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23届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
第23届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

第23届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1-06

主办单位:肝胆胰外科杂志编辑部

会议文集:第23届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胰腺导管腺癌也被称为胰腺癌,在美国胰腺癌的死亡率排名第四。老年人胰腺癌的发病率高于年轻人,仅有20%的患者发生的肿瘤是局灶性的,可以临床治愈。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5%。
  • 摘要:我国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中国沿海地区,有文献报道,部分地区肝内胆管结石占胆石症病人的42%以上。“去除病灶、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原则和方针,然而在临床应用中,有些患者肝内大量结石,且在Ⅲ级胆管以上,或肝内病变所处的位置特殊,很难做到完全去除病灶和取尽结石,那么解除梗阻和通畅引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肝门狭窄成形术和胆肠内引流术是“解除梗阻、通畅引流”的主要方式。
  • 摘要:目的:介绍胆管、胰管双T管架桥术作为晚期胰头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10月至2010年5月间共37 例施行该术式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率、死亡率、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生活质量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7.15±32.56 分钟;术中出血均少于50 毫升,未输血;14 例胰瘘(37.84%),1 例胆瘘(2.70%),经引流后愈合,平均住院12.25 天,无腹腔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术后随访腹痛、糖尿病、体重有恢复。平均生存期9.62 个月。结论:胆管、胰管双T 管架桥术手术简单安全,创伤小,能有效解除患者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 摘要: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是指经脐部这一人体自然皱褶部位置入器械进行手术,以达到术后腹壁无可见瘢痕,更加美观、更加微创的目标。早期文献报道的经脐入路内镜手术系将带1个器械通道的腹腔镜经脐部的切口置入腹腔,在腹腔镜引导下将阑尾或Meckel憩室的肠襻经脐部切口拖出体外进行切除,或进行输卵管结扎、卵巢囊肿切除等。1999年Navarra 与Piskun 即分别报道了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资料,其基本方法是沿脐下缘置入2只5mm穿刺套管,经皮穿刺缝合固定胆囊底进行牵引完成手术。笔者于2007年5月用上消化道内镜完成经脐入路内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继之进行了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阑尾切除的探索,并提出了经脐入路内镜手术(transumbilical endoscopic surgery, TUES)的术语。由于TUES相对于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技术难度低,同样能达到术后腹壁无可见瘢痕的目的,近年得以快速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的术中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8 例Mirizzi 综合征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结果: 49 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 9 例中转开腹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Mirizzi 综合征Ⅰ型行LC、Ⅱ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Ⅲ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术中胆道造影胆总管探查+瘘口修补的手术安全可行。
  • 摘要:目的:探讨ERBD 和PTCD 两种微创方法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45 例,随机分为ERBD和PTCD 治疗组,术后定期复查随访,比较两组肝功能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黄疸再次升高及生存时间。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二组术后1 周黄疸指数、转氨酶明显下降,但γ-谷氨酰转肽酶ERBD 组下降幅度较PTCD 组更明显,术后随访死亡者生存时间ERBD 组长于PTCD 组,而术后胆道感染的机会PTCD 组明显低于ERBD。结论:ERBD 和PTCD均为微创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ERCP 和PTCD 疗效各有侧重,并可联合运用。
  • 摘要:目的:评估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复杂的胆囊结石的疗效,总结手术操作的技巧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腹腔镜手术治疗40 例困难的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有中转开腹手术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处理各种复杂的胆囊结石操作技巧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的胆囊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经脐入路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32 例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行改良经脐入路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32 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2-90min,平均28min。术中出血量2-25ml,平均10ml。部分患者放置引流管,术后平均2.8 天出院。术后随访一年,所有患者无胆道损伤、无胆漏、无腹腔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腹部仅于剑突下留一3-5mm 手术疤痕。结论:改良经脐入路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息肉样病变同样安全且美观、微创,并且操作较经脐入路术式容易。
  • 摘要:目的:探讨胆漏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发生的11例胆漏的常见原因、治疗方法。结果:10例经非手术治疗而愈,其中2例B超引导下行腹腔穿刺抽液并置管引流、1例做鼻胆管引流(ENBD)而愈。1例再次手术而愈。结论:胆漏重于预防,一旦发生应积极处理,根据胆漏原因、漏出量及腹膜炎程度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有效的防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450 例LC 手术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发生并发症5 例,占1.11%,包括胆管损伤1 例,出血2 例,胆漏2 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手术技术,高度重视Calot 三角解剖变异,避免电灼伤周围组织,冷静处理术中出血,及时中转开腹,是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各种意外,并给与恰当治疗。
  •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s, AC)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2例AC施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70例完成了LC,12例即刻中转开腹胆囊切除,中转率3.14%。胆囊切除方法依次为顺行267例、逆行59例、顺逆结合方法44 例。均作腹腔引流。术后并发症15例,发生率3.93%。分别为剑突下穿刺孔感染化脓9 例、腹腔感染2 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剑突下切口疝2例。无死亡和输血及医源性损伤发生。结论:AC施行LC以症状发作后72h内最佳;仔细解剖Calot三角、正确处理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以及增粗变短的胆囊管、防止胆囊动脉损伤和避免过深剥离胆囊床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及时中转开腹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并发症及医源性损伤。
