对投资者进行向上预测的引导。(3)有过财务会计工作经历的管理者披露的盈余预测信息更为精确。(4)管理者的性别和学历对盈余预测性质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上市公司盈余预测性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投资者更为客观地评价管理者所选择披露的信息,提高投资者分析决策的准确性。
  • 摘要:本文以2006-2009 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根据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的长短将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的机构投资者划分为长期机构和短期机构的基础上,探讨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稳定性对管理层代理成本和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1)当期和滞后期长期机构持股比例越高,两类代理成本越低;当期短期机构持股对管理层代理成 本没有影响,但能够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而滞后期短期机构持股则对两类代理成本都没 有影响;(2)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影响长期机构降低两类代理成本的作用,即当控股股东持 股比例≤50%,控股股东偏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情况下,长期机构持股比例越高,两类代理成本就越低。
  • 摘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以托宾Q表征的市场基础业绩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会计基础综合业绩与经理人股权激励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实施前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的差异,适当股权激励显著提高了公司绩效;在股权激励实施后,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的激励水平与公司业绩显著的正相关,股票期权激励方式的激励水平与公司业绩正相关的不显著;但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不是呈线性关系;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在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间存在显著差异;股权激励存在一定的适度区间,应控制股权激励比例。
  • 摘要:以2007-2008 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债权治理与盈余质量之间的 关系,得到以下研究结论:资产负债率与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短期资产负债率与盈余质量 显著负相关,长期资产负债率与盈余质量呈现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后发现, 短期债务融资是引发盈余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而长期债务融资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市 公司的盈余质量,但这种效果总的来说并不显著。此外,最终控制人的国有性质加剧了债务 契约引发的盈余管理动机,恶化了盈余质量。
  • 摘要:本文从财务重述的视角透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状况,在控制了内生性的影响后发现, 我国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确实产生了积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较低的股权集中度以 及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的领导权设置等公司的微观治理机制,以及公司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等宏观治 理环境将有助于增强机构投资者对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而公司的股权性质、董事会独立性以及交叉上市 对机构投资者有效的发挥作用并没有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与非制度的保障。通过以上结果以阐明,要有效发 挥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必须要存在保障其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 摘要:美国总统Barack Obama 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繁荣取决于信息安全。本文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和制度经济学的原理考察了威胁信息安全的首要因素的安全漏洞,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危机型安全漏洞或者高危型安全漏 洞发生的频度与审计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而中危型安全漏洞或低危型安全漏洞发生的频度与 审计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于非“五大”而言,危机型安全漏洞 或者高危型安全漏洞发生的频度与审计风险溢价呈显著正相关;而对于非“五大”而言,中危型安全漏洞或低危型安全漏洞发生的频度与审计溢价呈显著负相关。
  • 摘要:建立股票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引起 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那么,这一初衷是否实现呢?以民营企业为参照系,本文首次以经验证据检验了上市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代理问题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上市对国有企业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是条件依存的,上市显著降低了非竞争性环境中的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而对竞 争性环境中的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影响不显著。这表明作为一种特殊的外部治理机制,上市与市场竞争之间的治理效应存在替代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解决国有企业代理问题的首要选择,但对于管制行业和市场欠发达地区中的国有企业,上市也是解决其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机制。
  • 摘要:本文手工搜集了中国上市公司2005-2009年期间R&D投资及高管政治联系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政治联系因素对公司R&D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治联系的确对公司的R&D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即政治联系的上市公司R&D投资概率显著的更低。但是,将政治联系区分为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与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后,本文却发现了两类不同的政治联系对R&D产生了不对称性的影响:政府官员类政治联系对上市公司的R&D投资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而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却对R&D投资显著增加了上市公司R&D投资的概率(即刺激效应)。
