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8

主办单位:中国土地学会

会议文集: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面临问题,在阐述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机制和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有序地开展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建议。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政策分析法,发现当前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定位不清,层次体系不清,缺乏可操作的技术规范。要明确定位,依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要尽快制定各级尤其是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范;要大力开展相关理论方法和典型案例的研究。
  •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统筹城乡用地管理,切实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取得了明显实践成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推进土地整治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五个关系,指出了应注意克服的倾向性问题,希望能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土地整治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摘要:本文在对湘阴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问题,以全面促进城乡统筹的有效发展。
  • 摘要:新农村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不足,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很多人把“新农村建设”误读为“新村”建设,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例如建设用地多、农业用地少、土地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以海陵区为例,深入地分析了该区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对策,以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和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 摘要:本文文献分析法、理论研究法。研究了如何解决外溢收益的合理分配问题。通过对“城市级差地租”理论的剖析,反证其本质为马克思主义城市级差地租,从级差地租理论角度为解决城市土地投资外溢收益的分配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解决城市土地投资外溢收益的途径提出思考和建议。研究表明:解决城市土地投资外溢收益的合理分配,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城市级差地租为依据,采用年租制的地租收取方式,或者以土地均价为基准通过税收机制来调控投资外溢收益分配。
  • 摘要:本文立足北京市城市地上地下土地权利设置与管理现状调查,结合国内外有关地上地下土地权利、土地空间权利的法律实践,分析北京市乃至我国土地空间权利设置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完善立法土地空间权利管理和立法的建议。北京市城市地上地下土地权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地上地下土地权利体系设置有待完善和规范;②部分地上地下土地权利取得程序不规范;③部分地上地下土地权利主体归属或责权利不清;④地上地下土地权利登记缺乏科学的技术规程和方法。最后结合国内外空间政策法规,根据北京市城市地上地下土地权利的实地调查分析,理清城市地上地下土地权属关系,提出了促进土地空间利用有序高效利用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江西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的技术与方法要点,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更新评价,明确开发区用地潜力规模,并与上轮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旨在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推动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进一步认清开发区土地利用优势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开发区土地利用战略、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为实现开发区土地持续利用、动态监测、扩区升级提供审核依据。
  •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开发区呈现出过多占用耕地、土地集约化水平低、用地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人多地少的现实,寻求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低碳产业,走集约化道路势在必行。本文以江西省上饶经济开发区为例,通过调查土地利用现状,采用理想值法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存在的问题,从低碳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 摘要:目的:摸清江西省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掌握其空间分布规律,探索其内在影响因素及其机理,为全省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rn 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rn 结果:江西省全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范围为45.0-92.0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高,但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一定的不平衡性。rn 结论:①开发区本身级别、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土地市场化发育程度、主导产业结构、政府管理水平、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素质等因素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②运用CJIs技术辅助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利于加强成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势必促进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而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受其影响最为突出的区域。在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等宏观背景下,本文以河北省廊坊市城乡结合部 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理论,从地块和农户角度,筛选出7个典型指标,构建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法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5个乡镇的耕地细碎化程度进行评价与分析,重点探讨城乡结合部地区耕地细碎化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耕地细碎 化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廊坊市城乡结合部地区耕地细碎化程度,高低依次为北史家务乡>南尖塔镇>北旺乡>万庄乡>开发区,2008年为北旺乡>开发区>南尖塔镇>北史家务乡>万庄乡;廊坊市城乡结合部地区耕地细碎化的动因主要为沟渠、道路以及农户数量等因素,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 78,0.61,0.72;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引导土地流转,积极进行土地整理等政策与措施,以减少和避免区域耕地细碎化程度。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房价上涨的真正动因,指出房价上涨是投资需求所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助推了房价上涨,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造成人们争相到大、中城市买房子,使大、中城市房价暴涨。非市场因素的误导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判断,对自住型购房者来说,由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隐性担保,房价不断飙升,自然迫使这些消费者提早进入房地产市场成为“房奴”。本文对解决房价问题提出了建议:一是开征房屋财产税,抑制投资性购房行为。为不增加普通老百姓的税赋负担,建议以家庭为单位开征,每户城乡居民可以有一套一定面积的免税房,对每户 城乡居民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开始征税,税率实行累进制。二是用新的运行方式和模式,来积极发展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廉租房一定要选择城市的中心地段或公共交通便利的地区,廉租房的建筑面积不宜过大。建议鼓励或规定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购买一定比例的住房,为本单位或部门5%-20%的职工和工作人员提供廉租房。
  • 摘要:土地产权权能不足会通过抑制农村金融发展,导致农民在农村和城市中的双重贫困。本文阐述了土地产权制度缺陷造成的土地二元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贫乏,并建立一个动态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从正面阐释了土地产权权能通过土地金融机制所发挥的经济增长效应,认为在土地所有权被意识形态刚性束缚的情况下,大力提高土地使用权权能,可以通过土地金融机制发挥跨期的经济增长效应,并提出了几种可供选择的土地金融模式设计:土地信用合作、土地融资租赁和土地证券化,认为在当前土地使用权权能提高后,这些土地金融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 增长。
  • 摘要:随着全国各地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支持着我国各地中小型城镇的经济发展。但是我国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资源的减少将威胁到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稳定。因此,耕地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如何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上,各基层政府又陷入了难以解决的困境。河北省保定市白沟镇在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即将面临这样一个难题。改革开放以来,白沟镇以其独特的箱包市场和小商品市场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型城镇。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中,白沟镇在落实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着矛盾。本文通过分析白沟镇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探索了耕地保护的新途径,以缓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实现两者之间耦合效益的最大化。
