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肾病分会学术交流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肾病分会学术交流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肾病分会学术交流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河南开封
  • 出版时间: 2013-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肾病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指出DKD从络积辨治有其结构学和病理学基础.据DKD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弥漫性或结节性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细胞外基质成份在肾脏内堆积是构成弥漫性或结节性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的物质基础.其微观上有形有质之成份在肾脏内沉积与中医之癥积实无二致.近年来,通过对弥漫性或结节性DKD肾小球硬化症的中医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虚、痰、瘀、毒"四大病机学说,四者之中"虚"是弥漫性或结节性DKD肾小球硬化症的始动因素,痰、瘀是构成弥漫性或结节性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的病理基础,而毒是加重弥漫性或结节性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不可忽视的方面.DKD从络积论治的临床分型DKD的从络积辨治正是紧扣其基本病理之弥漫性或结节性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之微观辨证,抓助癥积形成之"虚、痰、瘀、毒"四大病机进行宏微观相结合的中医辨证论治.其中①肾阴亏虚,络脉失养,治宜滋阴清热,方以知柏地黄汤加减.(②气阴两虚,肾络不荣,治宜益气养阴,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减.③气阳两虚,肾络失煦,治宜温肾通络,化气行水,方以济生肾气汤.(④湿热(毒)伤肾,络脉阻滞,治宜清热利湿,泄浊通络,方以三仁汤加减.⑤毒滞肾络,络体受损,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和络.方以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⑥瘀水互结,肾络痹阻,治宜活血化瘀,利水通络,方以化瘀利水通络汤(自拟方).⑦痰浊内盛,肾络壅滞,治宜理气化痰,散结通络,方以金蒲通络汤(自拟方).⑧肾络久积,浊毒内聚,治宜补肾通络,化积降浊.方以补肾化积降浊汤(自拟方).文中对于DKD的辨治要倡用微观辨证,强调从积论治;重视从络辨治,主张选用虫药.
  • 摘要:观察血清Fcγ RIIB/C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表达规律;分析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相关指标的关系,并进行中医证型分析.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Fcγ RIIB/C浓度没有显著变化;血清Fcγ RIIB/C与hs-CRP呈负相关;hs-CRP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 摘要:基于脉络学说,本文认为DN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消渴病久病不愈,热伤气阴,热结、气滞、痰湿、瘀血相互胶结,积聚于肾之脉络,痼结难去,阻滞气血运行,出现络气郁(虚)滞、脉络瘀阻、脉络瘀塞、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病理改变,致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导致DN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清热益气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大鼠该蛋白尿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DKD造模组.造模成功的大鼠再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组(36.67g·kg-1·d-1)和厄贝沙坦组(0.05g·kg-1·d-1).干预治疗12w,检测肾/体重指数(BW/KW)、24h微量白蛋白(umAlb)、24h尿蛋白量(UPro)、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IA)检测10%肾组织匀浆氧化应激指标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肾小球P-cadherin、FSP-1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BW/KW、24humAlb、24hUPro、肾组织匀浆MDA、及FSP1显著增高(P<0.01或P<0.05),SOD、CAT、GSH、GSH-Px及P-cadherin显著降低(P<0.01或P<0.05);清热益气通络方能显著降低DKD大鼠BW/KW、umAlb、UPro、MDA水平及FSP1表达(P<0.01或P<0.05),提高SOD、CAT活性、GSH含量及P-cadherin表达(P<0.01或P<0.05).结论:减轻DKD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及拮抗足细胞pcadherin、FSP1异常表达是清热益气通络方药治疗DKD蛋白尿的部分作用机制.
  •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肾炎消白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的肾组织生长因子的影响,探讨肾炎消白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干预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并单侧肾切除加STZ制造早期DN大鼠模型.肾炎消白颗粒分高、低剂量组灌服8周并设贝纳普利组作阳性对照组,同时空白组、模型组予以等量蒸馏水.观察空腹血糖(FBG)、尿微量白蛋白(UAE)、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肾组织TGF-β1、CTGF的表达.结果:肾炎消白颗粒未明显改善早期DN大鼠血糖,能明显降低尿UAE,能下调DN大鼠肾组织中TGF-β1、CTGF的表达.结论:肾炎消白颗粒能够降低尿蛋白的排出,改善生长因子对肾脏的损伤,延缓模型大鼠DN的进展.
  • 摘要:本文通过中药方肾糖颗粒对糖尿病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肾糖颗粒组、洛汀新组、肾糖加洛汀新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尿白蛋白(Alb)、α1-微球蛋白(α1-MG)及血清IL-1β含量,采用对硝基酚比色法测定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含量.结果显示肾糖颗粒可降低模型大鼠IL-β含量,并且减少大鼠尿中的ALB、α1-MG、NAG来改善肾功能.结论肾糖颗粒可通过降低血清IL-1β含量,进而保护肾脏,延缓疾病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化瘀通络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10只,造模组45只,造模组采用高脂饲料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组)12只、厄贝沙坦组(Ⅰ组)13只、化瘀通络中药组(Z组)13只.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6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检测蛋白AT1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AngⅡ的表达.结果:造模组大鼠与正常组比较AngⅡ、ATl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各给药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AngⅡ、AT1的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化瘀通络中药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阻断RASS系统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芪地合剂对于对高糖环境下LPS刺激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1、MMP-2、MMP-9mRNA表达的影响,为其治疗DN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内传代培养.待其生长至第3代时,根据实验需要分为7组:(1)空白组;(2)高糖组;(3)高糖+LPS组;(4)苯那普利组;(5)芪地合剂中剂量组.于实验前用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各组GMCs用无血清1640同步24h,使细胞处于G0期,然后按细胞分组加入各组培养基孵育48h,然后提取各组RNA.用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TGF-β1、MMP-2、MMP-9mRNA的表达.结果:高糖环境下LPS刺激48h后的GMCs所表达的TGF-β1mRNA大量增加,MMP-2、MMP-9mRNA大量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用药组所表达的TGF-β1mRNA均降低,MMP-2、MMP-9mRNA均升高,其中芪地合剂中剂量组与高糖+LPS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高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苯那普利与高糖组及高糖+LPS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复方芪地合剂能够延缓DN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上调MMP-2、MMP-9mRNA的表达,从而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来实现防治糖尿病肾病的.
  • 摘要:目的:制备并验证糖尿病肾病瘀血阻络大鼠模型,观察化瘀通络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高糖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STZ(40mg/kg)后,继续高糖高脂饲料喂养16周,制备模型.与空白对照组(C组)和高糖高脂对照组(H组)比较,观察临床指标、肾脏病理和血脂、血流变的改变情况.同时观察化瘀通络中药干预同样方法造模的Z组大鼠16周,对以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M组大鼠于腹腔注射STZ后3天,血糖升高,并逐渐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及大量蛋白尿的表现;肾脏病理改变为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肾小囊腔缩小;血脂、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肾体重比值显著高于C组、H组(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C组、H组(P<0.01),Z组各指标均较M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STZ腹腔注射的糖尿病肾病模型,成功模拟了人类糖尿病肾病瘀血阻络的病变特点,化瘀通络中药干预显著改善了模型大鼠的肾损伤程度及相关血液指标,通过以效测证的方法佐证了瘀血阻络证候的存在.
  • 摘要:目的:探讨通络保肾复方对肾小球足细胞增殖及肾小球足细胞表达nephrin的影响.方法:将5%含药血清培养基加入体外培养的肾小球足细胞,分别于脂多糖(LPS)刺激肾小球足细胞12h、24h、36h、48h后,MTT方法检测各组肾小球足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LPS刺激36 h时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结果.LPS刺激12h后肾小球足细胞开始增殖,36h达到高峰,48h后开始下降.通络保肾复方能够抑制肾小球足细胞的增殖,其中以通络保肾复方大剂量组效果显著,与LPS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通络保肾复方可以上调36 h时由LPS刺激导致的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结论:通络保肾复方可以抑制LPS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的增殖,上调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减少足细胞的损伤,降低蛋白尿的发生,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
  • 摘要:目的:研究已证实黄芪甲苷(ASI)是中药黄芪的有效成分之一,本文旨在明确ASI能否抑制高糖环境下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从人肾脏组织中分离和提取肾小管上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采用TUNEL染色和caspase3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ELISA方法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38、ERK和JNK表达.结果:ASI能够改善高糖环境(25mmol/L)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并成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蛋白水平上ASI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表达和P38/MAPK通路激活.此外,ASI能够增加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GF表达.结论:ASI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凋亡和TGFβ1表达,可能通过下调p38/MAPK通路激活和上调HGF表达实现,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所致肾损伤的新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肾炎康复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足细胞顶端膜蛋白Podocalyxin(PCX)的影响,并阐明其部分治疗机理.rn 方法:对3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口服肾炎康复片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监测尿中足细胞顶端膜蛋白PCX、蛋白肌酐比值(ACR)、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可滴定酸(TA)、铵(NH4+),然后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rn 结果:治疗3个月后,PCX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降低(P<0.01);ACR和NAG较治疗前有明显减低(P<0.05);TA、NH4+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肾炎康复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足细胞有保护作用,从而有效减少蛋白尿,保护近端肾小管;但对远端肾小管无影响.
