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6-10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选用1955-2001年我国南方130个测站全年逐日降水量为基本资料,逐年逐站统计了干旱区域、干旱季节和干旱等级.然后,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我国秋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场展开,确定了我国秋季旱涝的分布型.最后,应用合成分析和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析我国南方秋季降水异常与夏季、秋季高空环流以及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南亚高压位置异常偏东将直接导致南方降水偏少,夏季蒙古上空高压偏强也可导致南方降水偏少.此外,秋季副高南撤减弱加快也将导致南方降水减少.副热带急流中心位置偏北可能造成南方降水异常偏少,进而形成干旱.对全球海温场的分析发现,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La Nina),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呈负位相时,我国南方秋季易出现大范围干旱。
  •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后,全球性的经济工业化进程一日千里,飞速发展.原材料的需求,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人类历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破坏和大气污染.近几年来的异常天气不断,自然灾害频繁,全球性突发灾难连连,这都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猛醒,这都是我们人类自己无节制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所造成的.众多国家的政府首脑、部长、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及政治外交家多次集聚于蒙特利尔、多伦多、东京等地进行讨论,进而达成共识,促成了"京都议定书".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严峻形势,讨论了人类活动对未来环境、气候的影响,并向全世界发出警告:"人类正在进行一次失去控制的影响全球的试验,其最终结果可能是仅次于一次全球核战争." 这个灾难将是全球性的,任何国家和每个角落的人群都不可能幸免,这是因为:一、大气具有全球共存性。二、大气具有脆弱性。三、大气层变化具有长期的不可逆性。本文介绍了无控制的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 摘要:利用1961-2000年泰安市五个县市气象站和泰山站40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泰安市汛期6-9月暴雨气候特征.得出了全市暴雨的出现次数、特征时段最大降水量、暴雨伴随的天气现象、暴雨的时空分布以及年际变化,试图为准确预报暴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摘要:在桂东南低温阴雨天气的特征和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气候场的主分量逐步回归方法,通过多个气候场的主分量因子相关分析筛选,求得低温阴雨场主分量与高度场、海温场、环流指数以及副高面积指数等因子场主分量之间的联系,而后进行逐步回归预报。
  • 摘要:用乾县和扶风两个气象站1972-2004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资料,分别根据P-Ⅲ型频率分析方法、极值Ⅰ型分析方法、经验频率分析方法进行30年一遇和50年一遇自记10 min平均最大风速的极值推断.简要叙述了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Ⅲ型频率分析方法、极值Ⅰ型分析方法比较好用,能满足设计部门的要求.而经验频率分析方法,由于资料年代不够长,外延人为性大,在极值推断时不宜采用。
  • 摘要:由于人类活动,近50 a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经分析和研究认为,沈阳的气候变化也正在经历着变暖、干旱、气象灾害频繁、年际振动加快等特点.这种气候变化将对沈阳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加速发展沈阳经济,推进建设和谐沈阳的进程中,必须关注气候变化,并采取措施,调整思路,积极应对,以实现沈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近100 a气候资料,对沈阳市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阐述了气候变化给该市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在对未来10 a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提出面对气候变化所应采取的有效对策。
  • 摘要:对陕西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得出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分布和地域特征,为日常暴雨预报提供一个大的气候背景;利用1961年-2004年陕西97个台站的气象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把44年来陕西区域性暴雨的各种特征一一表露出来,区域性暴雨在20世纪80年代后是呈下降趋势。
  • 摘要:本文针对经典回归预报应用于当今变化气候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权回归的数学模型及对回归方程历史拟合趋势变化的检验方法,进而得出了适用于加权回归的条件。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泰安市1951-2005年气温变化趋势得知:泰安年平均气温呈先降后升的趋势,1951-1970年气温呈下降趋势,1970-1990年气温平稳,1991年至今气温持续偏高,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气温连续九年偏高.四季气温变化基本呈抛物线型,除夏季气温变化幅度不大外,其他三季气温升幅均逐年增大。
  • 摘要:本文通过对资料的诊断分析揭示了我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降水的联系,发现春季从长江中下游到华北的土壤湿度偏湿,东北土壤湿度偏干时,对应着我国夏季东北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和南方降水偏少.对这种影响的物理过程分析表明,春季从长江中下游到华北的土壤湿度正异常使得我国大陆东部地表温度降低,减少了海陆温差,造成东亚夏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西伸,从而阻挡了东亚夏季风的北上,使得我国夏季雨带偏南,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和南方降水偏少.另一方面,土壤湿度正异常使得东亚大槽在110~120 °E之间异常发展,有利于东北夏季降水天气的发生,造成东北降水增多。
  •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空调等降温设施日益广泛使用,我国各大城市的电力需求增长很快,城市电力供应屡创新高,每年夏季的高温时段许多城市的电力负荷都达到甚至超过警戒水平,甚至不得不采取拉闸限电的措施以解决电力供需紧张的形势.据了解目前北京夏季用电负荷超过三分之一用在了降温上.电力紧缺不但会危及城市能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会影响经济发展潜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气候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己受到广泛关注,人们一直把能源消耗作为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并把气候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为世界气候影响研究计划中的重要内容。研究气候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可以为能源规划、能源战略的制定以及能源消费的预算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内容聚焦于温度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其中温度和能源定量关系的测度指标“度日”,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现在己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测度指标和模型。“度日”就是指日平均温度与规定的基础温度的实际离差。为了研究的方便,度日又分为两种类型,即空调制冷度日和采暖供热度日,本文研究北京夏季冷度日与电力的关系及进行日最大电力负荷预测。
  • 摘要:通过对德州十一县市55年气候变化分析表明,德州各县市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温呈升高趋势,尤其是冬季增温明显,北部县市已由原来的冰冻区变化为微冻区.德州各县市气候干燥度增大,西部县市已由半湿润气候变化为半干旱气候区.由于气候条件变化,相应建筑场地环境类别与腐蚀介质指标的调整系数标准作调整改变,对混凝土的防腐设计标准也相应改变。
  • 摘要:引进国外作物模式WOFOST在东北地区玉米适应性验证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气候中心研制的气候模式BCC-T63输出的未来100a(2001年-2100年)气候情景资料,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变化情况.主要结果有:(1)玉米生育期会缩短,其中,中熟玉米平均缩短3.8天,晚熟玉米平均缩短1.4天;(2)玉米产量也会相应地下降,中熟玉米平均减产3.3%,晚熟玉米平均减产2.7%.(3)合理采取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或减少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 摘要:本文利用邢台地区1960年-2005年夏季降水量和本市统计局历年来沥涝造成农田成灾面积资料,分析了邢台全市沥涝的时、空分布,强度分布,气候规律;并初探了沥涝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 摘要:在气候异常背景下,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可能更强烈、更频繁,一些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多,将增加多种灾害的发生频率,势必影响农业生产,所以应特别重视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的影响.本文以冬小麦越冬和拔节期的强降温、冬末至春初季节的低温寡照、冬小麦灌浆时期的干热风为例,分析了21世纪以来发生在河北省的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以期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和依据,以防御灾害,减少损失。
  • 摘要:根据郑州市3个代表站1961-2005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郑州市近45年气候变化趋势进行的计算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为增温趋势,尤其是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而夏季则为降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全区气候倾向率平均为0.2°C/10a,高于"我国年平均气温0.04°C/10a的气候倾向率",但明显低于"显著增温的东北北部等地0.8°C/10a的气候倾向率";年降水为弱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全区平均为-6.6mm/10a,下降幅度低于"我国年降水量以-12.66mm/10年速度减少"的幅度.但夏季和冬季的降水为增加趋势.年和各季平均气温,降水逐年代段气候变化的阶段趋势和总趋势不尽相符,其趋势变化特征与整个气候变化趋势的关系及其在其中的作用,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郑州市地处我国气候变化南北分界、东西中间位置,其气候变化趋势特征与此有关。
  •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处于世界主要的季风区.同时,中国又包含多个不同的气候带,而且不同的气候带受不同大气环流形势控制,降水量及其变化也不尽相同.本文所用资料序列为1951~2005年共55年中国160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来源于中国气象局.由于没有各气象站控制面积的详细资料,使得能较好代表面降水量的"泰森多边形法"不适用.为了简单起见,本文采用简单"平均法"来计算面降水量.本文先用简单平均法计算出中国1951~2005年的年降水量及其基本统计特征量,并对中国的年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然后计算出中国160个气象站逐站的年降水量,并对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另外,本文还对中国的月平均降水量进行了初步分析。
  • 摘要:以1953-2005年深圳市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温度资料为基础,建立深圳市气温季、年气候变化序列,采用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53年来深圳市的气温变化特征,通过气候变暖前后灾害事件的次数和强度的对比,得出深圳市在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背景下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增暖和深圳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市的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变暖前后,暴雨次数无明显变化,但90年代极端降水加剧;雷暴日数减少;灰霾现象日趋严重;高温日数明显增加,持续高温加剧;低温、低温阴雨天气明显减少;干旱现象持续,极端干旱增加;影响深圳热带气旋的数量明显减少,但强降雨影响加大.