  • 摘要:目的:总结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并探讨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31例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患者术前停用抗凝血药物,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术中应用低气腹压力、超声刀解离等技术;术后24 小时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术后2-3 天胃肠功能恢复后开始服用抗凝血药物。结果:30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 例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的腹腔内出血和切口渗血;出院后1 个月复查未发现再发血栓、冠状动脉支架狭窄等情况。结论: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的病人患结石性胆囊炎,经围手术期处理和术中低气腹压力、超声刀技术的应用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比较经腹腔镜联合电子胆道镜胆道探查治疗多发胆道结石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常规开腹胆道探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06 例多发胆道结石患者分为腹腔镜联合电子胆道镜胆道探查组(L 组)67 例与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组(O 组)39 例。L 组患者施行经腹腔镜辅助的电子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手术,O 组患者施行常规的开腹胆道探查取石手术,术中辅助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胆道并发症(术中及术后出血、胰腺炎、术后胆道感染、结石残留及/或复发)发生率。结果L 组与O 组的手术均成功,L 组无中转手术,两组无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5.8±12.7)min 和(118.8±10.9)min;住院费用分别为(1.36± 0.22)万元和(1.18±0.17)万元,两组均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7.6±0.7) d 和(13.7±1.2)d;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8.5±2.3)h 和(50.6 ±4.8)h;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和17.9%,均p<0.05。结论多发胆道结石的患者仍可一次性施行经腹腔镜辅助的电子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术,许多方面较常规的开腹手术更具优越性。
  • 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手术时机与修复方式,以期提高手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病人手术修复后的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根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胆管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指南》中胆管损伤的分型,29例胆管损伤中I 类损伤3例,II类1型22 例,II类2 型3 例,II 类3 型1例。即时修复12 例,早期修复(两周以内)6例,延期修复(6-8周)11例。修复手术方式有迷走胆管结扎术1例,胆总管修补术1例,胆管修补+T 管引流术9 例,胆管端端吻合+T 管引流术2 例,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16例。29 例患者中失访6 例,死亡1 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7年。随访到的22例患者中有20 例一次修复成功,所有随访患者末次手术至今均无明显胆道感染及黄疸。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高位胆管损伤最主要的原因。只要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掌握修复技巧,胆管损伤可以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在胆管修补术中,适时留置T管有助于减少术后胆漏和狭窄,一般留置3个月左右。
  • 摘要:目的:分析本院近十年15 例原发性胆囊癌病例。结果:15 例胆囊癌中男5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65 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有12例(80% ) 合并胆囊结石。主要临床表现为14 例(93.3% ),恶心、呕吐5 例(33.3% ),黄疸4 例(26.6% ),发热1 例(6.7% ),自扪出腹部包块1 例(6.6% )。行胆囊切除手术7 例, 其中单纯胆囊切除术6 例,胆囊癌根治术1 例。姑息性手术3 例,剖腹探查或活检术1 例。12 例获得病理诊断, 腺癌10 例(66.6% ),低分化腺癌1 例(6.7% ),腺瘤癌变1 例(6.7%)。结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规范胆囊癌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激动剂GW4064对胆管癌QBC939细胞株中MDR3与NF-κB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FXR激动剂GW4064作用于胆管癌QBC939细胞株,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法)检测药物作用24h后胆管癌细胞MDR3 mRNA变化,并以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法)NF-κB活性的改变。结果:人胆管癌QBC939细胞株表达FXR和MDR3基因,使用FXR激动剂GW4064能够增加FXR mRNA和MDR3 mRNA水平,并抑制NF-κB的活性。结论: GW4064通过激动胆管癌QBC939细胞的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上调细胞内MDR3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NF-κB活性,该信号途径可能与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通过初学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所掌握的操作要领,为初学者提供一些有益经验。方法:用Kamada 和Miyata 二袖套吻合法,施行了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中使用工业用放大镜灯替代手术显微镜,并改进和使用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套管切割器。结果:107只大鼠共完成肝移植手术35 例,术后存活11 例,肝移植手术成功率为31.42 %(11/ 35) , 1w 存活率为0, 均未获长期生存(生存期≥168h)。结论:虽然该模型稳定可靠,可对初学者并非易事,只有通过50-100 对大鼠肝移植的艰苦练习,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步手术操作,才能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及存活率。建议各移植中心建立稳定的模型制作梯队,减少浪费。
  • 摘要: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对人胆囊癌细胞SGC996 增殖能力及下游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COX-2)的影响。方法:以RNA干扰抑制SGC996 细胞中TLR4的表达,细胞计数和噻唑蓝比色法分析TLR4 对胆囊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随后将阻断TLR4表达的SGC996细胞以2μg/ml的脂多糖作用6小时,应用免疫荧光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下游基因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沉默TLR4后可明显减弱SGC996细胞的增殖能力,测得其120小时吸光度值为0.791±0.20,明显弱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而转染后细胞经LPS 作用后COX-2表达无明显升高,荧光强度及PCR 相对灰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干扰RNA 转染人胆囊癌细胞SGC996,阻断TLR4表达后能减弱细胞增殖,并使得下游COX-2基因的表达下调。
