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5-04-2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199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来,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国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已从1998年5%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99%以上.但是,我国年人口献血率仅为0.84%,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离世卫组织推荐的1%满足血液需求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达到合理、节约用血及无血医疗的目标,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积极广泛地在围手术期开展血液管理和输血新技术的应用。本文介绍在骨科围手术期节约输血的一些技术报告,包括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术前评估、术前预存自体血储备及药物干预,术中减少出血、急性血液稀释输血及术中失血回输等。
  • 摘要:目的:建立输血申请单和输血病历规范化管理标准,提高输血文书的质量和科学合理用血的水平.rn 方法:通过半年的规范化管理标准的制定-学习和沟通-督查和反馈的循环过程,比较2012年1~12月份和2013年7月~2014年6月份的输血申请单和输血病历,分析人均用血量,输血申请单和输血病历的书写合格率.rn 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人均用血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t=12.49,P<0.01),红细胞和血浆的人均用量也呈明显下降的趋势(t=9.26; 24.13,P<0.01),但血浆占总用血量的41.36%.②输血申请单中输血目的的错误、申请医生和上级医生的审核、生育史输血史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好转(x2=11.76~35.06,P<0.01),输血申请单合格率为94.04%,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154.92,P<0.01).③输血病历中的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以及过量输血的不合格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12.70~66.86,P<0.01),输血病历合格率为90.06%,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104.31,P<0.01).rn 结论:规范化管理标准的制定-学习和沟通-督查和反馈的循环过程,是输血科变被动为主动为临床服务的过程,是创造一个被临床医生认可的过程,更是为"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的基础.同时对进一步加强了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增强了输血风险意识,促进了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规避了医疗纠纷发生有实际意义.
  • 摘要:血小板制剂不同于其它常见的血液产品如红细胞类和血浆类产品,从全血中分离或经单采收集后,需要在室温下振荡保存,以减少结构改变和功能损失.这种在血小板贮存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统称为血小板贮存损伤(PSL).PSL一直是输血医学关注的话题.有结果显示,血小板在贮存期间可能发生了活化和凋亡等过程。本文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蛋白质层面详细了解保存期内血小板降解的分子机制,给血液学和输血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
  • 摘要:目的:分析A1B3亚型家系成员的血型血清学特点及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型鉴定;采用PCR-SSP法进行ABO初步基因分型的检测,并对ABO基因第6和第7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结果:本家系中2人为A1B3亚型,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3人为B3亚型,血清中不含抗-B抗体.基因分析第7外显子上存在1054C>T突变,导致多肽链第352位精氨酸被色氨酸替换.结论:基因点突变1054C>T是导致B3亚型的分子遗传基础,且在家系中能够稳定遗传,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人源抗血清可正确鉴定B3亚型.
  •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内Ca2+在BMSCs向肝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检测.rn 方法:用全骨髓贴壁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BMSCs后进行纯化和扩增,并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BMSCs向肝细胞分化,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BMSCs和对照BMSCs内游离[Ca2+]i.将不同浓度的尼莫地平加入HGF诱导的BMSCs培养液中进行干预后分为三组HGF+N1组、HGF+N2组、HGF+N3组,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AAT的表达;并用RT-PCR检测对照组和尼莫地平干预组钙调蛋白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ting)检测上述各组磷酸化ERK (P-ERK)的表达.rn 结果:加入HGF诱导分化的BMSCs细胞内[Ca2+]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入较大剂量的尼莫地平干预后,未见分化细胞且BMSCs的生长状态差;尼莫地平各组表达AAT的阳性细胞很少.RT-PCR检测各组钙调蛋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比较,G组和G+N1组钙调蛋白mRNA表达分别增加了1.95 (P<0.05)倍和1.48倍(P<0.05),G+N2组、G+N3组与对照组C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P-ERK结果显示对照组C比较,G组和G+N1组钙调蛋白mRNA表达分别增加了1.44 (P<0.01)和1.05 (P<0.01)倍;G+N2组、G+N3组与对照组C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Ca2+不仅参与细胞因子诱导BMSCs向肝细胞的定向分化,而且也参与维持BMSCs的存活和增殖.