  • 摘要:集约利用土地、优化用地结构是缓解用地紧张、提高土地整体产出水平的根本出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方法,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再结合区域的自身情况,可以更好地指导区域发展。rn 本文以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用地矛盾相对较为突出的无锡市新区为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首先,对无锡市新区的区位及大致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 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发现,目前,无锡市新区在发展中存在着耕地锐减、工业用地比例偏大、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不合理等较为显著的问题;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集约利用的成功经验、做法的阐述和比照分析,根据无锡市新区遇到的相关问题,总结了在相应方面获得的启示;最后,结合相应的启示探索无锡市新区集约利用的可行措施,在存量用地盘活和增量用地扩展两方面给出了有效、可行的建议。坚持存量用地盘活与增量用地扩展并举的措施,在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同时,努力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各类、各业用地的利用效率,才能推动区域节约和集约用地,保障可持续发展。
  • 摘要: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最深刻的动因源于土地,最强大的支撑来自土地。在看到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仍然是投资拉动、规模扩张、资源高耗的粗放外延型增长模式,那么,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人地矛盾必将更加尖锐。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保障科学发展,以土地供应政策和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保护耕地“红线”,牢牢守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安邦立国的根基,实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目前,我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还不健全、不完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法律法规、城乡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财税、保障政策等还不够协调配套,对节约集约用地科学机制的探索还在进行。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责任机制、考核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摘要:本文分析评价了哈尔滨市呼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集约利用的变化程度,分析了产生这种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和敏感性因素,对缓解呼兰区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呼兰区土地集约度在13年中变化不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城市土地基本实现集约利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已经不大。因此,促进呼兰区土地集约利用应从强化规划管理、完善土地市场机制、推动城乡挂钩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人手。
  • 摘要:目的:基于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面积过大”、“用地结构不合理”、“单位用地效益低”等问题,国家为规范开发区用地,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先后出台了 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并两年一次进行更新。在此背景下,探讨PDCA循环方法在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应用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rn 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法。rn 结果:PDCA即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反映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本研究依据PDCA循环方法四个阶段的内容,结合我国目前开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分析了PDCA循环各阶段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rn 结论:PDCA循环方法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过程中是适用的,便于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开发区土地利用科学化管理。
  • 摘要:本文分析了道县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索遏制城乡土地滥用浪费的办法和破解经济发展急需用地难题的路径,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和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策略措施。
  • 摘要:本文在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衡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衡阳市建设用地集约程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全省范围内特别是在湖南沿京广线地区还比较低;在市域内部,由于县域经济和城镇体系等不同,形成区域集约利用的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通过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三规”的衔接与协调,以期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三规”衔接的思路、方法及建议。rn 方法: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定量定性结合方法。rn 结果:确定了临夏州土地利用战略、指标分解、功能分区等。rn 结论: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在层次上以国民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纲领,以城乡规划、其他部门规划、地区白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基础,以确定土地利用战略及其目标,从而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用地落实至空间;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上要紧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资源、基础产业、资源禀赋以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③城镇用地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以及相关的空间安排,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各县城及各类较大潜力经济开发区、重点城镇的用地。
  • 摘要:目的:在分析上海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基本思路与对策。rn 方法:实地调查与统计资料收集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rn 结果:上海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处于一个较平稳的状态,但发展空间尚有待提升,其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rn 结论:可以从加强现代农 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的理论指导、强化规划管理、加强规划审批与监督、建立与完善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考核制度、政府对农业科技园区采取择优扶持政策等方面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效益。
  •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以长沙市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四期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在RS和GIS的支持下,对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未来变化。结果表明:①1990-2005年间,耕地和林地大量减少,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草地和水域有所增加,未利用土地持续减少;②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长沙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林地的大量减少和城镇工矿、居民用地的迅速增加,经验证预测结果较为理想。
  •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采用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空间分析法,将“反规划”思想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相结合,建立高中低三种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然后进行土地控制分区,并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导则;调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不但可以完全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解决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效途径。
  • 摘要:本文对土地节约集约与“低碳经济”进行了探讨。“低碳经济”的价值取向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益为特征,其核心概念、用地方式、价值取向、用地业态和开发利用模式体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经济”把土地节约集约的理念和内涵进一步显化了。通过对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的用地解读,“低碳经济”项目大多不是以量的扩张或者以土地作为资本资产要素参与配置,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对原土地利用的两次开发,通过转型或转性提升其功能;更多地追求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更多地体现用地结构紧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多功能的兼容以及土地的主体利用或综合利用。转型时期要弱化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考核机制,更多地体现向“低碳”的技术科技创新驱动倾斜,显化其生态环境、社会综合效益,这也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的内在要求。
