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
第二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

第二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4-16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老年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关系。方法:将82例AMI患者分成心绞痛组(AP)(48例)和无心绞痛组(Non-AP)(34例),测定患者血清CPK及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并用硝酸还原酶法经比色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者的CPK、CK—MB、CTnI较低,而No水平较高。与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心绞痛对AMI的心肌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而No在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药物洗脱支架(DES)对冠状动脉同时进行结构和生物学两方面干预,增加管腔面积的同时抑制了血管内膜的增生,大大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然而一些研究提示DES可能增加晚期支架内血栓(ST)的发生率,因此其远期的安全性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冠状动脉造影尽管是目前观察冠脉病变的标准方法,它但几乎不能提供在体的器械和病变的情况。而现在基于导管的一些影像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血管内镜(Angioscopy),能直接提供的所使用的器械和病变血管的精确的信息。本文将从这些冠脉内影像技术的角度探讨DES安全性。
  • 摘要:新近,欧洲高血压协会(ESH)对2007版高血压指南进行了更新。虽然本次修订只是结合近两年来新揭晓的重要临床试验证据,以2007版欧洲高血压指南为基础,对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做出了更新与完善,但其中的一些新观点与新建议仍值得关注。本文强调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在心血管总体风险评估中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降压治疗目标值、降压药物的选择及老年患者的降压治疗。
  • 摘要:Hybrid procerdure腔内技术和概念应该贯穿临床实践,它的益处几乎惠及每一个外科领域。通过对人体创伤较小的操作来减少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率是非常值得努力的,顶尖的血管外科医生应该能够胜任腔内和传统手术的任何一种治疗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Hybrid procedures在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中起到的作用。
  • 摘要:先天性肺动脉狭窄(pulmonary stenosis)是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疾病,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8%。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是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就婴幼儿肺动脉瓣狭窄的介入治疗及疗效影响因素作简要分析。
  • 摘要:老年人高血压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除了与成年人有相同之处外,老年人心血管等系统的老龄化与高血压发病也有密切关系。本文探讨了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方案,提出:对难治性高血压病人仔细地询问病史和体检,进行高血压的相关检查,了解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查寻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降压治疗措施使血压达标,达到有效地保护靶器官,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使患有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受益。
  • 摘要:房颤仍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针对异常离子流的新型靶向性治疗,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通过对房颤异常离子通道的理解,综述新型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如新药苯并呋喃(benzofruan)衍生物决奈达隆(dronedarone)、心房选择性化合物如vernakalant、多通道阻断剂如tedisamil和缝隙连接修饰剂如rotigaptide等。
  • 摘要:普遍认为,房颤是由起源于肺静脉的快速电冲动所触发。这种电冲动的本质仍不完全清楚。许多实验观察到了这种电脉冲的动力学,包括它们的频率、断续发生、以及在肺静脉的不寻常的电信号形态,并使人们联想到早期后除极。本文介绍了房颤的自发性机制及计算机模型,分析了潜在的起搏能激发间断的螺旋波的形成和螺旋波在肺静脉中的折返,对肺静脉离子通道密度对螺旋波感应的影响以及肺静脉多样传导组合、潜在起搏与房颤的发生进行探讨。
  • 摘要: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以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针对房颤心房纤维化的药物干预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综述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 摘要:背景:脐带血(UCB)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有多系分化的潜能,其归巢或植入心脏后能够修复心肌组织,但其移植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在与人心肌细胞(HCM)共培养情况下,能否抑制HCM凋亡仍有待观察。rn 目的:观察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与人心肌细胞共培养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安全性。rn 方法: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UCB)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从10例分娩孕妇的脐血中分离获得,经过5-氮杂胞苷(5-AZA)处理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并对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包括端粒酶活性、染色体核型G-带分型、在裸鼠体内的成瘤作用等进行了研究。rn 结果: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经5-AZA体外诱导能分化成心肌细胞,诱导前后未发现异常染色体核型,p53,cyclin A,cdk2,β-actin,C-fos,h-TERT和c-myc在诱导分化后与诱导前无显著性差异,该细胞接种裸鼠体内未见肿瘤生长。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与人心肌细胞共培养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rn 结论: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治疗的种子细胞来源,与心肌细胞共培养时具有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不同类型的心肌病既有遗传又有非遗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心肌病,常并发心律失常,其临床特征、处理、与临床转归均有各自特点;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家族性特征,是年青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右室发育不良导致的心肌疾病等心肌病并发心律失常的防治实践。
