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4-09-1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探讨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收集经医院手术治疗局限期食管小细胞癌患者98例进行研究,手术共清扫淋巴结833枚.分析不同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度分布情况及病变浸润深度、病变长度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管小细胞癌早期即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部位多、范围广。胸中段食管小细胞癌可发生较为广泛的淋巴结转移,胸上段食管小细胞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胸下段食管癌下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浸润深度和病变长度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浸润深度越深,病变越长越易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Chr-A阴性、弱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Chr-A阳性患者。
  • 摘要:本文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TK7和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PTK7和VEGF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选取45例经病理确诊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标本来自于昌邑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08年4月-2011年5月期间手术切除食管癌存档腊块.所选研究对象需具备:临床资料完整且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随访满5年或虽不足5年但随访至死亡,资料完整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TK7和VEGF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PTK7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TK7和VEG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提示PTK7和VEGF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可能有关。对于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TK7和VEGF高表达者,其预后较差。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TK7与VEGF的表达相关性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PTK7与VEGF可能是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因素,有助于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
  • 摘要:目的:淋巴结的大小不能准确地反应其良恶性,本文旨在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的大小对判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rn 方法:收集有完整治疗前MRI检查资料且行直肠癌根治切除术的病例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57.6岁.术前均在1周内行MRI高分辨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使用单次激发EPI序列,扩散敏感梯度取b=Os/mm2及b=800s/mm2。检查前常规肌注654220mg抑制肠管蠕动。依据病理所示淋巴结清扫位置及数目,在MRI图像上找出相应淋巴结,并测量其ADC值。rn 结果:共分析142枚淋巴结,其中转移淋巴结98枚。转移淋巴结在DWI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在ADC图上表现为低-中等信号,平均ADC值为(0.94±0.71)×10-3s/mm2。非转移淋巴结在DWI序列上呈等-稍高信号,在ADC图上表现为低-中等信号,平均ADC值为(1.31±0.09)×10-3 s/mm2。以病理为金标准,绘制ADC值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z值=0.973。当选择ADC值为1.10×10-3s/mm2作为鉴别诊断的阈值时,诊断效果较好,灵敏度为96.8%,特异度为91.0%。rn 结论:以ADC值作为鉴别淋巴结是否转移指标,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ABVS)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并探讨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冠状面中"汇聚"征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77个病灶乳腺癌的术前影像学资料,采用Siemens Acuson S2000型ABVS系统,14L5BV高频线阵探头,视野宽度15.4cm,扫查长度16.8cm,最大扫查深度6.0cm,探头频率为5-14MHz,设置中心频率为11MHz.每侧乳房常规完成三个方位的全面扫查,包括正中位、内侧位及外侧位,乳腺较大时加做上位和(或)下位扫描。每一方位的扫查约需65s,采集图像的层问距为0.5mm。rn 结果:55例共77个病灶,其中侵润性癌71个,腺癌5个,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个。术前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法初步诊断49例66个病灶(66/77,85.7%)为乳腺癌,冠状面上乳腺癌病灶呈不同程度的强回声“汇聚”征,出现“汇聚”征的39例49个病灶(49/77,63.6%)。rn 结论: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ABVS)冠状切面显示“汇聚”征,对诊断乳腺癌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ABVS)因其全方位的扫查及区别与普通手持超声检查法特有的冠状切面对乳腺癌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 摘要:本文检测分析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与非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的microRNA(miRNA)的表达谱差异,筛选与浸润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首先,利用miRNA表达谱芯片技术对45例行开放性膀胱切除手术患者(24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21例肌层非浸润性膀胱癌)的新鲜冻存肿瘤组织miRNA表达谱进行检测,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一组在两型膀胱癌中存在表达差异的miRNA;随后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对这一组miRNA进行确认.经统计分析后,确定在两型膀胱癌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本项研究发现了一组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异常表达的miRNA;它可能在膀胱癌发生肿瘤浸润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区分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我院肺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18F-脱氧葡萄糖(FDG)摄取与诊断时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机制.rn 方法:回顾性我院2014年11月-2014年6月行18F-FDGPET/CT全身扫描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收集检查前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血糖在正常范围、临床有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或影像学随访确诊的各期病人共25例.明确临床分期情况:原发灶的大小以CT纵隔窗测量为主,用最大径表示;对手术病例转移状态以术后病理为准;非手术病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以CT标准(单个淋巴结以短径≥1.5cm或多个肿大淋巴结短径大于1.Ocm)或PET标准(SUVmax≥2.5),两者之一即考虑为转移;远处转移根据PET/CT发现并经MRI,骨扫描等其他影像学验证,部分转移病灶由活检证实。原发灶FDG摄取用SUVmax表示。前期研究收入25例,观察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对FDG摄取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初步分析影响转移的因素;并对手术病例行免疫组化检测Glutl, MMP2, CD44v6, EGFR, VEGF等因子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这些因了与SUVmax的相关性。随后从腺癌或鳞癌、小肺癌等角度,对比不同转移状态(无转移、仅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组问的原发灶FDG摄取的不同,并采用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探讨原发灶SUVmax与转移状态的关系。rn 结果:1)别口不同年龄段病人的原发灶SUVmax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影响SUVmax:小细胞癌和鳞癌高于腺癌(P=0.022);组织学高分级组SUVmax显著高于中-低分级组(P=0.008)。原发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性,r=0.613,P=0.000。不同转移状态组的原发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78);而SUVmax有显著性差异(P=0.008),其中无转移组SUVmax小于仅淋巴结转移组(P=0.041)和远处转移组(P=0.002),后两组问无统计学差异(P=0.29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UVmax是惟一影响转移的因素,SUVmax每增加1单位,发生转移的风险增加1.112倍,P=0.032。SUVmax与肺癌组织的Glut-1, VEGF表达有中度相关而与CD44v6, EGFR, MMP2等的表达仅弱相关。2)腺癌和鳞癌组:腺癌10例和鳞癌15例纳入研究。鳞癌原发灶的大小和SUVmax均显著大于腺癌(分别P=0.004和0.012)肺腺、鳞癌的大小和SUVmax都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0)口肺鳞癌不同转移状态组问的FDG摄取无显著性差异(P=0.749)而肺腺癌有转移组的FDG摄取值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00),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肺腺癌原发灶FDG摄取值是影响转移的有意义因素(P=0.002)腺癌不同临床分期问的SUVmax有显著性差异(P-=0.000),而鳞癌不同临床分期问的SUVmax无统计学差异(P=0.662),相关性分析表明腺癌的SUVmax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r=0.420,P=0.000)。rn 结论:1)肺癌原发灶SUVmax与肿块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等因素有关,而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SUVmax而非肿块大小影响肺癌的转移,原发灶SUVmax增高,已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提示FDG摄取能力可能作为一个预测肺癌转移的指标,而目_从免疫组化水平发现SUVmax与肺癌组织中一些转移相关蛋白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2)肺腺癌原发灶SUVmax与转移有关,高SUVmax提示可能已经发生转移;而肺鳞癌SUVmax与转移无关;肺腺癌的SUVmax与临床分期相关而肺鳞癌的SUVmax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口。
  • 摘要:目的:探讨SPECT-CT联合MRI多模态显像诊断疑难肿瘤骨转移的价值.rn 方法:怀疑肿瘤骨转移的患者行SPECT全身骨显像,难以确诊骨转移的患者行SPECT-CT断层,同机图像融合,仍无法诊断病例行MRI检查,部分病例行PET-CT检查,结合各自影像特点综合分析判断,对多模态显像与单独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SPECT骨骼确诊率(骨转移+良性病变+正常)为91%, SPECT-CT,SPECT-CT+MRI、SPECT-CT+MRI+PET-CT对疑难骨骼病变确诊率分别为74.8%,98.9%,100%.SPECT-CT与SPECT-CT+MRI、SPECT-CT+MRI+PET-CT确诊率有统计学意义,SPECT-CT+MRI、SPECT-CT+MRI+PET-CT确诊率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对临床可疑肿瘤骨转移患者常规行SPECT骨显像筛查,98.9%疑难病例通过SPECT-CT+MRI检查即可确诊,避免了昂贵的PET-CT检查。
  • 摘要: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癌组织与无肝转移患者癌组织中CD82及I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探讨CD82及ICAM-1的表达差异对结直肠癌浸润及肝转移的影响.rn 方法:以自身正常粘膜组织为对照,对比观察CD82及ICAM-1蛋白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并对比分析有、无发生肝转移的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CD82及ICAM-1蛋白的表达差异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以及两者在结直肠癌浸润及肝转移过程中的相互协同关系.rn 结果:6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ICAM-1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无表达(P<0.05),CD8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则低于癌旁组织,二者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Dukes分期及转移复发有密切关系(P<0.05),但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无关(P<0.05)。rn 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因素,和CD-82联合检测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情况、估计预后、评价复发及指导临床患者化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骨涎蛋白(BSP)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及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系.rn 方法:利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ABC法,分别检测211例食管鳞癌患者中食管鳞癌组织(观察组)与相应的正常食管粘膜组织(对照组)中BSP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rn 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BSP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BSP蛋白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MN分期有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大体分型无关;BSP蛋白高表达的食管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未高表达的食管鳞癌患者。rn 结论:BSP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BSP可作为反映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 摘要: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MMP-7""colorectal cancer","Prognosis"和"结肠癌"、"直肠癌"、"预后"等为检索词在PubMed,Embase,CNKI,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网,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议资料,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Google检索有关MMP-7表达与结直肠癌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文献,收集每篇文献的相对风险比(HR)或相对危险比(RR)及95%可信区间(95%CI),应用Meta分析Dersimonian-Laird模型对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MP-7表达阳性将提示结直肠癌患者(特别是亚裔民族)的不良预后。故此部分患者应是具有高复发转移风险的病患,可针对个体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方式。
  • 摘要:本文研究内质网应激通路(ER stress)及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RAD)通路在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发生中的作用.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R stress及ERAD通路中的重要分子在乳腺癌、肝癌、结肠癌及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采用western blot及real time qPCR的方法检测在正常及低糖、低血清培养条件下不同来源肿瘤细胞中ER stress及ERAD通路中的重要分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通过MTS细胞毒性试验、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ER stress及ERAD通路的小分子化学抑制剂在正常及低糖、低血清培养条件下对这些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临床常用化疗药物(顺铂、硼替佐米及索拉菲尼)与ERAD通路的小分子化学抑制剂联合作用,研究其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相比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小分子化学抑制剂,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的小分子化学在杀伤肿瘤细胞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必要进行临床试验,成为临床上治疗肿瘤的一个新靶点。