  •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探讨了构建“低碳经济”下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的思路及方法。经研究得出,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战略规划,在揭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形成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通过土地利用措施的调整,努力发挥碳汇潜力;通过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 摘要:目的:在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变权理论,探讨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rn 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rn 结果:针对传统常权评价方法的不足及生态适宜性的模糊性,提出了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以太仓市为例,选择了7项生态适宜性影响因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太仓市城镇用地 扩展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城镇扩展的土地分别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30.19%,11.17%,37.55%和21.09%,不同适宜性级别的土地分布较为合理。rn 结论:与常权综合评价方法相比,基于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更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城镇用地扩展的生态适宜性状况。
  • 摘要:为房地产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市场规则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土地招拍挂制度,正站在舆论漩涡的十字路口,甚至到了议论兴亡存废的地步。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土地招拍挂出让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招拍挂”制度不能简单否定,改革要做“加减乘除”,以期对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越来越规范完善有所帮助。
  • 摘要:目的:以集中建房为考查指标,研究影响农户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因素,为制定调动农户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积极性的政策提供参考。rn 方法:以“江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现状”专题调研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农民集中建房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rn 结果:影响农户集中建房意愿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文化程度、离县城距离、常年居住在家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与人均年收入,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化程度和离县城距离。文化程度与农户集中建房意愿呈现正向变化,而离县城距离、常年居住在家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人均年收入与农户集中建房意愿呈现反向变化。rn 结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以及完善中心村镇的生活基础设施,增加中心村镇对农户的吸引力,是我国推进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有效的途径。
  • 摘要:大陆法系传统所有权理论认为所有权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基本权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财产权类型不断涌现,传统所有权权能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所有权权能如何拓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解决的问题。rn 本文提出了权能支的新概念,认为四项基本权能是由若干权能支构成的集合,基本权能或权能支的分离、重组和耦合形成新的财产权利类型。基于权能支的概念,建立了一个新的财产权利权能结构理论框架,应用新的权能理论,对当前中国集体农用地权利体系进行了合理解释。
  •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征收活动的主要区域。本文结合武汉市边缘区之一----东西湖区土地征收中所发生的实际案例,解析城市边缘区土地征收现状,对征地过程中各方利益平衡点进行了客观的把握,同时通过博弈论理论对征地方与被征地方进行博弈分析,对当前几种在征地改革中的趋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前部分首先对城市边缘区进行定义解释,分析土地征收主要发生区----城市边缘区土地 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选取武汉市东西湖区杨友德“土炮”事件案例,作为本文的事例引出。在第二部分土地征收过程中“利益平衡点”对比论述中,客观分析“两种情形”,提出了“两个阶层”新说法,然后对平衡点进行博弈论的理论分析,得出目前农用地征收过程中双方矛盾不易调和的结果,博弈分析也是为下文的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三部分对目前的改革趋向进行了评论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最后结合上文建议进行制度设计,并对土地征收过程进行实际应用说明,建立制度模型,为城市边缘区土地征收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呼和浩特市征地补偿制度的演变过程,发现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定存在部分区域征地补偿标准较低、区域间征地补偿标准不平衡等问题。本研究以计算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平均标准为基础,运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平衡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的征地补偿标准。最终,将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区片划分为12个等别,高等别主要分布在市区;旗(县)中最高等别为Ⅳ等别,分布在托克托县,最低等别分布在武川县和清水河县。
  • 摘要:发达国家农民工权利的获得是工人阶级谋求解放进程中的阶段性胜利成果。为此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为解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可靠和稳定的保障,为失地农民工提供工作岗位,对失业农民工提供再就业等措施,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有效保障农民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基本权益,发达国家规定了农民工与资方的集体谈判与签订集体合同权,获得培训权,组织工会权,罢工权,参与企业管理权等一系列权利。为了缓和阶级矛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达国家通过了一系列社会保险立法。为了解决农民工失业和退休问题,相继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为了补偿工伤受害者的收入损失,保证其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产生了工伤社会保险。为了缓和劳资关系,发达国家最初实施失业补偿,20世纪初逐步建立了农民工失业保险保障制度。为了解决农民工健康社会保障问题,推行了社会保险型、预付报销型、直接免费型以及混合保障型等医疗保险制度。
  • 摘要:目的:探讨天津市农用地征收补偿安置对策。rn 方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rn 结果:天津市征地过程中出现了实际补偿远远高于法定区片价、就业安置难度较大、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无法保障,以及征地管理工作中出现疏漏等问题。rn 结论:天津市农用地征收补偿安置 应该从补偿安置标准的制定、补偿费的分配方式改革、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以及征地管理体制的完善等方面来解决。
  • 摘要:本文从耕地资源价值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以下简称 《土地管理法》)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现行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全省最高补偿与最低补偿仅相差32714元/公顷,未能体现区域的差异性且该补偿 标准平均仅相当于耕地资源价值的9.40%;现行补偿标准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且比《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提高了1.24 -2.08倍,但与耕地的资源价值仍有巨大差距,平均仅相当于资源价值的14.46%。因此,现有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忽略了耕地资源使用的时间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空间差异,并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应区别征地目的,扩大征地补偿范围;考虑农民的长远补偿;考虑征地补偿的区域差异;完善有关法律制度。
  • 摘要:本文分析了由于农民职业分化导致的养老保障选择不同及其对土地流转的影响。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模型法进行研究发现,认为文化程度、职业类别、是否具有非农就业技能、 商业养老、拥有转让权、地权稳定性对土地流转有正向影响,家庭养老则对土地流转有负向影响,而年龄、非农收入比重、农业劳动力人数、社会养老和是否具有抵押权则对土地流转决策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应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与职业技术素质,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 摘要: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征用管制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政策的运行效果在某些地区并不理想,一些地方耕地保护行为出现了政策失灵,地方政府在实施耕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缺乏可操作手段,耕地利用与保护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分析了耕地保护政策及其在地方失控的原因,在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建议,以期能对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完善及耕地保护的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 摘要:本文以省为单元量化其耕地保护社会责任价值,以此检验不同省份所承担的耕地保护社会责任价值与国家赋予的应承担价值偏差,从而确定其在该方面履行责任的程度。研究选取人均GDP等五个主要经济发展水平作参照,进行相关性研究,建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与单位面积耕地社会责任价值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所承担的责任远高于发达地区,以2009年为例,黑龙江省应获得的补偿额可达158.73×lO8元/年,广东省应支付的补偿额达91.76×108元/年。研究还认为合理的区域耕地社会责任价值补偿额的确定,对各地履行各自责任,调动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只有社会认可这一价值才能切实保护好耕地。
  • 摘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综合整治田、水 路、林、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将散居的从村居民点集中建新安置,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前后,相关土地权属的确认和登记,涉及集体土地各类产权主体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长治久安。本文结合南京市集体土地成全现状,探讨了万顷良田建设中完善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及加强土地权属管理的有关问题。
