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四川省第六次呼吸病学与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四川省第六次呼吸病学与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四川省第六次呼吸病学与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5-10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四川省第六次呼吸病学与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按2002年GINA分级标准,哮喘非急性发作期和急性发作期,前者分为4级.我国2003年诊治指南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慢性持续期仍分为4级.本文重点讨论慢性持续期分级治疗的若干问题。
  • 摘要:众所周知,支气管哮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20年来随着GINA方案的推广普及,哮喘防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探讨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方案和临床防治。
  • 摘要:由于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已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大致占所有药品的10﹪,而我国最低的医院约占30﹪,基层医院可高达50﹪,其中不乏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包括无指征预防用药,无指征治疗用药,以及抗菌药物品种选择错误,给药途径、剂量、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从而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增加,甚至治疗失败.本文探讨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发展,降低医药费用,以及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了可行的依据。
  • 摘要: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NIPPV)是指通过鼻面罩将呼吸机与病人相连,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而完成通气辅助的人工通气方式.随着鼻面罩和无创通气设备的改进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NIPPV技术已经得到了众多临床医生的充分肯定.但具体到每一例病人而言,NIPPV技术的实际临床操作如何往往成为影响其临床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按照NIPPV的实际操作步骤为顺序,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资料对NIPPV的临床操作技术进行总结。
  • 摘要:目的:氯氮平所致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可致严重的急性呼吸衰竭,本文通过经面(鼻)罩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的应用,使此类疾病的抢救得到了更为有效、更为安全的手段. 方法:(1)对象15例患者均为我院确诊精神疾病患者,诊断符合CCMD-3中相应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13例,焦虑症、抑郁症各1例.,平均年龄35.46±4.72岁,精神疾病史2~5年,其中3例伴有肺气肿史,2例有糖尿病史,15例均无药物过敏史.(2)氯氮平使用情况:15例均为口服途经给药,常规剂量150--350mg/d,平均用药时间2.8±1.4年,12例在本次病情加重前1-5小时一次性口服大剂量氯氮平,量为1500--7500mg,另3例为常规剂量.(3)治疗情况:1)立即停止氯氮平使用,量大或不清楚口服剂量者给予洗胃,同时给以糖皮质激素、速尿、纳络酮、氨茶碱等治疗,积极维护循环功能,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2)15例均同时应用美国伟康公司BiPAP.HarmonyS/T型呼吸机,通过螺纹管与面(鼻)罩相连.工作压力0.35-0.45Mpa,模式S/T,吸气相压力(IPAP)10-16cmH2O(1cmH2o=0.098kpa),呼气相压力(EPAP)4-6cmH2O,保证潮气量400ml以上,备用送气频率14-18次/分,湿化用含30﹪酒精的生理盐水,温度为32-35摄氏度,吸入氧浓度5升/分.根据PaO2或SaO2调节各参数.持续BiPAP适量时间2-3天. 结果:(1)本组15例患者有13例较好地耐受鼻(面)罩,2例经多次示范并从低频率、低压力起始可勉强耐受鼻(面)罩,用鼻罩6例,面罩9例.治疗1小时,7例呼吸困难缓解,呼吸频率减慢,双肺湿罗音减少,3例6小时后缓解.此10例中有2例于1天后试图撤离呼吸机,但因症状又复加重,继续使用3天.15例中有2例因病人放弃治疗未能完成疗程退出观察.有效病例均显示病人一般情况、血压、心率改善.(2)经上述治疗,本组存活10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BiPAP参与治疗组死亡率23﹪. 结论:(1)BiPAP是抢救该类疾病重要手段,方便,安全,有效.(2)病程越短,病情越重,患者耐受面(鼻)罩越好,相反起病缓慢,有慢性病基础,效果相对较差.(3)尽可能用鼻罩,有利于患者吸痰,喝水,进餐,简单交谈等,并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4)若分泌物太多,一般吸痰难以有效时,应果断放弃经面(鼻)罩通气,改为气管切开,仍可通过一定装置使用BiPAP.(5)严密监护,根据SaO2及病人情况调节各参数,以患者能忍受,血气分析又能改善为度.(6)通过本临床的观察,BiPAP不失为抢救氯氮平致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生存质量(QOL)的影响. 方法:选择Ⅱ级COPD患者86例纳入观察,所有患者经过10~15天的抗感染、对症治疗进入缓解期后,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服用小剂量氨茶碱0.1tid及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吸入普米克都保400μgbid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奥克斯都保9μgbid,疗程共6个月.42例治疗组病人中32例完成治疗,44例对照组病人中37例完成. 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有显著提高(P<0.01);而对照组FVC、FEV1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但绝对值呈下降趋势.QOL总均分、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提高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在治疗组中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在对照组中尚有上升趋势,但与治前无显著差异. 结论: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长期联合吸入能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显著改善病人的QOL,是中度COPD患者一项良好的治疗选择.