  • 摘要: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虚拟平扫(virtualnon-Contrast,VNC)对胃癌浆膜面脂肪的显示能力.rn 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8例胃癌患者的VNC图像,测量并比较胃周脂肪组织在常规平扫及动、静脉期VNC图像中的CT值,即真实平扫(true non-contrast,TNC)值及VNC值.比较浆膜受侵组与未受侵组间胃癌浆膜面脂肪组织VNC 值的差异.rn 结果:胃周脂肪组织的VNC值与TNC值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绝对差异值在13Hu之内。胃癌浆膜受侵组与未受侵组问浆膜面脂肪组织的VN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第二代DSCT虚拟平扫能清晰显示胃癌浆膜面脂肪组织,对判断浆膜有无受侵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具有取代常规平扫的可能。
  •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头颈部肿瘤患者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结果,男15例,女16例,年龄28~77岁,患者禁食8h以上,血糖水平,静脉注射18F-FDG 185~370MBq,安静休息约1h后上机检查,所有PET/CT融合图像结果均由两名核医学科医师共同作出诊断.rn 结果:本组病例中,头颈部恶性肿瘤21例,其中鼻咽癌1例、鼻咽淋巴瘤1例、口咽癌5例、口咽淋巴瘤1例、舌根腺样囊腺癌1例,软愕恶性肉芽肿2例、腮腺癌1例、领下腺导管癌1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5例、甲状腺淋巴瘤1例、脑恶性胶质瘤2例,均经术后病理或活检证实,PET/CT显像脑恶性胶质瘤假阴性1例。本组病例头颈部良性病变1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7例,腮腺淋巴腺瘤1例、腮腺炎症1例、脑脓肿1例,均经病理活检或随访证实,随访时间>6个月,PET/CT假阳性3例。PET/CT显像诊断灵敏度95.24%、特异性70%,假阳性率30%,假阴性率4.76%、准确性87.10%。此外,2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中PET/CT显像共发现病灶35处,4例病人发现颈部或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2例病人发现肺转移,1例鼻咽癌患者发现脑转移,3例患者发现肿瘤邻近骨质受侵,5例患者改变术前分期及治疗方案,此外1例口咽癌患者,CT及口咽查体均未发现病灶,1例甲状腺淋巴样瘤患者发现同时合并胃问质瘤。rn 结论:PET/CT显像在头颈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准确性,并目_能发现颈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从而为改变部分患者的术前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摘要:探讨改良的鼻唇沟皮瓣在鼻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遵循鼻亚单位美学原则,对鼻部肿瘤术后的缺损采用改良的鼻唇沟皮瓣修复重建,本组77例患者,其中75例创面Ⅰ期愈合;2例患者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局部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失访12例,65例患者获得随访3~60个月,其中1例鼻鳞癌患者术后半年局部复发再手术。其余患者鼻外形轮廓及视觉效果良好,修复组织与周围皮肤组织在色泽、质地、轮廓、等方面相匹配,鼻唇沟区切口瘢痕不明显,双侧鼻唇沟对称,获得较满意的面部形态和美学效果。
  • 摘要: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是高度恶性淋巴瘤,CHOP方案生存率低.本研究评估采用改良ALL-BFM-90方案治疗儿童青少年LBL疗效和长期生存率.从1998年3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年龄≤18岁初治病理确诊LBL 患者107例.根据临床分期和早期诱导化疗疗效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采用改良ALL-BFM-90方案化疗.不同危险组采用不同强度化疗.总疗程2年.结果表明,改良ALL-BFM-90方案对低危和中危组儿童青少年LBL有很好的疗效,T-LBL和B-LBL疗效相似。高危患者疗效差,需要探讨新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统计学模型定量分析直肠癌调强放疗危及器官照射剂量与其解剖学结构之间关系,提供一种预判直肠癌调强放疗危及器官照射剂量的方法.rn 方法:选择医院25例直肠癌静态调强放疗计划,95%以上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50 Gy.在CT图像分析危及器官的解剖学结构,解剖学结构包括体积信息和空间分布信息.体积信息为危及器官的体积,空间信息为危及器官与靶区位置关系.在剂量直方图(DVH)查看危及器官照射剂量,建立危及器官照射剂量与危及器官解剖结构信息之间的关系模型.rn 结果:膀胱照射剂量取决膀胱与PTV的相对位置,其中V50和膀胱与PTV重叠的体积占膀胱总体积的百分比(x)成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为1.0124x+0.9434;膀胱平均剂量、V40和膀胱外扩0.5 cm与PTV重叠的体积占膀胱总体积的百分比有关。股骨头的照射剂量与股骨头离PTV的距离有关,当股骨头外扩1 cm与PTV重叠区域体积占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小于15%时,股骨头的平均剂量低于在25Gy,且其V40低于5%。利用这个模型预测新的直肠癌调强计划危及器官照射剂量偏差均在5%以内。rn 结论:这个数学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定量预估直肠癌调强放疗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运用这个模型将有效地提高放疗计划的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表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效果,为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提供有益的参考.rn 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5例甲状腺癌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学穿刺检查确诊.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数据保存在超声检查工作站内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rn 结果:34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为甲状腺癌,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例为甲状腺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31例为单发性结节,4例为多发性结节,结节形状主要为圆形,边缘清晰,结节内部有钙化,表现为低回声结节。有5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2例肿块内部有血流信号。rn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敏感、无创的甲状腺疾病检查方法,可准确的对甲状腺肿块的大小、边界清晰情况、血流状况进行分析,可作为甲状腺癌早期诊断的可靠技术。
  • 摘要: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增强CT比较,探讨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灌注导管化疗栓塞术后疗效的诊断价值.以165名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及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三种检查方法,对已行经肝动脉灌注导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1个月内的180个原发性肝癌病灶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和增强CT均能较好诊断介入术后原发性肝癌残留和复发区;超声造影同时具有可重复性强、无辐射、操作简单等优点,并可精确定位病灶位置,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3-01-2014-01收治的1990例初诊为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性、是否双侧甲状腺肿瘤、特殊类型、是否腺外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单因素分析PTMC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腺外侵犯、双侧甲状腺肿瘤、PMTC特殊类型(包裹型、滤泡亚型、弥漫硬化型、嗜酸细胞型、高细胞和柱细胞型)、多灶性相关。多因素分析PTMC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腺外侵犯、双侧甲状腺肿瘤、多灶性相关。配对分析显示特殊类型的PTMC肿瘤最大径大于0.5cm较特殊类型PTMC最大径小于0.5cm更具淋巴结转移倾向。无高危因素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8.13%,6.80%。rn 结论: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侵出腺叶、双侧甲状腺肿瘤、多灶性相关,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PTMC患者应术中探查颈部淋巴结转移迹象,避免漏诊。
  •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间隙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rn 方法:对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咽旁病灶行颈侧颌下入路的咽旁淋巴结切除术,颈部行全甲状腺切除及颈清扫,术后行同位素治疗.rn 结果:应用CT,MRI可以明确咽旁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外侵程度及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咽旁淋巴结直径平均3cm,外侵少见,甲状腺癌原发灶直径平均4.6cm,均有外侵,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且Ⅱ区均有淋巴结转移,8例合并远处转移。术后无咽旁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为21个月至133个月,中位随访期73个月。其中2人死于肺转移,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7%和55.5%。咽旁间隙局部无复发。rn 结论:甲状腺原发灶较晚期、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Ⅱ区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能出现咽旁淋巴结转移。经颈侧领下入路切除咽旁间隙淋巴结安全有效且创伤小。有咽旁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期较晚,侵袭性强,易于远处转移,但通过积极治疗,预后仍然较好。
  • 摘要:目的:放疗抵抗是食道癌等多种肿瘤放射治疗中难题,许多文献报道CDC25c与肿瘤的演进及放疗抵抗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探讨分裂周期蛋25同源蛋白C(cell division cyclin 25 homologC,Cdc25C)CDC25c与食道癌放射抵抗间的关系.rn 方法:以人食管癌细胞系TE13和由TE13经射线反复照射诱导建立的放射抗性细胞系TE13R研究对象,用Western印记技术检测两种细胞在不同剂量照射后不同时间点CDC25c蛋白表达。并利用RNA干扰技术靶向抑制TE13-R细胞CDC25表达,观察放射抗性的变化。rn 结果:通过多次低剂量诱导,成功建立具有放射抗性的食道癌TE13-R细胞,其较亲代细胞CDC25c蛋白表达明显上调,针对CDC25c干扰质粒转染TE13-R细胞后,CDC25c表达受到抑制,细胞放射抵抗消失。rn 结论:CDC25c与食道癌放疗抗性相关,CDC25c可以作为食道癌放射治疗敏感性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有望成为判断食道癌预后的候选标志物,甚至有望成为食道癌防治的新靶标。
  • 摘要:本文探讨体部伽玛刀对晚期恶性肿瘤肝转移后肝转移瘤治疗的局部疗效、患者总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伽玛刀是治疗肝转移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需遵循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者预后与是否伴发肝外转移、放疗剂量、KPS评分密切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 摘要:本文探讨声脉冲辐射力(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弹性成像技术判断甲状腺单发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对已取得病理结果的42例单发实性或以实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回顾性分析,普通超声(ultrasound,US)及ARFI弹性技术,包括声触诊组织定量成像(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及声触诊组织成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VTI)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研究表明,单独的ARFI弹性成像在单发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中并不比US有更高的准确性,但是两者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摘要:本文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ncer,OSCC)细胞株及组织标本中Wnt通路相关因子SRY-box 17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口腔鳞癌发生的相关性.分别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PCR,MSP)和RT-PCR的方法检测口腔癌细胞株Tca83及50例口腔鳞癌及相应癌旁非肿瘤组织中SRY-box 17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Wnt通路中心因子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关系.口腔鳞癌组织及细胞株中SY-box 17基因均呈高甲基化状态,该基因的高甲基化可能是引起mRNA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在口腔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该基因的甲基化检测可能对判断口腔癌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处理方式.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01-2010-01首诊于医院的2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对中央区淋巴结个数进行最佳截点的筛选.应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影响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rn 结果:本组2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1.7%,侧颈Ⅱ区、Ⅲ区、Ⅳ区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5%,34.2%,39.7%。通过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筛选出中央区淋巴结个数的最佳截点为0。单因素分析显示,双侧病灶、多发病灶、T分期、侵犯程度、中央区淋巴结转个数是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n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侧颈淋巴结发生转移的几率显著增加。
  • 摘要:本文分析面颈部深部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总结其鉴别诊断要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两种深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回顾分析2012-12~2013-12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或DSA下经皮穿刺瘤体造影确诊的32例静脉畸形和29例面颈部淋巴管畸形的临床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计数资料的比较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面颈深部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具有无创、价廉、准确的特点。病变内出现低回声血栓或高回声静脉石,探头加压出现血流信号支持静脉畸形诊断;病变内有多发强回声问隔,同时间隔内见动脉血流信号支持淋巴管畸形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256排CT血管成像在四肢巨大软组织肉瘤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7例四肢巨大复发软组织肉瘤患者,其中上肢3例、下肢4例,均为在外院手术切除后复发患者,首次病理诊断确诊为软组织肉瘤.7例患者临床均疑诊瘤体侵犯肢体重要血管,行病变肢体256排CT血管成像及MRI检查,手术中根据血管成像情况与实际进行比对.rn 结果:7例患者肢体血管成像全程显示良好,其中血管腔外压迫5例,血管腔严重侵犯1例,血管腔局部侵犯1例;并可见瘤体滋养血管情况。术中可见肿瘤侵犯血管2例,其中1例行截肢术,1例行血管移植;肿瘤毗邻并压迫血管5例,行血管外膜剥脱切除肿瘤。rn 结论:256排CT肢体血管成像结合工作站多模式成像分析可以全貌显示肿瘤与四肢重要血管的相对位置、病变范围和压迫程度,完整显示血管受压或受侵情况,并良好显示肿瘤滋养血管情况,为临床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和增加手术安全性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对四肢巨大软组织肉瘤的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rn 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接受超声检查的7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对结节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与术后病理或穿刺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组间差异.rn 结果:常规超声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9%(26/42)、85.7%(30/35)、72.7%(56/77)、83.8%(26/31)、65.2%(30/46);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36/42)、88.6%(31/35)、87%(67/77)、90%(36/40)、83.7%(31/37).rn 结论:超声造影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高于常规超声.