  • 摘要:目的:应用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β-连环蛋白(β-catenin)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β-catenin 基因敲除组和对照组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TUNEL 法检测两组小鼠肝组织细胞凋亡;实时定量PCR 技术检测两组小鼠0、6h 时间点肝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特异性敲除β-catenin 小鼠肝组织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0h 时间点基因敲除组及对照组小鼠肝细胞 TNF-α和IL-6 表达水平接近。6h 时间点基因敲除组TNF-α为(2.5±0.3)、IL-6 为(7.8±2.6),对照组分别为(1.1±0.1)和(4.8±1.3)(两组均p<0.05)。结论:β-catenin 蛋白可通过抗凋亡和抗炎作用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损伤起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观察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因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Cre-lox系统构建肝细胞特异性敲除β-catenin基因小鼠模型,90min半肝血流阻断制造肝脏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分为β-catenin基因敲除组及对照组,再灌注后0、3、6、20h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其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肝细胞特异性敲除β-catenin基因小鼠基因表型为:ctnnb纯合(loxP/loxP)并且Alb-Cre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方法证实其β-catenin蛋白表达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再灌注3、6、20h敲除组小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282,405及128u/ml;对照组分别为221,295及101 u/ml 。敲除组AST水平分别为603,805及396 u/ml;对照组分别为421,398及336 u/ml,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肝细胞坏死、窦状隙充血以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重于对照组。结论:β-catenin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 摘要:随着影像、内镜技术的发展,磁共振胆道成像(M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胆道外科领域里的广泛运用,临床上残余胆囊的诊断日趋增多,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结石残余,可出现类似胆囊炎的症状,更有一些继发出现残余胆囊癌变的结果,应高度重视,不应只看成是“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一种类型。
  • 摘要: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至今收治的26 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22 例,随访率84.6%,均存活。术前均行B 超检查,CT 检查者6 例,行MRCP 检查者4 例,行PET-CT 检查者1 例,B 超确诊16 例,占61.5%,联合影像学检查确诊18 例,占69.2%,术前误诊为胆囊癌者8 例,占30.8%,所有未确诊病例术中均做冰冻病理检查,最终排除胆囊癌。单纯胆囊切除术者20 例,其中16 例尝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10 例,占62.5%,行胆囊切除+肝部分切除者2 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整形T 管外引流者4 例。术后胆漏3 例,腹腔出血1 例,伤口感染2 例,并发症率23.1%,均治愈,无手术死亡。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术前诊断与胆囊癌较难鉴别,术中病理检查可降低误诊率,手术以胆囊切除术为主,可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中转开腹率明显高于一般胆囊结石手术,对于合并 Mirizzi 综合症胆管狭窄者可行胆管整形术,对于扩大切除术的使用应慎重,一般仅用于术中仍无法排除胆囊癌者。
  • 摘要:胆胰肠结合部是上腹深部腹膜后“胆胰十二指肠区域”的核心部位。结合部医源性损伤可发生于胆道术时胆总管内的探查及取石操作、经十二指肠的括约肌手术,以及经十二指肠镜的EST。
  • 摘要:[目的]随着社会人群的医疗卫生的防范意识的增强,人群普查或伴有轻微肠道症状来医院进行电子大肠镜检查而被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患者人数近几年快速增长。在剖腹手术中可能遇到腹腔探查无法发现肿瘤,在手术中应用电子大肠镜检查定位可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方法] 由于肿瘤早期,质地较软,可能难以触及。这时可以在术中立即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找到肿瘤所在部位,术者在腹腔内找到镜端,也就找到肿瘤并进行缝线定位。[结果] 自2005年4月至2011年4月通过大肠镜发现了10 例早期大肠癌患者并经病理证实,行开腹手术;在手术中腹腔探查仅1 例顺利找到肿瘤,其余 9 例均通过术中配合电子大肠镜的检查并行肿瘤定位,为手术医生带来了便利,缩短了手术的时间。[结论] 早期大肠癌术中应用大肠镜是一个非常有效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提高壶腹部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减小手术创伤和风险。方法:对9 例壶腹部肿瘤施行局部切除和胆胰管十二指肠结合部重建。结果:本组男性4 例,女性 5 例,平均年龄61 岁。6 例出现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平均163.4mmol/L。7 例患者术前接受ERCP 检查并做活检,其中5 例证实为壶腹部恶性肿瘤。全组均施行局部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5 小时,术中无需输血。肿瘤直径平均2.1cm。术后病理证实,良性腺瘤2 例,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癌变3 例,腺癌4 例。术中胆管切缘冰冻切片证实无癌细胞残留。术后发生轻微吻合口瘘和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各1 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未发生腹腔感染、腹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全组无再手术和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4 天。中位随5年,7 例壶腹癌患者术后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n=7)、71.4% (n=5) 和57.1% (n=4),最长存活已近10年。结论:有选择地对壶腹部肿瘤患者施行局部切除在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能够获得理想的远期生存率。
