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8第四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
2008第四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

2008第四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08-07-04

主办单位:天津市医学会;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会议文集:2008第四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的变化.rn 方法:整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1980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例,按年代分为Ⅰ(1980-1989)、Ⅱ(1990-1999)、Ⅲ(2000-2007)三组,对临床特征、预后、药物治疗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共入选2458例,男1275例,女1183例,≥60岁患者占80.5%.其中,冠心病患者应用较多的药物依次是硝酸酯类、抗血小板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风湿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则主要应用硝酸酯、利尿剂和洋地黄.各年代利尿剂应用率均较高,特别是在心功能NYHⅣ级、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中,随着年代变迁,ACEI(55.096、72.996、66.9%)、β-受体阻滞剂(6.6%、25.3%、43.6%)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22.7%、25.8%、33.9%)的使用率明显增加,洋地黄制剂的应用却呈减少趋势,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亦逐渐减少(9.5%、8.9%和5.3%,P<0.01),且住院天数明显缩短.rn 结论:在临床中,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仍以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为主,AE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明显增加.患者住院病死率呈降低趋势,提示其与药物治疗变化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的患病情况及与心、肾功能的关系.rn 方法;对90例老年(年龄≥60岁)CHF患者、66例心功能代偿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和29例老年对照者进行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测定,并与常规心、肾功能指标进行相关分析.rn 结果:CHF患者MAU患病率为53.3%,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在CHF组, ACR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评分(r=0.467,P<0.01),糖尿病史(r=0.417,P<0.05)和C反应蛋白(r=0.352,P<0.05)相关,而与其它心、肾功能指标无关.rn 结论:老年CHF患者MAU检出率极高且ACR与心衰程度相关.
  •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种类利尿剂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rn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整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1980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860例,按照利尿剂使用与否及是否合用醛固酮拮抗剂分为,A组:未用利尿剂;B组:合用保钾利尿剂(非保钾利尿剂与醛固酮拮抗剂合用)及C组:非保钾利尿剂组.rn 结果:C组与B组患者比较,除血肌酐较高外其它无统计学差别,B、C两组与A组患者相比入院血钠水平偏低,血糖、尿素氮、肌酐更高,心功能NYHA分级较差.β-受体阻滞剂在C组应用率最低,洋地黄制剂在B、C两组的使用率明显高于A组(均P<0.01),其他药物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分别为15.1%、6.9%、5.8%(x2=33.742,P<0.001),而A组与B组病死率并无统计学差别.rn 结论:非保钾利尿剂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合用保钾利尿剂组及无利尿剂组,提示在非保钾利尿剂治疗基础上合用保钾利尿剂.即醛固酮拮抗剂可以明显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
  • 摘要:目的:描述近30年来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rn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描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并分别以肾小球滤过率及入院年代将所有患者及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分为A(肾功能正常)、B(肾功能轻度受损)、C(肾功能不全)三组及Ⅰ(1980年1月.1989年12月)、Ⅱ(1990年1月-1999年12月)、Ⅲ(2000年1月1月-2007年8月)三组,分析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rn 结果:入选2459例,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者714例(29.0%).与A组、B组患者相比,C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贫血、低钠血症的比例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且住院时间较长、住院病死率较高,利尿剂、洋地黄应用比例较高,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较低(均P<0.01).rn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差、住院时间较长、住院病死率较高,治疗仍以硝酸酯、利尿剂、洋地黄为主,而ACEI、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较低,与指南差距较大.
  •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间质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代谢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的关系.rn 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冠心病、风心病、扩张型心肌病三种病因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中LN、HA、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PINP)、Ⅲ型前胶原氨端肽原(PⅢNP)及AngⅡ、ALD水平.正常对照组为天津市胸科医院体检员工.rn 结果:各心衰组血清LN、HA、PINP、ALD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风心病组、扩张型心肌病组PⅢNP、Ang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风心病组、扩张型心肌病组LN、HA含量显著高于冠心病组.rn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间质成分增加,LN、HA、PINP、PⅢNP对心肌纤维化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中AngⅡ、ALD在心脏间质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入院时低钠血症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预后影响的价值。rn 方法:对我院心脏科1980年1月-2007年8月2465例资料完整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血钠浓度分为低钠组和非低钠组,对并发低钠血症的心衰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低钠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rn 结果: 2465例中伴低钠血症者618例,占25.1%.与非低钠组相比,低钠组入院时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均较低,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浓度及醛固酮浓度均较高.低钠血症患者较非低钠血症患者住院天数为长、住院病死率亦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低钠血症是影响心衰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血钠与住院天数呈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132,入院时血钠每下降3retool/L,住院病死率增加24.7%.rn 结论:低钠血症在心衰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合并低钠血症的患者心功能差、神经激素活性高,住院天数长、住院病死率高.积极预防低钠血症发生对于缩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改善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贫血的患病情况及贫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肾功能的关系.rn 方法:对115例CHF患者(年龄73.62±9.31岁)和67例对照者进行血红蛋白(Hb)、血EPO和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测定.采用简化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rn 结果:CHF患者中贫血(女性Hb<120 g/L;男性Hb<130 g/L)者66例(57.4%).贫血多见于高龄、高NYHA评分及低LVEF者.贫血组脑钠肽(BNP),ACR及GFR较非贫血组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43,0.006和0.044).EPO在两组间无差别,但贫血组实测与预计logEPO(O/P)比值较非贫血组显著降低[(1.01±0.20)比(1.09±0.20),P=0.041].CHF患者EPO与Hb中度负相关趋势(R=-0.188,P=0.045).Hb与NYHA评分(R=-0.352,P=0.002)、IogBNP(R=-0.245,P=0.043)和logACR(R=-0.293,P=0.003)有相关的趋势.logEPO仅与NYHA评分(R=0.361,P=0.003)有相关趋势,而与其它心、肾功能指标无关.rn 结论:CHF患者常伴有贫血,贫血的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CHF患者EPO生成障碍和.肾功能减弱可能导致贫血的发生.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肾功能不全对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rn 方法:整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1980年1月-2007年8月慢性心衰住院病例,以肾小球滤过率将全部患者分为A(肾功能正常)、B(肾功能轻度受损)、C(肾功能不全)三组,C组患者以入院年代分为Ⅰ(1980年1月-1989年12月)、Ⅱ(1990年1月-1999年12月)、Ⅲ(2000年1月1月-2007年8月)三个亚组,分析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法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rn 结果:入选2459例,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者714例(29.0%).与A组、B组的患者相比,C组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较差,治疗仍以硝酸酯、利尿剂、洋地黄为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使用逐年代增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以20世纪90年代应用比例最高,且住院时间长、住院全因病死率高(均P<0.01),使用多变量分析校正其它危险因素后,肾功能不全是增加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GFR每下降10 ml-min-1.73m-2,病死率增加16.7%.rn 结论: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且住院时间长、住院病死率高,肾功能不全是增加慢性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无创双水平正压(BIPAP)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rn 方法:选择32例急性肺水肿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变化,同时与32例常规药物治疗者进行对比.rn 结果:BIPAP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呼吸、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BIPAP组治疗总有效率94%.rn 结论:BIPAP无创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肺水肿快速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RP'间期在鉴别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和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AVNRT)中的作用.rn 方法:测量经心内电生理证实的264例AVRT和156例AVNRT患者体表心电图的RP'间期,观察RP'间期不同截点诊断AVRT和SF-AVNR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rn 结果:体表心电图RP'间期≤70ms时诊断ST-AVNR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均较高(73.1%,99.2%,91.37),RP'间期>100ms时诊断O-AVRT的敏感性略低(62.1%),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均较高(94.9%、12.13).RP'间期在80~100ms之间诊断O-AVRT的概率高于SF-AVNRT.rn 结论:体表心电图RP'间期值的测量对鉴别O-AVRT和SF-ANVRT很有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AECG)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rn 方法:对1480例AECG心律失常进行分析.rn 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76.5%,心肌炎及心肌病患者以频发室早及室速为主,肺心病患者易出现室上性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人可出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老年人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心律失常,老年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rn 结论:AECG对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均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检测各种疾病伴随的心律失常.