  • 摘要:放射治疗作为胸部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即使应用先进技术如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脏损伤.该项前瞻性研究的目的是探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型断层成像技术(SPECT)门控心肌灌注法(GMPI)检测放疗过程中(40Gy时)早期心脏损伤的价值.进一步而言,早期检测可以指导后续放疗计划的制定,以此将心脏受量最小化,最终减少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对于胸中下段食管癌接受放疗患者,99mTC-MIBISPEL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被首次证明可以检测放疗过程中无症状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变。EDV,PFR,EDP,ESP,WT和WM可能成为放射性心脏损伤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的早期预测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尼妥珠单抗对食管癌ECA-10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体外培养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分为空白组、照射组(4Gy)、药物组(900nM)、照射+药物(联合)组,细胞在照射24h前给予尼妥珠单抗进行处理,照射2h 后收集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尼妥珠单抗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EGFR、p-EGFR、DNA-PKcs、p-DNA-PKcs、γH2AX的表达变化.rn 结果:联合组Dq,D0及SF2明显低于照射组,放射增敏比为1.36。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联合组较照射组和药物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各组的EGFR和DNA-PKcs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EGFR,p-DNA-PKcs在照射组较空白组表达明显升高,而在药物组中明显降低,γH2AX在照射组及药物组均较空白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照射组和单药组比较,联合组p-EGFR和p-DNA-PKc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γH2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rn 结论:尼妥珠单抗可提高食管癌ECA-109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GFR磷酸化及DNA损伤修复有关。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探讨LDM诱导人结肠癌细胞衰老的作用,以及EZH2在其中发挥的机制.rn 方法:MTT及克隆形成实验法检测LDM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活力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表型;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分布;AnnexinV/PI双染检测凋亡细胞比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21启动子区的活性;蛋白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NA损伤标志γ-H2AX的含量变化;免疫组化实验检测人结肠癌组织样本中EZH2和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21的表达;siRNA敲低EZH2表达以及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过表达EZH2,检测其对LDM所致细胞增殖、周期及衰老作用的影响。rn 结果:LDM作用对HCT116和SW620细胞有明显抑制增殖活力及克隆形成能力的作用。rn 结论:力达霉素能够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发生衰老。该作用可能与LDM抑制EZH2、诱导p21表达有关。
  • 摘要:本文介绍BEZ235长期处理的鼻咽癌耐药细胞株中由于DNA甲基化酶的增高,促进抑癌基因PTEN和PPP2R2B的高甲基化导致基因沉默,激活PI3K/AKT/mTOR和PDK1/MYC通路活性最终诱导BEZ235耐药。耐药细胞株中PDK1通过影响PIM1蛋白与MYC的结合增强MYC的磷酸化。耐药细胞株中PPP2R2B基因的沉默抑制PP2A与MYC和P70的结合,减弱PP2A对MYC和P70的去磷酸化作用。
  • 摘要:本研究探讨根治性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进展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生存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2014年经病理证实为鳞癌的食管癌患者22例,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同步联合尼妥珠单抗的治疗,其中单纯根治性放疗7例,根治性放疗同步化疗15例.从同期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中匹配出22例患者为对照组.放疗方案为3DCRT或IMRT,放疗剂量50~60Gy,28-34次,5次/周。放疗同步联合尼妥珠单抗静滴200mg/次,1次/周。同步放化联合给药方案主要是以铂类为基础的PF或TP方案。对照组中7例与单纯放疗联合尼妥珠组匹配,其同步化疗是主要以铂类为主的方案;15例与根治性放化疗联合尼妥珠组相匹配的患者,其放化疗方案基本一致。采用CTCAE3.0标准评价正常组织放射反应。结果表明,根治性放疗联合应用尼妥珠单抗治疗进展期食管鳞癌,与同步放化疗相比,未明显提高OS及PFS,尼妥珠单抗药物不良反应轻,发生率低,未增加放化疗的急性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 摘要:本研究比较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与固定野调强放疗(f-IMRT)计划在IB-ⅡA期高危宫颈癌靶体积覆盖及危及器官(OAR)保护方面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15例IB-ⅡA期、伴有高危因素、采用术后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病人参与研究.每位病人的增强CT图像,勾画临床靶体积(CTV)和OAR,CTV均匀外扩1cm生成计划靶体积(PTV),并勾画膀胱、直肠、小肠和股骨头作为OAR。设定50Gy/2Gy/25为处方剂量,进而设计出VMAT和f-IMRT的2种治疗计划,并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对2种计划的靶区覆盖和危及器官保护进行评估。VMAT计划可产生与f-IMRT相似的靶区剂量分布,而对于危及器官的高剂量照射,VMAT优于f-IMRT,特别是对膀胱的高剂量照射保护,同时VMAT计划明显减少了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
  • 摘要:为了评价脑胶质瘤的CT灌注成像参数定量测定的可重复性与可行性.5名影像分析人员分别两次对一组15脑胶质瘤患者的灌注资料进行后处理,用SPSS11.5软件对获取的灌注参数值既CBV(Cerebral Blood Volum)、PS(Permeability Surface)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不同分析者之间和同一分析者前后两次处理之间的可重复性.脑胶质瘤CT灌注成像参数的定量测定有较高的可重复性,能够有效的反映脑胶质瘤区及正常脑实质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 摘要:探讨了基于应变弹性成像技术的组织弥散定量分析软件评价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可行性.对82例甲状腺患者98个结节[平均(1.6±1.1)cm]进行应变弹性成像检查,获得相应的弹性图,启用组织弥散定量分析软件,得到包括应变均值、标准偏差、蓝色区域面积(蓝色区域%)、复杂度、峰度、偏度、对比度、均等性、复杂度、一致性、相关性等11个量化特征量,对11个量化特征量均值进行良恶性两组间比较,并对有统计学差异的量化指标构建受试者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判断其诊断价值.得出结论:应变弹性成像技术的组织弥散定量分析软件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以蓝色区域面积和杂乱度诊断价值最高。
  • 摘要:体外评价5个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对三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选取作用较强的化合物,探讨其对肿瘤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结果4个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在体外对3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YSY-OlA对PC-3M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oYSY-OlA可通过活化P53,抑制mTOR活化,促进Beclin-1与LC3的表达从而诱导PC-3M细胞发生自噬。其中自噬活动发生在早期,YSY-O1作用短时间后即可增强自噬活动,12h后自噬活动步入末期。抑制自噬后,可增强PC-3M细胞对YSY-OlA的敏感性。YSY-OlA可通过改变Bax/Bcl-2,细胞色素C释放,激活Caspase-9与Caspase-3诱导PC-3M细胞凋亡,其中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的过程主要发生在12h之后,YSY-OlA诱导PC-3M细胞凋亡的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
  • 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与质子泵抑制剂(PPI)合用时产生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和如何开展药学监护,为促进合理用药和临床药师实施药学监护提供参考.rn 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两类药物相互作用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探讨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并提出相应药学监护手段.rn 结果:两药存在体内相互作用,但PPI对EGFR-TKI治疗结局没有显著影响。需根据患者临床特点给予个体化的药学监护,可采取的药学监护手段包括降低PPI剂量、错开给药时间、替换为H2受体拮抗剂等。rn 结论:对于EGFR-TKI与PPI类药物的合用,临床药师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意义,权衡药物合用带来的风险和获益,提供基于个体化的药学监护。
  • 摘要:目的:研究乳房的大小和形态对X线摄影的影响,探索在X线摄影中应注意的问题,尽量减少摄影盲区和不当影像,增大乳腺X线摄影包括范围,提高病变检出率.rn 方法:通过观察和测量乳房在胸部位置、大小、外形,对比X线摄影获得的影像,进行总结、分类,探讨乳房不同形态特征对X线摄影的影响.rn 结果:正常成年妇女乳腺多呈半球形,或为轻度下垂的圆锥形,两侧基本对称,因种族、遗传、发育、营养、哺乳等因素影响,其大小、形态可有较大差异。根据乳腺外形特征,制定三种乳腺X线摄影分型法:1)体积分类型法:按照体积大小可分为瘦小型、普通型、丰满型、较大型;2)形态分型法:按照形态可分为碗型或圆盘型、半球型、圆锥型、下倾型、悬垂型五种;3)乳头位置分型法:按照乳头位置分为:上翘型、前凸型、下垂型、凹陷型、偏内型、偏外型六种。rn 结论:乳腺不同的形态和位置,在常规操作时可产生多样化言区、皮肤皱褶、假性乳头凹陷、压迫力度不足等多种问题,直接导致病变区域或感兴趣区部分或全部被挤压出照射野,并对摄影参数也有较大影响。通过对乳腺外形进行分型,可以提示摄影技师在摄影时针对不同外形乳腺应分别采取不同操作手法进行操作,解决常规操作造成的不足。
  • 摘要:目的:观察依托考昔联合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骨转移患者中、重度疼痛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rn 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中、重度骨转移疼痛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n=45)以奥施康定10mg/12h或20mg/12h为起始剂量,根据疼痛评分,按25%~50%递增剂量直至达到维持剂量;治疗组(n=53)奥施康定采用相同起始剂量,再加用依托考昔60mg/日,若24h内NRS≥4则增加奥施康定剂量直至维持剂量(NRS<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主要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rn 结果:镇痛效果相同情况下,治疗组平均维持剂量低于对照组(p=o. 076);治疗组便秘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o. o2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rn 结论:依托考昔联合奥施康定能有效控制中、重度骨转移疼痛,降低奥施康定用量,奥施康定相关的便秘的发生率也有所下降,可作为临床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选择。
  • 摘要:应用超声造影(CEUS)及实时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对肝肿瘤进行诊断,并与增强MRI进行对照,探讨实时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在诊断肝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运用共28例肝恶性肿瘤患者(37个病灶)入组:肝细胞癌21例28个病灶(其中8例局部治疗后),转移性肝癌7例9个病灶(2例局部治疗后);其中病理诊断16例,临床诊断12例.分别应用超声造影(CEUS)及实时3D-CEUS对病灶进行诊断,并与患者同期增强MRI结果比较。得到结论:实时3D-CEUS在肝恶性肿瘤定性诊断能力方面,与CEUS、增强MRI效果相当。实时3D-CEUS与CEUS相比,可减少造影剂注射次数,一次检查发现更多病灶,并可更好、更多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
  • 摘要:探讨血管超声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应用血管超声检测60例健康体检人员(无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60例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患者(B组),60例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C组).应用GE LOGIQ9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形态、大小。得到结论:血管超声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黄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特别是全反式维甲酸(ATRA)耐药细胞,以及AML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的体内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涉及的机制.结果显示大黄素能够有效抑制AML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延长荷瘤鼠生存期,其中抑制Akt/mTOR,MAPK信号通路活化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大黄素与ATRA联合应用,增强APL及ATRA耐药细胞对ATRA的敏感性,促进细胞分化成熟。提示大黄素可做为一种新型的抗白血病化合物,特别是对ATRA耐药细胞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通过检测体外实验中普萘洛尔处理对小鼠血管瘤细胞增殖活性以及凋亡的影响,探讨普萘洛尔诱导小鼠血管瘤细胞凋亡的作用;通过检测Akt、Phospho-Akt(Ser473) 、GSK-3β和Phospho-GSK-3β(Ser9)等蛋白表达,探讨普萘洛尔诱导小鼠血管瘤细胞凋亡可能途径.结果表明普萘洛尔在体外可有效抑制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Akt/GSK-3 I3通路可能参与了普萘洛尔诱导小鼠血管瘤细胞凋亡的过程。
  • 摘要:探讨了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彩色多普勒(TRUS+TEUS)与经直肠彩色多普勒(TRUS)引导前列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了对156例本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6+X点系统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51例采用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联合直肠常规彩色多普勒引导,经对照组105例采用经直肠常规彩色多普勒引导,比较两组患者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得到结论:1)超声弹性成像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新技术,有助于病灶的检出,提供更多、更明确的前列腺癌目标病灶。2)超声弹性成像联合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 摘要:分析了乳腺癌MRI表现及X线、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及X线检查.42例患者中,18例X线表现为单发的高密度肿块影,其中15个肿块边缘呈分叶状及毛刺征,3个边缘光整,部分边界清晰;6个肿块内可见成蔟状细小钙化影;2个仅见斑片状成蔟状钙化,未见明确肿块影;2例病灶大小小于1cm,边缘与周围腺体分界不清,X线误诊为小叶增生,1例病灶呈片状高密度影,边界不清,未见明确肿块,邻近皮肤显示增厚,X线误诊为乳腺炎;5例局部皮肤显示增厚,3例乳晕显示增厚,4例乳头显示凹陷;2例腋窝淋巴结肿大.得到结论:X线检查对于钙化病变显示较好,可以用于早期肿块不明显而钙化明显病变的显示;MR工对于乳腺癌病灶的检出高于X线摄影,对于判断病变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也具有较大价值。总之,X线与MR工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 摘要:目的: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腹股沟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对157例术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157例术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超声扫描88例,34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转移性肿瘤2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转移17例,转移性肿瘤检出率为61.8%,假阳性率23.5%;CT检查48例,11例可疑转移,行淋巴结切除后8例病理证实为转移,转移性肿瘤检出率为66.7%,假阳性率7.5%;PET—CT检查21例,6例可疑转移,行淋巴结切除后病理证实均为转移.rn 结论:术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应警惕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原发疾病、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体积及生长方式、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有直接关系。