  • 摘要:目的:观察体外试验(InVitroTest,IVT)过敏原检测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10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用IVT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进行血清总IgE、屋尘、尘螨、霉菌、豚草、蒿属花粉、树花粉的检测. 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清总IgE阳性率为90.48﹪,常见吸入性过敏原中尘螨的阳性率最高. 结论:IVT具有安全、可靠、无痛苦、操作简单、急性发作期仍适用、不需停用抗过敏治疗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有超敏反应史者、疾病急性发作病情不宜停药的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痰液中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a(MIP-1a)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采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9例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哮喘患者痰液MIP-1a水平,同步测定哮喘患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含量及肺通气功能(FEV1占预计值﹪). 结果:哮喘轻、中、重度发作发作期患者痰液MIP-1a水平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发作期与缓解期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哮喘缓解期及发作期患者痰液中MIP-1a与FEV1占预计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39,-0.447,P均<0.05),而痰液中MIP-1a与EC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1,0.527,P<0.05).13例中、重度哮喘患者治疗后,痰液MIP-1a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哮喘时痰液中MIP-1a水平显著增高与哮喘气道炎症状况相一致,并随气道炎症消长而变化,痰液中MIP-1a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道炎症状态,痰液MIP-1a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以痰液作标本较支气管粘膜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安全、简便、实用、无痛苦,患者更容易接受且不受病情限制,适于临床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指导抗炎治疗.痰液MIP-1a参与了哮喘急性发作并反映哮喘的严重程度.
  •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院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3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肺结核治疗均用异菸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或异菸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强化治疗2~3个月,巩固治疗用异菸肼+利福平,总疗程9个月~1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胸部X线等检查.肺结核疗效评价标准:X线显示病灶吸收或硬结钙化,空洞闭合或开放性愈合,痰菌阴转2个月连续3次. 结果:糖尿病合并肺结核鲜有典型结核中毒症状,其中以咳嗽咳痰、纳差乏力、心悸气促为主要表现,低热盗汗不明显.肺结核的X线表现为大片状或多发小片状阴影,病灶中心密度浓密,周围淡而模糊,尤其以多发小片状阴影最为典型.有些表现为厚壁、薄壁、无壁空洞.病灶分布:51个肺段发现病变,其中在一般肺结核常见部位(70.6﹪),上叶尖后段25个(49﹪),下叶背段11个(21.6﹪);少见部位(29.4﹪),上叶前段5个(9.8﹪),右中叶4个(7.8﹪),左舌叶2个(4﹪),下叶基底段4个(7.8﹪).本组23例(65.7﹪)呈多个肺段病变,12例(34.3﹪)表现为单个肺叶或肺段病变,其中5例发生在少见部位,右中2例,左舌叶和上叶前段各3例.血糖控制程度明显影响结核病灶的愈合.肺结核治疗结果:病灶吸收11例占31.4﹪,空洞闭合12例占80﹪,病灶纤维化、钙化28例占80﹪,痰菌阴转8例占100﹪. 结论:积极控制好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关键,适当延长抗结核治疗疗程效果可能更佳。
  • 摘要:目的:探讨延缓吸收性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为延缓吸收性细菌性肺炎的治疗提供可能的帮助. 方法:将7例延缓吸收性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X线变化、病原学进行总结. 结果:(1)本组患者年龄偏大,平均年龄49岁.(2)7例中有4例患者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均有明显发热,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平均需23d.(3)胸部X线病变面积大,多为叶段以上肺炎,4例为双侧肺炎.(4)胸部X线病灶完全吸收需47.5d. 结论:延缓吸收性细菌性肺炎吸收缓慢的原因与感染的病原菌的变迁、细菌毒力的增强以及患者免疫功能有关,治疗中应结合病原菌、机体免疫功能状况选择有效抗菌素.