  • 摘要:利用NCEP月平均风场和比湿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平均水汽输送通量的气候特征和季节变化,研究了山东旱涝年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异及其在不同时段对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的贡献.结果表明,山东地区的平均水平水汽输送通量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纬向、经向和总水汽输送通量随时间均呈单峰曲线分布,7月达极值;影响山东夏季降水的印度季风区水汽输送以纬向为主、副热带季风区水汽输送以经向为主;5-6月,来自热带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输送通量、西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东南季风水汽输送通量以及南海北部的水汽输送通量对山东夏季降水均有贡献,涝年水汽输送通量明显大于旱年.虽然7月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输送通量达极值,但对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的贡献并不显著,7-8月主要是来自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和副热带季风水汽输送对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的贡献较明显。
  • 摘要:通过对1951-2004年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呈弱的上升趋势,此后呈显著减少趋势,60年代的影响台风频数最多,近10年是影响台风频数最少的时期.6月、8月和9月的影响台风频数均呈减少趋势.此外,年影响台风频数和各月的影响台风频数均有较大的年际变化.
  • 摘要:本文利用9个全球气候模式(其中一个是中国的模式NCC/IAPT63)考虑人类未来排放情景SRES A1,A2,A1B,B1,B2和一个中国区域气候模式RegCM2/CN考虑温室气体加倍,预估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2071~2100年的气候变化.综合得到气候模式考虑多种人类排放情景,预估2001~2100年相对于1961~1990年,长三角区将平均变暖2.0~3.6 °C,范围在1.0~5.0 °C.降水将可能略变湿- 3~8%,范围在- 10~20%. 由于气候模式做区域气候变化模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尝试做这方面研究,并且给出可信度范围。
  • 摘要:首先根据玉林市春、夏、秋三个季节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参照历年来的旱情资料,确定出于旱的农业气象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1959~2005年的降水资料,分析47年来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并针对玉林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防御干旱的对策。
  • 摘要:本文分析淄博市近10年相对湿度的气候概况,总结出相对湿度变化的规律,分析影响相对湿度变化的天气形势,初步探讨相对湿度预报方法,经检验和试用效果较好。
  • 摘要:为揭示气候变化和探索其可能原因,我们引入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在叙述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影响中国气温变化的因子进行了检验.论证了这些因子与中国气温变化的可能物理联系,着重说明了二氧化碳增加对中国气温变化的影响,解释了我国增温滞后于全球气温变化的原因.由此证实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是气候变化检测与归因的一种新方法.此外,格兰杰因果检验能揭发不同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和筛选有因果联系的因子,也是天气预报中初选有物理意义的因子的一种手段。
  • 摘要:为了解山东省冬夏季气温异常变化及成因,利用山东省80个代表站1961~2003 a月平均气温资料和同期NCAR/NCEP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季风背景下冬、夏季气温异常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周期特征及变温的空间分布,并研究了东亚冬、夏季风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季气温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冬季增温趋势显著,夏季无明显增温趋势;2~6 a的周期振荡在不同时期通过了0.05信度检验,小波分析结果可以推断2004a夏季气温不会偏高.冬、夏季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季风与气温关系密切,强(弱)冬季风,山东易冷(暖)冬;强(弱)夏季风,易暖(冷)夏.冬季风比夏季风对同期气温作用更显著.季风的隔季相关性质对气温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 摘要:本文利用1960-2004年六盘水市各站的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近45年来六盘水的日照变化特征,发现区域平均日照时数在60、70年代持续偏多,在82年附近急剧减少,进入80年代后,日照持续偏少,1960-1982年平均日照时数比1983-2004年平均日照时数多117小时;从总的气候趋势看,六盘水日照时数正以-45.6小时/10年的趋势减少,1960年至2004年45年间共减少了2093小时.春、夏、秋、冬各季区域平均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8.5小时/10年、-18.3小时/10年、-1.2小时/10年、-6.7小时/10年.各季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以春季减少最快,夏季次之,秋季变化最慢;区域平均年总日照时数在1982年附近存在突变现象,表现为日照的急剧减少,主要由春、夏两季日照的突变引起,夏季较春季作用明显,这种突变事实各站具有较的一致性。
  • 摘要: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气候的显著变暖.全球变暖可能会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格局,极易造成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使用鲁南地区2个代表站近50年降水资料利用累计距平及滑动t检验法、Kruskal-Wallis检定法,对鲁南地区长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滕州年降水量发生显著变化的改变点为1981年,枣庄的改变点为1976年,改变点前后年降水量差异显著,均减少15%以上,其中以汛期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均减少20%以上,枯水期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对比鲁南地区降水量改变点前后气象干旱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发现,就干旱季节而言,春夏秋三季干旱频率均明显增大,其中以夏季干旱频率增大最显著,冬季干旱频率增大较小或未变;就干旱强度而言,各级干旱频率均明显增大,其中以中度干旱频率增大最显著;就干旱持续时间而言,滕州以持续3个月以上干旱频率增大最显著,枣庄以持续2个月以上干旱频率最大最显著,干旱持续时间有明显延长趋势。
  • 摘要:根据南阳东郊观测站1956~2005年气温、降水和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寒潮、大风和大雾等资料.从年、季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趋势变化角度对近50年来气候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分析表明: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从96年开始增温尤其明显,冬、春季变暖趋热最明显,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寒潮、大风和大雾有明显变化。
  • 摘要:对宁夏19个气象观测站点前后20年(1961~1980,1981~2000)的总降水量差值、年平均气温增温幅度比较分析发现,中卫以北地区后20年比前20年总降水量减少,以南地区增加;80年代初期开始,全区气温开始上升.银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幅度在全区最大,为0.8~1.0 °C;中部多数站点增温幅度为0.5~0.7 °C;固原地区增温幅度最小,为0.2~0.3 °C.月平均地表温度与月平均气温有较好的线性相关;80年代初期开始,中卫以北地区多数站点地表温度下降,以南地区除隆德和泾源下降明显,其它地区均为上升.对5个站点40年的平均气温月较差区域性季节变化分析表明,南部山区在7~8月的雨季,气温月较差与北部及中部地区接近,月较差大小差异与风速大小有关.40年各月平均风速呈12~15年的长波周期变化.1961~1975年为大平均风速的周期时段,1976~1992年进入月平均风速减小的周期,1993~2000年又进入风速增长的周期.1993全区月平均风速进入大风速周期,中部两站点风速的跳跃性增长特征明显。
  • 摘要:利用渭河上游北道水文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和渭河上游流域1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1951~2003年期间气候变化对渭河上游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渭河上游径流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跃变点发生在1967年,60年代径流量最大,90年代以后径流量最小.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流域降水量的变化.葫芦河支流流域的降水量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最为敏感,其次是榜沙河支流流域的降水量.输沙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上游降水量的多少和大雨的次数,其次是风速大小和大风次数的多少。
  • 摘要:根据商丘市所辖8个代表站1961~2005年45年的逐月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诊断分析,通过用滑动t-检验法、Yamamoto法、Mann-Kendall法等统计方法,对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可能的突变点分别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近45年商丘年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078°C/10a.其中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后期是上升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为下降趋势,整个70年代基本是上升趋势,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呈一个缓慢下降趋势,自8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快速上升态势.春、秋、冬三个季节的平均气温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幅度较大,气温变化率为0.382°C/10a,明显高于春、秋两季的0.084°C/10a、0.049 °C/10a.而夏季的平均温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气温变化率为-0.169°C/10a.三种方法检测结果综合来看,四季突变时间不同,1993年是年平均气温由冷转为增暖的突变点,可信度达99%。
