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
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

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3-04-18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使用猪小肠粘膜下层(SIS)有望促进消化道粘膜的修复,如何提高SIS的抗酸、抗酶解能力是材料发挥修复效果的关键.尝试使用京尼平作为交联剂对SIS进行改性.rn 方法:使用京尼平对SIS进行交联,对交联后SIS的交联特征(交联指数、溶胀率)进行检测,采用人工胃液评价其抗酸、抗酶解性能,同时对京尼平交联后材料的力学性能、生长因子含量、生物相容性等进行综合评价.rn 结果:京尼平交联后的SIS抗酸、抗酶解性能显著增强,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同时保留了其作为天然细胞外基质材料生长活性因子丰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rn 结论:京尼平交联后的SIS有望成为一种有效地促进消化道粘膜修复的材料。
  • 摘要:目的:结合科室组织工程和重建皮肤附属器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皮肤附属器重建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rn 方法:介绍科室在组织工程皮肤中重建毛囊和汗腺等附属器的研究,包括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并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目前本领域的发展动态,供相关研究人员借鉴,并共同探讨未来努力方向.rn 结果:探讨皮肤附属器重建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rn 结论:介绍创面愈合中皮肤附属器重建的研究和再认识.
  • 摘要:目的:使用脱细胞粘膜基质是快速有效修复各类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而动物模型的材料修复有效性试验是临床前研究的关键.尝试使用脱细胞粘膜基质材料进行犬肛瘘模型的修复试验,为临床肛瘘修复提供有效性支持.rn 方法:利用脱细胞粘膜基质材料对犬肛瘘模型进行修复试验,使用荧光素钠标记材料,材料降解及组织新生状况使用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观测.并且检测炎细胞增殖情况来评价材料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rn 结果:在犬肛痰修复中,脱细胞粘膜基质能够快速有效达到修复效果,无免疫原性反应,并且表现出很好的安全性。rn 结论:利用脱细胞粘膜基质进行犬肛瘘修复,是有效的肛瘘修复方法,可为临床肛瘘修复提供依据。
  • 摘要:探讨经动脉溶栓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灌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研究组30例患者,股骨头、颈区域狭窄闭塞血管再通28例,股骨头血管染色区域明显增大、坏死区域逐渐缩小29例。研究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x2=19.8,P<0.01),研究组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在动脉溶栓、扩张血管的基础上,经股骨头供血动脉灌注具有成骨能力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提高疗效,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探索小鼠棕色脂肪干细胞(ADSCs)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rn 方法:取C57小鼠肩胛区棕色脂肪,用二型胶原酶(0.1%)消化,裂解掉血细胞后,将离心沉淀的细胞用含15%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每三天观察并换液.rn 结果:ADSCs贴壁后呈长梭形,第6天出现肌管样结构,第8天部分细胞开始节律性自主收缩;细胞高表TNT T、TNT I和HCN4,电镜、电生理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正在进行中.rn 结论:小鼠棕色脂肪ADSCs可以自发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 摘要:目的:体外培养时,细胞的定向积聚对于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非常重要.本课题旨在体外制备一种功能性多孔微球,并在琼脂糖的水凝胶中,定向的调控软骨细胞的积聚.rn 方法:采用改进后的乳化剂挥发法:将PLGA高分子与NH4HCO3溶液共混后逐滴滴加入PVA溶液中,搅拌蒸发二氯甲烷,离心取沉淀得到多孔微球.在制备过程中调控了高分子的分子量,溶剂种类,高分子溶液浓度等实验参数,优化出最佳的实验条件.最后用乙二胺交联具有生物活性的明胶分子,并在琼脂糖水凝胶中验证细胞的积聚状态.rn 结果:研究表明高分子的不同分子量、浓度,NH4HCO3浓度,溶剂种类等都会影响成多孔微球的效果,最终通过实验选取了最佳的实验条件:浓度为3.16% 150kDPLGA的二氯甲烷溶液与5%的NH4HCO3溶液共混后,逐滴加入到400mL的PVA溶液中,400rpm的转速下得到所需的微球,修饰后的微球能够在琼脂糖凝胶体系中逐步调控细胞的积聚状态。rn 结论:该方法制备的多孔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能够调控细胞定向积聚,可作为体外研究模型以及现有生物材料的功能增强手段。
  • 摘要:目的:近年来,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由于兼备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优秀的性能,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抗癌药物缓释方面,这种杂化材料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性能.在本研究中,考察了负载盐酸阿霉素(DOX)的介孔硅/聚乳酸(MSNs/PLLA)纳米纤维的药物释放性能.此外,利用培养L929成纤维细胞和Hela细胞来检测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毒性.rn 方法:本实验中选用负载DOX的PLLA纳米纤维作为比较。称取80 mg分别负载DOX的MSNsIPLLA和PLLA纳米纤维置于15 mL磷酸缓冲液中,在37℃的恒温摇床中以100rpm的速度进行药物缓释,在预定的时间点取出3 mL的缓释液测其吸光度。此外,用缓释培养液处理生长良好的L929成纤维细胞和Hela细胞,再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测定其细胞毒性。rn 结果:负载0.1 wt% DOX的MSNs/PLLA纳米纤维和纯PLLA相比,表现出了更持久和有效的缓释性能对L929细胞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对Hela细胞表现出了明显的细胞毒性。rn 结论:负载0.1 wt% DOX的MSNs/PLLA纳米纤维在药物缓释方面表现出了持久有效性,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因此,这种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纤维有望用于因肿瘤引起的组织损伤的修复。
  •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保存液对关节软骨组织的不同影响,寻求最佳的的软骨组织保存液.rn 方法:以羊膝关节软骨为实验材料,在其负重区钻取4.5mm×5mm大小的圆柱形骨软骨块,分别放入基础保存液、添加ZVAD-fmk(一种细胞凋亡抑制剂)的基础保存液以及添加L-NAME(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的基础保存液中保存,观察并比较保存一定时间后软骨细胞成活率以及组织活性的变化.rn 结果:保存21天时,采用基础保存液处理的关节软骨细胞存活率不足50%,软骨基质成分大量丢失;采用添加L-NAME的基础保存液处理的软骨细胞存活率达70%以上;采用添加ZVAD-fmk的基础保存液处理的软骨细胞存活率高达80%以上,软骨基质成分仅少量丢失。保存35天时,采用添加ZVAD-fink的基础保存液处理的软骨细胞存活率达70%以上,组织活性较好,余两组保存液保存的软骨细胞存活率下降明显,组织活性差。rn 结论:三种保存液体比较,添加ZVAD-fink的基础保存液可以提高异体软骨组织体外保存效果,延长异体软骨组织体外保存时间。
  • 摘要:目的:构建一种高度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形态和结构的组织工程支架可有效促进种子细胞的粘附和增殖从而有利于再生组织的生成.尝试改进经典静电纺丝设备以构建一种由取向纳米纱与无规纳米纤维复合而成的新型组织工程支架.rn 方法:在纺丝过程中利用高速旋转的漏斗状器具将部分纳米纤维抱合成纱,同时收集纳米纱及部分纳米纤维后,即可成功制备由取向纳米纱与无规纳米纤维复合而成组织工程支架.表观密度、扫描电镜、拉伸力学测试以及鼠成纤维细胞体外粘附及增殖测试分别用以检测该支架的孔隙率、表面形态、拉伸力学特性以及体外细胞相容性.rn 结果:较于同种材料的传统静电纺纳米纤维组织工程支架,该种支架具备更接近于天然细胞外基质的形态和结构,并具有更大的表面孔径及孔隙率、更好的拉伸力学强度,并更利于鼠成纤维细胞的粘附和增殖。细胞电镜照片显示,鼠成纤维细胞可穿越支架表面进入支架内部,从而有利于形成完整厚度的再生组织。rn 结论:该种微米纤维与纳米纤维复合而成的新型复合支架可高度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形态和结构,可在保持孔隙联通、增强拉伸力学强度的同时显著增大传统静电纺支架的孔隙率及孔径,并有利于种子细胞的粘附、增殖以及再生组织的生成,有望应用于多种组织的再生修复领域。
  • 摘要:为加速长骨牵张成骨(DO)过程中新骨的形成、矿化及塑型改建,将具有特异性促进成骨分化及矿化的NELL1因子应用于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通过改进外固定架系统实现动态Micro-CT观察,研究NELL1因子对股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探索快速有效治疗四肢大段骨缺损的方法.取30只SD大鼠应用自行研制的DO外固定架系统制备股骨DO模型,自术后第8天开始以0.25mm/12h的速度延长14天,共延长7mm.术后14天在骨延长局部注射自行构建的同时携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和NELL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GFP-NELL1,并设Ad-GFP和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术后分期行X线及活体Micro-CT检查,于术后56天处死后取材行生物力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研究表明:①在大鼠股骨DO延长结束后应用可透x线的高分子材料固定牵引针可以获得稳定的固定并便于采用Micro-CT活体动态观察及评价DO过程中新骨的形成;②NELL 1具有促进股骨DO过程中皮质骨生成的作用。在DO的环境下,NELL1与己应用于临床的BMPs相比,并不是单纯的促进局部新骨形成的量,而是促进缺损局部新骨的形成及骨痂的矿化、改建,形成较少但结构及生物力学强度更佳类似于长骨管状骨结构的骨痂结构,从而加速DO的骨愈合。
  • 摘要: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已在临床中取得一定的成功,然而该技术目前还是处于使用自体细胞进行"个体化"治疗的阶段,无法在临床实践中大规模推广.研发基于同种异体细胞的"通用化"骨组织工程可有效满足中国因机动车剧增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日益增长临床需求.经过多年的研究工作,已初步建立了一套涵盖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物反应器、干细胞扩增技术及生物影像学几方面的较完整的"通用化"骨组织工程技术体系.骨组织工程技术体系。细胞方面,通过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胚胎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比传统来源的MSC生长得更快、成骨分化潜力更大、免疫原性更低,更适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应用;支架材料方面,己研发了一套快速成型的支架材料技术,用于工程化骨组织构建,目前该技术已获得包括美国FD的批准用于临床,此外还建立了微波涂层技术以提高其活性,并优化其三维构型用于节段性长骨缺损的修复;反应器方面,研发了一台新型的双轴向旋转生物反应器,用于工程化骨组织构建并证明其比现有反应器技术获得更好的构建效果,目前该反应器实现产业化;干细胞扩增方面,建立其一套有效的干细胞大规模扩增技术,可降低约90%的生产成本并显著提高细胞的成骨活性;影像学方面,首次将显微CT用于工程化骨组织的无创式质量检测。经过多年跨学科的合作努力,已完成临床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检测,将该技术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而据近期Pubmed和clinicaltrial.gov的文献检索,目前国际上尚未有“通用化”骨组织工程技术用于同种异体骨缺损修复的临床试验报道。