  •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治疗上应健脾温阳、益气利水,可予真武汤以温肾化阳,散水气。真武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的主方。正如《古今名医方论》谓:“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由“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用”。方中炮附子用量最重,闷,为君药,其性味辛热以温壮肾阳,兼暖脾土、温运水湿,使肾阳虚衰得复、气化得行,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此即“壮元阳以消阴翳”,以散在里之寒水,使水有所主。白术为臣,甘苦微温,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茯苓、生姜为佐药,茯苓味甘淡而性平,淡渗利水,佐白术健脾,于制水之中利水。生姜辛温而散,走而不守,佐附子以助阳,于主水之中散水。芍药酸苦微寒,属阴药,既敛阴和营,固护阴液,又制姜附之辛燥,使温阳散水而不伤阴,并利小便。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水,使子盗母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附子振肾阳虚衰于先,生姜、白术复脾阳于后,白芍敛阴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燥,使利水而不伤阴。全方共奏温补脾肾、助阳化气之功,使肾气行、肾阳复,则水液气化复常,水道畅通而水肿病愈。
  •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复习中西医家对DN的文献研究,结合传统的中医理论,观察导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研制的参芪糖肾安冲剂对早期DN气阴两虚、脾肾不足、瘀浊阻滞临床疗效。rn 研究发现:参芪糖肾安冲剂在改善气阴两虚、脾肾不足、瘀浊阻滞型DN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空腹、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改善的效果明显,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果表明,参芪糖肾安冲剂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有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或发展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金匮要略》为传统医学记载治疗内科杂病的代表作,里面阐述了许多对于泌尿系统疾病有效的方剂.笔者将现代中医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辨证分型,整理归纳为8个方面:解表祛湿,轻清宣泄麻杏薏甘汤;凉血化淤,泄热利湿蒲灰散;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防己茯苓汤;荡涤内热,攻坚破血抵当汤;荡热解毒,消肿排脓大黄牡丹皮汤;温补肾阳法;缓中补虚法。,并从《金匮要略》中列举相应的方与法,以利于临床应用.
  • 摘要:孙郁芝教授根据50余年行医经验针补从尿路感染的病机入手,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对本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确立了清热利湿解毒、肾健脾疏肝的治疗大法,突出了中医病证同治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本文探讨中医药减轻雷公藤制剂在生殖系统、肝脏、肾脏、血液系统毒性的处方规律.提出雷公藤的安全剂量范围较小,容易发生多器官的急慢性中毒,因此很大程度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传统中医发展形成对毒性药物的多种减毒方法,如炮制减毒法、用量减毒法、煎煮减毒法、服法减毒法、配伍减毒法等。经加工后的雷公藤制剂出现使其毒性明显减少,但雷公藤制剂仍不够规范,各家药厂所生产的雷公藤制剂有效成分含量不尽相同,从而影响了其副作用的发生率,南京军区总院肾科应用江苏泰州制药的雷公藤多苷经验较多,认为其临床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另外考虑不同患者使用雷公藤制剂出现不良反应可能不同,这需要临床辨证辨病正确应用雷公藤制剂,并辨证处理其不良反应。降低雷公藤制剂毒性而不影响其疗效是未来研究方向,有研究表明,经曲霉菌种转化后甲醇总提取物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略有增强,且毒性明显降低。总体来说,要解决雷公藤制剂毒副作用且不降低其治疗作用的问题,必须不断继承既往的经验,同时需要有创新思路和方法,不断的总结中医处方的规律性。
  • 摘要:通过对《金匮要略》栝楼瞿麦丸方证的文献研究和探讨,提出栝楼瞿麦丸所主证候可概括为"下焦阳虚湿热伤阴证".本方的功用是润燥以滋上源,温肾以助气化,并清热利湿通淋.临床主要用于消渴、淋证和小便不利病证.
  •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人327例次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结果:202例次培养阳性,培养阳性率达61.77%;革兰阳性球菌154例次,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3例次,占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的60.89%,革兰阴性杆菌38例次,真菌10例次.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为3.25%,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达84.12%;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为10.53%,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最高,达48.12%.结论:CAPD相关性腹膜炎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说明操作不当依然是导致腹膜炎的主要原因.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为CAPD相关性腹膜炎初始经验用药提供了依据.
  • 摘要:目的:对血液透析进行风险分析,寻找规避风险的各种对策.方法: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从人员、操作、设备、并发症以及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关管理对策.结果:提出合理的血液透析护理管理对策,降低风险,规避医疗事故发生.结论: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有效地管理对策能够提高护理质量,缓解医患关系,规避治疗风险.
  • 摘要:目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永久性血液透析首选的血管通路.本文旨在通过中药溻渍及TDP照射观察其对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中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溻渍配合TDP照射观察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AVF术前、术后血管内径、血流量变化,统计彩超成熟率,结合内瘘透析使用率,并与国外文献进行比较.结果:术后40例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彩超成熟率占95%.透析室护士结合彩超进行临床穿刺,有1例无法进行透析,故透析使用率为92.5%.结论:经与国外文献相关数据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血化瘀中药(红花、三七)溻渍配合TDP能有效增加内瘘彩超成熟率及透析使用率.
  • 摘要:本文探讨了“肾主骨”的科学内涵、肾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为从肾论治骨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现代医学出发,从分子水平研究补肾药物预防和治疗骨骼疾病的机理,更有利于筛选出针对性较强的预防和治疗骨骼疾病的补肾药物。人与自然界这种物质性高度统一的事实,印证了“人秉天地之气而生”的古老中医理念。当然补肾疗法取得疗效并不是补肾药物中微量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合理辨证基础上使富含微量元素的中药产生独特的存在状态,发挥独特的生物活性,临床上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一些有效的药对来提高临床疗效。现代医学关于肾与骨之间密切联系的研究结果,和中医关于“肾主骨”论述,是基本一致的。在治疗上采取“双管齐下”,中西医结合治疗,会使患者取得更好的效果。
  • 摘要:本病在临床中出现高反复行,女性患者老年患者为多见,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被中医西医两个医药体系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形式。笔者就临床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情况,将泌尿道感染分步治疗,辨期论治。取得临床较好的治疗效果。具体步骤为:查,包括查尿常规,查尿培养,查泌尿系、妇科及肛肠科的相关检查;杀,根据检查治疗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将病因、病菌一扫光;调,运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养,运用中医的方法进行体质的调养。
  • 摘要:尿石症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的统称.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好发年龄在2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5∶1,以往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本文介绍了尿石症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及发病机理,分析了结石的成分和临床表现,提出了尿石症的确立诊断、鉴别诊断、病因病理生理诊断,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国治疗尿石症的特色,主要分为内科治疗,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等。
  • 摘要:李平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时,提出要合理应用经方,采取肝肾同治的策略,注意一些特殊药物及其配伍的作用,时刻想到药物的可能毒副作用,应用中西医结合。
  • 摘要:循环纤维细胞在纤维化疾病的作用已被广泛认识。作为骨髓来源的(肌)成纤维细胞的前体细胞,循环纤维细胞在损伤的刺激作用下大量合成,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细胞因子的介导从外周血中转移进入肾脏。进人受肾脏的循环纤维细胞不仅自身可合成细胞外基质参与纤维化进程,而且也可分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来发挥生理性和病理性的纤维化作用。rn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使人们对循环纤维细胞的活化、募集、转移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其纤维化作用的的网络系统愈加清晰,然而循环纤维细在肾纤维化方面的研究非常欠缺,尚处于基础研究的初期阶段,亟待更多的研究。
  • 摘要:淀粉样病是以细胞外淀粉样物质沉积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它可累及多系统器官,尤以肾脏、肝脏、心脏、神经、胃肠道等部位为严重,也可累及肌肉和骨关节。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肾脏引起的肾脏病变称肾淀粉样变(renal amyloidosis)。肾脏是淀粉样变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也是淀粉样患者最严重的表现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症是肾淀粉样变的主要临床表现,后期肾功能可迅速恶化导致肾衰竭,预后甚差。探讨了该病的中医分型,诊断思路,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药物治疗、破坏淀粉样纤维丝稳定性、一般对症和支持疗法、肾脏替代疗法、中医中药等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等。
  • 摘要:高血压肾(病)损害中西医结合诊治中,首先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肾病。西药:有效控制血压:理想血压120/80mmHg或<140/90mmHg。降压药物首选:ACEI或ARB类,血压控制不理想加CCB类,如拜新同等、利尿剂,R受体阻滞剂等。中药:无论是从“眩晕”、“中风”、“心悸”、“胸痹”、或“水肿”辨证,虚者居其八九,或虚实挟杂,单纯实证少见,因此,治疗原则应为虚者补之,或以补虚为主,佐以祛邪。
  • 摘要:由于血液透析技术的广泛开展,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而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却仍然是临床医生棘手的问题,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时,一般均可出现免疫功能降低,贫血加重,容易感染,心、脑、肺等脏器功能减退,易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导致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长期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治疗策略.对于早期干预和纠正血透患者营养不良,评价血透患者营养状况,改善血透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 摘要:科室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应用国家级名老中医何炎桑老师之加味神芎导水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KD5期)103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并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由于筛选的均是无肾毒性的中草药,无毒副作用,组方合理,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神芎导水汤原用于治阳水实证,现从原方加味,治疗慢性肾衰竭有较好效果,慢性肾衰竭即所谓邪盛但正气仍存,此方能荡涤实邪,挫病势,预后尚理想.中医谓之“损不可复”,此方能在相当一段时期控制血肌酐尿素氮的增长.按中医观点,慢性肾衰之症,多是脾肾久虚,虚甚则损,因而脾之升清降浊,肾之化气布津功能皆告失职.以致水液无主,泛滥莫制,蕴藏脏腑肌肤之外,成为浊邪,浊邪阻塞,气壅不通.久郁则从火化,火与浊邪上乘巅顶,为痛为晕,引动肝风则痉劂此乃“重阴必阳”,久虚变实之量,此时标证急,急当治标,遵内经“二虚一实,偏治其实”的原则,投以加味神芎导水汤可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同时改善患者症状.随后可以“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用中西医综合的治疗方法延长病人生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以造福于民。
  • 摘要:目的:观察锦参益肾饮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作用.方法:按照诊断标准选取60例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比治疗后和治疗前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疗效对比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前后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比较总有效率为90.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锦参益肾饮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肾功能,保护残存肾单位,延缓进入透析的时间.