  • 摘要: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数千例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显示了这种新型技术具有非常光明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心脏内外科医师的广泛关注,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临床操作步骤、常见并发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及瓣中瓣的新技术等。
  • 摘要:据统计,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已经超过了结核、癌症、HI V感染等,每年在全球有超过85万的女性死于各种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其中人多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有关。本文分析了女性冠心病的现状和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男性血液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合酶(NOS),超氧化歧酶(SOD)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探讨NO,NOS,SOD在老年人与高血压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血液的含量变化。方法:对104名老年男性65岁以上有效观察人群的血清中NO,NOS,SOD进行检测,采用平行对照方法,其中高血压组35例,对照组69例健康体检人群,排除冠心病,高血脂,脑血管病。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清中NO,NOS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SOD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65岁以上老年男性人群与65岁以下人群血液中NOS,NO,SOD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男性血液中NO,NOS,SOD含量与年龄无显著性差异,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液中NO,NOS,含量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SOD含量无明显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发病早期血糖变化规律,及高血糖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IT)关系,以明确反应性高血糖变化规律并及早发现合并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的患者以指导治疗。rn 方法:从2009年2月到9月,连续入选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在发病48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治疗的ST段抬高AMI患者,在入院即刻和入院后第二天至第六天连续6天清晨6点采集患者空腹血液,化验血糖浓度,在出院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共纳入有效病例158例,按照1999年WHO分类标准分为糖代谢正常组、糖调节受损组和新诊断糖尿病组,非糖尿病患者包括糖代谢正常组和糖调节受损组,评价血糖水平在AMI急性期的变化规律。以入院第二天空腹血糖>7.0mmol/[沩高血糖,评价高血糖与OGTT的关系。rn 结果:158例患者中糖代谢正常组占27.8%(44/158)、糖调节受损组占65例41.2%(65/158)、新诊断糖尿病组占3l%(49/158)。在入院七天内,不论糖代谢情况如何,各组血糖水平均有下降趋势,所有患者平均血糖在入院后第四天降至正常水平,糖代谢正常组患者平均血糖在入院后第二天降至正常水平,非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在第三天降至正常水平。空腹高血糖与OGTI、阳性一致性检验Kappa--0.338,P=0.000,二者一致程度不够理想,但是空腹高血糖是OGTT阳性的一个预测因素。rn 结论: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AMI患者绝大多数合并糖代谢异常,需要进一步通过OGTT及时发现合并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的患者以指导AMI的治疗;急性AMI患者反应性高血糖一般持续2~3天,如果存在持续高血糖提示患有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的可能性大。第二空腹高血糖是患有糖尿病的一个预测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胰岛素抵抗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和意义。rn 方法: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11月,连续入选在发病24h内急诊经皮冠状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AMI患者,在入院第二天清晨测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出院前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最后纳入非糖尿病患者124例,以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5认为存在胰岛素抵抗,评价胰岛素抵抗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rn 结果:124例患者,49%(61/124)的患者存在急性期胰岛素抵抗,死亡占12.1%(15/124)。胰岛素抵抗组较非胰岛素抵抗组有较高的入院血糖[(7.88±2.83)mmol/L VS(6.93±1.60)mmol/L,P=0.025]、空腹血糖[(7.36±2.33)mmol/L VS(6.43±1.81)mmol/L,P=0.014]和胰岛素浓度[(16.68±6.98)mU/LVS(6.32±2.32)mU/L,P=0.000]。