  • 摘要:目的:人弹性蛋白生物相容性好、具有良好物理化学特性,是近年来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研究通过建立类人弹性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及诱导表达,探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大规模生产类人弹性蛋白、制备支架材料的可行性.rn 方法:全基因合成上游引入NcoI和下游引入XhoI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类人弹性蛋白核心序列[(VAPGVG) 3S]4的编码序列,通过定向递归连接技术构建[(VAPGVG)3S]32基因编码序列.利用NcoI和XhoI双酶切从重组克隆载体中回收[(VAPGVG)3S]32基因编码序列,与NcoI和XhoI双酶切处理的线性化载体DNA分子pET28a(+)重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 (DE3)诱导表达,以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结果.通过发酵、纯化获得类人弹性蛋白,冻干后获得支架材料.rn 结果:NcoI和XhoI双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利用定向递归连接技术成功将[(VAPGVG) 3S]4核心序列拷贝数渐次增加,并分别克隆至相应载体中。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VAPGVG) 3S]32基因编码序列在100Pg/mL IPTG诱导下,可以在宿主细胞BL21 (DE3)中高效表达。类人弹性蛋白冻干后,可以制备获得海绵状支架材料。rn 结论:利用定向递归连接技术可以方便构建任意长度类人弹性蛋白编码序列,构建的基因序列可以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获得的类人弹性蛋白可被制成海绵状支架材料。
  • 摘要:目的:细胞外基质微粒如人脱细胞真皮微粒已用于软组织填充,但植入体内后降解快而易被吸收,本研究将氯化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羟乙基纤维素(CSCl-GP-HEC)/小肠粘膜下层(SIS)微粒温敏复合材料植入动物皮下,探讨其作为软组织修复材料的可能性.rn 方法:将复合材料注射至大鼠皮下,以单纯SIS微粒作为对照,术后1,3,5,7,14,28天取材.组织学、CD68、CD163和CCR7免疫组化检测材料的炎症反应及体内降解情况.B超观察材料体内的形状维持情况.rn 结果:二组材料注射入SD大鼠皮下后,其炎性反应随植入时间延长而减弱,各时间点组间炎性反应评价无显著差异,复合材料组较单纯SIS微粒降解慢,可维持其形状至2个月,显著高于SIS微粒组1个月。rn 结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延缓SIS微粒的吸收,有望作为软组织填充材料。
  • 摘要:目的:探讨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内外分化残留特性,评估其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致瘤性风险.rn 方法:小鼠Oct-4-GFP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体外类胚体分化20天或者裸鼠皮下注射6-8周形成畸胎瘤后消化打散,重新给予诱导多能干细胞常规培养液培养.观察类胚体或者畸胎瘤中残留未分化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检测和观察类胚体和畸胎瘤中残留细胞表面标志物及体内外再次分化能力.将残留细胞扩增后注入裸鼠皮下,6周后取材进行大体观和组织学检测.rn 结果:体外分化20天的类胚体和体内分化6-8周的畸胎瘤中,始终存在小部分的残留未分化的诱导多能干细胞,这些细胞生长形态呈克隆羊,AKP染色呈阳性,表达Oct-4和SSEA-1。这些残留细胞可以再次体内形成类胚体分化和畸胎瘤,并且可以反复残留。rn 结论:应用诱导多能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具有致瘤性的风险,需要解决其分化残留问题。
  • 摘要:目的:以魔芋葡甘聚糖(KGM)微球为基质,用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将KGM微球活化,将胶原蛋白覆层到微球上并对胶原层进行交联,制备覆层均匀、稳定的微载体.考察偶联条件对胶原层的影响以及微载体细胞培养效果的影响.rn 方法:以直径为160-212μm、粒径均一的KGM微球为基质,采用具有无抗原性、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的胶原蛋白进行覆层微球,建立两步偶联蛋白的微载体制备方法,系统考察了各因素对微载体制备的影响.以Vero细胞培养效果为评价指标,优化活化时间、蛋白用量、偶联时间、交联剂用量,获得最佳制备工艺.rn 结果:考察了偶联条件对微载体表面细胞培养效果的影响,获得了微载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活化时间为4h、胶原蛋白用量为1g:0.1g(球:蛋白)、偶联时间为5h、交联剂用量为1g:0.5 mL(球:交联剂),微载体蛋白偶联量为1.16% (w/w),静态培养最大细胞密度可达1.7×106 cells/mL,培养效果优于常用的微载体Cytodex 3。采用胰蛋白酶处理可有效将培养的细胞从微载体表面解离,微载体与细胞分离简单,活性细胞回收率高。rn 结论:证明表面偶联胶原蛋白的KGM微球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胶原覆层型微载体。获得微载体制备工艺具有制备工艺周期短、成本低、利于工业放大等优点,活性细胞回收率高等优点。
  • 摘要:目的:针对传统抗癌药物在体内毒副作用大、在血液中半衰期短以及细胞内吞效果不佳的缺陷.本文设计了磷酸胆碱修饰的PEG-b-PLA作为包裹抗癌药物的载体,起到提高药物的利用率的作用,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rn 方法:合成一系列含磷酸胆碱的聚乙二醇-聚乳酸(PEG-b-PLA)生物可降解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以荧光染料(BODIPY)代替癌症药物,通过自组装技术制备纳米胶束.通过体外细胞试验检验磷酸胆碱修饰后细胞内吞效率的变化.对合成的每一步产物进行核磁共振试验,通过TEM和DLS试验对胶束进行表征,通过流式细胞仪试验和CLSM试验观察内吞效率.rn 结果:每一步产物的1H NMR核磁共振试验结果表明药物载体的合成流程是成熟且可控的,TEM及DLS试验证明纳米胶束组装完成。在流式细胞仪试验中有磷酸胆碱修饰的一组其细胞内的荧光度更强,在CLSM试验中磷酸胆碱修饰的载体包裹的荧光染料可以更多地进入细胞。rn 结论:在作为药物载体的共聚物上加以磷酸胆碱修饰可以大大提升细胞内吞效率。
  • 摘要:目的:静电纺丝法制备的支架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但是纳米或微米纤维之间过小的孔径限制了细胞向支架内部的迁移和生长,这不利于特定组织或器官的重构,如血管,皮肤等.本研究将电喷制备的PEO微球作为制孔剂来制备大孔的PCL支架,以此来解决细胞向支架内部迁移的问题.rn 方法:通过电纺PCL纤维和电喷PEO微球制备PCL-PEO复合支架,用酒精梯度洗脱至水洗去PEO微球得到大孔PCL支架.将常规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的PCL支架作为对照组.采用SEM进行支架表面形貌表征.以体外细胞培养和体内皮下埋植实验考察细胞迁移情况.rn 结果:SEM显示PCL-PEO复合支架中PEO微球在PCL纤维中分布均匀,去除PEO微球后得到的大孔PCL膜支架相比于对照组的平均孔径明显增加。体外细胞培养证实细胞显著地向大孔的PCL支架内部迁移。皮下埋植实验表明细胞能够快速地迁移进大孔的PCL支架。rn 结论:电喷法制备的PEO微球作为制孔剂能够制备孔径和孔隙率均可调孔的大孔径静电纺丝PCL纤维支架。增加的孔径能够促进细胞向支架内部的迁移和生长。
  • 摘要:目的:以PDLA为基质材料,用溶剂浇铸/致孔剂溶出法和改良溶剂浇铸/致孔剂溶出法,制备细胞支架,并比较制备方法对支架结构的影响.rn 方法:用溶剂浇铸/致孔剂溶出法和改良溶剂浇铸/致孔剂溶出法制得了PDLA的多孔支架,测定其孔隙率及平均孔径,并观察其微观结构.在PDLA中添加PGA纤维,制得韧性较好适宜加工的多孔支架,分析PGA纤维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rn 结果:溶剂浇铸/致孔剂溶出法可以调节致孔剂的用量及颗粒大小,制得细胞支架的孔隙率及孔径符合设计要求。但制备的多孔支架材料脆性较大,不能成型复杂形状的支架。改良溶剂浇铸/致孔剂溶出法制得的支架材料,不但孔隙率及孔径符合设计要求,而且韧性大幅提高,可以切割,适当加热的情况下,可以成型复杂形状支架,尤其是不同直径的圆管状支架。PGA纤维的加入,其强度、韧性和一可加工性进一步提高。rn 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以得到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可以按需控制孔隙率及孔径。溶剂浇铸/致孔剂溶出法仅限于制备板状材料。改良溶剂浇铸/致孔剂溶出法制备的材料韧性大幅提高,可以切割,可以成型复杂形状支架,尤其是圆管状支架,有望作为骨、神经、血管、气管等组织工程支架使用。
  • 摘要:目的:以海藻酸盐和透明质酸为主要组份制备支架,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rn 方法:不同重均分子质量的HA与不同粘度的海藻酸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用成膜法与冷冻干燥法制备成AlgCa2+-HA复合支架.利用含水率测定、力学性能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对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得到AlgCa2+-HA复合支架随透明质酸重均分子质量、透明质酸浓度、海藻酸钠粘度、交联剂、加工工艺等因素对支架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变化.rn 结果:不同配比的AlgCa2+-HA复合材料用不同的交联剂交联其含水率范围约为50%-95%之间,抗张强度为2.69N/mm2-4.299N/mm2之间,断裂伸长率为58%-160%。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经过冷冻干燥材料表面疏松多孔,且通过改变材料配比可以对孔的大小形态密度等进行调控。rn 结论:所制得的AlgCa2+-HA复合支架含水率高,力学性能好,具有理想的孔洞结构,可以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摘要:组织工程以新型支架材料为基础为肌腱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目前常用的组织工程肌腱支架均未能很好的模仿天然肌腱基质的三维形态和结构.静电纺丝是一个简单实用的,能编造出具有高孔隙率,纳米到微米级,与细胞外基质结构相似的支架的编制方法,目前常见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的孔径不利于细胞向其内部生长,而静电纺丝纳米纱由松散分散的纳米纤维组成具有多孔的三维的微观结构,改善了其上生长的细胞的渗透性.因此本实验研究用具有良好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与能改善细胞粘附性的1型胶原作为原料,运用静电纺丝的方法编制三维,大孔隙,同向结构特性的形态和结构类似于天然肌腱组织基质的纳米纱网络作为组织工程肌腱支架的可行性.静电纺丝P(LLA-CL)/胶原纳米纱是一种新型的,三维,大孔,同向排列的网络支架,特别适合种子细胞在其表面及内部生长,在组织工程肌腱的构建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研究猪小肠粘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与雪旺细胞RSC96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复合RSC96细胞,使SIS负载RSC96细胞分泌的胞外基质和神经生长因子.rn 方法:将RSC96细胞与SIS复合培养,扫描电镜和HE染色检测RSC96在SIS上的生长、增殖情况.复合培养7天后用反复冻融结合0.25%SDS溶液洗涤的方法(以下简称:F-T/SDS法)脱去SIS上的RSC96细胞,联合DAPI染色、DNA凝胶电泳、PicoGreen DNA含量三种方法检测脱细胞效果,扫描电镜观察脱细胞后的材料支架上负载的胞外基质.rn 结果:扫描电镜和HE染色显示RSC96细胞在SIS上生长增殖状态好,呈三维生长;DAPI染色结果显示F-T/SDS法处理的SIS无细胞核的阳性染色,DNA凝胶电泳未见明显的条带,PicoGreen DNA定量显示F-T/SDS法处理的SIS DNA残留量仅为7.85±3.85) ng/mg干重,扫描电镜显示SIS支架材料上负载有RSC96细胞分泌的基质。rn 结论:RSC%与SIS复合生长良好,经过F-T/SDS法处理脱细胞彻底,并保留有细胞外基质成分。
  • 摘要:目的:探讨低声压级次声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治疗后脑缺血周围survivin表达的影响.rn 方法: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脑缺血2h再灌注(MCAO)模型.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n=12)、次声组(n=12)、模型组(n=12),每组再分为3天、7天两组(6只/组).次声组在缺血再灌注12小时后连续予次声干预2h/d,模型组干预过程中除不开机外,其余过程同次声组,假手术组不做任何干预.在治疗3、7天后(处死前)对大鼠脑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周围survivin表达变化.rn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3天后缺血周围survivin强阳性表达,7天后survivin表达明显减少,模型3天组明显多于模型7天组(P<0.01);次声3天组的细胞个数也明显多于次声7天组(P<0.01);次声组与模型组相比,次声3天组survivin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模型3天组(P<0.01),次声7天组与模型7天组相比survivin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多(P<0.05)。rn 结论:低声压级次声能增强缺血再灌注后survivin的表达,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保护的一个重要机制。