  •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 方法:使用美国伟康BiPAPSynchrony呼吸机,采用同步控制/时间切换,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治疗组20例,平均使用18小时. 结果:治疗组的心功能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缓解病情,是治疗CHF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 摘要:气道反应性增高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气道反应性测定可作为除外和确定诊断的有力依据.气道阻力的变化可较好地反应气道的高反应性.前文报告了最大通气量测定前后气道阻力变化对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近一年来,我们继续观察慢性咳嗽患者测定最大通气量前后气道阻力变化与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及舒张试验的对照,以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本文将我们的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供进一步验证和临床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农民工职业性肺病的临床问题. 方法:回顾性总结近年诊治的一组农民工职业性肺病患者的病情. 结果:本组病例12例,均为男性农民患者,全部患者均否认矿山井下作业病史,有从事露天石工接触粉尘15-30年病史者10例,从事铁匠20余年1例,从事粮食加工者15-20年者2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17岁,患者多因慢性咳喘、咯血就医,影像学检查提示:符合Ⅰ期矽肺改变者7例,Ⅱ期4例,Ⅲ期1例,合并肺结核4例,2例有空洞形成.6例完成了肺功能测定,轻度及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各2例,轻度及中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各1例. 结论:农民中的职业性肺病值得重视,尤其农民中的石工肺是防治的重点之一.尘肺病是危害矿工特别是煤矿工人健康最严重的职业病.由于肺内吸入大量粉尘,导致肺组织不断纤维化,进而导致全身性疾病.据报,截至2001年底,我国累计发生尘肺病人数已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尘肺病人的总和.职业性肺病近年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矽肺居各种职业性肺病之首.但我们近年来在临床上注意到一组农民从事开山建房等职业,长期接触石粉而致从事石匠的农民也患有严重的尘肺,甚至有严重的肺功损害或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一直未受到人们的注意。
  • 摘要:肺结核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为提高对老年肺结核的诊治水平,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一组老年肺结核患者的CT资料,探讨其CT的影象学特征。
  • 摘要:目的:探索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特征,分析纤维支气管镜(FB)对支气管结核的检出率及镜下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 方法:对4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下表现、临床症状、胸部X线、实验室检查情况分析. 结果:纤支镜检查示:Ⅰ型11例,占26.83﹪;Ⅱ型8例占19.51﹪;Ⅲ型:肉芽增殖型17例,占41.46﹪;Ⅳ型5例,占12.20﹪.镜下所见管腔内各种类型病变互有重迭,其病变表现具有一定特征.31例镜检前后进行痰菌涂片检查2~6次/人,仅6例阳性.41例经FB刷片行抗酸杆菌检查,有12例阳性(阳性率29.3﹪).41例行活组织检查证实为结核36例(87.80﹪). 结论:气管-支气管结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胸部X线表现正常并不能排除支气管结核,确诊主要依靠纤支镜下活检病理、刷检涂片及痰结核菌检查.对不明原因低热和呼吸道症状经积极抗炎治疗无效者,应怀疑支气管结核及早行支纤镜检查。
  • 摘要: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可能对治疗的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PRVC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型的通气模式,临床上有关PRVC治疗COPD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性研究较少.为了研究COPD患者呼吸衰竭时初始采用PRVC治疗的疗效,将10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例;试验组以PRVC进行治疗,对照组以VC治疗,分别于机械通气治疗1小时、2小时、4小时观察两组外周血pH、PaO2、PaCO2的变化;记录两组于最初通气治疗4小时内每小时所发生的人机对抗次数.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治疗前和通气治疗后1小时、2小时、4小时外周血pH、PaO2、PaCO2分别为7.13±1.45、6.21±0.09、10.85±0.51、7.23±1.52、7.78±0.27、9.85±060;7.27±1.45、8.21±1.36、8.92±0.41;7.26±2.12、7.96±0.11、9.11±0.32;对照组为7.10±1.38、6.59±0.13、11.30±0.36;7.28±1.44、8.8±30.23、8.27±0.29;7.33±0.71、9.25±0.21、6.91±0.21;7.32±1.27、10.08±0.72、6.87±0.33.