  • 摘要:探讨左心房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对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3000-NAVX)建立左心房、肺静脉的三维等时电势图和电解剖图,并在距离肺静脉口1~2cm处于左房后壁描记两环(一环包括左上、下肺静脉,另一环包括右上、下肺静脉)、两线(一线为左房后顶部两环之间,另一线为左环至二尖瓣峡部连线)作为消融隔离线,于非X线下分别沿各线依次消融.4例患者房颤全部终止,术后6月内均未复发房颤,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51.3±23.2min,平均X线暴光时间22.0±6.8min.rn 结论:非接触心内膜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左房消融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索血脂异常社区健康教育与干预综合防治措施的有效性。rn 方法:对214例血脂异常患者进行血脂异常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对血脂异常知识、态度和行为(KAB)的变化和血脂控制情况.rn 结果:经健康教育干预后,血脂异常患者对血脂异常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AB)有明显改变:对血脂异常的危害和防治等卫生知识的水平提高,限制高脂食物、进行适当的锻炼等饮食生活方式得到一定改善,血脂异常得到控制的人数明显上升(P<0.01).rn 结论:社区健康教育与干预对血脂异常患者的综合防治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高脂餐后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血脂康对其的影响。rn 方法:48例高血压病患者禁食12小时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测定空腹及餐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所有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血脂康(600mg,一日二次,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6周后重复高脂餐负荷试验。rn 结果:两组餐后血TG与同期空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TC、LDL-C和HDL-C无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TG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餐后血FIB和PAI-1与同期空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PA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餐后血FIB和PAI-1与同期空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餐后FIB、t-PA和PAI-1与治疗前餐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餐后血FIB和PhI-1与治疗前餐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t-PA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餐后血FIB和PAI-1与对照组治疗后餐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与治疗前后血脂质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rn 结论:血脂康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空腹血脂浓度和高脂餐后升高的血清TG浓度,并能改善其餐后凝血纤溶功能。
  • 摘要: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关系密切,血清总胆固醇(T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合理降脂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强化降脂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冠心病事件。目前最强有力的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能降低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但并不能使所有患者都能达到治疗目标,而当他汀类的剂量增加1倍时,其降低TC的幅度仅增加5%,降低LDL-C的幅度增加7%。本文旨在观察己经接受他汀治疗的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病人,在他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治疗4周,以期评价依折麦布在强化降脂治疗中的疗效以及安个性。
  • 摘要:目的:探讨ACS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变化的临床特点,及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的影响.rn 方法t对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入院ACS患者69例,随机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20mg/d,10mg/d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择造影证实非冠心病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抽血,ELISA方法测定患者血清sCD40L,水平.rn 结果:①IACS患者术前sCD40L,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与A型病变相比,B型病变的sCD40L水平较高(P<0.05).②术后第1天患者sCD40L表达水平较术前增加;术后第5天,较术后第一天下降,40mg/d组下降最为明显,降至与对照组相同水平(P>0.05).rn 结论:sCD40L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有独立的预测价值,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sCD40L的表达水平,在ACS早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剂量增大可能获得更多的益处.
  • 摘要:目的:利用经胸冠状动脉超声检测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比较它们在临床和声像图上的特点.rn 方法:将6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年龄段分为三组,Ⅰ组45-59岁,Ⅱ组60-74岁,Ⅲ组75-89岁.记录他们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部位、斑块的特点,并记录其年龄、血压、血脂、吸烟史等自然情况.rn 结果:Ⅰ组与Ⅱ组及Ⅰ组与Ⅲ组患者冠状动脉的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67).而Ⅱ组与Ⅲ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血脂、高血压及吸烟史,在各组中所占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经胸冠状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是否存在硬化及硬化的情况,为临床积极预防及治疗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方面的合并症提供帮助.
  • 摘要:本文就100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收治经验,提出在此类患者中出现心血管问题的临床对策,即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兼治全身情况基础之上,处理心血管问题,并就其特殊性提出治疗对策。
  • 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在X线透视、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以及经皮穿刺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rn 结果:即刻成功率98.7%(78/79).2例术后早期少量残余分流:1例VSD术后出现血尿,经药物治疗5日后症状消失;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均经药物治疗后消失;全组无死亡.rn 结论:经导管用国产TM封堵器介入治疗AS队PDA、VSD,PBPV治疗PS近期疗效确切,操作技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最优成像相位窗.rn [方法]:对450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在R-R间期5%-95%每隔1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建,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将450例患者按心率<50次/min为Ⅰ组,心率50~59次/min为Ⅱ组,心率60~69次/min为Ⅲ组,心率≥70次/min为Ⅳ组,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rn [结果]:Ⅰ、Ⅱ、Ⅲ组75%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Ⅳ组右冠最优的相位窗为35%相位,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最优的相位窗为35%,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35%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rn [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35%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 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v syndrome,ACS)是冠心病发展的最高阶段,而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高脂血症发病率的不断上升,ACS合并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国内外研究报道,对于ACS等高危患者,强化降脂治疗已刻不容缓。目前阿托伐他汀是降低LDL-C作用最强的调脂药物。本文对长期应用10 mg、20 mg阿托伐他汀以及20 mg辛伐他汀对于ACS患者调脂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长期应用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CD40L、血脂以及预后的影响.rn 方法:22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10mg组、20mg组和对照组.比较6个月前后各组血清Hs-ERP、sCD40L浓度和血脂水平以及胆固醇达标率、MACE发生率;分析sCD40L和Hs-CRP、LDL/HDL相关性。rn 结果:(1)他汀各组血清Hs-CRP、sCD40L浓度和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2)他汀各组治疗后Hs-CRP、sCD40L浓度和LDL-C、LDL/HD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水平显著升高(P<0.01),尤其以阿托伐他汀20mg组改善明显(P<0.05),且阿托伐他汀20mg组胆固醇达标率、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lOmg组及辛伐他汀组(P<0.05).(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和Hs-CRP、LDL/HDL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468、0.406,P<0.05).rn 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和Hs-CRP、LDL/HDL呈正相关;和阿托伐他汀10mg.D-1及辛伐他汀相比,阿托伐他汀20mg.D-1长期应用更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Hs-CRP水平,改善血脂代谢,有利于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评价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Booraerang血管封堵器器闭合股动脉入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 PCI患者164例,术后应用Boomerang血管封堵器对股动脉入口进行封闭止血,观察手术成功率、操作时间、患者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rn 结果:操作成功率98.17%%,器械成功率99.39%.置入封堵器的操作时间为18.55±13.45秒,撤出封堵导丝后压迫止血时间为16.26±6.54分钟,患者卧床时间为6.32±3.44小时.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出现直径>6cm的血肿发生率6.09%,再次出血发生率3.59%.rn 结论:使用Boomerang血管封堵器进行止血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常用股动脉入口止血器械使用.
  • 摘要:目的:明确成功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对QT离散度(△QT)的影响.rn 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067例冠心病患者△QT的变化和成功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QT的变化,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和术后第三天描计12导联心电图(EKG),进行术前和术后△QT的对比分析.△QT为12导联EKG最大和最小QT间期的差值。rn 结果:△QT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10±4.36 ms和27.88±2.08ms,P=0.00.成功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第三天△QT明显降低,从术前41.09±4.36ms降至术后30.84±7.37ms,P=0.000.rn 结论:冠心病患者△QT明显升高,成功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能使升高的△QT明显降低.成功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使△QT降低可能是由于心肌灌注得到改善,心肌复极趋于均一,进而提高了心电的稳定性,由此可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入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疗效.rn 方法:介入术后无复流的ACS患者36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6),两组在常规应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8毫升,观察用药后两组心电图、血小板聚集率及住院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电图sT段明显改善,缺血损伤导联减少(P<0.05),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住院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rn 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入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强微血管灌注,从而明显改善ACS介入术后无复流的现象.