  • 摘要:IgA肾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原因,在中国IgA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40%-47.2%。起病后每10年,有10-20%的病人进入终末期肾衰。IgA肾病病因不清,发病机制未明,其临床、病理表现多样,预后也存在异质性,因此当前还无法针对确切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国内多数学者认为IgA肾病分为六个临床类型(孤立性镜下血尿型、发作性肉眼血尿型、无症状尿检异常型、高血压型、大量蛋白尿型、血管炎型),强调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改变的不同,采取分型治疗的原则闭。介绍黄教授针对IgA肾病除孤立性镜下血尿型外的不同临床分型的中医治疗策略。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辨证治疗IgA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3月医院收治的IgA肾病病人46例,结合发作期、发展期与恢复期的特点,给予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本组46例病人完全缓解10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89.1%.结论:中医辨证治疗IgA肾病应用价值较高,能够缓解IgA肾病病情的发展.
  • 摘要:为进一步观察该方对NF-κB通路的影响,本研究从抑制NF-κB激活角度,探讨健脾清化方对阿霉素致局灶节段硬化肾病模型大鼠FSGS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健脾清化方改善肾纤维化的机制。rn 研究表明,具有清热化湿功效的健脾清化方与清化方对P-NF-κB p65,TNF-α,TRAF6的抑制效果明显,因此清热化湿法能有效抑制NF-KB通路的活化,而健脾方不能减少P-NF-KB p65的表达,健脾益气法不能有效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活化的NF-κB(P-NF-κB p65)可增强TNF-α的基因转录,使TNF-α产生和释放增多,同时TNF-α可再次激活NF-κB,但其详细的调节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健脾清化方改善肾功能及肾纤维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清化湿热法抑制NF-κB通路激活,降低下游因子TNF-α,TRAF6的表达,阻止TNF-α对NF-κB的再次激活,打破恶性循环的途径。
  • 摘要:目的:观察青藤碱对IgA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rn 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6组,每组10只,造模后,青藤碱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3mg/ml、6mg/ml、12mg/ml青藤碱混悬液10ml/kg灌胃;阳性对照组大鼠给予缬沙坦10ml/kg灌胃;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于第9周开始每天1次,疗程为5周.第6、8、13周测24h尿蛋白定量(24hupq)及尿红细胞计数;第8、13周末测血肌酐,尿素氮;13周末取肾组织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球IgA沉积强度;电镜下检测肾小球超微结构变化.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治疗组24hupq、尿红细胞明显减少(P<0.01);与缬沙坦组比较,青藤碱各剂量组24hupq无电子致密物沉积均较模型组减轻。rn 结论:青藤碱能够降低IgA肾病大鼠24hupq,减少尿红细胞计数,减轻其肾脏病理变化,保护肾小球足细胞。
  • 摘要:原发膜性肾病是多发于中年人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现代医学属肾病综合征范畴.依据肾活检病理可诊断,肾活检病理检查可见电子致密物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沉积,常分为Ⅰ、Ⅱ、Ⅲ、Ⅳ期,多以水肿、腰痛、倦怠、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当属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疾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诊治大量膜性肾病.根据其症候表现及病机演变特点分三步进行论治.提出外邪侵袭,水失宣降为本病的初发证;湿浊内蕴为其病理转机;脾胃虚弱、肾精亏耗为本病之转归。并注重主要药物的配伍选择,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温阳通淋法对致慢性肾盂肾炎大肠杆菌(UPEC)对体外尿路上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方法:将临床分离的UPEC J96菌用PCR扩增方法扩增其毒力因子papC、Hly、Cnfl、Aer,进行UPECJ96毒力基因的检测;应用改良后的尿路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培养正常人尿路上皮细胞;按照温阳通淋原则制取水溶性中药小分子物质,观察按照温阳通淋法提取的水溶性中药小分子物质对UPEC J96与尿路上皮原代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受试UPEC J96菌株毒力因子papC、Hly、Cnfl、AerPCR扩增产物与标准UPEC DNA模板呈阳性对照,表明papC、Hly、Cnfl、Aer为临床分离UPEC J96特异毒力基因;按照改良后的尿路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培养的尿路上皮原代细胞,经形态学观察符合上皮细胞形态学表现,此结果表明改良后尿路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是可行的,这为尿路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按照温阳通淋原则提取的中药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可有效降低UPEC J96对体外尿路上皮细胞的粘附(P<0.05),且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浓度呈正比;UPEC J96对宿主细胞的粘附作用在30分钟内随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递增(P<0.05),30分钟时点后的UPEC J96对宿主细胞的粘附作用仍逐渐递增,但与30分钟时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作为对照的普通UPEC对尿路上皮细胞粘附率与粘附指数在各个时点均为0.结论:按照温阳通淋原则提取的中药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可降低UPEC J96对体外尿路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是其治疗尿路感染的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而其中的舌诊和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最具客观化诊断的方法之一。临床中可遇到多种舌脉征象,要根据具体征象结合病情进行分析。一是舌脉临床意义一致,均提示同一证候:可表现为舌形态、舌质、舌苔或舌下络脉和脉的证候特点统一。如舌体胖大,脉滑,舌脉的临床意义一致,均提示湿郁;舌质红,脉细数,舌脉的临床意义一致,均提示热郁等等。又如舌苔薄白而润,脉滑细,舌脉的临床意义一致,均提示湿郁;舌苔白腻而润,脉滑,舌脉的临床意义一致,均提示湿郁或舌苔黄腻,脉滑数,舌脉的临床意义一致,均提示湿热等等。二是舌脉提示相异证候:可表现为舌形态、舌质和脉的证候特点不统一,也可表现为舌苔和脉的证候特点不统一。不统一可以舌象和脉象各自提示证候特点,而且均有临床意义;不统一可各取其证候分析判断,也可舍舌从脉,或舍脉从舌。如舌体瘦小,脉见弦大,舌脉的临床意义不一致,可各取其证候分析判断,即舌象提示阴血虚少,脉象提示肝郁不舒等等。三、正确掌握舌诊和脉诊的合参方法是正确诊病的有效途径舌诊和脉诊是中医四诊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临床上舌诊和脉诊在具体患者中,可表现为同一性的证候特点,也可能表现为不同一性的证候特点,因此,临床中常常需要舌诊和脉诊互相结合,来分析判断患者的证候特点,以确定最后的证候,为立法用药提供依据。但舌脉合参也需要问诊和闻诊的合参,老师认为,四诊不可偏废,舌脉更为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调理脾胃灸法对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9例,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足三里、三阴交两穴灸疗.应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专用量表(Kidne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KDQOL-SFTM1.3)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一般健康、活力3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同组治疗前后相比,观察组在躯体功能、一般健康、活力、症状与不适4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提高,P<0.05,对照组全部19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调理脾胃灸法可在躯体功能、一般健康、活力等3个领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本文对邵朝弟教授临床治疗肾病常用的对药进行探讨,分析了鱼腥草配半枝莲,草果配知母,蚤休配菊公英,乌药配益智仁等的药理和应用。