在同一观察时间,试验组pH、PaO2、PaCO2的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气治疗1、2、3、4小时内两组发生的人机对抗次数分别为85±8、68±5、50±7、52±7、60±5、27±4、22±4、16±3.试验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表明在COPD患者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初始采用PRVC模式的疗效不及VC模式,对这类患者初始采用PRVC模式治疗应慎重,对PRVC模式的临床运用应进行更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 摘要: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发现有些患者可能由于无创正压通气的使用而错过了最佳的人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时机,从而降低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总有效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正确评价无创正压通气的有效率和成功率,近年来一些学者进行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预测性研究,本文就近年来这一研究内容作一综述。
  • 摘要:本文研究睡眠呼吸障碍疾患及其导致的交通事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从多方面导致车祸发生率增高.睡眠呼吸暂停及撞车均很普遍,而后者是所有事故中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负责治疗呼吸暂停患者的临床医师必须提及有关安全驾驶的问题.晚近一些证据显示,模拟驾驶技术可从对照中区分出有呼吸暂停的驾驶员,也可以区分出他们是否具有较低的车祸发生率.同样的方法还可表明,当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接受经鼻导管持续正压通气后,其驾驶能力可提高至正常,且这种提高可十分迅速.用于对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避免发生车祸的花费显得很有效,告诉这些患者什么是瞌睡状态下开车,并提供关于治疗功效的客观证据,这对减少事故发生十分重要。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发症反应有关.治疗目的:①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②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③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④降低病死率.COPD稳定期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患者的教育与管理;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吸入;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及外科肺大疱切除术、肺减容术及肺移植术等,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1COPD稳定期的治疗,2支气管舒张剂在COPD中的应用,3皮质激素在COPD中的应用,4联合制剂在COPD中的应用,5COPD加重期的治疗。
  • 摘要:2004年COPD新定义: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由于有害颗粒或气体(主要是吸烟)的影响,肺部产生异常的炎症反应,从而产生气流受限,常呈进行性加重.COPD不仅影响肺,也可以引起显著的全身反应.在我国,COPD是肺心病的主要基础病(占82﹪),COPD患者预后不良,最终常死于肺原性疾病和呼吸衰竭.本文研究,一、慢性阻塞性肺病致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二、COPD的病理生理特点,三、机械通气治疗。
  •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抗炎治疗首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目前以吸入皮质激素(ICS)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ongactionβ2-agonist,LABA)的联合治疗模式受到普遍推崇,大量研究证实此种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哮喘.国际的和我国的哮喘指南均推荐阶梯式治疗方案,即根据哮喘严重程度进行初始治疗,直到症状完全控制3个月后再行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考虑到疗程过短是造成气道炎症不能很好控制、症状反复的原因,一般规定在头3个月(有些患者甚至需要6个月)的时间里,患者的用药剂量保持不变,这就是通常采用的"固定剂量"(fixed-dosing,FD)的治疗方案.但是目前研究发现这个方案对于获得最佳的哮喘控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哮喘是一种易变性疾病,即使那些被认为控制得很好的患者仍然会有症状的反复.正因为如此,可调节剂量的方案(adjustablemaintenancedosing,AMD)被提出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改良的治疗措施应用于临床.AMD是将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放在一个单一的吸入装置中(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商品名信必克Symbicort)使用,当哮喘症状恶化时,就增加给药剂量,维持7~14天,待症状缓解后再调整至控制症状所需的最低剂量,治疗期间不用缓解症状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有些研究证实,AMD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所带来的潜在的不利影响,本文介绍可调节剂量治疗方案在哮喘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的误诊原因. 