单因素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入院血糖(r=0.242,P=0.007)、空腹血糖(r=0.508,P=0.000)、空腹胰岛素水平(r=0.899,P=0.000)、糖化血红蛋白(r=0.268,P=0.005)和体重指数(r=0.247,P=0.007)与HOMA-IR指数成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发现,体重指数[标准化回归系数(β)=0.244,P=0.021]和空腹血糖(β=0.451,P=0.000)是影响HOMA-IR的主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发现,胰岛素抵抗[OR=1.506,95%CI(1.062-2.134))是影响HOMA-IR的主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发现,胰岛素抵抗[OR=1.506,95%CI(1.062.2.134),P=0.021]、Killip分级≥II[OR=3.007,95%CI(1.165-7.779)]和肌酸激酶MB 同工酶峰值[OR=I.004,95%CI(1.000-1.008)]是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胰岛素抵抗现象普遍存在,体重指数和第二天空腹血糖水平是影响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并且胰岛素抵抗是AMI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冠心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生存率,降低心肌梗死风险以及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在此背景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两种血管重建策略的相对益处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对多支和左主干病变的最新贡献;PCI和CABG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比较以及压力导丝技术特点进行介绍。
  • 摘要:静脉桥血管的退行性闭塞一直是困扰内、外科医生的重要问题。由于静脉桥血管的管壁较薄,在受到动脉压力的冲击后会迅速出现内膜增生、血栓形成以及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本文介绍了静脉桥血管病变介入术后的再狭窄、远端栓塞和无复流,探讨了非靶病变的持续进展。
  •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和冠心病均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着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压。另外,冠心病中的某些临床情况,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亦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因此冠心病是房颤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临床上约有1/3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本文分析了阿司匹林和噻吩吡啶类药物合用方案;阿司匹林、噻吩吡啶类药物与华法林合用方案以及阿司匹林或噻吩吡啶与口服抗凝剂合用方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摘要: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是我国人群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和成人残疾的第一位原因。虽然通过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和严格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对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急性卒中的治疗还缺乏有效的手段。本文介绍了各种溶栓治疗的疗效、扩大时间窗溶栓的可能性、ECASS3试验的意义和启示以及影响溶栓治疗广泛应用的原因。
  • 摘要:新型纤溶剂-替奈普酶(TNK-tPA)是t-PA的多点变异体,是FDA批准生产上市的第六个纤溶剂,为第三代纤溶剂,可单次静脉推注使用,促进了溶栓治疗的快速进行,目前为院前溶栓治疗的首选纤溶剂。本文介绍了TNK-tPA的结构、药理特性及药代动力学,分析了TNK-tPA的用法、用量、疗效和安全性,对TNK-tPA溶栓治疗与辅助抗栓治疗联合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TNK-tPA院前溶栓与立即PCI联合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 摘要:易损斑块在ACS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因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虽然目前存在一系列有创及无创影像学诊断技术和炎症标记物检测等方法可以对早期识别易损斑块起到一定作用,但仍缺乏无创、简便、准确的检测易损斑块形态和功能的诊断技术,因此无法将易损斑块的病理诊断标准完全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深化对易损斑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力求完全阐明斑块易损性的发病机制,建立简便、准确的诊断技术,筛选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最终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率,是当前ACS防治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直接关系到ACS的一、二级预防和预后的改善。而随着各项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易损斑块的致病机制及早期检测必将取得长足的突破。
  • 摘要: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何有效控制高血压是当前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制定旨在为高血压的管理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提高我国高血压的管理质量和防治水平,实现通过降低血压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的最终目的。本文分析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防治现状,在制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时应充分参考和借鉴。
  • 摘要: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在低、中危的无保护LMCA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病变患者,DES ( drugeluting stent)置入术与CABG(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的长期生存率相当,PCI(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 )为其理想或合理的治疗选择;而在高危LMCA病变患者,由于CABG的长期生存率更高,应尽量选择CABGo PCI术前对患者进行仔细的风险评估是确保患者良好的PCI术后即刻和长期效果的关键。本文对术前患者风险评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术前风险评价体系主要有EuroScore, Parsonnet积分系统和新开发的SYNTAX积分系统。