  • 摘要:目的:观察踝臂指数在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rn 方法: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116例,分为2组:A组(单纯药物治疗组);B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检测ABI.rn 结果:①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治疗前ABI≤0.90.②B组治疗后1月和治疗后3月的ABI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治疗后1月和治疗后3月的ABI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rn 结论:ABI在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介入治疗能够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 摘要:临床上时有见到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病例,以往常常用“血栓自溶”、“自发性再通”解释这种情况。但是,自2007 ESC年会上日本学者报告了6组类似病例,称之为“Tako-tsubo心肌病”,阐述了一种由于应激而诱发的心肌病变,目前更多的人称之为“应激性心肌病”,迄今报告的已有100余例。本文介绍了一例应激性心肌病的治疗过程,分析了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 摘要: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rn 方法: 对120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股动脉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测定其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将动脉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rn 结果:(1)颈动脉斑块组中股动脉斑块检出率(80.26%)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6.82%),p<0.005.(2)左、右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的IMT无明显差异.总动脉分叉部IMT值最高.(3)冠脉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冠脉无病变组(p<0.005),且随冠脉病变的范围而增加.(4)颈总动脉及颈动脉分叉部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积分呈正相关(r、p值分别为r=0.20,p=0.04; r=0.44,p<0.001).(5)颈动脉超声估测冠脉病变的敏感性为75.6%;特异性为73.3%;总符合率为75%.(6)以股动脉斑块的有无估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65.6%;特异性为83.3%;总符合率为70%.(7)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血糖、TC及水平均大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两组的舒张压、TG及HDLc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颈总动脉及颈动脉分叉部为多见.(2)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具有一致性。(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相似的危险因素.(4)股动脉斑块的有无有可能成为估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又一间接指标.
  • 摘要:目的:通过对14000名丽江居民进行体健,从其中筛查出3319例世居高原汉族与纳西族健康人群.对比分析其心电图变化规律.研究丽江市平均2400米的海拔范围内生活的人群心脏电生理状态.及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对高原习服能力的差异.rn 方法:采用双盲法采集3319例世居高原汉族与纳西族健康人群的心电图.统计其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最后以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rn 结果:平均海拔2400米的丽江地区人体心脏电生理已经表现出与平原地区不同的特性。世居高原纳西族与汉族健康人群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值小于0.001.世居高原纳西族与汉族健康人群窦性心动过缓总体检出率达13.61%,较经典文献描述的0.4%发生率明显增加.世居高原汉族的男性和女性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女性。经t检验,世居高原纳西族的男性和女性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方差分析,汉族不同年龄组的平均心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验,汉族不同年龄组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验,纳西族不同年龄组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方差分析,纳西族不同年龄组的平均心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本实验采用双盲研究方法,对丽江市范围内3319例入选者进行常规12导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其结果.rn 实验表明:在平均海拔2400米的丽江市范围,世居的纳西族与汉族健康人群已经表现出了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心脏电生理特征,同时发现,纳西族与汉族的心脏电生理特征有显著性差异.其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与性别有一定关系,而与年龄无关.但是,因本研究的研究时间短,对于窦性心动过缓与慢性高原病的关系心电图的演变特点,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阐明.
  •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人类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心衰药物治疗的研究已成为循环领域一个重要的方向.回顾2007年心衰药物治疗的研究,在全面阻断RAS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如对.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和血管紧张素Ⅲ转换酶抑制剂的研究.临床证据显示,精氨酸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在急性期使用可使心衰患者获益,但对慢性心衰无效;重组BNP目前适于急性失代偿性心衰的治疗;钙增敏剂左西孟旦对缺血性心脏病或β受体阻滞剂使用心衰者有益;腺苷受体拮抗剂对肾功能受损及利尿剂抵抗的心衰患者均有利尿作用;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衰的作用为中性。
  • 摘要:心力衰竭(HF)是一个严重的大众健康问题,在美国HF作为主要因素或参与因素,每年导致近30万患者死亡。我国HF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96,但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尽管药物治疗取得了进步,但是死亡例数一直在稳步增加。如何识别影响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高危的HF患者进行强化干预,降低HF患者的死亡率,已成为近年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左室射血分数正常HF患者的预后,分析了病因与一般情况影响HF患者的预后,阐述了炎症、贫血和肾功能不全,对对判断HF指标进行了评价,浅谈了治疗药物影响HF患者的预后,探讨了其他影响HF患者预后的因素。
  • 摘要:1934年,德国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其上司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宣布了阿司匹林的问世。英国科学家John R.Vane爵士提出低剂量的阿斯匹林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thromboxane)的分泌,并于1982年发现阿斯匹林抗炎机制,同另两位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活性物质的科学家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暨医学奖。本文介绍了阿司匹林抵抗的不同定义及相关临床研究,分析了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机制,阐述了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探讨了阿司匹林抵抗的检测,浅谈了如何预防和看待阿司匹林的抵抗。
  • 摘要:左心室心尖球形综合征多由应激事件所诱发,其临床特征包括伴有胸痛的一过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障碍,心电图改变和轻度心肌酶升高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其发病率为众多老年女性ACS患者的10%左右.因其临床特征与ACS相似,但其预后却与ACS相差甚远,误诊可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了解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及时的识别该综合征和我国对该综合征应该进行那些研究,尤显重要.
  • 摘要:作为终末期心脏病的一种目的性治疗或心脏移植的过渡,左室辅助装置的临床应用在逐渐增多,其治疗终点的评价及并发症的诊断成为心血管医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超声心动图在左室辅助装置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术前除外禁忌症、术中监测管道的位置并评价左室充盈和减负荷状态、术后监测低血容量、心包填塞及右心衰竭,并用以评价心肌恢复情况.