方法:对我院2002~2004年收治的自发性气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我院呼吸内科2002年1月~2004年12月三年间共收治自发性气胸病例56例,其中32例在就诊过程中被误诊,误诊率高达57.14﹪.32例中男性30例(93.75﹪)、女性2例(6.25﹪);年龄为16~82岁,≦20岁4例(12.5﹪)、21~39岁9例(28.12﹪)、40~59岁8例(25﹪)、≧60岁者11例(34.38﹪),平均46.3岁;有肺部基础疾病18例(56.25﹪),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9例(28.12﹪)、支气管哮喘5例(15.62﹪)、陈旧性肺结核3例(9.37﹪)、肺癌1例(3.12﹪),合并有高血压2例(6.25﹪)、风湿性心脏病1例(3.12﹪)、肝炎后肝硬化1例(3.12﹪);有吸烟史者共计22例(68.75﹪)、其中重度吸烟者9例(28.12﹪).职业分布为:农民14例(43.75﹪)、干部4例(12.5﹪)、教师4例(12.5﹪))、工人3例(9.37﹪)、学生3例(9.37﹪)、无业居民3例(9.37﹪)、个体工商户1例(3.12﹪).本组病人有诱发因素26例(81.25﹪),分别是剧烈咳嗽12例(37.5﹪)、做重活5例(15.62﹪)、屏气用力4例12.5﹪)、情绪激动3例(9.37﹪)、上呼吸道感染后2例(6.25﹪);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中严重者13例(40.62﹪),呈端坐位呼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个别有濒死感;有不同程度的胸痛22例(68.75﹪),其中难以忍受者1例(3.12﹪);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18例(56.25﹪);喘息10例(31.25﹪);发热3例(9.37﹪);咯血3例(9.37﹪).查体明显气管移位10例(31.25﹪)、患侧胸廓饱满17例(53.12﹪)、叩诊患侧鼓音12例(37.5﹪)、呼吸音两侧比较患侧明显降低11例(34.38﹪),患侧呼吸音消失4例(12.5﹪);有湿罗音者13例(40.62﹪),哮鸣音8例(25﹪).在确诊前行X线检查共计30例,另二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上级医师查房发现典型气胸体征,立即作闭式引流病情缓解.右侧20例(62.5﹪)、左侧11例(34.38﹪)、双侧1例(3.12﹪).气胸类型:闭合性气胸16例(50﹪)、交通型气胸11例(34.38﹪)、张力型气胸5例(15.62﹪).误诊情况:误诊病种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12例(37.5﹪)、上呼吸道感染7例(21.87﹪)、支气管哮喘6例(18.75﹪)、心源性哮喘3例(9.37﹪)、肋间神经痛1例(3.12﹪)、肋软骨炎1例(3.12﹪)、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3.12﹪)、癔症1例(3.12﹪).误诊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1个月,大多数时间是在一周内.院外误诊27(84.37﹪);院内门急诊误诊5例(15.62﹪),其中3例住院过程中仍然误诊,最短1天、最长5天.结论自发性气胸的误诊率高,以被原发疾病所掩盖、体格检查不仔细为多,最常见于中老年人原有COPD和支气管哮喘者,只注意原发病的体征,对气胸体征甚至视而不见,部份医生忽视最基本的体检;病史特点不支持和表现不典型,而医生又缺乏综合分析来鉴别;由于多种因素限制了及时进行有关影像学检查;但最重要的还是医生缺乏对气胸的警觉,不能识别气胸的一些不典型的征象。
  • 摘要:慢性肺心病因继发慢性红细胞增多和变形力下降,免疫球蛋白增加,常存在高粘血症,并与低氧血症,酸碱失调等互为因果,构成恶性循环,加剧病情发展.本世纪80年代起,针对高粘血症的形成原因,国内使用了血液稀释疗法,肝素和去纤维蛋白酶.近几年,随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对原有治疗方法不断总结改进同时,采用了许多新方法,新药物,开辟了肺心病高粘血症治疗的新领域.本文就此简述。
  • 摘要:目的:监测哮喘患者联合治疗过程中症状积分、气道反应性(以PC35sGaw代表)、1秒用力呼气流量(FEV1﹪)和峰流速(PEF﹪)的动态变化,探讨上述指标对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方法:轻至中度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分为A、B、C三组,初始治疗均为吸入皮质激素(ICS)加长效?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治疗.A组维持固定剂量不变,B组根据哮喘控制水平进行降级或停药,C组在哮喘控制前提下根据气道反应性进行降级或停药.定期随访18月,记录哮喘症状积分,测定FEV1﹪、PEF﹪和PC35sGaw.比较三种疗法的哮喘控制率. 结果:共有105例轻中度哮喘患者纳入研究,46例按研究方案完成治疗和随访.哮喘患者症状积分、FEVi﹪和PEF﹪在治疗后1~4月内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治疗期间症状积分、FEV1﹪和PEF﹪维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持续性改善不明显.气道反应性在治疗1~4月内迅速降低(P<0.05),随后持续降低,并维持在一较低水平,4例患者气道反应性阴转,其中1例在停药后又转为轻度阳性.A组最终哮喘控制率为93.3﹪.B组有80﹪的患者降级治疗,60﹪停药,但有77.8﹪需要复治或重新升级治疗.B组哮喘控制率为50﹪,低于A组(P<0.01).C组降级和停药的比例(56.3﹪和25﹪)低于B组,时间晚于B组,但仅有1例需要复治,哮喘控制率为93.8﹪,与A组相似,高于B组(P<0.01). 结论:(1)ICS联合LABA能够迅速控制哮喘患者症状,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反应性.(2)根据哮喘临床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可能导致降级和停药过早,哮喘易于复发.(3)PC35sGaw是反映哮喘气道炎症较为敏感的指标,可作为评价疗效、指导治疗方案调整的指标之一.