  • 摘要:近端主动脉复杂斑块与房颤、颈动脉粥样硬化一样是卒中和周围栓塞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发病机制是复杂斑块导致的血栓栓塞,尽管他汀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表明有益,但在治疗方面至今尚无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分析了近端主动脉复杂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二者的关系,探讨了经脚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CT扫描血管造形的诊断方法。
  • 摘要:馒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传统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死率高,是各种心脏病的晚期阶段。据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心力衰竭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本文介绍了心力衰竭理论和实践进展,分析了有关心功能评价新方法和心力衰竭治疗新概念,探讨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方案。
  • 摘要:目的:使用磁共振电影成象(MRI)对原发性2级高血压极高危病人进行左心室各项指标测定,包,扩左室容积,心肌重量,室壁厚度,射血分数,及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各项指标,并且与心脏多普勒结果比较相关性,设有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测定结果:高血压病人组(MRI)左室心肌重量>250g,左室后壁厚度>1.2cm,左室射血分数>50%,等容舒张时间延长,A/E>1,MRI与心脏多普勒测定结果呈正相关。结论:1.2级高血压极高危病人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但左室后壁,左室容积,心肌重量超过正常。2.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和心肌重量改变发生早于收缩功能不全。3.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测定该两种方法有相关性,但是磁共振检测在早期发现心脏功能受损具有优势地位。
  • 摘要:目的:探讨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早期胰岛素抵抗(IR)现象。rn 方法:从2009年2月到9月,在阜外医院连续入选158例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在发病48h内入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住院期间未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者,在出院前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按照结果分为糖代谢正常组、糖调节受损组和新诊断糖尿病组,以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代表胰岛素抵抗程度,HOMA.IR>2.5认为存在胰岛素抵抗,用HOMA-IR指数评价不同糖代谢组患者刚入院(急性期)与出院时(稳定期)的胰岛素抵抗情况。rn 结果:158例患者中,合并胰岛素抵抗者入院时有49.4%(78/158),出院为31.6%(50/158),胰岛素抵抗程度急性期高于稳定期[(0.94±0.79)VS(0.58±0.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代谢三分组之间急性期胰岛素抵抗水平,新诊断糖尿病组高于糖调节受损组,糖调节受损组高于糖代谢正常组[(1.30±0.84)VS(0.96±0.78)VS(0.57±0.55)],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病人出院前,胰岛素抵抗水平仅新诊断糖尿病组高于糖代谢正常组[(0.78±0.57)VS(0.41±0.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方程显示,第二天空腹血糖【标准化回归系数(β):0.332,P=-0.000]、体重指数(β=0.281,P=-0.003)和糖化血红蛋白(β=1.191,P=0.018)是急性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体重指数(β=0.281,P=-0.000)是稳定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rn 结论: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绝大多数合并糖代谢异常,无论糖代谢情况如何,胰岛素抵抗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加重现象;第二天空腹血糖、体重指数和糖化血红蛋白是急性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体重指数是稳定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
  • 摘要:主髂动脉闭塞是最常见的动脉闭塞性疾病。病因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65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中约有10%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在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达20%。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基础治疗,以经典的外科旁路术为代表的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和新近发展的血管腔内治疗。随着外科手技的成熟和血管移植材料的不断改进使外科旁路术具有相对优越的长期通畅率,从而使其保持着血管重建的传统地位间。而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逐步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且在应用的数量上已有超越旁路术的趋势。本文介绍了主髂动脉闭塞的解剖分型,探讨了传统外科术式、疗效、腔内治疗及疗效。
  • 摘要:慢性心衰往往被肾功能不全复杂化,或由于肾功能恶化或利尿剂抵抗,使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更加复杂化,预后更差。心肾综合征(CRS)可能涉及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及肾稳态调节机制不良。B型利钠肽、超滤、持续速尿输注和加压素拮抗剂等的综合治疗可能效果更好。心肾综合征的发病和治疗需要更多的关注。
  • 摘要:中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家,年发病率达185219 I10万人,每年大约有200人新发脑卒中,150万人死于脑卒中。老年血压又有许多非勺型血压改变(夜间血压负荷增高),这部分患者出现脑血管事件的几率更大。因此,理想的降压药物能在24小时内对血压平稳控制是脑卒中预防的关键。本文探讨了ARB类降压药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以及急性期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乌拉地尔(URA)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腹部手术的围手术期控制血压的效果和优点以及它对心血管系统效应的影响。方法:将病例随机分成两组,乌拉地尔组(n=127),硝普钠组(n=127),对比观察两组在围术期间心率、血压(MAP)的变化,结果:乌拉地尔组降压开始后HR逐渐减慢,降压中降压均维持在正常范围;硝普钠组降压开始后HR多有明显增快,与乌拉地尔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行腹部外科手术治疗前应使血压控制在正常高值水平,术中发生血压波动应尽早处理,术后密切观察,防止心衰及心肌梗塞等并发症发生,静脉应用盐酸乌拉地尔降压疗效肯定,其控制血压较硝普钠平稳,效果明显优越,其特点降压过程缓和,心率变化小,降压后不反跳;使用安全,副作用少,可作为高血压围术期的首选药物。