  •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对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不合格及未用血后疗效评估申请进行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计划.结果:通过PDCA循环,临床用血申请的审核审批率由干预前的82.7%提高至99.2%,审核审批率明显提高;疗效评估率由2012年的90.3%上升至2013年的97.7%.结论:采用PDCA循环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率,提高临床用血后疗效评估率,持续改进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针对应急献血者的激励招募策略,为更好的对应急献血者实施激励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湖北省四个城市随机抽取固定献血者和血站工作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筛选和总结应急献血者激励策略.结果:固定献血者认为血站实施的为对达到一定献血量的固定献血者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这一措施最为有效,因子分析筛选及总结得出的策略共性在于公开表彰,以提升献血者的公共形象.结论:血站对应急献血的激励措施可以更为正式和公开化,同时应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以更好的激励应急献血者.
  •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悬浮红细胞内血小板在冷藏条件下功能变化,为冷藏保存血小板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不同保存时间(3天-28天)的悬浮红细胞50u,检测观察其TEG指标及血小板CD62P活化功能,同时观察11u悬浮红细胞在保存3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时血液常规指标、凝血指标、TEG指标的变化. 结果:悬浮红细胞内含有大量有活性的血小板(PAC1+62P+,PAC1-62P+),甚至保存28天时,悬浮红细胞TEG-MA指标仍显示正常范围,血小板功能良好. 结论:悬浮红细胞内血小板在冷藏保存下具有较高的活性,为研究冷藏血小板提供了信息.
  • 摘要:目的:本研究从代谢组学角度探索不红保存期悬浮红细胞代谢产物及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明确陈旧红细胞功能变化,提高临床红细胞治疗效果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采集5人份18-20岁男性合格献血员血液标本2U,制成悬浮红细胞,分别在库存0、7、14、21、28和35d时离心留取上清,利用超导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不同保存期悬浮红细胞上清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以得分图和载荷图的形式表示,ANOVA Test用于分析不同保存期各代谢产物浓度的差异性.rn 结果:悬浮红细胞上清中的代谢产物主要有: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乙醇、乳酸、丙氨酸、丙酮、丙酮酸/琥珀酸、枸橼酸和糖类;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上清中乳酸的含量逐渐增高(p<0.001),而保养液中的糖类物质则在保存至第21天时较0天有显著下降趋势(p<0.05),红细胞保存至28天开始,释放至悬液上清中的丙氨酸浓度显著增高(p<0.001),红细胞释放至上清中的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在保存至21天时显著升高(p<0.005),随后两周又趋于平稳,此外,红细胞保养液中枸橼酸含量随保存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主要体现在14天至28天保存期内(p<0.001),代谢物丙酮酸/琥珀酸在红细胞保存至14天时其含量降到最低值(p<0.001),随后又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到28天至35天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NMR作为一种新兴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分别从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角度诠释了不同保存期悬浮红细胞的代谢变化,得到了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乳酸、丙氨酸、丙酮酸/琥珀酸、枸橼酸和糖类等不同代谢物随保存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为红细胞保存过程的质量监测提供了新的视野,它可从细胞代谢的角度监测红细胞保存过程中的变化和代谢产物的堆积,目前悬浮红细胞保存的质量监测相关标准主要还是集中在红细胞储存末期溶血率、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因此,NMR技术的应用对红细胞保存具有新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介绍了配血试验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诊疗意义,AIHA患者红细胞破坏增快,因而临床表现常有严重的贫血症状,治疗时除针对病因外,输血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绝大多数患者血清中含有自身抗体,这类抗体可以结合自身红细胞,交叉配血试验主次测均呈阳性反应,配血试验中一旦有此现象,应进一步行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若为阳性,可考虑患者可能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配血试验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意义,与ABO血型不合性溶血相比,Rh血型不合性溶血(Rh-HDN)具有起病急,病情重,溶血程度重,进展迅速,易并发胆红素脑病、高胆红素血症,易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等特点。严重宫内溶血,可导致胎儿水肿、贫血,甚至可发生死胎、流产。因此预防Rh血型系统引起的HDN意义更大。