  • 摘要:会计稳健性是近年来实证会计研究文献的热点,但对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 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也不一致。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政府对企业经济利益巨大影响的制度 背景下,实证研究了企业对政府的影响力、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的会计,结果发现: 会计稳健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降低企业的信息风险,从而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而作为软权 力的企业影响力会引起更大的政府干预,从而会削弱会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企业影响力 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利用影响力获取优惠政策的经济收益与政府对其掠夺所造成的成 本比较,在我国目前的转轨经济环境下,市场在整体上认为企业影响力是负面的。
  • 摘要:基于我国2007-2009 年期间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获得的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公司年度样本986 个以及控制样本3540个,我们发现,首次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与前一会计年度相比,其审计收费更高,平均而言增长18.2%;与控制样本相比,获得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公司的审计费用没有显著差异,也即公司是否获得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对审计费用没有影响。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会使得审计师的审计努力增加或审计风险更大,而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所代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又使得公司控制风险和审计师的审计努力降低,综合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可能使得公司获得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对审计费用没有影响。我们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和获得非标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比例都很低。我们的研究结果有益于评价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效益性及其制度变迁效果,为市场各方提供信息参考。
  • 摘要:本文运用宏观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方法,以2003-2010 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β截面方差、总体可决系数R2,以及同向性等三种衡量同步性的方法,系统地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资本市场同步性的影响。结果发现,2007年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推行,会显著降低β截面方差、会显著增加总体可决系数,也会显著增加个股的同步性趋势,也就是 说,公允价值会增加资本市场的同步性,弱化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的大力推行,会加剧上市公司股价的同质化波动,对于资本市场的资源分配角色的提升有负面影响。本文的结果意味着,公允价值在我国不可盲目推行,适当的监管 和干预必不可少。
  • 摘要:有关企业持现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的已有研究文献较少关注现金持有的战略效 应。本文借鉴公司战略经济学理论,探索性地研究了企业超额现金持有水平对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影响,为企业财务决策与产品市场竞争战略之间的紧密联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我 们研究发现,企业超额持有现金具有战略效应,且超额现金持有水平与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呈 倒U 型关系。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较低的超额现金持有量就可能由于代理成本效应占优而对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产生负的净效应。
  • 摘要:文章以2004年至200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非线性Minshkin检验方法以及 线性多元回归方法,首先对我国证券市场应计异象的存在性进行了联合检验,其次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否减缓应计异象。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应计异象,并且 我国机构投资者已具备老练投资者特质,能够起到减缓应计异象的作用。随后,文章研究了 会计信息质量对机构投资者减缓应计异象的影响。结果证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机构投 资者对应计利润更准确定价,最终消除应计异象。文章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摘要:以2007-2009 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产出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仅能提 高企业当年专利产出,同时也将提高企业未来一年盈利能力和股票市场价值,而企 业人力投入仅能提高企业未来一年盈利能力;(2)企业研发投入的效果受企业所有 权性质、行业性质等特征影响;(3)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仅受到政府税收、财政资 助等政策影响,还与当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相关。上述结果说明,企业应当适当加 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获得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当通过给予企业适当的 鼓励政策,并加强对企业当地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提升企业科技研发的积极性。
