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9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探究了1971年-2013年四个省28各站点包含盆地山地高原三种地形的地面最大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四省年平均地面最大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43年无突变年,且存在准22a的年代际变化。月平均地面最大风速表现为1月-4月、9月-12月呈上升趋势,4月-9月呈下降趋势。结合四季分析认为春季地面最大风速最大,秋季最小,并且季节分析同样无明显突变。对三种不同地形地面最大风速分析表明高原地面最大风速值最高,盆地次之,山地最低。年平均地面最大风速空问分布表现为青海地区等值线最为密集地面最大风速值可达13m/s以上,云南贵州地区次之,四川最小。但具体不同量级风速的影响还未进一步探究,是今后需要开展完善的工作。
  • 摘要: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BCC)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历史回报数据,从确定性预报和概率预报两个方面系统地评估了该模式对气温、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季节预报性能,并与BCC一代气候预测模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重点分析了二代模式的季节可预报性问题.结果显示,BCC二代模式对全球气温、降水和环流的预报性能整体上优于一代模式,特别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和海洋大陆地区的温度和降水的预报效果改进尤为明显.这些热带地区降水预报的改进,可以通过激发太平洋—北美型(PNA)、东亚—太平洋型(EAP)等遥相关波列提升该模式在中高纬地区的季节预报技巧.分析表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信号在热带和热带外地区均是模式季节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BCC二代模式能够较好把握全球大气环流对ENSO信号的响应特征,从而通过对ENSO预报技巧的改进有效地提升了模式整体的预报性能.从概率预报来看,BCC二代模式对我国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具备一定的预报能力,特别是对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正异常和负异常事件预报的可靠性和辨析度相对较高.因此,进一步提高模式对热带大尺度异常信号和大气主要模态的预报能力、加强概率预报产品释用对提高季节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最新第3阶段中9和13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数据,集中研究了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期东亚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末次冰盛期东亚地区冬季异常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跨赤道气流和西北太平洋,东亚大陆沿岸及其临近海域为主要的水汽异常辐合区,对应冬季净降水量增加,异常辐散区主要位于热带海洋和西北太平洋,净降水量减少;夏季,东亚地区异常水汽输送通量以辐散为主,大部分地区净降水量减少,对应东亚夏季风减弱.全新世中期东亚地区冬季水汽输送变化较弱,东南部及临近海域和赤道中太平洋为异常辐散区,不利于冬季净降水;夏季异常水汽输送分别来自热带中西太平洋广阔洋面和西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式环流西南侧,东亚大陆大部分地区为水汽异常辐合区,夏季净降水量增加,对应东亚夏季风增强.两个时期外强迫驱动下的经向温度梯度、海陆热力对比和大气含水量变化是上述冬、夏季东亚水汽输送异常的主因.
  • 摘要:高原不仅是天气变化的"启动区",同时也可能是我国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我国处在东亚季风区,东亚季风系统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同时,降水也随季节变化.因此高原对一些升温过程反映敏感,对其研究有助于预测我国东部的某些气温变化趋势,并对全球增暖现象有更全面的了解.由SVD分解第一模态可以看出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东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和南海风速与我国东北部的温度场呈正相关态势,而新疆西部的小部分地区及西南部则与上述温度场呈负相关。当我国东北部温度有上升趋势或我国西南部及南海温度有下降趋势时,我国新疆北部,东北部,中部及东南部风速增大,而新疆西部小部分地区及西南部风速减小。
  • 摘要:利用2000年至2010年TRMM3842降水资料OISST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利用带通滤波、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海表面温度的振荡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海表面温度的季节内振荡存在三个较为明显的周期信号:10天以下天气尺度振荡,10-30天准双周振荡和30-60天季节内振荡,振荡强度在季风爆发后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 摘要:右尾态型L概率分布函数是一种能在任意期间计算概率大小的正偏态、右偏态、右尾型新型分布函数,其随机自变量变化区间是从-1到+∞,或写成(-1,+∞),利用它的边界条件f(-1)=0和f(+∞)=0,得到它的标准化变量[(X-XA)/XA]中的尺度参数必须是随机自变量的时空平均值(XA).文章第一部分介绍右尾型L概率分布函数与一种气象湿润指数,第二部分是其英文介绍部分,第三部分是右偏态型L概率分布函数与一种环境湿润指数,第四部分是其相应的英文部分.
  • 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BCC-CSM1.1自1961-2005年每年开展的初始化回报试验,与无初始化的历史试验以及观测进行对比,分析年代际预测试验能否提高对中国区域近期(10年内)地表气温和降水的预测能力.针对高预测技巧区域,分析其预测时效性,以及与海温和大气环流的关系开展原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年代际回报试验由于包含了初始化观测信息,提前2-5年回报的中国大部分区域降水和中国中东部地表气温的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于历史试验明显减小,但提前6-9年优势不明显。与观测的距平相关系数(ACC)显示,年代际回报试验明显提高了10年内中国中东部地表气温的ACC,但不能提高中国降水的ACC技巧。 在冬季,年代际试验提前一年回报的中国东部气温的ACC技巧相对于历史试验有提高,但在第二年只有华北部分区域的ACC技巧有提高。在春季,提前一年回报的地表气温ACC技巧只在华南区域有提高,提前2-5年对中国中东部气温回报的ACC技巧明显提高。在夏季,提前一年回报的地表气温ACC提高明显的区域位于华北和东北,提前2-5年在西北和中国中东部ACC技巧有明显提高;在秋季,提前一年回报的地表气温在西北和华北ACC技巧得到明显提升。结合中国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在秋冬季节,由于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是北方的大气环流过程,因此只在预测的第一年,即季节尺度上,初值的观测信息对预测结果有影响,在夏季,由于受到海温的影响更大,年代际回报试验对中国中东部的气温在4-7年内都有明显提高。 由于气候模式本身对降水的模拟不够准确,预测的难度较大,年代际回报试验即使在季节尺度上也不能明显提高各个季节降水的ACC技巧。 选取夏季中国中东部地表气温研究年代际试验回报技巧提高的原因,发现该现象与模式提高了西太平洋海温的回报技巧有关。当海温为正异常时,在南海出现一个异常反气旋,其西侧的西南风影响至中国中东部,但未进行初始化的历史试验则不能模拟出这样的环流特征。 研究各个季节气温和降水的预测时效性,年代际回报试验能够在10年尺度内减小中国中东部气温和降水的均方根误差,但未能提高降水的ACC技巧。年代际回报试验能够在季节尺度上提高冬、夏、秋季华北气温的ACC技巧,对于夏季中国中东部气温,由于受到西太平洋海温的影响,年代际回报试验的ACC技巧在4-7年内都有明显提高。
  • 摘要:利用遵义市1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逐日暴雨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Petitt方法研究了遵义市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遵义市暴雨发生有一定的阶段性,上世纪60、70年代较多,80、90年代较少.在1995年和2005年及2011年发生了突变,1995-2004年是暴雨发生最多的一个阶段,2010年后暴雨又处于多发期.暴雨发生有明显的区域性,市内有两个暴雨多发区域,一个在东南部(包括绥阳、湄潭、凤冈、余庆),暴雨中心在凤冈,另一暴雨多发区域为赤水.暴雨气候特征的分析结果对做好暴雨预测预警,加强暴雨灾害防御能力有一定参考作用.
  • 摘要:文中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新疆88个观测站点降水资料,分析了1979-2013年夏季(7月和8月)南亚高压多模态特征及其与新疆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除了青藏高压型和伊朗高压型外,还存在双体型。伊朗高压型和双体型分布产生的降水占新疆夏季总降水的70-90%左右,青藏高压型分布产生的降水相对较少,占10-30%左右。南亚高压的多模态分布对新疆降水有不同影响,伊朗高压型时,北疆部分地区和东疆降水偏多,塔里木盆地降水偏少;青藏高压型时,除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降水偏多外,新疆其余地方降水均偏少。南亚高压双体型对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影响最为突出,当夏季南亚高压呈双体型分布时,塔里木盆地降水偏多。合成分析发现,南亚高压双体型中心位置变化对环流和水汽输送产生不同影响,因而对应的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也存在一定差异。当两个中心同时偏西时,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地区降水偏多,水汽分两步进入塔里木盆地。当两个中心同时偏北时,整个塔里木盆地降水增加,水汽沿着青藏高原东侧绕流进入塔里木盆地。
  • 摘要:为了揭示复杂自然地理条件下邯郸市潜在蒸散变化的特征,本文利用1976-2015年邯郸市16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各气象台站的逐日潜在蒸散量,利用线性趋势、相关系数、多项式拟合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邯郸市潜在蒸散变化特征,并运用偏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气象要素.结果表明:(1)邯郸市潜在蒸散呈北多南少分布;夏季潜在蒸散最多,其次为春季,冬季最少.(2)近40年来,邯郸市16个站点中除武安站外,潜在蒸散均呈减少趋势,尤以东部平原地区突出,减少趋势基本维持在30mm/10a;西部山区减少趋势相对较弱.区域平均潜在蒸散进入21世纪10年代初期有所增加,并维持在平均水平.年潜在蒸散突变年份为1985年,夏秋季潜在蒸散突变年份为1992年.(3)影响年和夏秋季潜在蒸散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日照时数,影响春冬季潜在蒸散的主要气象因子在西部山区主要为风速,东部平原则主要为相对湿度.