  • 摘要:近年来张大宁教授依据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从经典出发,通过多年有效的临床实践经验,再次首创“升清降浊”特色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补中益气汤”是一补益方,通过调补脾胃之气,使脾胃恢复运化、升降的生理功能。本方配伍巧妙之处在于调补气血药(如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的基础上佐以小量升麻、柴胡,使得清阳之气上升,随之浊阴自然下降。一升一降顺应、调理脾胃之气,与君臣药共同强健脾胃之功能。张大宁教授认为“补中益气汤”治在黄芪、人参,定在升麻、柴胡。“普济消毒饮”则是一清热方,原治疗大头瘟,现多用于治疗腮腺炎。其病机主要是温热秽浊之气主在上焦,邪热熏燕头面。本方的特色在于李东垣亦用了小量升麻、柴胡,由于秽浊之气在上焦,浊气在上,清气不得升,清浊混淆,方中在大堆清热解毒药(黄苓、黄连、橘红、元参、生甘草、牛蒡子、薄荷、连翘、马勃、僵蚕、板兰根)的基础上佐以小量升麻、柴胡以升人体清气,向上来祛邪,这样辅佐能更好地清热解毒。与此同时,该降的浊气自然而降,使机体恢复正常功能。张大宁教授认为“普济消毒饮”治在清热解毒,定在升麻、柴胡。
  • 摘要:高继宁教授认为,长期的脾肾亏虚和湿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蓄积,致气机逆乱、络脉阻滞是形成肾脏器质性损伤的主要机制,其本质即传统医学的“久病入络”学说。具体在肾脏病的诊治中,高教授认为慢性肾衰蝎发展过程中的“久病入络”与肾小球和肾间质纤维化具有同步发展的关系,是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关键要素,因此对肾络瘀阻的干预,是延缓肾衰竭的重要措施。现代医学认为几乎所有类型肾脏病均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凝血机制的紊乱,为重用软坚散结药物抗肾脏纤维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用药方面,强调使用软坚散结药,如炮甲珠、鳖甲等,此类药物可直达病灶,刁钻搜剔,祛痰通络,临床多收到良好效果。尤以炮甲珠应用效果显著,甲珠为穿山甲的鳞片,主归肝经,具有软坚、通络、散结的功效,是历代医家治疗癥、瘕、积、聚的常用药,该药消瘀托毒而不耗伤阴血,补虚透络而不碍胃恋邪,所以说一味穿山甲,功兼消托补。近年来被广泛用治肝硬化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但目前国内外尚无甲珠抗肾纤维化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高师在重用炮甲珠等软坚散结药物治疗慢性肾衰,肾病综合征等方面抗肾脏纤维化,疗效显著,其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 摘要:于俊生教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研究,对肾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慢性肾脏病的病机探讨与经方的运用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慢性肾脏病从"和"论治,临证时常选用小柴胡汤,灵活加减,多获佳效.和法是纠正人体失和状态的微调法,其包含多方面的缓和调整,以恢复机体动态平衡的状态.因此,和法的适应证是病情较轻缓、证情较复杂者,诸如表里寒热虚实夹杂且难以速解;脏腑阴阳气血偏盛偏衰而不能自和;脏腑功能、气机升降出入紊乱而不能自调等病况。rn 慢性肾脏病病情绵长,故虚实互见、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情况都可出现。一般而言,证多为本虚标实,虽有“水湿”、“湿热”、“瘀血”、“风邪”、“浊毒”等实邪表现,但脾肾等脏腑亏虚是本,正气弱乏不耐攻伐。在病情稳定期,不少患者脏腑虚实症状不典型,湿热、瘀血征象亦不著,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化受阻,脾胃升降乖逆,气血运行失畅的表现。针对于此,以疏利三焦、调肝和脾、推动气机、协调升降、调谐气血、扶正驱邪的小柴胡汤为主方进行整体调治,即运用“和法”,不仅可避免大补大攻致矫枉过正现象,还可延缓慢性肾病的病理进程。在临证运用上,根据“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的原则,极为灵活,然守方加减,坚持服用,效亦显著。
  • 摘要:导师张宁教授近期治疗一名肾病综合征病例,自身病情复杂,患者不能接受肾穿和激素,仅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后,疗效显著。本患者为老年女性,肝肾亏虚,加之每日大量精微物质从小便而出,使得身体更加虚弱,正气亏虚,则痰饮、水湿内停,瘀毒自生,又感受风寒,风水相搏,后虽感冒已除,但风气去,湿气仍在,故感冒后出现下肢水肿,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肾两虚为病本,而水湿、瘀毒为标实。此时若一味清热利湿,则正气更弱,而一味滋补则敛邪,使水肿益甚。故当标本同治,攻补兼施;在早期,患者因表证未除,尚有入里化热之象,故当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为主;方以黄苓、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菊花疏风解表;桑白皮、赤小豆、猪苓、车前子以利水消肿;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芦根、知母清热生津;大蓟、小蓟、白茅根入血分以清热凉血消瘀;地龙咸寒走下入肾,能清热而利水道,然只要表证一解,就以攻补兼施为主法,并根据邪实与正虚的关系调整用药,多选用温和类的利水渗湿药,如茯苓、薏苡仁等,使邪去而不伤正;后患者尿蛋白定量降而复升,而无明显不适,考虑为气虚失于固摄,故用大剂量生黄芪以补气,佐以白术而健脾;久病入络,三七入血分可止血活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的特点,并有补虚强壮的作用。薏苡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又可健脾补中。地龙咸寒入肾,可利水消肿。石苇利尿通淋;竹叶、竹茹、芦根可清热泻火,竹叶、芦根还可利尿,生津;玄参清热,养阴生津;狗脊、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白梅花、佛手可疏肝理气,调理气机;山慈菇清热解毒。石莲子祛湿清热。海风藤祛湿通络。全方具有补虚而不敛邪,清热而不伤正的特点,气血同调,故患者加减治疗1月后,周身舒畅,复查尿蛋白定量,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研究肾炎防衰液对TGF-β1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Smad7的影响,探讨其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干预作用.方法制备含药血清,将5%含药血清培养基加入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于TGF-β1刺激48h,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Smad7mRNA及ILKmRNA的表达.结果TGF-β1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48h后,细胞胞浆内ILKmRNA活性增强,Smad7mRNA减少.肾炎防衰液总方干预后ILKmRNA表达降低,Smad7mRNA表达升高.结论肾炎防衰液含药血清能抑制细胞ILKmRNA的表达,同时又升高Smad7mRNA的表达,其干预TGF-β1/Smad/ILK信号通路可能是其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 摘要:通过拆方研究方法,观察威草胶囊方中健脾补肾药和祛湿活血药对尿酸性肾病大鼠肾功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器(URAT1)表达的影响,探讨威草胶囊方中不同组分降血尿酸、保护肾功能的具体机制,为临床使用威草胶囊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威草胶囊及其各组分健脾补肾药和祛湿活血药均可降低尿酸性肾病大鼠的血BUN、Scr、UA水平,改善肾功能.其中健脾补肾药与祛湿活血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威草胶囊及其各组分健脾补肾药和祛湿活血药降血尿酸的机理可能与通过下调URAT1的表达,抑制尿酸盐重吸收而达到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有关.
  • 摘要:温阳益气法在中医药治疗肾间质纤维化(RIF)中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作为其代表性经方——芪附汤(《魏氏家藏》),其相关药理机制不甚清楚.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是RIF形成的重要机制.在肾小管EMT过程中,上皮型黏钙蛋白(E-cadherin)表达下调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高表达是其标志性特征,并且,致纤维化因子可以启动多条信号通路而诱导RIF形成.其中,细胞外调节激酶(ERK1/2)信号通路是其经典的调控途径.在体内阻断其关键信号分子——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就能够在分子水平干预EMT,减少致纤维化因子表达,改善RIF.通过腺嘌呤灌胃联合左侧输尿管结扎(UUO)方法而建立RIF模型,在体内阐明芪附汤调节ERK1/2信号通路改善肾小管EMT而减轻RIF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表明,芪附汤具有改善模型鼠RIF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肾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肾组织α-SMA、TGF-β1、CTGF蛋白表达以及下调肾组织ERK1/2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分子——p-ERK1/2蛋白表达,改善肾小管EMT而减轻RIF.