  • 摘要:肺栓塞是栓塞物经静脉血流堵塞在肺动脉及其分支,使肺部血流部分或完全受阻。导致肺动脉50%以上栓塞,可出现急性肺心病症状。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而小栓塞则无典型的临床表现,由于延误治疗而形成慢性肺栓塞。现在临床上统计表明,肺栓塞尸检发生率,国内为1-3%,国外为5-14%据美国统计现在人口死亡因素,肺栓塞已经上升至第三位,且生前漏诊多,死亡率高。本文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 摘要:研究背景:近来发现胆红素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人们把它视为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物质。作者推断高浓度的胆红素水平可以降低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rn 研究方法和结果:本研究包括336个研究对象,102例高血压患者、100例CHD患者和134例健康对照者。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研究发现在三组年龄、性别、血糖、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高血压组及冠心病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53±4.41vs 11.46±3.30,P=0.033,)。rn 结论:与推测的相反,过高浓度的血清胆红素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不利。
  • 摘要:目前我国脑出血发病率很高,而且高于西方国家。而脑干出血在脑出血中所占比例也日渐上升,其病死率率90%以上。本文介绍了一例脑干出血抢救成功的过程。
  • 摘要:心肌梗塞后综合征是1956年由德国医师Dressler首先报道,故又称Dressler综合征,是心肌梗塞后的一个重要合并症。本文介绍了一例心肌梗塞后综合征的病例分析,包括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支持梗塞后综合征的诊断以及药物治疗。
  • 摘要:Brugada综合征是一类因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SCN5A基因突变致心肌细胞复极时,离子流发生紊乱而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综合征。本文介绍了一例Brugada综合征的样心电图变化,指出一旦发现有Brugada综合征图形患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塞超急时、损伤期、早期复极综合征、阵发性J波增大、右室发育不良相鉴别,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植入、埋藏式转变除颤器,可有效预防猝死的发生。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高心病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例的分析,建议临床上看到类似心电图图形,不要轻易下左心室肥厚、冠心病或肥厚型心肌病结论,还需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为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 摘要:随着医学科学和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对危重病救治率的提高,以及对危重患者观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使护理工作能够与诊疗技术水平同步提高,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发展护理的专科化已成为许多国家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作为某院重点科室之一的心血管内科,在心血管介入手术方面处于国内外较为领先水平。本文介绍了某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护士专科培训的体会以及效果。
  • 摘要:高血压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高发性慢性疾病.我国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目前全国成人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本文中高血压(亦称原发性高血压),不包括继发性高血压,它是多种疾病,特别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加剧肾脏损害、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常见病因。本文介绍了高血压总危险的评估,分析了高血压心血管总危险的治疗策略。
  • 摘要:本文强调了心力衰竭发展的全过程及其预防,分析了进一步强调关键的药物治疗,阐述了中国2007慢性心力衰竭指南新增加的内容。
  • 摘要:从80年代后期出现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以来,这一影像手段己历经几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采集二维数据重建三维图像,发展到经胸实时三维技术,实现了经胸检查过程中实时显示心脏空间立体解剖结构,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有意义的诊断信息。本文对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立体的结构定量。
  •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心血管病的大量研究证明,尽管心血管病的深层次病因还不太清楚,但其致病(危险)因素已十分明确,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各种)、糖代谢受损、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过去临床工作中控制这些危险因素的主要策略是“单一因素”的干预,即有高血压者给予降压治疗,有糖尿病者给予降糖治疗,肥胖者进行减重等等。本文介绍了心血管病多重危险的因素,提出了其控制方法。
  • 摘要:据调查,美国有心衰患者500万例,每年新诊断心衰的患者超过50万。因心衰加重到急诊就诊的患者中90%需要住院治疗。因此,死亡率增加和反复住院是心衰患者的两大问题。心衰的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改善预后。本文介绍近年来已进行临床试验的或己经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心衰治疗的抗心衰新药的研究进展,包括血管扩张剂基因重组人脑利钠肤(奈西立肽),内皮素受体阻滞剂Tezosentan,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Tolvaptan),新的正性肌力药钙增敏剂左西孟旦( Levosimendan ),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Aliskiren)和他汀类药物。
  • 摘要:2002年,卫生界对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状况进行了估计,提出了这类严重危及健康的慢性退行性疾患已呈低龄化态势的认识;近来,青年学生心脏性猝死事件又累见报道,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关注。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师,我在近年致力于学校社区医疗中,对此已有察觉和警惕,但在今年对一所学校新生入学体检中,其心电图普查的结果,仍给我以强烈的震撼。本文介绍了心血管系统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 摘要:本文对心衰的血液滤过治疗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心衰的血液滤过-超滤治疗(Hemofiltration,HF),浅谈了HF与血透的主要区别,探讨了血液滤过在防治心衰中独特的优点,提出了ICU治疗技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 摘要:心脏电交替现象(heart electrical alternans phenomenon)是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心电图波形和/或振幅每搏呈交替性变化。其实心脏电交替还蕴藏着更深广的内涵,如各波段间期交替,尤其是房室传导时间交替,但国内尚无有关论述。本文着重介绍P-R间期的交替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旨在复习电交替的概念,提高电交替的诊断及分析水平。
  • 摘要: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是近年心血管病治疗学的重大进展之一,尤其在我们基层医院开展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某院2002-2007年20例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研究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及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离子通道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rn 方法:普通杂种犬,分为假手术(S)组、心房起搏对照?组、依那普利(EN)组、厄贝沙坦(IB)组及Ang-(1-7)(A)组,每组6只.C组、EN组、IB组及A组以特制起搏器维持500bpm右心房起搏2周.EN组、Ⅲ组和A组,分别给予依那普利、厄贝沙坦或Ang-(1-7)治疗至实验结束.观察心房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和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变化,以及ICaLα1C亚单位和ITO Kv4.3亚单位mRNA在心房组织的表达.rn 结果:起搏后,心房肌细胞APD90缩短,且其频率适应性丧失,ICaL和ITO电流密度及ICaLα1C和ITO Kv4.3 mRNA表达下降.IB组和A组APD90及其频率适应性与C组比较有所恢复(P<0.05),A组ICaL和ITO电流密度与S组接近(P>0.05),EN组ITO电流密度升高(与C组相比,P<0.05),,依那普利和Ang-(1-7)升高Kv4.3 mRNA水平(与C组相比,P<0.05).rn 结论:依那普利升高心房起搏后Kv4.3 mRNA表达和ITO电流密度,厄贝沙坦和Ang-(1-7)可预防起搏后APD缩短及频率适应性下降,Ang-(1-7)可预防ICaL和ITO电流密度下降,并保持Kv4.3 mRNA表达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高分子缓释降解材料聚乳酸乙醇酸(poly D,L-lactic/glycolic acid,PLGA)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心肌缺血区域灌注改善的情况.rn 方法:成功建立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至空白对照组、PL,GA支架对照组和PLGA复合bFGF支架组:6周后,SPECT结合软件Emory Cardiac Toolbox分析灌注缺损区域质量百分率的变化,超声学指标LVEDd、LVEDs、FS%评价心脏功能,Image Pro Plus软件量化各组新生血管密度.rn 结果:6周后PLGA复合bFGF支架组新生血管密度、心肌灌注质量缺损百分率与空白对照组、PLGA支架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1),PLGA复合bFGF支架组FS%较空白对照组、PLGA支架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rn 结论:bFGF联合PLGA缓释材料能够显著增加新生血管密度,改善缺血部位心肌血流灌注,进而提高心脏功能。
  •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FXYD5基因表达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及对照的正常血压大鼠(Wistar-Kyoto,WKY)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差异.rn 方法:取4周、8周、13周、21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肝脏、肠系膜、脑、心脏组织,以同周龄WKY大鼠作对照,采用Northern Blot的方法分析mRNA表达丰度.rn 结果:Northern Blot 的结果提示:13周、21周龄SHR在肾脏组织FXYD5基因表达丰度较同周龄WKY大鼠低;在肺组织,除8周龄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在SHR组略低于WKY组外,其他周龄两组没有差别.rn 结论:在不同周龄的SHR,FXYD5基因在肾脏的表达水平有明显的差异,随着血压的上升而下降.这表明FXYD5基因是一个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 摘要:目的:在心脏特异的骨形态形成蛋白受体IA(th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A,又名ALK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纯合子的心脏特异ALK3基因敲除的小鼠死于胚胎中期,同时伴有室间隔缺损.用基因芯片(microarray)法筛选了ALK3下游基因,并获得下游候选基因(转录因子Pax-8).为了进一步明确Pax-8基因在胚胎心脏发育中的角色,Pax-8基因在小鼠被系统敲除.rn 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Pax-8基因在小鼠胚胎中的表达情况.运用原位杂交法显示Pax-8基因在小鼠胚胎心脏中的表达部位.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电镜下观察Pax-8基因敲除的小鼠心脏组织发育的病理学异常.rn 结果:正常胚胎小鼠9.5,10.5,11.5,12.5以及13.5天的Pax-8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0.5天表达最高.胚胎切片的原位杂交显示:转录因子Pax-8表达在13.5天的α-MHC Cre+/-,ALK3 F /+小鼠整个心脏中.Pax-8基因敲除的小鼠心脏表现出形态改变(心脏成球形,左心室壁肥厚,室间隔增厚,左室乳头肌肥大),左心室壁和室间隔心肌组织凋亡细胞率明显增高,同时线粒体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并且数量增多.rn 结论: Pax-8基因是心脏较特异的参与心脏正常发育的ALK3下游基因,并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否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发展最终阶段出现不稳定斑块有关,卡维地洛能否通过其抗氧化应激作用影响HSP60在斑块处的表达和释放入血,从而影响下游炎症反应过程.rn 方法:家兔喂与高脂饲料4周后加以髂动脉球囊剥脱术,后随机分为高脂对照组和卡维地洛高低剂量组,再喂养6周,处死动物后获取动脉血清标本,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切片镜下观察,并对斑块局部HSP60、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分布情况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测定血清可溶性HSP60(sHSP60)、ox-LDL,酶法测定丙二醛(MDA).rn 结果:卡维地洛高剂量组在血管面积和斑块面积上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P=0.012),不稳定高危性斑块数目较高脂对照组有减少.