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4年年会
全国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4年年会

全国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4年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江苏南通
  • 出版时间: 2014-09-20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

会议文集:全国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邵朝弟教授从医四十余载,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擅长中医药治疗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尿酸性肾病等各种肾脏疾病。其强调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原则,阐明辨证的第一步是取得准确辨证的材料,第二步是正确辨证的关键环节,最后一步即确定治疗法则。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整体是前提,把握阴阳,调理气血,扶正固本、健脾益肾。邵教授在肾脏疾病的治疗中,非常重视饮食调节,将饮食宜忌作为提高疗效,促进疾病康复及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手段,认为“药食同源”“药食同性”,选择食物的基本原则,也在于扶正祛邪,食物的性味必须与疾病属性相适应,合理而适度的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的阴阳偏性,促进疾病的康复。
  • 摘要:崩漏为中医妇科常见病,朱南孙教授在70年的临证实践中讲究辨证论治,治病注重效验,取用参附龙牡汤益气温阳、镇潜固涩之效,临床治疗血崩重症,收效神速。以三例患有血崩症的患者为例,分别阐述了其辩证、治拟以及方药,均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雷诺氏综合征是指因受寒冷或者紧张的刺激后,肢端细动脉痉挛,使手指(足趾)皮肤突然出现苍白,相继出现皮肤变紫、变红,伴局部发冷、感觉异常和疼痛等短暂的临床现象,属祖国医学痹症、寒痹,脉痹等范畴.该患者就诊之时以肿胀、疼痛为主症,其病因诊断为湿与寒,病位在于血分。宋立群教授首诊拟方以附子温肾阳而祛内寒,并以麻黄解外寒,佐以细辛,取其辛温走窜之功而到达病所,辅以通络、利湿之药,共奏温经通络,行血利湿之功,二诊时,病情只得稍解,故考虑为日久病深,寒邪沉痼,非温阳散寒之重剂而不能解,故方中加以治疗痈疽流注之属于阴寒者的阳和汤,全方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法,温其血脉而散其寒,行其血而通其滞。三诊,患者自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效不更方,更于方中加以虫类药,因其搜风通络之力强、善走窜,非植物类药所能及,并取得良效。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医专科建设的内涵,阐述了名中医传承促进中医专科建设的实践,应重视名医学术传承,有利于专科特色形成,有助于专科人才团队建设,可以提高专科学术水平,便于找准科研选题的突破点,有利于流派思想的继承与形成。最后,作者就名中医传承与专科建设互动,形成继承创新模式进行思考,名中医传承最终或将形成学术流派,这种师承过程为专科建设培养中医人才、提高临床疗效、增加学术深度;而专科建设则为师承建设提升高度,增加普适性,进一步提炼、深化、创新,并推动中医学术理论的完善与践行。在这一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专科建设或传承始终围绕名医学术或流派特色、优势,进而保护流派特征,形成规模,建设人才梯队,促进学术交流,并进一步发扬、阐释,形成流派。
  •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文章介绍了周端教授对治疗此病的学术思想。周师认为高血压病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治疗,早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多在Ⅰ级高血压范围内,临床症状不甚明显,此时不必马上用西药,而是嘱其改善生活习惯;对于中期高血压病患者,周师坚持中西合璧以求疗效,他认为,在治疗过程中,中药应积极参与,与西药一起以更好地控制血压;对于已出现严重靶器官功能损害的晚期高血压病患者,周师则力求保护脏器、平稳降压。周师强调,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一方面要降血压,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总体上应坚持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取得阴阳平衡方能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周师认为应积极吸纳现代研究成果以为我所用,且治疗高血压病,生活方式的改善当贯穿始终,饮食控制、情志调节等都是重要环节。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压迫、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临床症状,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王宏坤教授认为,该病大多系外伤(外因)和内伤(内因)引起,还有不内不外伤引起的,属中医腰痹的范畴。文章阐明,应辨证分型内服药物,并分别阐述了气滞血瘀期、肝肾亏损期、气血双亏型期的主症和方药。在内治法的同时,王宏坤教授,结合从医52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所谓拽推法即拔筋法,并详述了拔大筋、弹拨小筋、疏通筋脉、筋脉入槽法等步骤。王老师将中医辨证思维和现代解剖相结合,总结出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整套方法,将内治和外治相结合,临床疗效显著。王老师认为,手法治疗时一忌盲目施法无的放失;二忌蛮力粗暴,强拉硬扳,造成新的损伤,对于老年体弱者、肿瘤患者、结核患者、孕妇、及行经期妇女、各种炎症感染等均不宜手法治疗。
  • 摘要:失眠是临床常见病,也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近几年呈多发、高发之趋势.全国名老中医张磊教授根据患者发病的轻重、新久及病因病机不同等,采取滋阴清热法、清心安神法、清热化痰法、养肝安神法、交通心肾法、达郁安神法、涤浊安神法、活血祛瘀法、补益心气法、运通安神法十种方法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治疗,每获良效.
  • 摘要:周楣声教授认为,“以人治人”是梅花针灸学派针法的突出特点,强调“以医者健康之身治患者有病之躯”,医者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各种针法操作。文章介绍了修身守神和梅花双萼选穴法,并就刺法要领阐述了进针法、透刺法、深浅法、得气侯气法、导气法、补泻法、出针法,还介绍了移光定位针刺法和脏气法时时间针法,其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按日按时与子午流注理论体系相同而方法又有不同的针刺方法,其作用“顺阴阳而调气血”。而以鬃代针新的鬃针埋藏法,较之羊肠线埋藏有许多优越之处、鬃针埋藏是使用家猪鬃横卧于穴位,本法不需麻醉,简单易行,埋藏后立即可沐浴,仅个别病例有微弱芒刺感,别无其他不适;周式火针是将粗长铁针夹在箸头上,用棉花蘸植物油卷在针头上,点燃烧红,然后迅速抹去棉花,向患处直接刺入。
  • 摘要:董少龙教授对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对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法治头痛病,疗效尤佳,其强调辩证论治,重视辫证与辫病相结,重视舌诊,重视平肝潜阳,辨证属肝,在实证头痛治疗中,善用虫类药物,注重痰瘀并治,重视引经药物的使用与药对的应用。
  • 摘要:刘玉洁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冠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从肝论治多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文章从经络相互联系、五行相关联、功能相济、情志活动上心肝关系密切等方面介绍了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并就临床据证分型论治阐述了疏肝解郁法、滋阴疏肝法、清肝养心法、调肝化痰法、疏肝活血法。刘师在冠心病的治疗上多从肝着手,但又不忽视他脏,整体治疗,虽重于肝,但亦据病情分多种证型,治法灵活多变,巧妙施治,故收效显著。
  • 摘要:刘茂甫教授提出中风病的基本病因为“肾虚血瘀”,并应用补肾化瘀法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就其诊疗中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文章介绍了中风病因病机的沿革,阐述了刘茂甫教授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独特认识,认为老年人肾精亏虚,致生髓不足,脑海无以充养,脑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变生各种脑部疾病,终至中风,并就其诊治中风病辨证施治特点论述了肾虚血瘀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及其用药特点。