  • 摘要:气候变暖已成为众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变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因干旱、暴雨洪水、台风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正逐年增大.石河子垦区是兵团的大农业单位,全区有耕地300多万亩,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数千万~数亿元不等,如1999年夏季洪水、2002年低温冷害均给垦区农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本文利用四十余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石河子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几类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气候特征,为本地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利用1960-2004年气温、降水、霜冻等资料,分析塔城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发现年降水变化不显著;年平均气温以0.46°C/10年的速率变暖,其中冬季变暖最为突出;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分别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
  • 摘要:根据西安市1951~2004年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安市近54 a来高温和夏季气候变化的统计特征,得出:西安夏季气候年际差异显著,年代际变化较明显.西安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中旬到8月上旬,强危害性高温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下旬.强高温过程在50-70年代初出现频繁,80年代极少出现;90年代后期至今开始转为多高温时期,平均气温显著偏高,雨日显著偏少.通过对资料作小波分析发现:高温和降水既有长期较稳定的年代际振荡,也存在有一定时限的高频振荡。
  • 摘要:本文利用重庆地区四个气象台站(沙坪坝、开县、万州、酉阳)1961-2000年的30年观测资料,选取数学期望值、变差系数对日降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计算了不同时间序列的各量级的降水频数,得出以下结论:(1)日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别较大,有区县多于主城区、库区多于非库区的趋势;时间上,日降水量有增大的趋势.(2)其中开县的降水变率最大,暴雨出现频次也最高;代表库区的万州80年代以来,日降水量明显增加,降水变率减小,暴雨出现频次几乎没有增加,说明三峡水体对气候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东南暴雨中心酉阳近90年代以来,降水变率增大,暴雨频次增加;代表主城区的沙坪坝在90年代降水变率居各站之首,暴雨频次较80年代增加,仍最小.(3)通过计算各个时间序列的日降水频数发现,日降水量的概率密度遵循负指数分布,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出现的频次急剧减少.
  • 摘要:通过对北京325m气象塔的2002年整年的塔层风廓线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北京城市地区大气边界层中的低空风切变,并根据不同强度的风切变在各层出现的频率分布,详细分析了城市边界层中风切变的特点,结果表明:(1)低空风切变是大气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严重的风切变在整个塔层高度范围内都有出现,其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塔层区域集中在塔层高度80m和200m之间;(2)低空风切变强度在塔层分布很复杂,无法根据风切变平均值的大小来对塔层分层,在研究城市边界层中的低空风切变时,应该把整个塔层作为研究对象;(3)严重风切变在塔层高度80~200 m之间出现频率较高,平均频率达11%;而轻度至中度的风切变频率之和在塔层各高度上分布比较均匀,约为30%~72%.
  • 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北半球近50年(1951~2000年)海平面气压(500hpa和100hpa位势高度)分析资料,通过它们年平均近50年的变化分析,发现他们的演变趋势与全球年平均温度变化相反(一致),高低温合成年平均值大气气压场差异明显,大气环流逐年演变对近地面温度升高有响应.在讨论中发现一个问题:年平均温度升高伴随着年平均气压降低的事实与状态方程p=R ρ T中气压与温度的关系有矛盾。
  • 摘要:本文根据青海省海西州茶卡候选风电场大水桥加密观测点2005年6月至11月各月逐日每小时风向风速资料,以茶卡气象站为基准站,用不考虑风向和将风向划分为16个方位在每个方位下分别对其作相关分析和回归估算的方法,探讨了利用短期测风资料进行测风点整年平均风速的推算和多年年平均风速估算的方法。
  • 摘要:本文分析论述了近40年扬州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保护地球环境资源,减缓气候变暖的措施对策。
  • 摘要:分析了南疆西部地区气温、降水量、大风的变化特点,并探讨了上述三个气候因子对沙尘变化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人口、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及其与沙尘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候在变暖增湿,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大风平原地区和北部山区在波动中减少,南部山区在波动中增加.(2)气候因子变化对沙尘有一定的影响,沙尘暴、扬沙、浮尘与大风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沙尘暴与冬季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浮尘与年降水量、春季降水量呈明显的负相关.(3)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口不断增加,随之耕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森林面积的变化随着人类活动呈现出增减变化趋势。
  • 摘要:利用贺兰山树木年轮指数与河东沙地盐池代表站的年降水量及气温距平建立相关关系,对河东沙地近百年的降水量及气温距平序列进行拟合延长,分析河东沙地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大趋势.同时利用河东沙地范围内6个代表性站气象资料,对近50年来河东沙地气候变化特征作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河东沙地在30年代之前为干冷期;30年代以后逐渐向暖湿方向发展,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以后,是一个典型的寒冷湿润时期;60年代以后是一个相对干冷时期;80年代中期至今是近百年里的一个相对干暖时期.另外在河东沙地不同时间、不同方位上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空气相对湿度及平均风速均存在着较大差异。
  • 摘要:选用1961-2004年宁夏20站逐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Mann-Kendall突变法等方法分析了宁夏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基本事实,得出:1961-2004年宁夏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在波动中上升,且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明显超过年极端最高气温;各季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呈非对称性变化,秋季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增温幅度超过极端最低气温,但春、夏、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增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明显,且这种特点在夏季表现得更突出;各月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呈升温趋势,除4月、11月和12月外,其他月极端最低温度的升温趋势均大于极端最高温度,表明近40年各月(除4月、11月、12月)宁夏气温变化范围正在逐步减小,极端温度趋于缓和。
  • 摘要:利用滑动平均、滑动变异系数及线性分析方法及t检验方法对濮阳1954-2004年间月、季、年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濮阳年平均气温以0.14°C/10年的倾向率上升,而各月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则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2月-4月气温明显升高,5-8月份气温则呈下降趋势,1987年以来冬季气温升高趋势更为突出,已相继出现了17个暖冬年份,并检测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气温出现突变现象。
  • 摘要:应用祁连山地区17个测站1960-2004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逐年5-9月不同量级的雨日数及对应的降水量,进而得到各站小雨和中雨以上日降水雨强,用区域平均值来代表祁连山地区整体的不同降水量级雨日数和雨强,用线性趋势系数及五阶主值函数分析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和雨强的变化趋势.用墨西哥帽状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分析其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5-9月降水量与不同量级的雨日数的气候平均分布具有地理分布上的相似性,无论年降水量还是不同量级的雨日数,同纬度地区西侧明显多于东侧,祁连山东段多于西段,等值线呈西北-东南走向.近45年,祁连山地区小雨日数呈下降趋势,中雨以上降水日数则呈上升趋势,而小雨雨强与中雨以上降水的雨强均呈增强态势,不同量级降水日数与雨强的共同作用使得5-9月降水量与雨日数呈相反变化趋势,既5-9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而总雨日数呈微弱下降趋势.小波分析发现,祁连山地区小雨日数有5年左右的变化周期,而中雨以上降水日数的周期变化较小雨日数周期变化明显复杂。
  • 摘要:选择和田河流域作为和田地区水资源的典型代表,和田河流域代表站和田市气象站1961~2004年的夏季高空500~300 hPa气温、0°C层高度资料、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站)水文资料,分析了和田河流域夏季高空气温、0°C层平均高度和夏季流量的年际线性趋势变化.结果表明:近44a来和田河流域夏季高空500~300 hPa平均气温和0°C层高度呈下降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322°C·(10a)-1、-32.42 gpm·(10a)-1;夏季流量也呈下降趋势,其倾向率为-7.26 m3s-1·(10a)-1.和田河流域夏季高空500~300hPa平均气温和0°C层高度的下降等高空气候变化与是和田河夏季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 摘要:本文分析了陕西春季沙尘暴的变化趋势、突变和突变的可能原因,分析了影响陕西春季沙尘暴的环流特征量和其它要素,提出预报思路,建立预测概念模型和回归统计模型及其相应的业务流程,在2003~2005年业务中应用,连续3年预测结论正确。