  • 摘要:广西的气候特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环境,构成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物种特有性.原始森林山地、岩溶地区及沿海和海岛地区是广西典型的三类生物主要生境地.本文针对广西的三类典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原始森林山地、岩溶地区、沿海和海岛等,开展气候特征分析.综上,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气候特征为:气温白北向南递增,高山地区气温低,河谷地区气温高;沿海及大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原始森林地区和岩溶山地气温和降水分布不均,温差最高可达5℃,降水最多相差达1350mm,这种气温和降水在小区域内落差较大的特点造就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沿海地区气候特点则为气温最高,降水最多,温差较小。
  • 摘要: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资源,本文利用井冈山气象站(代表山上)和宁冈气象站(代表山下)1951-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井冈山山地气候特点,评价了井冈山旅游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1)井冈山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温度适宜.气温月平均值都在24℃以下,主要景区日最高气温月平均值比山下宁冈低5-8℃,这些景区气温宜人,是避暑的天然胜地.(2)雨量丰沛,湿度宜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878.8mm,多年平均降水日数高达214.3d.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5%,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大于81%.(3)云雾多变,日照偏少.全年日照时数1420.6h,多年平均雾日达107.3d,春、冬两季平均月雾日达到9d,4-11月雾日和平均气温基本成反向关系.上半年雾日多,日照时数少;下半年雾日少,日照时数多.(4)井冈山适宜旅游的时间为4-11月,一年长达240d以上.充分研究利用井冈山山地气候资源,有利于深入挖掘旅游气象景观,保护好井冈山的动植物资源,实现风景区自然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 摘要:下垫面是对流层大气热量和水分的直接来源.了解土地覆被状况有助于研究下垫面变化对区域气候系统和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可能影响.本文基于河南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与河南省30m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借鉴制图综合质量评价的思想,以计算空间一致性评价指标为例,在研究区实验不同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案,进行基于面要素的多源土地利用/覆盖制图结果一致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评价单元大小的变化,评价结果所呈现的直方图分布及对应的一致性分布特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评价单元越大,包含的地类越丰富,评价结果的直方图会更趋向正态分布.但在实际应用中,在保证评价结果接近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尺度较小的窗口,以便在空间上表达更细致的制图精度信息.同基于采样点的制图产品精度评价相比,基于面要素的评价方法能更全面、系统地反映不同制图产品之间一致性的空间差异,实现评价区域的全覆盖,是对矢量土地利用/覆盖制图数据精度评价的重要补充.
  • 摘要:利用1976~201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8个气象站的冬季最大冻土深度、气温、地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蒸发、积雪资料,分析了近37a甘南高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进而采用相关系数法进一步探讨了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甘南高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分布与本地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甘南高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梯度呈西北-东南走向,最大值出现在西北部夏河,最小值出现在东南部舟曲.时间变化上,近37a,甘南高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呈下降趋势,西北部高海拔区较东南部低海拔区下降更为明显,甘南高原不同地区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在不同时段内存在明显的3~5a和6~7a的周期反映,除合作、玛曲外,在20世纪80到90年代都发生了减小突变.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影响甘南高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的气象因子主要是热力因子,热力因子中关联最强的是地温和气温,水分因子中与甘南高原大部分站关联最强的是积雪日数.
  • 摘要:本文基于孝感市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孝感市近50年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孝感市年平均气温近50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8℃/10a,气温变化经历降温-增温-降温-增温趋势,春、秋、冬季气温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孝感市降水总量略有增加,具有两个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长的周期(11年)在4个季节都有相近体现,短周期(5年)只在夏季以及秋季表现明显.
  • 摘要:本文利用肇庆市1960-2008年49年的实际日照时数月资料,采用线性拟合法,滑动平均,累计距平,M-K法,滑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肇庆市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和月,季节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9年来肇庆的实际日照时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6.0h,年代际的突变大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夏季的下降幅度最大,冬春两季下降速率居中,秋季的变化最为缓慢,突变检验表明,秋冬季节没有明显的突变表现,春夏均有明显的剧烈变化.日照时数的年内分布特征为,7月的日照时数最多,3月的日照时数最少.日照时数具有3-4年的周期变化特征.肇庆市各县的日照时数大致为西多东少的分布,日照时数最多的是封开和怀集,广宁地区最少.
  • 摘要:利用1961~2010年东北三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分辨率为2.5°×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大尺度环流影响因子.利用200hPa风场要素定义了一个适于描述东北夏季气温的200hPa纬向风切变指数,并给出了该指数的预测方法,以期为东北夏季气温的预测提供一个诊断工具.结果表明:鄂霍次克海和北太平洋中部海平面气压场偶极子,与东北夏季气温关系密切;同期东北地区上空500hPa位势高度场与东北夏季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同期850hPa、200hPa矢量风场和整层水汽通量场在东北及其以西地区上空呈气旋式环流,对应东北夏季气温偏低,反之则偏高,同时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也是造成东北夏季气温异常的因素之一;200hPa纬向风切变指数与东北全区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该指数偏大对应东北夏季气温偏高,反之对应东北夏季气温偏低.4月和5月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与夏季200hPa纬向风切变指数关系密切.
  • 摘要:利用1971-2016年平阳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逐日最高、最低气温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法、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方法对平阳县年均气温和各季节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阳县年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并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界,经历“冷-暖”2个时期,增温率为0.36℃/10a,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现象,由平稳的气温变化转变为显著上升趋势.2003年之后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4个季节的气温年际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增温,其中秋季的气温倾向率最大,冬季最小,与年平均气温序列的相关上春季最高,冬季最小;极端最高气温增温趋势显著,增温率为0.069℃/年.高温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升幅0.36d/年,并在2003年发生增加性突变;极端最低气温增温率为0.002℃/年,气温增幅不大.低温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降幅0.53d/年.并在1989年发生减少性突变.
  • 摘要: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都开始采取各种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各种双边和多边关系进行合作.本文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中国政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行动.本文认为,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与其他多个问题相联系的低级政治问题,其重要性逐渐上升,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通过全球气候治理进行应对;中国政府从国内政策、国内行动和国际行动等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将来,中国仍需要通过继续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等国际关系行为的关系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提升国际影响力.
  • 摘要:本文对影响高铁安全运行的52个观测站的1982-2012年辽宁省低温、积雪、暴雨、雾、大风、雷暴及冰雹等气象因子的观测数据,利用Anusplin4.2插值软件对各气象要素进行空间化处理,基于ARCGIS9.2平台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要素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辽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为寒冷区以外,辽宁省其它大部地区都为高寒地区.1982-2012年辽宁1月积雪日数最多,长达14d,辽宁中北部,东部山区及营口地区积雪最深,超过50厘米,中东部地区积雪深度为30-40cm,其余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为20-30cm;辽宁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5-6月,平均暴雨发生次数为0.2次以上,其中辽西和东部山区年平均暴雨日数较多,约为2d;近30a全省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5.0-7.0次,6-8月为雷暴高发时段,辽宁省中北部以及朝阳地区为雷暴发生次数的高值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30.0次以上,其他地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21.0-30.0次.依据不良气象条件对高铁安全运营影响的时段和路段差异性,把辽宁省境内高铁沿线不良气象条件的服务关键期和关键路段划分为:低温气象服务关键期为1月,关键路段为鞍山及以北地区;积雪气象服务关键期为12月至翌年2月,关键路段为辽宁省中北部,东部山区;雷暴气象服务关键期为6-8月,关键路段为辽宁中北部以及朝阳地区高铁沿线.根据不同气象要素具有不同服务关键期及关键路段的特点,建议气象部门与铁路部门联合建立布局合理、效果高清、信息准确的气象要素监测系统;不同季节开展不同的高铁精细化预报服务,其中冬季开展冰雪预报服务,汛期开展暴雨、雷暴及冰雹等预报服务,从而使气象预报服务产品更加专业和精细化;研发并建设高铁监测预报预警发布系统,为高铁安全运行和防灾减灾提供有效保障.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发展,高铁气象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的气象服务模式和产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人工干预的高铁沿线气象预报仅限于高铁站点,缺少整个沿线的气象预报.基于WRF模式的数值预报没有经过人工干预,预报与实况存在一定误差.未来应以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的数值预报为基础进行人工订正,开展以遥感资料为基础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等研究,以高速公路沿线能见度预报方法为基础进一步开展高铁沿线能见度预报方法研究,从而提高气象预报精细程度;以数据为支持,完善高铁气象服务平台,使平台可参考性强、信息量大;气象服务手段不能仅限于传统的网站、电话、传真、广播等,应加快对高铁沿线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的研发,涵盖高铁沿线天气实况、未来3h预报、未来24h预报、预警信号以及灾害性天气多发地段等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微信及时发布高铁气象信息.多样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和丰富的气象服务手段必然带来气象服务水平的极大提升. 高铁气象服务关键期和关键路段的划分是以高铁沿线30a气象资料为基础,对灾害因子的确定较为客观;针对铁路运行的专业气象服务已经开展多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致灾案例,对高铁气象服务提供宝贵经验,因此划分具有一定合理性.尽管如此,此项工作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灾情样本数据仍较少,一些结果的获得还需要主观判断,无法实现统计意义上的评价,因此,需要收集大量相关资料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此外,影响高铁运行往往由多个气象因子协同作用,给灾害发生临界条件的确定带来不确定性.可见,辽宁省境内高铁灾害评估和区划的现有方法还不够合理.如何确定多因子致灾的综合评价指标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摘要: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频发,林业面临日益复杂的气象环境因素影响,每年因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目前林业生产中总体防灾抗灾能力并不高,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难度较大,林业生产防御灾害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开展林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服务效益评估工作,调查了解浙江省内林业气象灾害风险和服务需求,评估浙江省林业气象服务效益,从而达到加强林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和提高浙江省林业气象服务质量的目的.