  • 摘要:陈宝贵老师经过近50年临证经验,体会到肾虚、寒凝、血瘀三者在下焦诸多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临证中强调补肾散寒活血法为治疗下焦病变中的基本方法。文章分别介绍了补肾散寒活血法治疗前列腺炎、治疗月经不调伴不孕、治疗痛经伴不孕的病因病机、典型医案以及中药药理。故肾虚、寒凝、血瘀三者为下焦诸多疾患发病中的核心病因病机,临证时须以补肾散寒活血法为治疗下焦病变中的基本方法,此即“异病同治”之意。但下焦病变中亦有兼以湿热下注、肝脾不和等表现,临证时需四诊和参、三因制宜,详细辨析,不能生搬硬套,以为此法主治下焦病变,就用它来治疗一切下焦之疾病,如此必然犯“虚虚实实、寒寒热热”之弊。临证之时一定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如此遣方用药,方能取得良效。
  • 摘要:脾肾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陈修园遥承李中梓之说,进一步提出“水与土相聚而生草,脾与肾相和而生大”之说,形象说明了脾肾互济的重要性。文章分论脾胃,阐发生理,陈修园认为脾胃之气的盛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论证了“胃为后天之本,不及固病,不及亦病”的病因病理,且调理脾胃,治法众多,其针对脾胃失调不同的病机与症候,阐述了益气健脾法,多用于脾胃气虚者;培土生金法,多用于肺脾两虚者;补火生土法,适用于命火亏虚不能生脾土者;温脾燥脾法,适用于脾阳不足或脾虚湿停者等。陈修园对方药颇有研究,在《时方歌括》、《时方妙用》、《神农本草经著作中读》等著作并详析了大量的经效方剂,以适应治疗脾胃病的需要。
  • 摘要:文章阐明,王行宽教授熟谙经典,旁涉诸家,中医理论底蕴深厚,其理法方药一体,方随法出。胸痹心痛的病机以心气营亏虚为本,痰淤互结,心络经隧不畅或狭隘为标,王老指出胸痹心痛病机关键实为肝心失调,治当肝心同治,拟疏肝木、化痰淤、益气阴之法,习以柴胡陷胸汤合生脉散化裁治之,每获良效。王老善用经方,活用验方,博采众方,推陈出新,用药点兵,配伍精当,谙熟药性,知药善用,喜用药引,直达病所,同时用药平和,燮理阴阳,表明心痛治肝,方药可鉴,疏通督脉,佐治肝心。
  •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导致不孕症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介绍了PCOS不孕症病因病机,并将PCOS分为肾虚血瘀型、痰湿阻滞型、肝郁气滞型三型进行辨证论治。门老临证用药灵活多变,独具特色,不拘于经方、药味的限制,采用四二五合方补肾养血,活血化淤,注重中药调周法,灵活加减,擅用药对。
  • 摘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指发生于各级支气管上皮细胞及细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文章介绍了肺癌的主要病机特点—正气虚损,痰瘀毒结,其辩证论治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为主,并将肺癌分为气滞血瘀型、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气虚痰湿型、热毒炽盛型、阳虚水泛型六个临床证型进行辨治。同时刘伟胜教授在临床上巧妙地将中药配合放化疗,从而起到增效减毒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法治疗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健脾补肾、填精生髓法治疗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法治疗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抗肺癌术后复发或转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摘要:文章就王法昌老师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经验进行总结,介绍了绝经前后诸症的病因病机,提出治疗本病强调养心安神、疏肝解郁、调补肾阴、肾阳。绝经前后诸症属身心疾病,人的精神情志思维活动,与心、肝功能有关。心主神明,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致心肾不交,出现心烦、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表现。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气机条达,肝肾精血充盈,才能情志舒畅,若肝血匮乏,肝气疏泄功能异常,肝失柔和,肝气郁结,可出现失眠烦躁、精神紧张,头晕健忘,郁郁不乐等症状。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虚损,天癸将竭,因此调补肾阴、肾阳,使之恢复相对的平衡也是治疗的关键,临床中要注意阴阳互补的原则。补肾阳药物辛热温燥易伤阴,在补阳的同时,要兼顾滋补肾阴,使阳得阴助,火旺水足,生化无穷。
  • 摘要:李丽芸教授从医50余载,在治疗妇科疑难病,尤其是不孕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立足于临床,遣方用药重视阴阳相配,注重补益脾肾,调理气血,提出嗣育之道—“种子八要诀”,种子先调经、助孕必治带、怡情才易孕、配偶要精壮、氤氲时交合、要重视炼形、饮食需宜忌、育儿求端庄,并分别阐述了中药治理的药理活性。
  • 摘要:蔡小荪教授提出治疗妇科病应顺应和建立女性的生理周期,对妇科诸多疑难病的诊治造诣深湛,并以治疗不孕症医名远播海内外。文章介绍了蔡小荪教授对不孕症的认识,阐述了三步助孕法诊疗思路,第一步,促排卵前育肾调经,第二步,移植前后健肾助孕,第三步,妊娠后健肾安胎,并就辨治及用药特点进行论述。蔡小荪教授认为孕育与肾密切相关,肾气主生殖和发育,不孕症患者多有肾气不足,尤其求助于IVF-ET的患者多年不孕,年龄偏大,所以治疗中补肾须贯穿始终。但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治肾法则,并须根据其他症状及合并疾病辩证加减用药。除此之外,蔡教授强调尚需注意两个要点,一为和平,用药不宜太过猛烈,比如温肾阳药补肾应贯穿不孕症治疗的始终。不用鹿角胶、鹿角片,而用鹿角霜,不致过于燥热,夏天也可使用;二者必须时时兼顾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育肾阶段选用云茯苓,与生地、熟地合用起到六味地黄丸三补之意,在健肾阶段选用白术,与淡子苓和而为芩术散起到安胎功效。
  • 摘要:崩漏是指以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下血不断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傅灿鋆主任对本病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且临床上每取桴鼓之效,本文就导师治疗本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文章指出,抓病机以虚、热、瘀为主,治疗大法以补益气血为主,清热化瘀为次,收敛固涩为辅,且“塞流、澄源、复旧”是治疗崩漏的基本原则,强调补与清,通与涩的主次关系。
  • 摘要:文章介绍了康良石教授对重型肝炎(肝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其认为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多由湿热相因,热郁肝脾、邪盛正衰,邪热化火,热极生毒,疫毒内陷而发生,而重型肝炎慢性肝衰竭多由肝郁经久,涉及全身,正气虚损,邪气留连,终至正不胜邪,痰淤生毒,疫毒内陷而发生。并就重症肝炎(肝衰竭)的辨证论治分别从热毒炽盛证、毒陷心包证、毒陷脾肾证等方面阐述了主证、证析、治法以及方药。
  • 摘要:张志远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妇科病中医临床防治研究,对妇科病的立法与组方用药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文章就此进行了总结。根据先生的经验,通中补法可治子宫内膜增生的崩漏,活血化淤方药伍大黄疗经迟经闭,当归丸加味补血填精、腹逐淤汤均治不孕,而寿胎丸加味可治多种原因所致流产,苏连止呕饮治疗妊娠恶阻。此外,先生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总结了用药规律,认为大多数乳汁不足患者与气血虚弱有关,故应以大补内在亏虚为主,另有部分患者由于分泌障碍,造成乳汁减少或中断,则需运用通经、活络、行气、散淤、下乳法,使其易于排出。
  • 摘要:"湿"在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刘真认为目前湿邪阻滞亦为心律失常主要致病原因之一,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湿邪阻滞既是心悸发生的病因,又是病机所见,较由于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使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生心悸,湿邪所致心律失常的特点临床更多表现是:(1)由于湿邪黏腻的特点,多起病缓慢,病史长,病情易反复且缠绵难愈;(2)湿邪滞中与蒙上趋下性,多气机升降失常而至蒙蔽心神诸窍、湿滞中焦脾胃气虚;(3)湿邪易伤阳气,而导致阳气不足,脾肾阳虚;(4)湿邪闭阻阳气,而出现阳郁不达,可见脾阳不运、心阳不宣、肝阳佛郁、肾阳不达等。依据湿邪阻滞致病特点及心律失常繁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刘真临床诊治心律失常,特别是缠绵不愈、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注重从湿论治。治病必求于本。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但不论祛湿还是扶正,湿病的治疗同样以通达阳气作为处方用药的关键。无论外湿、内湿,但因共同的致病因素湿邪具有重浊阻滞的特点,治疗之目的就是阳气在体内的通达。宜开宣上焦,畅通中焦,渗利下焦,佐以活血,使邪有出路。临床上往往三焦并治。分别采取芳香化湿、祛湿泄浊、清化湿热的方法。多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黄连温胆汤等加减化裁。