  •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保留Oddi括约肌的肝门部狭窄胆管成形术作了简单介绍,然后归纳对此手术的不同意见并加以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肝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闭合性腹部损伤中的22 例严重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体会。结果 22 例严重肝破裂的显著症状是上腹痛,多有休克发生,且合并腹膜刺激症,均经剖腹探查确诊。多有合并伤,其中合并1 个脏器损伤17 例,2 个脏器损伤4 例,3 个脏器损伤1 例。手术方法是肝破裂单纯缝合修补14 例、清创性肝切除术6 例、肝周纱布填塞法 2 例。对合并损伤一并进行了合理手术。治愈20 例,治愈率90.90%,死亡2 例,死亡率9.1 0%,术后并发肠梗阻2 例、肝内迟发性血肿2 例、肝修补后再出血1 例、膈下脓肿1 例,并发症发生率27.27%。结论传统的望、触、叩、听体格检查和诊断性腹腔穿刺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B 超对腹腔内出血和确定脏器损伤甚为可靠;根据肝损伤分级可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难切性肝肿瘤外科切除技巧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 2008年12月间湖南省肝胆医院收治的难切性肝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结果:本组22 例患者手术全部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3.5 (2 ~5)小时,平均失血量350 (200~1800)ml,3 例出现术后短暂的肝功能不全,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难切性肝肿瘤的外科切除难度大、风险高。充分的术前评估、恰当的手术器械、灵活的外科技术联合应用、重视细节的处理以及树立综合治疗的观点是提高难切性肝肿瘤切除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B 超)、腹部CT(CT)、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四种检查方法对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阻黄)的诊断价值,为阻黄患者影像学合理检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期间经手术确诊的531 例阻黄患者的术前B 超、CT、MRCP、ERCP 四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四种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与术后诊断符合例数比较。结果:B 超、CT、 MRCP、ERCP 总的术前受检率分别为100.00%、20.90%、63.28%、 24.29%,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97%、89.19%、94.64%、97.67%。 CT、MRCP、ERCP 三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B 超高,P 值均小于0.001, MRCP、ERCP的诊断符合例数和符合率与CT 比较以及ERCP 与MRCP的诊断符合例数和符合率比较,P 值均大于0.05,统计学上无差异。结论:由于B 超具有经济、简便、安全、无创、可重复等优点,所以B 超和MRCP 可以作为阻黄患者术前的首选影像学检查;ERCP 对阻黄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有一定风险,受检率低于MRCP。
  •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75 例乳头旁憩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憩室切除75 例,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十二指肠乳头损伤、胰瘘或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全组67 例随访,随访(8 个月~20年),患者术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适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技巧是提高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吻合口漏的早期症状,及时诊断、处理。资料与方法:回顾 1989~2009年间40 例胃肠道术后吻合口漏病例,在早期明确诊断后,做内外引流、营养支持、生长抑素应用等等处理。结果: 40 例中例自动出院、1 例转院外;其余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无唇状瘘发生。结论:胃肠道吻合口漏的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心率加快、引流量多且为血性是首发症状。内外引流通畅、营养支持、生长抑素应用是处理吻合口漏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 评价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胆总管结石形成中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成功进行ERCP 检查并获取胆汁患者121 例,根据其有无胆总管结石和十二指肠周围憩室进行分组,用ELISA 法对胆汁进行HP-IgG 抗体检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伴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胆汁中HP-IgG 检出率高达77.3%,不伴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胆汁HP-IgG 检出率为58.2%,两组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十二指肠周围憩室增加了胆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率,对胆总管结石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从腹胰发育角度解释胰腺、十二指肠降段变异的影像特点。方法:从过去5年间本院CT、MRI 资料中遴选腹胰变异病例,从腹胰发育角度解释这些变异的形成机制。结果:1、胰腺变异:⑴异位胰腺(n=1):罕见,其胰管通向十二指肠乳头;⑵环状胰腺(n=2)/半环状胰腺(n=2):少见,十二指肠前方软组织密度肿块,各扫描像上,其结构、密度与正常胰腺相仿;⑶胰腺异常突起(n=22):常见,可与胰腺相连或有脂肪间隙相隔;⑷胰腺分裂(n=23):常见,常有不均匀脂肪沉积或胰头内胰管局限性扩张;⑸腹胰发育不良(n=3)和腹胰缺如(n=2):罕见,胰头可增大,钩突不明显者呈球形胰头。2、十二指肠相关变异:⑴十二指肠憩室(n=48):常见,胰管、胆总管常开口在憩室内;⑵十二指肠狭窄(n=4):见于环状胰腺。结论:腹胰发育异常可导致胰腺、十二指肠多种形态异常,某些异常易发生炎症,某些异常误为肿瘤,应提高对这些变异的认识。
  • 摘要:目的:探讨骨桥蛋白在不同胆汁体系中的成核作用,研究其与胆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成核时间实验、胆固醇结晶生长实验及电镜染色的方法研究骨桥蛋白在体外模拟胆汁体系及人胆汁中的作用,并研究了骨桥蛋白与钙离子的相互作用。结果:骨桥蛋白在模拟胆汁及人胆汁中均可延长胆固醇成核时间,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并和钙离子相关。在模拟胆汁中,骨桥蛋白可抑制胆固醇结晶生长,延缓胆固醇结晶出现,并且抑制由钙离子诱导的促成核效应。电镜观察发现骨桥蛋白可使胆固醇-磷脂泡更加稳定,抑制泡的动态变化及胆固醇析出。结石胆汁中骨桥蛋白和钙离子浓度均降低。结论:骨桥蛋白在不同胆汁体系中均可抑制胆固醇成核,从而抑制胆固醇结石形成。
  • 摘要:目的:探讨骨桥蛋白在人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36 例胆固醇结石患者为实验组,19 例肝移植供体为对照组,分别测定骨桥蛋白、钙离子及脂质成分在胆囊胆汁中的含量,用成核时间法研究骨桥蛋白在胆汁中的成核作用。结果:骨桥蛋白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胆固醇自发成核,50μg/ml的骨桥蛋白可分别使结石胆汁和对照胆汁的成核时间延缓48.90%和17.07%,100μg/ml的骨桥蛋白可使成核时间延缓91.51%和32.93%;并可抑制钙离子诱导的促成核作用,在 50 μg/ml 骨桥蛋白+钙离子可分别使结石胆汁和对照胆汁成核时间延缓75.78%和 33.96%,而100μg/ml 骨桥蛋白+钙离子则使成核时间分别延缓125.90%和 62.26%。结石胆汁中胆固醇、磷脂、胆酸及胆固醇饱和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胆汁(P<0.05),而骨桥蛋白和钙离子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胆汁中的含量(P<0.05)。结论:骨桥蛋白可抑制胆固醇成核,并参与胆结石的发生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从人胆囊癌细胞株SGC996 中分离侧群细胞,并行体外培养,验证其干细胞的特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法(FACS)将人胆囊癌细胞株SGC996 侧群细胞、主群细胞分离,并对分选后的两群细胞分别采用添加EGF、bFGF、LIF 辅助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和普通血清培养液培养。