超声扫描方便、经济,但阳性率低,PET-CT可发现代谢改变、淋巴结不大的转移,诊断准确。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是最基本的诊断手段。早发现、早处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摘要:通过运用碘[125I]β2-微球蛋白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肝癌发生过程中血清β2-MG浓度进行动态定量分析,明确肝癌组与非肝癌组、肝癌患者术前和术后以及复发转移时血清β2-MG浓度含量的变化趋势,以探讨β2-MG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复发转移中的临床意义.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01-2013-12肝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中选取四组血清样本,分别是正常对照组30例、肝硬化组35例、肝血管瘤组35例、原发性肝癌组50例。采用RIA法测定所有组别血清β2-MG含量,并对原发性肝癌组术前和术后血清β2-MG的含量变化进行多阶段检测,并通过与从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获得的AFP值作比较,结合ROC曲线分析其对早期肝癌是否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结果表明,血清β2-MG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早期及复发转移阶段均出现特征性的升高;与AFP联用时可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提示血清β2-MG检测在诊断早期肝癌及判断其预后方面均有良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 摘要:Barrett's食管(BE)是食管腺癌(EAC)公认唯一的癌前病变,EAC病因未明,全球高发,早诊困难,治疗乏效,预后极差,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分子病理学机制.骨桥蛋白(OPN)是一个具有介导慢性炎症和肿瘤发生发展双重作用的细胞因子,其在BE和EAC中的表达和作用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检测OPN在正常食管黏膜、反流性食管炎(RE)、BE及EAC中的表达,探讨OPN表达在EAC发病和进展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RE,BE及EAC组织中存在OPN高表达且EAC组织的OPN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及患者预后有关,提示OPN参与了BE癌变过程及EAC的发病和进展,其表达水平对EAC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房单纯切除/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患者139例,术后对314枚前哨淋巴结行病理超薄切片和免疫组化检查,结合患者彩超结果,分析彩色多普勒对存在乳腺癌微转移的前哨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及声像学特点.rn 结果:有淋巴结微转移的19例中有15例在彩色多普勒中有丰富的形态学改变和血流显示,且有12例获得动脉血流频谱。淋巴结微转移组Vmax(20.49±0.42) cm/s,RI0.79±0.05,无淋巴结微转移的Vmax(13.38±0.25)cm/s,RI0.61±0.03。微转移组与无转移组进行比较,转移的Vmax较无转移的高,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RI在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彩色多普勒对存在微转移的乳腺癌淋巴结有可观的诊断指征。结合示踪剂引导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提高前哨淋巴结的发现率及活检率。
  • 摘要:目的:探讨PI3Kδ抑制剂CAL-101对多发性骨髓瘤IgE型细胞系U266、IgG型细胞系RPMI8226和骨髓瘤患者原代细胞的作用和机制,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n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AL-101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U266、RPMI8226,以MTT法检测CAL-101对两种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法分析细胞系和患者原代细胞中磷酸化蛋白AKT、ERK(p-AKT、p-ERK)、非磷酸化蛋白AKT、ERK和PI3Kδ表达水平,观察其在被CAL-101处理后的变化;MTT法结合CalcuSyn software软件分析检测CAL-101是否可与PCI-32765、SAHA、硼替唑咪(Bortezomib,BTZ)产生协同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的效应.rn 结果:10 a mol/L及更高浓度的CAL-101对U266细胞系、RPMI8226细胞系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5、20、20、30、40 a mol/L(AL-101作用于U266细胞48小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9.65±1.23)%,(33.54±1.51)%,(41.72±1.78)%,(53.67±2.01%),(79.25±1.92)%空白对照组为(1.37±0.02)%(P<0.05)。作用于RPM工8226细胞系48小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0.66±2.18)% ,(41.08±1.92)%,(18.90±2.75)%,(58.47±1.18)%,(59.58±2.27)%,(64.01±1.97),空白对照组为(2.35±0.58)%(P<0.05).Western Blots分析显示,在U266细胞系、RPM工8226细胞系和骨髓瘤患者原代细胞中,均可见p-AKT、p-ERK、AKT、ERK和PI3K6的表达;经CAL-101处理后,p-AKT和p-ERK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CalcuSyn software软件分析证实,在U266细胞系中,CAL-101与PCI-32765, SAHA,BTZ具有协同作用,而在RPM工8226细胞系中,CAL-101与PCI-32765、硼替吟咪具有协同作用,药物联用可显著协同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CI值小于1。rn 结论:PI3Ks抑制剂CAL-101细胞系U266和RPM工8226的增殖。在细胞系和原代细胞中,均可见p-AKT、p-ERK、s的表达。而CAL-101抑制增殖的机制可能与下调AKT信号通路中p-AKT水平和AKT可抑制骨髓瘤、ERK和PI3KERK通路中p-ERK有关。CAL-101与骨髓瘤一线治疗药物硼替佐米和新药PCI-2765, SAHA有显著地协同抗骨髓瘤效应。CAL-101有望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带来希望。
  • 摘要:目的:Myc和Bcl-2共表达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不良预后指标.然而,Myc和Bcl-2蛋白共表达在胃肠道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中的作用并不清楚.研究的目的是阐明MYC 和Bcl-2蛋白的表达与PGI-DLBCL患者的预后是否有关,并进一步明确其与患者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rn 方法:实验选取60例PG工一DLBCL患者和3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免疫组化(IHC)和实时定量PCR分析Myc和Bcl-2蛋白及mRNA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rn 结果:Myc和Bcl-2蛋白分别在35%和45%的患者中表达。在30%的患者Myc和Bcl-2共表达。Myc蛋白表达与mvcmRNA高表达一致。同样,Bcl-2蛋白表达也与Bcl-2 mRNA高表达相关(P>O.05).Myc和Bcl-2的表达与患者分期密切相关。晚期患者Myc和Bcl-2共表达的比例明显升高(P>O.05)。此外,共表达Myc和Bcl-2的患者很难达到完全缓解(CR)(P>0.05)。Myc和Bcl-2共表达时影响OS和PFS,共表达时其对预后的影响随之放大。Myc和Bcl-2共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单表达者差。重要的是,即使在考虑了年龄,分期,IPI和Bcl-2蛋白的表达等因素后,Myc和Bcl-2共表达对PFS的不良影响仍非常明显。rn 结论:共表达Myc和Bcl2的患者,其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和预后较差。研究结果表明,Mvc和Bcl-2的表达对判断PGI-DLBCL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人体的对辐射伤害的敏感器官多为腺体,如乳腺、甲状腺、前列腺等,这些腺体多位于身体的面侧.那么在患者接受胸部CT检查时,如果能尽量减少面侧的射线接受剂量,可以说就是减少了CT检查对受检者的辐射伤害.本实验研究胸部CT扫描时,尽量降低受检者面侧所接受的辐照剂量,使用X-care技术对患者敏感器官保护的作用.rn 方法:本研究使用模体和体表检测法。自制水膜,模拟人体。在模体内近似腺体位置放置一个检测点,在模体外对应该位置放置一个检测点。采用三种扫描方式:常规胸部扫描、常规低剂量胸部CT扫描和应用X-care技术的胸部CT扫描。记录不同扫描条件下监测点的辐射剂量,评价图像质量。使用双源CT自带模体,固定在扫描床后,使用激光定位灯选定水层后定点,作为0度位置,面对机架顺时针方向每隔60度选取一个检测点,如此在水层共选取6个检测点。采用用X-care扫描模式。扫描前,全部探测器清零,扫描结束后探测器检测到的辐射剂量减去本底的辐射剂量既可以认为是患者体表接收到的辐射剂量。读出探测器的剂量,将检测结果按面侧和背侧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接受辐照剂量。随机选取受检者32人,在其知情并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扫描。每个患者在剑突下层面选取检测点六个检测点,其中面侧取三个,分别在正中和两个乳腺外侧,背侧取三个检测点,分别在脊柱及两侧肩肿骨下缘。采用用胸部X-care扫描模式,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11OmAs,准直128×0.6mm,旋转时间0.285 Pich0.6,扫描的条件,O.5mm层厚。扫描前,全部探测器清零,扫描结束后探测器检测到的辐射剂量减去本底的辐射剂量既可以认为是患者体表接收到的辐射剂量。读出探测器的剂量,将检测结果按面侧和背侧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接受辐照剂量,比较单个人面侧和背侧差异和减少率,用非正态两独立样本非参数之和检验,P值小于0.05为有统计学差异。rn 结果:单个模体内和模体外对应位置辐照剂量近似。模体不同角度剂量检测面侧总和小于背侧综合。志愿者扫描面侧辐照剂量总和245.70mSv背侧辐照剂量总和389.68m Sv面侧辐照剂量明显小于背侧辐照剂量,辐射减少率平均可以达到面侧比背侧少35.99%的水平,两组的差别也有明显统计学意义(Z=-7.472,P=0.000)。rn 结论:双能CT的X-care低剂量扫描技术,能够明显的减少受检者做胸部CT检查时,侧接受的辐照剂量,对受检者的敏感器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索CCN1/Cyr61在肾癌的组织及正常肾脏组织中表达情况。探索Cyr61/CCN1在肾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肾细胞癌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在肾细胞癌的基因靶向治疗方面展现新的靶点。研究表明,CCN1基因在肾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肾脏组织,表明CCN1在肾癌中扮演了癌基因的角色。在早期肾癌中CCN1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肾脏组织中高,表明CCN1可能成为肾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早期肾癌中CCN1的表达水平较晚期肾癌低,说明CCN1在肾癌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肾癌中CCN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肾脏组织水平,CCN1可能通过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在肾癌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通过调节新生血管的生成,在肾癌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CN1可能成为基因干预的靶点。
  • 摘要:本课题以RCC为研究对象,应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通过研究DKK-1,DKK-3在肾细胞癌中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试图揭示这两种抑癌基因与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从而为肾细胞癌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实验依据和治疗新途径。结果表明,DKK-1,DKK-3的mRNA和蛋白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的低于正常肾组织,提示DKK-1和DKK-3表达下调可能使其拮抗Wnt信号通路的功能减弱,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肾细胞癌的发生,两者有可能作为判断肾细胞癌预后的指标。DKK-1,DKK-3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肿瘤最大径≤7.0 cm组阳性表达率结果显著高于肿瘤最大径>7. 0 cm组阳性表达率,且DKK-1阳性表达率随TNM分期的增高有下降趋势。提示DKK-1,DKK-3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肾细胞癌的发展,浸润和转移。DKK-1,DKK-3与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均呈现低表达,但二者之间可能无相关性。
  • 摘要:乙醛脱氢酶(ALDH)可作为多种肿瘤干细胞的标志,而对其来源报道较少.体外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能诱导肿瘤干细胞的产生,而胆管细胞癌组织中TGFβ1表达与ALDH的关系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检测组织中TGFβ1表达,并分析其与ALDH的关系,探讨TGFβ1,ALDH表达的临床意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8例肝内胆管癌组织和7例正常胆管中TGF-β1及ALDH的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5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TGF-β1和ALDH表达。结果表明,肝内胆管癌组织中TGFβ1表达量可作为潜在的肿瘤标志和预测患者术后预后的指标;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ALDH表达可能与TGFβ1表达有关,两者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分析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后肿瘤残留及残留后治疗干预因素对局部控制率、生存率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经病理证实并接受根治性三维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分别记录放疗结束时、结束后6个月鼻咽部及颈部肿瘤残留情况、残留灶的大小、残留后的治疗干预措施.放疗结束时,57例有残留者中单纯鼻咽残留39例,单纯颈部残留9例,两者均有残留9例.放疗结束6个月时,4例有残留者中单纯鼻咽残留3例,单纯颈部残留1例。rn 结果:48例放疗结束时鼻咽残留者T1~T4分别为6例、9例、9例和24例,49例鼻咽全消者T1~T4分别为8例、16例、14例和11例(x2=8.15 ,P=0.043。19例颈部淋巴结残留者N0~N5分别为0例、3例、12例和4例,78例颈部全消者N0~N5分别为31例、15例、31例和1例,(x2=21.1,P<0.0O1)。中位随访38个月(8~77个月),48例放疗时鼻咽残留者有6例病理证实鼻咽复发,3年无复发生存率83.9%,49例无鼻咽残留者有3例复发,3年无复发生存率92.1% (P=0.20)。19例颈部残留者3例出现远处转移,3年无转移生存率78.3%,78例无颈部残留者有6例转移,3年无转移生存率91.9%(P=0.335).57例残留患者中,38例选择观察,其3年总生存率80.5%,19例进行了放化疗干预,其3年总生存率89.5%(P=0.762)。鼻咽癌放射治疗后6个月3例仍有鼻咽残留者均于1年内病理证实鼻咽复发,1例颈部残留者于9月时颈部残留消失,其3年无进展生存率25.0%,无残留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86.8%(P<0.001)。多因素分析放疗结束后6个月残留和年龄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对无进展生存仅放疗结束后6个月残留是独立预后因素。rn 结论:鼻咽癌三维调强放疗后残留与分期相关。放疗结束6个月仍残留的患者疗效差。残留后是否进行治疗干预对总生存无明显影响。
  • 摘要:本文检测喉鳞癌组织中Hsa-miR-145-5P/FSCN1表达水平,总结两者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明确Hsa-miR-145-5P/FSCN1轴在喉鳞癌侵袭转移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紊乱的机制.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双荧光报告载体验证两者直接调控关系.检测两者在癌及癌旁正常切缘黏膜中的表达水平.通过gain/loss-of-function体外观察两者在喉鳞癌细胞株HeP-2、TU-177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同时利用共聚焦及电镜技术观察两者对细胞骨架形成及细胞凋亡征象的影响;通过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miR-145-5P及si-FSCN1体内抗瘤效果.对miR-145-5P启动子进行甲基化测序并观察上皮-间质转化(EMT)关键分子的表达,总结miR-145-5P/FSCN1轴调控紊乱在EMT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喉鳞癌中存在显著差异性microRNA表达谱。miR-145-5P在喉鳞癌中扮演抑癌基因角色,而靶基因FSCN1扮演癌基因角色。同时伴有miR-145-5P低表达且FSCN1高表达的个体预后不良,且这一分子特征是喉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iR-145-5P启动子高甲基化导致其功能失调,促进喉鳞癌细胞恶性表型,这一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其靶基因FSCN1异常上调所介导。本研究明确了miR-145-5P/FSCN1轴调控紊乱是喉鳞癌中的重要分子事件,为以microRNA为靶点分子靶向治疗喉鳞癌行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白细胞、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相应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中特定DNA区段的拷贝数差异.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利用array CGH中筛选得到5个在膀胱癌组织中拷贝数发生显著变化的DNA区段:FRAGMENT-2(3q22.2)、FRAGMENT-3(5P13-P12)、FRAGMENT-5(1q22)、FRAGMENT-6(2P23.3)和FRAGMENT-11(6Pter-22.3).其中FRAGMENT-2,FRAGMENT-3,FRAGMENT-5和FRAGMENT-6拷贝数增加,而FRAGMENT-11拷贝数缺失。利用Real-time PCR技术,针对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白细胞、51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及配对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样品,检测分析上述5个DNA区段的拷贝数改变情况。在所检测的5个DNA区段中,与健康志愿者白细胞基因组相比,FRAGMENT-5在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中的均有DNA区段拷贝数差异,而患者肿瘤组织与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之间无差异,提示位于此DNA区段的基因可能与膀胱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FRAGMENT-2,FRAGMENT-3的拷贝数在健康志愿者白细胞基因组、膀胱癌患者白细胞及肿瘤组织基因组中均存在差异,提示位于该DNA区段的基因可能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起作用。