  • 摘要:随着对肾纤维化机制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治疗也开始应用于肾纤维化的治疗中。然而长期使用单一抑制剂治疗会导致严重副作用,如增加感染的风险。yogesh M等也认为靶向药物治疗成为在人类疾病治疗中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但反复治疗在慢性肾脏病中会增加与脂质体中病毒蛋白质类相关的免疫原性,有加重感染的风险。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其中虫草制剂由于其安全性和对慢性肾病临床治疗有效而受到高度重视。虫草制剂治疗慢性肾脏病不完全通过单一机制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而是同时通过作用于纤维化的不同方面,具有多靶点的特点,因此可能可以降低感染风险,而其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可能在于CPS结构及分子量的差异性。然而正因为其结构的多样性,目前其结构式尚未见报道。虽然近年来虫草制剂抗肾纤维化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虫草制剂抗肾纤维化在肾纤维化早、中期有效,可预防和一定程度地抑制肾纤维化,其确切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为临床提供依据,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在不同的激素治疗阶段,观察中医药辨证治疗对PNS患者血清GCR-a水平的影响.rn 方法:将62例PN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按首始量、减量、维持量规范用药.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在不同的激素治疗阶段,分别采用解毒祛湿益肾养阴、清热利湿益气养阴、补益脾肾的中医治法.在不同的激素治疗阶段,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值及血GCR-a指标改善情况;同时检测健康人20例血GCR-a为正常组.rn 结果:中医证候积分值,治疗组在激素至减量时及至维持量时两个时间点均较首始量时下降显著(P<0.01),且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比较,均呈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只是在至维持量时较首始量时下降显著(P<0.01).对GCR-a的影响,激素首始量时,2组患者GCR-a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显示该类患者GCR-a呈低水平状态;治疗后,无论是在激素至减量时还是至维持量时,2组GCR-a较首始量时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而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均以治疗组改善更显著,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中医药分期论治能显著改善激素治疗PNS的临床表现,并具有快速恢复PNS患者血清GCR-a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散结方抗肾间质纤维化与ILK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单侧输尿管结扎造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随机分组:假手术组、UUO组、贝那普利组、活血通络散结方组.术后第二天起,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贝纳普利组大鼠给予盐酸贝那普利混悬液,给药剂量为2.331mg/kg稀释成3ml/只灌胃(鼠用量为人单位体重用量的7倍).活血通络散结方组大鼠用量为人用量单位体重的7倍(13.4g/kg)稀释成3ml/只灌胃.给药四周后,取出肾脏制备病理切片,进行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ILK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与活血通络散结方组的病理表现均有明显减轻(P<0.05),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促纤维化因子ILK等在贝那普利组与活血通络散结方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且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通络散结方可有效改善UUO大鼠的肾间质纤维化病理程度,其机制为抑制促纤维化因子ILK的表达,作用效果与贝那普利相当.
  • 摘要:本文介绍了运用降压通络方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经验,结合肾早期损害指标与肾小球滤过率,将高血压肾损害分为早、中、晚三期,并将高血压肾损害辨证为肝肾阴虚,肾络瘀阻;肝阳上亢,肾络瘀损;气阴两虚,肾络瘀结3型进行治疗,运用降压通络方为主方治疗高血压肾损害,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以中医气、血、水理论为指导,观察"气血水膜肾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6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方法:试验组予以中药汤剂"气血水膜肾方",对照组予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组间和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肾功能及其它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相当,试验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总有效率88%;两组患者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ALB)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显著上升.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有很好疗效,具有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尿蛋白及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 摘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是中西医界共同面临的难题,目前西医治疗首选激素治疗,但单独采用激素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激素不良反应,如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在减量或停药时会出现病情反复等;而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应用,更可能增加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肾病综合征依其临床表现归属于祖国医学“水肿”的范畴,《诸病源候论·水肿病》云:“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滋”,说明肾虚为水肿病的主要病机;而从中医角度讲,激素归属于纯阳之品,归肾经,具有“少火”作用和“壮火”副作用阎,长期大量应用后,易耗伤肾精,在激素逐渐减量至维持量,因为体内生理性激素分泌受到抑制,常出现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浮肿、尿频或夜尿多等肾气不足之象;而‘’久病致瘀 ,久病必瘀”,肾病综合征病程日久往往有瘀血内停之象。鉴于此根据中医理论,提出“益气补肾,化瘀通络”法治疗肾病综合征激素维持量至停用阶段。rn 益气补肾、化瘀通络方药主要药物包括黄芪、党参、白术、仙灵脾、巴戟天、金樱子、茯苓、地龙、僵蚕、乌梢蛇、丹参、红花等。方中黄芪既可补益宗气,又可行气活血,为该方之君药;党参补气生津,白术益气利水,两者相互配合既可助君药加强补气之效,党参又可防止补而伤津,共为臣药;仙灵脾、巴戟天、金樱子补益肾气,使补益之气归于肾经;茯苓既可益气,又可利水消肿;地龙、僵蚕、乌梢蛇、丹参、红花等药化瘀通络。全方标本兼治,却能切中病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以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并有明显的利尿和消除实验性蛋白尿的作用;党参有明显的调节免疫作用;白术有利尿、抗血凝作用;仙灵脾有增强肾上腺皮质轴的分泌功能;巴戟天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地龙、僵蚕、丹参等有明显的抗血小板、抗凝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右归饮治疗脾肾阳虚型小儿频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基础上辨证给予右归丸.观察两组患儿水肿消退时间、尿蛋白转阴时间、血脂恢复正常时间、激素副作用出现时间、腰膝酸软及便溏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治疗组血脂恢复正常时间、激素副作用出现时间、腰膝酸软及便溏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归丸治疗小儿脾肾阳虚型频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虫草多糖提取物对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疗效来证实虫草多糖提取物在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处于慢性肾脏病3期,同时中医症候类型属于脾肾两虚型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进行虫草多糖提取物以及安慰剂(含10%的虫草多糖成分)对照,对用药后不同时期6次随访的数据以及筛选、入选时的多次数据进行采集以及分析.结果:揭盲后发现,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中医症候积分、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延缓血肌酐的升高、减少尿蛋白定量等方面,试验组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虫草多糖能显著改善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脾肾两虚症状;稳定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肾功能变化;虫草多糖对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疗效存在着量效关系趋势.
  • 摘要:通过应用清益化瘀方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优势和可行性,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分析清益化瘀方的作用机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研究表明,以清益化瘀方为基本方配合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提高临床缓解率,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腰痛乏力,浮肿等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24小时尿蛋白量,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调节脂代谢紊乱,减少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患者的感染次数及疾病的复发率;且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本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在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方面的优势,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 摘要:近年来,国家将CKD的防治研究从以前的ESRD提前至CKD3期,强调预防为主。对于CKD早中期患者,现代医学目前以饮食疗法、血压、血糖、血脂控制、纠正并发症等治疗手段来延缓病程的进展,但就目前的研究报道来看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CKD3期,GFR逐渐下降,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来延缓肾脏病的进展,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肾衰乙方及灌肠乙方均为上海市名中医叶景华依据“病证结合”和“中药内外治结合”理论,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而成。肾衰乙方以制大黄、土茯苓、徐长卿、留行子、陈皮、半夏、黄芪、当归、灵芝、葫芦巴、黄连为主方,而灌肠乙方以生大黄、土茯苓、锻龙牡、熟附子、留行子为组成。该研究表明采用肾衰乙方及灌肠乙方治疗CK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蛋白,提高肌酐清除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药内外治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作用,是治疗GKD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蒲参胶囊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2013年5月医院收治的95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蒲参胶囊治疗组(PS)48例和血脂康胶囊对照(XZK)组47例,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服药前后血脂(CHOL、TG、LDL-C)及血流变(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CHOL、TG及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对照组仍高于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82.9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检查各项指标值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部分指标有好转,统计学处理部分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治疗后指标对比分析,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蒲参胶囊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有较好的调脂作用,且有一定的降低血黏度的功能.
  • 摘要:本文介绍了六味地黄汤的出处,方解,历代医家对六味地黄汤的拓展与发挥。探讨了六味地黄汤在血尿、蛋白尿、水肿、肾功能不全等肾病治疗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六味地黄汤的现代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改善血液透析患者气阴亏虚证症候及其机理初探.方法:分析比较40例血液透析患者气阴亏虚证使用参麦注射液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后能改善透析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P<0.01),提高KT/V值(P<0.05),降低hs-CRP值(P<0.05),以及亚组分析能提高透析症状性低血压组透析中的血压,(P<0.05),而非低血压组血压未见明显升高(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后气阴亏虚证临床症状和透析充分性,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 摘要:张琪教授认为在尿路结石的初期或急性期以湿热实证为主并且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此外也应重视的是凡结石停留必使气血阻遏,而结石之排出又必赖气血之宣通以推动之。因此,调理气血,是治疗本病之本。湿热之邪的来源分为外受和内生:前者感受外界六淫之湿邪或秽浊之气,入里化热,蕴结下焦;后者则因进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湿为阴邪,其性下趋”,故流注下焦。下焦湿热,久则阻滞气血,致气滞血疲;或热灼阴伤,播灼尿液而为石;阴损及阳,或过用清利之药损及脾肾阳气,气虚鼓动无力阳虚失于温化,更致结石锢结。因情志所伤者,优思气结,气机不畅,血停湿聚,久则化热;因房劳所伤者,耗损肾之精气,肾虚不运,温化无权,水失气化,聚为湿浊,亦可从热化。临床上极少有单纯气虚、阴虚或气滞血瘀表现者。即使在疾病后期,也多兼夹有湿热症象。故张琪教授认为,不论是新病还是旧病,不论是由何病因引起,湿热之邪始终是本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只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不同。清热利湿这一基本观点充分体现在临证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和方药选择上。
  • 摘要:总结王耀光教授"疏利三焦针法"配合中药治疗成人尿频的经验;观察该疗法对以尿频为主诉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总结王教授"疏利三焦针法"的操作要点,归纳中药巩堤丸加减方的应用经验.辨证分型论治,分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肾精亏虚证、中气下陷证、肝郁气滞证、湿热下注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膀胱失约证,以健脾补肾立法,巩堤丸为基本方,据证型不同随证加减而成巩堤丸加减方,针加药组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配合“疏利三焦针法”。
  • 摘要:现代研究表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被认为是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发生的始动因素。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及功能发生了改变。肾小球内皮细胞受损,基底膜增厚、通透性增加,足细胞数目和密度出现改变。肾小球膜基质蓄积,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邻近的肾小管细胞内蛋白质的蓄积能引起炎性反应,而导致肾小管间质的损伤。葡萄糖毒性、糖化产物的形成、多元醇和己糖胺通路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被证实。而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免疫炎症因子异常表达亦起重要作用。提出毒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为一种非一般邪气所能为的病势胶着、顽固不愈的病因病理概念。此时治疗应注重治毒。治毒亦应根据毒邪的性质而确定不同的解毒之法,如湿毒则祛湿,浊毒则芳香化毒、通腑排毒,热毒则清热,瘀毒则化瘀通络,痰毒则化痰,水毒则利水,虚毒则扶正等。可见解毒具有广泛的涵义,激活机体自身的解毒能力,使毒邪外出,是关键所在。
  • 摘要: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系医圣张仲景为风湿在表、卫虚不固而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而设的方剂,由黄芪、白术、防己、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其中木防己善于祛风利水除湿止痛,用益气固表的黄芪为主药配白术、甘草健脾祛湿,以助防己利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助黄芪实表共奏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可见仲景组方之精细,配方之简要,故临床多用此方加减广泛用于多种病证.