  • 摘要:《伤寒论》中的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脏腑经络之间,又是彼此联系和影响着的,故一经病变,常会涉及另一经或多经,因而出现相互传变,或合病、或并病等,文章对战丽彬教授辨治太阳太阴病合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本文以一例太阳太阴病合病患者为例,阐述了其临床症状,采用五味异功散加减振奋脾阳,生石膏,双花,槐花清阳明经热。二诊中,周一、三、五大便成形,为脾阳渐复之征兆,疗效显著,三、四、五诊,加防风、柴胡、升麻,泻肝实脾,升阳举陷,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 摘要:戴德英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近50载,对妇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治疗方法。文章以一例手心发热更年女性患者为例,阐述了其临床症状,戴德英教授认为患者天癸已绝,因子宫肌瘤而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手术,术后冲任阴阳失调,肾中阴阳失衡,阴虚火旺,心肾失交,肾阴虚火外越,居于掌心,治拟益肾滋阴,健脾和胃,养心宁神,引火归经,方拟知柏地黄汤加减。二诊、三诊后,患者冲任阴阳恢复平衡,虚火归位,上方继续服用2周,以巩固药效,中药服完后,可继服知柏地黄丸。
  • 摘要:文章介绍了王瑞麟老师整体思维观,其在传统四诊合参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五诊合参法,同时创新性提出主辅保抗组方用药法。在既往的损美性疾病,临床诊疗经验表明,许多患者,气虚征象明显,此时,应具有整体观念,从虚论治,补气以活血,活血而消斑。取其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在此同时,应用主辅保抗法组方用药,补气活血、化淤消斑、护胃抗衰之功效同奏。整体思维观、五诊合参法及主辅保抗组方用药法三者,在诊治过程中缺一不可,医者如能合理运用,在损美性疾病的诊治中当收效颇佳。
  • 摘要:唐江山主任医师从医50余载,擅长脾胃病的诊疗工作,临证诊治独具匠心,治疗脾胃病从调畅气机着手,每获良效。文章阐明,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关键,采用中药治疗,升脾气、降胃气,使气机通畅,同时补脾阳以升脾气,滋胃阴以降胃气,疏肝气、宣肺气,以调畅脾胃气机。
  • 摘要:文章介绍了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王老师将该病分为:气血亏虚型,肝肾亏虚型和痰淤痹阻型,也遵循中医学疾病治则的基本理念:急则知其标,缓则治其本。王老师治疗颈性眩晕多采用综合手法:一是松解舒筋法,二是点穴疗法,三是拔筋端提法,四是正骨调曲手法,五是结束手法,采用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拔伸调曲理筋手法能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恢复枕寰及寰枢关节正常位置,是被牵拉或压迫的椎动脉解除或刺激减轻,从而得到舒张,进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恢复脑血供,缓解或解除临床症状。王教授采用卧位拔伸调曲理筋手法,主要通过调节颈椎内外平衡而产生疗效,着重颈椎的整体结构的建立和维护。
  • 摘要:李克绍教授据前人“肠胃不和则九窍不通”之说,提出“胃肠病致九窍不和”理论,为临床辨治头晕、耳鸣、目眩及烦躁、失眠,甚至谵妄、发狂等病证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探究了该理论在临床的拓展运用。文章介绍了胃肠病概念,阐述了“九窍”是人身门窍之总括,且胃肠与九窍相关,而胃肠病易致九窍不和,主要病机为气机不利为根本,火热闭窍,生风扰神,痰湿中阻,清阳不展,痰热腑实,蒙塞清窍,肠胃虚弱,诸窍失养。李老篇中列举的四则医案分别治以探吐涌痰、暖脾镇静、理气化痰、祛湿和胃等法,提示治疗此类病证应以调和肠胃,畅利气机为原则。丁元庆教授秉承李老学术思想,临床应用“调和肠胃法”诊治头痛、失眠、眩晕、口僻等病证,疗效确切。
  • 摘要:丁元庆教授以《内经》理论为指导,崇尚六经辨证,擅长治疗神经内科疑难病症,曾治愈丛集性头痛一例,文章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本文以一例丛集性头痛患者为例,阐述了其临床症状,通过体格检查,诊断为丛集性头痛,采用中药治疗,清热利湿为主,兼以平肝熄风,取得良好疗效。丛集性头痛发作密集,痛势剧烈,突发突止,属“头风”范畴,其病因以内风、火热为主,病位在肝,肝经风火上扰,络窍失和是丛集性头痛的基本病机,同时风邪挟邪气入络,伏邪为患是慢性丛集性头痛的病理基础。治分缓急,平肝熄风,凉肝泻火为要。丛集性头痛发作多因木旺风动,火扰清窍,治宜平肝熄风,降逆泻火,搜风通络。慢性丛集性头痛首先辨邪正虚实,邪实责之风火痰淤,治宜平肝熄风,化痰祛淤,活血通络;正虚主要表现为阴血亏虚,治宜养血益阴,柔肝熄风。治疗过程中总需因人、因病而异,兼顾养阴、柔肝、化痰、活血、通络等。盖痛责不通,治疗丛集性头痛以辨证为主,适当配伍搜风通络之品,其中以虫类药与祛风药为要,常用药物有蝉蜕、僵蚕、地龙、独活、薄荷、菊花、当归、桃仁、旋覆花等。
  • 摘要:崩漏指妇女不规则阴道出血,刁本恕主任医师治疗常用耳穴贴敷配合中药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妇女在绝经前后,肾精气渐衰,天癸渐绝,冲任二脉空虚,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调,故经来无期,量多或淋漓不尽导致崩漏的发生。在治疗上要重视补肾,调理阴阳,形成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调节轴,使月经以时而下。刁本恕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耳针配合中药治疗崩漏,实践证明比单一应用耳针或单一应用中药疗效更佳。耳针穴位贴敷和药物治疗的形式和方法具有差异,但共同特点是二者的应用都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的两种具体的中医治疗手段。耳穴贴敷配合中药治疗,针药并用,可起到同效相须作用,保证基本的针刺疗效和中药疗效,进一步提高针药的疗效,并有异效互补作用。分别作用于疾病的不同环节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达到相同的治疗目的。
  • 摘要: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可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以关节肿痛、高热皮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主.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痹证、发热"范畴,患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阳气先虚的因素,病邪乘虚袭踞经隧,气血为邪所阻,深入骨骱,胶着不去,痰瘀交阻,凝涩不通,邪正混淆,如油入面,肿痛发热以作,治颇棘手,不易速成.朱良春教授认为其具有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痛多虚及久必及肾的特点,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明确指出,此证久治不愈者,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且其病变在骨,骨为肾所主,故确定益肾壮督以治其本,蠲痹通络以治其标的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清化郁热,益肾培本,蠲痹通络,同时采用体针法、腹针法、中药熏蒸、中药外敷等中医特色疗法,标本兼顾,取得显著疗效。
  • 摘要:王瑞麟老师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对中国医药学传承创新的深入学习,将哲理、医理和经验的有机结合,从中感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逐步形成王瑞麟整体思维发展观。文章介绍了王瑞麟整体思维发展观形成基础,包括历史悠久金实基础、多元文化与中医传承有机结合等,阐明中医学是既古老,又具有超前性的科学,并从中医药教育学中的整体思维发展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与继承工作中的整体思维发展观两方面论述了中医经验传承与继承中的整体思维发展观,最后揭秘了王瑞麟整体思维发展观内涵。
  • 摘要:文章对第二批百名当代名老中医的成才经验,进行了调查比对的复核性研究,使总结得出的结果更具有群体的公允性和历史的代表性,分别介绍了古代、近代、当代名医成才经验的共性研究,阐述古今名医成才要素的综合比较与共性提炼。中医名医,总体以临床型人才为主,然在名医群体之中,又有层次相对高低的不同。从所掌握的信息和了解的情形来看,大致应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不同级别的名医有不同的成才因素的要求,但若浓缩中医名医成才的主要特点与核心因素那应该是:笃信中医、熟读典籍、注重临证。
  • 摘要:新刻《食鉴本草》是一部较早的食疗本草专著,该书不仅是一部本草类著作,更是一部可供家庭使用的食物鉴别又养生保健的科普书。文章介绍了关于新刻《食鉴本草》之“新刻”,阐述了作者生平与成书背景,并就其版本进行了调查,从汇总食用本草,阐述简单明了,虽为食用本草,注重鉴别使用两方面论述了新刻《食鉴本草》的学术特色。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上海中西医结合学派的开山鼻祖—恽铁樵先生,其基于对中医发展的正确认识,明确提出吸取西医之长处,融会贯通产生新的医学。陆渊雷是上海中西医结合学派承前启后的第二代大师,其应四方学者之请,创办中医遥从部,函授中医学,传播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姜春华是上海中西医结合学派第三代名师,其尝以“勤求古训,博采新知”铭之座右,凡经、史、子、集、医经各家无不博览,对中医经典著作悉心研究,对于伤寒、温病等各家学说皆有造诣。沈自尹是上海中西医结合学派第四代核心传人,其肾阳虚证研究首创用现代科学实验语言阐释中医,树立了中西医结合证候的典范。