  • 摘要: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是21世纪引起人类疾病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组织工程技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虽然有了近三十年的发展,然而组织工程仍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其进一步学术研究、临床转化及产业化,仍存在不少的挑战性问题。在技术研发方面,目前结构相对简单的组织构建与缺损修复技术己日趋成熟,然而,复杂结构的组织、器官的构建技术仍未有效建立,修复效果也较有限;此外,还有一系列瓶颈问题仍需要解决,例如,如何加速工程化组织植入体内后的血管化进程以提高其存活率、如何规模化生产构建工程化组织、如何减少其临床疗效的个体差异性等。在产业化方面,组织工程整体产业规模仍比较小,与传统的制药、医疗器械领域相差甚远,其上中下游产业链尚未规模化,其有效的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摸索。在法规方面,美国及欧盟虽然都已出台了一些法规调控政策,但这些法规体系还是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成熟,而中国相关监管部门在面对一些较新技术,特别是美国尚没有的技术,仍略显保守,无法满足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组织工程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将在21世纪人类医学发展中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该学科己日趋成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所处机遇前所未有,同时也应清晰认识到其发展面临的挑战,以更快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建设。
  • 摘要:目的:通过长时间的临床随访观察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用以修复患者长骨缺损的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通过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自体骨髓进行分离、培养,获取间充质干细胞1.8-2×106个/ml与经过预处理的自制DBM支架复合构建个体化的组织工程骨,经体外培养5d后,植入修复30例骨缺损.男18例,女12例;年龄6~45岁,中位年龄25.5岁.其中鼓囊性病变20例,新鲜骨折3例,陈旧性骨折不愈合4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例,骨肿瘤2例.每例患者植入自体干细胞构建的个体化组织工程骨5-45g,平均12g,通过临床随访其放射学及血液学结果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rn 结果:30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获随访4-8年,除1例慢性骨髓炎复发以及3例陈旧性骨折出现骨不连,其余植骨均在3~5月达骨性愈合,随访资料显示成骨速度及效果均与自体骨类似,且术后肝肾功、血沉等指标均无明显异常,X线片检查:骨缺损基本愈合,骨皮质连续,重塑良好。患肢功能能满足日常生活及工作需要。最长随访达8年未发现病灶复发。rn 结论:由患者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中期效果良好,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成骨效能。
  • 摘要:中国骨关节炎的患者约有1亿人,且呈不断增加趋势,由于极高的患病率和致残率,昂贵的治疗费用,骨关节炎已成为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骨关节炎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疗效持续时间短暂.随着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的发展,临床医学正步入一个"再生医学"的新阶段.世界范围内已较广泛地在临床上开始扩增自体软骨细胞进行缺损软骨组织的再生治疗.来源于软骨组织的软骨干/祖细胞(CSPCs)具有间质干细胞的共性和一些软骨组织特性,CSPC从组织到培养过程中,其生长特征,表面标志和功能表型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另外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研究很多,目前用于临床的主要是胶原来源和透明质酸来源的支架。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自体软骨祖细胞符合骨膜或支架具有可以快速扩增用于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潜能。本报告主要是较系统回顾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总结近二十年来国际上临床骨关节软骨再生的应用结果,示范性介绍软骨细胞治疗技术临床转化途径和临床结果,以及骨关节再生的未来发展思考。
  • 摘要:全牙再生是治疗牙齿缺失的最理想修复方式.目前实现牙齿再生可以从发育模式和基于材料的工程化方法这两个方向进行.由于牙齿发育的确切机制尚不是十分明了,如牙齿如何萌出、牙齿形态发生和牙齿大小的调控等,利用发育模式进行全牙再生目前还存在不小的难度,而基于材料的工程化方法为全牙再生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本研究利用组织工程方法探讨生物牙根的构建.rn 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生物牙根构建的关键因素之一。牙本质基质(TDM)是一种来源于人体自身的高度矿化的牙源性生物材料,它含有丰富的成牙相关蛋白和因子,它不但可以作为一种支架材料,还可以为种子细胞提供成牙诱导微环境。牙囊细胞作为牙周组织的前体细胞除了能够向牙周组织分化外还能在特定的微环境下向牙本质方向分化,是具有较强异质性的并具有胚胎千性的成体干细胞,可能是较为理想的生物牙根构建的种子细胞。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利用特殊处理方法构建出人牙本质基质生物支架材料,在体外与种子细胞相互作用,深入探究该成牙生物支架材料的成牙诱导潜能,并进一步在体内构建生物牙根,以验证这一构建策略的可行性。
  • 摘要:采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再造肿瘤模型对于研究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乳腺癌具有很高发病率,针对其侵袭与转移相关机制研究,尤其乳腺癌的微环境研究是近年来的焦点.本研究利用胶原/Matrigel细胞外基质以及PLGA电纺丝材料,体外再造三维乳腺癌组织,对其恶性表型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乳腺癌细胞以及乳腺间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体外再造乳腺癌自组装影响.利用多重标记的乳腺癌细胞系,分别以胶原/Mafigel细胞外基质以及PLGA电纺丝为支架材料,体外构建乳腺癌组织,通过组织形态学检测及透射、扫描电镜观察三维乳腺癌组织的生长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在不同微环境下的乳腺癌标志分子的表达变化;通过将乳腺癌细胞与乳腺间质细胞共培养,分析间质细胞对乳腺癌体外自组装的影响。结论:本研究基于组织工程策略所建立的乳腺癌模型,能够多角度地模拟乳腺癌在体微环境,为深入研究乳腺癌演进、浸润与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纳米羟基磷灰石(HA)与聚酯类材料PLGA结合,制备出新型的聚酯/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支架材料用于构建组织工程纤维环.方法:以纳米HA颗粒引发L-丙交酯单体开环聚合,得到PLLA表面接枝的纳米轻基磷灰石g-HA。将g-HA与PLGA按一定比例溶解于丙酮,利用静电纺丝技术进行纺丝,构建支架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法分析支架的组成成分及比例,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貌和直径,测定其孔隙率、降解率。将人纤维环细胞种植于支架上,用CCK-8法评价其细胞粘附性及增殖情况,用H&E染色、番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和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结果:红外光谱显示L-丙交酯成功接枝了HA,热重分析显示PLLA表面接枝的HA比例为8.3±2%;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形貌良好,纳米纤维直径均一,孔隙率良好;纳米纤维平均直径200±25nm,孔隙率90.2±2.5%,支架降解情况良好;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纤维环细胞在其上具有高度的粘附性,能进一步的生长增殖,并分泌出相应的细胞外基质。结论: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HA与PLGA材料结合,构建的纳米三维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纤维形貌、均匀的纤维直径,良好的孔隙率和降解性能,支架生物学性能良好,在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重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摘要:合适的支持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神经以修复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关键之一,近年来研究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可能是良好的组织工程神经候选支持细胞.通过系列实验研究发现,BMSCs不但能在体外和体内分化为施万细胞样细胞,参与成髓鞘,还可分泌多种生长调节因子,促进施万细胞增殖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助形成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和延伸.在此基础上,采取犬、猴自体BMSCs并在体外培养、扩增后,与自主研制的壳聚糖/聚乙醇酸人工神经移植物构建成自体BMSCs-组织工程神经,桥接修复犬60 mm坐骨神经缺损和猴50mm正中神经缺损,术后12个月采用神经功能行为学、电生理学、神经示踪、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系统评价神经修复疗效,并于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抽取动物外周血液标本行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指标检测,术后12个月取动物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等重要脏器、组织进行病理学评价.结果显示,在观察期内基于自体BMSCs的组织工程神经修复神经缺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组织工程神经修复了动物长段神经干缺损,靶肌得到了再生神经的重支配,电生理传导功能和动物运动功能恢复良好.
  • 摘要: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TERMIS,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Society International)成立于2006年,为组织工程学界唯一的国际学会组织,分成美洲、欧洲和亚太三个分会.随着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迅速发展,改组织不断壮大和发展,而亚太各个国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均积极参与并主动申办亚太分会和世界年会在他们国家的举办.近年来,中国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和产业化得到迅猛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相对而言,中国学者在国际学会的参与度远远低于其他亚太国家,有碍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学术影响力.本报告人拟就改学会的概况以及2013年上海亚太会议的准备做一简单介绍,以期使国内学者对该组织有进一步的了解,并推进中国学者的参与程度和争取该学会在中国的学术会议举办权.