运用四唑氮蓝还原法(MTT)分别检测两群细胞在普通培养液培养条件下的体外增殖能力。结果: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法(FACS)检测人胆囊癌细胞株SGC996的侧群细胞比例为1.0%;维拉帕米阻断后侧群细胞的比例降至0.1%。侧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显示很强的增殖能力,并能形成干细胞样“肿瘤球”;然而主群细胞在同样的条件下增殖能力差,甚至死亡。MTT结果显示,在普通血清培养条件下,侧群细胞在第5、6、7 天均表现出更强的增殖能力。结论:人胆囊癌细胞株 SGC996 中存在着侧群细胞,侧群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形成干细胞样“肿瘤球”,且表现出更强的体外增殖能力。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肝门胆管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1999年10月至2008年5月期间71 例肝门胆管癌,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提示血清CEA 水平(P=0.004, x2=14.568)、手术方式(P<0.001,x2=22.490)、TNM 分期(P=0.005,x2=12.315)与预后显著相关。血清CEA 升高者和正常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1±5.6月和 10.6±7.4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单纯引流及未经治疗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7.1±9.6月、10.6±4.2月、7.4±2.5月、3.4±1.4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 期、II 期、III 期、IVa 期、IVb 期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8.5±5.9月、16.7±10.0月、13.2±8.7月、10.9±7.4月、8.3±6.3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血清CEA 正常、根治性手术切除、分期较早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分析20年来小切口直视胆囊切除术致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病例,达到术者重视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意义,同时强调预防措施。(方法)统计、分析从1991年1月—2010年12月45296 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每年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数量、类型及原因。(结果)随着年手术量的增加,手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及术者对手术所致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重视,年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20年来平均发生率仅为0.071 %,低于大宗病例胆道损伤的发生率的下限。(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作为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的一种低创补充术式,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尤为重要,术者只要做到思想重视、规范操作,是可以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或将严重胆管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 摘要:胆道疾病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的治疗十分棘手,临床特点特殊、手术风险巨大。关于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是否需要同时处理 PHT,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因此,对胆道疾病、肝功能和PHT 术前进行准确评估,对胆道疾病和(或)PHT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改善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 摘要: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 10月至2010年10月285 例各类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施行精准肝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术中平均失血量320ml,输血率5.6%。术后无膈下脓肿、出血及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15 例(占5.3%)。经B 超或CT 复查残石率3.9%。结论:适当的选择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残石率的有效措施。
  • 摘要: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压力增加,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伴侧支循环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占到80% ~ 90%。据统计,30%肝硬化病人最终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症,而30%肝硬化病人在发现静脉曲张的2年内可引起出血,出血停止后如果不治疗,其一年内复发出血率为70%,病死率可达33%(1)。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是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造成死亡,是外科治疗的主要适应症。
  • 摘要:目的:比较三种常用手术方式在不同类型肝内胆管结石中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肝内胆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13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并对其进行随访。rn 结果:男性43 例,女性88 例,男女比例1:2;中位年龄 54 岁;结石分布:左肝内胆管结石67 例(51.1%),右肝内胆管结石29 例(22.1%),双侧肝内胆管结石35 例(26.7%);手术方式:28 例行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外引流(21.4 %),22 例行单纯胆管空肠R-Y 吻合(16.8%),76 例行肝叶切除(58.0%),4 例行肝移植术(3.1%),1 例行肝门胆管切开整形(0.7%);治疗结果:术后1 例死亡,1 例自动出院,残余结石36 例(27.9%),随访25 例(随访率69.4%),3 例术后行胆道镜取石,4 例再次手术。另外,随访术后大于1年,且出院时证实无残余结石的患者共78 例,随访55 人(随访率70.5%),其中7 人结石复发,复发率12.7%,1 人再次手术。rn 结论:肝内胆管结石的起病症状趋于轻型化,但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仍然较高,尤其是右肝内胆管结石及双侧肝内胆管结石。肝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彻底的手术方式。术中造影或胆道镜探查是减少残余结石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并不能以此代替肝内胆管结石的确定性手术。合理术式的选择,可以改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应用伽玛射线体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采用高分次剂量、短疗程分割模式对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近期疗效分析。