  • 摘要:ABO亚型是导致正反定型不符、血型误判及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是正常ABO抗原以外的抗原性较弱的亚型或变异型.如A2、A3、Ax、B3、Ael和CisAB等等,主要是由于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突变或单碱基缺失等原因,导致A或B抗原表达减弱,给血型鉴定及患者输血带来困难.文章介绍了本院实际工作中遇见的1例疑难血型,经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为B(A)亚型,血型基因分型技术作为一种分子诊断技术,是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建立起来的。与血型血清学实验相比,它具以下三个优点和长处:1、不受血清中自身抗体、不规则抗体的影响;2、不受患者所患疾病的干扰及影响;3、血清学试验多需依照《ABO血型亚型表》做判断,受人为主观判断凝聚差异影响大,基因学实验不受此影响。因此,当遇到临床血清学疑难血型鉴定时,血型基因分型可以作为解决问题高效又准确的方法。
  • 摘要:ABO血型系统抗体属天然抗体,其产生遵循一定的规则,即几乎所有缺乏某抗原的个体,在其血清内必具有所缺抗原的抗体.而在红细胞上具有某抗原时,则其血清内必缺乏对应的抗体.但这种规则亦偶然有例外者.本实验室遇到1例外者,其抗体极度减弱甚至缺失导致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应用ABO疑难血型3步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逐条排除病因后不能排除的病因为:ABO亚型、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大量输液。然后加做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检测,PCR-SSP ABO血型基因分型试验确定是否是ABO亚型,3个试验结果一致,均显示该患者无A, B抗原,正定型为O型,排除ABO亚型。因此此患者血型最后定为O型,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大量输液致抗体极度减弱甚至消失。正确鉴定ABO血型是确保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如果血型结果鉴定错误,势必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 摘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也称急性再生障碍危象,自wsom1931年报告急性造血功能停滞之后,国内外可见散在病例报告.多以感染,药物为诱发因素,主要表现为二系或三系减少,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正常.本病多为一次发作,反复发作急性再生障碍危象较少.文章介绍了本院遇到1例连续2次发作急性再生障碍危象病例,临床特点,急性起病,可有高热,面色苍白,精神不好,头晕乏力,皮肤出血点。血象一系,二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象似急性再障,经及时适当治疗,预后尚好,多在1-2个月完全恢复正常。
  • 摘要: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大力普及,如何以献血者为中心,为献血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血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偿献血是一项促进社会文明的崇高事业,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的民心工程.做好无偿献血工作,对于确保临床供血、构建和谐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介绍了献血工作中的服务,包括宣传服务、环境服务、礼仪服务等,在献血服务中加强服务意识,让献血者在献血前、中、后整个过程中享受到安全、舒适、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确保无偿献血工作健康稳步向前的发展。
  • 摘要: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为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具有复杂的遗传多态性,其临床意义仅此于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目前已发现49种抗原,以C、e、D、E、e这5种抗原在临床上最为重要,尤其是D抗原,它是除ABO血型系统外最强的红细胞抗原,具有极强的免疫原性,是造成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本文为了解萍乡地区Rh阴性人群基因多态性状态,经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进行基因学检测,比较血清学结果与基因学结果的异同。
  • 摘要:公信度是近年来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公信度,主要是指政府相关组织机构向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各级干部受到社会公众信任的程度.公信度高,就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推动事业发展;反之,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事业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文章简述了血站出现的失信问题,提出血站需要坚持“人本”、“公正”、“诚信”、“透明”四个维度,慢慢重拾无偿献血事业和血站的社会公信度。
  • 摘要: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输血科的实验室操作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以前的纯手工到半自动,到现在的全自动化,使得实验室的工作又快又精准的完成.本科于2013年9月使用Galileo Echo全自动血型仪来检测需要输血治疗的病人或外科手术病人的ABO和Rh(D)血型鉴定以及IgG红细胞抗体筛查,为保证该仪器能够正常发挥检测功能来达到实验室工作要求,在使用Galileo Echo全自动血型仪应注意开机后必须要进行仪器初始化,初始化结束后要进行维护每日的保养项目,加载试剂时要注意轻轻推入试剂区等问题。