  • 摘要:通过对辽宁1980-2010年地面气候标准值降水资料的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科学划分暴雨覆盖范围等级,采用“暴雨覆盖面积百分比”、“暴雨站数百分比”,利用百分位数方法确定暴雨范围等级标准.应用该标准对历史暴雨过程分析表明:1981~2010年30年间,辽宁出现的暴雨过程529次,其中,全省性暴雨11次,占总过程2%,覆盖面积在50%以上,持续时间一般为2~3天;区域性暴雨79次,占总过程15%,覆盖面积在16%~50%,持续时间一般为1~2天;局地性暴雨439次,占总过程83%,覆盖面积小于16%,持续时间一般为1天;结论基本符合辽宁暴雨过程预报及服务情况.
  • 摘要:伴随着国内民用航空的迅速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大.航空气象服务部门在此背景下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提升气象产品质量,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国内航空气象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航空用户对产品要求的日益提高,对现有的服务模式也提出了挑战.现今,应抓住航空气象服务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结合用户需要开发更多更实用的产品,做好与用户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迎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逐步把我国建设成航空气象服务强国.只有紧紧抓住机遇,勇于探索,紧紧围绕航空市场,完善气象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网络资源,应用新知识、新方法,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航空气象服务市场,才会使我国航空气象服务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匕跃。
  •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目前公众气象服务产品虽然覆盖面广,但内容同质化严重,产品深度不够,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结合度还远远不够,产品远远没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多的服务产品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公众气象服务的战线越拉越长;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出现了不少“僵尸”产品.服务产品的泛滥和同质化,也不利于气象服务市场本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以新技术与气象服务产品相融合的大趋势已逐步显现,以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注重用户互动参与,注重需求收集与持续改进,也顺应了供给侧改革的最终要求.推进公众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也是落实深化服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强调需求,更重要的是侧重业务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强调结构性改革,如此才能化解社会上无限需求与当前有限服务能力的矛盾.加强考核和监管是公众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要及时制定以服务效益为评判标准的气象服务产品准入和退出机制,制定公众气象服务产品质量考评机制,努力提高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契合度;同时努力推进气象服务市场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从实践上来看,加强以多元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全媒体服务产品加工制作、全媒体发布、集成系统设计为特征的融媒体发展,可以有效适应互联网思维,构建集约高效和扁平化的气象服务组织体系,把公众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
  • 摘要:安全至上是民用航空所追求的目标和宗旨,由于航空飞行是在空中进行的,任何飞行活动都需要在一定气象条件下进行,因此天气对飞行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加强航空气象服务工作对航空活动的安全、正常和效率有着重大意义.影响航空器飞行活动安全的天气主要有:高低空风切变,颠簸,雷暴伴强降水,积冰等,而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产品对于短时临近天气有着极其重要的预报指导作用,特别是针对低空风切变以及雷暴伴强降水的短临预报.本文主要结合一次本场低空风切变条件下介绍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航空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系统的阐述了在复杂天气条件下,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航空气象服务中的关键作用.
  • 摘要:2017年2月20~2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山西省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雪、强降温天气.此次降雪过程预报准确,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及时,各级领导组织防范有力,各级气象部门预报服务积极跟进,没有造成严重的灾害.本文从暴雪过程特点和成因、预报服务的组织落实、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努力提高气象服务覆盖面和部门联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思考了暴雪预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暴雪及其他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服务提供借鉴.
  • 摘要:内蒙古草原辽阔,气候干旱、枯草期长,草原火灾频繁发生,给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及草地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近35年(1981~2015年)内蒙古草原火灾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内蒙古草原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变化和影响因子;利用相关分析和概率统计的方法,确定影响草原火灾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降水量、最高气温、最小相对湿度和风速,其中最小相对湿度和风速与草原火灾的相关系数高达0.85以上,为草原火灾和火险等级预测预报打下了基础.
  • 摘要:利用德州市1978-2013年气象灾害历史资料,对全市气象灾害的受灾、成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发生时间和频次及影响特征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1)对德州市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威胁的气象灾害按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洪涝、干旱、风雹、低温虫害.以前3种灾害为主,低温虫害影响程度较轻.(2)洪涝灾情缓慢波动变化,2008年以后有明显波动上升趋势.旱灾1991年以后有明显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略有下降.风雹灾波动变化剧烈,86年以后风雹灾明显上升,1993年以后呈波动下降趋势.(3)洪涝灾情多发生在4-10月份,以7-8月份出现的洪涝灾情最多.干旱灾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发生在3-5月份的春旱最多,12月-次年2月份的冬旱最少,有些年份则是全年旱、春夏连旱、夏秋连旱、秋冬连旱.风雹灾情多发生在4-9月份,5-7月份冰雹灾情最集中,6-8月份风灾灾情较集中.低温冻害多发生在秋冬和初春季节,虫害在春、夏、秋三季均可发生.
  • 摘要:2015年10月4日,台风彩虹(Mujigae)在登陆我国广东省湛江市的过程中,在台风中心右前象限的两条雨带中,形成了三个微型龙卷超级单体.这三个超级单体分别在广东省佛山市、广州市和汕尾市生成了三个龙卷风.在目前的国内外文献中,台风环境下的龙卷过程还未受到如中纬度龙卷那样的详细灾害调查分析.台风环境下的龙卷风漏斗云与地面灾害路径、地面风场及雷达观测特征之间的关系是否与中纬度龙卷的对应特征一致尚不清楚.
  • 摘要:本文利用WRF模式中不同的微物理方案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组成9组对比试验,运用逐6小时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9日山西出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参数化方案下降水雨强、位置、分布等,检验了不同参数化方案预报降水的能力,并对逐小时降水模拟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提高模式的本地化应用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在降水落区和强度方面,9个试验基本上都能模拟出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雨带及大致走向.但采用不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模式模拟强降水中心能力有重要影响.总体而言,Eta方案的3个试验模拟的降水范围较实况和其他试验明显偏小,Kessler方案的3个试验模拟的暴雨中心位置较实况都偏北.Lin方案的3个试验模拟的强降水雨带与实况较为一致,其中KF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拟效果最好.(2)从逐小时雨强的模拟上,9个方案对此次降水的对流特点都有体现,逐小时雨量都有明显的波峰出现.其中exp2方案模拟的最大雨强及出现时间与实况对应较好.(3)比较9个试验模拟的低层风场和垂直速度场发现,选取不同的微物理方案、积云参数化方案对各种物理量场的模拟都有不同影响,这也直接导致了模拟降水效果的差异.由于本文仅对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WRF模式的降水模拟分析,考虑了不同微物理和积云参数化过程对降水模拟的影响,未全面涉及其他参数如辐射、陆面过程等对降水的模拟与预报影响,而且针对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模拟,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雾是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配合一定的相对湿度、温度降低、风速等条件形成的,为此本文提出利用槽脊、高低压中心等判别条件客观、自动识别每日天气形势,对符合出雾天气形势的样本,用温度露点差、风速等因子消空,然后利用T639模式输出产品给出未来1~3d雾出现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预报.
  • 摘要:利用AIRS大气产品中的气温和水汽,计算出K指数和SI指数这两种大气不稳定指数.对暴雨发生前6小时左右这两种大气不稳定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暴雨发生前6小时左右,80%左右的暴雨发生在K>27.5℃或SI<3℃的情况下.
  • 摘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天气实况资料,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10级或以上(10级以上,下同)雷暴大风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平均径向速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前兆在雷达径向速度上表现为多样性,主要有强的中层径向辐合,强的中层反中气旋,低层较大的径向速度;对于单体移动方向与雷达径向基本一致的风暴,其低层径向速度值≥35m·s-1,或者风暴中层径向辐合特征的最大速度差≥36m·s-1,对于单体移动方向与雷达径向有较大交角的风暴,其中层反中气旋特征的最大切变量≥4.8×10-3m·s-1,预示着地面将会出现10级以上大风天气.
  • 摘要:利用2013-2014年保定市环保和气象观测资料,对两年间发生在保定市的重污染(尤其是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保定市重污染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重污染分布季、月、日变化明显,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按月主要集中在11月-2月;PM2.5浓度较PM10浓度日变化明显,10时以后浓度降低,15、16时降至最低.(2)一次重污染过程地面形势场演变包括高压后部→低压带或均压场或倒槽→高压(不同方向)前部三个部分;重污染浓度达到极值的时间点更多出现在地面高压前部;大部分情况下,重污染时间段内,850hPa层次温度场会有暖脊配合;重污染期间500hPa高空各种环流形势都会出现,但以纬向环流控制占比最大.(3)重污染期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90%风力小于3m/s;重污染多伴随视程障碍现象出现,纯重污染的个例数较少,仅占重污染比例的0.9%(PM2.5)和1.4%(PM10);一般情况下,降水前空气污染程度趋于增强,降水过后空气污染趋于减弱,但弱降水对重污染的影响较弱,有时污染程度反而会加强.(4)逆温厚度、逆温强度、大气稳定度与重污染程度正相关,其具体数值范围难以确定,但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各“气象指数”的改变可以指示重污染的演变情况.(5)一次污染过程不同的边界层,污染物的路径可不相同;50m高度偏南路径多;500m和1000m高度偏西路径多.