  • 摘要:依据商丘市所辖8个站1961~2004年雾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此区域内大雾天气的分布情况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商丘市雾的地理分布是西部睢县至宁陵一带为多雾区,南部柘城至夏邑一带为少雾区.宁陵出现大雾最多,睢县次之,柘城雾日最少.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月际变化呈"V"型特征,秋冬季雾最多,夏季最少.雾的日变化一般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形成,早上5~6 h最易生成大雾,雾消时间一般在早上6h到中午12h,日出后7~8h雾最容易消散.最长连雾日一般出现在11~1月,而1月出现最长连雾日的次数最多.雾的持续时间3 h以下的短雾最多,12~24 h最少,没有超过24h的长雾,连雾时间最长为23.3 h.从年最多雾日来看,宁陵最多为120d,柘城最少只有32d,其余各站在40~77 d之间.另外,以1999~2004年6年天气图资料分析,商丘市雾发生时的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大陆高压型、冷锋前暖区型、均压场型和(低压)倒槽型。
  • 摘要:应用石家庄市2001~2005年冬半年逐时气温和风场资料,查找焚风个例.统计分析了冬半年焚风出现的天气形势特征及时间分布特征,归纳出了石家庄焚风出现的四种天气型.运用对比法分析了焚风对当日最高、最低气温的影响,得出了焚风日最高、最低气温普遍高于气候统计值的临界范围,为日常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提供参考.焚风对气象要素的显著影响,可进一步影响大雾消散等天气的发展演变,本文采用统计和个例分析的方法对此做了详细分析,所得结论可为实际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 摘要:以石家庄市1955~2004年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石家庄市气温、城市热岛、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对气温序列进行了突变检验,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石家庄人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气温1980年以后呈明显升高,特别是1992年开始,石家庄市出现明显增暖;2)冬季热岛强度明显加强;3)降水主要表现在夏、秋季的减少,冬、春略有增加;4)气候的变化导致城市高温、热带夜日数增多,城市污染呈较重的态势,地下水位下降,对人居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 摘要:利用张家口1960~2005年14个县市气象台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对变率、距平百分率等多种统计和对比方法,分析了张家口14个台站年、季、月降水量及降水变率,春播期不同年代不同等级降水距平百分率,第一场有效降水和透雨出现时间、次数等.结果表明:46年来张家口春季降水量波动较大,在波动中大部分县市的总趋势是增加的;春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10~18%,地域间的相对变率为29.1~41.5%;春季降水少、变率大、地域分布不均,第一场有效降水偏晚,连续无有效降水时间长,春季风多风大、光照充足、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快等是造成春旱的主要原因;4月份出现干旱的机率大于5月,但5月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大于4月;春旱多发区为坝上北部的康保和坝下南部的怀来、阳原、宣化、涿鹿、怀安等地。
  •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区域气候响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风能蕴量作为一个随着大气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殊物理量,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其气候变化与分布特征能够为我国风电发展的宏观规划提供区域资源参考,还可以加深对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我国气候变化特征的了解.本文选取全国186个地面站的地面风速常规观测资料,采用了Salstein的五点平滑器、线性拟合方法、趋势系数计算、分段线性趋势估计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平均风速和风能密度进行了时间趋势分析.又通过对逐年的平均风能密度做EOF分解,以及对前8个主成分(PC-Principle Component)进行方差最大REOF分解,提取了具有不同风能变化型态的7个显著区域,探讨了风能资源的区域性及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年平均以及季节平均的10米高度平均风能密度的时间演变趋势都是逐年下降的,春季的总平均风能密度最大,夏季则最小;中国平均风能密度距平场存在差异显著的7个区,而且各区的年变化趋势都是减弱的;各区平均风能密度均是在春季最大,夏末或秋初最小,受冬季风影响显著的B区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年平均风能密度最大,深处于我国内陆的E区年平均风能密度最小,下降趋势也是最弱的。
  • 摘要:利用近40a全球海温、500hPa高度场、300hPa纬向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月平均资料以及大连地区冬季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相互联系.结果发现:影响大连地区冬季气温的海温异常关键区位于5°S~5° N,60°E~75° E,关键影响时段为当年的4~7月;长时间的海气相互作用使前期的海温异常影响了后期的大气环流,在Key海区冷暖水年,海平面气压距平场、500hPa高度距平场、300hPa纬向风距平场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西伯利亚高压、极涡的位置、东亚大槽的强弱、极锋急流都差异显著,从而导致大连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
  • 摘要:过去数十年间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但迄今为止还缺少能将其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证据.通过对历史观测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高原气候变暖的同时伴随有显著的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另外,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高空再分析资料还表明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也有明显的气温上升趋势,而平流层低层则是变冷的趋势.这些特征在两个参与国际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的耦合气候模式的20世纪CO2浓度情景试验中成功再现,而两个模式的工业化前情景试验中都没有这样的特征.这意味着最近数十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暖很可能主要是由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所引起,并且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比全球其它地区更显著。
  • 摘要:本文采用经验摸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对采集于青藏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温度、CO2通量数据的谱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拉萨农业试验站(29°41'N,91°20'E,3688m a.s.l.,青藏高原)1994年涡度相关观测记录和禹城农田综合试验站(36°57'N,116°36'E,28m a.s.l.,华北平原)2002年涡度相关观测记录.主要结果为:1,提取了不同海拔地域的温度和CO2通量数据序列所包含的本征模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2,对得自原始数据序列的IMF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关于不同海拔地域温度及CO2通量数据的Hilbert谱;3,EMD分析表明不同海拔地域的温度和CO2通量数据具有不同的谱特性,并计算了各量的特征频率。
  • 摘要:利用内蒙古25个气象站1961-2003年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资料,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小波变换和突变检验,分析了内蒙古近40年气候变暖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内蒙古气候变暖明显,最低温度升幅高于最高温度的升幅.因而表现出一种日夜增暖的不对称性,使得日较差变小.在年温度的变化中冬季变暖的贡献最大.(2)平均最高温度有24年左右的准周期,平均最低温度无明显周期震荡,但无论从最高还是最低温度看,目前内蒙古都处于相对暖期中.(3)内蒙古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暖在70年代中期超过了显著水平,并经历了一次突变过程,突变点在1983年.而最高温度对变暖的响应明显滞后于最低温度。
  • 摘要:选取1971-2000年夏季(6~8月)月30年高温资料,探讨了鲁西北的高温气候特征,得出了高温天气过程原因及在不同高空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下的高温特点.从两种类型高温天气的分析表明,鲁西北6月高温天气日数占夏季高温总日数的50%以上,7~8月高温日数相对较少;副高和大陆变性高压是造成鲁西北夏季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强盛并持续副高和大陆变性高压控制是造成鲁西北地区高温日数和高温过程增加的主要原因。
  • 摘要:根据国家气象局中心建站到2001年的月平均长波有效辐射资料,利用PCI、ArcGIS等工具软件完成了实际地形下我国长波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图,分析并讨论了实际地形下我国长波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实际地形下我国长波有效辐射时空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青藏高原的有效辐射值都比较大,最低值几乎都出现在川黔地区及两湖盆地一带;高原大于平原;干燥区大于湿润区;北方地区夏季大于冬季;江淮流域的广大地区全年变化很小。
  • 摘要:利用NCEP/NCAR提供的月平均潜热通量场,NOAA提供的海温场资料,以及我国160站气温资料,对太平洋的潜热通量和我国气温进行统计诊断分析.潜热距平场冬季最主要的空间分布为黑潮及其延伸体处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反位相特征,且在7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了突变.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突变后我国的冬季气温增暖,且北方地区的增温明显大于南方;突变前与之相反.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当冬季黑潮及其延伸体处大气向海洋(海洋向大气)输送潜热,东北太平洋海洋向大气(大气向海洋)输送潜热时,东北地区气温下降(上升),而华中华南地区气温上升(下降).另外,在太平洋潜热场处于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它与我国气温之间的年际变化关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海温场在突变后与我国冬季气温关系显著.