  • 摘要: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能够释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 有助于企业外 部相关利益者的决策;而由审计师出具的内控鉴证报告则是对管理层所披露的内控信息公允 性的鉴证。本文以2007-2010年期间深沪主板上市的A股公司年度报告或独立公告中披露的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鉴证报告为对象,研究其披露是否会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研究表明,在 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资本成本相对较低,且进一步披露内 控鉴证报告的公司资本成本更低。这种结论无论对于国有还是非国有控股的公司同样成立。 作为第一篇研究内控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对资本成本影响的文章,本文的结论对公司管理层 和政策制定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摘要:将资本成本概念引入融资优序与EVA 两大重要财务决策活动中进行研究是本文 的特色。资本成本是项目投资时所必须达到的最低报酬率,是一种机会成本。在融资优 序和EVA 估算等财务决策中,资本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青岛海尔和宏源证 券两公司为样本,从财务决策的视角来审视资本成本在融资优序和EVA 估算中的影响。 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与西方资本市场所适用的“融资优序理论”相违背; (2)在EVA 估算模型中,资本成本是其关键影响因素,是EVA 理论的精髓;(3)在我国 现有公司财务实务中,资本成本的运用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它的应用也受到限制。这 表明,我国资本市场还需不断完善,加大对资本成本的重视和研究,达到有效降低债务 资本成本,充分利用其财务杠杆作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 摘要: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越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在财务上体现为具有较强的盈余持续性。本文以2007-2010 年A 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为样本组成面板数据对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具有越强的盈余持续性,并且内部控制质量对总应计持续性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净现金持续性的影响。
  • 摘要:以我国2006—2009年民营企业的IPO申请为研究样本,同时考察企业拥有的企业层面政治关系和所在辖区层面政治关系,实证研究了政治关系是否有助于民营企业得到IPO机会。研究发现政治关系对民营企业的IPO机会存在显著影响,拥有政治关系越多的民营企业越可能通过发审委IPO审核。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这样的缺乏正式的法律和司法体系、私有产权容易遭到政府侵害的制度环境下,政治关系作为一种重要替代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 摘要:本文使用手工整理的2005-2009 年中国上市公司外汇衍生品使用数据分析了使用外汇衍生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以外汇衍生品使用程度作为解释变量的OLS模型显示,外汇衍生品溢价为9.5%,对因变量托宾Q 值进行winsorize处理,使用哑变量(外汇衍生品使用程度) 作为解释变量的OLS 模型显示,衍生品溢价为18.5%(10.7%)。分组检验显示,在金融危机前,使用外汇衍生品产生了溢价效应,在金融危机后则变成折价效应。双重差分检验显示,使用外 汇衍生品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在金融危机中,这种效应并不显著。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用外汇衍生品使用程度的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替代变量,并使用了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检 验,其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结论。本文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下使用外汇衍生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发现使用外汇衍生品对非 国有公司价值的提升幅度要大于国有企业。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使用外汇衍生品会显著提高公司价值,而无政治关联的企业使用外汇衍生品的价值效用并不明显。治理环境与使用外汇衍生品溢价正相关。 本文拓展了已有的文献研究,对于中国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增强企业避险意识,推动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创新,规范上市公司风险披露,加强对企业使用衍生品的监管,都提出了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企业跨国经营对合并报表中的会计盈余质量产生的 影响。本文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跨国经营会产生抑制盈余管理程度的作用。对于那些拥有境外子公司的上市公司而言,由于同时面临多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监管,并且其多数子公司在相对更有效的投资者保护环境下经营,因此这类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得到改善,特别是当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分布于多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改善的效果更为明显。
  • 摘要:制度性壁垒和市场监管体系是否会削弱会计系统的信号传递功能,是会计政 策研究和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本文检验了稳健的会计政策对于公司融资活动及其股利 政策的影响。我们发现,在我国,稳健的会计政策让公司在融资竞争中处于劣势,会计稳 健性越强的公司获得的银行信贷资金越少,公司通过配股或增发进行再融资的可能性越 小;会计稳健性越强的公司股利支付水平也更低。这表明稳健的会计政策传递的低风险 信号并未让公司在融资竞争中具有优势,股利政策也受到融资约束的传递影响。会计稳 健性对融资活动的负面效应为我们从金融监管和制度发展的视角思考会计政策的执行和 推广提供了经验研究的证据。
  • 摘要:文章检验了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中的市场时机选择行为,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新股中存在显著的择时动机,并且市场时机选择的方式与定向增发新股类型 有关。当上市公司向大股东及其子公司定向增发收购资产时,选择相对低估的市场时机;当 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时,则会选择相对高估的市场时机。研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公司股票估值与定向增发后的股票价格表现负相关。这些结论说明我国 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新股过程中,有通过市场择时向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
  • 摘要:理论上,内部人交易的事后及时披露,可加快价格发现、降低内部人交易的获利 性。然而及时披露政策是否具有这样的效果有待实证的检验。本文利用上海交易所的高管交易数据,多角度对比考察了及时披露和延迟披露的交易,发现延迟披露的交易存在更严重的违规交易、连续性交易,并且延迟披露的交易(卖出和大额买入)对未来3个月的股价走势 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这意味着他们更可能在利用短期的未公开消息进行内幕交易。延迟披 露正成为便利内部人进行高获利交易、逃避投资者和监管层及时监控的“隐身斗篷”。进一 步,延迟披露对价格发现过程具有负面影响,市场在交易披露之前提前反应,交易的披露丧 失了意义。上述发现凸显了及时披露政策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强化交易的披露管制提供了有 力的实证支持。