  • 摘要:本文应用MICAPS下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卫星资料、FNL间隔6小时的1度×1度的全球资料格点数据,对2016年6月13日冰雹过程进行分析发现:1、在华北冷涡的前部低空、太行山脉东部南移的弱冷空气与冷涡前部的偏南暖湿气流在鲁西北地区相遇,地面形成气流辐合,低空850hPa形成中尺度切变线,二者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打破不稳定层结状态,产生强对流天气,而海陆热力差异产生的海风加剧了强对流过程的发生发展.2、通过抬升指数LI、SI指数、K指数、假相当位温的分析发现,强对流发生前,山东处于不稳定的层结中,并且在强对流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稳定层结处于不断加强中,0°C层与-20°C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的产生,通过0-6km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分析,鲁西北处于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山东中南部地区处于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存在有利于强冰雹产生的环境条件.3、冷涡前部暖湿气流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快速输送给了充足的水汽与不稳定能量,水汽与不稳定能量分布一致.4、地面冷池出流边界在多单体风暴的前部和右后部不断触发新生单体并入多单体风暴,使其发展为飑线,强盛时期长度约200km,冷池出流边界阵风在8~9级,冷池深度在1km以下.飑线内部镶嵌的强对流风暴产生了两股强下击暴流,低层径向速度的大值区和MARC结构对10~12级的下击暴流预警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摘要: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和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5年8月山西中部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开展了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短、强降水分散、局地雨强大等特点,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2)亚洲中高纬度“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加之东北冷涡底部不断分裂南下的冷空气,以及副高外围的水汽输送等,为此次局地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3)造成此次山西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为西北涡,受东北冷涡底部冷空气入侵影响,西北涡沿其前部的暖切东移发展,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低涡前部,位于700hPa和850hPa暖式风切变之间;(4)地面辐合线是此次短时强降水的触发机制;(5)高分辨率WRF中尺度模式可以模拟出此次局地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实况探空特征,局地短时强降水可能与西北涡东移过程中地形的动力抬升有关.
  • 摘要:宜春三面环山,地形复杂,对暴雨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统计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宜春市10个国家站站和256个区域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宜春暴雨频率和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宜春暴雨频率中心主要位于山区和河流沿线,其中河流沿线出现暴雨的频率高于山区,东部高于西部,出现暴雨频率最高的区域为宜春东北的靖安-奉新交界、东南的丰城-樟树,平均频率均达到360次.季节分布方面,秋季暴雨频率最高,汛期的暴雨频率中心分布最广,且秋冬季暴雨频率中心位置较春夏季的位置偏南.在强度分布上,表现为3个暴雨中心,主要集中于北部九岭山脉山地及以南、东南部赣江流域.统计出现30站以上的暴雨过程共有24个,因2012年前没有细网格统计资料,反查2013年以来的19个历史个例天气图,分析200hpa、500hpa、700hpa、850hpa、925hpa和地面各层的天气系统配置,并分析统计归纳宜春暴雨的天气类型,可将宜春大范围暴雨过程分为台风暴雨型、低涡暴雨型、切变线暴雨型、副高边缘对流性暴雨型和东风波暴雨型,并结合历史个例介绍了各类暴雨天气类型对宜春产生大范围暴雨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影响.
  • 摘要:本文应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自动站及卫星、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25日到26日辽宁地区发生的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及中尺度分析.综合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大尺度背景场的环流形势及中尺度环境场的形势特征,利用卫星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了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情况,并分析了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对暴雨的影响及垂直螺旋度与暴雨落区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南下和副热带高压北上是这次辽宁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背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配置,促进了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和持续,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来自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在暴雨落区辐合,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三个中β尺度的对流云团是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中尺度辐合线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使得低空西南急流加强,促进低层水汽、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及上升运动的增强.低层正垂直螺旋度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摘要: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等观测资料,对2015年4月28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探讨新型探测资料在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华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与低层暖湿气流交汇,是产生这次冰雹的天气背景;高空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使得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中心及辐合线是降雹的触发机制.(2)微波辐射计监测显示,降雹期间冰雹云中上升气流将底层空气的感热和潜热向上输送,导致2km以上大气有明显升温,由于低层水汽聚集及冰雹在近地层融化造成降雹时近地层相对湿度、水汽密度增大.冰雹发生在云液态水含量快速增长的波峰上,对冰雹的发生具有较好指示意义.(3)对比南京3站风廓线雷达资料表明各站上空环境风场存在一定差异,六合地区降雹前6km高度高空急流有利于六合上空形成有利的辐散形势,降雹时0~6km存在较深厚的垂直风切变,配合地面中尺度低压,降雹最为强烈;南京站降雹时,对流层中下层有一槽过境,而高淳地区冰雹由近地面垂直风切变激发.(4)六合站、高淳站雨滴谱仪分析表明不同降水相态对应的滴谱特征有差异,两站雨滴谱型分别呈指数型、多峰型分布.高淳站雨滴谱仪监测到直径达到15mm的冰雹粒子,六合站最大冰雹直径为5mm.两站速度谱大致为单峰型,在较强降水时刻,粒子下落峰值速度在2~5m/s之间.(5)影响六合的超级单体存在钩状回波、回波悬垂、三体散射等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地面中尺度低压系统、中低层的中气旋及高层的辐散环流配置造成了雹云中维持较强的旋转上升气流,有利于出现大冰雹.
  • 摘要:运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卫星资料,对2017年5月3日华南西部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层低槽加深东移、中层干冷侵入、低层冷切以及冷锋南压是该次飑线天气发生的有利背景条件.700hPa假相当位温高能区和925hPa假相当位温锋区的重叠区域具有强的层结不稳定,并与飑线以及局地风雹发生时间和落区对应较好,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为风雹、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潜势.此次强对流天气由多个不同的中小尺度云团不同时次合并MCS造成,飑线的雷达回波结构清晰,局地风雹单体雷达回波特征较典型.风廓线VWP很好地反映了低涡切变过境时风向突变,风速加大并伴有明显的高空动量下传现象.
  • 摘要:本文基于高分辨的数值模拟结果对莫拉克的发展、登陆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在登陆之后眼墙受到破坏主要是湿暖空气从北部低层被气旋式环流带入眼区西部,受地形影响抬升与干空气混合,登陆之后位涡的环状结构受到破坏,部分眼墙有明显位涡混合.利用轨迹示踪粒子在登陆期间物理量的变化表明,在眼墙不连续处,有高熵的气块向眼墙混合.
  • 摘要:文中对杭州湾的雷暴敏感试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海温的变化对雷暴强度有一定影响,低海温可以通过感热通量对有组织对流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海温的小幅变化对海陆风边界线影响较小,但低海温会抑制海上雷暴的发展,减小雷暴的出流强度,进而会影响雷暴再次登陆时的边界层辐合和降水强度。高海温时,海上对流抑制减弱,对雷暴再次登陆降水有正向增幅。陆地沿岸地区的下垫面摩擦增大会减弱离岸地区的边界层辐合,不利于雷暴持续发展。当其再次在杭州湾南岸登陆时,雷暴出流也会减弱,杭州湾南岸内陆地区降水减少为主。海陆风减小、边界层辐合减弱与其类似,对雷暴过杭州湾再次加强都会产生不利。不规则的海陆边界,边界层辐合线交义地带是气流辐合最强的区域,更有利于对流发展,文中各组试验都得到了验证。增强向陆风,边界层辐合会明显增大,尤其有利于北岸雷暴发展。增强的雷暴其再次登陆南岸时,雷暴出流也会增强,并叠加向陆风,使得近岸边界层辐合增大,雷暴再次增强的时间提前,降水增大。
  • 摘要:本文利用2005-2015年莆田市3个地面观测站的逐小时降雨资料,对莆田市短时强降水的年际、月际、时际和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莆田市2005-2015年每年均有短时强降水发生,短时强降水日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短时强降水逐月分布图呈双峰结构,6月和9月出现次数最多,短时强降水全天每个时次均可能出现,主要集中在5-6时和15-21时两个时段,1小时雨强极值为87.5mm,出现在2011年9月1日5:00-6:00.
  • 摘要:本文采用NECP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要素为水平纬向风,水平分辨率为2.5°×2.5°,时间序列长度为1960-2015年共56年,使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以及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讨论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波包传播特征.
  • 摘要:利用武汉观象台MP-3000A型微波辐射观测资料,对武汉站(57494)2015年6月出现的2场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选取的温度、水汽密度、液态水含量三个要素与强降水有较密切的关系;中低层气温的雨前明显上升现象来预报降水,运用近地面层气温的下降来预报降水过程结束;运用水汽密度雨前近地面层的明显上升和对流层中层雨前水汽密度明显上升后下降到趋于稳定的时间来预报降水发生;运用液态水含量急剧上升和下降预报降水开始及结束的时间.相对湿度相关性不好,指示意义不明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结合使用数值预报产品才能更好发挥微波辐射监测资料的作用.
  • 摘要: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天气发展旺盛,这个区域的天气变化对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和以南地区的天气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GPM卫星携带的双频降水雷达(DPR)二级条带产品和最新版本(V04)的GPM多卫星三级融合格点降水产品(final run IMERG_Cal)数据对2014年8月5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31°N-36°N,95°E-105°E)的强降水事件进行分析,包括水平和垂直结构特征分析,以及利用ECMWF中期再分析数据分析高原的环流形势和水汽的垂直输送.