  • 摘要:目的:观察"扶正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原发性肾病蛋白尿患者,证属脾肾两虚,风邪入肾者予"扶正祛风方"治疗,疗程3个月,采用自身对照法分析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临床痊愈3例(9.1%),显效11例(33.3%),有效14例(42.4%),无效5例(15.2%),总有效率为84.8%.24h-UP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结论:扶正祛风方能使原发性肾病蛋白尿患者,证属脾肾两虚,风邪入肾者的蛋白尿定量显著降低,且无明显肾毒性.
  • 摘要:目的:观察根据药物归经理论而立的一半汤治疗慢性肾炎(气阴两虚夹热型)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患者随机平行对照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一半汤,对照组服用肾炎康复片,连续观察3月.观察治疗前后的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及主要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5例,总有效率77.1%;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66.7%.经Ridit统计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治疗组改善患者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手足心热、咽喉肿痛、口干咽燥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均能较好改善各项生化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半汤和肾炎康复片均能改善慢性肾炎气阴两虚夹热型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但一半汤对改善患者主要症状方面较优.根据药物归经选方用药不失为提高临床疗效的组方思路之一.
  • 摘要:血尿是急、慢性肾脏病常见临床表现及疾病诊断的依据,血尿是否需要治疗应当与肾脏疾病的其他表现如尿蛋白、高血压、肾功能以及肾脏组织病理学综合考虑,中医治疗血尿主要按治火、治气、治血来进行。
  • 摘要:孙郁芝教授认为尿血分虚实,其形成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结病机不外乎“热、瘀、虚”,病位在肾与膀胱,亦与心、肺、肝、脾等密切相关。如感受外邪,首伤肺卫,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下注膀胱,热邪灼伤肾络致尿血;平素嗜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品,日久伤及脾胃,升降失和,酿生湿热,蕴结于膀胱,损伤脉络,血滋脉外,则尿血;心火炽盛,心与小肠相表里,火热下移小肠,迫血妄行,血不归经,而致尿血;湿热之邪阻闭气机,血液运行不畅,脉络不通致瘀,瘀血内停,久而生热,瘀与湿热之邪胶着,血不循经,形成尿血;优思劳倦伤及脾肾气阴,若伤于气,脾气虚,脾不统血,肾气虚,固摄无权,血滋脉外,若伤于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均可导致尿血;肾病为患,病程较长,久病人络致瘀,血行不畅,久病耗伤正气,气虚不能固摄血液,亦可形成出血。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孙师认为尿血属本虚标实,脾肾两虚,肾阴亏损为本,湿热、瘀血为标,虚实夹杂,内外合邪发为血尿。孙师以“热、瘀、虚”为其基本病机,结合脏腑虚实,益气养阴,凉血活血,清热利湿,标本兼顾,辨证治之。
  • 摘要:目的:观察"祛风汤"治疗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患者予"祛风汤"治疗,疗程3个月,分析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的尿沉渣镜检红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30例患者中,显著缓解10例(333%),有效11例(36.7%),无效9例(30%),总有效率为70%.通过观察免疫球蛋白发现血清IgA水平治疗前后比较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汤"可明显降低尿沉渣镜检红细胞计数,同时也可降低血清IgA的水平.
  • 摘要:"神精间病"一词是清·徐忠可在注释《金匮要略·虚劳病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时所提出来的,嗣后,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加以发挥.本文试图把"神精间病"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医病机学说来讨论,在充分理解原文旨意的基础上,从"心肾不交"、"形神观"、"阴阳观"三个层面上对"神精间病"进行分析,期冀能够揭示其深刻的内涵.
  • 摘要:通过临床观察,劳淋的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邪常易起伏而致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病机虽复杂,结合脏腑辨证,则可揭示本病病机变化之规律并指导临证。从病因来讲,劳淋属于内外相感的全身性疾病。淋之初多由湿热毒邪蕴结下焦,致膀胱气化不利;若治不得法,或病重药轻,显症虽除,余邪未尽,停蓄下焦,日久则暗耗气阴,转为劳淋;此时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和机体防御机能减弱,更易因感冒,遇劳、情志不遂等因素而发作。因此,本病是正虚于内,虚实夹杂的疾病,正胜则邪退,邪退则安,邪胜则病复加,正不胜邪,则病情反复。劳淋病机复杂,但属气阴两虚膀胱湿热证者(转化期)最为常见。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湿热毒邪日久容易耗气伤阴;二是治不得法,如清利太过,苦寒伤中,脾气亏虚;三则由于失治病久不愈,热羁伤阴,湿邪困脾耗气。气阴两虚,湿热留恋,更易致劳淋反复发作。rn 治疗首先益气增强膀胱气化功能,辅以利湿清热,瞿麦、扁蓄、白花蛇舌草等,可明显提高疗效。治疗原则当遵循以扶正祛邪,虚实兼顾为法.标本同治,这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提高慢性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今后的研究有待加强辨证用药疗效标准的规范化,借助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探求中医“证”的物质基础,有助于提高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层次。
  • 摘要:目的:通过平行、随机、对照、盲法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评价扶正清热利湿方辨证治疗防治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了平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分为阴虚湿热证和阳虚挟湿证两层,每层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观察病例74例,其中阴虚证中药组37例,对照组17例,阳虚证中药组13例,对照组7例.阴虚中药组采用滋阴通淋方(通淋1号),阳虚中药组服用温阳通淋方(通淋2号)治疗,疗程4周.对照组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同时服用安慰剂,疗程1周.共随访6个月.观察扶正清热利湿方辨证治疗对于再发性尿路感染细菌清除率、复发及再发率的影响.结果:在治疗第14d,中药组细菌清除情况优于对照组,而随监测时间延长,两组差异越来越小,在疗程结束时,两组细菌清除率相当.对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BSL)大肠埃希氏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中药均可有效清除(75%),对照组未能清除.随访6个月后统计两组复发率,中药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阴虚证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扶正清热利湿方辨证治疗对于致病菌的清除效率高于西药组,总体清除能力不劣于西药组.同时能够有效清除产耐药酶菌株,中药辨证治疗防止尿路感染再发的疗效优于西药组.
  • 摘要:张琪教授认为尿酸性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以素食肥甘厚腻,或由先天禀赋不足,或由外感风寒湿热,而致使湿浊之邪内生,流注关节,阻滞脉络,不通则痛而发病,病久或伤及脾肾,或夹瘀血痰浊,或湿热炼液成石,而致变证丛生。张琪教授辨证将本病分为三型治疗:湿热内阻,瘀血阻络;肾阴亏虚,湿浊瘀血;脾肾虚衰、湿浊瘀血.
  • 摘要:“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思想之一,有学者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和法是中医八法之一,用之得当可使临床疗效大大提高。中医治疗CKD有存在多种优势,但是和法的治疗临床重视不足。慢性肾脏病相当于中医水肿、淋证、癃闭、尿浊、尿血、腰痛、关格等病症,这些疾病初始以邪实为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终耗伤正气,形成虚劳或关格,感受外邪、内生邪气、病理产物蓄积等可进一步损伤正气,正虚邪实逐渐加重,最终导致正虚邪盛。邹燕勤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特别是到中晚期时病位广泛、寒热错杂、病理产物蓄积,正虚之中又有阴、阳、气、血虚损,肺脾肾不足;邪实有外邪、水饮、湿浊、瘀血、风湿、风动、痰浊、肠胃燥结、毒邪等;另外由于现代医学的干预,导致疾病病机极为复杂,临床辨证常常无从下手,而和法能够很好的切入治疗。提出慢性肾衰竭治以和肾络,肾病胃失和降当调和脾胃,治肾病大方复法中需使用调和药,久病及激素后重调和肝气。
  • 摘要:中医整体观,通常在临床中所指的是"天人相应",目前的学术界对于这一观念的理解偏于宏观,更多的针对"天、地、人",而对于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等问题隐而不谈.通过三位一体论治慢性肾脏病,把中医的整体观应用于思维的建立,亟须重视对病、证、症各自特点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在临床中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存在一些误区,辨证不辨病,或辨病不辩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辨病、辨证和辨症治疗是慢性肾脏病治疗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概念上来看应是一个对线、面、点的综合调节与治理过程,三者缺一不可.因此,王耀献教授提出"三位一体论治慢性肾脏病",主要包含:对病治疗(病因病机)、对证治疗、对症治疗.