  • 摘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操控应计项目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管理层还可以通过操 控实际交易活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本文选取2004~2010 年的特别处理企业为研究对象,考 察其为了改善自身状况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以及行为方式的转换。本文发现,处于濒死状况的企业既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也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难以被识别的真实盈余管理对濒死企业状况改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易被识别的应计盈余管理却对濒死企业改善的状况产生 了不利影响。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濒死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越隐性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改善其濒死状况。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监管环境的趋严,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濒死企业由应计盈余管理转向成本更高,对企业未来价值损害更大的真实盈余管理,这为特别处理企业二次 戴帽提供了部分解释。因此,在制定上市公司监管政策时应该综合考虑相关政策可能产生的 非预期后果。
  • 摘要:2006年和2008年,证监会分别出台两项与再融资资格挂钩的半强制分红政策。本文以此作为制度背景,将再融资资格看作是公司的期权,并从财务灵活性的角度探讨了期 权价值的大小,进而构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迎合策略的分析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财务灵活性是理解公司在半强制分红背景下股利行为的关键因素。2008年政策中限定股利 分配形式仅为现金股利的规定提高了高成长性公司的融资门槛,可能导致监管悖论。实际上,在公司根据财务灵活性进行自利选择的过程中,市场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因此监管当局应该 减少行政干预,加速再融资的市场化进程。
  •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为大股东套现问题较为严重,作 为市场监管手段之一的审计行业,在执业过程中是否关注关联方交易呢?关联方交易对审计 质量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以2007~2009 年的A 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以审计意见替代审 计质量,检验了关联方交易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关系。结果显示,关联方交易中的对外担保、 资产买卖、债务重组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摘要:本文以2005 年—2010 年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地方国企为样本,研究签约方 身份的不同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差异对会计信息契约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国 有上市公司的薪酬与业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董事长领薪或控股股东为行政性质时,控股股东与公司之间更高的信息不对称都会带来薪酬契约对会计信息的更大需求。 本文的结论表明,我国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薪酬契约是有效的,而签约方身份的不同带 来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差异会影响薪酬契约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 摘要:摘本文检验发现,与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据不同,中国上市公司R&D投资时机 选择具有显著的反周期性特点,其投资业绩效应也具有周期不对称性。同时,管理者的 情境性决策心理对该反周期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上述研究结论以及基于转轨 经济背景的解读,对于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经济波动期间中国公司R&D投资决策的 真实情况与机理,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 实意义。
  • 摘要:“财富分配、资源配置”对公司薪酬政策的影响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而税收政策在公司薪酬契约的制定上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推动因素,并且产权性质也是重要 影响因素,本文利用2007 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企业所得税法 改革后,工薪抵扣税收政策的变化对公司提高高管和职工薪酬均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并且由 于薪酬增加的“尺蠖效应”,公司高管与职工薪酬之间的级差进一步扩大。进一步考察不同 产权性质对企业所得税与公司薪酬政策关系的影响,发现在普通职工的薪酬激励方面,工薪 抵扣税收政策的变化对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公司高 管的薪酬激励方面,国有控股公司的“激励动机”要强于“税收动机”,相对于非国有控 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高管薪酬增加更为显著,高管与职工薪酬级差扩大也更为明显。本文 首次从“财富分配、资源配置”研究外生性政策对公司薪酬政策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仅为西 方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提供了证据,也丰富了该领域的学术文献,并且对所得税改革也有政 策含义。
  • 摘要:迄今,学术界鲜有关注频繁出现的企业间非价格战形式的恶性竞争现象。本文首次 对此进行了界定,并在Hoteling 空间模型下对恶性竞争的触发及约束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理论模型显示,同质化竞争是恶性竞争的触发机制,而声誉机制、行政(司法)处罚以及行业 管制则为约束机制,能对恶性竞争的主导企业产生惩戒效果。随后,本文以近期发生的“3Q 大战”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行业内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触发了恶性竞争,并使腾讯遭受较大的声誉惩戒,但在我国行政处罚及行业管制尚不具备有效的约束作用。鉴于此, 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并完善法律及行政监管环境将有助于抑制恶性竞争。
  •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股东在阻止招商银行发行百亿可转债提案中如何发挥监督作 用。我们发现,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小股东采取集体行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控股股东对他们的利益侵占,从而保护了自身的利益。我们的研究丰富了股东积极主义和委托—委托问题的文献。