  • 摘要:南京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各地权贵及文人雅士多聚集于此,南京地区历代名医辈出,现将南京地方志记载历代名医传承脉络及书籍、轶事研究进行整理。文章阐明南京地区名医辈出,以世代相传为主,其著述甚丰,以流行性疾病为主,行医轶事,以术德双馨为主。神圣工巧的论述可为现代学者作为最高最求,善治者必固其本可作为临床指导法则,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古代医家的优良传统,服务于广大患者。
  • 摘要: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中医药界当前的首要任务。文章介绍了成立名中医工作室的目的,阐述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方法,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德术并进,深研经典,提高悟性,临证思辨,并就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成果探讨了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和人才梯队培养。
  • 摘要:对从症状-疾病-证候-药物组合-方剂等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中医数据进行分类分析以对其非线性、模糊性、复杂性、非定量等思想以综合考虑,数据挖掘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毋庸置疑使其自然成为从中医海量数据中探索规律和有兴趣知识的主要技术之一。文章介绍了方证相应理论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方证相应为中药复方研究的临床应用原则,探讨了“方证相应”理论中的疗效评价研究,并对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辨证“方证相应”理论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医证候数据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得到某病的证候分布及某证型的症状分布,甚至可以得到证候的预测因子或核心证候。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另外可通过分类方法建立模型,对反复采集的证候信息进行分析,实现“即时辨证”功能,真正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摘要:上海中医药大学在2009年就推行了一项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的重要举措—“传承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将大学教育与个性化的传承教育结合起来,经过筛选,采取跟师的方式,凝练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吸收导师学术观点,使学生原有的医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传承型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认为应着重强化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强化个性化临床经验学习的师承培养,强化临床实践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强化与外界交流中医学的语言培养。
  • 摘要:藏医药学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文章回眸历代名藏医学术思想传承模式,包括某些关键性的临床实践方法与操作技能以及药材冶炼和配方的秘方都是以单传的形式传承、“望”和“砻”(两者均为藏语音译)的传授以及家族史传承,同时对新时期名藏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进行思考:作为传统医学,必须要有传统的特点;为了更多患者受益,某些单传的技术和秘方以该名藏医知识产权的形式开发利用和广为传承;在临床实践中把名老藏医学家的遗方、验方、秘方以及关键技术操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证明其疗效,把复杂的操作方法用现代科技与工艺来加以诊释,让更多的学者容易学,容易接受、容易传承。
  • 摘要:张志远先生平生勤奋刻苦,读经书,习医术,广搜博采,勤于著述,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文章介绍了先生手稿中来自佛门及僧众的经验与验方,以佛门食疗方增强健康甘霖汤和佛门食疗腊八粥为例,阐述了其中药药理,还介绍了治疗皮肤病的佛门经验方,以及治糖尿病的六两汤、治虚肿的大剂量茯苓等。先生无私地将自己平生积累的宝贵医学知识授与众生,奉献社会。既有方法,也有经验,还有能够直接应用的验方。先生授人以鱼和渔,可谓用心良苦。从这些佛门经验中,体会到纵使是非常普通的经验方,平淡无奇,也需要从熟识医理和勤于实践中获得。
  • 摘要:戴氏正骨法传承200余年,在理论与临床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体系,且影响深广。笔者根据戴氏家族发展脉络及相关史学资料,对戴氏正骨的渊源进行考证,特别是戴氏正骨法的开山鼻祖的考证,对于研究戴氏正骨技艺的学术源流方面有重要价值。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在“太平军兴(1851-1853)”及“战略发展(1853-1856)”时期在与清军的较量中处于绝对优势,其军医在该时期受伤走失的可能性不大。而在随后的8年中,太平军渐处弱势,特别是1861年东关的失陷,军医走散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此时,戴氏第二、三传人分别是49岁和22岁。中医正骨技术以临床经验积累为特点,该传人接受太平军医传授的治伤经验,并使戴氏伤科成为自成一家的戴氏正骨法,从年龄上判断,该传人应该是戴立扬,这也与《戴氏正骨术》中的推测不谋而合。而对于太平天国时期伤科发展及其对戴氏正骨法学术思想的影响,留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 摘要:文章介绍了灸法的起源、作用及其存在的不足,探讨了灸具的创新。根据艾灸器械的作用,将灸具分为两类:一是治疗性艾灸器械,用于临床治疗,形成温灸器灸法;二是辅助性艾灸器械。两种艾灸器械的分类有利于灸具研究。现代一般将灸法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梅花二十四灸主要指温灸器灸法以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相互配穴应用方法。移光定位针法和“脏气法时”针法是周楣声教授家传时间针法,是一种在“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的按时取穴针刺法,灸具的发明创新使灸法可以在各种条件下操作,不但可以按照传统的子午流注针法进行取穴施灸,更可应用于移光定位和“脏气法时”两种取穴法。周楣声教授重视“改革灸具,创新灸法”,认为灸效之不彰,主要在于灸法之原始,因此改进灸具与灸法,乃是发扬与振兴灸法的一项必要措施,先后研制了灸架、喷灸仪、点灸笔等10余项灸具。
  • 摘要:道也者,无有者也,一生万,以道范之“自然科学”,其自究竟好不好,以道鉴之:没有不好就没有好,没有好就没有不好;不好就是好,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不好,好就是好。不管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时候,它有可能给人类、环境带来危害。自然科学的缺点是被滥用盗用,法西斯、环境问题、核威胁就是最好的证明。自然科学永远没有头(自然不存在,自然科学也将不存在),道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自然科学具有环境问题性、核威胁性,道全是利益性、指导性。谬哉,全盘西化之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吾弗为。道的内容是一个“和”字,和的能量比斗的力量大。指出自然科学的缺点及宗教缺陷,以利于更好地发展自然科学。