  • 摘要: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关乎患者用血安全,近年来输血治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成熟,随之而来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也备受人们关注和重视,通过不停的探索和研究来提高输血工作更加规范科学的进行.笔者根据个人的认识介绍了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遵循PDCA循环管理的步骤,根据现有条件,加强输血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广泛的理论实践的基础,百家争鸣中沉淀出的共识才是得到认可的制度和规定,在执行中循序改进以更适应实践所需。应对“血荒”除了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献血救人的观念,改善采血环境,优化献血者用血的优惠政策等,争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源远流长的渠道畅通。用血机构严加管理,临床医生严格控制输血指证,做好临床输血记录,输血科在血液制品的出入库、保存、交叉配血等严格规范执行,培养输血医师,参与临床疑难用血的用血指导的病历讨论。
  • 摘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指导方针一文中,系统的讲了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组织决策的一部分,融入整个组织的各个活动之中,建议组织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的框架,将风险管理纳入到组织的战略规划,管理,报告程序,政策,价值观和文化等综合管理的整个过程.本文通过介绍采供血机构开展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提出血站风险管理要有效的融合采供血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涵盖血站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及管理领域,满足不同部门的业务需求及管理要求。
  • 摘要:目的: RhD阴性孕妇血清IgG抗-D是引起母婴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抗体.目前国内大规模的检测报道和临床分析不多,对于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相关报道更少.该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本院产科门诊做产前夫妻血型鉴定的孕妇血浆中不规则抗体做筛查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rn 方法:应用抗人球蛋白试验对18493例孕妇血浆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主要筛查孕妇血浆中IgG抗-D抗体),结果阳性者进一步鉴定其特异性,对抗体阳性患者做效价测定,并追踪抗体阳性患者的新生儿状态.rn 结果:在18493例孕妇中检测出RhD阴性患者1657例,阴性率为8.96% (1657/18493),在1657例RhD阴性孕妇血浆中,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63例,阳性率为9.84% (163/1657),观察抗体为阳性新生儿的健康状况,评价孕妇血浆中不规则抗体检测在Rh新生儿溶血病(Rh-HDN)早期预测的应用价值.rn 结论:孕妇血浆中不规则抗体检测及RhD阴性孕妇IgG抗-D筛查与效价测定,在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中意义重大,有助于Rh-HDN的早期预测,从而对预防和及时治疗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 摘要:本研究模仿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中PBSC所经历的氧环境,通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species,ROS)测定、体外扩增实验、定向分化实验、细胞迁徙实验、亚致死量射线辐照NOD/SCID小鼠CFU-S、归巢粘附分子表达测定来研究氧浓度及活性氧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果:浓度低于常氧,特别是乏氧的氧环境能降低ROS的产生,扩增更多Linc-kit+Sca-1+ BM HSCs,更有利于各系集落(BFU-E、CFU-GM、CFU-Mix)的生长;更多地表达归巢粘附分子(CXCR4、CD44、VLA4、VLA5、P-selectin),因而更好地维持了HSC的迁徙能力,并明显促进亚致死量射线辐照NOD/SCID小鼠移植后的脾集落(CFU-S)生长;而暴露于常氧、不恒定且氧浓度变化剧烈的氧环境中的BM HSC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活性氧,上述特征和功能指标都较低.PBSCT中BM HSC的ROS水平与周围氧环境中氧浓度高低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浓度氧产生高水平的ROS,高水平的ROS不利于BM HSC生物学特性的保持.在PBSCT移植前后和体外扩中有目的地应用抗氧化剂和在恒定的浓度较低的氧环境下培养可能对BMHSC移植更有益。
  • 摘要:目的:应用TEG血小板图分析急性创伤后血小板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TEG血小板图在30分钟内检测51例创伤病人及48例健康人的全血血小板功能的改变.结果:创伤病人与健康人血小板抑制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创伤病人平均ADP抑制率85.9%(IQR 38.4%-97.6%),平均从抑制率44.7%(IQR 26.4%-59.1%);健康人平均ADP抑制率4.4% (IQR 0-18.1%),平均AA抑制率0.7%(IQR0-3.03%).结论:创伤病人早期可发生血小板活化功能不良,并且在大量液体及血制品输注之前.创伤早期进行血小板输注可降低创伤后凝血病发病风险.