  • 摘要:在处理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时常用到一元回归方程,构建一元回归方程的通常作法是采用最小二乘法.本文将黄金分割法引进了构建一元回归方程的过程,避免采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一元回归方程计算方程参数时,出现太长(等于样本长度)的协方差累计连续运算及平方运算,从而减少了计算累积舍入误差,提高了一元回归方程的拟合精准度.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心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8-19日陕西北部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发生在高原槽与新疆北部冷涡分裂出的短波小槽东移合并加深的背景下,低层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高的对流有效位能为暴雨积累了能量条件,700hPa切变线是强对流的触发机制;偏南风低空急流的维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产生了强的上升运动,云中液态水含量的空间分布与暴雨落区和强度有着关系密切,对暴雨的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 摘要:利用MICAPS常规气象探测观测资料、北京市和怀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密云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南郊观象台探空资料等,对2016年9月4日午后至夜间发生在密云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天气过程是发生在高空冷涡大尺度的天气背景下的低层切变线,配合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飑线系统是由若干个对流单体形成组织松散的带状回波,是典型的中尺度系统,持续时间约8个小时,造成范围较大、间歇性持续时间较长的冰雹天气和短时强降水;系统过境时风速、风向、气压、气温等气象要素变化明显;低层强的垂直风切变加上较大的Cape值、和特殊的地形是此次触发飑线系统发生的机制.
  •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北斗位置服务系统在气象应急通信、重要信息上下发送中的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国卫星导航系统,它集导航定位、授时、短报文通信于一体,位置服务系统是该系统特有的一个功能,在位置信息发布、应急通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系统主要由空间卫星、地面中心站和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具有双向通信、快速定位和精密授时三大功能。覆盖范围包括了中国全境及周边地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精度高、全天候使用、通信快等特点。文中基于位置服务,是指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通信网络获得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在电了地图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其业务特点要求:一是覆盖率高,覆盖的范围足够大。二是定位精度高,定位准确。北斗位置服务系统作为北斗应急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使用北斗手持终端具备北斗定位、北斗短信、北斗导航、北斗时问等应用,在地面通信网络无法服务的地区为用户提供稳定的卫星通信服务。利用北斗通信卫星搭建起一个信息反馈及时、定位准确、救援力量位置态势共享的北斗通信平台,为指挥员全面掌握救灾情况、实时指挥救援行动提供了通信保障,为气象防灾减灾发挥作用。
  • 摘要:随着杭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天然气用气量也不断增长,因此,对杭州市燃气负荷气象影响因子的深入研究,可为杭州市燃气部门的调度提供决策服务.本文利用2008-2013年杭州市燃气负荷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研究燃气负荷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的杭州市燃气负荷预测模型.
  • 摘要:利用华南261个国家监测站1961-2016年逐年的区域平均降水量、前(后)汛期开始时间、前(后)汛期长度以及前(后)汛期内强降水强度等资料,对华南全区前(后)汛期开始早晚与汛期雨量多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前(后)汛期长度和雨量以及前(后)汛期内强降水强度和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前(后)汛期长度与雨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华南前汛期长度与雨量的相关性更为密切.通过对华南前(后)汛期开始早(晚)的日期进行分析,对预判当年前(后)汛期雨量多(寡)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于整个汛期而言,前汛期开始的越早(晚),对应的整个华南汛期雨量也越多(少).后汛期内强降水频次对整个后汛期雨量的贡献较大,应该与后汛期以台风降雨为主有关,而前汛期和汛期这种特征不明显.
  • 摘要:目前,世界各地突发性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中国各级政府也更加重视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发布能力,如何及时有效的获取突发事件信息,如何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发布到相关部门及个人,是国家和省市县政府部门极为关切的内容.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的研究和探讨,为创新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提供一些思路.目前,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各厅局都建立了相应领域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预警报信息的发布,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综合的、统一的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应创新发布手段,建立福建省突发预警发布手段分系统,完善福建省突发预警信息发布总体信息流程。
  • 摘要:该文介绍了武汉气象声讯平台的发展历程:气象声讯平台通过特服号“12121”为用户提供气象电话咨询服务,是气象服务公众的重要途径之一。声讯服务开展始于1997年,随着业务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高,经历了几次系统升级.2001年独立的板卡类型气象声讯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2010年平台开始采用华为电信级交换机接入设备,2016年平台进行了必要的软硬件升级.气象声讯平台通过系统升级换代和完善功能等手段,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达到为用户准确及时提供各类天气信息的效果,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气象声讯平台服务内容丰富、信息及时准确、品牌形象良好、服务效果深入人心,已经成为气象为公众服务和防灾减灾的重要平台之一.此次气象声讯平台升级从业务需求出发,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升级,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和支撑能力,优化了业务流程,能快速编辑及合成信箱内容,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和公众. 该文先简介了气象声讯平台的系统组成和各分信箱的设置,然后从硬件升级和软件升级两方面介绍了平台升级概况,阐述了气象声讯平台的一些主要特点,如优化了业务流程;前端采用便捷的网站管理方式;模板化制作声讯内容和自动语音转换;启用实时监控模块等.该文归纳了气象声讯业务的主要推广宣传亮点:全国统一品牌、信息权威丰富、内容实时更新、专家答询服务、用户基础广泛,并总结分析了当前的声讯业务服务经验:提升声讯产品质量,保障内容的及时更新;继续发挥专家品牌效应,做好用户群体和需求分析;加强重大节假日和重大天气的关键气象服务;做好气象声讯业务的宣传推广. 最后从业务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思路,给使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一方面按照品牌化发展思路,结合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等服务产品的深入应用,继续巩固发展传统气象声讯业务.规范气象声讯业务管理,加强内容创新,切实提高声讯业务服务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群体用户的忠诚度,降低流失率和投诉率,减缓用户下滑的趋势.另一方面指出新形势下需要充分利用气象资源优势,探索气象短信、声讯与手机客户端等融合发展模式,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互动特色服务,实现市场拓展上的新突破.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相互配合,形成高效有序、全方位的信息发布模式,有效提高气象信息的覆盖率和传播及时率,为气象防灾减灾和公众气象信息服务作出应尽的努力.
  • 摘要:以传统气象服务数据产品的视觉艺术加工为切入点吸纳现代化科技信息手段,将先进技术手段与气象服务数据产品深度融合,从而创新气象服务的布局和模式.推进气象服务与各领域加速融合,实现气象服务产品智能化、全面化、使气象服务手段更加新颖,服务更开放、更灵活.推动气象服务产品的智慧化发展,让智慧气象服务贯穿于气象服务现代化发展的各个环节,真正让气象服务融入“智慧”的特征,改变公共气象服务传统思维模式和服务过程,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为新时期气象发展赋予新的内涵,使气象服务发展更具有竞争力和活力.
  • 摘要:媒体气象服务作为向公众传播气象信息的最广泛、最重要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在延伸和拓展气象服务的手段、平台、空间等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用好媒体资源,是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乃至气象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本文从媒体气象服务形式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拓展和法规依据不断完善等三个方面简要回顾了媒体气象服务的演变,分析了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期媒体气象服务在产品社会化制作、手段社会化运作、需求社会化征集等方面的拓展空间,提出了完善媒体合作机制、打造媒体合作团队、切实履行气象监管职能等充分挖掘、利用媒体资源加强、深化媒体气象服务的对策建议.
  • 摘要:在受众调研基础上,对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提升策略:加强渠道和设施建设,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增加应用部分先进预警设施;加大气象科技含量,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使信息传播智能精准,让智慧气象惠民;结合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效.
  • 摘要:本文从智慧气象+农业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农业病虫害系统平台的应用案例,研究基于气象大数据的农业病虫害服务应用模型.利用精细化预报(逐3小时),将农业病虫害指标,作物科普信息及防治时间进行智能算法结合,为农民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精细准确的气象服务。通过天气与农作物的数据核心算法,研发出针对农民群体在监控田地作物的场景下及时获取病虫害结果和如何防治的问题,并基于智能终端进行展现.同时,基于该平台的结果,对未来农户的应用和市场展望做出了进一步思考.
  •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气象部门的气象科普工作也进入了新媒体的传播时代.旅游活动高度依赖气象信息资源,信息化是将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打好“气候、气象”牌,开展好气象科普宣传,对于旅游区品牌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旅游气象业务平台的建设,气象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游客舒适度气象服务,旅游气候资源评估,特色景观预报,旅游区形象定位,打造生态旅游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利用气象新媒体科普打造旅游区品牌的思路,多角度宣传,推介旅游区品质.