  • 摘要:不同于其他的自愿信息披露行为,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取决于公司自身的披露动机,而且取决于审计师是否愿意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本文利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在2008—2009年报中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信息所带来的研究机会,实证考察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这一特殊的自愿信息披露行为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降低代理冲突和传递信号不仅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且是其自愿提高鉴证信息披露质量(扩大鉴证范围和提高保证程度)的主要动机;审计师声誉越高,越不愿意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合理保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以及内部控制质量会显著影响审计师对鉴证风险水平的评估,进而影响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鉴证范围和保证程度。
  • 摘要:发表独立意见是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方式之一,充分体现了独立董事的“话语权”,其独立性与公正性对于信息不对称下管理层行为、决策的监管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两权分立下董事会保护股东利益的有效性。本文以2001 年中国全面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以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所发表独立意见为研究对象,对独立意见类型、事项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行使“话语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摘要:现代社会中,媒体发挥着收集信息并将其传播给公众的中介作用,成为投资者了解投资企业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对媒体披露关注的增多和研究文献阐述观点的争议,本文希望通过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媒体披露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的作用。本文从媒体披露如何影响经理层决策出发,分析媒体披露与管理者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媒体披露如何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结果发现,媒体披露越强,管理者更愿意承担风险。这说明媒体披露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外部治理作用。此外,本文按照控股股东性质分组的结果表明,媒体披露对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者的风险承担影响显著,而没有证据表明其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者的风险承担有影响。同时,本文还证明了风险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管理者所承担的风险是有益于股东的,有利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 摘要:自1995年我国实行房屋预售制度以来,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预收账款占比在 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种与其他非房地产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预收账款以及其隐 含的盈余储备是否有违约预测作用?是否能提高债务契约的有效性?为回答这 一系列问题,本文首先构造了一套计量预收账款盈余储备指标的计算公式;其次 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证明了因预收账款而形成的盈余储备具有明显的违约预 测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其预收账款所形成 的盈余储备有明显的信贷决策价值;同时,为检验其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本文还 运用了Zhang 的利率影响因素模型,其实证结果也显示:房地产上市公司因预收 账款而形成的盈余储备降低了银行等信贷机构发放贷款等的利率水平。
  • 摘要:论文构建环境信息披露的信号传递模型,解释了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参差不齐的 现象。理论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处于分离均衡的状态。企业在权衡环 境信息披露的成本和收益后自我选择披露水平。环境绩效好的企业由于披露的边际成本较小,选择高披露并获得相应的奖励,权益资本成本较低。对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支持了理 论模型的结论。规范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信号价值,可以激励企业自觉提高环保努力。
  • 摘要: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整理2007-2009 五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①签字注册会计师的教育背景、执业经验、职位、取得其他资格证书情况、性别等资料,首次研究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特征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职位 和性别对审计质量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受教育程度对审计质量无显著的影响,是否获得其他 资格证书对审计质量有显著的负效应;但作为复核人的注册会计师的个人特征对审计质量不 存在显著的影响。鉴于个人行为会受到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我们进一步考察了会计师事务所 质量控制、晋升等内部制度对审计质量的作用。本文从更微观的视角拓展、深化了对审计质 量的研究,这一新的视角为认识“四大”与“非四大”审计质量争议、独立审计质量控制等 问题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成为国内外理论界资本结构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外部审计通过鉴证可以降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方的代理冲突,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2007-2010年我国上市的A股非金融类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外部审计对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外部审计对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产生了显著影响,当上市公司被出具无保留意见时,更容易得到长期债务。被四大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长期债务。外部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 摘要: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上2007年至2010年披露审计资源投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审计资源投入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审计师关注盈余管理,审计师 的资源投入与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审计师更倾向于抑制正向盈余;大规模的事务所较小所而言,随着审计资源的投入的增加抑制盈余管理的能力更强;异地所随着审计资源的投入的增加,对盈余管理的抑制能力并不比本地所强。