  • 摘要:目前临床输血存在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因素,不能采取有效办法杜绝传染病对人体的浸入,尤其是艾滋病,艾滋病存在感染的窗口期,仅凭一次艾滋病检测结果来决定献血员是否合格存在很大风险,很有可能将感染艾滋病窗口期的血输到患者体内,本文介绍了解决献血员艾滋病感染窗口期的最有效方法,将献血员在间隔窗口期前后各做一次艾滋病检测,只有将献血员经过窗口期前后两次检测艾滋病抗体均为阴性,才能就此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将窗口期的血输到患者体内。
  • 摘要:目的:了解输血联合去铁在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将已确诊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32例进行分组,Ⅰ组(18例)为单纯输血治疗组,Ⅱ组(14例)为输血联合去铁治疗组,定期检测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铁蛋白(SF),观察其临床疗效.rn 结果:Ⅰ、Ⅱ两组ALT、TBIL、DBIL水平在第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在第3年、第5年ALT、TBIL、DBIL水平显著高于Ⅱ组同期的ALT、TBIL、DBIL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第1年、3年、5年SF水平均显著高于Ⅱ组同期SF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输血联合去铁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可延长患儿寿命以及改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防止,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对比ALT临界值调整后40~50U/L和>50U/L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观察降低血液报废率效果和探讨ALT异常与HBV和HCV感染的相关性.rn 方法:分析青岛市中心血站2013~2014年2656例ALT> 40U/L的无偿献血者的HBV和HCV血清学和核酸检测结果并进行相关性研究.rn 结果:ALT在40~50 U/L者共1771例(66.68%),其中6例HBsAg ELISA(+),NAT(+)2例, NAT(-)4例,8例抗-HCV ELISA(+)样本中,NAT(+)4例, NAT(-)3例,1例TP阳性未做NAT.ALT> 50U/L的885例献血者中,HBsAg反应性者5例,抗-HCV反应性者7例,全无反应性者873例.相关性统计数据表明:ALT与H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与H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ALT在40~50U/L的献血者的比例远远高于>50U/L的献血者,调整临界值后大大降低了血液报废率,ALT升高与HBV发生存在相关性而与HCV的发生不存在相关性.
  • 摘要:目的:分析江西省1岁内婴幼儿ABO血型IgM抗体(抗A和抗B抗体)产生的趋势及规律,同时探讨婴幼儿ABO血型IgM抗体的产生与淋巴细胞CD19、CD20表达是否存在关联.rn 方法:选取1岁以内1733例婴幼儿患者(排除AB型患儿)进行ABO血型盐水试管法正反血型定型检测,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CD19、CD20的检测,分析结果.rn 结果:1.1733例患儿按年龄从小到大依次分为9个组,其抗体检出率分别为54.6%、55.6%、39.9%、54.0%、60.0%、69.7%、95.9%、95.9%、97.1%.2.A型与O型的抗B抗体检出率分别为57.94%、76.12%,B型与O型的抗A抗体检出率分别是74.00%、80.60%.3.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其淋巴细胞表面的CD19+CD20+的表达逐渐增强,而且在抗体增强组中CD19+CD20+的表达明显高于抗体减弱组.rn 结论:婴幼儿产生ABO血型IgM抗体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且抗A检出率高于抗B抗体.淋巴细胞表面CD19、CD20分子可能参与并调控了婴幼儿产生ABO血型IgM抗体的产生.