  • 摘要:目的:比较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调强适形放疗和后程加速超分割调强适形放疗联用尼妥珠单抗的疗效与毒性.探讨不能耐受同步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优化及合理的方案.rn 方法:无远处转移的64例初治、评估认为无法耐受同步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纳入研究.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32例后程加速超分割调强适形放疗组,简称后超调强组:先行放疗41.4Gy/23次/5周,后行放疗27Gy/18次/2周;B组32例后程加速超分割调强适形联合尼妥珠单抗,简称为联合组.其放射治疗方法同后超调强组,只是在放射治疗的开始时同期均加用6-8星期的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200mg ivgtt QW×6-8),从放疗第一天起执行。观察指标主要包括食管和肺的近期急性反应和后期放射损伤以及过敏等不良反应;临床受益率、1~3年局控率,无瘤生存率,总体生存率等。rn 结果:两组患者在毒副反应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晚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食管狭窄、和肺纤维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有一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体克后放弃治疗。联合组临床受益率明显高于后超调强组,有统计学差异(P>O.05),联合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高于后超调强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1)后程加速超分割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食管癌未明显加重毒副作用,能为患者所耐受。2)使用尼妥珠单抗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应注意预防和加强处理。3)后程加速超分割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食管癌有利于提高1~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但无统计学意义;后程加速超分割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食管癌临床受益率明显高于后超调强组,有统计学差异(P>O.05)。
  • 摘要:本文分析验证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mRNA差异,探讨差异表达基因在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和术前尿中的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利用4*44k Agilent mRNA表达谱芯片对1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1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mRNA表达谱进行检测.经生物信息分析后,得到两型膀胱癌癌中mRNA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的10个基因.继而用realtimePCR技术,以完成芯片检测的30例膀胱癌样本和另一组膀胱癌独立样本,针对上述1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随后,针对经验证在两型膀胱癌中mRNA表达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在115例膀胱癌组织(59例肌层浸润性,56例非肌层浸润)中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两型膀胱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并同时收集两型膀胱癌患者的术前尿,ELISA检测差异表达蛋白在尿上清中的水平。结果表明,CYR61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肤癌,同时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前尿中CYR61水平明显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上述结果提示,CYR61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用于鉴别诊断膀胱癌是否发生肌层浸润的分子标志。
  • 摘要:目的:评价Ⅲ-Ⅳ级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04-2013-06医院36例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和复发率,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随访率100%,全部患者随访满1年以上。1,2年总生存率为52.8%,11.1%。总复发率为55.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切除程度、肿瘤分级、化疗周期是影响预后及复发的因素。结论:Ⅲ、Ⅳ级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取得较好疗效,肿瘤全切、肿瘤病理分级Ⅲ级、放疗同期及巩固化疗4周期以上是影响恶性胶质瘤患者长期生存的有益因素。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探讨难治性食管癌患者放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rn 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8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难治性食管癌病例62例.难治性食管癌定义为放疗后1年内食管复发的食管癌.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rn 结果:1)全组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男性37例,女性25例.中位年龄66岁(43~83).至随访截止日期,死亡61例,生存1例,中位生存期10个月(3.5~21.5), 1年生存率为27.9%。中位复发时间7个月(2.0~11.5),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3个月(0~16.5)。2)复发时间6个月与>6个月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4%及44.1%(P=0.000)。首诊时食管原发灶中位长度5.5cm(1.5~15.0),长度≤5.5cm与>5.5cm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37.0%及17.9%(P=0.019)。食管原发灶初治时中位放疗剂量63Gy(54~70),放疗剂量蕊63Gy与>63Gy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34.4%及20.7%(P=0.025)。患者性别、年龄、病变位置、是否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原发灶近期疗效及是否联合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未达统计学差异。3)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病变长度及放疗剂量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n 结论:1)难治性食管癌预后差,复发患者生存期短;2)复发时间小于6个月患者生存情况尤其差;3)对于难治性食管癌,高剂量的放疗并没有改善预后;4)患者病变长度及放剂量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恩度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1月诊断为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25例,经B超定位后行胸腔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充分引流胸水后,予胸腔内灌注恩度40mg,1次/周,连续4周,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25例患者中,CR6例、PR10例、NC5例、PD4例,有效率64%.25例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恩度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 中国政府于2009启动了一千万名农村妇女的大规模宫颈癌筛查,目前正在逐年扩大直至覆盖全国农村妇女.考虑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筛查技术的可及性和可行性,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肉眼观察(VIA)这三种常用筛查方法均被采用作为中国妇女宫颈癌筛查的手段.如何适当管理筛查阴性或阳性妇女正凸显为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对宫颈癌及高度癌前病变(CIN3+)的发病风险的评估能为筛查指南的制定奠定基础.在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测同时阴性时,VIA是否异常对于CIN3+的发病风险评估无意义,三种筛查方法均具有对筛查人群CIN3+的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不同筛查方法的组合可以为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提供适宜的筛查策略。对不同的筛查试验和联合试验各种结果的CIN3+发病风险进行标准对比研究,可为中国宫颈癌筛查和管理指南的制定提供依据。
  • 摘要:CXC族趋化因子配基17(CXC chemokine ligand 17,CXCL17)是一个新发现的与粘膜相关的内环境稳定趋化因子,亦称VCC-1、DMC或DCIP-1.本研究旨在分析CXCL17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人乳腺癌细胞系(Hs578T、MDA-MB-231、MDA-MB-231HM、MDA-MB-231BO、MDA-MB-231BM、ZR-75-1、ZR-75-30、T47D、SK-BR-3、BCaP-37)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CXCL17的蛋白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10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与癌旁组织中CXCL17的表达。并建立CXCL17稳定过表达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HM-CXCL17,与CXCL17稳定下调表达的MCF-7-shCXCL17和ZR-75-1-shCXCL17。在体外通过趋化小室、克隆形成等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CXCL17在体外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其机理可能与上调E-cadherin,b-catenin而增强细胞间黏附能力有关。通过对CXCL17的深入研究可望找到抗乳腺癌转移的新线索。
  • 摘要:本文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CIK)联合应用对A549肺癌细胞株诱导的凋亡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IFN-γ、IL-2、抗CD3单抗联合诱导CIK细胞,观察CIK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其细胞表型,应用SRB法检测ATRA和CIK细胞单独或联合应用对A549的抗增殖作用的影响及细胞毒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ATRA组、CIK细胞组、CIK细胞联合ATRA组分别作用于A549细胞后的细胞凋亡情况.PCR检测ATRA组、CIK细胞组、CIK细胞联合ATRA组、分别作用于A549细胞后,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情况,并且设立A549细胞对照组,同时也检测对照组凋亡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处理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反式维甲酸能够明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株对CIK细胞细胞杀伤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反式维甲酸促进肺癌细胞分化,诱导肺癌细胞凋亡有关。
  • 摘要:淋巴结(lymPh nodes,LN)在不同状态下的免疫功能的改变对于肿瘤免疫具有重要意义,树突状细胞(dendrilic cell,DC)因其独特的高效抗原提呈功能而成为热门淋巴结免疫功能的研究对象,针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CD83、CD86的表达情况尚不清楚,需要进行研究.在乳腺癌转移前哨淋巴结中,成熟DC数量减少,刺激T细胞活化能力降低,诱导CTL反应能力下降,存在免疫抑制。在肿瘤直径较大者、Her-2阳性者及有脉管瘤栓者前哨淋巴结内DC成熟度越低,数量越少,刺激T细胞活化能力较弱,诱导CTL反应能力越弱,故淋巴结总体抗肿瘤免疫力收到抑制,更易发生转移。
  • 摘要:目的:分析一种姑息性手术方式—椎管减压结合椎体成形在多发性脊柱转移癌合并有神经或脊髓压迫症状病人中的疗效及常见并发症.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3年6月间采用椎管减压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病人8例,共14个椎体节段.病人年龄为32~75岁,平均45.26岁.原发病为肺癌4例,乳腺癌2例,腺癌及宫颈癌各1例.手术适应证包括:脊柱多发转移病灶,合并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且止痛药物疗效差,病人可以耐受一般性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VA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等。rn 结果:手术时间1-3小时(平均1.68小时),术中出血量100-1500ml(平均780m1)。VAS评分由术前的8.91±0.60降为术后2周的3.53±1.78,术后3月为3.72±1.02,术后6月为4.42±1.38,术后12月为5.76±2.10。8例病人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6月及9月分别因原发病死亡各1例,术后12月内脊柱新发病例2例。术后1年内随访神经功能情况:2例病人FrankleA级无恢复,2例病人由术前Frankle B级恢复到D级,1例由C级恢复到D级。手术并发症:5例病人骨水泥渗漏,其中沿椎旁静脉及沿椎弓根渗漏1例,沿静脉渗漏3例,渗漏到椎旁1例;2例发生创腔内血肿,经3-6月随访发生机化、吸收。术后2周后4例病人佩戴支具可下床行走或坐轮椅行走。rn 结论:椎管减压结合椎体成形术是治疗多发性脊柱转移癌病人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由于肿瘤切除不彻底、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中远期疗效欠佳。
  • 摘要:目的:研究氯法拉宾在治疗儿童难治性或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选取已经进行至少两次药物治疗的1~12岁难治性或复发急性白血病患儿9名,平均年龄7.5岁,给予氯法拉宾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用5%葡萄糖注射液将氯法拉滨注射液稀释成最终浓度为0.15~0.4mg/ml;每次剂量52mg/m2,每日1次,每次滴注时间2h(输液泵);连续给药5日.如果未出现3级或3级以上不良反应,后续入组的受试者临床给药剂量定为52mg/m2。如有1例发生3级或3级以上不良反应,则继续增加3例受试者;如不再出现,后续入组的受试者临床给药剂量定为52mg/m2。如仍出现,则后续入组的受试者临床给药剂量定为40mg/m2。21天为1个疗程,当器官功能正常或恢复至基线水平时重复上述周期,共10个周期。每一周监测血常规3次,监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下一疗程前行骨髓检查;观察总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缓解时间、总生存期;同时对不良事件,毒性分级计算相应的例数、例次和发生率。rn 结果:纳入9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其中ALL 4例、AML 5例,平均年龄7.5岁。4例患儿获得完全缓解(CR 44.4%),2例部分缓解(PR 22.2%),3例未缓解(NR 33.4%)总有效率为66.6,其CR和PR的比率分别为44.4%和22.2;其中4例患儿的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到足以允许进行骨髓移植的水平;3名患儿因1h滴注出现易兴奋现象,故每次最佳滴注时间宜推荐为2h。患儿在接受上述相同剂量、相同疗程治疗时出现了血液系统、胃肠道、感染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其中4例维持CR和CRs时间达8周甚至更长。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其次尚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等)及感染症状等。在治疗期间,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血液学监测,治疗前和治疗期间应接受肝功能和肾功能评估。rn 结论:氯法拉滨对儿童ALL和AML均有较好疗效,可用于难治性和复发病例,且耐受性良好,尚未见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儿童最佳推荐剂量为52mg/m2.滴注时间2h.