  • 摘要: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山岳型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是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的,气象条件也是影响旅游安全和旅游质量的重要因素.引进安徽黄山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建设先进成果,实现该系统在五台山景区的本地化安装和二次开发应用,对强化我省旅游气象服务,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旅游专业气象服务是适应新时期旅游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全面提高气象专业服务能力的要求。该系统的开发设想旨在为旅游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摘要:本文从混沌与复杂性理论的角度研究探索智慧气象的建设与发展,将会带来更多新的思路和启发.研究提出,智慧系统的混沌性特征与复杂性特征,成为运用混沌及复杂性理论指导智慧气象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要建设发展智慧气象,将会面临更多的混沌与复杂性课题.基于混沌与复杂性理论,智慧气象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发力:强化智慧气象的创新能力建设,着重智慧气象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能力建设,加大智慧气象的柔性化而不是超稳定结构的建设力度,突出智慧气象的自组织协调能力建设等.建设具有智慧的气象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由于辽河油田采油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自然灾害对其安全生产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分析采油区不良气象条件的变化特点、发生规律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期为采油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减少因不良气象条件对油田生产带来的损失.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辽河油田采油区不良气象条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确定雷暴、电线覆冰、暴雨、大风、雪等为主要影响因子。依据近46 a的气象资料,对采油区不良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其天气特征并分析其对油田生产设施带来的影响。为使服务更具针对性,根据不良气象条件的发生规律,确定出雷暴、电线覆冰、暴雨、雪、大风五种主要不良气象条件的服务关键期。为减少不良气象条件对辽河油田安全生产的影响,采油区应注重提高防范意识,同时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气象部门要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提供针对性、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 摘要:2014年1月开始至今,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已陆续在全省5A和部分4A共27个旅游景区内建设了大气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30个.初步形成了全省旅游景区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网,为游客提供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实时监测数据.利用30个站点2014年5月-2016年5月连续记录的逐小时大气负氧离了观测值(迁移率K≥0.4cm2·V-l·s-1),参照其他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根据预处理后的有效数据,对湖北省旅游景区大气负氧离了浓度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对负氧离了浓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 摘要:2016年,商洛市气象局按照通用的问卷调查方法,对交通、农业、电力、保险、烟草、林业、旅游等7个行业有代表性的25家用户开展了专业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参与调查的用户单位人员均是直接使用气象服务产品的人员,从科级以上行政人员到普通员工、从高级技术人员到一般技术人员均有涵盖,46%是大学本科学历,可有效反映各自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调查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100%.调查结果显示:①最受用户关注的天气或气象灾害前5名依次为降水、暴雨洪涝、冰雹、寒潮大风、高温热害.与往年调查相比,降水、暴雨洪涝依然排在前两位,是关注的焦点,关注度超过81%.②不同行业对天气或气象灾害的关注度因行业特点而有差异,如农业行业对冰雹、电力行业对高温热害、林业行业对干旱的关注度高.③用户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的前5类预报产品依次为未来1-3天天气预报、天气实况、未来3-5天天气预报、未来0-6小时预警、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往年调查相比,未来1-3天天气预报、天气实况继续排在前两位;关注空气质量预报、交通气象的人越来越多;因商洛山大沟深,地势复杂,灾害天气性多发,未来0-6小时预警、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受到高度重视.④用户获取天气信息最主要的前5种渠道依次为气象预警短信、气象网站网络、电视、专门的气象服务材料、微博微信.⑤用户认为获取气象信息及时和比较及时的占到98.17%.⑥用户认为气候变化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较大和很大的占到89.09%.⑦2016年用户对专业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指数为96.99%,为开展调查以来的最高值.除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的满意度指数为92.29%外,对其他全部调查项目如“天气预报时效性”、“气象信息为您提供了科学依据”、“气象信息为您的生产活动带来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等的满意度指数均超过96%.⑧“打算长期使用相关专业气象服务信息”、“打算针对自己专业领域活动定制专业气象预报”的用户均超过了97%.⑨用户对进一步提高专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建议前5名依次为气象服务手段更为多样化、预报产品及时准确有效、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降水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得到了普遍而持续的关注,需要气象部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业务能力和水平.②虽然目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仍需不断提高,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高期望.③需要根据用户行业的特点,开发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④气象服务手段的多样化、预报产品的及时准确有效和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气象部门需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 摘要:新常态下,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行业和公众,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加个性、多样化的要求,急需构建省市县统一框架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气象服务数值模式的应用,形成快速循环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加工制作能力。面向服务的一体化业务平台建设是福建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讨论信息化在公众服务和专业服务的具体应用.借助福建省气象信息化发展契机,依托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及云资源,平台使用JAVA EE技术开发,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面向服务架构(SOA)技术设计开发统一、集约、智能、高效的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一体化业务平台,为全省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开展提供统一架构的基础业务支撑系统,为面向不同用户、不同领域的公众、决策和专业气象服务提供系统支撑.
  • 摘要:通过对江西山岳型旅游气象服务的过去、现在的了解,总结江西山岳型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建设,不断提升我省山岳型风景区旅游吸引力。多种渠道发布山岳型风景区气象服务信息,完善的山岳型风景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服务的综合效益,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旅游景观影响评估,提升游客对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的熟悉程度,将气候变化的因素应用到旅游发展中,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 摘要:利用2014年11月到2015年5月G6高速内蒙古段沿线的交通气象监测站和所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路面温度的变化特征以及路面温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利用小波神经网络建立了冬季路面温度预报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路面温度与气温、相对湿度显著相关.基于小波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报模型检验精度78.3%到91%,可以为路面温度预报提供参考.
  • 摘要:厦门地理位置特殊,受海洋气候影响,气象灾害频发,防灾减灾任务艰巨.厦门气象部门大力推进贯彻实施《气象法》,同时积极创新,结合厦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际,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出台《厦门经济特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一系列地方特色的气象法规的出台“从灾害预防、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灾害处置、灾害防御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形成具有厦门特色、可操作性强的气象灾害防御法规,不断完善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法可依,为厦门气象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厦门地区有效防御台风、暴雨、雷电等气象灾害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 摘要:为提升青海省公共气象服务水平,通过全面了解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青海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现状以及气象服务情况,从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两大方面,对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关注气象信息的内容、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满意率评价结论、气象指数的关注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建议青海省公共气象服务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及时提升、优化服务理念内容与手段.以更加科学化的服务模式,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提升青海气象服务的品牌效应,以利于青海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升级.
  • 摘要:我国是一个风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对风电功率进行预报,可有效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良性发展。肖建华以四川、贵州、云南的测风塔实测风为检验“真值”,对四川省气象局运行的WRF、GRAPES以及北京市气象局运行的WRF预报产品在检验基础上,认为最小二乘法在西南各塔的订正效果好于自适应法。中尺度模式预报系统性偏差主要来源之一是对复杂地形的解析不够,而针对西南高原山地地形而言,如果在统计型订正之前对中尺度模式预报进行精细复杂地形的热、动力降尺度,则理论上可能会进一步减小预报误差。本文在肖建华工作的基础上,对中尺度模式预报首先使用CALMET诊断模式进行热动力修正,再使用最小二乘法、自适应法进行统计修正。力图用热动力修正结合统计型方法对预报进行订正,以期能够有效降低其绝对、相对误差。
  • 摘要:2017年5月,河南全省多地出现连续多日干热风天气,正值河南小麦进行灌浆乳熟的关键时期,对小麦产量形成非常不利.河南省气象局及时组织全省气象部门加强监测和预警发布,加强与各相关部门联动,并通过多渠道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科普,努力减轻灾害影响,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本次干热风预警发布效果调查分析,也引出此类预警发布在覆盖率与精准性、预报标准与预警标准等方面的思考.下面对本次河南省干热风预警发布工作和效果做具体分析.建议小麦主产区相关省适时开展干热风预警工作,开展干热风预警标准研究,开展干热风预警精准发布策略研究。
  • 摘要:“互联网+”时代是雷厉风行的洗牌,挑战与机遇并存,膜拜与争议共舞.当各行各业都被纳入“互联网+”维度之中,气象微信也不例外,初出茅庐、遍地开花并迅速传播,官方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扩大影响力,提升服务能力.气象工作者也逐渐探索其在提供气象服务与科普宣传中的方法与形式.微信平台在气象服务中有何作用优势、面临哪些瓶颈,如何强化粉丝黏性,从而更好的成为服务群众的新窗口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操作体验和欣赏快感,形成了新媒体时代特殊的“图文景观”,做好市民口袋里的气象台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 摘要:随着微信气象服务的不断发展,长沙市气象局2015年推出了“长沙微农直通”微信平台.笔者从微信运营两年来,浅析了关注用户人数及推送阅读量增长的原因,灾害预警推送效益成功案例,并对微信气象服务未来发展提出思考意见,为各级气象部门微信公众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发展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开放、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是气象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转变气象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突破.气象影响预报是构建智慧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气象影响预报构建智慧气象服务平台,针对交通、农业等不同领域,开展气象研判、预测分析,为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互动式气象服务.
  • 摘要:通用航空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条件,恶劣的天气条件会造成通航的巨大损失,严重影响通航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针对性、高效性的通航气象服务是提升通航气象服务能力和降低通航气象灾害风险的最佳途径.为此,成立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通航调研小组,就福建正阳通航机场公司及其在福建福州建设运营的竹岐机场,对其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通航用户希望能够及时获取天气实况及预报预警等气象信息,同时也希望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2)通航用户希望提供更加专业的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3)通航用户希望通过更多的手段和途径快速有效地获取气象服务信息.此外,还提出了提升通航气象服务水平的发展策略,综合为今后的通航气象服务研究做基础性的铺垫和展望.
  • 摘要:本文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所辖五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6年冬小麦生育期内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逐年各界限活动积温、越冬始期及冬前积温分别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6a来,黄三角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Aa0、Aa3、Aa20均呈上升趋势,并分别以80.495℃/10a、78.259℃/10a、72.042℃/10a的速率递增;黄三角地区各界限活动积温年代际分布总体呈递增趋势,北部各活动积温的增大变率均高于南部;黄三角地区越冬始期平均出现在12月11日,其中最早出现在11月14日,最晚出现在12月28日;冬前积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冬前积温大于700℃·d的年份自上世纪末以来明显增多;黄三角地区≥0℃、≥3℃活动积温和冬前积温的突变点均出现在1998年,≥20℃活动积温突变点出现在2000年,且自上世纪末以来Aa0、Aa3上升趋势显著,近十年来冬前积温递增趋势明显,近九年来Aa20呈明显增多趋势.