以上结论也充分说明随着事务所的“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本地事务所受到政府的干预的因素逐渐变弱,中国的审计市场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以上结论对于审计市场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随着近年国内公司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市场化进程加快,首发公司的质量受到市场各方的关注。本文以2001-2010年IPO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IPO发行费用与公司承销风险的关系。本文发现上市后财务业绩更差、股价超额报酬更低的公司需要支付更多的发行费用,且该结果只存在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同时,2009年6月开始 的“去行政化”改革,增加了保荐人等利益相关方的承销风险,企业IPO的发行费率显著 提高。总体上,本文支持发行费用蕴含IPO公司承销风险信息的观点,同时发现一些国内制度影响下的特色结论。
  • 摘要: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评价有助于更好的探寻资本市场审计质量的微观基础,为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事务所改进内部治理与管理、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有效性提供重要依据。我们利用来自71家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中127位合伙人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水平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排序前9位的公共因子合计可以解释样本方差63.83%的差异,是内部治理评价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因素;“四大”的内部治理水平显著高于非四大和本土大所,证券资格所与非证券资格所、本土大所与本土中小所之间的内部治理差异则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味着四大的审计质量确有更为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作为保障,我国本土事务所内部治理的完善不能单纯依赖外部行政监管手段,本土大所近年来的规模快速扩张并未伴随内部治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 摘要: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分析了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对职工工资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2000年至2008年样本公司被大股东占用的非经营资金高达52900亿元,而同期上市公司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仅为14500亿元,被占用资金是支付工资总额的4倍之多。实证分析表明,在业绩上升的企业中,资金占用程度越高,工资增长幅度越小,即资金占用降低了业绩上升企业的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在业绩下降的企业中,资金占用程度越高,工资下降幅度越大,即资金占用扩大了业绩下降企业的职工工资降低速度。与之相比,管理层薪酬并未受到资金占用的影响。本文为理解大股东占款的负面影响和企业层面的工资影响因素 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显示了企业利益分配中,相对高管和股东普通职工地位的弱势。
  • 摘要:高管薪酬契约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者用于减轻代理成本的一种手段。通过选取2009-2010年家族类上市公司492家和国有上市公司521家,实证结论表明:家族类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家族高管薪酬比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平均要高,并且薪酬业绩敏感度低;独立董事作为保护外部中小股东利益的监督机制,与国有企业相比,家族企业的独立董事对高管(家族高管)薪酬治理作用更为有限;这一结论表明,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发挥还需一个合适的治理环境。
  • 摘要:基于1999年至2007年之间已引入ERP的沪深股市65户上市公司的215份调查问卷,以IT资源观为理论框架,研究了ERP资源(分为ERP技术资源和ERP人力资源),通过企业流程绩效中间变量,对企业组织绩效(分为财务与非财务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ERP资源影响了企业流程绩效,进而影响了企业组织绩效;同时,企业流程绩效和组织绩效之间,以及财务组织绩效与非财务组织绩效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基于资源观理论提出了ERP资源概念,发现并验证了通过企业流程这一中间变量, ERP资源与企业组织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实证检验了Stratman(2002)的ERP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在中国这样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适用性,为中国开展ERP资源评价提供了参考。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上市公司2001年—2009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税收规避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税收规避行为降低了企业价值,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税收规避是把双刃剑,它带给股东的损害高于其利益。进一步的实证发现企业信息透明度并没有显著增加企业价值,企业的信息透明度需与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结合,才能产生调节作用,从而增加企业价值。信息透明度高的企业,其税收规避程度更强,但是中国的投资者对于税收规避行为的评价是负面的,尽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降低了这种负面的程度。本文的结果验证了税收规避行为的代理理论解释,本文的结果表明税收规避并不必然简单地表示将政府的财富转移给股东,而是反映了经理人享用了税收规避的一部分利益。
  • 摘要:本文分别在最优契约理论与管理层权力理论框架下,寻找相应的衡量变量,检验股权激励的实施动机。我们的全样本检验结果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分组样本检验 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两种理论都能够部分解释股权激励的实施动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动机是复杂的,既有股东弥补激励不足的动机,也有监督不足导致管理层以此扩大寻租空间的动机。