  • 摘要:角膜盲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疾病,全球约有1000万角膜病患者,但只有不到5万人可以接受捐献角膜移植,其中板层角膜移植占到了需求量的70%.利用猪角膜开发了一款可用于板层角膜移植的脱细胞角膜产品,希望改善传统异体角膜移植中角膜供体来源困难,大部分患者无法进行角膜移植的现状. 脱细胞角膜基质取于异种角膜,经过特殊的物理化学工艺处理,去除了异种角膜造成免疫排斥反应的抗原成分如细胞、核酸、杂蛋白、脂质、多糖类物质,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质的特殊胶原排列结构和角膜细胞生长的支架材料。利用开发工艺制备的脱细胞角膜结构接近正常角膜基质。该角膜产品可以与周围组织快速整合,并逐渐透明。rn 为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严格按照GB 16886的要求对产品进行了全套的生物学评价,并对角膜的各项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形成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同时建立了3000m2的生产厂房,开发了特殊的角膜处理工装设备,并按照最新的医疗器械GMP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
  • 摘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已经成为当今生命科学和医学关注的焦点.由于涉及到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和瓶颈问题没有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快速发展.首先是组织工程产品的构建和仿生的问题.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涉及众多学科,但其细胞类产品构建与仿生的核心是细胞-细胞、细胞-材料的相互作用.细胞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出现于器官发生过程中,而且在一生中对其器官的形态保持、再生以及损伤的修复起着重要作用.组织工程的三要素是诱导因子、种子细胞以及支架材料,根据目前对组织工程的深入认识,对ECM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由于ECM具有维持细胞极性、调节细胞粘附、增殖、组织器官形态、发生、分化等功能,无论是在组织器官的发育、还是在组织器官的疾病与再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在组织再生中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对再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够加快推进组织工程产品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 摘要:比较骨髓动员与非动员的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的疗效。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采用洁新:300μg/d,IH,Qd,2天,第三天晨在局部麻醉下抽取骨髓血200ml,送到专用的无菌实验室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然后再行下肢缺血局部的BM-MNC肌肉注射。研究表明,骨髓动员后的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疗效除了术后3个月的ABI,溃疡面愈合情况以及截肢率良好,在主管评价方面和6个月的疗效主客观评价指标方面均优于非动员的骨髓干细胞移植。这说明骨髓动员后干细胞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摘要:目的:小肠粘膜下层具有天然的致密胶原层结构,植入体内后可诱导细胞的长入,通过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实现组织重建,达到对各种类型疝及软组织的再生修复和治疗,是一种理想的组织修复材料.rn 方法: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开始,作一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切口至耻骨结节,长约5~7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其筋膜,顺腹外斜肌纤维方向切开一小口,注意保护行走于腹外斜肌深面的神经.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向下外侧钝性分离,显露腹股沟韧带,向上内侧分离显露腹内斜肌弓状缘和联合腱.牵开两页腱膜,保护好神经,腹股沟管上壁是腹股沟联合建,跨越精索上方,向下接近腹股沟韧带和腹股沟管后壁.腹股沟管后壁由两层筋膜构成,其中浅层厚而坚实,由腹横肌腱膜组成,深层为腹横筋膜形成的薄层,腹横筋膜深层较浅层薄弱,将精索向外上方牵开,钩起腹内斜肌,在精索内筋膜与腹横筋膜的连接处稍加分离,便可显露腹横筋膜,在腹横筋膜处切开约3~4cm大小的缺口。用脱细胞生物补片修补缺损的腹横筋膜,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严格按解剖层次缝合被冲开的内、外侧腹横筋膜片。rn 结果:伤口处无感染,未见材料与组织间粘连,2个月材料与组织己经开始整合,不能明显分别,可吸收线己慢慢降解不能明显观察到。组织学结果表明,随着材料在体内时间的增加,材料慢慢出现降解趋势,在材料中间有大量细胞迁入,且有新生血管生成。rn 结论:脱细胞生物补片对犬的腹股沟病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 摘要:目的:以骨基质明胶(BMG)和脱细胞软骨基质(ACM)为材料,研制一体化纤维环-髓核支架,并观察其在裸鼠体内异位构建组织工程一体化椎间盘的可行性.rn 方法:以BMG和ACM为材料采用脱细胞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一体化纤维环-髓核复合支架,并检测其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纤维环细胞和髓核细胞分别标记PKH26荧光,接种入一体化支架不同相中,植入裸鼠背部,6w后利用分子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评价组织工程化组织在裸鼠体内生长情况,取材进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染色.rn 结果:髓核相呈透明状,纤维环相呈乳白色,镜下Hoechst 33258染色未见细胞残留,天狼星红染色纤维环支架深红染,髓核支架呈黄绿色,两支架结合紧密,电镜观察支架具有良好的孔径及孔隙率。压缩弹性模量为49.06±115.57 kPa,与正常椎间盘的压缩弹性模量同一数量级。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粘附在双相支架上且周围有基质分泌,Dead/Live染色示细胞在双相支架上活性良好;6w后,活体荧光成像显示椎间盘细胞在支架内生长良好,从髓核往纤维环荧光强度减弱,细胞支架复合体在在裸鼠体内形成椎间盘样组织,HE、番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阳性。rn 结论:天然骨基质明胶和软骨基质来源的一体化纤维环-髓核支架复合椎间盘细胞能够在裸鼠皮下异位构建椎间盘样组织。
  • 摘要:目的:目前PGA-软骨细胞复合物在大动物体内尚不能异位再生成熟的软骨组织,本课题将探讨影响大动物体内软骨再生的因素,并改进构建模式以期在大动物体内异位再生大体积软骨组织.rn 方法:以山羊耳廓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复合于PGA支架上,观察经不同体外培养时间后,PGA-软骨细胞复合物在体外形成软骨组织的情况,并将其植入羊皮下组织后体内转归,根据结果初步确定适合大动物体内软骨异位再生的体外培养时间.之后进一步评估不同体积的复合物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软骨形成规律及PGA纤维降解规律,确定大块复合物合适的体外培养时间及条件.rn 结果:体外短期(1-4周)培养的复合物含有大量未降解支架材料,植于体内后植入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当体外培养时间延长至8-12周后,复合物中支架材料基本降解完全,植入羊体内后可形成成熟软骨样组织。以此体外体内联合培养模式构建大体积软骨组织,结果提示体外需培养12-16周后植入羊体内才可异位再生软骨组织。rn 结论:PAG支架材料引起的炎症反应是干扰大动物体内软骨再生的重要因素,通过延长体外培养时间有望解决大动物体内大体积软骨再生的难题,将为建立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耳廓软骨、气管、关节的大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研究ephrinB2/EphB4信号介导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体外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EPO在骨重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rn 方法:采用real time PCR和细胞化学等方法研究EPO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单独培养或共培养中ephrinB2/EphB4及其下游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明确EPO对破骨和成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作用;体内建立大鼠拔牙模型检测Epo对骨重塑的影响,分别通过X线、组织形态学检测骨密度、相对剩余牙槽嵴高度和骨形成的组织学检测.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PO缩短拔牙窝的愈合时间和促进新生骨的矿化;同时在体外实验证实Epo可以增加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钙结节和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增加,同时EphB4表达增加。另外,Epo可以增加TRAP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骨吸收陷窝结果显示Epo抑制破骨细胞的吸收功能,ephrinB2的表达增加。rn 结论:EPO通过ephrinB2/BphB4双向信号调控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 摘要:聚乙烯醇(PVA)亲水性优良,具有严格的线型结构,柔韧性好,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和力学性能,目前在材料领域已广泛应用.再生柞蚕丝素蛋白(RWSF)富含特有的RGD(Arg-Gly-Asp,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三肽序列,RGD序列作为细胞膜整合素受体与细胞外配体相结合的识别位点,能够促进支架对细胞的黏附.实验尝试通过静电纺丝将PVA与RWSF共混制成PVA/RWSF复合纳米纤维,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并考察其作为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研究表明,PVA/RW SF复合纳米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体内替换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肌键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组织工程皮肤的发展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为战略核心。从产品、技术、标准三个层次去推广组织工程皮肤的系列产品。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必须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工程皮肤产品的研发工作,加快相关产品与技术的专利申请工作,加快组织工程化多种类型皮肤组织的研发工作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技术标准、准入规范和伦理学等指导原则,加速中国组织工程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再生医学水平的提升,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 摘要:电纺丝作为一种简单而且直接制备超细聚合物纤维的方法,无论研究或是应用都用是充满活力的领域.从1902年W.J.Morton和J.F.Cooley等人在美国分别公开专利以来却一度沉寂.直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Akron大学的D.H.Reneker等研究者作出大量开创性工作,极大的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1月,静电纺丝的学术研究已经发表文献2万多篇.早期大多集中研究于研究纺丝体系、工艺参数和结构的关系,现在它已经"退化"成为一种制备一维纤维和二维膜材料的通用方法,几乎渗透到材料、化学、物理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在产业界,越来越多的静电纺丝相关产品也相继问世.过滤器、电池隔膜、人体修复材料,每个产品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静电纺丝的活力不仅体现出科学前沿的创新性,更加体现出社会产业的需求.本文将利用大量调研数据,对近十年来国内外电纺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和产业化实施情况给予综述.
  • 摘要:NO是一种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以及血管平滑肌的增生,从而防止内膜增生,是有效的抗血小板凝结剂.天然血管中,血管内皮细胞可在各种生理环境下合成释放NO,而人工构建血管缺乏内皮细胞层,无法有效释放NO,移植后容易发生内膜增生及急性血栓.因此,制备能够释放NO的血管支架材料具有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rn 有机联硒化合物能够模拟人体内的一种含硒催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在体内催化RSNO释放NO.本研究通过偶联反应把有机硒负载到聚赖氨酸(PLL)上,合成了聚阳离子SePLL.然后与聚阴离子透明质酸钠(HA)在静电纺丝得到的纳米纤维多孔支架聚己内酯(PCL)表面层层自组装,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表征.rn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用自组装方法表面修饰血管支架,不会造成表面结构的明显变化。通过接触角测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自组装层数越多,该材料表面稳定负载的硒含量越多。体外仿生催化释放NO的实验表明,该材料具有长期稳定催化RSNO释放NO的能力。细胞毒性实验、血小板粘附实验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实验表明,该材料具有较小的细胞毒性、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平滑肌的增殖。rn 自组装方法制备的载硒血管支架材料能够有效地催化释放NO。
  • 摘要:初步探讨不连通双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支架在骨软骨重建中的应用并初步阐明负载自体BMSCs与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的复合体在缺损重建中的作用.温模压粒子浸出技术制备双层PLGA支架,1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PLGA/BMSCs/PRP组;PLGA/PRP组;PLGA组和非处理组;4只/组,均于双侧股骨内髁制备骨软骨缺损(直径4mm,深度4mm).髂骨穿刺获取BMSCs并体外培养至三代.二次离心法制备PRP.采用自制离心接种管,使用离心的方法将BMSCs分别接种至软骨层和骨层并负载PRP后植入体内观察.术后6个月进行大体外观、组织学、Q-PCR检测以及Micro-CT扫描计算新生骨组织占缺损处填充组织的百分比(BV/TV)等评估。研究表明,不连通双层PLGA支架可用于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的构建,负载自体BMSCs与PRP促进了骨软骨缺损的重建,是一种便捷有效的重建方式。