  •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社区高血压防治的现状,提出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方法。探讨了社区高血压治疗存在的问题、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的行动模式及基层高血压指南的推广情况。
  •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进展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在美国心力衰竭己经成为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首要原因,也是心血管疾病医疗费用的主要支出部分,因而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9年3月美国ACC/AHA联合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共同出版了2009心衰诊疗指南更新。本文对2005年版的诊疗建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主要包括新增“住院心衰患者处理”指南;继续重申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石;扩大了B型脑钠肽的作用等方面。
  • 摘要:近年来临床实践对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的处理原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首先取决于心内科医生对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重新分类。CAST试验的警示作用是震撼的,通过CAST试验医生们开始换一个角度来重新思考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及治疗意见,室性心律失常新的分类方法就应运而生了。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的现代分类法是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变性质,特别是对预后的影响来分为以下三类:1.良性室性心律失常;2.有预后意义室性心律失常;3.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 摘要:β受体阻滞剂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是上世纪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上里程碑性的进展之一。本文介绍了2006年英国成人高血压指南将β受体拮抗剂移出一线治疗的背景,分析了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和正确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
  • 摘要: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尚未发生临床冠脉事件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处于亚临床阶段,通过控制或减少已存在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首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鉴于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有一定的副作用,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一级预防是否必要成为目前争论的焦点。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一级预防是否可使临床获益,还要从临床研究中寻找证据。关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目前的理论基础是基于6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随机对照研究结论。
  • 摘要:即使是到了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依然存在着挑战。虽然已有很多临床研究己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希望为临床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指导,但对于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仍然需要更多的探讨。多支、长节段弥漫冠状动脉病变的PCI一直处于争论中。因为即便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也未必能够达到完全血运重建,因此就此论题,对于多支、长节段弥漫冠状动脉病变完全或部分再血管化策略的选择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 摘要:自从1995年美国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国立学会(NINDS)的研究结果发表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应用逐步推广,现在使用已经有15年。尽管静脉溶栓证明有效,人们仍然关切rt-PA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因此,目前临床上只有少数病人得到溶栓治疗。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目前这种情况:治疗时间窗太短、公众的知晓率和对卒中症状的了解太少、只有少数卒中中心能够在24小时做溶栓治疗、对出血性并发症的过度恐惧等。本文目的是探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出血的风险。
  • 摘要:心衰时非渗透性释放的加压素(AVP)与心脏指数之间呈负相关,与心衰呈正相关。加压素V1受体拮抗剂,理论上可减少心脏后负荷和改善心脏重塑,使心衰病人受益;V2受体拮抗剂现己证明可纠正心力衰竭中的低钠血症。但对死亡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 摘要:目前,受房颤之苦的患者群已大大增加。老年人和有左房扩大的人更有可能发生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房颤构成了一个疾病谱,还没有一个机制足以全面解释房颤及其多样性。房颤病理生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机制可能是相互关联的。随着导管消融的到来,对房颤机制的了解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房颤患者的治疗涉及抗凝,心率和心律控制,射频消融等。本文综述了房颤发生机制的传统和现代学术观点以及标准和发展的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