  • 摘要:王静怡主任医师长期致力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本文就其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疗经验进行总结。文章介绍了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并创制涤痰化瘀、补气通阳方剂。综观该方,谨守病机,配伍精当,药简力宏,谴药组方的基本思路是以天麻配白术、茯苓,熄风涤痰,健脾除湿,涤痰而不忘健脾;以川芎伍葛根、当归、鸡血藤活血化瘀,祛瘀而不忘养血。全方共奏涤痰化瘀,镇眩通络之功,是治疗痰瘀痹阻脑络所致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良药。青年人眩晕以颈性眩晕为主,除手法复位及理疗为主要方法外,中医的辩证施治也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 摘要:膜样痛经,以其行经腹痛不移,随肉眼见大量瘀块排出阴道始缓,且瘀块经病理检析系子宫内膜而得名。朱南孙教授认为,痛经一症,其病机是“冲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血脉营卫,周流不休”、“血脉流通,病不得生”,阻断瘀块的形成为主,化散已形成的瘀块为辅,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朱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借失笑散、夺命散、通瘀煎中诸药化裁而成一首主治膜样痛经的方子,名为加味没竭汤。案例一中,因患者素有癥瘕,故重用生蒲黄活血化瘀,服用12剂后痛经明显减缓,但仍感肛门坠胀,伴经后大便次数增多,此为湿热未除,肝脾气滞,故用柴胡、玄胡、川楝子、留行子疏肝理气,青皮、陈皮理气健脾,经治疗半年余后,患者已无痛经,诸症缓解。案例二中,患者月经量多用生蒲黄化瘀止血,茜草凉血止血、活血通经,海螵蛸收敛止血。丹参、丹皮凉血活血,血竭归心肝经,用之活血化瘀止痛。服药两周后腹痛显减,量仍偏多,伴瘀块排出,恐瘀引不畅,留滞胞中,治拟益肾化瘀调冲,此次用药生蒲黄减半,为是使化瘀之力稍减,加炮姜炭、大黄炭、焦楂炭增强止血之力,花蕊石收敛止血。二诊服12剂后,电话随访患者药后诸症皆平。案例三患者为原发性痛经,病机较为单纯,主要是冲任气滞血瘀,服加味没竭汤两周后,痛经大减,再加制香附、川楝子理气巩固止痛之效,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 摘要:文章介绍了新安医学内科主要学术思想,阐明曹恩泽教授辨治肾病学术思想是对“固本培元派”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对新安“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对“活血化瘀通络”法应用的继承与创新,对新安医学“燥湿为本”和“化湿攻下”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对“医门八法”的继承与发展。且在对新安传统医学理论继承基础之上,曹师通过多年临证和感悟,在中医肾脏病诊治方面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理论,其源于新安医学,但又在实践中发展了新安医学。这对于指导中医工作者如何传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有深远意义。
  • 摘要:震颤麻痹又称为"帕金森氏病",是中年以上比较多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变性疾病,其病理上表现为黑质和蓝斑核变性,导致多巴胺神经元严重缺失.文章介绍了中医对震颤麻痹的认识,探讨了肝肾以及脾肾与震颤麻痹的相关性,提出痰瘀互结是震颤麻痹的关键病理因素之一,宋教授采用“健脾益肾,平肝熄风,化痰散瘀”法治疗震颤麻痹。本病老年患者居多,多属肝肾阴虚,故老师在用药时选用大量白芍以养血敛阴,柔肝平肝,而不用柴胡,是因其性轻清,主升散,疏肝气但却耗气伤肝,使其阴血复伤。
  • 摘要:慢性胃炎现已成为门诊极其常见多发的疾病,笔者就慢性胃炎(胃院痛)120例治疗情况进行总结。本文所报告120例皆为门诊病人,皆因心口(胃院)胀满、上腹正中或两肋不规则疼痛、嗳气、心口灼热等症状反复发作而求诊,作者从肝郁气滞、肝气阻胃型,肝胃湿热、肝气郁遏型,脾胃虚弱、寒凝气滞型,气滞血瘀、胃络瘀血型四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分别阐述了其症见及治疗药物,取得良好疗效:症状全部消失,不再服药治疗且生存、生活、劳动自如占63.3%;症状基本消失,个别偶有上腹胀满或不适,遇有生气而打隔等占36.6%;总有效率100%。
  • 摘要:王毅刚老师以经筋病论治软组织慢性劳损疼痛有独到的经验和见解.文章介绍了软组织慢性劳损与古代经筋病,提出“以痛为输”是筋痹症治疗取穴的经验,对于治疗处理阿是的原则,王老师提出从最显著的痛点开始,分次处理。依王老师临床应用的经验,正确运用多针刺或多向刺的技术,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认为当今患病人士体质,早已非彼时之布衣,当属大人之类,就临床治疗,不用燔针,必用热熨。且在针刺留针过程中,同时活动和牵引脏腑组织器官的气机流畅的方法叫“动留针术”,常用方法为:在远离疼痛患部的肢体远端选穴针刺,同时进行患部肢体的运动;疼痛患部的肢体选穴针刺,取针后再进行患部肢体的运动。
  • 摘要:张志远老师乃中医大家,在诸多内科杂病的治疗上集百家之长,选药独特,疗效显著。现就眩晕一证,列先生之常用药,试揣其用药规律。先生治疗眩晕时,常用平肝息风类药物,但痰邪并非单独出现,往往与风、湿、热等邪相兼发病,且与风、湿兼夹而作眩晕者为多,因此,先生在治疗时常选用祛痰药。先生调理血压在正常范围,而发病以猝起头晕眼黑,站立不稳,有欲倒之感为主要表现的眩晕时,常加冬葵子、茯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而风药治疗眩晕,又充分体现了先生精确的辨证论治水准。综上,先生治疗眩晕多从肝阳化风、痰湿以及上虚外感入手。从其选药思路来看,先生确为集百家之长的大家,其用药体现了诊治眩晕的主流思想,即“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而用药又颇具灵活性。在选方用药上,法从诸家,而又不拘泥于诸家,灵活运用,切中病机,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思想。先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人们字字揣摩,细细推敲,若如此,必能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悟。
  • 摘要:桂芍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史老师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各种痹症表现为关节肢体肿痛痛、活动困难者,根据感受邪气种类、受邪部位、寒热、兼证之不同,加减用药,每每取得良效。文章以桂芍知母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多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痹症为例,阐明本方立意攻补兼施、寒热并用,适用于感受风寒湿邪,正虚邪实,伏邪有化热趋势者,为寒热交错、虚实夹杂证,方中既有麻黄、桂枝、附子等温热药物,又有知母等凉药,既用防风、麻黄等祛风散寒以祛邪,又用芍药、甘草和营以利气血,临床可根据患者的虚实寒热情况加减化裁。
  •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归属于“黄疸”范畴,病因有外感湿邪、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倦内伤以及禀赋不足几方面,病位可论及肝、脾、肾、胆、胃等,病性虚实夹杂,临床可表现为“湿-淤-毒-虚”的演变过程,但以湿邪、淤血贯穿疾病始终。治疗时在祛湿(清化、温化)的基础上,加用活血的药物,能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倪珠英教授擅治小儿脾胃病,临证突出脾胃在小儿内伤杂病中的特殊地位,常从调理脾胃着手,治疗五脏病。文章阐明扶脾土论治五脏病,并就“扶中”外治法的揉腹、手指点穴、捏脊、扶阳罐温灸、温刮痧等进行介绍,可对大部分临床常见病种,包括:小儿发热、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滞颐(流口水)、腹痛、便秘、呕吐、泄泻、厌食、疳积(营养不良)、夜啼、惊风、小儿遗尿、五迟、肾病综合征等,取得较为满意效果。
  • 摘要:刘锐教授是国家名老中医,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专家,全国第二批继承老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文章就其治疗肾脏病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急性肾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风中肌表,肺经受邪,金水不能相生,发为肾病,故治疗上以祛风解表为主,再据兼夹之证,或利或清,随证治之;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为五脏气化失司为本,风寒湿热郁结为标,基于此病机认识,老师在治疗慢性肾炎时,突出化气,兼及利湿、活血、解毒;肾病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老师认为本病主要病机是五脏气化失司,尤以肺、脾、肾三脏代谢失调为主,即肺失宣化、脾失运化、肾失温化而致;紫癜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是郁热和淤毒交织为患,其治以清热、凉血、化淤、解毒为大法,立活血解毒汤等。
  • 摘要:腹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文章对明代医家张介宾对腹痛的论治见解进行了总结。腹痛之要,当别“三焦”,张介宾首次将心痛、腹痛、胃院痛区分开来,这为秦景明提出腹痛的定义打下基础,其在书中除阐述分辨三焦论治外,还从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对腹痛的辨证进行论述。并就论治经验论述了上焦腹痛、中焦腹痛、下焦腹痛的刮痧法和灸法。
  • 摘要:马大正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妇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用经方治疗妇科及各类疑难杂症疾病,著有《妇科证治经办心裁》,文章对其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本文以一例肠伤寒所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为例,马老认为患者肠伤寒愈后出现精神障碍,逐渐加重,表情迟钝,惊恐易哭,多虑等,其根本原因是心阴虚,神明不主,故投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辅以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三诊后精神及思维障碍消失,已恢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以一例垂体肿瘤术后寒热错杂患者为例,马老认为此为阳维病,阴阳失调原因之一均系阳维为病也,故以桂枝加黄芪汤加味调和营卫,温阳益阴,补任充督,辅以鹿角胶以补督壮阳,龟板胶以益任滋阴,任督充益,可以维系一身之阴阳,从而使寒热诸症悉除。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祖国医学中并无对应病名,其诊治散见于“癥瘕”“痛经”“不孕”等论述中,戴德英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和总结,参照仲景治疗肠痈之附子薏苡败酱散,去其中附子并加用清热活血之红藤、桃仁、薏苡仁等创立化淤消癥、活血清热的复方“红藤方”。通过方义分析、加减运用、内外合治,阐明其药理活性,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很好的疗效。