  • 摘要:目的:研究参与调控KLF4泛素化降解途径的泛素连接酶,以及KLF4泛素化降解途径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rn 方法:利用E3连接酶相关基因siRNA 文库筛选可能参与KLF4泛素化的E3连接酶.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分别瞬时转染216个E3连接酶相关基因的成熟体siRNA后并通过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KLF4蛋白水平,来筛选可能参与KLF4的泛素化降解的E3连接酶.进一步利用半衰期追踪实验验证相关的泛素连接酶对KLF4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泛素化实验验证其对KLF4泛素化的影响。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研究泛素连接酶与KLF4的相互作用。建立稳定敲降E3连接酶的乳腺癌细胞系来研究敲降E3连接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转移等表型的影响。rn 结果:通过泛素结合相关基因siRNA文库筛选以及后期验证实验发现F-box家族成员FBX09能够明显降低KLF4蛋白的稳定性,提高KLF4的泛素化水平。免疫共沉淀试验发现FBX09能与KLF4蛋白相互结合。FBX09可以通过促进KLF4泛素化降解提高乳腺癌细胞的迁移。rn 结论:FBX09参与KLF4蛋白的泛素化调节,影响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进一步研究KLF4泛素化降解的机制以及泛素化调控KLF4在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将为阐明KLF4的调控机制及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摘要:本文比较在农村基层采用careHPV检测、巴氏涂片、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法三种技术进行宫颈癌初筛的效果.邀请河南省新密市农村地区35~64岁妇女参加宫颈癌筛查,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careHPV检测、巴氏宫颈脱落细胞涂片、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法进行初筛,任一初筛阳性的妇女转诊阴道镜.每组初筛阴性的妇女中随机抽取10%进行阴道镜检查.根据阴道镜的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活检.阴道镜不满意时需增加宫颈管骚刮(ECC)。初筛、阴道镜复查、病理诊断均由当地医生完成。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专家对病理结果进行复核并作为最终诊断。在农村基层技术人员操作的基础上,careHPV检测技术在现实条件下的阴道镜转诊率及阳性预测值均处于中等水平。VIA/VILI的假阳性率较高,巴氏涂片对低级别宫颈病变的漏诊率高于careHPV检测及VIA/VILI。在农村地区采用careHPV检测技术进行宫颈癌初筛切实可行,但其在基层技术水平及实验条件下的有效性还需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进行验证。
  • 摘要:本课题旨在研究食管胃结合部(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中HINT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并结合其体内外发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探讨其与食管胃结合部组织癌变的关系.食管胃结合部Siewert三型癌前病变及早期癌HINT1甲基化率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提示HINT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是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三者可能存在相似的分子学机制;吸烟饮酒可以显著增加TypeⅠ型中HINT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发生率,是食管远端组织HINT1基因甲基化的危险因素;同时HINT1甲基化阳性的贲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应该加强临床随访,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通过TGF-β1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研究EMT能否使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表达发生变化,并讨论其意义.结果表明,TGF-β1对癌乳腺癌细胞株MCF-7生长增殖无显著影响。TGF-β1可以诱导MCF-7细胞向间充质细胞形态转化,促进EMT的发生,上调干细胞标志Oct4,间质细胞标志N-cadherin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而下调上皮细胞标志E-cadherin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侵袭转移能力增强。TGF-β1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EMT能够增加干细胞比例。
  • 摘要:目的:骶髂关节肿瘤切除后是否需要重建,如何重建目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随访我院累及骶髂关节肿瘤切除重建病例,探讨骶髂关节肿瘤切除后重建后的功能状态.rn 方法:随访我院2001年-2011年经治并行累及骶髂关节肿瘤切除患者13例,12例获得随访,失访1例.本组资料包括男5例,女7例,年龄15~61岁(平均37.9岁).穿刺活检8例,切开活检4例。病理诊断包括: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2例,PNET2例,大B细胞淋巴瘤1例,尤文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中ⅡB期10例,ⅢB期1例((MSTS)。通过检索病历资料以及门诊随访方式,取得手术治疗方式,外科切缘,术后内固定并发症,肿瘤复发,转移以及生存状态,采用Enneking的MSTS 93评分方法对存活患者功能评价。rn 结果:本组中广泛切除6例;4例患者行分块切除及刮除术;1例整块切除但髂骨截骨处进入肿瘤,进一步切除肿瘤至正常骨质;边缘切除1例。术前化疗3例,术前放化疗1例,术后化疗4例,术后放化疗4例。本组复发5例,转移6例,至随访截止期5例死亡,无瘤生存4例,带瘤生存3例。至随访截止期腰骶髂或腰髂钉棒固定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4例骶髂钢板螺钉固定患者中2例如出现螺钉断裂,松动。存活7例中1例由于肿瘤复发瘫痪无法行功能评价,其余6例MSTS评分11-27分,平均21.2分;3例无疼痛,3例轻度疼痛;功能:轻度受限1例,娱乐受限4例,职业受限1例;感情接受度:5分2例,4分3例,1分1例;辅助行走:3例患者不扶支具行走,3例患者扶支具或单拐行走,行走能力:轻度受限5例,仅能室内行走1例;步态:无跛行1例,轻度跛行4例,中度跛行1例。rn 结论:骶髂钢板螺钉固定螺钉断裂松动发生率较高,两种固定方式(腰髂或腰骶髂钉棒固定以及骶髂关节钢板螺钉固定)均可获得相对可以接受的功能状态,本组半数患者可以获得不借助支具的行走能力。
  • 摘要: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癌病人中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过程中骨水泥发生渗漏的比例及常见因素.rn 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2014年6月间27例同一术者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把骨水泥渗漏分为:沿椎旁或椎间盘渗漏、沿椎弓根渗漏和沿椎旁静脉丛渗漏三种.并对病人年龄、原发疾病、椎体破损及塌陷情况、手术方式、术中穿刺针头位置、骨水泥注射时间、骨水泥注入量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27例脊柱转移癌病人共51个椎体进行了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单椎体21例,2个椎体8例,3个椎体3例,5个椎体1例。经皮穿刺37椎体,术中切开减压及椎体骨水泥成形14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6个椎体,且均无脊髓压迫或肺部症状。其中沿椎旁或椎间盘渗漏8例,沿椎弓根渗漏4例,沿静脉丛渗漏14例,发生肺部骨水泥栓塞2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骨水泥凝固初期注射、骨水泥注入量等因素有关,与病人年龄、原发病、手术方式、穿刺针头位置、椎体是否破损、椎体是否塌陷等因素无关。rn 结论:脊柱转移癌病人行椎体成形术容易发生骨水泥渗漏,且多通过周围滋养静脉发生渗漏。发生渗漏的主要原因与瘤体血供丰富、注入骨水泥过稀、骨水泥注入量过大等因素有关系。
  • 摘要:目的: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占小儿恶性实体瘤的8%,虽然近几十年来肾母细胞瘤的预后显著改善,但是除了昂贵的治疗费用,化疗、放疗带来的毒副作用依然显著,亟需寻找一种针对肾母细胞瘤的高效率、低毒性的治疗方法.多项研究已表明SPHK1作为癌基因促进多种肿瘤的发生,然而临床上尚缺乏针对SPHK1的靶向治疗方法.SKI-5C是新近开发的SPHK1的抑制剂,本研究旨在探究SKI-5C对小儿肾母细胞瘤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rn 方法:SK-NEP注细胞的增殖用CCK8实验进行评估;采用膜联蛋白V/碘化丙陡染色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用Westernblot法检测Caspase-3和PARP的切割验证细胞的凋亡发生;采用Arraystar LncRNA Microarray获得SKI-5C处理后的基因表达和LncRNA表达差异谱。rn 结果:本研究发现SKI-5C对肾母细胞株SK-NEP-1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细胞半数杀伤浓度(IC50)约为6uM.SKI-5C(l0uM)处理24h后显著诱导SK-NEP-1发生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凋亡比例达49.0%,抗凋亡蛋白Bcl-2mRNA下调720倍,促凋亡蛋白DNAJA3上调166倍。同时,SKI-SC处理组caspase-3和PARP出现切割也表明细胞发生了显著的凋亡。通过Arraystar LncRNA Microarray获得的SKI-SC处理后细胞中LncRNAs的差异表达谱显示共有2624种上调表达的LncRNAs和2322种下调表达的LncRNAs。其中一种反义长链非编码RNA RP11-796E2.4在SKI-5C处理后上调42倍。用siRNA敲除表达后SKI-5C在SK-NEP-1细胞中的促凋亡作用显著降低。经基因组定位分析,该LncRNA位于促凋亡蛋白BTG1基因附近,基于BTG1的mRNA并未显示显著变化推测该LncRNA可能从转录后翻译水平来调节BTG1蛋白的表达,进而促进细胞凋亡。rn 结论:本研究证明SKI-5C具有明显的诱导肾母细胞SK-NEP注凋亡的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显示SKI-SC通过诱导特定长链非编码RNA RP11-796E2.4调节促凋亡蛋白BTG1的表达以实现诱导凋亡的作用,该项研究为将有助于阐明SKI-5C的抗肿瘤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肾母细胞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目的:食管癌癌前病变阶段,是食管癌发生之前的一个缓慢的、可逆的、多阶段的过程,历经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因此对这一阶段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找出有效的筛查和控制办法,将会大幅度的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rn 方法:应用包含6万个探针的表达谱芯片,分别检测了11例不典型增生患者的病变和远端(5cm)正常组织中mRNA的表达情况,及8例进展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病变和切缘组织中mRNA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系统的生物信息分析手段筛选与食管鳞癌癌前病变阶段相关的基因,并对部分重要的候选基因进行蛋白水平的免疫组织化学验证。rn 结果: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癌前病变阶段,特异相关(P<0.05)的基因2409个,其中表达上调的有571个,表达下调的有1838个,分别涉及糖脂代谢、细胞周期调控及DNA损伤修复等通路。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TNF、ErbB、胰岛素受体等信号通路;同时发现,在食管鳞癌癌前病变阶段及进展期阶段都发生表达上调的基因9个,表达下调的基因68个。rn 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阶段可能影响机体的糖脂代谢、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等多种机制;候选差异基因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整个过程相关。
  • 摘要:液体介质来收集、运输和储存标本存在不便于运输而且价格昂贵的问题,然而固体保存介质简便、安全、易于运输,是可能用于资源贫乏地区大规模人群筛查的一种方法.因此本研究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评价利用Whatman FTA Elute指示卡(FTA卡)或液体作为保存介质,进行第2代杂交捕获(HC2)、careHPVTM、Cobas4800等3种临床HPV DNA检测,筛查子宫颈癌及宫颈高度病变(CIN2+)的有效性.2012年6月对396名25~65岁妇女进行了宫颈癌筛查。每位女性采集4份脱落细胞标本,其中2份(医生采样和自我采样)储存于液体管(DCM保存液)中,另外2份标本(医生采样和自我采样)涂在FTA卡上。所有样本均进行HC2、careHPVTM和Cobas4800检测。全部女性都接受阴道镜检查,必要时在镜下取病理活检。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不同保存介质的标本HPV DNA检测的准确性。FTA卡有望作为了宫颈癌筛查的标本保存介质。通过进一步优化,FTA卡联合不同HPV DNA检测技术,将为不同经济地区大规模人群宫颈癌筛查提供新模式。
  • 摘要:KruPPel-like factor 4(KLF4)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锌指转录因子,在胃肠道、皮肤等多种组织中表达,因此又称胃肠富集KruPPel样因子(GKLF).2006年,Takahashi等首次证实,KLF4连同其他三种转录因子能够将小鼠成纤维细胞诱导成iPS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KLF4诱导乳腺癌细胞产生肿瘤干细胞的特征.经软件分析发现KLF4 3'UTR区域存在miR-34a的结合位点,而miR-34a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干性,促进肿瘤干细胞分化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miR-34a调控KLF4在乳腺癌细胞干性中的分子机制及功能。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LF4和miR-34a在乳腺癌细胞系及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利用TargetScan及Pictar等软件预测miR-34a在KLF4 3'UTR的结合位点。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P免疫共沉淀(RIP)实验,验证细胞中miR-34a与KLF4 mRNA上预测位点的结合情况,并推测其对KLF4表达的影响。筛选miR-34a及KLF4敲降的乳腺癌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44/CD24标记、侧群细胞分析,进行微球体形成实验和小鼠乳房脂肪垫重构实验,分别从体外和体内检测miR-34a及KLF4对乳腺癌细胞的干性的作用。结果表明,miR-34a通过直接作用于KLF4 mRNA的3'UTR,下调KLF4蛋白水平,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干性。