rn 资料与方法:2004年5月~2008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68 例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病人应用体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男性59 例,女性9 例,年龄35~72 岁,平均年龄53.6 岁;癌栓长度:5cm 以下8 例,5~10cm48 例,10cm 以上12 例,其中一例最长达25cm;采用设备OUR-QGD 型伽玛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又称体部伽玛刀)进行定位、规划及治疗,肿瘤小于5cm的单次周边剂量3.0~4.0 Gy,肿瘤大于5cm的单次周边剂量2.6~3.6Gy,治疗总剂量为36.4~42 Gy,治疗次数10~14 次,每周5~6 次治疗。治疗后1.5、3、6、9、12月进行评价,检查CT、MRA、肝功能、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检查。随访时间为12 个月以上。rn 结果:68 例病人原发病灶的完全缓解率(CR)8.8% (6/68),部分缓解率(PR)69.1%(47/68),总有效率(CR+PR)77.9%。中位生存期: 14.2月。rn 结论:应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可以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是治疗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急症门-奇静脉断流加脾切除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0 例急症门-奇静脉断流加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全组男性25 例,女性5 例,均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病例,全部均有脾功能亢进表现,肝功能Child A 级11 例,Child B 级19 例,前20 例施行改良Sugiura 式门-奇断流加脾切除术治疗,后10 例施行选择性改良Sugiura 式门-奇断流加脾切除术治疗。rn 结果:全组术后均检出白血球升高,25 例血小板计数超300-10/L,25 例术后平稳恢复,5 例肝功能明显减退、大量腹水、少尿,2 例轻度黄疸,经积极治疗全部康复出院。27 例(90%)得到1~3年随访,在17 例改良Sugiura 手术中3 例再出血,1 例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2 例为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后10 例选择性改良Sugiura 手术均无再出血表现。rn 结论:改良Sugiura 门-奇静脉断流加脾切除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的有效手术,选择性改良Sugiura 式门-奇断流加脾切除术治疗更有其优越性。
  • 摘要:如何整体提高“胰腺癌”诊治水平,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热点。由于生长速度快、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把“早期诊断”推给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民众,显然不行。有效治疗手段有限,加上胰腺癌专家相对不足,期望在治疗阶段大幅提高疗效也有客观难处。因此,利用现有条件,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漏诊就成为唯一“突破口”。影像检查作为常规成像技术,在提高“胰腺癌”诊治水平方面,理应担当重要作用,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 摘要:胰腺癌仍是全球一种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之一,每年超过230000 病例被确诊。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80%以上为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晚期患者, 5年生存率低于5%。胰腺癌的实验研究寻找新的早期诊断标记物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各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有不同,临床诊断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血清学和组织学检查,寻找新的早期诊断标记物等,是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之一。
  • 摘要:目的:努力提高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37 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男 14 例,女23 例,平均年龄54 岁,其中12 例意外发现,25 例有症状。手术治疗 37 例,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7 例,胰体尾部切除13 例,肿瘤局部切除6 例,全胰腺多发囊腺肿瘤术中发现有肝转移行剖腹探查活检1 例,无手术死亡。其中恶性肿瘤25 例,良性肿瘤12 例,囊肿平均大小为5cm(3.0~9cm),18 例恶性肿瘤和7 例良性肿瘤有症状;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23 例,胰体尾部13 例,全胰腺1 例。随访35 例。结论:胰腺囊性肿瘤是治疗应当依据肿瘤、症状、患者的年龄和可靠的诊断。不能确定囊肿的性质,不管囊肿大小,外科手术切除是正确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结肠癌术中联合使用结肠镜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1年4月10 例早期结肠癌患者术中联合结肠镜的临床资料,男3 例,女7 例,年龄48~69 岁。在剖腹探查同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台上台下相互配合寻找病灶。[结果]10 例均在联合操作下迅速找到结肠小癌肿,5 例位于乙状结肠,3 例在降结肠,1 例横结肠,1 例升结肠。[结论] 早期结肠癌术中联合应用结肠镜可迅速地作出癌肿定位,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RNA干扰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双链RNA ( double strands RNA,dsRNA)与细胞内的同源序列mRNA 相结合并使之降解的现象,是一种序列特异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具有类似基因剔除的效果, 导致细胞内相应基因的表型缺失。早在1990年,研究人员就在植物中发现[1],在把能够表现某种生物学特性的DNA 所对应的RNA 片段注入细胞时,这种生物学特性不仅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其表现得到增强,反而将是不会再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的机制在1998年被两位美国科学家Andrew Z. Fire 和Craig C. Mello 通过线虫实验获得解释[2]。应用长片段dsRNA 成功诱导同源 mRNA 降解,导致特定基因表达沉默,RNA 干扰(RNA interference , RNAi )因此得到正式命名。
  • 摘要:目的:观察马钱子碱纳米微粒抗肝细胞癌作用。方法:采用超声乳化法研制羧基化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马钱子碱纳米微粒,体外观察其对肝癌细胞SMMC-7721 生长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 和FQ-PCR 检测药物作用72h 对肝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 蛋白和mRNA 表达水平。结果:马钱子碱纳米粒平均粒径146±96nm,载药率:4.2%,包封率: 67%。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呈现剂量依赖性,5-FU、马钱子碱和马钱子碱纳米微粒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IC50 分别为16.7μg/ml、90.3μg/ml 和164.9μg/ml,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纳米微粒相比,马钱子碱纳米微粒显著诱导肝癌细胞Fas 蛋白和mRNA 表达,且320μg/ml 剂量诱导表达显著高于160μg/ml (P< 0.05)。结论:马钱子碱纳米粒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生长,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可能与上调肝癌细胞Fas 蛋白和mRNA 表达有关,马钱子碱纳米微粒是一种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肝癌治疗药物。