  • 摘要: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剧烈波动,中国政府提出“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快建立粮食核心区”的战略决策,体现粮食生产基本立足国内的思想。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粮仓的增产潜力和商品率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中地位突出。当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东北黑土区土地整治,规划引导、资金统筹、部门联动、创新机制,有望开创黑土保护和合理利用新局面,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 摘要:本文分析了比较静态评价法和动态投资评估法评价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利弊。经研究,静态评价感和动态评估测算的湖北省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投资回收期分别为10.55年和12.89年,在财务评价该项目可行且具有盈利能力。动态投资评估法由于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比静态评价法更加科学、合理、准确地计算出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我国还需要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继续加以研究,并建立适合地方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中断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一盘生态环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核废弃地”。
  • 摘要:目的:对陕西省1990-2008年期间耕地利用效率变化状况及其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rn 方法:采用DEA-Tohit两步法,首先运用BCC模型对陕西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再通过Toh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rn 结果:①1990-2008年陕西省耕地利用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长期存在波动性。②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率、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政策虚拟变量等因素对陕西省耕地利用效率影响显著。rn 结论:基于DEA-Tobit两步法可以对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 摘要:新余市渝水区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重镇。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保护耕地的压力也越来越艰巨。在保护和保障的双重压力下,新余市渝水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立足长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积极探索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新思路,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作,为该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开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本文意在总结新余市渝水区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开展的成功做法,在分析其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思考,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 摘要:本文从我国土地供需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人手,首先分析了农村建设用地的特点,即农村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但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且人均占地严重超标,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不高;乡镇企业粗放利用土地;“空心村”现象普遍,居住环境条件低劣;双重占地现象严重。本文义分析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如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划,资金短缺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技术支撑体系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背景、基本含义及其政策目标等方面对该政策进行理 解,在此基础上探讨挂钩政策实施中资金筹措、农民安置、周转指标使用及土地收益分配等问题的方法,同时提出挂钩工作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和农民的土地权属,并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
  •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中的相关问题,拟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项政策白开展以来,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农村就业、缓解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压力、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这些政策的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偏差,如片面追求级差收益等原因,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单纯追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忽视复垦耕地质量和补偿不到位导致的侵害农民利益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尊重农 民意愿、发挥政府职能、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加强实施监管等规范这项制度的相关政策性建议。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又一重大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宜县是一 个人多地少的县,详查耕地面积25.1万亩,现有人口31万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 摘要:土地储备数量是土地储备制度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受到国内业界的广泛关注。新增土地储备与城市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SLEUTH元胞自动机模型,用1947,1978,1990,2000 和2005五个年度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影像图,模拟南京未来城市扩张,并结合历年来南京新增储备土地占城市扩张总量经验值比例,得出了新增储备量的测算结果,为测算南京市区土地储备量提供了借鉴方案。该方法不仅在量上可得出增量储备的结果,而且通过GIS空间分析的方法,与未来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图进行空间叠合,可以初步明确储备的增量分布方案,对储备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摘要:2008年4月,《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北京市政府首次明确提出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意见》提出了“一主一副三心四后台”的金融发展格局,并对这些金融聚集区的定位和特色进行了说明,但是未对作为北京金融业发展短板的商务金融作出明确的空间规划。首都商务金融产业发展布局的空缺为石景山区商务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发展商务金融产业,不仅是丰富、完善首都金融业市场体系,提升首都金融影响力的需要,更对建设“京西副中心”,推动京西南发展中心培育具有强劲集聚和辐射功能的产业体系,以及“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时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切实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各年度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顺利实施,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增加项目湿湿的科技含量,从2003年起,南京市各县(区)国土资源局积极开展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制度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n 本文分析了南京市各县(区)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制度的基本情况、运作模式、主要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和措施,指出今后调查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 摘要:本文从战略研究、理论基础、技术平台、国际合作和人才发展等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土地整理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土地整理科技发展的整体构架设想,并分析了土地整理未来10年七大重点研究方向。这7个重点研究方向分别是土地整治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新一轮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研究计划、全国耕地质量检测研究计划、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计划、全国水土资源匹配与整理强力研究计划、耕地生态功能研究计划和土地整理学科体系研究计划。