  • 摘要:本文描述了泰山六大奇观"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碧霞宝光"、"雾淞挂枝"的壮丽景观,并且通过研究六大奇观形成的气象条件,结合泰山地势影响,找出泰山六大奇观最佳观赏时机。
  •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38个气象观测站43年(1961.1-2003.12)的月、季降水量距平场的时空分布变化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降水量场的空间分布主要有总体一致型、南北分布型和东西分布型,春、冬季节以南北分布为主,夏、秋季节以东西分布为主;冬季降水场的空间分布尺度比夏季大;夏季降水场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比冬季大;秋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9~14年,冬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3.5~4.7年,而春季和夏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则无显著周期存在。
  • 摘要:利用浙江省所有站点自建站以来的日气温资料,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其升温率为0.117°C/10a,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研究了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绝大部分站点表现为升温趋势,只有岱山、普陀、武义几个站点表现为降温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浙江省极值温度的变化情况,西南山区超过35°C的天数为减少趋势,其他地区均为增加趋势.极端最高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跟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最低温度低于0°C的天数全省都为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温度为上升趋势.气温年较差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日较差呈微弱的下降趋势.按照气候季划分季节的方法,对浙江省分南、北两部分阐述了四季的平均入季时间及平均季长.确定历史各年的季节划分以后,讨论了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南北地区都表现春冬增暖,夏秋变凉。
  • 摘要:利用40a月降水、气温资料,采用EOF分解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月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月降水、气温的全区一致性程度高,气温一致性程度高于降水;月降水、气温区域响应存在明显减少(下降)、明显增加(上升)和趋势不明显3种类型;降水明显减少和气温明显上升类型中气候演变在1985/1986年发生突变,变化趋势加剧,振荡周期复杂,主周期不明显;趋势不明显的类型中演变中没有明显阶段,振荡周期相对简单清晰,2~4 a振荡周期显著;降水明显增加类型中气候演变在1977/1978年存在阶段点(界点),降水明显趋于增多;月降水趋势速度在-12.1mm/10a~6.3mm/10a之间,月气温速度在-0.185 °C/10a~0.622 °C/10a之间;月降水、气温与海温和副热带高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黄土高原冬季增温不增湿,3月趋向冷湿,9月趋向暖干,6月有暖湿趋势.
  • 摘要:通过分析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台风季副高脊线位置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在近44年来冬、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都呈增强趋势,具有南北半球气流交换越来越激烈之事实;2)5月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台风季环流影响关系最好,与副高脊线位置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3)2005年诊断与实况相符。
  • 摘要:利用新疆1960-2005年的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对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率、气候趋势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与500hPa高度场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新疆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率冬季最大,且北疆大于南疆.秋季和冬季的最高气温呈增温趋势,增幅0.2~0.3 °C/10a,最低气温四季均呈增温趋势,增幅0.4~0.7 °C/10a.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与北方冷空气活动呈负相关,相关性最低气温好于最高气温,冬季好于其它三季。
  • 摘要:利用1960年1月~1999年12月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和改进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三代海洋环流模式以及1949年1月~1999年12月NCEP/NCAR月平均海表面大气距平资料,采用资料合成分析和数值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从发展到成熟的特征.海表温度异常的分析结果表明,正、负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的强度和发生强偶极子事件的次数都在北半球秋季达到最强、最多,与季节循环存在位相锁定.偶极子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此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海洋表面的大气强迫对激发印度洋偶极子有重要作用.由此设计了12个敏感性试验研究在相同大气异常强迫下1~12月大气气候基本态对印度洋偶极子的作用,结果发现大气气候态对偶极子的强度有很大影响,其中9月的大气气候态最有利于印度洋偶极子达到最强.因此,大气基本态是偶极子成熟位相锁定在秋季的一个重要原因。
  • 摘要:采用标准差、趋势率、折线图的方法,选取郑州1951-2005年的气温资料,对郑州近55年来的气温进行多角度分析.总体说来,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日较差呈下降趋势.但是这种变化趋势在90年代以前并不明显,50~80年代气温各要素震荡特征明显,从1994年始,郑州气温开始明显升高,产生突变,从气温的各要素变化均可以看出这个特点.气温变化表现出有3个特点:1、最低气温的变化幅度高于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2、冬春季的增温率高于夏季秋;3、日较差呈下降趋势,昼夜温差减小,气候更为温和。
  • 摘要:利用中国东部355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定义空间均一化降水指数,通过联合经验正交展开(EEOF)等方法研究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推进过程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以110°E为界分东西两个雨带中心向北推进,且由于此两雨带进程不一致,致使整个东部夏季雨带呈东北西南向向北推进.当雨带推进偏强时,雨带易偏北,夏季多出现Ⅰ型降水分布,雨带推进偏弱时,雨带易偏南,夏季多出现Ⅱ型、Ⅲ型降水分布.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推进强度在1966年和1979年发生明显突变,1957-1966年雨带推进偏强,而在1979-1989年雨带推进偏弱。
  • 摘要:本文对近40多年来宁夏冬季气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冬季气温总趋势是变暖的,冬季平均气温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升温最明显的是中部干旱带;宁夏冬季气候变暖与大区域有不同之处,1967~1990年宁夏冬季升温过程,最低气温是主要的,但1990年以后宁夏冬季的变暖,并不完全是由于最低气温的变暖而形成,最高气温的变暖也是90年代以来宁夏冬季气候变暖的重要特征:宁夏极端气温变化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80年代末期以后极端最低气温的变率明显增大;冬季北半球500hpa极涡面积、亚洲西风环流指数、东亚大槽位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宁夏冬季平均气温有较为一致的年代际气候特征;小波分析发现,以上环流特征量与宁夏冬季平均气温存在相同的4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且在时、频域上有较为一致的对应关系。
  •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山西64个测站的月降水等资料,采用EOF分解、小波分析及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3年山西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利用EOF方法分析山西夏季降水,第一类雨型是山西省夏季一致多雨型,并给出此类异常雨型的时空分布和相应的典型年份.小波分析揭示了山西夏季降水异常第一类雨型有显著的年际振荡和年代际振荡.山西省夏季降水趋势分析表明与第一类雨型相同.从500hPa位势高度场、纬向风、850hPa风场、700hPa水汽场、海温场等物理量场分析了山西夏季第一类雨型的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山西夏季一致多雨年对应偏强的东亚夏季风,一般出现在El Nino结束后的当年,或La Nina年(冷水年);山西夏季一致少雨年对应偏弱的东亚夏季风.一般出现在El Nino形成的当年(暖水年).