卡维地洛组HSP60、MMP.2阳性表达面积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HSP60和MMP-2的表达量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r=0.709,P=0.001).高脂对照组比空白对照组sHSP60、ox-LDL、MDA水平显著升高,卡维地洛用药后,高剂量组均有明显下降.sHSP60水平分别与ox-LDL、MDA相关.rn 结论:卡维地洛可使AS斑块处MMP-2、HSP60的表达下调,推测卡维地洛可能通过其巨大抗氧化功能影响自由基代谢,通过脂质过氧化使sHSP60产生减少,下游的进一步炎症反应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 摘要:目的: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并给予瑞舒伐他汀处理,通过比较各种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炎性指标的变化,以期探讨HSP60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rn 方法:1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n=6)高脂组(n=6)和瑞舒伐他汀(n=6).后2组通过高胆固醇喂养加髂动脉内膜剥脱建立动脉硬化模型.测定血脂及HSP60、白介素-6(IL-6)、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髂动脉标本行病理切片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HSP6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血管MMP-9与HSP60的阳性表达面积,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rn 结果:①高脂组血脂较空白组显著升高,瑞舒伐他汀组较高脂组TG、TC、LDL-C显著降低,HDI-C明显升高.②高脂组血清HSP60、IL-6、ox-LDL、SOD、MDA水平较空白组显著升高,瑞舒伐他汀组HSP60、IL-6、ox-LDI、SOD、MDA水平较高脂组显著降低,SOD活力升高.③高脂组斑块中HSP60、MMP-9阳性表达面积显著大于瑞舒伐他汀组,斑块中HSP60阳性表达面积与MMP-9阳性表达面积正相关.rn 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并能够降低血清IL-6、HSP60水平,减少斑块中MMP-9阳性表达面积,同时能够降低ox-LDL、MDA水平,升高SOD活力,说明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作用而发挥抗AS和稳定斑块的作用.HSP60可能通过促进IL-6的释放,诱导MMP-9的表达,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科素亚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的作用.rn 方法:将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成给药组(SHR-Los组)与对照组(SHR对照组),另设12周龄雄性Wistar-Kyoto大鼠作正常对照组(WKY).给药组按30mg.kg-1.d-1灌胃,实验前及实验开始后每四周测一次大鼠鼠尾动脉收缩压.饲养8周后,采用透射电镜,视网膜消化铺片的HE染色、原位DNA末端酶标记技术(TUNEL)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情况.rn 结果:科素亚能显著降低SHR的收缩压,SHR-Los组的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凋亡率较SHR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发生毛细血管闭塞从而形成无细胞毛细血管网较SHR对照组显著较少,但与WKY组比较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SHR对照组毛细血管周细胞有早期凋亡表现,内皮细胞核轻度异常,其余两组未见异常.bax和bcl-2在各组视网膜血管上均有表达,bax在SHR对照组中表达最高,组问比较P<0.01.bcl-2在WKY和SHR-Los组间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科素亚通过特异性、竞争性抑制AT1受体不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而且在高血压病程中可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快速保护作用及其机制.rn 方法:结扎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离体心脏的前降支,建立Langendorff 缺血-再灌注模型,使心肌缺血10分钟,然后心肌再灌注2小时.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前降支仅穿线不结扎,使用K-H液灌流120分钟)、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结扎前降支10分钟,再使用K-H液灌流120分钟)、丹参酮ⅡA磺酸钠低剂量组(结扎前降支10分钟,再使用含20mg/L丹参酮Ⅱ A磺酸钠的K-H液灌流120分钟)、丹参酮ⅡA磺酸钠高剂量组(结扎前降支10分钟,再使用含40mg/L丹参酮Ⅱ A磺酸钠的K-H液灌流120分钟).分别在结扎前、结扎10分钟、再灌注5、30、60、120分钟时测量冠脉流量,心电示波观察心律,记录室速、室颤持续时间,灌流完毕后取缺血部位心肌组织提取总RNA,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方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1、2型受体的mRNA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缺血部位心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rn 结果: 丹参酮低剂量组在再灌注5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时冠脉流量均明显高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P<0.05),接近或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再灌注120分钟时明显高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P<0.05).丹参酮低、高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脏室速、室颤的发生率,缩短室速、室颤的持续时间,且低剂量组优于高剂量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丹参酮低、高剂量组缺血及再灌注后AT1mRNA、AT2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AT2/AT1下调;丹参酮低、高剂量组AT,mRNA 表达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P<0.01):丹参酮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ngⅡ水平较单纯缺血组降低(P<0.01,P<0.05),两组ALD水平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p<0.01).rn 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AT1mRNA的表达,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从而呈现出心脏保护作用.低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改善冠脉流量、防治再灌注心律失常、增强AT2mRNA的表达、抑制血管紧张素分泌、降低醛固酮水平方面优于高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
  •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患者的临床特点.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NV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rn 结果:多数患者NVM以左心功能不全就诊,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1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但未发现栓塞患者;13例患者12导联心电图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异常Q波及ST-T改变;超声心动图示:17例主要累及左室,其中4例患者局限左室心尖部或左室后壁或下壁,2例累及右室.这些均引起心脏增大、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退及瓣膜关闭不全.rn 结论:NVM是一种先天性心肌病,临床病程迁延,表现各异,但主要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易造成误诊和漏诊,超声是重要的诊断和筛查手段.
  • 摘要:目的:总结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探讨早发AMI的可能机制.rn 方法,入选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AMI组(<45岁)32例和老年AMI组(>60岁)68例.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临床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冠脉病变及并发症.rn 结果:青年组患者发作时呈典型心前区及胸骨后剧烈疼痛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因比老年组高(p<0.05),有吸烟史和家族史均比老年组高(P<0.01);青年组患者冠脉单支病变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轻:青年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均比老年组低(p<0.05).rn 结论:青年AMI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吸烟为其主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并发症少,预后好.
  • 摘要:目前急性心梗的发病人数日渐增多,对于症状典型的病例确诊中较容易的,而临床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病例,这样就需要我们临床医师结合心电图、心肌酶及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本文将作者多年来对本病诊断的一些认识进行了总结。
  • 摘要: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它的慢性作用(口服)主要起Ⅲ类效应,抑制钾通道IK,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和不应期ERP,但减小不应期离散度,故抑制早后除极EAD和折返激动有利;急性作用(静脉推注)主要起Ⅰ类效应,静脉应用瞬间提高胺碘酮的血浓度,快速抑制钠通道Ina,突出的表现降低Vmax,减慢HPS或心肌内传导,消除折返终止心动过速.同时也抑制ICa-L降低SAN频率,减慢AVN传导.对IK影响小,故对QT间期影响基本不大.所以胺碘酮静脉应用于LQT伴Tdp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快速临时起搏时估测电极深度的方法,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抢救水平.rn 方法:78例患者分为2组,A组40例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选择a穿刺点、b胸骨角中点、c胸骨右缘第4肋问三点连线的长度,做为电极由穿刺点到达右房中部水平的估测深度,在此深度继续送入电极至右室起搏成功.成功后电极平均深度为“三点间连线长度+9.0cm”.B组38例在X线透视下穿刺左或右侧锁骨下静脉进行临时起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总抢救时间、电极操作时间及起搏阈值结果.rn 结果: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电极操作时间及起搏阈值无差异(P>0.05),总抢救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1).rn 结论:三点连线法指导床边经左锁骨下静脉快速心脏起搏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适用于不同年龄、身高和体形的患者,对无自主心律和有自主心律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同样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GT)n双核苷酸重复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rn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在102例EH患者和134例正常对照人群中检测HO-1基因多态性,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两组的分布.rn 结果: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血糖、血脂水平分布无明显差异;重复≥32次的长等位基因(L等位基因)的频率在EH组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6.5%比14.6%,P=0.005).rn 结论:HO-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GT)n双核苷酸重复多态性可能与华北地区汉族人群EH的易感性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内皮固有型一氧化氮合酶(ecNOS)基因第7外显子单核苷酸(G894T)多态性和血清胰岛素水平与血压的关系.rn 方法:提取227例T2DM患者(DM组)、225例T2DM并发冠心病患者(DH组)及242例健康人(NC组)的基凶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测定G894T多态性。以各组血清胰岛素水平的中位数为界,结合G894T基因型,将每组人群再分为4个亚组,即GG+低胰岛素水平亚组:GT/Tr+低胰岛素水平亚组;GG+高胰岛素水平亚组:GT/TT+高胰岛素水平亚组.比较各亚组之间的血压水平.rn 结果:无论是NC组、DM组还是DH组中,4个亚组之间血压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GT/TT+高胰岛素水平亚组较另3个亚组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明显升高,余3组血压无差异.rn 结论:胰岛素水平较高的ecNOS基因T等位基因携带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升高,T等位基因与胰岛素抵抗可能均通过影响内皮一氧化氮的释放而参与高血压的发病.