  • 摘要:郑新教授治疗肾病时,提出了肾病三因论:诸多肾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多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它们或相互影响、或互为因果,或由此及彼,在疾病的演绎进程中起着致关作用。同时提出了肾病多瘀论: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皆可致瘀。一般来说,因虚致瘀常常是血瘀形成的始因,实邪则是加重血瘀的继发因素。然而,不论是诱发或是继发,一旦导致血瘀形成,常常是虚实相兼,相互致瘀。另一方面,血瘀之变反过来既影响气血阴阳等正气的化生,又使水湿、湿热、湿浊之邪愈加猖狂肆虐。外邪、湿热、瘀血、脾肾双亏、气阴两虚直接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产生或加重血瘀。
  • 摘要:通过跟师学习,总结马鸿斌主任治疗慢性肾病的经验.马鸿斌主任认为慢性肾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气(阳)虚为主,标实则有水湿、湿热、浊毒、血瘀之类,多为因虚致实.治疗上从脾、肾入手,以培土制水、温阳健脾为主,同时兼顾除湿、化瘀、宣肺等法,标本兼顾,并列举典型病例,以具体介绍马鸿斌主任治疗慢性肾病的经验.
  • 摘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是原发病变在肾小球,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特征,可由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其中,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必备条件是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中医依据其症状及体征,主要将其归属于水肿病范畴.其发生主要是因为禀赋薄弱,风寒湿热袭表,湿毒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的作用,引起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致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湿停聚,精微外泄而发病.治疗上西医主要药物是糖皮质激素.但针对激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激素依赖,反跳及副作用很难克服.何教授根据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应用激素治疗同时配合中药减少其副作用,大大巩固了激素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显著.
  • 摘要:文章系统总结了黄春林教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的中医对策,分为三个部分:1.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的概述;2.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的中医对策,即综合应用健脾、养肝、固肾三法治疗低白蛋白血症;3.通过一个典型病例介绍如何综合应用三法治疗难治性肾综低白蛋白血症.意义:基于名医经验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对策为其治疗方案的建立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 摘要: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中医药"治病求本"、"因人制宜"的观点,对于个体化治疗慢性肾脏病具有指导意义.而体质作为个体生理病理的基础,正是慢性肾脏病的致病之本,也是因人施治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出发,观察气虚体质与非气虚体质(包括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平和质)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及理化指标、病理类型等资料,探求气虚体质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证候相关性,及其生物学基础和疾病预后,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的现状,并评估其能否为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证据.方法:选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资料源,检索年限为2010年1月-2012年6月,检索式为(肾病or肾炎or肾脏病)and(中医药or中西医结合),检索限制条件为文献类型是随机对照研究,对象类型为人类.对按上述对检索策略检出全文的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和CONSORT for TCM声明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43篇文献,Jadad评分均为低质量文献,其中7篇(4.9%)3分,11篇(7.7%)2分,121篇(84.6%)1分,4篇(2.8%)0分.按CONSORT标准,仅14篇(9.8%)RCT描了如何产生随机顺序,其中4篇为半随机,0篇报道随机化隐藏,0篇实施盲法.90%以上的文献是结构式摘要,并指出研究目的,但仅3篇文献说明科学背景和原理,0篇描述所使用中药的组方依据.126(88.1%)篇有西医诊断标准,仅45(31.5%)篇描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或依据,设有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低于50%,而其中能体现中医辨证分型的仅有11篇(7.7%).干预措施中中药处方来源以自拟方为主,中药剂型以汤剂为主,但缺乏组方依据、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0篇文献明确指出主要结局指标和次要结局指标,亦0篇文献使用终点指标,143篇均为替代指标,但仅74篇给出所有检测指标的数据记录,其中只有1篇用95%可信区间描述精确度.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是中医药RCT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体现中医学特色的疗效评价模式.84篇(58.7%)文献采用了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主要检测指标的疾病疗效评价标准,但其中仅26篇给出中医证候积分数据.13篇描述了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其余文献直接以有效率表达疗效.9篇(6.3%)文献有安全性指标,21篇文献有不良反应的报道.超过70%的RCT提供了病例来源、招募时间、治疗持续时间、具体服药方法、统计方法描述以及基线资料可比性.而样本量估算方法、随访时间、受试者流程图、意向性分析、亚组分析、校正分析、讨论潜在偏倚和不确定的原因、试验结果的可推广性均未见描述.结论:中国目前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普遍尚低,还不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未能充分体现中医特色.
  • 摘要:分析8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活检的病理分型、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中医疗效及临床治疗特点,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观察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趋势及穿刺后1年的疗效,归纳治疗方法。
  • 摘要:吕仁和教授临证发现多囊肾的患者临床早期多表现为慢性的腰痛,或为胀痛,或为隐痛,或为刺痛。这种慢性腰痛多为增大的肾脏或囊肿牵拉肾包膜、肾蒂,压迫邻近器官或间质炎症而引起。治疗方面,善用自己的经验方“脊瓜汤”根据病期不同加减,常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腰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病程进展。“脊瓜汤”由狗脊、木瓜、续断、牛膝、芍药、甘草等组成。吕老常用此方治疗腰腿疼痛,屈伸不利,筋骨酸痛等疾病,是中医“异病同治”思路的良好体现。
  • 摘要:慢性肾炎当属中医腰痛、水肿范畴。其病本皆属于虚,病标夹有邪,是虚中夹实之证,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不同程度的虚损从祖国医学的观点来说,肾炎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而导致水肿形成;肺主气,气行则水行,肺且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注膀胱之功能,肺气不宜,亦可致水肿;肾司开合,是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肾功能失常,也是造成水肿的原因,但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故在发病过程中,尤以肾虚为重点。现代医学亦已确认肾炎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反应失调有密切联系,而免疫反应失调又与中医脏腑功能虚损有关,因此肺、脾、肾三脏是构成慢性肾炎发生的内在基础,故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是标本结合,即扶正祛邪,以治本为主,治则以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益气健脾等。治标须随证加减,若因感受外邪等,常须急则治其标,方能控制病情发展。
  • 摘要: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是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案,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刘玉宁教授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时,强调辨识病因,治病求本;紧扣病机,标本兼治;中西结合,互资其长;善用虫药,剔邪通络。
  • 摘要:慢性肾炎常以水肿、腰痛、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为特征。遵导师论治该病之“审病机,关键在脾肾;辨症候,须分寒热虚实;治大法,重在扶正祛邪”的学术思想,学生临证时屡常应用老师介绍的基本方药对慢性肾炎患者诸多不同症候表现辨证加减。如对水肿:风水者加苏叶、赤小豆;水湿加桑皮、石苇;湿热加半枝莲、金钱草;瘀阻加水红花子、陈葫芦;阳虚甚者加附子、鹿角片。对腰痛,寒湿者加干姜、独活;湿热加威灵仙、木瓜;气滞加木香、乌药;瘀血加苏木、鸡血藤;虚损明显者加狗脊、补骨脂。对蛋白尿,风邪甚者加蝉蜕、地龙;寒湿加拔契、扦扦活;湿热加土茯苓、米仁根;热毒加牛蒡子、半边莲;血瘀加丹参、泽兰;肺损加百合、太子参;脾损明显者加灵芝、山药;肾损明显者加枸杞、山英肉;久泄者加霹雳果、莲须。对血尿,湿热加小蓟、萆解;瘀滞者加血见愁、田三七;肺损者加功劳叶、红景天;虚热者加黄柏、知母;肾损者加旱莲草、仙鹤草;久泄者加海螵蛸、阿胶。常可获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通过对21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肾活检病理结果、肾功能、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查结果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中医分期辨证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疗效.以便进一步探讨对其完善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1例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根据临床分期辨证标准分为中期11例、稳定期10例.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中期患者给予巩堤丸合茵陈蒿汤治疗,稳定期患者给予巩堤丸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3个月复查一次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肾活检病理诊断结果、肾功能、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以观察中医分期辨证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疗效.结果:经中医分期辨证治疗后,尿潜血、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有明显减少(P<0.05),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中医分期辨证治疗能显著地改善症状,能有效地降低尿蛋白、减少尿潜血,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 nephritis)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HBV携带率高达15%,而乙肝相关性肾炎的发生率占HBsAg阳性者的23%--65%.乙型肝炎病毒与肾炎在发病机理上的联系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免疫损伤、病毒直接感染肾脏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自身免疫致病有关.乙肝相关性肾炎可以以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氮质血症的临床表现形式出现.部分病例可能同时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变等症状.肝炎、肾炎的症状既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发生,甚至肾炎可以是唯一的症状.就目前而言,对于乙肝肾炎尚未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著作中类似乙肝相关性肾炎的症状见于水肿、臌胀、积证、黄疸等病.鉴于中医药治疗肝病、水肿等疾病的成功经验,近年来众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中医药,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一定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在中国是一大优势.