  • 摘要:目的:链式激活免疫细胞(Cascade Primed Immune Cells,CAPRI)作为一种生物免疫治疗方式,已被证明可用于一些成人晚期肿瘤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试图探索CAPRI疗法能否作为常规手术及化疗后的补充治疗方式,改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rn 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46例,随机分至对照组23例(coJEc方案化疗+手术切除)及实验组23例(coJEc方案化疗+手术切除+CAPRI治疗2~3个疗程,每疗程12次输注体外分离培养的患儿免疫细胞)。评价两组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近期疗效、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以及链式激活的免疫细胞治疗的安全性等。rn 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CD5+,CD5+CD8+、CD5+CD4+、NK细胞、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CD5+,CD5+CD8+、CD5+CD4+、NK细胞比例明显提高(P<0.05)。近期疗效方面,实验组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疾病控制率为95.0%,对照组疾病控制率为8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及Ⅲ,Ⅳ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5.0% vs 60.0%,10.0% vs35.0;均P<0.05),其他相关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链式激活的免疫细胞回输后,6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其中4例患者发生在输注24h内,2例患者分别发生在细胞回输第6,10次过程中,体温波动在37.8~38.5℃,经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症状缓解。46例患儿跟踪随访,最长随访3年,实验组死亡5例,复发7例,3年总生存率78.3%,对照组死亡8例,复发9例,3年生存率65.2%,对照组生存率明显低于实验组。经Kaplan-Meier统计分析,实验组患者3年平均生存期是(31.74±0.463)个月,对照患者3年平均生存期是(28.57±0.527)个月,P=0.074>0.05,结果表明,链式激活的免疫细胞疗法能延长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期,为进一步明确疗效,对实验组、对照组还有必要扩大病例数量和延长观察期。rn 结论:链式激活的免疫细胞治疗联合手术及化疗,可以减轻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改善神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
  • 摘要:目的:初步筛选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癌与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s,为进一步确定与食管鳞癌相关的miRNAs及其在食管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rn 方法:采用AgilentTM高通量的miRNA微阵列芯片检测4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NAs的表达水平,筛选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miRNAs.rn 结果:在miRNA微阵列芯片检测的1888个人类相关miRNAs探针中,食管鳞癌组织与配对癌旁组织样本有38个差异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O1)的miRNAs:其中表达上调的有17个,表达下调的有21个。rn 结论:食管鳞癌和癌旁组织中初步筛选的38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仍需要在大样本人群中进行验证。
  • 摘要:细胞周期调节异常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普遍存在.SHR6390是一种高选择性小分子CDK4/6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CDK4/6的活性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选择性CDK4/6抑制剂在乳腺癌、结肠癌、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中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报道,食管鳞癌中广泛存在CyclinD/CDK/Rb信号通路的异常,但目前尚无CDK4/6抑制剂在食管鳞癌中作用的报道.本研究旨在体外细胞与动物模型中探索选择性CDK4/6抑制剂对食管鳞癌细胞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选择性CDK4/6抑制剂SHR6390通过显著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提示干预CyclinD/CDK/Rb信号通路可能使选择性食管鳞癌患者获益,动物实验正在进行中,期待有意义结果的出现。
  • 摘要:目的:Flotillin-2(Flot2)是细胞膜上平面脂阀的重要组成蛋白,其所构成的Flotillin结构域已被证明参与多个细胞外信号分子的入胞信号转导过程以及增强一些细胞膜表面蛋白(例如Erbb2和ER)在膜表面的稳定性.近来的研究表明,Flot2能够促进包括乳腺癌、黑色素瘤、肺癌、胃癌等多个癌症的进展.LIV-1是一种主要表达在雌激素相关细胞表面的锌离子通道蛋白.在乳腺癌中,LIV-1与雌激素受体的表达量、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密切相关。在宫颈癌中,沉默LIV-1后会导致细胞增殖速度、细胞群落形成、迁移及侵袭能力的明显下降。而目前Flot2与LIV-1间的相关性尚未见有相关报道,Flot2与LIV-1和卵巢癌耐药形成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明上述几点。rn 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了135例卵巢癌石蜡切片中Flot2及LIV-1的表达量,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Flot2,LIV-1间的相关性。结合随访资料,分析了Flot2,LIV-1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运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了A2780及A2780紫杉醇耐药株之间Flot2,LIV-1表达量的变化情况。rn 结果:Flot2与LIV-1表达量呈相关系数为0. 816(P<0.05)的强正相关。Flot2与LIV-1的表达量水平与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但与出现腹水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Flot2或LIV-1高表达的患者相较于低表达这具有更短的生存期。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lot2及LIV-1均是卵巢癌患者的独立预后预测因素。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A2780紫杉醇耐药株具有较高的LIV-1,Flot2表达水平。rn 结论:Flot2及LIV-1均是卵巢癌患者的重要预后预测因子,二者在组织水平上呈正相关,并且有可能参与到了耐药形成的过程中。
  • 摘要:目的:寻找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标志物,本研究探讨has-miR-141(Homo sapiens miR-141,miR-141)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子宫内膜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奠定基础.rn 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收治的5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同期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has-miR-141的表达水平,分析has-miR-14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rn 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as-miR-141的表达水平(2.6295±2.03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561±0.695)(P<0.05)。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has-miR-14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82±0.239)和(5.261±0.83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l);而在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has-miR-141的表达并无显著差异,水平分别为(2.544±0.4728)、(2.614±0.4766)、(2.775±0.5114)(P>0.05);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as-miR-141的表达水平(4.846±0.11)显著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者(1.363±0.090)(P<0.001);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as-miR-141的表达水平(2.030±0.276).显著高于Ⅰ-Ⅱ期的表达水平(3.863±0.5308)(t检验,P<0.05)。rn 结论:miR-141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尤其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的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血清标志物及进展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从而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段及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中药雄黄纳米化后治疗皮肤癌的效果及相关机制.rn 方法:制备纳米雄黄,外用治疗皮肤癌或转移性皮肤癌,观察溃破面的愈合情况;体外培养人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纳米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其对Survivin,Caspase-3表达的影响.rn 结果:纳米雄黄外用治疗皮肤癌溃破可促进创面愈合;实验证实纳米雄黄可抑制A431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可促进Caspase-3的表达,降低Survivin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与顺铂联用有协同作用。rn 结论:纳米雄黄外用治疗皮肤癌效果较好,可通过抑制皮肤鳞癌A431细胞增殖与诱导其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相关机理可能与上调Caspase-3表达和下调Survivin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共情对癌症受试者依从性影响,提高受试者生活质量.rn 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肿瘤内科入组药物临床试验的癌症受试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共情组.其中,常规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34~68岁,平均年龄为51岁.共情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35-70岁,平均年龄为52.5岁.针对受试者个体的心理及情感变化,研究人员制定适合其指导计划,并实施共情。rn 结果:两组受试者比较,共情组较常规组的依从性是提高的。rn 结论:研究人员只有做到细致到位的工作,不断培养自身共情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受试者,对提高受试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使其在临床试验治疗过程中,以积极地心态,自觉地配合并完成预期的治疗计划。
  • 摘要:目的:探讨CD82与c-Met基因表达异常在结直肠癌的浸润及肝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rn 方法:采用Westernblot与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原发肿瘤组织及其自身正常粘膜组织中CD82蛋白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分析CD82基因的表达对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影响;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无肝转移组肿瘤组织中与转移密切相关的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CD82与c-Met蛋白的表达差异对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的影响及两者有无相互协同关系.rn 结果:Westernblot方法中CD82蛋白在结直肠癌非肝转移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其在癌旁正常勃膜中的表达,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在非肝转移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中CD82和c-Met蛋白在6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23.1%,58.5%,在正常勃膜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3.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2和c-Met蛋白在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为31.3%,93.8%,在结直肠癌不伴有肝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为79.6%,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2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生长的部位、肿瘤浸润程度及分化程度无关。CD82与c-Met蛋白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的关系(rs=-0.53,P=0.00)。rn 结论:CD82和c-Met基因表达异常可促进结直肠癌的肝转移,联合检测CD82和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对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抑郁情绪、负性自动思维及生命质量干预效果.rn 方法:将110例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临床一般沟通,包括入院宣教、护理操作时的解释与沟通、患者的提问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包括心理支持、饮食干预、讲解手术的方法、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不正确的想法或不切实际的观念.rn 结果:实验组的抑郁情绪、负性自动思维及生命质量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rn 结论:治疗性沟通系统可改善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抑郁情绪、负性自动思维,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应用CTA并三维重建技术对穿支进行定位和选择,设计皮瓣及手术方案,以期最合理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以下简称DIEP)修复乳腺的缺损.rn 方法:2013-03~2013-09,对有强烈要求进行修复的10例乳腺癌患者,术前CTA行腹部血管成像,运用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选取满意的穿支设计DIEP皮瓣和手术方案,同期修复乳腺癌术后组织缺损.结果:全部10例患者术中显示穿支定位准确,皮瓣设计合理,切取顺利,皮瓣移植后未出现血管危象,一期愈合,修复效果满意。rn 结论:应用CTA并三维重建技术,术前对DIEP瓣的穿支定位准确,并且能明确穿支的粗细、走行,合理的设计皮瓣和手术方案。用于修复乳腺癌术后缺损,极大的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节省手术时间,值得推广。