  • 摘要:目的:比较负压法、注射法、振荡法对50-100μm孔径的小孔径PLGA支架进行软骨细胞接种的接种效果.rn 方法: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肋软骨细胞至第2代,使用纤维蛋白原溶液混悬细胞,采用负压法(A组)、注射法(B组)、振荡法(C组)(n=9)对50-100μm的小孔径PLGA支架进行软骨细胞接种.接种48h后,Hoechst 33258法检测支架内的DNA含量;硬组织切片、DAPI染色观察支架内的细胞分布.接种含有FITC的无细胞纤维蛋白原,观察凝胶分布.7d后,沿支架矢正中线切开,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以及内部的细胞形态;部分支架(n=3)植入裸鼠皮下,2个月后取出做石蜡切片,进行甲苯胺蓝、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体内成软骨情况.rn 结果:A组DNA含量为657.32±89.68 ng/mg,B组755.79±80.50 ng/mg,C组650.18±106.33 ng±mg,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PI染色结果显示B组细胞分布较A组和C组均匀;各组的纤维蛋白凝胶都均匀分布在支架内;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C组外周细胞较B组多,而支架内部的孔隙内仅B组可见细胞粘附;石蜡切片染色结果显示B组支架内软骨基质和Ⅱ型胶原分布范围较A组和C组广,且比后两者均匀。rn 结论:对50-100μn的小孔径PLGA支架而言,注射法是一种快捷、高效的细胞接种方法。
  • 摘要:目的:建立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检测和移植方法,对自体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效果进行初步观察.rn 方法:关节镜下取患者软骨组织,胶原酶消化后进行软骨细胞的培养和扩增,扩增过程中连续观察细胞形态,移植前取样进行番红-O染色.对患者关节软骨缺损部位进行清创,切取骨膜,修整后用可吸收缝线进行连续缝合固定以覆盖软骨缺损,并用纤维蛋白进一步封闭创缘;机械法收集培养的细胞并植入软骨缺损中.术后进行功能训练和定期随访.rn 结果:移植前培养的软骨细胞呈铺路石状外观,番红-O染色阳性率可达85%以上;移植、修复手术未出现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术后随访结果表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关节运动能力增强;MRI检查显示软骨缺损得到有效修复、软骨下骨水肿基本消失。rn 结论: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是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机械法收集细胞可以简化操作步骤;连续缝合固定骨膜可获得更好的封闭效果,并缩短手术时间。
  • 摘要:探讨不同脱细胞处理方法对猪尾椎间盘纤维环生物力学特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用不同脱细胞方法对椎间盘纤维环进行脱细胞处理,探讨各种方法对纤维环生物力学特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为构建组织工程纤维环提供实验依据.取新鲜猪尾纤维环60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个.Triton X-100组(A组):先将纤维环放入Tris-HCl低渗缓冲液中振荡48h低渗处理,再用TritonX-100、DNaseⅠ和RNaseA对纤维环进行脱细胞处理;SDS组(B组):将纤维环冻融3次,接着用SDS、DNase Ⅰ和RNaseA对纤维环进行脱细胞处理;胰蛋白酶组(C组):用含胰蛋白酶、DNase Ⅰ和RNaseA的Tris缓冲液对纤维环脱细胞处理;对照组(D组):新鲜纤维环不做任何处理.采用HE染色与扫描电镜方法,观察各组脱细胞情况以及纤维环超微结构的变化;电镜观察各种脱细胞方法对纤维环超微结构的影响,采用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方法检测测定各组纤维环的胶原含量、氨基葡聚糖(GAG)含量及力学参数性能。结果表明,Triton X-100处理后的猪尾椎间盘纤维环无细胞残留,结构无破坏,基质成分及力学性能保存留良好,较其他两组更适合于构建组织工程纤维环。
  • 摘要:本研究利用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舍格伦综合征,并探讨其治疗机理.因唾液腺是易于进行形态及功能的评定,是评价MSCs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良好的模型器官.使用Balb/c小鼠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治疗NOD/Ltj小鼠这一舍格伦综合征动物模型。先观察NOD/Ltj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及免疫调节特性,将NOD/Ltj小鼠分为6周大的预防组及16周大的治疗组移植异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免疫学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对2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yndrome,pSS)病人移植异体脐带血干细胞,通过唾液流率及腮腺造影研究其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机体免疫学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
  • 摘要:胚胎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免疫原性低,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定向分化为成熟组织细胞.Thomson等在体外由人工受精5天的胚泡,成功诱导为具有三个胚层的细胞,为再生医学奠定了新的里程碑.然而胚胎干细胞在体外的大量扩增是一个瓶颈,且对干细胞的分化诱导多是二维条件下进行的,尚不能形成生理状态下的三维空间结构.此外,从胚胎干细胞到各种特定的成熟组织的精确诱导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Dekel等通过对人与猪的后肾的移植,Anna等应用NOD/SCID小鼠建立胎猪前体组织(肝、胰、肺、脾)的移植模型,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的鼠移植模型等实验,表面器官定向发育干细胞将为组织工程干细胞提供新的来源,系统研究器官定向发育干细胞的生物学将为组织器官修复再生医学提供全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血管化和骨化是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重要过程,尤其是对于大段临界骨缺损.目前,虽然多种方法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但是结果仍难以令人满意.本研究结合VEGF缓释微球和周期性压应力来协同促进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以探讨新的组织工程骨修复效果的策略.rn 方法:将多聚赖氨酸包被的VEGF缓释微球与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联合移植山羊股骨中段大段骨缺损处,通过自行设计的微动型髓内针利用山羊的间断运动来施加压应力刺激,同非VEGF缓释微球和坚固固定的髓内针对照组相比较,分析VEGF缓释微球和周期性压应力对组织工程骨成骨的效应.rn 结果:通过墨汁染色和放射性骨显像检查显示,缓释的VEGF和周期性压应力均可促进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进程,二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通过X线和双光子扫描显示,缓释的VEGF在早期可以促进成骨,而周期性压应力在重塑期可以提高成骨质量,二者联合可加速早期的骨痴形成和后期的骨的改建。rn 结论:VEGF和周期性压应力具有协同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进而加速成骨修复的作用,为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 摘要:胚胎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但在应用时存在一定的伦理道德问题.孤雌胚胎干细胞(pESCs)是通过直接激活MⅡ期卵子获得的,由于不能发育成个体,避免了相应的社会问题.首先将孤雌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进一步诱导分化为肌腱样细胞,进行肌腱再造.方法:通过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SEA-1、SSEA-3及Nanog、 OCT4,并通过体内植入检测pESCs的全能性.制备拟胚体,贴壁培养,获取pESCs来源的MSC,real-time PCR检测轴中胚层、脊索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侧中胚层的细胞标志变化,RT-PCR检测上皮、肌肉、造血等标志,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表面抗原.体外将其诱导分化为骨、软骨、脂肪并进行验证.将MSC进一步分化为肌腱样细胞,接种于PLGA三维支架材料,进行肌腱再造.
  • 摘要:构建抗骨硬化素单链抗体表达载体并进行活性分析.提取抗SOST单克隆抗体5H3D1杂交瘤细胞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抗体轻链可变区基因(VL)和重链可变区基因(VH)通过重叠延伸拼接(SOE) PCR方法,在VL和VH基因之间引入Linker (Gly4Ser)3,连接成单链抗体SOST-scFv(VL-Linker-VH).将测序正确的scFv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2b(+)后转入HEK293细胞进行分泌表达,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表达产物,ELISA和West-blot检测表达蛋白的反应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单链抗体对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成功构建了抗S0ST单链抗体表达载体,表达产物具有确定的免疫结合活性和有效的体外诱导分化成骨作用,为抗体治疗骨质疏松疾病奠定了实验基础。
  • 摘要:目的:材料表面形貌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在骨修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大尺度生物陶瓷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难度极大,限制了这类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作者构筑了大尺度的表面纳米片、纳米棒、微/纳米棒杂化结构的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生物陶瓷及支架材料,深入研究了微纳米结构对蛋白吸附、成骨细胞生长/分化、体内成骨的影响规律.rn 方法:采用前驱体水热转化技术、通过改变水热介质实现厘米尺度的表面纳米片、纳米棒、微/纳棒杂化结构HAp生物陶瓷的可控制备;采用电泳、Western-Blot、同位素标记等方法研究表面结构对蛋白吸附性能,系统研究了微纳米结构对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成骨分化、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等影响规律.rn 结果:与致密HAp陶瓷相比,表面微纳米结构显著提高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及三维织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材料对血清中特异蛋白的选择性吸附、进而促进了成骨细胞的勃附/生长/成骨分化,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表面微纳米化结构显著提高了大鼠颅骨缺损修复进程,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活性。尤其是表面微/纳米棒杂化结构的HAP生物陶瓷因其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天然骨的多级微/纳米结构,使其具有理想的骨诱导活性。rn 结论:表面微纳米结构的构筑能显著提高植骨材料的成骨活性、多级微/纳米杂化结构在骨修复材料表面设计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是一种仿生体系,组成、微环境和形貌结构都应与天然组织相同或相似.关节软骨主要由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形貌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多种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其组织的形成.组织工程关节软骨支架也应在上述三方面对天然软骨进行模拟.rn 方法:采用具有适合降解周期的聚(乳酸-co-乙醇酸)(PLGA)和脱细胞软骨基质复合物为基材,通过热致相分离法制备出具有取向结构的支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对三种支架进行了细胞亲和性比较.通过微包囊负载和等离子体锚定技术,在支架内部和表面分别负载TGF-1和IGF-1.rn 结果:通过对PLGA、脱细胞软骨基质和两者的复合物构建的三种支架的对比,发现PLGA支架具有最好的机械性能,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具有最好的细胞亲和性,复合材料支架的性能在两者之间;通过不同方式负载的生长因子具有不同的释放时间节。rn 结论:复合物兼具PLGA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脱细胞软骨基质优异的细胞亲和性,仿生取向的结构可以保证支架上软骨细胞的排列与天然关节软骨相似,多种的负载方式可以保证支架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生长因子的释放,这样的多重仿生支架可望成为一种成功的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
  • 摘要:构建适合种子细胞生长分化及功能表达的生长条件及生存微环境是组织修复材料设计、制备的关键,相对人工合成材料,天然细胞外基质具备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粘连蛋白、弹性蛋白和大分子的蛋白聚糖等,以及与体内微环境相似的三维结构和柔韧性,在组织再生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尝试借助材料技术手段,利用细胞在水凝胶体系中的生长特性,在体外构建出类似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材料,使之成为具备多孔结构、高效修复能力的"活"组织工程支架.在体外通过人为诱导促使在水凝胶中培养的软骨细胞高速生长及功能表达形成类软骨样的组织,再去除剩余的水凝胶可获得具有三维结构并由纯细胞外基质组成的支架,具有优秀的组织修复能力,为利用自体细胞构建人造组织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角膜移植是"角膜盲人"复明的唯一手段,然而角膜移植材料极度匮乏,构建人工角膜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而新型角膜支架材料的研制又是成功构建人工角膜的关键.尝试通过角膜基质祖细胞联合胶原材料,构建可控组织聚合结构微米级新型角膜支架材料.rn 方法:通过克隆球形成实验(sphere-forming assay),从角膜缘基质分离角膜基质祖细胞.将基质细胞与Ⅰ型胶原溶液混合,调整PH值后,培养箱中塑形.通过机械压缩联合毛细胞原理,将胶原水凝胶中的水分快速排出,得到微米级的压缩胶原支架.通过电镜检测支架显微结构.通过live-daed染色后共聚焦照相,检测支架中包埋细胞的活力.将角膜上皮干细胞接种到支架表面,验证支架承载角膜上皮细胞的能力.rn 结果:通过机械压缩联合毛细原理,可快速构建纤维空间可控微米级压缩胶原支架,且压缩过程本身并不影响包埋在支架中的角膜基质细胞活力。在支架上接种角膜上皮干细胞后,上皮细胞可在支架上粘附增殖形成复层,并保持角膜上皮细胞的免疫表型。rn 结论:含有角膜基质祖细胞新型压缩胶原支架可作为理想的角膜支架材料用于组织工程角膜的构建。