  • 摘要:本文在根据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不同类型归纳当前市场化运作模式和典型做法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整治市场化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市场化、推动土地整治事业发展的对策和方法。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其结果是公众参与不足、土地整治意识不强、融资渠道单一、土地整治市场化政策缺失和机构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制约土地整治市场化发展。建议通过丰富农村土地整治内涵、转变土地整治思路、使农村土地整治目标多元化、进一步明确各有关机构职责、建立土地整治资金投资融资机制、加强相关中介机构管理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土地整治市场化运作环境,引导和规范土地整治市场化有序进行。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加大土地整治权属调整力度,降低耕地细碎程度,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促进土地集中利用,提高度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采用了文献资料和调查分析方法。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土地破碎对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和造成耕地面积直接损失等的影响;分析土地规模经营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农业产品质量,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耕地面积等方面的优点,得出土地整治应大力开展权属调整、归并地块。通过对10年来我国土地整治项目权属调整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土地整治权属调整的数量严重不足,耕地破碎程度未得到有效降低,既影响土地整治工作成效,又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经研究得出,土地整治权属调整是生产力,土地整治是目前降低耕地细碎程度的主要手段,其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最终,提出了应该加快土地整治权属调整是目前降低耕地细碎程度的主要手段,其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最终,提出了应该加快土地整治权属调整相关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土地整治农用地流转和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土地权调整政策,制定降低项目区土地细碎程度有关措施,尽快启动土地整治规划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相关研究,逐步推行项目区内土地全面调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平台。
  • 摘要:本文在分析城乡差距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土地整治地契机,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途径。研究方法采用了资料分析和对比分析法。经研究发现,农村急需以土地整治为契机进行综合治理和建设,土地整治为农村带来了新希望,可以使农村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实现缩小与城市差别、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标。
  • 摘要:本文对土地利用方式与基层土地管理制度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1999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如何改革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理论界探讨的重点。十多年来不仅完成了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也多次进行了改革。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仅仅在一些沿海开放地区和较大城市有所体现,在我国多数地区仍处于喊口号阶段。从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到卫星遥感监测工作全面铺开,各地也相应地暴露了很多问题,这都与基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到位有极大的关系。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不只是一些文件强行规定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土地管理制度的彻底改变与全面落实。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通过基层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来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就成了一个摆在我们广大土地管理工作者和理论界人士面前的新课题。
  • 摘要:本文对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在建设用地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科学应用,客观地反映出城市建设用地年度变化现状,特别是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建设用地占用非耕地情况,为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土地执法普及,提供了科学客观数据。以在城市修建高尔夫球场项目的占地情况为例,客观分析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农用地减少的现状,由此造成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偏离城市发展规划,甚至出现生态环境、资源环境被损害等现象。因此建议,第一,利用遥感监测技术的时效性,对土地变化现状进行年度监测与季度监测,及时发现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现状;第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与“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第三,严格控制大型娱乐设施建设,强化建设用地监管力度,完善土地管理和土地使用的执法细则,利用遥感技术创建建设用地变化数 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城市发展代表时代的进步,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则体现城市环境创新,而城市环境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城市文化和城市规划前沿。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手段,科学监测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现状;积极探究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前沿,是保护国土资源,保护耕地,科学发展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行业创新技术。
  • 摘要:2010年伊始,北京市政府信访办发来一封《完善工作建议书》,提到在受理信访申请时发现,村民申请审批宅基地难是一类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农民子女大了,等房结婚,申请宅基地又不批。这类信访工作很难做,此类怨气聚集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出大事。建议针对此类问题,抓紧研究解决办法。这封建议书引起了北京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的高度重视,魏成林局长作出批示,由此开展了关于宅基地规划和管理问题的研究工作。
  • 摘要:城市土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载体,是城市功能发挥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要建设一个上规模、有品位的现代化城市,必须经营好城市土地。新余市在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战略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紧紧抓住城市土地经营这一核心环节,实现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赢”,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为江西省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 摘要:土地财政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和建筑业等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目前地方政府重点征收的是房地产税和建筑税,高的已达地方税收收入的百分之三四十。本文对土地财政进行了分析。
  • 摘要:2008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 [2008]3号),提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发的龙头,人地矛盾尤为突出,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研究土地违法行为的治理对策,对保护上海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而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治土地违法行为是保证上海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 摘要:在新形势下,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始终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中心任务,两者之间是一对矛盾。尤其是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也是资源消耗最大时期,国土资源供需矛盾、科学节约与低效利用等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化解矛盾,是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湖南省衡阳市国土资源部门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手段,坚持在节约集约用地中保护资源,优化国土资源保障与服务,取得明显的成效。
  • 摘要:目的:分析江西省近年来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及其空间差异。rn 方法:文献资 料法、PSR模型、多指标综合评价法、ESDA法。rn 结果:①2000-2007年江西省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与单项水平不断提高。②基于耕地集约利用综合度的Global Moran's I为0.1617,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地域上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平原区的集约水平高于丘陵与山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③各研究实体Local Moran's,及Grid图反映了江西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局域空间上的均质性,高值区域与低值区域的集聚特征十分显著,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区域各自集聚。④LISA集聚四种类型中,正空间白相关的“H-H”、 “L-L”占主体部分,二者约占总数的 63.75%。其中,“H-H”关联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而赣 东北、西北及南部的丘陵与山区则表观出明显的“L-L”关联特征。rn 结论: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及应用ESDA方法进行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 摘要:统筹城乡建设用地,重点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问题。顺应区域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发展要素在优区位上的集聚)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适时有效地把发展要素流入区位(城镇)的建设用地需求和发展要素流出区位(乡村)的低效或闲置建设用地,通过统筹(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实现空间置换,进而实现“保耕地、保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目标。山西省工业化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慢、水平低,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大,人均用地面积也大,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低。如此现状,是建设用地以“乡减城增”为基本格局和内容的统筹,以及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化水平的真正意义所在。安泽县人均土地面积在山西省内最多,工业化速度加快,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建设用地紧缺与宽松状况差异明显。本文以安泽县为例,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探究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途径方法,以及推进此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农村宅基地分期收储。