  • 摘要:通过对1954~2005年深圳高温天气及其环流背景的统计分析,探讨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系统,并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高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得出高温的预报流程.结果表明:1、深圳夏季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深圳高温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3、受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控制是导致深圳出现高温的主要原因;4、高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自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南部气温比北部偏低.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高温出现范围有很大差别.
  • 摘要:利用石家庄1951~2005 a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用多种统计方法对石家庄近55a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秋季气温变率小,冬季气温变化幅度最大,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升与降的趋势常常相反.不同季节降水量多或少的趋势往往相反,出现多个季节降水一致偏少或一致偏多的几率较小.(2)年气温和四季气温线性上升趋势显著.春季、冬季变暖非常明显.近55a,冬季平均气温升高了2.9°C,平均每10a升高0.52°C,而夏季平均气温只升高了0.9°C,平均每10a升高0.16°C.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6°C,平均每10a升高0.29°C.近55a气候变暖主要是受春季气温升高和冬季气温升高影响造成的.而年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不存在线性变化趋势.(3)四季气温和年气温变化的周期性不明显.而降水量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春季降水量变化存在7a的周期,秋季降水量变化存在4a的周期,冬季降水量变化存在5a和14a的周期,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变化周期性不明显.(4)石家庄四季气温和年气温在80年代末和90年初发生了明显的气候突变.而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化没有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
  • 摘要:本文利用甘肃省80个气象站1961~2004年历年夏季极端最高气温的标准化资料,运用EOF、REOF等方法,对甘肃省44年夏季(6~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特征向量反映了甘肃省极端最高气温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下的高温一致性;第二特征向量反映了甘肃省极端最高气温南北相反的差异;甘肃省极端最高气温空间异常可分为四个气候区,即甘肃省中部、陇东南部、河西中部和甘南高原区;各气候区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似: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高温是升高的,90年代最高,其次是70年代,60年代最低,.在70年代初期,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高温发生了一次由低到高的转折性变化.
  • 摘要: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降水和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这两个水分平衡最关键的分量构造了降水蒸发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而研究了西北地区气候可能由暖干转向暖湿转型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一致性异常是西北地区44年干湿特征的最主要空间分布模态,而西北部同东南部以及东北部和西南部呈反相变化也是西北地区年干湿特征异常的两个重要模态.(2)西北地区干湿异常特征的空间分布型主要有:西风带气候区型,高原气候区型和季风气候区型.(3)整个西北地区及其西风带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年干湿特征呈较为显著的变湿趋势,以西风带气候区的变湿趋势最为显著,高原气候区次之,都在七十年代中期发生了干湿突变现象,而西北地区东南部位于季风影响边缘的区域有变干趋势,但这种趋势表现较弱。
  • 摘要:用1992-2000年我国63个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研究了我国年、季、月的太阳总辐射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得出我国夏季有最大的太阳辐射,其次是春季,冬季有最小的太阳辐射.高原是太阳辐射大区,太阳总辐射最大的地区在西藏,青海,内蒙古的额济纳旗,甘肃,新疆.但是,云南的丽江,海南的三亚也是大的太阳辐射区.太阳辐射最小的地区在四川,湖南,贵州.我国年太阳总辐射平均量的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但是地区差异很大,成都、浙江省的洪家有明显的负趋势;而通辽,北京,锡林浩特有强的正趋势.从我国的范围看,春季的太阳辐射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冬季我国大范围太阳辐射的负趋势非常明显的.我国有10个城市的4个季节的太阳总辐射都为正趋势,有15个城市的4个季节的太阳总辐射的趋势同时为负趋势值.我国太阳总辐射大致可以划分为9-10个区.它们有不同的太阳辐射平均值和不同的特征和季节变化。
  • 摘要:利用最近50多年的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变化的空间分布型和多重时间尺度及其对海温异常的作用.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主要存在全海盆符号一致的单极和东、西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单极既存在年代际增暖趋势,也存在年际振荡,偶极则以年际变化为主.在去掉由EOF重建的单极后,对17次典型偶极子个例的分析表明,偶极子的演变更象是一种翘翘板似的局地振荡.单极年代际变化缩短了偶极子的生命期,在冷期,印度洋海温经历了由负单极到正偶极再到负单极的演变,偶极子的异常信号最早出现在热带西印度洋;在暖期,印度洋海温经历了由正单极到正偶极再到正单极的演变,偶极子的异常信号最早出现在热带东印度洋.对年际时间尺度的变化而言,印度洋海温异常由负单极向正偶极再到正单极转换,偶极子位于一种单极向另一种单极的转换过程之中。
  • 摘要:近50多年来浙江省气候变化总趋势在逐渐变暖,80年代中期开始变暖明显,增幅加大.浙江省汛期各月降水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不同:在季节转换月份5月和9月,降水量明显减小,而在夏季的降水量增加,8月尤甚.在气候变暖期,浙江省汛期旱涝事件的发生频数增加.大气环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5月份,高层南亚高压偏弱偏南,中国东南部上空为平直的西风气流,引导冷空气多偏北东移,中层印缅槽的减弱导致向江南水汽输送减少,低层偏南气流远离华东,浙江省主要受单一西北干燥气流影响,降水显著偏少;8月份,青藏高压位置偏西,中国东南部上空西北气流有利引导冷空气南下,低层越赤道气流加强了赤道幅合带的扰动,有利台风的生成和发展,中层副高南侧偏东气流有利引导于台风北上登陆华东,导致影响浙江台风年频数增加,台风与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利强降水发生,形成台涝.在气候变暖期海水表层温度距平升高,ENSO事件的多发、增强的倾向影响了浙江省汛期旱涝趋势。
  • 摘要:本文对1998年6月3~11日发生在鄂霍茨克海上空的一次阻塞环流过程进行正、斜压动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阻塞发展过程中,大气总动能及正、斜压动能都对应着先不稳定增长,阻塞形成随后又动能不稳定减小,阻塞衰亡.正斜压动能的方程的分析表明正斜压动能的转换机制是鄂霍茨克海阻高建立和维持的主要因子,而在转换之中正斜压流场相互作用垂直输送随高度的变化率是促使阻塞形势演变的最主要因素。
  • 摘要:通过对中国气象台站观测的冻土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中国冻土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主要分析了中国冻土分布的季节变化,开始冻结的日期分布,开始解冻的日期分布,冻结的时间长度分布以及中国冻土的深度的空间变化,同时也分析了上述特征的时间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中国冻土分布十分广泛,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的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按照决定冻土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主要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可将冻土划分为三个东部,西北,青藏高原三个区域.在东部区域从最北端的大小兴安岭地区到长江流域都有冻土分布,在个别年份冻土的范围扩展到浙江,湖南,福建等省份,在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都有广泛的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中国东部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规律,而青藏高原冻土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地带性,西北地区则兼而有之. 中国季节性冻土具有显著的年内变化特征,季节性变化明显,冻结主要从9月开始,由北向南逐渐推进,在冬末春初我国的冻土面积和深度都达到最大,北方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冻结深度超过了100cm,部分地区超过了200cm.在夏季,季节性冻土面积不断减少,八月份达到最小.而秋季,春季则是过渡季节,秋季冻土面积和深度不断增加,春季则相反.从冻结时间长度来看,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冻结区冻结时间长度最长,其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江淮流域冻土的冻结时间最短,只有两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中国地区的冻土总体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冻结时间推迟,融化时间提前,冻结持续日缩短,多年冻土面积萎缩,以及冻土下界上升的总体退化趋势.冻土的主要转型时期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同时在一些地区的冻土也有不同的变化,例如在东北大兴安岭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青海东南部部分地区冻土是总体是呈增加的趋势的.