  • 摘要:目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构建人工小直径血管以求应用于血管疾病的治疗.rn 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内层为明胶(Gt)和蛛丝蛋白(pNSR16)复合纤维,外层为聚氨酯纤维(PU)双层支架,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能表征和生物学性能评价.rn 结果:静电纺丝的最佳纺丝参数为:纺丝液浓度5%,电压18kV,接收距离20cm,挤出速度0.5ml/h.明胶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支架的吸水性.复合支架的孔隙率为88.7±1.5%,能够满足细胞浸润的要求.复合支架具有较低的渗透性(6.8±0.2ml/(min·cm-2);爆破强度为276±7.1 kPa;缝合强度为4.9±0.8 N,符合临床上不小于2N的要求;断裂应力、断裂应变均优于天然血管和商业化的ePTFE人工支架.支架在PBS中的降解速率慢于在多酶体系中的降解。支架的溶血率为1.22%,完全符合ISO中小于5%的要求。复钙化凝血时间为379s,动态凝血经历时间较长。支架材料对血小板的粘附较少,粘附的血小板形态没有明显变化。支架对细胞无毒性。内皮细胞在复合支架上均能粘附、增殖,并能维持自身的形态和功能。rn 结论:成功制备了一种双层血管支架,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生物相容性。
  • 摘要:房室传导阻滞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研究预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心传导束,建立大鼠房室传导阻滞模型,探讨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心传导束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行性.本研究选用SD大鼠胚胎心脏祖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以107个/ml密度种植于胶原海绵生物支架材料上,构建组织工程化传导束.将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心传导束移植到房室阻滞的SD大鼠的方式交界处,研究SD大鼠房室阻滞的改善情况.本研究成功构建具有传导特性的组织工程化复合体,并进一步证实其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房室阻滞现象,为利用组织工程化传导束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将人毛囊间充质干细胞(human hair follicle mesenchymal stem cells,hHF-MSCs)重编程为iPSC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旨在为iPSCs的产生及应用提供一种更为安全、理想便捷的细胞源.通过拔取头发的方式分离培养并鉴定hHF-MSCs;利用分别携带有Oct4,Sox2,c-Myc和Klf4的pLV-EF1α-CDNA-IRES-EGFP慢病毒载体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上清并进行滴度测定;联合携带有Oct4,Sox2,c-Myc和Klf4四种慢病毒对hHF-MSCs进行感染,经25~30天的诱导培养后获得两个iPSCs系即hHF-MSC-derived iPSCs 10-1及20-1;对iPSCs进行多能性检测:检测其是否具有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是否具有与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相同的细胞表面标记,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其内源性多能性基因的表达是否上调以及外源导入的多能性基因是否发生下调,核型是否正常以及将iPSCs注射入NON-SCID小鼠体内能否形成畸胎瘤.研究表明,hHF-MSCs通过Yamanaka因子的导入能够被重编程去分化为iPS细胞。
  • 摘要:目的:生殖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成配子的能力,是动物体内唯一能进行遗传信息传递的干细胞.因此,生殖干细胞既是干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又是研究配子发生、制作转基因动物和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资源.而且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性腺功能生理性和病理性衰退的机制,并可能推动生殖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然而哺乳动物生殖干细胞的存活需要其特定的微环境,在性腺组织中数量也极少,大大限制了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因而建立生殖干细胞稳定可靠的体外培养体系是非常必要的.rn 方法:本研究取出生后4~7 d的昆明白小鼠睾丸或卵巢,采用机械法和两步酶消化法制成单细胞悬液,差速贴壁法或免疫磁珠分选法富集纯化雄性或雌性生殖干细胞,添加特定培养液,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作为饲养层细胞进行体外培养。rn 结果:小鼠生殖干细胞在体外能够存活2周以上并出现分裂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状态。rn 结论:本研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小鼠生殖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包括生殖细胞的分离、培养、富集分选和MEF饲养层的制备。但生殖干细胞自我复制机制的阐明和其体外长期培养条件的优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为了开发柞蚕丝素蛋白的生物材料支架,本研究对柞蚕丝素膜的生物矿化功能及其羟基磷灰石复合体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rn 方法:通过硫氰酸锂(LiSCN)溶液得到再生柞蚕丝素蛋白溶液,Von Kossa染色预实验证明,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具有钙离子结合能力.将再生柞蚕丝素蛋白溶解于六氟丙酮(HFA)溶剂干燥后得到膜.利用交互浸渍矿化法在含有钙磷成分的矿化液中,诱导再生柞蚕丝素蛋白的生物矿化.rn 结果:SEM观察发现:再生柞蚕丝素蛋白膜表面长有球状晶体,并随着矿化次数的增加而聚集。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谱(XRD)证实该球状晶体为羟基磷灰石或其衍生物。细胞(MG-63)培养证实:再生柞蚕丝素蛋白膜与羟基磷灰石复合体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其代谢功能,并表现出较高的细胞贴壁能力和细胞增殖性。rn 结论:柞蚕丝素蛋白具有较强的生物矿化能力且有着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本研究为柞蚕丝素蛋白在医学组织工程领域以及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基础。
  • 摘要:目的:氯化壳聚糖-β甘油磷酸二钠-羟乙基纤维素(CSCl-GP-HEC)具有良好的温敏特性,小肠粘膜下层(SIS)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广泛用于临床及组织工程.本研究将二者制备为可注射温敏复合材料,以期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软组织修复材料.rn 方法:多步法制备SIS并低温粉碎为微粒,将其与CSCl-GP-HEC按适当比例混合制成复合材料,流变仪检测其相变特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各组分在相变过程中其特征是否改变,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凝胶孔径.ELISA法测材料生长因子体外释放,MTT实验研究其与NIH 3T3成纤维细胞细胞相容性.rn 结果:复合材料具有CSCI-GP-HEC及SIS特征吸收峰,37℃从液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其孔径结构适合细胞的生存,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体外检测表明bFGF, VEGF可释放至30天。rn 结论: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温敏凝胶特性、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持续释放生长因子,有望成为新型软组织修复材料。
  • 摘要:目的:氧自由基(ROS)是心肌梗死等疾病病灶区的主要微环境,是影响干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策略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目的是研制具有优良抗氧化性能、生物相容性的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以改善心肌梗死的微环境,提高组织工程策略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rn 方法:以氯化壳聚糖(CSCl)为基材,采用EDC化学法将谷胱甘肽(GSH)连接到CSCl分子链上形成不同取代度的CSCl-GSH复合物,研究了其取代度与抗氧化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使用荧光显微镜、MTT法、PCR等方法研究了其对心肌细胞抗氧化能力的调控作用.rn 结果:成功研制了不同取代度的CSCI-GSH复合物,在此基础成功研制了具有温敏特性的CSC1-GSH水凝胶。研究相比于氯化壳聚糖,发经过谷胱甘肽改性后的复合物具有更强的抗氧化特性,且水凝胶的成胶能力更强,强大明显增强。初步研究发现该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而生物相容性,能够支持心肌细胞的粘附与生长,更为重要的是在缺氧环境中能够减小ROS对心肌细胞损伤。rn 结论:CSC1-GSH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能够去除ROS,对于改善心梗微环境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治疗心肌梗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摘要:椎间盘退变的治疗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通过组织工程方法治疗椎间盘疾病有较好的前景,而成功的椎间盘组织工程离不开具有足够力学强度的仿生纤维环的有效构建.纤维环组织沿径向不同区域的弹性模量存在梯度特性.而近期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培养基材的力学特性如弹性模量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行为具有关键影响.本研究拟合成一系列化学组成相似、但弹性模量各异的可生物降解聚氨酯,用于制备合适的纤维环组织工程支架,通过模拟纤维环的力学梯度特性来诱导种子细胞在不同区域的特异性分化.以不同分子量的PCL-PEO-PPO-PEO-PCL及PTMC-PEO-PPO-PEO-PTMC为软段,通过调整投料比,制备了不同硬段含量的聚氨酯,具有较宽的弹性模量分布,基本满足制备具有梯度弹性模量特性的纤维环组织工程支架的要求。
  • 摘要: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HA)与聚乳酸(PLA)的复合材料植入体内后的降解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变化,探索材料的降解行为与材料的组分及微结构改变的相关性,为其进一步医学应用研究提供参考.rn 方法:利用共混-模压技术制备PLA与HA复合材料,加工成一定形状进行兔背部肌肉植入,于不同时间取出材料,对其降解性能、力学性能和超微形貌进行观察和评价.rn 结果:肉眼观察,植入后3-5月材料表面开始出现少量的、不同形状的小孔,并随着时间延长更加明显,这是材料被降解腐蚀的外观体现.随着动物体内植入时间的延长,HA/PLA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变化更加明显,而PLA则无显著变化.HA/PLA纳米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移植前为118.33±6.43MPa,之后逐渐减小,在9个月时减小为30.65±7.8 MPa;与之相比,PLA的弯曲强度下降的程度则明显小得多,9个月时仍为78.3±6.93MPa.扫描电镜(SEM)表明,随着时间变化,PLA与HA的界面出现很多孔洞,与PLA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rn 结论:纳米HA能够加速PLA的降解,导致HA/PLA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逐渐减小。
  • 摘要:应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种双层蛛丝蛋白血管支架,并研究其生物力学性能、体外降解性能和细胞相容性.通过静电纺丝,制备(RGD-蛛丝蛋白(pNSR16)/聚己内酯(PCL)/壳聚糖(CS))/(pNSR16/PCL/明胶(Gt))双层蛛丝蛋白血管支架.探讨质量分数和管壁厚度对血管支架孔隙率、爆破强度、拉伸性能、缝合强度和水渗透性的影响,并检测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将支架置于降解液中,于2、4、8、12周取材,测试失重率、吸水率、降解液的pH值及力学性能的变化.制备的双层蛛丝蛋白血管支架具有适宜的体外降解性能、优异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能,能应用于体外组织工程血管的构建。
  • 摘要:目的:研究中枢5-HT对食管癌变的作用及其机制.rn 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Ⅰ组,对照组;Ⅱ组,MANA组;Ⅲ组,模型组,MANA+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Ⅳ组,细胞假移植组;V组,5-HT细胞移植组;Ⅵ组,氟西汀治疗组.实验动物均于18处理,解剖观察,并采用HE染色、免疫荧光、ELISA检测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①与Ⅱ组相比,Ⅲ组和Ⅳ组食管癌发病率升高,V组和Ⅵ组食管癌发病率降低;②与Ⅰ和Ⅱ组相比,Ⅲ和Ⅳ组的血、脑脊液、脑和食管5-HT、Na-K-ATP、Ca-K-ATP含量降低(P<0.05);V和Ⅵ与Ⅰ组相比,其含量略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脑的Mg-K-ATP、Ca-Mg-ATP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Ⅲ组和Ⅳ组食管的Mg-K-ATP、Ca-Mg-ATP含量显著降低(P<0.05).rn 结论:慢性应激可促进应激者食管癌变易感;5-HT细胞移植对慢性应激促进大鼠食管癌变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与移植的5-HT细胞调节中枢神经通路和促进周围器官细胞的能量转换有关。