  • 摘要: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2518G/A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511C/T两种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sion,EH)的关系.rn 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鉴定基因型,用放射免疫测定的方法检测其血清Ⅱ-1β浓度,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年龄可以作为女性人群收缩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对总体人群的舒张压升高有一定的预测性。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在女性人群中分布具有差异性,但不能作为女性人群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IL-1β-511C/T基因多态性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血清IL-1β浓度在EH组和对照组间也无明显差异性,但EH组CC基因型的血清IL-1β浓度显著高于CT/TT基因型.rn 结论:年龄、BMI与EH的发病相关,MCP-1基因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女性人群EH的发病,IL-1β基因多态性与EH无关,但可以影响IL-1β的表达.
  • 摘要:目的:研究经胸冠状动脉(冠脉)超声检查是否可以在临床中作为一种常规方法使用.本文重点对冠脉超声的检查成功率、完成检查所用的时间及重复性检查进行比较.rn 方法:随机选择300例来诊患者进行冠脉超声检查,以二维和彩色多普勒两者结合能完成冠脉3支(左冠脉和前降支,右冠脉和后降支及回旋支近端)检查的为完全成功,2支以上的为部分成功,2支以下的为不成功,并记录每例患者所用检查的时间和2次检查的重复情况.rn 结果:检查总成功率96%,检查时间,10-60min,可重复性,98.6%.rn 结论:冠脉超声检查具有可行性,它适合临床常规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对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病变和股动脉IMT的相关性。rn 方法:选择经胸超声检查冠状动脉正常和冠状动脉病变两组各30例进行股动脉IMT测量及斑块积分.rn 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股动脉IMT(1.6±0.57)rum和斑块积分(1.68±0.15)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股动脉mrr(0.81±0.20)mm和斑块积分(0.30±0.18)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rn 结论:冠状动脉病变与股动脉IMT有很好的相关性,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通过超声检查股动脉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
  • 摘要:目的:观察和研究冠状动脉硬化的超声图像表现,探讨经胸超声在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病变中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rn 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对正常组(100例)和冠脉硬化组(267例)进行了检查及临床应用,典型病例与冠造对照比较.rn 结果:冠脉硬化组中,检出硬化性改变355处,超声图像特征为:管壁增厚,失去光滑性,管壁内出现小点状,斑点状强回声改变,管壁上出现斑块样,短条状、长条状或团块样的结构,对称或不对称.rn 结论:经胸超声可以对冠脉进行检查,明确冠脉主要血管有无硬化和斑块的存在,为临床筛选和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将成为影像诊断冠心病的又一种新方法.
  • 摘要: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探讨ECG、平板运动试验(TET)、心脏彩超(UCG)等无创性检查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记录362例疑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ECG、平板运动试验、心脏彩超结果,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rn 结果: 36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阳性者226例,阴性者136例.以上3种检查方法敏感性最高者为ECG,达76.11%,UCG最低,为45.13%(P<0.01);特异性最高者TET,达60.71%,UCG最低,为43.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准确性ECG及TET皆较高,分别为65.19%和63.01%,UCG最低,为44.4896(P<0.01).而ECG、TET及UCG的阳性检出率随病变支数的增多而增高.rn 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ECG、TET、UCG等无创性检查方法简便、无创伤、重复性好、且价格低,适宜人群普查、初诊及随诊.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未能开展冠脉造影的基层医院,结合以上3种检查可提高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
  • 摘要:目的:通过应用经胸二维超声检查来观察冠状动脉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探讨年龄因素与CAS发病率和硬化程度的关系.rn 方法:选择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无冠心病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异常的正常人71例,按照年龄分成青中老年三组,应用经胸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确定有无CAS.rn 结果:经胸超声检查正常人群中CAS总检出率为40.8%,青、中、老年组CAS检出率分别为:13.8%,42.9%和92.9%,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之间CAS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CAS硬化程度和范围增加.rn 结论:年龄在正常人群中是CAS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超声检查能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长期应用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MMP9、TIMP1、血脂以及预后的影响.rn 方法: 22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1Omg组、20mg组和对照组.比较6个月前后各组血清MMP9、TIMP1浓度和血脂水平、MACE发生率;分析MMP9、TIMPI之间是否相关.rn 结果:(1)他汀各组血清MMP9、TIMP1浓度及MMP9/TIMPl和LDL-C、H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2)他汀各组治疗后MMP9、MMP9/TIMPl、LDL-C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TIMP1、HDL水平显著升高(P<0.01),尤其以阿托伐他汀20mg组改善明显.阿托伐他汀20mg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10mg组及辛伐他汀组(P<0.05).(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MP9、TIMP1呈负相关(相关因子-0.378,P<0.05).rn 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MP9、TIMP1呈负相关;和阿托伐他汀10mg.D-1及辛伐他汀相比,阿托伐他汀20mg.D-1长期应用更能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MMP9及MMP9/TIMPl水平,且能改善血脂代谢,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睡前和早晨服用阿司匹林对血压的影响,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在合并服用ACEI类降压药物时对血压的影响.rn 方法:观察对象来自门诊和查体人群中筛选的未治疗过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五组.组1:改善生活方式:组2:组1+晨服拜阿司匹林100mg;组3:组1+睡前服拜用阿司匹林100mg;组4:组2+晨服达爽5mg;组5:组3+晨服达爽5mg.从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共有100例次的观察对象入组,每组20例,观察期限为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行24小时血压监测,留取各项化验指标.rn 结果:与基线血压水平相比,组1收缩压下降1.8mmHg,舒张压下降1mmHg,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组2血压无明显变化.组3收缩压下降3.1mmHg,舒张压下降1.8mmHg,与组2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与组1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组4收缩压下降9.8mmHg,舒张压下降7.1mmHg,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组5收缩压下降11.3mmHg,舒张压下降8.4mm Hg,与组1、组2和组3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与组4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n 结论:阿司匹林在睡前服用是安全可行的,与晨服相比,有助于降低血压,但未达统计学意义.在合并服用ACEI类药物降压时,不同时间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降压效果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velocity,PWV)在冠心病患者中临床应用的意义.rn 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异常的冠心病患者110例,按病变累及支数划分为A组(单支病变);B组(双支病变);C组(多支病变);以健康志愿者为D组(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PWV检测.rn 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异常患者较正常对照组PWV显著增高,且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多呈上升趋势.rn 结论:PWV增高可成为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素.
  • 摘要: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它的慢性作用(口服)主要起Ⅲ类效应,抑制钾通道IK,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和不应期ERP,但减小不应期离散度,故抑制早后除极EAD和折返激动有利;急性作用(静脉推注)主要起Ⅰ类效应,静脉应用瞬间提高胺碘酮的血浓度,快速抑制钠通道Ina,突出的表现降低Vmax,减慢HPS或心肌内传导,消除折返终止心动过速.同时也抑制ICa-L降低SAN频率,减慢AVN传导.对IK影响小,故对QT间期影响基本不大.所以胺碘酮静脉应用于LQT伴Tdp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rn 方法:对362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所有病例均在术中测量主动脉血压,并计算PP及PPI.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rn 结果:冠心病(CAD)组主动脉PP、PPI高于非冠心病组.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主动脉PP、PPI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经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的发生与主动脉PP、PPI密切相关.rn 结论:主动脉PP和PPI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良好的预测指标,并可应用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人群的早期干预.