  • 摘要:月经不调为妇科常见病,文章阐明,徐老治疗月经不调以调节冲任功能为主,针对经期进行治疗,重视调肝疏肝,喜用花类药物,临证辨证论治,灵活加减,另外,徐老师向来重视情志致病的病因病机,常通过问诊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现有情绪不良者.则加以言语开导,缓解患者紧张及抑郁的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情绪因素较明显者,还辅以佛手、香橼皮、郁金等加强疏肝理气解郁之力。
  • 摘要:交感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一种类型,该病属祖国医学中医“项痹病、眩晕病”范围。王宏坤教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洛阳平乐郭氏正骨名医高云峰,从医五十余年,善于手法治疗各种疾病。在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时,王老师善于采用“脊柱拔伸调曲手法”结合“心理疏导”,能够充分松解颈项背部肌肉,调整颈椎结构序列、曲度,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达到新的动静力学平衡从而达到临床症状的解除,此法经过临床实践证实,效果良好。
  • 摘要: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河南省中医院李鲤教授长期从事脾胃学说的临床研究,在临证治疗中运用极为广泛,已经渗透到内外妇儿科的各个领域中,疗效卓著。文章介绍了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并就脾胃的特性及其两者关系论述了升与降、湿与燥,同时阐述了脾胃与肝、肺、肾、心等其他脏腑间的关系。作者从李东垣所处的时代背景、当今的时代背景两方面阐述了时代变迁对病人体质和疾病证候的影响,探讨了中药材品质的改变对遣方用药的影响,寓补于消,妙用保和。从李鲤教授对于脾胃学说的应用与发挥的临证经验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医经典理论的潜心学习是名医成功的基石,长期的临证实践探索发现是名医成长的必经之路,发展创新思维理念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 摘要: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刁本恕将中医多元疗法用于治疗咳嗽,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中医多元疗法为刁本恕总结前人,并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而提出,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医传统外治方法有机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预防疾病复发的一套高效治疗方案”。咳嗽是指因外感六淫,或脏腑内伤,以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有声有痰之证,刁师综合运用中药内服、饮食疗法、药物熏洗、药物敷贴、针刺、刺络放血、灯火灸、耳穴等多元疗法预防和治疗咳嗽,有其鲜明特色。
  • 摘要:张贻芳教授临床54年,在呼吸内科疾病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兹将导师用标本兼治法治疗哮喘的经验进行总结。过敏性哮喘是遗传性疾病,张老师认为本病属禀赋异质,痰浊内阻,脾肾亏虚,一遇六淫外感、吸入异味或情志刺激,则引动伏痰宿饮,内外因相合,气逆痰阻,肺失宣降,哮喘速发,此时治疗当急则治标,待标证缓解再序贯以扶正祛痰。治标以宣透外邪,肃肺化痰为要,据患者体质和证型之不同,选方有别,偏于阳气亏虚内有痰饮体质者,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偏于阴虚痰热体质者,方用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并酌加透表达邪之双花、桔梗、苏叶、藿香等,喘咳重者加地龙、穿山龙、贝母、百部;痰多者加三子养亲汤,胸闷憋气者酌加瓜蒌、薤白、清半夏,气虚明显者加生黄芪、党参。正虚邪实并见,一方标本兼治,顺应阴阳变化,一日并用二方,久病虚中夹实,固本佐以清化,祛邪注重理气,扶正重视后天,阐明标本兼治法若运用得巧妙,确能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哮喘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 摘要:文章介绍了彭培初教授对尿路感染病因病机的认识,其认为尿路感染散见于中医淋证中的热(气)淋、血淋、老淋等病症中,主要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检查常见红细胞与白细胞,分急性与慢性两类。进行辨证论治,阐述了急性尿路感染(热淋与血淋)、性肾孟肾炎、老年妇女(更年期后)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老人尿潴留等的临床症状和中药方药。
  • 摘要:咳嗽是临床常见病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发,或急性发作、或慢性迁延,临床常因咳嗽不解,衍生其它变症.笔者据多年临床经验体会,观咳嗽为病,究其病位不离于肺,病因无论内伤外感,总有风邪为祟,病性虽较为复杂,并常有多脏腑相干,但无论寒热虚实,总有表邪为患.咳嗽病机之表现,是由肺为邪气相干,宣降失司,清肃之气为痰浊所阻,气道滞涩,致使肺之气机逆乱,痰气呛逆冲奔,故而作咳作痰.肺是至为洁净之藏,体阳而用阴,阳用为肺气,阴用为津液,肺气之呼吸宣降,全赖津液润泽,方保气机清肃;一旦受邪气伤袭,肺中津液随气逆乱,逆乱则气机郁结,结则生热,热炎气结则津液凝结为涎为痰;痰涎为津液所化,痰涎生则津液耗,津液一伤,则肺之气道失润,气道失于润泽,则呼吸为之艰涩,气机为之紊乱。故咳嗽病发,多伴有咽喉红赤及气道干、痒、痛、塞诸症。基于以上认识,在治疗咳嗽病证中,采用自拟经验方紫苑安肺饮,治以疏风宣降,养阴润燥,清热化痰之法,加减应用,临床多有效验。方中紫苑,润肺下气;化痰止咳。前胡、桔梗、炙桑皮,升宣降逆,平降肺气;枇杷叶、橘红,止咳化痰,兼和中焦而花湿痰;麦冬、沙参,生津润肺,黄芩、石膏,清肺积热;板蓝根、射干、薄荷、荆芥,疏风利咽,通畅气道;茜草镇咳祛痰,通行血络合方共凑,疏风祛邪,宣降肺气,养阴润燥,清热化痰之功;对于以寒痰湿饮为主者,可以根据主因辨证加减。
  • 摘要:陆拯主任中医师深入探讨天癸的来源、种类、分布部位、具体功用,系统阐述天癸病证的特殊主症、临床表现、证候特点、治疗方法、专门药物等,从而创立了天癸理论体系。文章介绍了陆师应用天癸至神理论治疗长期不寐的经验,其创天癸新论,以“至神”统领“四至”,提出辨关键病机,在于至神天癸失调,调至神天癸,需兼顾脏腑虚实,用天癸专药,以清宁至神为首要。
  • 摘要:文章介绍了任应秋先生对中医文献整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提出训诂学研究是古代文献整理的重要方法,同时类分的研究方法也是任老在文献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文献能够更加方便的学习和参考应用。提要是目录学研究方法,也称叙录、解题、书录,是用以揭示或报道图书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学术思想及评价等,任应秋对提要的益处深有体会。索引是一种比较科学地检查资料的工具,又叫引得,它是将书籍中主要内容或重要名词术语等,逐一摘出,按部首或笔画顺序,依次排列,标明出处,以便检索的方法。表解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可以把冗长的文字叙述简化,精当、醒目、有重点地表述有关内容,使之扮一目了然,其最大特点是提纲契领,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任老善于使用表解,使自己的表达简洁、生动、明了。
  • 摘要:文章以达原饮方中槟榔、草果、厚朴的配伍进行探讨,从中医理论论述,探析了膜原实质,阐释了方剂配伍,并且还从中医文献资料、中医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综上所述,膜原实质上隶属于少阳之半表半里,以手少阳三焦为主,邪伏膜原证治,常会用到槟榔、草果、厚朴三味药,这三味药的配伍在达原饮与诸开达膜原之法中具有非常关键的配伍意义,其配伍直接影响着达原饮以及开达膜原法诸方的主要功效和主治证型,在达原饮及其类方中是不可随意分割的。
  • 摘要:为了克服单纯师徒型传承、院校型传承、科研型传承等传统模式的弊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在总结和借鉴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推进医院内涵建设”的发展战略,以名中医工作室为中心,系统管理其日常工作,搭建多样化平台,全方位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与名中医面对面,构建工作室开放式交互学习平台,配合各科,辅助其海派中医流派基地建设工作,配合院办、党办、宣传处,完成中医传承相关书籍的编撰,配合教学处,积极申报中医传承相关课程的建设项目,配合院部,支持分院中医传承工作的开展,配合院部,做好工作室传承相关课题的开展等。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药学术具有某些独特的内涵特征,即中药为由人加工而成的客观实在,其学术发展主要体现在本草传承,而未能形成流派,古代社会医药未分,业医者多兼营药,或营药者兼以行医。中药学术经验的传承内容十分宽广,但主体内容大致有中药文化,历代和当代名家的职业操守、大医风范、严谨治学态度,以及对人民大众的仁爱之心和极端负责精神,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术见解等,为了搞好继承带教和传承发展,作者提出适宜的传承模式与基本方法:立足于“自傅”,举办传承学习班,总结编写著作,筹建中药标本室,分类实施,实践带教。