  • 摘要:为了实现对全球降水的测量,发展星载降水测量雷达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星载降水雷达能够提供降水的三维结构信息;可以获得独立于陆地或者海洋辐射特性的降水估计.由于经费或者实验条件的局限性,无法像地基雷达和机载雷达一样,可以通过大量外场试验来验证其性能,因此回波仿真非常必要.本文的回波仿真模拟是基于地球同步轨道星载降水雷达,该雷达目前还是一款概念性的设计雷达,其设计采用抛物面反射器天线和新的螺旋扫描方式,天线扫描足迹呈阿基米德螺线,同时为了提高信噪比,使用了收发分离的双馈源体制.此概念雷达的设计更需要回波建模来加以验证其可行性,从降水粒子的空间分布到建立回波信号模型来进行分析,结合粒子的反射率分布、衰减以及杂波等影响因素进行地球同步轨道星载降水雷达的回波仿真.
  • 摘要:2016年12月11日0点11分,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首发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12月17日下午,卫星定点成功.风云四号卫星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跨越,除了常规的成像探测外,该星在国际上首次同时实现红外高光谱垂直探测和闪电探测,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大气、云层和空间环境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观测,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在短临天气预报、应对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方面的观测能力.卫星遥感产品是由星载遥感仪器观测的数据经科学方法处理得到的,由于观测数据受到地球大气和地表、太阳位置以及星上仪器工作状态、定标和定位精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卫星遥感产品必须经过质量控制、误差分析之后才可使用.因此,卫星遥感产品的质量检验对卫星反演产品的应用非常重要.
  • 摘要:风云四号A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首发星,相比风云二号系列卫星,其星载仪器无论从性能和数量上均有重大变化.风云四号A星地面系统接收的实时资料,以及业务系统加工处理得到的各级数据和产品,在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监测等应用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交通等)都有很强的应用需求.风云四号应用系统建设的卫星数据服务系统将是成为国家级气象卫星数据存档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实现气象卫星数据共享服务的基础平台.数据服务系统是一个综合的气象卫星信息服务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数据的检索下载服务,还将为各类用户共享使用卫星数据提供各类辅助手段和信息帮助,满足国内外各类数据服务用户对气象卫星数据和信息的需求.根据风云四号卫星数据和产品的规格,建立稳定、可靠、安全的业务化卫星数据存档管理系统.通过天上卫星数据直接广播、CMACast转播,地面Internet、专线通信等方式,建立天地一体化的布局全国的风云四号A星数据获取和共享服务体系.风云四号卫星数据服务系统采用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业务运行和用户行为分析、基于NoSQL的海量时序卫星影像管理与发布、高空问分辨率卫星云图多终端无级缩放动画生成及发布等多项关键技术,满足了风云四号A星每日3. 83TB数据管理共享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 摘要:综合利用FY2C卫星反演云参数和探空云分析方法,针对近几年湖南地区云的综合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不同云结构特征参数与降水的关系,进而探讨不同降水云系的云参数与雨强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卫星反演云参数的频数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分析云厚度频数分布特征及其同降水的关系、云光学厚度与降水的相关性;对流云的云参数和降水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是为认识云降水发展演变规律,识别人工增雨播云条件和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 摘要:火山灰云是影响航空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气象卫星资料能够以较高的光谱分辨率观测火山灰云反映在可见光到红外的信息,同时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免费获取等优势,可以用来反演火山灰云高度的动态演变过程,并改进火山灰云的分析精度和扩散预测精度,这些信息对于航空安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在红外大气辐射传输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适用于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FY-4数据的火山灰云高度反演新方法(以下简称FY-4算法)。该方法基于SeeBor数据库,通过红外大气辐射传输模拟不同高度,不同气象条件下火山灰云的辐射特性,建立火山灰云样本数据集。本文中正向模式模拟生成的典型火山灰云红外辐射量样本能够充分体现不同大气模式及卫星观测角度差异对卫星入瞳辐射量的影响,并通过引入有效吸收光学厚度比率(β指数)的概念,体现火山灰云粒了与气象云、冰雪等其它地物不同的微物理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线性最优拟合方法,对火山灰云样本数据集进行线性拟合产生拟合系数。利用拟合的系数,可实现火山灰云高度的快速反演。
  • 摘要:改革开放前,气象预报的手段比较落后,需要汇总各个区域的地面观测数据来预报天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的校园气象站应运而生.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气象设备落后的校园气象站是否只有科普教育的功能?是否还有必要进行气象预报呢?不仅有必要,而且还应该大力发展.虽然现在天气预报准确率相当高,可不同地方的地形地貌差异较大,哪怕只隔一座山,气温都有差异.因此,报雨,不一定有雨;报晴,未必就天晴.比如兴文县地处山区,小区域的气象差异就十分明显.同一时刻相邻几个镇的天气也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在下雪,有的地方在下雨,而有的地方却还是艳阳高照.通过本文,对大坝小学50余年的气象观测实践进行总结,阐述校园气象站在小区域气象预报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 摘要:通过对厦门“校园气象站”的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介绍,总结出一套“校园气象站”持续、稳定发展的运行管理方法.该方法具有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可为其他“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皖北地区阜阳历史数据统计和近几年来,各行各业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阐明气象与各行各业的密切关系,气象自然灾害的防御,目的是要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气象、利用气象.人们怎么样结合利用气象科普宣传,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提高人们预防气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通过气象科普宣传,让人们真正了解到气象科技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人们搞好气象科技服务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事实证明,通过各种形式的气象科普宣传,其作用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对气象科技服务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以阜阳市气象局为例,通过板报、电视、短信、传单。微信公众号,直播比赛等形式,对气象科普进行宣传,使人们对气象科普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了气象与各行各业的关系,知道了气象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了面,阜阳市气象局收集了近十年发生在管辖区内的雷击事例,共有几十起,雷击死亡十多人,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人们对雷电灾害的防范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也正因为如此,通过宣传努力,促成阜阳市各个行业对全市不合格的防雷装置进行了全面整改、安装。现在,阜阳市新报建的建筑物中,防雷设计审核率达到95%,竣工验收率也达95%。以前很少有人通过电话或上门到气象局(防雷中心)咨询的,现在咨询的人明显增多,要求安装防雷装置的也多了起来。在天气预报短信订制以及有偿专业气象服务方面,呈增长趋势,可见科普宣传的作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实践证明,在基层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对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摘要:天气的变化与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开展研究的对象.我校一直以来重视校园科普知识的教育,因此气象知识的普及自然而然成为了学校科普教育的一大重点.2012年我校在新校区重新建立并完善了校园气象站,聘请专家进行指导,设立两位辅导员,并更加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气象活动.2015年6月被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命名为第三批“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1月被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自2012年新气象站建立以来,我校将天气的测量作为气象兴趣小组的每日必修功课,每周还会开展两次兴趣课.自2015年起,每年的3月开始是为期一个月的科技节,都会与世界气象日相结合,开展以世界气象日为主题的活动,普及学生气象知识,2015年开展了气象知识我知道的问卷调查,2016年结合“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主题开展了气象灾害我知道的游园活动,2017年结合“观云识天”主题也开展了相关的系列活动.校园气象站的建立为校园气象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活动场所,也推进了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拓展性课程是近两年来伴随着《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等多个课改文件的颁布而出现的一门各校按照学校实情、学生实际等自行开发并实施的新课程.其着力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校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校从2015年起就开始尝试着开发和实施拓展性课程,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校开发了具有乡土气息的“乡野寻趣”拓展性课程群,其中包含22个子课程近70多个学习项目的内容,而“气象探秘”属于其中一个子课程.校园气象站的建设为气象拓展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设置的气象测量仪器是开展各项气象活动的基础,而前期开展的气象活动也为气象探秘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丰富内容.“气象探秘”拓展课程的开设也为校园气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保障和内容保障,是发展和延伸.“气象探秘”拓展课程的开设既是对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思考,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实践,希望能满足当前不同学生的需要,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气象探秘”拓展课程就是依托于校园气象活动开设的校园拓展性课程,它从充实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改进评价方式三方面考虑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完善课程的评价机制,从而推进校园拓展课程建设,实现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教育.
  • 摘要:气象科普工作,已成为我国气象部门的服务内容之一,它不仅普及了基本的气象科学知识,提高了公众对气象服务产品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对推进社会公民科学综合素养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巨大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气象科普工作的模式(内容和形式),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各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亟待通过创新和互动实践,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贴近生活的高品质气象科普服务.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STEM科学课的方式,就是一种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科学素养传播方式.本文探讨了使用该方法传播关于气象科普信息的可行性,以及通过对公众关心的雾霾专题气象科普STEM方式传播实践的经验,提出了一种气象科普的新理念,即将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当下社会环境下的人文关怀结合,提高社会凝聚力.
  • 摘要:本文通过对气象科普资源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气象科普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气象科普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方法与途经,利用好传统媒介资源,稳固科普宣传效应,发挥新兴媒介资源作用,扩大气象科普宣传效应,倡导气象科普全社会参与行动.
  • 摘要:本文利用对潜江市气象局专题化、系列化的“三农”气象科普产品形态划分:图书类、图文类、音视频类、解说词类,分析探讨了相应科普产品创作开发的相关背景、带动效应、生成效益,表明出其产品的创新性、典型性;文中以潜江市气象局小龙虾气象科普产品创作为例,探讨了其创作路径;对气象科普产品的宣传机制进行了探讨,以为可作借鉴.