  • 摘要:目的:CXCL12/CXCR4轴是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细胞在骨髓中滞留和归巢中的重要调节物质.额外添加铜可促进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迁移.尝试探索额外添加铜是否可调控BMSCs中的CXCL12/CXCR4轴,进而促进体外干细胞的迁移.rn 方法:利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出BMSCs进行体外培养,添加硫酸铜处理细胞,MTT检测铜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使用蛋白印迹法、荧光定量PCR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XCR4的表达水平,ELISA实验检测CXCL12的分泌量,利用CXCR4拮抗剂AMD-3100检测铜调控细胞迁移对CXCL12/CXCR4轴的依赖性.rn 结果:额外添加适量的铜对衰老大鼠BMSCs的增殖能力不受影响,且可促进体外BMSCs的细胞迁移,铜处理后细胞中CXCL12的分泌及CXCR4的表达水平增加,添加AMD-3100拮抗CXCR4后铜促进BMSCs的细胞迁移能力受到抑制。rn 结论:额外添加铜可促进衰老大鼠BMSCs依赖CXCL12/CXCR4的细胞归巢,或许可为组织受损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修复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 摘要:目的:评估PKH26标记技术结合活体成像系统在组织工程椎间盘中应用的可行性.rn 方法:从山羊椎间盘中分离髓核组织,通过酶消化法获取原代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传代获取P1代髓核细胞,按照说明书对P1代髓核细胞进行PKH26荧光标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后的细胞荧光强度,并进行甲苯胺蓝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台盼蓝染色比较标记前后细胞活性,MTT法检测标记前后细胞增殖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Ⅰ、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基因表达,将标记后的细胞接种入一体化椎间盘支架的髓核部分,纤维环部分作为对照,体外培养3d后将其植入裸鼠体内,培养6w后活体成像技术检测细胞-支架复合物在体内的荧光强度及范围.rn 结果:倒置显微镜下P1代细胞呈类软骨样细胞形态,P1代髓核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异染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标记荧光强度均匀,PKH26标记前后细胞活性均在95%以上,标记前后细胞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标记前后细胞细胞Ⅰ、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体成像技术显示体内髓核支架有强烈的荧光,纤维环支架未见荧光。rn 结论:PKH26标记对髓核细胞的活性、增殖、及细胞表型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合体外成像系统可以追踪细胞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
  • 摘要:目的:观察含锌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钛复合涂层的抗菌性能.rn 方法:在纯钛表面先通过微弧氧化方法形成多孔二氧化钛,然后通过溶胶-凝胶法在其上形成含锌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钛生物涂层.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定各组钛样品Zn2+的释放浓度;通过抑菌实验及扫描电镜观察接种于复合涂层钛样品表面的牙龈卟啉单胞菌黏附数量和形态.rn 结果:在Tris缓冲液中Zn2+的释放浓度随着前体溶液中Zn/Ca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牙龈叶琳单胞菌在复合涂层钦样品表面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黏附在材料表面的细菌形态发生改变。rn 结论:含锌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钛复合涂层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
  • 摘要:目的:探讨原代贴壁培养的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与其乳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细胞表型的差异,为后续研究生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细胞源.rn 方法:通过传代粗略比较两组细胞的形貌、增殖能力,借助流式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两组细胞表型因子的表达差异.rn 结果:流式细胞技术鉴定SD大鼠原代培养的第七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其乳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的CD71、CD44、CD90、CD45的阳性表达是一致的,对应各组阳性率分别为77%、68.8%、52.3%、0.05%、97.7%、99.7%、87.6%、0.05%;免疫组化分析其的CD44、CD71及阴性对照,两组结果亦然吻合,而且CD44与CD71与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一致,两组均为阳性表达.rn 结论: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鉴定原代贴壁培养的第七代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细胞表型一致,支持原代贴壁培养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代至五代已纯化,可用做转染等科研试验。也已证明传至第六、第七代培养的半数以上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保持干细胞的特征,且与细胞株细胞的增殖能力相当。
  • 摘要:研究衰老性骨质疏松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生物学特性和自噬能力的变化,探索二者在衰老性骨质疏松中的关系.骨组织切片染色方法和Micro-CT检测3个月小鼠和24个月小鼠股骨的骨密度;克隆形成实验检测4周和24个月小鼠BMSC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细胞中LC3的分布情况;透射电镜检测小鼠BMMSCs细胞的自噬能力;WB和RT-PCR检测小鼠BMMSCs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LC3,ATG7和ATG12的表达情况.与年轻小鼠相比,24个月的年老小鼠表现出明显的骨质疏松。衰老小鼠BMMSCs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自噬体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自噬能力下降。表明衰老BMMSCs细胞的自噬可能影响其增殖能力,进而影响成骨,诱发衰老所致骨质疏松。本研究为调控自噬治疗衰老所致骨质疏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丰富了自噬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目前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大量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移植体内的干细胞或干细胞衍生物可能伴随着细胞异常定位、不定向分化、过度增殖、甚至长出肿瘤的严重副作用.因此,在iPS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前,加强细胞的应用安全性研究,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rn 方法:通过慢病毒转导的方法,将广泛表达启动子EF1α或多能性特异基因Nanog控制的自杀基因载体(EF1α/Nanog-deltaTK/CodA)导入人和小鼠iPS细胞,通过体内外的实验验证自杀基因的有效性.rn 结果:转导自杀基因后的iP5细胞依然保存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而且获得了对前体药GCVhFC毒性的敏感性,使得转基因细胞在体外可被选择性的杀死,GCV/SFC的杀伤作用存在着药物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另外,还发现在前体药GCV的作用下,EFIa控制的自杀基因载体在体外、体内均可以有效地杀伤iPS细胞及其分化细胞;而Nanog控制的自杀基因载体则可以在体外特异的杀伤未分化iPS细胞。deltaTK/GCV自杀基因系统的杀伤浓度明显低于CodA/5FC,其杀伤的旁观效应也明显低于CodAISFC基因系统。rn 结论:从体外和动物实验等多方面验证了deltaTK/GCV和CodA/SFC自杀系基因系统在iPS细胞移植治疗中的有效性,为将来iPS细胞临床治疗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解决手段。
  • 摘要:目的:应用BMSCs构建的软骨组织经体内长期移植后逐渐出现血管侵入、矿化、形成骨组织.本研究观察了血管生成抑制因子ChM-I BMSCs体内构建软骨血管化的作用,为改善和提高BMSCs来源的软骨组织的表型稳定性提供新的方法.rn 方法:用RT-PCR的方法比较ChM-I基因在BMSCs和关节软骨细胞之间的表达差异.用RT-PCR的方法从兔的关节软骨组织中获得ChM-I基因克隆并构建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Ad5-ChM-I.将转染重组腺病毒Ad5-ChM-I的BMSCs与珊瑚材料复合物移植到裸鼠皮下1~2个月后,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研究体内构建的软骨组织的血管化的程度,分析软骨表型的变化.rn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ChM-I在BMSCs中几乎不表达,而在软骨细胞中高表达,此外,两种细胞之间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表达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转染Ad5-ChM-I的BMSCs在体内形成的软骨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很低,而BMSCs在体内形成的软骨组织逐渐出现血管化、骨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hM-I在转染后的BMSCs形成的软骨组织中有一定的表达分布,而在未转染细胞形成的组织中无表达。rn 结论: ChM-I基因转染可以抑制BMSCs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血管化,有益于维持软骨组织表型的稳定。
  • 摘要:阳离子脂质体作为非病毒药物载体具有安全性好,可高效将多种药物(核酸、生长因子等活性分子)转入细胞中使其生物学活性不被破坏等优点.丝素蛋白生物相容性好且来源广泛,是药物缓释与组织再生支架的最佳原材料之一.本文旨在采用绿色环保的水溶液电纺技术制备具有强大诱导功能的丝素蛋白/脂质体复合超细纤维支架,以期应用于各种组织再生研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载有脂质体(包裹EGFP表达质粒)的丝素蛋白超细纤维,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表征.通过本实验室首创的75%(v/v)乙醇蒸汽法对制备的丝素蛋白/脂质体超细纤维膜支架进行后处理,使丝素蛋白纳米纤维由亲水的无规卷曲结构转变为疏水的β-折叠结构.经无菌PBS清洗(以除去残余的酒精)的纤维膜支架置于24孔培养板,按1.5×104/孔接种MC3T3-E1细胞悬液于支架上培养36小时后,以MTT法和SEM考察察细胞的生长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GFP转染细胞的效果.通过脂质体技术和静电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制备出丝素蛋白/脂质体超细纤维膜支架,该支架不仅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物递送效率,有望在基因转染与组织再生等领域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 摘要: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载细胞水凝胶中引入微通道(即微流控水凝胶)可以显著提高水凝胶的物质输运能力.现有的这些方法或者只能构建比较简单的直通道结构,或者要求特定的设备和比较复杂的制备过程.提出一种简单、易操作且生物相容性好的构建复杂结构微流控水凝胶的新方法.rn 方法:采用螺旋弹簧模板作为构建带有螺旋微通道结构的微流控水凝胶的模板,将螺旋弹簧置于水凝胶溶胶中,待水凝胶交联后,利用螺旋弹簧的旋转对称性将螺旋弹簧旋转出来,在水凝胶中留下螺旋微通道结构.将细胞和水凝胶溶胶混合,采用和上述相同的方法构建载细胞的螺旋微通道结构水凝胶.rn 结果:构建了带有螺旋结构的微流控水凝胶,通过调节弹簧的簧丝直径、弹簧外径以及螺距,可以方便的调控水凝胶中微通道的尺寸。扩散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凝胶中的螺旋微通道结构比相同直径或者相同孔隙率(微通道在整个微流控水凝胶中所占的体积分数)下的直通道具有更好的物质输运能力。细胞包裹和培养灌流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果。通过螺旋弹簧之间,以及螺旋弹簧和直管之间的组合,可以构建结构更为复杂的微流控水凝胶。rn 结论:基于螺旋弹簧模板法可以构建带有复杂螺旋微通道结构的微流控水凝胶,显著提高水凝胶中物质输运能力。方法非常简单,易于实现,生物相容性和可扩展性都很好,因此在微流控和组织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和深龋牙髓干细胞蛋白表达差异.rn 方法:培养正常和深龋牙髓干细胞并对细胞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向诱导,利用荧光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两种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利用Western blot对感兴趣蛋白进行鉴定.并构建感兴趣蛋白的过表达和抑制表达载体,转染至牙髓干细胞内,比较沉默和过表达目的蛋白后牙髓干细胞体外矿化能力的改变.rn 结果:正常和深龋牙髓干细胞均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向分化的能力,荧光双向凝胶电泳共筛选出2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0在深龋牙髓干细胞内表达上调,10个表达下调,经过文献回顾,筛选出感兴趣蛋白TCP-1和Stathmin,Western blot验证了荧光双向凝胶电泳结果,并构建了感兴趣蛋白Stathmin的过表达和抑制表达载体,转染至牙髓干细胞内,上调Stahtmin可增强牙髓干细胞矿化能力,下调Stathmin可减弱牙髓干细胞矿化能力。rn 结论:正常和深龋牙髓干细胞共筛选出20个差异表达蛋白,且感兴趣蛋白Stathmin与牙髓干细胞矿化能力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合理有效的运动神经元诱导方案,为组织工程化神经的构建提供易于获取、数量丰富的种子细胞,从而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rn 方法:采用两步法诱导骨髓来源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neural tissue-committed stem cells,NTCSCs)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第一步,采用先贴壁、后悬浮的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第二步,采用小分子化合物如TSA、RP、Br、RG等诱导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向运动神经元分化,并对诱导分化后的运动神经元检测神经元表面标记,如MAP2、β-Tublin Ⅲ等以及运动神经元表面标记,如ChAT及HB9等的表达情况.rn 结果:经过分离、培养,可以得到大量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经过诱导后,首先从形态学上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神经元样改变,其次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诱导后的细胞中p-Tublin Ⅲ, ChAT及HB9均有阳性表达;Western blot、PCR的初步结果显示β-Tublin Ⅲ,ChAT均有表达。rn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广泛应用、取材方便、可来源于自体,并且无免疫排斥及伦理学等问题的种子细胞。诱导方案方便、快捷,经诱导细胞形态变化显著,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认证。