  • 摘要:笔者作为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学术继承人,在具体工作中始终把握“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临床是根本”这一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基本纲领,在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章阐明坚守中医信念,争做铁杆中医,并视经典为基础,以经典为源头,确定师承是关键,良师如春暖,同时总结提炼,形成专著,注重临床,彰显中医魅力。朱老一直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兴衰,热心学术的继承、弘扬,应邀赴各地讲学,足迹遍及国内外,所培养的学术继承人遍布海内外。
  • 摘要:文章就如何把优秀的有价值的中医文化和经验传承下来进行研究,介绍了传统师承中医的特点,具有传统文化及中医基础扎实、师徒的双向选择、学习继承老师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临床实践能力强等优点,同时阐述了现代中医教育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视临床实践。但现代师承教育中存在着学习范围单一、对于学术继承人的选拔等问题,提出天人合一是中医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比重,吸收以往名老中医学习经验,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课时,在学习方法上,应该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建立和发展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师承教育,着重培养高级人才。
  • 摘要:刘祖贻研究员从医60年,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科研、医疗、管理方面建树颇多,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幼承庭训,矢志岐黄遇名师,博极医源,勤于临证医术精,注重临床实践,从不脱离临床空谈理论,学验俱丰,又常运用哲学思辨,故临证治疗疾病思路独特,常别出机抒,擅治杂病,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证不拘泥于前人之方,权其意而化裁,圆机活法,拟定多个效验方,继承创新,古今融汇学验丰,乐于传承,德高艺精济苍生。
  • 摘要:为继承刘祖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先后于1989年和2005年成立了刘祖贻名医工作室和刘老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室,初步建立了研究型继承机制。文章对刘老成才经验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刘老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并对其中医古籍进行整理,研究了刘老常用治法。刘老认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更在于创新,并积极致力于经验方的新药开发。研究表明,老中医临证经验的整理、传承,培养了人才,促进了专科建设。
  • 摘要:回顾“刁本恕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发展历程,文章阐明名老中医药专家是工作室的精髓,因为名老专家的追求决定了工作室学科的高度,名老专家的战略谋划决定了工作室学科的方向,名老专家的率先垂范营造了浓厚学术氛围。并从院班子的大力扶持确保学科顺利发展、省市中管局的大力支持劲推学科发展两方面阐述了各级领导支持是学科发展的保障,提出人才梯队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石,临床科研教学是学科发展的支柱,目标一致的团队是学科发展的凝聚力。
  • 摘要: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56例,临床疗效满意。文章介绍了5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通过观察项目,总有效率为84%。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腹水形成主要因肝细胞广泛变性和坏死,纤维组织弥温性增生,假小叶形成使肝脏结构改变、肝功能受损,门静脉压增高,血浆白蛋白减少,激素、电解质和水代谢紊乱,导致静脉内水、电解质和部分蛋白进入腹腔而形成腹水。肝硬化腹水属中医的膨胀范围。其病机多因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劳欲过度,虫毒所伤等使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进而导致气行不畅、血瘀、水饮互结于腹中。而肝炎后肝硬化多以湿热内蕴、血窟阻络、气阴两虚为其主要病机。笔者所拟方诸药合用,益气扶正、化气利水、活血化瘀,故适宜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 摘要:为做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文章阐明导师须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作为传承的导师须身体力行,德识于先,教徒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教学须注重人文,注重传统,重视创新,科学发展。
  • 摘要:平乐正骨“治未病”理念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符合“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三级预防的主导思想。从“治未病”这一思想出发,对非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收效及早康复的防治结合体系,控制疾病的发生,阻止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非脊髓型颈椎病的一条新途径。深圳平乐正骨认为该病属于中医学中“痹证”的范畴,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可归纳为:寒湿外袭;劳损筋骨;气血不和;痰瘀互结;脾肾亏虚;脏腑失调。其中痰淤互阻症的实质是全身或局部的血液流变性发生紊乱,血液呈异常的浓、粘稠、凝聚状态,微循环障碍;而血液粘滞度增高,是引起颈椎病的发生主要原因。并针对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采用“平乐小圆枕、功、药、推疗法”等治法,符合“治未病”防治理念,也体现了由“以治病为目标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转变的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 摘要:名老中医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高级智能资源,截至目前为止,已先后五批对2000多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继承人,进行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文章对邵朝弟教授进行了简介,同时以其为对象,通过访谈、专题讲座、病案讨论、疑难探讨、学术讲座、医案医话、中医经典研读、实验研究等10种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采集邵老的诊疗信息,研究邵老的辨证思维特点。阐述了其顽固性水肿“气血水同治,标与本兼顾”,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平衡阴阳,以平为期”,慢性肾衰竭“顾护胃气,通腑泻浊”等学术思想,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了一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平台,创立了“肾病多虚,阴虚多见”理论,并首创敷贴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确定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补肾祛邪法的治疗法则。
  • 摘要:消渴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多因过食肥胖,饮食适宜,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导致脏腑燥热,阴津亏损所致,且多与血瘀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文章从明清医家医案中选取孙一奎医案、张介宾医案、吴茭山医案、周慎斋医案、汪石山医案五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并分析其临证思路与用药特色,表明明清医家治疗消渴病多注重清热生津,滋阴补肾,但也有医家提出治疗消渴病应注重健脾益气,而脾虚在消渴病的发病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认为脾气虚与消渴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所以治疗上重用健脾之品,如黄芪、山药等。