  • 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以及广州市科普条例相继出台,卫星气象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众对航天科技兴趣越来越浓厚,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科普教育基地经过多年科普实践,设计并建设了航天卫星科普互动馆,本文主要陈述了馆内一系列的科普互动项目的创新设计与实现.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频发的气象灾害也使得公众获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普内容有了更高需求.本文介绍了湖北省气象部门近年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气象科普工作与宣传工作资源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介绍了气象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切实举措以及取得社会效益.
  • 摘要:根据基层气象科普馆建设实践,利用现代设计理念,论述气象科普馆设计布展遵循创意、具体布展以及建设重点项目.指出设计要体现知识性、科技性、趣味性、参与性、实用性,布展围绕气象科普、气象科技和互动体验三大部分展开,对部分重点布展项目进行介绍,为基层气象科普馆建设(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作为教育下一代的学校区域一直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
  • 摘要:近三年来,湖北省气象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创建了一批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本文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湖北省创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主要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创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若干对策建议.主要经验有:制定了《湖北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年)》发展规划,并注重发展规划的落实,截至2016年12月,湖北省共创建省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30个,其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0个、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19个,全省17个市、省直管市(区)气象局均被命名为省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覆盖面达到了100%;改善基础设施,是创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必要条件.在改善气象科普馆硬件设施上下了功夫,投入资金对气象科普馆进行了维修和改造;坚持气象业务与气象科普深度融合,牢固树立气象业务场所与气象科普场所密切关联的理念,要求各地在进行气象业务建设时,同步进行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将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活动与各类气象科普教育场所设施进行整合,丰富创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内涵;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气象科普向校园、社区延伸;建立气象名人纪念馆.对策建议:业务建设与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度融合;广泛联系相关部门对接科普教育基地资源,打造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品牌;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运行机制;重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讲解人员的培训工作.
  • 摘要:气象科普馆是气象部门与公众直接交流的平台,也是气象部门对公众进行气象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公众开放,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开放;通过对气象科学的宣传和普及,达到提高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推进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气象科普馆也是气象部门的一个对外窗口,运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结合具体的实例,针对气象科普馆运营的管理模式展开了探讨,对气象科普馆的运营管理模式作了详细的阐述和系统的分析,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顺畅的管理体制。要着力解决科普经费来源单一的现状。要建立专业科普团队。要加大对科普馆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 摘要: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中国是世界上白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中小学生因气象灾害出现事故的报道在媒体屡见不鲜,气象防灾知识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之一。气象科普是科技和教育的一个交义环节,气象知识与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紧密相关,特别是小学四年级《科学》、初一和初二《地理》、高一《地理》均大量学习气象科普知识,每年全国各地《地理》科目高考均涉及大量的气象知识题目,气象科普知识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可以让青少年巩固和延伸课本知识,提高综合科学素质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必需的。近三年期问,获邀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共84次,直接受众人数51073人次,活动次数呈现逐年迅猛递增趋势。宣传气象防灾知识和融合课本内容的气象科普知识是校园气象科普活动的两个切入点。
  •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并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新技术新方法运用,提高灾害信息获取、模拟仿真、预报预测、风险评估、应急通信与保障能力.”贯彻落实中央的意见,就要重视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气象站在全民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这是因为,校园里人口众多,是专门学习的场所,有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和专门的课程和教材;建立气象站的校园能够完整地进行气象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造成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知,并能通过学生辐射到家庭、小区、社会.但是现在教育部门对校园气象站的作用还不是很重视,发展也不平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等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学校教育在全民防灾减灾中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为了更好的推广气象科学、普及气象知识,大力宣传气象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重要意义,气象科普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知识储备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气象行业的服务需求不断加大,公众对气象服务领域的要求不断拓宽,气象服务的方式亟待多样化,气象科普工作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越来越体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当今时代下的气象科普工作,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公众对各类气象信息迅速增长的需求.校园气象科普是惠及青少年的公益性事业,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因此为学生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其安全意识是气象科普工作者的重点工作.本文根据近几年本行业内部开展的校园气象科普的工作实际,通过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同学们多方面的调查,发现当前校园气象科普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气象科普形式过于老套、科普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和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需要;二是校园气象科普针对性较弱,校园气象科普只重视对有气象局的县级以上学校学生进行气象知识的普及,未全面考虑并重视对特殊地域和特殊人群的气象科普宣传;三是行业内专业的校园气象科普人才极度匮乏,校园气象科普工作的主力是气象部门内部的业务工作者和部分行业专家,他们的主要精力在本单位繁重的工作任务中;四是校园气象科普工作缺少协作机制、各相关单位相互合作的情况较少,同教育、国土等部门通力协作的机会少,气象部门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指导与合作可能性小,营造气象科普浓厚氛围难,气象科普合作机制还未建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校园气象科普工作应多种方法并施进行气象科普教学、制定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校园科普活动和形成层次丰富的、协调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议.并对新形势下校园气象科普之路的探索进行讨论,得出校园气象科普应采用多途径的工作方式,加强气象防灾抗灾的演练,提升学生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同时还应加强气象部门的校园气象科普队伍建设,明确气象科普基地的新的历史使命等结论.
  • 摘要:负氧离子是以氧气分子吸附负电荷为主的小粒径负离子,具有消烟、除尘、改善空气结构等作用,并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医学领域享有“空气维生素”的美誉.在环境评价系统中,空气负离子浓度被列为衡量空气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面对愈加恶化的大气环境,空气负离子浓度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收集2016~2017年安徽省县气象局、九华山和黄山温泉三个负氧离子浓度在线监测站逐小时数据,由于环境因素(如强雷暴、暴雨等恶劣天气,异物或外界突发干扰等)影响,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存在部分信号噪声的问题.为了保障数据可用性,本文参考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思路,初定对负氧离子浓度资料进行界限值检查和时间一致性检查两步质控.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各台站负氧离子浓度概率密度分布情况,能够有效的确定本台站的气候界限值和小时变率界限值;经界限值检查,县气象局、九华山和黄山温泉站分别剔除了18、25和111个错误,明显剔除了负氧离子浓度的异常值;经时间一致性检查,县气象局、九华山和黄山温泉站分别剔除了9、22和29个错误值,解决了相邻时次数据不连续的问题,使得数据更加平滑. 另外,本文对三个台站质控后的负氧离子浓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统计得到:县气象局、九华山和黄山温泉站的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72n/cm3、1400n/cm3和1121n/cm3,九华山和黄山温泉两站比县气象局大3-4倍.日变化特征统计得到:三个台站日变化存在差异;县气象局站的负氧离子浓度在凌晨02-06时较高,随后负氧离子浓度降低,在13时出现最高值,可能是此时人流活动较少,且植物光合作用最强产生氧气被电离使得负氧离子浓度出现最高值,11-23时时段负氧离子浓度震荡比较频繁,可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日最大变幅为157n/cm3;九华山站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震荡频繁,日最大变幅为289n/cm3;黄山温泉站负氧离子浓度呈现夜间高于白天的日变化规律,一天中较高浓度时段出现在01-05时,日平均最大值为1219n/cm-3,随后负氧离子浓度逐渐降低,在16时出现最小值,之后负氧离子浓度又慢慢提高,日最大变幅为178n/cm3.负氧离子浓度等级统计得到:县气象局站负氧离子浓度频率呈现单峰分布,较为集中,峰值出现在201~400n/cm-3,县气象局站负氧离子浓度4级出现的比例为64.3%,3~4级出现的比例为92.3%,所以县气象局站的大气清新指数评价为合格到较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一般到有利;九华山站负氧离子浓度频率呈现双峰分布,较为分散,峰值分别在901~1200n/cm-3和>1500n/cm-3,九华山站负氧离子浓度1~3级出现的比例为88.9%,其中1级出现的比例为36.6%,所以九华山站的大气清新指数评价为很好到极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有利到极有利;黄山温泉站负氧离子浓度频率呈现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901~1200n/cm-3,黄山温泉站负氧离子浓度1~3级出现的比例为97.6%,所以黄山温泉站的大气清新指数评价为很好到极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有利到极有利. 该研究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负氧离子浓度的影响因子及其预报奠定基础.
  • 摘要:阐述雾霾的概念,了解雾霾天气现象的颗粒物所处位置及发生雾霾天气的原因.列举辽宁省雾霾预报业务现状并进行分析,总结制约因素,并从监测、评价、控制等角度阐释雾霾防治策略.建议提高观测站网的布局合理性,完善现有观测手段。建立气象与环保部门的区域联防联动机制,通过合作来提高雾霾天气的检测、预报质量。完善气象标准体系设计,加强标准制定和实施。
  • 摘要:为了解在城市化进展加快及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南昌县城区热岛效应,本文利用南昌县气象局地面观测站以及乡镇区域气象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对2014~2016年南昌县城区的热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6年的月分析数据中,18.8%的数据仅达到弱等级的热岛强度,一年之中,1~5月和11~12月热岛强度偏低,6~10月的热岛强度较高.2014年、2015年、2016年县城区相对于乡镇热岛强度的平均值依次为0.28℃、0.16℃、0.08℃,2014~2016年热岛强度的平均值为0.16℃.南昌县城区弱等级的热岛效应仅针对距离城区较远的塘南红星,相对于其它乡镇则无热岛效应.总体来说,南昌县城区在2014~2016年热岛效应的等级倾向为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