  • 摘要:日时间尺度的极端天气事件和月时间尺度的气候极端事件会引发巨大的灾害.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气象物理量的多时-空尺度特性必然引起和正常(布朗运动)扩散不同的异常扩散,其概率密度满足的是空间分数维(fractional)微分扩散方程,其解是一种长尾巴的Levy分布,描述的是大涨落的概率.根据Levy分布这一重要的特性,结合降水量的天气和气候时间序列,本文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降水的概率估计.从50mm日降水到100mm月降水给出了大陆区域年发生频次和多少年发生一次的估计,其分布是,南方地区一年可出现4次到7次,而内陆的西北地区要百年一遇.用日降水量或月降水量达到第99th和第95th百分位点来估算区域强降水出现的年频次更为科学、合理。
  • 摘要:用中国范围604个台站1961年1月~2000年12月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地理分布,讨论了不同区域雾的月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主要有六个雾区:长江中游区、海岸区、云贵高原区、陇东-陕西区、淮河流域、天山及其北疆区.大多数区域雾日年际变化有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下降趋势更明显,雾日显著趋势区呈西南-东北走向,上升和下降趋势区相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波列结构;中国大多数雾区秋冬季雾日最多,春夏季雾较少.黄海岸区和北疆月际变化相似,都呈双峰型分布,其它区域为单峰型分布。
  • 摘要:就实际地形下的散射辐射的计算方法问题,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地形特征复杂的重庆地区为代表,设计了起伏地形下散射辐射的计算方法,比较了各向同性、各向异性两种模式计算结果的差异,分析了重庆市实际地形下散射辐射量的空间分布。
  • 摘要:简介小波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大气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用一维Morlet小波变换对重庆地区(单站资料)1960-2000年共计41年降水资料序列作周期诊断分析,发现重庆降水存在最为明显的准18年周期振荡,其次也具有11年、3-5年及8年的准周期;我们还发现由于Morlet小波变换系数的零点对应于重庆40余年降水变化的拐点,于是小波变换系数的零点位置对应于重庆降水变化的突变点位置;另外无论是较大时间尺度,还是较小时间尺度,重庆夏季降水、年降水变化均处于较强的偏多期,且偏多的趋势仍较明显;而秋季降水则处于较强的偏少期。
  •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首先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从1958至1998年40个冬季北极涛动(AO)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当A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地区200 hPa的急流明显北跳,东亚大槽显著减弱,而在中国的华北、东北到西伯利亚出现大范围的地表南风异常,使得低空从西伯利亚到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韩国、日本有显著的暖异常;而当AO处于负位相时,则往往出现相反的情形.进一步的相关和合成分析发现,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可以在AO与东亚气候之间起到桥梁作用.AO可以通过影响中高纬平流层下层的西风强弱,进而影响到准定常行星波的垂直传播,使得对流层下层中高纬地区的行星波振幅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同时减弱或增强,最终导致东亚地区异常偏暖或偏冷;其中低层中高纬地区纬向波数2的扰动对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变化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作者提出的AO通过影响准定常行星波的活动而导致东亚气候异常的机理,不但强调了西伯利亚高压的贡献,而且特别从波动的意义上强调了阿留申低压的重要性.文中还讨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关问题。
  • 摘要:利用甘肃省80个代表站建站至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计算了各站的冬季负积温,分析了其地理分布特征,并建立了空间分布模型.利用EOF、REOF方法对冬季负积温进行了空间异常变化分析和气候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该省冬季负积温周期变化规律.最后采用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不同气候区冬季负积温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季负积温在空间尺度上可分为五个气候区;近四十年来,甘肃省负积温总体呈下降趋势,1985年是负积温变化的转折点;1990年代负积温平均值是各个年代中最小的,不同气候区不同年代负积温的减小幅度及转折时间又有所差异,各气候区负积温在不同阶段其变化特征有所不同;各气候区存在尺度不同的长周期,长周期中又包含了短周期,而在长周期的时间尺度上,均经历了四个明显的冷暖交替的阶段;甘肃省负积温减少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负积温的减少在带来一些有利因素的同时,也会对甘肃的农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负积温的变化将会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生产格局产生影响;根据各气候区的预报模型得到负积温预测值,预报结果与实测值拟合情况较好,未来5a多数年份仍将以暖冬为主。
  • 摘要:本文利用贵州地区52个测站的1961-2000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日降水量的Γ分布模式,对贵州夏季极端降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贵州地区绝大部分测站夏季日降水量都符合Γ分布,利用Γ分布模拟贵州地区降水极值概率分布,发现根据模式模拟的全区暴雨概率的分布趋势与实际概率值基本一致.在Γ分布模式中,我们通过改变三参数中的任意一参数使平均雨量发生变化,从而考察其相应的极端降水概率变化的敏感性,其中尺度参数β改变时,极端降水的概率变化最大。
  • 摘要:利用无锡市1959-200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和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无锡气温和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针对气温异常的冬季和夏季,给出了典型距平场.暖冬和冷冬典型形势场上的相反特征正好说明了环流形势场对于暖冬和冷冬的决定性意义.形势场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温演变.在分析气温变化原因时,着重比较了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由于环境恶化,江阴年平均气温突然偏高了约0.42 °C。
  • 摘要:利用西北四省(区)137个气象站1971~2000年伏期(7~8 月)总降水、蒸发资料定义了干旱指数.分析了西北地区降水和蒸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定义的干旱指数确定的干旱分布状况,选取6个代表站典型湿润年份和特别干旱年份的干旱指数与Palmer指数的干湿等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旱指数与降水的距平对应较好,与Palmer指数的干湿等级对干旱的状况描述接近,但干旱指数在对以庆阳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状况反映更好。
  • 摘要:用2001年和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两年逐日的大气热源汇〈Q1〉,再用谐波分析方法对〈Q1〉作带通滤波,得到了准30-70d的〈Q1〉低频分量;并分析了两年夏季大气热源汇和其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的差异,然后研究了一些"关键"区〈Q1〉低频分量的变化与我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1年和2003年夏季的亚洲季风区,一方面应该有这样一种过程,大气热源汇低频分量经向和纬向传播的差异→江淮流域旱涝期东亚地区大气热源汇低频分量南北配置的差异→东亚地区大气热源汇本身的南北分布不同;另一方面,夏季的5月到8月期间,高原中南侧有较强的低频热源(热汇)时,可导致其后期江淮流域降水偏多(少);中国南海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南海有较强的低频热源(热汇)时,不仅可导致其后期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多),还可导致其后期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偏少(多).因此,夏季亚洲季风区热源热汇季节内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导致我国江淮流域异常的旱涝发生。
  • 摘要:根据对新疆40年(1961-2002年)冬季平均冻土深度、最大冻土深度、土壤10cm深度封冻时段资料分析表明.随着全疆气候的变暖,各地的平均冻土深度、最大冻土深度趋向变浅,土壤封冻时间缩短.尤其是1986年以后,暖湿化特征十分明显,冻土深度和封冻时间变化更为显著.最大冻土深度南北疆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发生了明显的突变。
  • 摘要:2005年5月利用便携式GRIMM气溶胶粒谱分析仪在天津市气象观测铁塔10米高的平台对颗粒物浓度进行为期一周连续在线观测.采样期间粒子谱分布中的细粒子数量远高于粗粒子;天气晴好时细粒子浓度累积增高并跳跃出现高浓度值.天津市初夏气溶胶细粒子的日变化特征明显.细粒子浓度与多个气象因子相关.混合层高度与气溶胶细粒子浓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细粒子高值常与前期铁塔中高层较高风速有关,表明污染物的迁移迹象;风速减小后细粒子随下沉气流堆积,形成较高浓度值.细粒子浓度与气温有关,逆温的存在有利于细粒子的累积;日照强和持续高温,细粒子浓度增高.细粒子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对湿度小于50%时数浓度增长明显;相对湿度与细粒子浓度的相关性好于比湿.细粒子的行为通常是受到大气运动制约的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摘要:本文引进自然基小波概念,从小波原理上说明它是离散小波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可以反映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周期,应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全国160个代表站1951-2004年的月降水量数据进行试验,按照不同的时间间隔(年度、半年度和季度)分别构成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降水量时间序列进行自然基小波分析,其结果有助于追溯影响降水量变化的某些强势气候影响因子;从160个代表站的历史数据自然基小波分析中可知,对单站而言,强势气候影响因子的影响在短期内是相对持续稳定的;对区域而言,受同一强势气候影响因子影响的测站分布又是相对集中的.因此,可以以自然基小波族重构降水量时间序列,进而预测在未来时刻降水量.以预测重庆站夏半年度降水量和预测全国160个代表站的春、夏、秋和冬四季的季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为例,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短期气候预测能力.