  •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节能减排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低碳时代的来临。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包含着对传统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和对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探索。开发区作为城市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地,同时也是知识、技术密集区域,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带动作用。建设低碳城市从开发区着手,既能达到对城市主要碳排放来源的约束作用,也能使开发区在城市的低碳发展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本文基于低碳视角,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例,探讨了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及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的问题,并从节能、减排、增汇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及建议。
  • 摘要:本文对区域碳源汇测算分析与模型拟合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包括:①江西省2008年碳排总量为54.88TgC,1996-2008年经济加速强势增长的12年碳排总量年均增幅7.19%,但单位GJDP碳排量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以年均5.93%的降幅逐年递减;②人口、工业生产、化石能源消费、林草植被成为影响区域碳通量的主要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9.93%;③在95%的置信区间建立多元一次回归模型,以期在自变量预测的基础上减控未来碳通量值;④江西省II个地市中,九江、萍乡、宜春等市分别以10.6ITgC、9.77TgC和8.69TgC位列全省前三位,碳排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相关而是与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关系密切。
  • 摘要:目前土地整理成为缓解我国人地矛盾和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阐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土地整理与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关系,阐述了土地整理对土壤环境、水环境、植被、生物资源、小气候、景观格局等要素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是对土地资源需要保护的优先级别进行评价。本文以长沙市为例,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采用栅格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针对研究区域主要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问题,建立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模型,实现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评价结果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 摘要:本文将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应用到城市发展的研究中,构建城市生态位适宜度指标体系,运用城市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以江西省11个设区市为例,计算从2002年到2008年城市生态位适宜度值,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得出-些结论:①从时间上看,江西省城市生态位适宜度均有所提高,2005年为转折年份。②就空间分布而言,各类生态位适宜度总体上都是北部高于南部,西部优于东部,平原优于丘陵。③经济水平是决定生态位适宜度高低的重要方面。
  • 摘要:目的:研究土地沙化形成的原因、土地沙化的现状、土地沙化的危害、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土地沙化防治的措施,为防治和治理土地进一步的沙化提出方法与建议。rn 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rn 结果:土地沙化的形成主要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造成,土地沙化对社会和农业生产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阻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调动人们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和国家加大财政支出支持防沙,才能更好地治理土地沙化。rn 结论: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只有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使我国的防沙治沙工程取得成绩,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治理。
  • 摘要:本文以开封市黄河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与ERDAS遥感影像制图软件,利用2007年最新的SPOT 2.5影像图,结合实地调查,详细编绘了开封市段黄河河道边界,以及开封段黄河滩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即作为本地数据(背景资料)。然后,采用1992-2007年最大洪峰时期的TM影像,结合沿途水文站点的观测资料,提取1992-2007年7个典型日期的河道行洪边缘线,与本底数据叠加,编制了开封段不同常遇洪水流量下滩区淹没范围。随后,按照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采用2004年汛后河道大断面资料,计算生成不同流量级大洪水在滩区的可能淹没范围图(淹没区边界)。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与河道行洪安全性的要求,总结了当前黄河下游滩区利用开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制定了土地安全利用规避洪险的原则,规划了土地安全利用分区、分为临河风险缓冲带、近河宜耕地带、相对稳定利用带(中风险带)和稳定利用带。最后提出了黄河滩区土地资源合理安全利用的对策。
  • 摘要:本文介绍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法规体系,分析了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得以有效实施的体制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表明,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保障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和有效落实。规划 编制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公众参与的具体要求、明确内容和保障措施,各方面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得以在规划文本中体现,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规划的切实落实提供了重要基础。安大略省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法规体系和公众参与体制机制是科学编制规划、有效落实规划的基本保障,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体制机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构建规划实施的公众监督机制,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利用2009年无锡市惠山区对农民进行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政策持支持态度,愿意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影响农民参与置换意愿的因素包括农民对于土地的认知、农民非农就业情况以及农民对于城镇社会保障的认知。研究结论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政策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可通过创新土地补偿方式、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降低农民参与城镇社会保障门槛三个方面促进农民参加置换。
  • 摘要:目的:探索“4+2”工作法助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作用,以期为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借鉴。rn 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政策分析法。rn 结果:将“4+2”工作法引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工作中,有利于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错 位、理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和规范农民集体对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以上三个方面为工作着力点和突破点,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工作方式,起到助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作用。rn 结论:“4+2”工作法具有维护农民利益、实施程序严格、适应范围广泛的特点,将其运用到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进行制度创新,助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 摘要:江西省新余市白1983年恢复市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该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因失地而引发的就业和生活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进行及时和妥善的安置,将会损害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其长远生活,将会给该市社会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将会影响该市的经济建设和投资环境。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既保障国家的需要又切实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岗、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这是摆在新余市各级政府和组织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最大存量资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分宜县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使用土地增量需求加大,这些新增建设用地绝大部分来自对集体土地的征收(用)。