  • 摘要:目的:为一例母亲B、Dc-的新生儿通过母子血型抗体鉴定,家系调查,采取最小不相容换血法救治患儿的新生儿溶血病.rn 方法:试管法;微柱凝胶法;抗人球蛋白法;化学放散法.rn 结果:患儿血型为O D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放散试验阳性.患儿和母亲血清中均存在抗-HrO,抗-e抗体,选用最小不相容O,DccEE洗涤红细胞3单位,AB型新鲜冰冻血浆300ml给患儿进行换血治疗.换血后第二日,患儿血红蛋白由换血前52g/L上升为132g/L,总胆红素由换血前的347umol/L下降为132umol/L,患儿贫血缺氧的状态得到及时纠正,高胆红素血症得到有效控制,患儿临床表现皮肤黄染减轻.rn 结论:对罕见血型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救治,在不可能得到完全相容的血液时,采取最小不相容换血疗法是避免新生儿重度核黄疸,挽救患儿生命的有效可行方案.产前检查能提前检测出母亲血清中存在的特殊血型抗体并提前为新生儿备血,为重度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对该病例的讨论认为,患儿母亲高IgG抗体效价:抗-HrOIgG效价为512;抗-e IgG效价为8,可能导致新生儿宫内长期缺血缺氧,宫内发育异常;致患儿出生后存在多种疾病:Rh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新生儿硬肿症、皮下瘀斑、宫内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虽然换血治疗取得初步成功,但换血治疗后第三天,患儿出现呼吸不规律,呼吸音粗糙、反应较差,消化道出血、呕血50ml左右患儿,PT22.8秒(正常对照11.5秒),较正常参考值延长11秒;APTT31.5秒(正常对照30.4秒)家长放弃对患儿的救治,患儿死亡.故对该类异常特殊患者新生儿溶血病的救治,是否应该考虑从母亲孕前开始准备,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利用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PCR技术体系.方法: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制备羧基化磁性微球(CM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其对HBsAg的固定能力;而后将适配体技术和免疫PCR技术相结合检测HBsAg.结果:CMM对HBsAg有很好的固定能力,用HBsAg特异性适配体DNA代替酶标二抗,经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扩增后,成功将抗原信号传递并放大为核酸信号和电信号.结论:CMM可作为HBsAg的固相载体,信号DNA分子可以代替传统的酶标二抗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提高HBsAg的检测灵敏度.
  • 摘要:患儿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强阳性,血清和红细胞放散液中存在IgG性质的抗-E;其母亲血清与谱细胞反应格局存在IgG性质抗-c,经分析该组谱细胞中抗-c格局可掩盖抗-E格局,其母Rh血型为CCDee,结合患儿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考虑其母血清中存在抗-E和抗-c抗体,经吸收放散试验得到证实,本例患儿为其母亲生育的第二胎,在出生后就出现了明显的水肿、肝脾肿大和高胆红素的阳性指征,属于重症新生儿溶血病,是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对象。换血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可快速清除血中游离胆红素,致敏红细胞、抗体,减少核黄疸发生。医院及时对其选用E, c均阴性的血液进行换血治疗,有效预防了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损害,并可纠正贫血。通过2次换血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的干预,有效预防了高胆红素对患儿的损害,住院治疗14d出院,1月后复查彻底痊愈。
  • 摘要:Rh血型抗体主要是通过免疫途径产生,如妊娠、输血等,绝大多数抗体是IgG性质,IgM性质抗体比较少见.临床输血工作中,常见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多为容易鉴别的单特异性抗体,经多次免疫的患者可能产生混合抗体或联合抗体,给临床输血工作造成一定的配血困难,需经过多步骤的血清学试验才能鉴别其特异性并完成交叉配血.本文介绍了本院1例抗-E、抗-c混合抗体致交叉配血不合的案例,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测,得出结果:临床输血工作中,患者病史对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有重要意义,如上所述,Rh系统不规则抗体主要由免疫途径产生,本文中所述病例有妊娠史、输血史,考虑Rh系统不规则抗体的可能性大。吸收放散试验区分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抗体鉴定过程中,出现反应格局不明显或反应结果覆盖多种单特异性抗体格局时,需考虑联合抗体或混合抗体存在.根据抗体鉴定反应格局,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抗体,选用一种抗体对应抗原阳性且其他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O型红细胞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再对吸收后的血清及放散液进行不规则抗体鉴定.对于混合抗体的吸收顺序,笔者认为,根据不规则抗体鉴定反应格局,首先吸收效价较低的抗体,此举既可以将抗体吸收充分,且可将吸收试验对其他抗体效价的影响降低.