  • 摘要:利用NCEP 1951~2000年月平均海平面温度、海平面异常温度,及相应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和Nino3指数间相关季节不同,以秋季相关最为显著.前期秋季综合的两种指数与次年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的相关要好于单一指数与降水的相关.合成分析发现,秋季同时有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和印度洋偶极子正(负)位相事件发生到次年6月都伴随着中高纬度(30°~40° N,110°~160° E)增强(减弱)的海陆温度梯度和菲律宾反气旋(气旋)异常,对应着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偏多(少).选取秋季同时有两事件发生和秋季单纯EI Ni(n)o事件发生的个例年的次年6月垂直速度场、水汽输送场比较分析,发现两事件同时发生使得水汽输送,垂直速度都加大了,尤其在日本南部;并且菲律宾附近反气旋的发展强烈。
  • 摘要:本文利用青岛的百年月平均气温资料,用统计方法分析了青岛气温的变化特征.从全球气候变暖、ENSO事件、青岛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分析了这些要素对青岛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岛的气温变化趋势与我国华北地区基本一致,但青岛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寒冷期要比华北地区长10年左右,青岛的百年升温幅度高于全国和我国北方省份,春季的气温升幅与全国相比偏大;ENSO事件与青岛年平均气温的相关不显著。
  • 摘要: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ERA40再分析逐日的200hPa风场资料,选取1958~1977年和1980~1999年各20年,对比分析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前后两个时段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表明:近20年来,原来在赤道中太平洋上活跃的ISO减弱,而在中印度洋、孟加拉湾地区ISO变得活跃;全球变暖背景下,ISO的强度变化幅度加大,表明ISO更加活跃,且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强,夏、秋季弱;对流层上层的纬向风能量更集中于1~3波,ISO的频率有加大的趋势.作者还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发展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1.0g中的控制试验及其二氧化碳浓度加倍试验结果,分别对应实测资料的前后20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模式对ISO的空间结构模拟较好,但低估了ISO的强度;时空谱分析表明模式结果中包含有更多的纬向风的高频成分,由于能量的分散,导致对ISO活动强度的低估.但通过对模式的控制试验和温室气体增加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耦合模式还是较好地反映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ISO在中印度洋、孟加拉湾地区变得活跃、频率加大等变化特征。
  • 摘要:用外逸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记为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季内振荡(ISO)强度的气候及年际异常特征,重点研究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候上,强OLR ISO区位于海表温度(SST)纬偏较大的区域,即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终年存在,其位置的季节变化与ITCZ的季节变化有关.2)OLR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显著的区域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和热带西南太平洋区域,OLR季内振荡能量正(负)异常出现在SST正(负)异常显著的区域,伴随有低层辐合(辐散)、高层辐散(辐合)的环流异常,并与E1 Nino(La Nina)事件关系密切。
  • 摘要:提出了MODIS地物识别的分层分类方法,给出了利用MODIS识别若尔盖5种地类的光谱通道列表,以2004年9月15日的MODIS数据进行5种地类的遥感识别,其总体测试精度达96%,Kappa系数达0.95,与同期地面监测结果比较,沙化地、潜在沙化地的面积分别相差-2.71%和0.73%.自2000年以来,若尔盖牧区草地沙化面积仍以年均14.06%的速度增加,同时,湖泊湿地萎缩严重,该区生态恶化的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根据60年代以来草地沙化面积及自然与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情况,应用关联分析、投影寻综分析和实数编码遗传算法,进行了若尔盖草地沙化驱动力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载畜量和温度是影响若尔盖草地沙化的2个主导因子,占第3位的是降水,而日照、风速、大风日数等因子的影响很小,造成若尔盖草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和气候变暖。
  • 摘要:本文以山东75个观测站伏期1的降水资料(1959-2005)为基础,通过Z指数变换划分伏期旱涝等级,评定伏期旱涝年,并与华北和山东降水的演变特征进行了比较,发现演变趋势上的相似性及其独特性;90年代后山东伏期较年降水具有更明显的向多雨阶段转变的趋势;贝加尔湖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高压和低压分别对山东伏期的严重旱涝和洪涝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副高脊线略偏北、偏西(偏南、略偏东)时山东伏期容易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在南方涛动的弱(强)指数年,山东伏期多发生干旱(洪涝)。
  •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NCEP/NCAR的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贵州多、少雨年同期环流距平场特征,结果表明:在贵州多、少雨年环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贵州多雨年南亚高压呈现偏弱的特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但脊线明显偏南偏西,且影响贵州的印度西南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季风较常年偏强,影响贵州的中、东路冷空气强.贵州少雨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脊线较常年明显偏北,其它环流特征与多雨年相反。
  • 摘要:本文利用长江中下游流域内的87个气象站,对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的各种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极端降水指数和非常湿天降水量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特征做了研究.结果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近41a来降水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各降水指数也均成上升趋势,长江中下游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非常湿天降水量、降水大于20mm的天数都存在显著的12年左右周期振荡,且40年来稳定存在,各类降水指标都有突变现象发生,但突变发生的具体时间不同.利用EOF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大于20mm降水日数、非常湿天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前4种模态基本代表了以上两个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大于20mm降水日数、非常湿天降水量的第一特征向量的荷载场空间均表现为一致性分布,即全区为偏多(少)或偏少(多)的一致型同位相分布.在多年的环流趋势上,夏季风在中国显示了减弱的趋势.
  • 摘要:本文以1971~2005年辽宁60站沙尘天气资料为基础,从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分布特点等方面对浮尘、扬沙、沙尘暴、沙尘天气综合影响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辽宁的气候、空间特点从沙源、大风、不稳定层结等三方面分析了辽宁沙尘天气的形成以及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简要介绍了辽宁防沙的措施、效果以及辽宁省气象台沙尘暴短期预报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