2007年全县土地征收(用)问题信访量占总信访量的37.2%,比2006年的40.5%有所下降。这一方面反映出分宜县在土地征收(用)中 更加注重处理好各方的利益,更加注重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另一方面反映出土地征收(用)问题仍旧是国土资源信访的“高发区”。在土地征收(用)中,失地农民毕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突出,不容忽视。本文结合分宜县在土地征收(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信访中涉及的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一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 摘要:新余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规划控制面积为13. 33平方千米;是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是按照“开发立区、工业强区、经营活区”工作思路,倾力打造的多功能、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开发区白成立以来, 在新余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财政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工业园区中均居前列;先后荣获“江西省先进工业园区”、“全省招商引资重大贡献奖”、“六大指标综合先进单位”等称号;2006年,江西省发改委授予开发区为“省级多晶硅产业基地”;2007年,商务部、科技部又授予开发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目前,开发区正在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可以说,几年来,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项目、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扩大出口、培养人才、解决就业和服务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新余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辐射作用。
  • 摘要:本文对目前江西省新余市农村村民建房在实际用地及管理上存在的散、乱、低效、浪费和管理粗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新余市村庄集体建设用地的粗放浪费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协调;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也呈现出一些亟待研 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践,对如何完善新余市农村村民建房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①科学规划,高效利用,尽可能少占耕地;②严把村民建房审批关,切实提高村民自觉依法申报的法律意识;③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集约利用现有的乡镇存量建设用地;④对农村村民建房实行严格的科学监管,建立一户多宅和农村宅基地超占部分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等等。
  • 摘要:本文对侵害农村妇女土地合法权益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广大农村妇女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把她们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必须切实保障她们平等地享有土地承包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剥夺。在现阶段的我国农村,土地仍然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土地承包权益是农民最为关切的经济权利。特别是对于已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妇女,土地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是关系到农村妇女生存状况的一项重要权利。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不仅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 摘要:本文针对昭阳区村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提出实施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本文结合昭阳区国土分局正在苏家院乡实施的村庄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工作,介绍了昭阳区国土分局在贯彻实施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做法和在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中把握的原则。通过对昭阳区苏家院乡村庄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得到了乡、村、组干部和村民的积极支持与响应,使得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从抽象转为具体,从理论转为实践,从纸上摆在了地上;最终得出实施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违法用地、疏堵结合,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
  • 摘要:耕地保护涉及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要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不仅要采用法律、政策、规划等手段,还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提高各利益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本文系统深入地分析了耕地保护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多层博弈关系,构建以地方政府和农民为双核心,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着手进行耕地保护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重新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征地模式等措施。
  • 摘要:目的:研究县级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分区方法,为建立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政策,保护耕地提供依据。rn 方法:聚类分析。rn 结果:依据五台县特点,建立了耕地数量变化指标体系,进行聚类,表明五台县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类型可分为6种,分别为城镇化发展区、交通发展主导区、矿产资源开发主导区、旅游资源开发主导区、生态退耕政策主导区和占补平衡政策主导区。rn 结论:①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因子集非常重要;②受数据局限性的影响,不同的聚类方法得到分区方案有所差异,进行必要的判别分析非常必要;③对耕地数量变化进行驱动力分区可以为建立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在住房问题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优先保障公益性、民生性用地需求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之一的背景下,构建保障性住房用地规模的预测模型。rn 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rn 结果:石柱县2009-2020年保障性住房需求规模逐年递增,保障性住房明显呈阶段性发展;石柱县2009-2020年保障性住房需要109公顷土地。rn 结论:采用城镇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结合城镇家庭规模、户均人口、家庭人均工资与人均年收入的比例、上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求取需要住房保障家庭规模,进而求取城镇保障性住房用地规模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摘要: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运营关系分析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中各方利益集体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与约束设计,使代理人的主观努力符合委托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通过委托-代理理论来设计农村土地整理的激励和约束合约,可有效消除地方政府和土地整理公司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激励土地整理公司付出努力的工作方式,实现农村土地整理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和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 摘要:土地整治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方式,而保护耕地是土地整治地首要任务。通过土地整治不仅可以增加耕地的数量,达到建设占用耕地的平衡,还能提高耕地的质量,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集中体现。恩平市进年发展迅速,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发展对土地需求逐渐增大,尤其是城镇建设占用大量耕地,造成耕地资源十分紧张,土地资源利用矛盾日益加剧。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进行土地整治。、rn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恩平市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整治问题,尤其是耕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具体分析,找出原因,为恩平市达到土地整治目标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其在整治后既可保证耕地的数量,又可提高耕地的质量,为我国其他城市的耕地整治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本研究致力于建立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功能区土地整理项目开展评价。采用AHP法、模糊综合评断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认为:①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区土地整理的目标取向、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具有差异性。②模糊综合评断结果显示,重庆市不同区域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排序为:都市城郊农业区>都市城镇核心区>武陵区>三峡生态保护区。③对照不同时点上的土地整理项目,发现区域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以外延增加耕地为主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从空间尺度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区域综合,总结区域层面土地整理的特点和问题,同时载时间维度上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个案比较,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可为区域土地整理后效益评价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剖析“兴地睦边”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与目的关系,分析了工程功能绩效指标和目标指标相关关系及其导向性作用,从而建立土地整治工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绩效激励机制。