  • 摘要:董事的行为受到社会网络影响。本文选取“董事在董事会同时任职而联结形成直接及间接关系所构成的”董事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计算了2003-2009年上市公司董事网络中心度指标,并从公司综合信息披露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两个维度检验董事网络在独立董事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中的作用。实证结果发现,以深交所信息披露考核评级作为公司综合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指标,无论是把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分为“好”和“差”,还是使用具体信息披露考核评级打分,都发现公司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越高,上市公司综合信息披露质量越好;其次,以公司因财务舞弊等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被监管机构处罚作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差的指标,无论是通过配对样本,还是全样本比较,都发现公司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越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好。本文的结论表明,董事网络能够影响独立董事在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中的作用。
  •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以关系经济、市场发展不均衡等为显著特征的中国新兴市场环境下,公司价值对自愿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在以关系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中,关系成为获取资源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所以拥有更多关系网的价值越高的公司为避免由于披露所带来的高额专有成本,资本市场交易的披露动机并不显著,公司价值与自愿披露显著负相关;但是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上述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我国自愿披露动机的特殊性,并对于制定相适应的信息披露准则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文章结合中国制度背景,理论推演公司治理和亏损逆转性之间的关系,采用从2003年到2009年之间发生亏损的1244家亏损上市公司年作为样本,系统研究公司治理水平是如何影响亏损上市公司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权市场、国有股比例、审计意见类型等公司治理要素均对亏损上市公司财务价值存在明显驱动效应,管理层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等公司治理要素均对亏损上市公司财务价值无明显驱动效应。
  • 摘要:合约的不完全性导致管理者薪酬合约的异化,并诱发管理者薪酬合约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薪酬本身也可能成为代理问题的一部分。文章以我国证券市场2002-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以检验审计能否降低高管薪酬中的代理问题,进而提升高管薪酬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薪酬合约安排中存在代理冲突增加效应,管理者薪酬高的公司对审计存在自愿需求,倾向于选聘国际“四大”或国内“十大”, 国际“四大”或国内 “十大”能缓解这种异化和代理冲突增加效应而提升企业价值。通过强化上市公司管理者薪酬专项审计,有利于提高薪酬合约效率。
  • 摘要:本文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形式及其鉴证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详细披露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或聘请独立第三方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都会使投资者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股票价值做出较高评价,并提高对该公司股票投资的可能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是通过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从而影响其对公司股票价值的评估,并最终影响其投资决策。
  • 摘要:本文实证考察了不同所有权性质的政治关联企业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中,政治关联既给企业带来更多银行借款、市场份额更大、容易获得政府补贴等收益,同时也使得这些企业承担冗员、高劳动力成本以及高实际所得税负等政策性负担。并且,平均来看,政治关联国有企业的会计绩效更差。而在民营企业中,政治关联企业除了市场份额较高以及更容易获得政府补贴外,其负债率、市场份额、雇员规模、劳动力成本和实际税负都与没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没有显著差异。并且,政治关联最终对企业的会计业绩和市场价值都没有显著影响。
  • 摘要:A股市场审计质量,究竟怎么样?这个问题不仅对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极为重要。经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审计市场存在上市公司与审计师合谋的问题。在审计师独立性受到质疑的情形下,审计质量是令人担忧的。而审计质量不高的真正原因,主要是由于审计市场结构不合理和存在过度竞争行为。
  • 摘要: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1998-2010年的文献数据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从研究机构影响、论文影响和发表期刊影响等多个维度呈现了我国十年来审计委员会主题的研究文献。本研究得出,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研究呈现出清晰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维度,以及从初期对国外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介绍和借鉴性的研究,到深入分析和检验我国引进审计委员会制度效果的研究。本文提出应该从主题、方法和国际影响等方面来进一步拓展我国的审计委员会研究。
  • 摘要:本文把产品市场竞争、高管激励、盈余管理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研究了前二者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对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中这种影响关系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实证研究发现,考虑了高管激励的内生性特征后,高管激励能够显著改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不同产权上市公司在面对产品市场竞争时,对高管激励手段的选择不同,具体为国有上市公司偏好于选择增加现金薪酬,而非国有上市公司偏好于选择股权激励。本文结论表明:完善产品市场竞争的制度建设,是改善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效果并抑制其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在对公司发布盈余预测的同时,分析师还对一些公司发布了现金流预测。分析师为什么仅针对某些公司发布现金流预测?其动因何在?