  • 摘要:目的:探讨调控水通道蛋白1(AQP1)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毛细血管内皮屏障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大承气汤对其的影响。方法:160只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NP 组、地塞米松组、乙酰唑胺组及大承气汤组,制模后3h、6h、12h、18h 各时间点分别处死8只。记录腹水量,测定血清淀粉酶; HE 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胰腺组织超微结构;伊文思兰染料(Evans Blue,EB)血管外渗法检测胰腺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荧光定量PCR 检测胰腺组织AQP1 mRNA的表达; Western Blot 法检测胰腺组织AQP1 蛋白表达。rn 结果:(1)ANP 组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大承气汤组各时间点淀粉酶水平低于ANP 组,乙酰唑胺组12h 淀粉酶水平高于 ANP 组(P<0.05);(2)ANP 组胰腺组织各时间点EB 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地塞米松组及大承气汤组EB 含量6h、12h、18h 低于ANP 组,乙酰唑胺组3h 胰腺组织EB 含量高于ANP 组;(3)ANP 组胰腺组织AQP1 mRNA 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及大承气汤组胰腺组织6h、12h、18h AQP1 mRNA 表达显著高于ANP 组,乙酰唑胺组6h 胰腺组织AQP1 mRNA 表达显著低于(P<0.05);(4)ANP 组、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胰腺组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其中地塞米松组及大承气汤组病变较ANP 组轻,乙酰唑胺组病变较ANP 组严重;(5)ANP 组胰腺组织AQP1 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及大承气汤组胰腺组织AQP1 蛋白含量高于ANP组,乙酰唑胺组3h、18h 胰腺组织AQP1含量低于ANP组(P<0.05)。rn 结论:AQP1在ANP大鼠胰腺组织毛细血管渗漏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大承气汤可保护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AQP1的表达来实现的。
  • 摘要:凡遇有胆管内泥沙样结石或结石细小众多而无法取净者,单纯手术取石疗效不佳,术后多易复发。为了避免反复再次手术,宜作胆肠吻合等内引流术以便结石自然排入肠道,但这一手术也带来了反流性胆管炎的危害。在这里有一点要加以说明,所谓反流性胆管炎是指肝内无病变和无肝内胆管结石、狭窄、肝叶萎缩等或虽有前述病变但已经较为彻底处理,在行胆肠吻合等内引流术后因肠道内容物反流所引起的胆道内感染。尚存在各种肝内病变未经彻底处理而即行胆肠内引流术,术后症状加重者不在此列。
  • 摘要:胆管结石不是消亡中的疾病,而是一个远远没说完的课题。1893年Cesar Roux 首先报告胃空肠吻合,此后,由此发展了胆肠内引流,一个多世纪以来,成功地救治了不少人的生命。
  • 摘要:胆肠内引流手术应用于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中,究竟有利还是有弊,近几年来出现了较大分岐。《肝胆胰外科杂志》组织大家争鸣,我们认为必将有利于提高认识、有助于手术台上正确决断,使广大患者受益。因此,不揣简漏参加讨论,谈谈我们的看法,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 摘要:复杂胆道结石的治疗常联合应用多种外科技术,有时还需分阶段逐步实施才能完成。复杂肝胆管结石的核心治疗原则依然是取尽结石、祛除病灶、解除梗阻、畅通引流,胆肠吻合则是确保实现畅通引流的重要技术手段。
  • 摘要:目的:选择合理、有效的胆道引流,辅助胆胰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以提高中晚期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的生存期和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从2000年7月-2009年4月,我院对852 例胆胰恶性肿瘤伴阻塞性黄疸病人,在内镜医师、超声医师协作下,行(1)经内镜放置胆道塑料、金属支架引流,或鼻胆管持续负压引流,(2)经超声介入经皮肝穿刺肝内胆管置管引流。引流48 小时后,若病人饮食、活动恢复正常,即可开始实施CT 定位后行r-刀治疗,一般采取日量300-350 cGy,总量4000 cGy 左右的r 射线,在10-15 天内完成此累计照射总量。60 天后复查治疗效果。结果:肿瘤的放疗加胆道引流,治疗优良率可达 89%,疗效一般或无效原因是病人治疗前体质较差,多数为恶病质,死亡者为出现治疗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肺梗塞等。结论:病人“黄疸”越深,胆道引流“减黄”的意义越大;病人年龄越大,引流意义越大;病情越重,引流越早越好。反之,病人“黄疸”越浅、年龄越小、病情越轻,术前引流可酌情先放疗。总之,胆道梗阻型中晚期恶性肿瘤放疗前的介入引流,以简便、微创、安全,尽快缓解病情,减轻病人痛苦为治疗原则。
  • 摘要:目的:探索手助的腹腔镜巨脾切除中脾门先离断技术。方法:2003年8月-2010年5月,用脾门先离断技术完成手助的腹腔镜巨脾切除19例,其中16例同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离断胃结肠韧带后,用伸入腹腔的手指分离脾蒂与脾肾韧带之间的疏松组织,穿过脾蒂后,在手指引导下于脾蒂后方穿过吻合器钉座,击发后离断脾蒂。然后再离断脾周围韧带,完整切除脾脏。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52±39.9min,术中出血量 263.8±161.2ml。仅3例需要术中输血。无1例出现术后出血、膈下感染、发热等并发症。结论:脾蒂先离断技术可以增加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机会。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治疗老年胆囊结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65 岁以上组82 例围手术期的处理,特别是对并存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糖尿病、肝硬化、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疾病的诊治,以及对手术时机、适应证的选择等分析。结果 80 例(97.6%)LC 成功,2 例中转开腹手术,7 例术中心率失常,11 例术中出现血压升高或大幅度波动,1 例术后引流管短暂胆汁漏,3 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本组病例恢复良好,无死亡病历发生。结论虽然老年组LC 风险相对较非老年组大,只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监护,把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LC 对老年人同样是安全并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1-2010.10 间择期手术的60 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组(以下简称二镜组)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组(以下简称开腹组)采用SPSS11.0 软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伤口疼痛、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的指标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例均无死亡,二镜组未发生中转开腹手术。术后随访6 个月以上者二镜组21 例、开腹组22 例。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比较 P>0.05,无明显差异。而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伤口疼痛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P<0.01,二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结论:腹腔镜辅助胆道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只要正确掌握适应证,严格禁忌证,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颈管结石嵌顿合并急、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108 例胆囊颈管结石嵌顿伴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积液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结果:103例顺利完成LC(其中5 例为Mirizzi 综合征Ⅰ型),2例因合并胆囊结肠瘘和胆囊右肝管瘘中转开腹,1例为术中胆总管损伤故中转手术行胆总管对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另2 例分别为Mirizzi综合征Ⅱ、Ⅲ型病例开腹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颈管结石嵌顿(包括Mirizzi综合征Ⅰ型)病例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对解剖困难或合并胆囊与邻近脏器内瘘形成以及Mirizzi综合征Ⅱ型以上等病例因及时采取开腹手术。