根据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努力结果的方差识别可观测性,以及激力边际机会成本识别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赋予不同的指标权重和优先权,可用于指导激励机制设计。研究认为,土地整治工程功能绩效指标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指标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对“兴地睦边”工程绩效评价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各评价指标的可观测性和相互关系,赋予合理的权重及优先权,建立工程功能绩效指标和目标指标导向性激励机制,实现土地整治手段达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 摘要:城镇化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城镇化带来的各种弊病已经在各个方面凸现出来;资源耗尽、环境恶化、城乡差距加大,难以实现社会和谐,原有城镇化的道路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在这个背景下,各地都在探索未来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小城镇以“宅基地换房”实施的土地综合整治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宅基地换房与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文对加强土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土地整治是人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统称。通过对土地利用生产环境的改善及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r对经济社会 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其目的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为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创造条件,对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 摘要:目的:分析土地要素对江苏省开发区经济增长的作用。rn 方法:构建含有土地要素的生产函数,并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rn 结果:①江苏省开发区整体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苏南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苏中、苏北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②土地要素对开发区经济增长有正的推动作用,但开发区经济增长对资本要素更为敏感;③土地要素容易被其他要素替代,尤其容易被资本替代;④固定资产投资仍是开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rn 结论:未来一段时间内,土地要素的作用将继续削弱,资本要素仍然起到主要作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将不断提高。
  • 摘要:城市交通体系的构建与土地利用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种作用和影响既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相继发生。如何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佳集约度、达到城市交通体系的最佳效果,使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体系实现“整体优化”,使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交通体系优化构建两者 之间的“互动性”得以充分显现,从而实现城市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rn 本文介绍了国外基于城市交通体系与土地利用“互动发展”的典型城市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市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为例,描述了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之间的互动性。同时,基于新形势下交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未来解决天津市城市交通问题的战略思路。
  • 摘要:本文对北京市石景山区促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换代问题进行了阐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当前必须加快解决的现实问题。石景山区位于北京市规划市区西部,地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规划布局东西轴线西侧与西部生态产业带的交汇处,是京西空间板块结构的重要支撑点。该区能够正视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土地供应促进结构调整,依靠土地储备推动产业升级,实施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该区还将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进一步拓展理念、创新思路、实施评价、更新标准、完善机制、深化研究,为推进实现区域产业升级换代作出更多的努力。
  • 摘要:目的:评价高安市城镇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高安市城镇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依据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对策。rn 方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rn 结果:①通过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技术路线、构建评价指标,利用综合评价法实现高安市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定量化评价,以此分值为基础,得到高安市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发展情况;②以集约评价结果为基础,提出对高安市城镇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对策。rn 结论:在研究时段内,高安市城镇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来看,高安市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处于由粗放向集约利用过渡的阶段,但在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粗放利用现象,需要进一步提高。
  • 摘要:本文通过对双鸭山市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存在问题的研究,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核心,探索集约型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并且为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表明,提高双鸭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重要的手段是对闲置、空闲、低效、城乡结合部的零星闲置低效土地进行合理利用。促进双鸭山市土地集约利用应从严格规划、深化改革、制定标准和加强领导等方面人手。
  • 摘要:目的:探讨城市化与耕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规律。rn 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生态样带。rn 结果:在相同或相似的自然等别条件下,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域的耕地利用等别相对于自然等别下降速度更快,而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区域下降较慢;在耕地质量相同或者相似情况下,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农户耕地利用水平较低。rn 结论:在耕地资源紧缺和粮食安全保障任务艰巨的情况下,我国应健全和完善耕地利用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 保障农民利益并给予农民信心,提高农民耕作积极性,进而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调查数据,提出采取增加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或建筑系数,减少厂区绿地,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地均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以提高用地效益;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以提高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加快开发区内城中村改造,建设现代服务业等具体措施实现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摘要:本文基于福建省土地利用背景与现状,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法对福建省1997-2007年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7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 递增趋势且增速越来越快,各分项效益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综合效益趋势一致,生态效益则是在波动中上升。最后,提出了基于用地效益优化的土地利用策略。
  • 摘要:目的:基于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建立地价预警,根据其变化规律,分析土地市场的警情,并予以调控,从而防止土地价格出现“过冷”或“过热”等大起大落的现象,保证土地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rn 方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相关分析法。rn 结果:根据警度判断和对未来地价趋势的预测,综合分析城市地价未来发展趋势及特征,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rn 结论:城市地价水平值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呈现上涨趋势,受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带动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影响,地价不会发生暴涨的情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波动。
  • 摘要:目的:以房地产行业区位商为评价因子,选取全国六大区域代表性城市的房价与地价,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因地制宜制定房价调节政策提供参考。rn 方法:对比分析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实证分析法。rn 结果:①西北地区和中南地区的房价与地价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②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二者关系体现为:地价对房价作用的短期滞后性和长期推动性;③华北地区表现为:房价对地价具有长期拉动作用;④华东地区表现为:房价与地价具有短期和长期的相互作用。rn 结论:①各区域代表性城市的房价、地价因果关系各异;②房地产产业成熟度高的地区,房价与地价的关联程度也较高;③一、二线城市房价与地价因果关系差异显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