  • 摘要:通过力达霉素辅基蛋白(LDP)与EGFR配体寡肽(Ec)和人促吞噬肽(Tuftsin)的融合,制备一种在体内对肿瘤组织既具有靶向输送功能又能抑制肿瘤生长的重组融合蛋白Ec-LDP-TF,以期得到一种具有靶向EGFR并可以调动机体免疫功能治疗癌症的新型抗癌药物.主要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融合蛋白基因并将其表达纯化,得到融合蛋白.融合蛋白体内外靶向性主要采用了ELISA、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荧光试验和动物体内靶向试验;将LDM活性发色团分了(AE)与融合蛋白在体外进行分了组装,得到强化融合蛋白,采用CCK-8和MTT法测定融合蛋白和强化融合蛋白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融合蛋白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采用人鳞癌A431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评价。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431细胞表面受体CD47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含Tuftsin,力达霉素及靶向EGFR寡肽的融合蛋白显示极强的抗肿瘤活性并且下调CD47的表达。含Tuftsin的融合蛋白可能对表达EGFR和CD47的肿瘤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 摘要:本文探讨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晚期肺腺癌患者胸腔积液与血液中胸苷酸合成酶(TYMS)的表达水平与培美曲塞化疗疗效的关系,观察TYMS的表达能否作为培美曲塞疗效的预测因子,以利于指导临床进一步个体化用药;观察胸腔积液与血液中TYMS的表达水平有无相关性,为临床上胸腔积液与血液相互替代作为简便有效的标本获取途径及检测途径提供依据.随机选择伴恶性胸腔积液的Ⅳ期肺腺癌患者58例,治疗前分别留取患者胸腔积液40ml及外周血6ml。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定量检测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TYMS蛋白浓度。所有患者均予以培美曲赛+顺铂方案化疗4~6周期,并随访观察患者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TYMS表达水平与培美曲赛疗效的关系。同时,观察TYMS在肺癌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晚期肺腺癌外周血中TYMS蛋白表达水平对培美曲塞治疗疗效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推测TYMS可作为NSCLC对培美曲塞的敏感性的一个预测指标。胸腔积液、血液可相互替代作为晚期肺腺癌患者简便有效的预测培美曲塞敏感性的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LRIG1在胶质母细胞瘤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及机制.rn 方法:检测人脑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LRIG1、BCL-2及MnSOD的的表达量;并分析LRIG1表达量与BCL-2及MnSOD的的表达量的相关性.检测本实验室已经构建的在多药耐药细胞株和正常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内LRIG1的表达量;通过在多药耐药细胞株中高表达LRIG1,检测LRIG1提高化疗敏感性的可能性;通过检测高表达LRIG1后BCL-2和MnSOD的表达变化,初步筛选出LRIG1调节胶质母细胞瘤化疗敏感新的可能机制;检测低表达BCL-2和MnSOD对胶质母细胞瘤多药耐药的作用;通过逆转实验验证BMP4调节胶质母细胞瘤多药耐药的机制是通过调节BCL-2与GDNF的表达.rn 结果:在胶质母细胞瘤内,LRIG1表达量与BCL-2及MnSOD表达量呈负相关(P<0.05);多药耐药细胞株的LRIG1表达量明显降低,高表达LRIG1可以提交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敏感性;高表达LRIG1后,化疗敏感相关基因BCL-2和MnSOD表达量明显降低,敲低BCL-2与MnSOD可以降低GBM的化疗敏感性;在敲低BCL-2和MnSOD的情况下,LRIG1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消失了。rn 结论:LRIG1可以提高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敏感性,其机制是通过调节BCL-2和MnSOD的表达。
  • 摘要:到目前为止,多发性骨髓瘤(MM)仍然是不可治愈的老年性疾病,即使采用常规治疗或大剂量化疗,仍有多数患者出现耐药、复发或者不能耐受强烈化疗,为追求更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进一步延长MM 患者的生存时间,殛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案;鉴于在MM病理生理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潜在的分子靶点,靶向MM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的治疗策略日显重要.针对多发性骨髓瘤(MM)病理生理中潜在的分子靶点进一步去检测、验证靶向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策略,以进一步探索经济、高效、低毒、以MM细胞和BMSCs为靶点的特异性单药多靶点药物的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
  • 摘要: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及单倍型对新疆地区汉族鼻咽癌(NPC)患者预后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总结117例新疆地区汉族NPC患者的HLA-A、-B等位基因分型、HLA-A-B单倍型及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无瘤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Log-rank法单因素及Cox法多因素分析不同因素与预后的关系。rn 结果:全组NPC患5年LRFS、DMFS、DFS及OS分别为84.9%、80.1%、69.2%和82.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HLA-A=X02-B=X46单倍型是影响DMFS的预后因素(P=0.003,P=0.024) ,HLA-A=X02-B=X46单倍型携带者与非携带者5年DMFS分别为66.4%与90.3%。此外,年龄是影响LRFS、DFS、OS的预后因素(P=0.032,0.040,0.013),N分期是影响DMFS、DFS、OS的预后因素(P=0.039、0.014、0.018)。rn 结论:传统的TNM分期结合HLA-A=X02-B=X46单倍型可能更好地预测NPC患者的预后。
  • 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相关指标与病理免疫组化指标对预后的影响.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确诊、有完整临床数据资料可进行评估的、年龄大于14周岁的13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配合随访,收集他们治疗前后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结外浸润情况、体能评分(ECOG)、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有无全身症状、LDH值、免疫组化结果、治疗方案、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与分期、IPI评分、ECOG评分、LDH值、全身症状、结外侵犯数目及bcl-6表达、化疗后取得CR或PR有一定关系。
  • 摘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病,虽然脐带血原有的T细胞以初始型为主,免疫重建相对较慢,GVHD的发生严重程度也较低,但移植后复发率也较低,由此认为NK细胞可能在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发现UCBT移植后CD3-CD16+CD56-NK细胞亚群的比例及绝对数异常增加,推测此亚群可能是与GVL效应相关.本研究从检测了免疫重建后NK细胞亚群及其表达与分化和功能相关的表型入手,和具有明显细胞毒活性的CD3-CD56dimCD16+NK亚群相比,探讨CD3-CD16+CD6-NK亚群的分化及发挥效用的方式。结果表明,1)UCBT后2年内虽然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低于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但NK绝对值并不减低;2)UCBT 9M内免疫重建的NK细胞亚群表达与成熟相关的CD57表达减低,意外着NK细胞较幼稚但功能并不减低;UCBT4M后CD3- CD16+CD56-NK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异常增高,且2年内绝对数也显著增加;CD3-CD16+CD56-NK与发挥细胞毒效应的CD3-CD56dimCD16+NK亚群相比,CD27的表达减低,CD57表达无显著差别,此亚群的一些活化性受体表达减低,但抑制性受体也减低,虽然TNF表达减低,但CD107a和INF-γ的表达无显著差别,提示此异常增加的亚群在细胞分化和功能上亦是成熟状态示。
  • 摘要:目的:乳腺切除术后放疗能够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然而,放疗本身具有复杂的副反应,只有一部分患者能够从放疗中获益,本研究旨在发掘有预测乳腺癌患者对放疗反应的分子标记物.rn 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具有完善治疗方案资料与随访资料的454例的乳腺癌数据库,从中筛选出238例符合放疗指征的病例,通过免疫组化的方式检测这238例患者肿瘤组织中突触蛋白-γ(SNCG)的表达,分析在接受放疗和未接受放疗的患者中SNCG表达与各临床特征的关联,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多因素风险模型分析判断SNCG表达水平在不同患者人群中不同的临床意义.rn 结果:所有接受放疗的患者中(82/238),SNCG低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OS)比SNCG高表达的患者多55.0个月(133.4 vs 78.4个月,log rank c2=16.13;P<0.001),而在未接受放疗的患者中(156/238),SNCG低表达的患者OS虽略高于SNCG高表达的患者,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显著性(143.1 vs 122.4个月,log rank c2=2.40;P=0.121)。在Cox多因素风险模型分析中,对于接受放疗的患者,SNCG表达水平是OS的独立的预后因素,而对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SNCG表达水平不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无远端转移生存期(DMFS)的分析,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rn 结论:高表达的SNCG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分子标记物来识别那些不能从放疗中获益的乳腺癌患者,但SNCG对放疗的具体影响尚需在更大的样本群体中进行检验。
  • 摘要:观察山奈酚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是否有防治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山奈酚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可能机制.研究表明,山萘酚可降低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具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山萘酚抑制IL-6,TNF-α的表达,增加总SOD活力,抑制NF-κB及MAPK通路有关。
  • 摘要:目的:该Ⅰ期临床研究(NCT01516983)目的为:对全脑放疗联合埃克替尼治疗EGFR敏感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初步分析其疗效.rn 方法:纳入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且EGFR敏感突变阳性,同时经脑增强MRI证实有肿瘤脑实质转移的患者.其中19~del及L858R突变各7例,另有一例为G719S突变.全组患者于全脑放疗开始前7天开始服用埃克替尼,其后与全脑放疗同步并于全脑放疗结束后维持至患者死亡、肿瘤进展、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或失访。全脑放疗分割方案为37.5Gy/15次/3周,埃克替尼共设计5个剂量递增组(125mg tid, 250mgtid,375mg tid, 500mg tid, 625mg tid),并按照Ⅰ期临床研究3十3原则爬坡。全组患者于埃克替尼服用第7天(全脑放疗前),全脑放疗后第1天及全脑放疗后1月共检测3次脑脊液药物浓度及血药浓度。毒性评价采用CTC 3.0标准。rn 结果:2012年1月-2013年7月,共入组15例患者(125mgtid-375mg tid各组3例、500mg tid 6例)。全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治疗相关神经毒性,治疗相关毒性以1-2级反应为主,最常见的毒性反应分别为1-2度脱发(15/15)、皮疹(14/15)及恶心(11/15),其中5oomg tia剂量组出现1例3度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3度恶心,在将埃克替尼减量为250mg tid后3例患者相关毒性反应恢复正常,埃克替尼500mg tid达到最大耐受剂量。全组患者埃克替尼平均脑脊液通透率为4.04%(1.23%、9.71%),其脑脊液浓度同血浆浓度有明显相关性(P=0.577,P<0.001)。全组患者埃克替尼血药浓度、脑脊液浓度及脑脊液通透率在服药7天、全脑放疗后1天及全脑放疗1月后无统计学差异,但375mg剂量组的脑脊液浓度(154.09ng/m1,P<0.001及脑脊液通透率(07.06%, P<0.00}较其它组别更高。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69周(8-12周),其总体疗效为:颅内ORR 80%, DCR 100%,颅外ORR 73. 3%, DCR 100%,总体ORR 80%, DCR100%,中位颅内、颅外及总体PFS分别为72周、46周及46周。结论WBRT联合埃克替尼(125mg tid-375mgtid)治疗EGFR敏感突变阳性NSCLC脑转移毒副反应较小,患者耐受性良好。全脑放疗未明显增加埃克替尼的脑脊液通透率。埃克替尼375mg tid剂量组达到最大的脑脊液通透率。后续将在此基础上选定合适剂量组扩大样本量开展Ⅱ期临床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