  • 摘要:通过对28例自发性气胸进行常规导管引流(下称常规组)和32例用简易胃肠减压器引流(下称引流组)两种方法治疗的观察,常规组肺完全复张平均时间为78.42小时.引流组肺复张平均时间为41.38小时,两者差异显著(P<0.05).在引流组加快了胸腔排气,促使了肺复张。
  • 摘要:目的:构建屋尘螨Derp2DNA疫苗(pDerp2),并观察pDerp2的免疫原性. 方法:将编码屋尘螨主要变应原Derp2的基因向克隆到pcDNA3.1中,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Derp2在小鼠骨骼肌的Derp2基因mRNA表达;在大肠杆菌中(BL21)诱导表达Derp2重组蛋白,用镍亲和柱层析法提纯重组蛋白;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重组Derp2(A组)、pDerp2疫苗组(B组)、pcDNA3.1组(C组)和对照组(D组).分别用pDerp2及重组蛋白对小鼠进行了免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IgE、IgG1与IgG2a抗体变化. 结果:成功构建了pDerp2,并能在小鼠骨骼肌表达;同时成功表达、纯化Derp2重组蛋白;A组IgG1抗体为(1.48±0.99),IgG2a抗体为(0.56±0.03),IgE抗体为(0.28±0.01),分别与D组相比P<0.01;B组IgG1抗体为(0.45±0.18),IgG2a抗体为(0.65±0.03),与D组相比P<0.01,IgE抗体为(0.04±0.01),与D组相比P>0.05;C组IgE(0.03±0.01)、IgG1(0.06±0.02)与IgG2a(0.06±0.02)抗体,与D组相比P>0.05. 结论:pDerp2能明显诱导小鼠产生IgG2a抗体,与较低水平的IgG1抗体,几乎无IgE抗体的产生。
  • 摘要:目的:研究编码屋尘螨Ⅱ类变应原(Derp2)的DNA疫苗对重组Derp2变应原诱导的变态反应性气道炎症的免疫保护作用,阐明DNA疫苗在支气管哮喘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在DNA疫苗免疫小鼠后,BALB/c小鼠被致敏,再用重组Derp2变应原经鼻激发;通过HE染色(haematoxylinandeosin)和PAS染色(PeriodicAcid-Schiff)观察小鼠肺部炎症和粘液分泌;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IFN-?)和IgE和IgG2a抗体;同时检测脾细胞抗原特异性IL-4和IFN-?;免疫印迹法检测变应原刺激脾细胞对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表达的影响. 结果:编码屋尘螨Derp2变应原的DNA疫苗能有效抑制变应原诱导的炎症细胞侵润和粘液分泌;DNA疫苗免疫明显降低BAL液中IL-4浓度,并有效增加IFN-?的浓度,能抑制抗原特异性IgE抗体产生;变应原刺激DNA疫苗组小鼠脾细胞,其脾细胞主要分泌IFN-?,并且DNA疫苗能抑制变应原诱导的脾细胞中STAT6表达. 结论:编码屋尘螨Derp2变应原的DNA疫苗,通过诱导以Th1为主的免疫应答,从产生对重组Derp2变应原诱导变态反应性气道炎症的免疫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乌体林斯对COPD缓解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将86例COPD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乌体林斯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一年,对比两组患者的发病率、住院次数,并对治疗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进行比较. 结果:乌体林斯治疗组发病次数、住院次数均减少;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及CD4+/CD8+、NK细胞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乌体林斯能够提高COPD缓解期患者的免疫功能,是一种良好的免疫调节剂.