  • 摘要:Cardiac failure is a leading cause for the mortality of diabetic patients, in part due to a specific cardiomyopathy, referred to as diabetic cardiomyopathy.Oxidative stress is widely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We aimed to test whether antioxidant a-lipoic acid(α-LA) could attenuate mitochondrion-dependent myocardial apoptosis through Suppression of Mitochondria) Oxidative Stress against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rn 方法:932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建和后处理,观察有无心肌桥,测量心肌桥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对冠脉CTA发现心肌桥的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并与CT结果对比.rn 结果:冠脉CTA共发现356例370段心肌桥,心肌桥检出率38.1%,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5.6mm±2.9mm、3.4mm±1_8mm,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20%±12%.冠脉造影发现89例90段肌桥,肌桥检出率10.2%,其长度、厚度与CT结果存在明显差异.rn 结论:64层螺旋CT可对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清晰显示,有着特殊的临床价值。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在老年患者中,COPD和CHF合并存在十分常见,但是通常被忽视.对于CHF患者,为了避免忽视COPD的存在,应该常规检查肺功能试验.同样,对于COPD患者,为了避免忽视CHF的存在,也应该常规评估左室功能。在CHF失代偿的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中,血浆脑钠肽水平对于鉴别COPD的加重期是有帮助的.骨骼肌代谢变更和萎缩,是导致老年CHF和COPD患者机体能力迅速衰退共同的机制.与传统观念相反,CHF和COPD共存的患者应该给予长期的B受体阻断剂.运动训练可快速逆转骨骼肌代谢更迭和萎缩的进程,促使老年患者独立,并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rn 方法:采用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学质量评价.rn 结果: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文献共27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长期以来积累了不少经验,不少有名方药一直被现代医家沿用.近年来,中医借助其他学科的发展,对心力衰竭的治疗理论不断创新,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n 结论:目前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辨证论治,专方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减少洋地黄及利尿剂的用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 摘要: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技术、操作技巧和器械的改进,许多复杂的冠脉病变甚至既往被认为的介入治疗“禁区”,也已经为心血管介入医生涉足的领域。那么如何规定复杂冠脉病变,尚无非常统一的定义。目前普遍接受的复杂冠脉病变包括:多支冠状动脉病变(>=2支);长度大于30mm的弥漫病变,或同一病变需重叠置入两个支架;病变血管直径小于2.5 mm;分叉病变,且分支血管大于2.0mm;血管慢性完全性闭塞大于3个月的病变;冠状动脉开口病变:重度扭曲或严重成角病变(多角度造影最大成角大于45°);左主干病变;支架术后再狭窄;严重钙化病变;桥血管病变。但有些复杂病变缺乏定量化的准确定义,如钙化、扭曲或成角的程度等。本文将对临床常见且处理相对困难的复杂冠脉病变的处理进行论述。
  • 摘要: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炎症标志物在ACS的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继之血栓形成,部分或完全堵塞病变的血管,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损伤.发生一系列冠脉病变,ACS和炎症标志物的促发,介导相关联.经大量研究临床显示,炎症标志物: (1)C反应蛋白(CRP)存在于梗死心肌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是ACS最强的炎性标志物,是ACS风险预测和评估预后的因子(2)白介素(IL)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标志物.血浆IL-6水平>5ng/L者6个月病死率明显增高;IL-10可抑制炎性细胞粘附,浸润,还抑制各种炎症因子的合成与分泌,是理想的炎症免疫与抑制因子,具有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IL-18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斑块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冠心病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3)CD40-CD40L系统是斑块不稳定的标志,可识别死亡以及心肌梗死复发风险及危险分层.(4)髓过氧化物酶(MPO)通过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酶,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增加粥样斑块表面的不稳定性独立预测ACS患者在2年后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5)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APP-A)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活性,反应斑块的不稳定性,PAPP-A的升高是预测ACS在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6)核因子κB(NF-κ B)是重要转录因子,介导斑块炎症因子表达,是斑块破裂的标志物.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认识炎症标志物与ACS的关系,阐明炎症标志物在ACS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 摘要:当前,冠心病的预防逐渐受到广泛重视,欧美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就注意到冠心病的人群预防工作,所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近几年来一些大型临床试验证实积极开展有效预防工作可以改善病人预后,降低发病率,甚至可以使病变逆转,故冠心病预防己成为临床医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另外,就药物治疗而言,β-阻滞剂、他汀、抗血小板聚集药被认为对延长寿命至关重要或可能重要(AC抑制剂),夜间心率可利于症状评价,钙通道拮抗剂对此有相似的重要作用.某些新药可表现额外益处,曲美他嗪促进葡萄糖氧化而影响代谢.调脂治疗依然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目前降脂目标更为严格,随着TNT等大型试验结果的相继问世和降脂作用更强的他汀类药物(如瑞舒伐他汀)上市,强化降脂治疗已成为专家的共识.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在冠心病的防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转归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资料和依据.rn 方法:2005年8月1日至2006年10月31日天津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且病历资料完整患者共197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HbAlc正常组、HbA1c升高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HbAlc增高组糖尿病比例要多于HbA1c正常组(P=0.001).患者HbM.增高组的Killip分级(P=0.014)、病死率(P=0.014)、并发症(P=0.001)、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P=0.019)、左房内径(P=0.001)、左室舒末内径(P=0.001)明显高于HbAl.正常组.HbAlc增高组的治疗好转率(P=0.014)、左室射血分数(P=0.001)明显低于HbAlc正常组.rn 结论: HbAlc与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并发症、治疗期间心功能Killip分级、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治疗转归具有相关性,积极控制HbAlc可明显改善预后.
  • 摘要:OBJECTIVES: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irofiban on no-reflow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D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PPCI).METHODS:58 consecutive AMI patients undergoing PPCI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patients in group B is treated with routine procedure of PCI;while group A is pretreatedwith Ttrofiban intravenous bolus 10ug.kg-1,followed by 0.15ug.kg-1.main-1 infusion,and then accepted the routine procedure of PCI.The rate of TIMI 3 grade flow,the 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and also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at thenty days and the in hospital mortality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 摘要: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rn 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0例加用血府逐瘀胶囊,对照组30例治疗包括常规扩冠、抗凝治疗.rn 结果:临床中医症状改善、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3.33%、90.00%和76.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分析近30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合并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变化,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rn 方法对我院心脏科1980年1月-2007年8月慢性心衰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时间段分3组,比较三个时代慢性心衰低钠血症并发率的变化及心衰病因、药物治疗的改变,分析血钠水平与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浓度的相关性。rn 结果入选2465例,伴低钠血症者618例,占25.1%,呈逐年代降低趋势.扩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较冠心病为高,三者在心衰病因中的比例呈逐年代减少趋势,冠心病则呈增加趋势;应用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较未用者为低,而随着时代进展,ACEI、ARB、B受体阻滞剂的应用逐渐增加.血钠水平与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浓度均呈负相关.rn 结论低钠血症在心衰患者中发生率逐年代降低,可能与病种变迁及应用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逐渐增多有关.
  • 摘要:Atrial fibrillation (AF) absolutely is not only a electrocardiophysiologic problem in its mechanisms. Because the substrates and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AF are still not very clear, the therapeutic outcomes of AF have not been satisfied even though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Recently, it is noticed that there are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urrence of AF and obesity, metabolic disorders or syndrome, and adiponectin and or leptin associated with adipocytes.