  • 摘要:班秀文教授为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对男性不育症的论治有独到之处,本文就班秀文教授论治男性不育症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介绍。文章介绍了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病机,班老认为治疗不育症应以补肾填精、疏肝理气、调补肝肾、气血同治为总的治疗原则,并就肾精亏虚、肾阳虚衰、肝肾阴虚的辨证论治进行了阐述。班老临证多年总结了一套用药方法,在治疗男性不育症中用药亦有独到之处,对鸡血藤和沙蒺藜两味药在治疗中运用独特。不育症是困扰着育龄夫妇的问题,也是反映了家庭幸福和生活状况的一个指标。班秀文教授临证数十年,对男性不育症有所研究,认为不育症的治疗重点在于肾、肝、气、血,在滋肾补肝时,应配合活血通络、辛甘芳化、温阳通络之品,以致气血通行、精血生化、阴阳调和。
  • 摘要:文章介绍了“益肾蠲痹法”的基本内容:正气亏虚、痰瘀痹结的病机观,辫证为主、病证结合的诊断观,益肾壮督、蠲痹通络的治则观,虫草并用、搜剔顽邪的用药观,兼收并蓄、综合调治的整体观以及以人为本,身心同治的预防观,并就“益肾蠲痹法”的适用范围、治疗方案、疗程及临床路径、不良反应等进行阐述。“益肾蠲痹治疗风湿病”技术是在继承国医大师朱良春经验基础上,以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经过几代传承人继承、创新,在痹证治疗上取得的些许成绩。为弘扬中医事业、培养中医继承人,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仁心仁术、医人律己的医德教育是前提,师承为基拙,挖掘名医学术思想是关键,诵读经典、临床侍诊、勤于实践是途径,继承创新、形成成果、推广应用促发展。
  • 摘要:文章阐明中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元气亏虚,痰瘀互阻是中风病形成的关键环节,且久病入络是中风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崔应麟教授采取益气活血通络祛浊法进行治疗,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根据中风病的特点研制了以人参、丹参、三七参、土元、水蛙、大黄等药物组成的院内制剂—康益胶囊,用于预防中风病。中风病重在预防,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选方,在疾病发生前进行有效干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符合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
  • 摘要:李发枝教授是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本文择其应用三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多重感染、反复发热,糖尿病并闭塞性动脉硬化、自主神经病变,动脉硬化眩晕耳鸣等内科疑难杂病的医案进行介绍,阐述了三合汤进行加减的中药药理,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 摘要:陈大舜教授潜心于中医内科病的研究,尤其是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疾病及中医内科辨病论治的研究,擅长内科杂病及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文章对其灵活运用“阴阳互济”法论治糖尿病,凉血散血法论治内伤血证,益气养阴为主、多法合用论治甲状腺疾患,调理气血法论治妇科病,补虚化痰祛瘀法论治中老年慢性病,从风论治皮外科病等临床经验进行阐述,陈大舜教授擅于古方今用,创立运用经验方,且擅用药对,剂最考究。
  • 摘要:脉学是利用切脉诊治疾病,是中医诊法学中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张老继承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在临床上非常注重脉诊,然后辅以望、闻、以及重点的问诊,倡导通过脉诊来进行病因病机分析,验之临床,疗效卓著。老师的脉学理论,除了寸关尺、浮中沉、胃神根及28脉等之外,对脉力、脉位、脉势、脉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脉诊基本思维应从气机动向分析入手,分析阴阳、脉气、脉质,通过诊脉来分析病因病机,将脉从阴阳分类,总体上把握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并从气机动向分析脉象的脉气、脉质。
  • 摘要:文章就张磊主任医师自拟丹百汤治疗胃痛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文章介绍了胃痛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其治疗原则和方药,治疗当以化瘀通络,理气止痛,兼以益胃养阴为基本治则,用药上要注意理气行气药物和活血化瘀药物药味的选择与药物用量的厘定,同时选用有轻灵、灵利之性的方药进行治疗,用药要有药味少、分量轻,或药味虽多而分量很轻的特点,以轻清之品,开启胃气。在所举病案中,张老师应用丹百汤都是以最初拟定的剂量用药,很能体现出其灵动法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至于其他加减用药则随辨证而定夺,这也体现出了张老师“师古而不泥古”的学术态度。第一个病案,患者兼有经暗乳胀等肝郁之候,故又合用了失笑散、金铃子散,以加强活血化瘀,疏肝调经的作用。第二个病案,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诊断明确,加入了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的蒲公英,这是张老师治疗胃病的个人经验所得,屡试不爽。第三个病案,患者胃痛兼有口干便秘,说明内有积热,府气不通,正合丹百汤所治之症,加入全瓜蒌以清热润肠通府,加入郁金、降香以增强丹百汤化瘀理气止痛之功,由于方药对症,患者仅服药7剂而愈。
  • 摘要:姚椿龄老先生从事临床工作近50载,积累了大量的用药经验,临床疗效颇高,文章将姚老临床最常用的几组药对进行了总结。忍冬藤、土茯苓是姚老临床使用频率颇高的一组药对,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因湿热偏重而导致的各类疾病;鸡血藤味苦、甘,性温,入肝、肾经,功能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等证,大血藤味苦,性平,归肝、大肠经,功能解毒消痈,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用于治疗肠痈,痢疾,乳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虫积腹痛等证,姚老临床使用这一药对主要用于治疗因血虚,血脉不利而导致的肢体末端的麻木、拘挛、疼痛,及关节的痹痛,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川牛膝、车前子这一药对姚老经常用于小便不利的病证,小便不利包括小便的频急短少、便时的尿道灼热刺痛及便后的淋漓不尽等症,姚老指出小便不利的病因虽多,但临床上最常见的莫过于下焦及膀胧湿热;佩兰叶、薏苡仁药对中佩兰叶为芳香化湿药,薏苡仁为利水渗湿药,二者合用祛湿之力倍增,可增强健脾除湿的功效,姚老常用此药对治疗因湿阻中焦而见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舌苔白腻者。
  • 摘要:米烈汉主任医师从医40余载,对诊治中医内科、妇科及疑难杂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于糖尿病的诊疗思路,则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经验。文章阐明,米老师在研习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感悟认为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之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虚、淤、毒,其本是虚,即气阴两虚,其标为实,即淤毒互结,二者互为因果。并分型辨治,确立理法方药,老师指出,糖代谢紊乱是糖尿病(消渴)及其并发症的致病主因,并将此称之为“糖邪”,临证分为:糖邪伤正、气阴两虚型;糖邪内郁、肺燥胃热型;糖邪阻络、气虚血淤型;糖邪伤肾、肾虚失固四型。治疗思路以“益气养阴为根本、祛淤排毒贯始终”为大法。同时重视食疗,因病制宜,配合运动治疗,因人制宜。
  • 摘要:连建伟教授对口齿疾病的认识见解独特,其治疗口齿类疾患,随证出入,用方巧妙,法活而效佳。文章选取调和木土法以愈口疮案、清胃凉血法以愈鼻疮案、益气养心法以愈言语謇涩案、益气摄血法以愈舌衄案4则为例进行阐述。案一患者心烦易怒,口苦,左关脉弦,右脉缓,证属肝脾有火,以风气通于肝,木能生火故也,其根本病机即薛氏所谓肝脾有火而血虚,故治用丹桅逍遥散以调和木土。案二患者中土禀赋素盛之候,胃火上冲,邪害清窍,故不利而鼻中生疮,连老师治以清胃散加味。案三患者新产之后,气血骤虚,又行输卵管结扎手术,正气大伤而气散血耗,舌本失却濡养,故见言语謇涩,治当补益心脾气血,故以归脾汤为大法。案四患者脾气亏虚不能助肺,而肺属金,开窍于鼻,而所生者脾土也,故见鼻衄,法当补脾气,养肝血,故以补中益气汤合逍遥散合方治之。
  • 摘要: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当今重要的慢性疾病。周端教授主张分期论治,补益心阳贯穿始终,认为心气亏虚是慢性心衰发病之本,贯穿疾病全过程,且心气鼓动气血,以阳为用,故治疗上需重视补益心气,温补心阳。同时重视“瘀血”,善于使用虫类药,常用补气活血、温阳活血、行气活血等方法。周师认为膏方治疗慢性心衰时,一定要顾护脾胃,脾气健运,药物才能吸收,脾土壮旺,气血才不会生化乏源,且要兼顾合并症,善于借鉴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