  • 摘要:中心气道指气管、隆突、左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段支气管.中心气道内肿瘤的治疗是胸科治疗的一个难题.肺部疾病介入治疗的兴起,为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手段,尤其对支气管腔内的新生物的切除,提供了新的术式.我们在过去一年里,对6例右侧主支气管内的肿瘤经支气管镜进行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访一年,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
  • 摘要:目的:评价压缩雾化吸入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将300例受检者分为试验组(155例)和对照组(145例),试验组采用PARIBOY压缩雾化吸入机雾化吸入麻醉,对照组采用喷雾壶人工喷雾麻醉.观察患者在纤支镜检查中的咳嗽反应,声门活动情况和术中所需麻醉药量.监测检查前、后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2.6﹪和57.2﹪(P<0.01);术中所需2﹪利多卡因分别为5.2±1.9ml和9.6±9.1ml(P<0.01);两组检查前、后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纤支镜检查前行压缩雾化吸入麻醉可提高麻醉效果和插镜成功率,减少护理工作量.
  • 摘要:目的:讨论支气管结核的发病情况、主要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 方法:对21例支气管结核患者进行临床诊治. 结果:支气管结核患病率女多于男,30-45岁的青中年发病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咯血等,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X线胸片确诊率为14﹪(3/21),胸部CT片确诊率为19﹪(4/21),纤维支气管镜发现率100﹪,活检阳性率61.9﹪(13/21),刷片阳性率24﹪(5/2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总阳性率80.9﹪(17/21),痰涂片阳性率19﹪(4/21),总的菌阳率33.3﹪(7/21),活检、刷片和痰涂片总阳性率90.5﹪(19/21).随访16例,总有效率100﹪(16/16),治愈率75﹪(12/16),好转率25﹪(4/6),3月痰菌阴转率100﹪(16/16),无复发患者. 结论: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漏诊、误诊率较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目前支气管结核临床诊断最敏感、最特异的方法.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是关键,可显著降低其并发症,如肺不张、肺损伤等。
  • 摘要:目的:观察茶碱治疗前后哮喘患者诱导痰诱导痰IL-6水平的变化.评价IL-6与哮喘发病的关系. 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茶碱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早餐及睡前各服缓释茶碱100mg,吸入沙丁胺醇200μg,每日3次;对照组吸入沙丁胺醇200μ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以诱导痰法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痰液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IL-6水平. 结果:在治疗后1月及治疗后2月,治疗组IL-6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哮喘患者痰中IL-6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介质之一,而茶碱对此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提高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诊断水平. 方法:对2001~2004四年中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期肺结核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男76人,女9人,年龄68.5±8.78岁.咳嗽、咳痰85例.低热(T<38.5℃)28例,高热(T<38.5℃)45例,体温正常12例.咯血12例.盗汗13例.心累、气紧56例.痰查抗酸杆菌阳性27例.结核菌素皮肤实验(PPD)阳性率46﹪,无强阳性.血沉>25mm/h占70﹪.外周血白细胞利0d护儿24例,中性白细胞>扭﹪54例.胸部X线征象包括炎性侵润、纤维硬结钙化灶、纹理增多、空洞、胸腔积液、粟粒型肺结核及以k多种形态混合型,具有显著的三多(多部位、多形态、多病灶)特点.做纤维支气管镜5例,病检证实1例. 结论: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的不典型性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加强对肺结核是常见病及两者合并特点的认识,反复送痰检,提高痰涂阳性率,查血沉,熟悉X钱征象的三多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相关联.睡眠心脏健康研究最近表明,中度睡眠呼吸紊乱的病人发生闭塞性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尤其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疾病的危险.调查者们同样发现,对更加严重的OSAS患者,这些危险并不进一步增加,这和临床的观察是一致的:尽管存在严重的夜间低氧血症,并不是所有的OSAS病人都患有明显的心血管疾病.因此,设想有未知的机制保护个体OSAS病人免于心血管并发症的产生.近年来,人们注意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OSAS中的变化,并推测这与OSAS病人长期低氧状态的耐受有一定关系.本文将近年来与OSAS有关的VEGF研究进展综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