  • 摘要:传统上,单腔心房起搏(AA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能保持房室的同步性,被认为是生理性的(physiologic);而单腔心室起搏(WI)使房室失同步,为非生理性起搏.但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却显示,增加不必要心室起搏,尽管仍保持房室同步,也会损害心功能。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生理性起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广泛讨论。
  • 摘要:大动脉炎(aortoarteritis)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也可累及肺动脉及分支,引起相应部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病变,少数患者受累动脉可呈扩张性或瘤样改变。首先描述这种疾病的是日本眼科医师Takayasu,他于1908年报道了一个21岁的女性患者具有大动脉炎典型视网膜动脉缺血病变。随后临床上对该病有不同的命名,如“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型”等。本文介绍了大动脉炎的病因及流行病学,分析了病理和临床表现,阐述了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方法,探讨了诊断标准和TA病变的活动性判断标准,提出了治疗方案及原则。
  • 摘要: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极易误认和掩盖心肌梗死、束支阻滞和心室肥大,特别是患者阵发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多年来一直是临床心电图中倍受关注的课题。自1930年Wolff、Parkinson和White把心电图改变与临床心动过速高发生率联系在一起,做为完整的综合征报道以来,随研究的深入已明确预激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和心动过速的机制。本文介绍了PR间期缩短的认识,分析了σ波的真实含义,阐述了对QRS波群的影响,浅谈了对PJ间期和ST-T的影响,探讨了特殊的房室传导现象。
  •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体质指数(BMI)值分布,心电图异常率及类型特征,分析其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讨论心电图普查在青年学生健康管理中的意义.rn 方法:对高职学院两个年度的新生常规体检并准确计算BMI,全员描记单导心电图,统计异常类型和发生率,以性别、BMl分区分组交叉对比异常率之差异性,分析健康危险因素的作用;比较不同年度的状况估计青年体质的变化趋向;结合异常性质的严重程度,讨论心电图普查的必要性。 rn 结果:纳入统计的新生3097人,年龄19.29±0.86岁.BMI分布为低重:正常:超重约为1.5:6.5:2,男生超重26.71%,远高于女生的12.79%,差异极其显著,低重则女高于男.2004年男生超重比例较2002年下降1/5,拉动全员超重比降低,且显示出差异性。心电图普查结果惊人,异常率达19.12%,以心肌损伤、心动过速、异常心律、传导阻滞、心房肥大等危及健康类别为主,并出现多例预激综合症、多种异常并存的严重图例.按性别分组,男生异常率(23.50%)远高于女生(15.50%),BMI值分组低重和超重组的异常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极其显著,且此二组中心电图异常率无性别差异;低重组的异常率又均高于超重组,但只是在女性才有比较差异.比较不同年度群体,2004年新生BMI值正常组心电图异常率显著上升,但该年度窦性心动过缓人数比例升至11.48%,且80%律整,显示心脏潜能优化群体形成.rn 结论:青年学生超重比例达19%,男生高于女生,近来有下降趋势,低重比例约14%.二者均能显著提高心电图异常率,且以低重为著.心电图异常率约19%,以危及健康的损伤性类型为主,并出现有猝死危险的重症图例.女生异常率显著低于男生,但在BMI值异常时升高,以至差异消失.青年体质已有加大两级分化的态势,但以下降为主导.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危险因素在这一群体已显现作用后果,心电图普查对危险预测、健康管理具有不可取代的重大作用,应列入新生体检常规.
  • 摘要:冠状动脉起自对侧冠状窦或单冠状动脉畸形同时近段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是诱发青少年运动员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被称为“恶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因检查技术、费用和医学伦理的种种限制,迄今仅见经尸检证实的回顾性研究报告,难于进行前瞻性研究。本文对11162例CT冠状动脉成像进行了回顾,讨论了CT冠状动脉的成像和病理解剖的办法。
  • 摘要:糖尿病(DM)日渐增多,而最终主要是心血管病(CVD),为了规范而有效的诊治,ESC于2007年9月在维也纳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大会上公布糖尿病心脏病诊治指南,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该指南一开始就指出“DM与CVD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DM是冠心病等危症”,这就是指出,DM的背后是CVD,而CVD的背后是DM,两者紧密相连。在就诊时可能先看到DM,或先看到CVD,两个专业医生均要重视。DM的治疗,主要是降脂、降压和降糖,其经济负担虽然不小,但若发生并发症经济负担就更重,而且大大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在发生并发症以前积极治疗是很值得与现有有关指南相似,通过对欧洲指南的介绍,对我国心血管内科医生与内分泌医生会有更多共同语言和更好的合作与重视DM与CVD的诊治。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和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病理基础。晚近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在ACS中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取得重大的进展,而对CAS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相对滞后,确实是难题。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CAS在ACS发病机制的作用,对ACS的防治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冠状动脉痉挛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析了变异型的心绞痛,阐述了冠状微血管性心绞痛,浅谈了冠状动脉痉挛发病机制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 摘要:心脏疾病和肝脏疾病通常相互影响,肝脏疾病对心脏的影响包括:肝硬化合并症、肝肺综合症、肝肺动脉高压、心包积液、硬化性心肌病、非硬化性心脏异常例如肝内动静脉瘘导致的高输出量心衰等,心脏疾病影响肝脏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心衰时肝功能化验的轻度异常,心源性缺血性肝炎、淤血性肝纤维化、心源性肝硬化,本文主要讨论肝硬化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对肝脏的影响。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右心房高速起搏(500次/min)2周的慢性房颤犬模型,观察慢性房颤后的心房电重构(AER)现象并探讨其电生理机制,以及厄贝沙坦对AER的影响,为房颤的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和资料.rn 方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起搏组和药物组(起搏+厄贝沙坦),每组各6只.将6对双极记录电极分别缝于高位左、右和低位左、右心房外膜以及左、右心耳,采用心脏程序期前刺激法(S1S2),分别测量基础起搏周长为300ms、250ms、200ms时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AERP频率适应性、AEBP离散度、房颤诱发率及平均持续时间等电生理指标.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起搏组的AEBP显著缩短、频率适应性不良、AEBP离散度增高、继发性房颤诱发率增高且持续时间延长,而药物组则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2周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实验犬的AER,厄贝沙坦可有效地阻止AER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是否生成CRP.方法:用ELISA和PCR方法检测HUVEC本身及其与不同浓度的UA,AngI,Glu,Ins培养48小时后CRP的生成.结果:未检测到CRPmRNA及蛋白的生成.结论:HUVEC不能分泌CRP,UA,AngI,Glu,Ins也不能刺激其产生CRP.
  • 摘要:目的:探讨RAS阻断剂对体外原代培养的人内脏和外周来源的前脂肪细胞分化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rn 方法:自16例健康成年女性腹部皮下和网膜分离前脂肪细胞,分别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阻断剂(ARB)和作为阳性对照的噻唑烷二酮(TZD)处理细胞.观察细胞活力、细胞内脂质含量和前脂肪细胞分化标志物——甘油-3-磷酸脱氢酶的活性。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通过葡萄糖消耗试验测定.rn 结果: RAS阻断剂和TZD均能明显提高细胞的各项分化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在网膜,RAS阻断剂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强于TZD(ARB和TZD组葡萄糖消耗量分别为5.567±1.612 mmol/L和4.418±1.572 mmol/L,P=0.020);皮下则相反(两组葡萄糖消耗量分别为5.335±1.461 mmol/L和7.506±1.615 mmol/L,P<0.01).rn 结论: RAS阻断剂可促进入前脂肪细胞分化并改善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且较之TZD类药物在内脏发挥优势性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高脂喂养和球囊损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中HSP60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和普罗布考对HSP60表达的影响.rn 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正常对照组(n=6)、高脂组(n=8)、普罗布考组(n=6).对照组予以普食喂养,高脂组和普罗布考组高脂喂养.4周后高脂组和普罗布考组行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后普罗布考组每只兔子加用普罗布考1000 mg/d口服.10周后处死动物,取损伤侧髂动脉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实验中定期测量动物的体重和血脂,在4周和10周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中的CRP、ox-LDL、HSP60的水平.rn 结果:普罗布考组血清CRP、ox-LDI、HSP60水平降低;普罗布考组内膜和中膜HSP60的表达较高脂组明显减少.rn 结论:HSP60在兔AS模型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普罗布考可抑制兔AS模型血清和斑块中HSP60的表达,可能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