  •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多由于正气不足,禀赋薄弱,极易感受湿热邪毒。加之饮食不洁,或劳累过度,或情志内伤,湿热邪毒乘虚而入,内蕴肝胆。肝肾同源,肝肾互传,一脏有病,累及他脏,或多脏同病。本病病因为正气不足,外感湿热邪毒。病机为邪毒内留,气机不调,水湿停滞,血脉瘀阻,尤其湿热毒邪羁留,耗气伤阴,终至肝、脾、肾受损。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由实致虚,邪实渐进,正气虚损,邪实与正虚并存,为其病机特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特点为邪实渐进,正气虚损。前期以邪实为主,渐至虚实夹杂;后期为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故治疗原则为祛邪扶正。祛邪以清热解毒,行气利水,祛湿化瘀为主;扶正以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为大法。治疗当注意谨守病机,治病求本,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病性不同,治疗有别,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可一法单用,也可数法合用.依法立方.以平为期。
  • 摘要:慢性肾炎临床多以血尿、蛋白尿、水肿为临床表现,即全身性水肿,严重者胸腹水,大量蛋白尿及血尿,24小时蛋白尿定量多超过3.5g,血脂偏高。本例患者属太阴少阴俱病的典型病例,张振忠主任医师认为因肾为水脏,主司二阴开合及下焦气化。脾主运化以行水湿,脾气不足,运迟滞,水湿不行,留滞于内。肾之阴精匾乏,无以行气化,则水无所主,亦无所制,不循常道,内停外溢,故见小便不利及水肿。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则见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失滋,腰府失充,则见腰膝疲软或腰痛。阴虚水亏,不能制火,虚火妄动,则见五心烦热,虚火上炎,则见咽干、咽痛,颜面烘热等。脾虚失运,精微不布,气血不足,水湿内停,故见困倦乏力,腹胀纳差,水湿困脾,清气不升,则见大便稀溏等。舌脉均为气阴两虚,水瘀互阻之征。张振忠主任医师选用党参、苍术、茯苓、生黄芪、山芋肉、菟丝子、鹿衔草、丹参、三七、血余炭、苡米仁、川牛膝、金樱子、芡实、生熟地、蒲黄炭、水蛭、娱蚁等药物,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治疗,使水肿基本消退,余症状皆缓解,各项指标均好转后,再行基本大法。
  • 摘要:赵老在慢性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选方用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肾虚于内,外束湿、热、瘀之邪是赵老辨此病的病机关键。治疗上审时度势,辨证辨病以清泻邪热为主,滋阴固元为辅,两法并用在临床上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清泻邪热—赵老选择了土茯苓、白茅根、马齿苋等药物,而在滋补固元方面赵老选择了参芪地黄汤作为方底。此法配合治疗慢性肾风湿热蕴结证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是值得推广的辨证思路及遣方用药的方法。因此说赵老对于慢性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理论和辨证思维。
  • 摘要:慢性肾炎以泡沫尿、血尿、水肿、腰困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肾风”、“水肿”、“尿浊”“腰痛”等范畴。孙老认为,辨治肾炎首在辨其病因病机,探寻其发病进展的共有因素,究研该病中医思辨的核心路线。孙老认为脾肾气虚是该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瘀血阻滞贯穿于该病的始终,湿热是该病难愈的影响因素,外邪侵扰是本病诱发、加重的主要因素。治疗时应补肾益气,补虚扶正;健脾胃滋化源,重土充元气;活血化瘀,条畅气血,去菀陈莝;清利湿热,化浊畅三焦,通肾腑;祛外邪,慎摄生,护肾强体。
  • 摘要:任继学教授治疗肾病经验丰富,他首创慢性肾风病名,对慢性肾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具有独特的认识和经验,其喉肾相关理论开辟了从咽论治慢性肾风的先河,引入了络脉和咽喉的机理,对其病位和病机有了更准确的定位,在慢性肾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用药进行举例说明,包括金荞麦解毒散结,为喉症要药;甲珠治下清上,直达病所,并附2例临床医案以探索任继学教授诊治慢性肾风(喉肾相关证)的经验.
  • 摘要: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又称为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临床表现轻微,多以轻度持续性或间歇性血尿和(或)蛋白尿为主,肾功能正常,而无水肿、高血压.本病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病人可出现肉眼血尿、腰痛、乏力等,归于中医学"腰痛"、"血尿"、"虚劳"等疾病中.其病程较长,缠绵不愈,容易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仅少数患者可进展为肾衰.王耀献教授在慢性肾脏病的诊治过程中,强调对病、对证、对症"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诊治疾病.提出对病要病证结合,认清本质明病情,对证要不囿传统,突破常规求创新,对症要治其所苦,头痛医头显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患者均为经过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Ⅰ-Ⅱ期的患者,经过中医药辨证治疗配合中成药治疗,治疗疗程满3个月.观察分析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浮肿、腰酸、乏力、口干咽燥等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可明显减少(p<0.05),血浆白蛋白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血脂降低,肾功能、血色素无明显改变.结论:中医药辨证疗法对于改善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浮肿、腰酸、乏力、口干咽燥等临床证状、减少蛋白尿、升高血浆白蛋白、保护肾功能均有疗效.
  • 摘要:目的:探析傅晓骏教授肾病Ⅰ号方治疗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理法方药.方法:分析傅晓骏教授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辩证要点、治疗立法原则与组方机制,论证其药用功效.结果:运用辩证论治的整体观念,从整体上把握疾病虚实的变化,临床运用每获良效.结论:肾病Ⅰ号方在治疗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KD2-3期)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临床症状的研究,观察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以总结和提高中医药治肾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2013年在我科就诊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病史资料、中医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辨证分析,对气阴两虚型(201例)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中药方拟参芪地黄汤加减,并分成三组:单纯中药治疗组;中药+雷公藤多苷组(雷公藤多苷片10mg-30mg/d);西药/中成药组+中药组,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益气养阴法对该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结果:(1)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常见,四种分型中占33.3%-36.6%;(2)气阴两虚型中以手足心热、口干咽痛、小便黄赤、浮肿表现最为常见,使用益气养阴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以手足心热、浮肿优于口干咽痛、小便黄赤;(3)根据理化指标疗效评价标准,中药对于气阴两虚型患者蛋白尿/血尿的有效率占64%,其中显效者占6%;中药+雷公藤多苷组显效率提升至20%;西药/中成药+中药组较西药/中成药组显效率提升2.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侯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常见,以中药联合雷公藤多苷的有效率最高.
  • 摘要:知常达变,动态掌握证型变化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着动态变化,不同的个体、病期、病邪性质和轻重、药物的正副作用,可出现不同证型,治疗时宜应灵活变化。病证结合,结合现代医学诊断进行治疗西医长于辨病,重视疾病的局部病理变化,而忽视了机体整体的变化,而中医长于辩证,通过对机体整体状况的了解来认识疾病,而对局部的变化特别是微细的无临床表现的病理状态认识不足,两者各有优缺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起来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整体并调,协调气、血、水关系气、血、水三者密切相关,“气行则水行”,“水停则气滞”,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瘀血可滞气,气滞则血瘀。正如张介宾所说:“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白化”。因此,应三者兼顾,是提高本病疗效关键。
  • 摘要:在中医临床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辨证体系,而在当代多种医学体系中,辨体和辨病更显实用,慢性肾脏病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本文探讨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如何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辨体、辨病、辨证论治相互补的医学模式丰富发展了传统的辨证论治,是一种极有前途的临床方法。该模式要求人们既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基本功.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医学的基础,同时在临床中不断积累经验。需要进一步发展中医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结合的思想。辨体、辨病、辨证虽然都属于中医学体系下的分支,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需要不断发展、相互沟通,最终到达辨体、辨病、辨证一体。辨体、辨病与辨证都要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对比、分析、辨别、判断,才能抓住疾病本质,既可丰富传统的辨证论治,又是中西医沟通的一种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可能会创造出目前中医或西医单独所不能取得的疗效。临床上辨证体系相对成熟,而辨体、辨病的理念并未得到足够发展,且在肾脏病中的应用经验不足,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辨体辨病的相关理论。rn 现代医学认为CKD的发生发展变化与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周围环境、疾病本身、机体状态等密切相关,这些相关因素在疾病不同阶段起到的作用也不同,治疗方法也发生变化。这与中医辨体-辨病-辨证体系有相似之处。希望未来逐渐形成平素辨体、已病辨病、变化辨证治疗CKD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提高CKD治疗效果。
  • 摘要: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掘、形成了不少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独特优势在于多途径、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的综合治疗。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了辨证与辩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辨证观,必将在肾病综合征的临床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