  • 摘要:目的:总结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管结石的病例中,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然后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435 例。结果成功369 例,其余66 例行胆管切开取石,成功率84.8%。取出胆管内结石最多者9 枚,结石最大直径为12mm,术后平均住院日为(6.8±1.3)d。结论: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术是一种低创胆道手术方法,创伤小,住院日缩短。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此技术,更加突出了低创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已常规用于胆管结石的治疗。然而,大约10%至15%的患者为“复杂胆道结石”,包括插管困难,大胆总管结石,嵌顿结石、Mirrizi综合征,肝内胆管结石等,“复杂胆道结石”很难使用常规内镜技术消除。需结合各种辅助治疗技术,包括气囊扩张、机械碎石、胆管支架和高级体外或体内碎石技术(母子激光或液电碎石)等。ERCP处理肝内胆管结石需谨慎,往往需要与放射科和外科合作,特别是对于多发肝内结石伴肝叶萎缩患者应首选外科处理。
  • 摘要:目的比较经腹腔镜辅助的电子胆道镜探查与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道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126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分为经腹腔镜辅助的电子胆道镜探查组(L 组)与经ERCP 治疗组(E 组)。L 组患者一次性施行经腹腔镜辅助的电子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手术,E 组患者先行经ERCP的胆道取石手术,再择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石残留率、胆道感染和/或胰腺炎的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 L 组与E 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6.5±0.3)d 和(12.5 ±0.5)d;住院费用分别为(1.22±0.17)万元和(1.98±0.24)万元;结石残留率分别为0%和5.3%;胆道感染或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5.8%;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4% 和1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t=1.96, x 2=4.32, x 2=4.90, x 2=8.79)。结论对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患者一次性施行经腹腔镜辅助的电子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术较先行 ERCP 取石再行LC 术的二步法更具优越性。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新方法。方法:经脐窝上缘弧形切开皮肤1.8~2.5cm,完成气腹后靠近切口左角插入鞘管及腹腔镜,紧贴切口右角插入无损伤钳。将穿刺带线针经剑突下皮肤切口刺入腹腔并穿过胆囊底部浆肌层。经剑突下切口插入5mm鞘管和操作钳,将胆囊底缝线打结成一线环。于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刺入直径1.5mm的多功能拨棒,套住胆囊底部线环向肝脏膈面顶起,使胆囊充分显露。丝线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自胆囊底部剥离胆囊。胆囊标本经脐孔取出。结果:110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该法治疗,97例(88.2%)获得成功。手术时间35-96min, 平均47min,胆囊牵引所需时间3~7min,平均4min。另13例(11.8%)因需要腹腔引流而改为三孔法。全部患者术后无胆瘘、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该法术中显露满意、操作如同四孔法一样方便,因此,是一种更加微创、实用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式。
  • 摘要: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比较2004年12月到2009年12月在上海长征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10 例手助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与14 例开腹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4.8 ± 0.8 cm)显著短于开腹组(14.4 ± 2.6 cm)(p<0.001),术中出血量(116.0 ± 64.8 ml)显著少于开腹组(143.5 ± 50.5 ml)(p=0.048),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 (2.8 ± 0.6 天)显著短于开腹组(3.9 ± 0.7 天)(p=0.002),术后恢复饮食时间(3.7 ± 0.7 天)显著短于开腹组(4.7 ± 0.8 天)(p=0.001),术后住院时间(9.5 ± 4.2 天) 显著短于开腹组(12.7 ± 2.7 天)(p=0.033)。而两组之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手助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胰体尾肿瘤安全、可行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病人取石术前不放置胃管的可行性。方法:122例胆总管结石病人随机分为2 组,观察组60 例不留置胃管,对照组62例术前留置胃管。结果两组比较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恶心、咽部不适、影响睡眠等不适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呕吐、腹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出现2 例置胃管相关并发症。结论:胆总管结石病人取石术前不放置胃管安全、可行,且恢复更快。
  • 摘要:开腹胆囊切除术(OC)和腹腔胆囊切除术( LC),自1882年Carl Langenbuch 以及1987年Philip Mouret 开展以来,始终伴随的严重并发症是胆管损伤,文献报道胆管损伤为0.1~1%⑴,其中LC的胆管损伤率约为0.4~1.5%⑵。
  • 摘要: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一种严重并发症,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可造成患者终身严重后果。很多病例虽经及时发现,但处理不正确,手术后发生胆管狭窄,反复出现胆管炎症状才来就诊。
  •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下胆道塑料支架治疗高龄高危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方法:对从2006年1月-2009年12月行胆道塑料支架引流的49 例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胆道支架置入,术后24-48 小时患者腹部体征好转,发热症状缓解,术后1-2周患者黄疸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出院后随访,患者中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胆总管结石相关症状 28 例,其中15 例经抗炎治疗后好转,13 例反复出现上述症状,经内镜再次治疗后好转。14 例患者未再出现胆总管结石相关症状,无胆道疾病及支架相关原因引起的死亡。结论:对于高龄高危胆总管结石患者无法耐受或不愿手术的及不能耐受较长时间内镜下取石的,行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短期疗效显著。长期引流需密切随访,发现支架阻塞脱落并出现临床症状者及时行更换或再次置入支架等处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