本文基于公司有无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的两组样本数据,从企业风险和股权性质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信息需求理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风险是决定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的重要因素,企业风险越大,分析师越有可能发布现金流预测;第二,由于政府的支持,国有企业的风险相对非国有企业的风险较低,因此分析师对国有企业发布现金流预测的概率较低;第三,进一步考察企业风险和国有股权的交互作用,发现国有股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风险对分析师现金流预测行为的影响。本文是第一篇基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研究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的文章,并且首次基于股权性质,深入讨论了分析师选择性发布现金流预测的动因问题。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加深对分析师行为的理解,并对投资者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本文以2002-200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数据为基本依据,运用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从公司高管更换的角度研究了审计委员会设立的政策效应、跟风效应和制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公司高管更换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呈显著正相关,审计委员会设立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负相关,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其CEO、CFO更换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影响显著减弱,董事长的更换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影响作用反而得到加强;(2)公司高管更换、审计委员会设立都与签字注册会师的变更正相关,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其董事长、CFO的更换对签字注册会计师变更的影响显著减小,但CEO的更换对签字注册会计师变更的影响作用反而得到加强。
  • 摘要:金融管制作为转型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建设的一种治理机制是非常必要。配股管制作为金融管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由来已久,研究配股管制对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把我国配股管制的有效性细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从长期市场业绩和会计业绩系统考察我国配股管制的有效性及其演进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的配股管制总体上是有效的,其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都发挥了效果;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配股管制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都有逐步加强的趋势,存在随时间推移的演进效应,同时,我国配股管制的间接作用相对于其直接作用而言表现出一定的柔弱和缓慢。这为理解我国配股管制的作用和投资者保护提供了新的发现和经验证据。
  • 摘要:公司持有现金会产生代理成本,从而损害企业价值,而公司治理能够影响现金持有产生的代理成本,进而影响现金持有价值,股权结构又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基础组成部分,所以股权结构对现金持有价值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负向影响现金持有价值,少数大股东联盟、流通股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股权结构综合评价指数正向影响现金持有价值,支持了相应的研究假设,而法人股比例负向影响现金持有价值,未能支持相应的研究假设。同时提出了增强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监管力度、构建股权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增强对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加强对现金的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 摘要:社会网络理论认为,CEO嵌入于企业内外部网络,其网络嵌入性决定了CEO在该网络结构中所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寡,这成为其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当CEO发生变更时,原CEO与继任CEO在企业内外部网络中嵌入性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该企业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量的差别,从而引起企业价值变化。以此为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了CEO变更,CEO网络嵌入性与企业价值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CEO网络嵌入性程度在CEO变更与企业价值相关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CEO变更通过CEO内外部网络嵌入性的变化引起企业价值的变化。CEO网络嵌入性在CEO变更与企业价值的正相关关系中具有正向中介作用,且内部网络嵌入性的中介作用更强。
  • 摘要:银行业发展关乎一国的产业扩张、公司治理和资本配置,银行治理是银行业发展的核心;与此同时,资本充足监管是各国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治理质量会影响资本充足水平吗?银行治理质量能否进一步影响贷款质量吗?本文运用中国74家上市银行和非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0年年报手工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和境外法人持股情况这三类治理因素质量越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差值越高,这一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银行得到加强;同时,这三类治理因素质量与当期银行贷款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提高银行治理质量,有利于提高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维护金融行业稳定发展。
  • 摘要:本文将在现有的债务融资理论、效率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投入产出的效率观,对包括22家稀土上市公司在内的987家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2005--2009年5年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旨在以融资决策作为出发点,构建企业债务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与已构建的指标体系构成债务融资效率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结合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稀土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效率进行评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