  • 摘要:ABO血型鉴定错误,有引起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风险.ABO血型鉴定过程中排除人为操作、标本和试剂质量等因素,造成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五方面因素造成:药物或异常蛋白的干扰,异常抗体的干扰,ABO亚型,抗原或抗体减弱,异型输血或ABO血型不合的骨髓移植术后.然而在工作中往往忽略了试剂本身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文章介绍了2014年7月本院发现因单克隆抗体试剂造成ABO血型抗原漏检的两例病例,证明单克隆抗体血型试剂在ABO血型鉴定实验有漏检的现象,因此在工作中应引起人们的重视,疑难血型的鉴定过程中不能忽略血型试剂的影响,切忌问题“复杂化”。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多采用血型鉴定卡鉴定血型,对于白血病移植后的病人应用试管法复查,实验室应备有至少两种不同厂家的单克隆抗体试剂。同时加强单克隆抗体试剂的质量管理,有效期内尽快使用克隆抗体试剂的“广谱”敏感性,可用多种ABO亚型红细胞进行验证。
  • 摘要:本文就5例经血浆辅助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总结如下:发现当患者出现高度水肿合并多浆膜腔积液、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合并高凝状态时,规范应用激素控制尿蛋白基础上输注少量血浆支持治疗再行利尿、补充白蛋白后,临床高度浮肿及浆膜腔积液现象明显改善,疗效显著,同时也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特申请在符合临床治疗规范的前提下适时供应少量血浆支持治疗。基于理论上的支持,输血科给予配合,之后对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追踪并对患者病情是否改善进行直面了解证实。
  • 摘要:本院血液科于2013年10月23日收治一例由浙一转入的病人,病情不明,贫血及精神状态极差,急需输血.患者汤云梅,女,50岁,WBC:2.0*109/L;中性粒细胞25%,淋巴细胞53%,HB:49g/L,PLT:90*109/L.经骨髓检查和组化检测提示:弥漫性大B淋巴瘤,浙江省血液中心参比实验室疑难配血报告:血清中有冷自身抗体,谱细胞未能鉴定出特异性抗体。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全部凝聚。工作中遇到淋巴瘤患者输血时,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都要特别小心,要以递增温度(由37℃逐升到45℃,不要太高,以防溶血)的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红细胞后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 摘要:献血者对每次献血的体验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最终成为自愿的固定献血者,因此献血者的满意度一直是血站系统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大连市血液中心呼叫中心收集的献血者满意度调查短信回复情况,对回复不满意的短信进行电话回访,查明不满意的岗位及原因,并落实各采血点不满意情况的跟踪验证.按岗位统计,发现,献血者对采血护士的不满意最多,达到28%。大连市血液中心街头采血岗位主要分为四个岗位,即采血、体检、快检和审登,其采血工作的工作任务和相关要求最多,护士的工作压力最大,而且新手较多,一旦出现采血人数众多,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因此,一方面体采科要继续加大对年资较轻采血护士采血技术的培训力度,另一方在外出团体献血时,在保证充足的采血人员外,还应适当考虑新老人员的合理搭配。
  • 摘要:近年来,由于白血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而导致血型改变的病例已有较多报道,但其确切的机制尚未明确,在临床输血中对血型鉴定等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本文介绍一例由于白血病导致的ABO血型抗原减弱并在病情好转后抗原表达恢复正常的病例,得出结论:这种由于疾病而导致的改变是暂时的,并非真正的血型亚型,严格来讲,只有当患者病情缓解后血型恢复正常,才能判断是血型抗原减弱,还是血型亚型。针对于此类病人文献中的输血选择并不统一,有实验通过对照证明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和输注同型血液在输血效果方面并无明显差异。本院是在确定血型前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一旦血型确定后均给予同型输注,如此例患者两者均有显著的输血效果,当然同型输注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源,为患者减少了开支。所以在能够准确的判断患者病情确定血型的同时,应选择输注同型血。对于不能确定原因的抗原减弱患者应注意进行多次的血型复检以保证输血质量,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 摘要: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是一种能从整体上动态反映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分析仪,其能对血凝块形成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及凝血因子尤其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纤维蛋白溶解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文章介绍了血栓弹力图的血小板图检测技术,基于不同凝血通路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上快速、准确检测血小板聚集过程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提供了新方法.应用TEG的血小板图检测评估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血块强度,有望成为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途径,从而降低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在心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摘要:近年来,血液资源紧张已成常态,作为市级三甲医院,本文介绍了本院输血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和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在供血紧张的情况合理用血的经验,包括临床医师与输血科人员严格控制输血指征,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杜绝浪费、滥用血液,确保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外科手术积极开展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定期开展临床医生输血知识的培训工作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