  • 摘要:目的:研究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的制备技术,并对其生物学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表征.rn 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技术进行了同种异体骨颈椎间盘和腰椎间盘及其配套手术器械的结构设计、三维建模及样件加工,并利用深低温冷冻、冷冻干燥、脱细胞、脱脂、病毒灭活及辐照灭菌等工艺进行了去抗原、去病毒及灭菌处理,以获得制品的生物安全性及有效性.对制品进行了生物学检测及评价和力学性能测试及表征.rn 结果:在结构设计中采用了燕尾槽镶嵌及骨螺钉固定等的拼接方式及中空的结构形式,使制品具有较高的器械强度和较大的自体骨或骨修复材料的填充空间。对制品的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热源试验、致突变实验及动物体埋植试验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生物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其抗压强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rn 结论:经深低温冷冻、冷冻干燥及脱细胞等工艺制备的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是具有良好前景的植入物产品。
  • 摘要:目的:构建组织工程化静脉瓣是解决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理想方案.为了解决前期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静脉瓣体内长期移植后出现的内皮细胞脱黏附并造成静脉瓣最终丧失功能的问题,尝试用REDV短肽修饰脱细胞带瓣静脉支架,观察REDV修饰的脱细胞静脉瓣支架对内皮细胞黏附和生长的影响。rn 方法:脱细胞带瓣静脉支架制备后,加入SATA予以巯基化,并先后与Mal-PEG-NHs及REDV反应,制备PEG-脱细胞支架及REDV-PEG-脱细胞支架.各组支架腔内种植EPCs予以再内皮化.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扫描电镜等检测体外评价内皮化效果.rn 结果:扫描电镜显示REDV修饰组支架上细胞密度高,分布均匀。组织学检查可见实验组内皮化完全。rn 结论:REDV修饰可更好地促进脱细胞带瓣静脉支架更好地体外内皮化。
  • 摘要:干细胞在体内处在一个特定的微环境中,称之为壁龛.壁龛通过提供可溶性因子、力学及拓扑结构等信号调节干细胞的维持、增殖、迁移、分化和凋亡.利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己内酯材料,制备具有不同纤维尺寸的电纺丝和不同孔径的多孔支架,来考察拓扑结构对间充质干细胞命运的影响.分别采用静电纺丝和溶液浇注/粒子浸出的方法制备具有不同纤维直径的纤维和不同孔径的多孔支架.在支架材料上接种人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或特定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通过CCK-8检测、DNA测定、Live/dead荧光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组织学染色和相关生物化学检测等对细胞粘附、增殖以及成骨或呈软骨分化进行表征.生物支架材料的拓扑结构,包括纤维尺寸和孔结构,对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物学行为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这些发现对于今后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生物来源的支架材料用于组织修复成为生物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之一.目前,临床上常使用自体或异体来源的髌腱、腘绳肌腱、股四头肌腱和髂胫束等生物来源材料修复韧带缺损,但仍存在来源受限、修复后膝关节稳定性差、手术并发症等缺点.因此,探索使用来源更加广泛、手术固定简便的脱钙脱细胞皮质骨(主要成分是Ⅰ型胶原)作为韧带修复的替代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实验对异种脱钙脱细胞皮质骨的组织学、形态学及力学性能进行表征,旨在为研发修复韧带缺损的材料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取新鲜新生小牛四肢骨,沿力线方向加工成长5cm,宽4mm的全厚皮质骨。利用0.5NHCl对其脱钙,甲醇:乙醇(1:1)脱脂,1%TritonX-100, 0.5%脱氧胆酸钠脱细胞,制备脱钙脱细胞皮质骨支架。使用原子吸收方法检测支架的脱钙率;H&E和DAPI观察支架脱细胞效果,进一步用Quant-iTTM PicoGreen(R)dsDNA Assay Kit定量检测支架中DNA残留量;SEM,TEM观测其形态变化;生物力学试验机行单轴拉伸实验测定其力学特性。rn 结果:皮质骨经脱钙处理后,脱钙率达99%;脱细胞处理后,组织学上未见明显的细胞残留,DNA检测证实脱细胞效果明显;形态学检测表明支架材料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支架的力学性能满足韧带修复的基本要求。rn 结论:脱钙脱细胞皮质骨支架不但具备基本的力学性能,而且脱除了原有的钙含量和细胞残留,可望用于韧带修复的支架材料。
  • 摘要:目的:理想的椎体融合器应具有完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采用异体支架材料,研制一种新型腰椎融合器,解决现有腰椎融合器力学强度不足、融合效果不佳等问题.rn 方法:取异体皮质骨,加工成弹头形或方形的植骨块,植骨块设有器械夹持部位和具有填充口的中空腔室,器械夹持部位位于植骨块的一端,植骨块的一组相对的侧面相平行,另一组相对的侧面具有一定的夹角,最后经脱脂脱蛋白等步骤去除抗原,得到新型腰椎融合器.按照国际通行标准ASTM F2077-03所述的方法,进行静态应力测试、静态扭转测试和动态轴向压力测试.rn 结果:静态应力测试:降伏负载为4963.8±1294.6N,极限负载为5795.6±1311.9N;静态扭转测试:降伏负载为4807±688N,极限负载为5518±307.52N;动态轴向压力测试:25%和37.5%极限负载测试中,腰椎融合器于500万次时未发生断裂,50%极限负载测试中,腰椎融合器于447.1万次时才发生断裂。rn 结论:新研制的腰椎融合器具有很好的力学强度,其独特的设计和取材能够满足临床的使用要求,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骨缺损伴随的相关感染(如慢性骨髓炎等)在临床上相当普遍,治疗也颇为棘手;本研究针对骨科临床上存在的这类问题,设计了万古霉素复合硫酸钙/矿化胶原骨修复材料,材料为多孔结构,可自固化成型,局部释放药物,在治疗感染的同时修复骨缺损.rn 方法:本研究通过水热法制备了α型半水硫酸钙,结晶水含量在6%左右,体外模拟生物矿化过程制备了矿化胶原材料,进一步将α型半水硫酸钙、矿化胶原、药物万古霉素进行复合,制备一定组份配比的万古霉素/硫酸钙/矿化胶原(VCM/CSH/nHAC).rn 结果:在一定的液/固比范围内材料具有良好的自固化性能,15min内凝固。材料平均孔隙率为38.8%。抗压强度为4.8 Mpa,高于人平均松质骨抗压强度的最低限。材料抑菌性能通过抑菌率试验和抑菌环试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作用5h抑菌率大于99.8%,培养18h抑菌环直径为18mm。材料在体外模拟体液中释放14天后药物浓度为17μg/mL。材料与细胞共培养后,结果表明材料有利于成骨细胞(MC-3T3)的黏附和铺展。实验建立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兔股骨感染性骨缺损模型,感染3周后植入材料,12周后X射线、Micro-CT照片和组织学结果表明缺损处感染消退并有骨的生长。rn 结论:VCM/CSH/nHAC骨修复材料能够治疗慢性骨髓炎相关的感染及骨缺损,将会有很好的骨科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仿生纤维环的有效构建是椎间盘组织工程成功的保障.目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纤维环组织工程比较普遍.然而,不同来源的MSC向特定细胞类型分化的能力并不一致,来源于特定组织的MSC具有自主向该组织中细胞类型分化的倾向.近期研究表明,纤维环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特性的细胞,但这类细胞仍未被有效地分离鉴定.本研究拟分离并纯化纤维环源干细胞,从而有效提高纤维环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使用效率.本研究通过酶消化的方法,从纤维环组织中分离出细胞集落并对其进行传代培养,获得形态均一、增殖速度快的纤维环源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这些细胞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证明所获取的为纤维环源干细胞。这将促进纤维环及椎间盘组织工程的研究,对椎间盘退变及其引发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 摘要:目的:组织工程皮肤是治疗皮肤缺损的有效手段,但较短的有效保存时间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研究尝试通过加入海藻糖进行组织工程皮肤的干燥保存,建立一种新的组织工程皮肤保存方法.rn 方法:以成纤维细胞和组织工程真皮为对象,对种子细胞中稳定负载海藻糖的条件进行优化,通过MTT法、CFDA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干燥保存细胞和组织的活性,进一步将负载海藻糖的组织工程真皮经过干燥、水化后移植于C57BL/6J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观察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并与正常组织工程真皮进行比较.rn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成纤维细胞负载海藻糖的最佳条件为海藻糖浓度为200mM,在37℃条件下孵育8小时,CFDA染色部分细胞干燥、复水后染色为阳性,MTT结果分析显示干燥保存的细胞保持了约的30%的活性,电镜观察显明细胞膜及膜内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保护。构建的负载海藻糖的组织工程真皮经过干燥、水化后,可以有效修复皮肤缺损,缺损修复速率和修复效果与正常组织工程真皮无明显差异。rn 结论:组织工程皮肤可以进行干燥保存,通过负载海藻糖后进行干燥、保存,是组织工程皮肤的一种有效保存方法。
  • 摘要:目的:因肿瘤、感染、生理功能减退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组织缺损发病率很高,使用具有良好引导组织再生作用的胶原材料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其免疫原性的控制是该类材料制备工艺的关键所在,目前尚无相关国家标准.本研究利用无花果蛋白酶去除牛腱Ⅰ型胶原蛋白末端肽,并对其去除效果进行验证.rn 方法:采用一定浓度无花果蛋白酶对牛腱腱片进行酶解,并在不同作用时间收集酶解液,使用ELISA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溶液中C、N末端肽(NTX和CICP)水平,观察无花果蛋白酶对胶原蛋白末端肽的去除效果.rn 结果:在初始时,实验组随时间增加NTX,CICP浓度不断增加,至第16h达到0.476±0.042 nmol/L后浓度不再变化,第16,18,20,22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牛腱Ⅰ型胶原NTX和CICP在无花果蛋白酶作用下经16h即完全酶解,采用此酶解工艺生产的胶原类产品可完全满足医用植入性材料对免疫原性的控制要求。
  • 摘要:组织工程骨骼肌的进展近几年相对缓慢,部分原因在于既往已有的各种骨骼肌再生支架材料未能很好的模拟骨髂肌细胞外基质的超微结构和生物活性.这方面在国际上首先制备出了大体积的骨骼肌全器官脱细胞基质并完成体外评估,证实其①脱细胞彻底,②保留了骨骼肌细胞外基质三维的、平行排列的骨骼肌基底膜管超微结构、基底膜上具有肌卫星细胞龛,③带有维持肌卫星细胞活性的生物信号,特别是许多骨骼肌基底膜的特异成分,如Ⅳ型胶原、层连蛋白、氨基葡聚糖、硫酸类肝素、各种生长因子等,④保留了完整的血管基质网络,包括终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系统,可为干细胞提供营养和氧分,转运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⑤具有天然的肌肉-肌腱接头结构,可与周围组织直接缝合传导力学,⑦具有骨骼肌的天然外形和体积,一定机械强度和韧性.目前国际上已证实小肠粘膜下层、膀胱基质等非组织特异性脱细胞基质材料用于修复中小范围骨骼肌缺损可实现组织功能性再生,而骨骼肌全器官脱细胞基质具有更多诱导骨骼肌再生的优势,故其有望解决目前临床上仍十分棘手的、大范围骨骼肌缺损修复和肌肉再生难题.
  • 摘要:目的:在工程化组织体外构建过程中由于受到传质限制,使构建组织的尺寸仅在毫米级水平,难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本研究突破传统组织构建的思路,提出了"微构重塑技术"的新思想,以在体外构建厘米级的细胞活性好、胞外基质分布均匀的工程化组织.rn 方法:采用大孔微载体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制备微组织,将微组织在灌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组装,通过灌注培养形成大型工程化组织.rn 结果:制备的微组织细胞活性高、胞外基质生成丰富且分布均匀;通过调节微载体浓度、细胞密度、抗坏血酸磷酸酯盐和搅拌转速等操作参数可有效调控微组织聚团尺寸;采用细胞增殖和成骨诱导两步法成功制备了骨微组织,且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基质沉积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加,流体刺激与Ⅰ型胶原基质均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在自制的灌注生物反应器中组装微组织,可形成厘米级大型工程化组织;进一步在灌注装配过程中引入通道,与无通道工程化组织相比,多通道工程化组织细胞密度和细胞活性明显提高,细胞与胞外基质分布更均匀。rn 结论:采用“微构重塑技术”可以实现组织性能良好的厘米级工程化组织的体外构建。研究结果为体外大型工程化组织构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指导,并为将来组织工程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本项目通过在脱细胞角膜基质(ACM)上复合羊膜上皮细胞(AEC)制备成具有天然角膜类似结构功能的组织工程角膜,用于角膜移植以达到支架材料与植床良好整合,并有效抑制角膜血管化,瘢痕化,达到长期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rn 方法:通过在ACM上皮面分三次接种AE细胞,再经4天器官培养,使AEC细胞在ACM上形成5-6层类似正常角膜上皮层的细胞层.将构建成功的组织工程角膜TEC和ACM分别于兔眼表进行板层移植,评估TEC和ACM植入组角膜上皮化,血管化以及瘢痕化程度,比较观察角膜长期透明化程度.并在该过程中定点取材,分别于TEC组和ACM组移植后7天,14天,28天,60天取材,检测材料与植床的整合效果,并分别检测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下角膜血管化相关因子,瘢痕化相关因子和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调节血管化,瘢痕化以及免疫反应的角度初步探索TEC改善植床微环境的机理.rn 结果:构建的TEC角膜在形态结构上与正常角膜较为类似,AEC细胞层可以稳定附合在ACM上皮面,形成类似角膜上皮层的细胞层。动物实验显示兔眼表TEC植入组愈后效果明显优于ACM植入组,TEC组支架材料透明度,上皮化恢复程度得到改善且材料与植床整合效果良好,角膜血管化,瘢痕化程度得到明显抑制。rn 结论:利用脱细胞角膜基质和羊膜上皮细胞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角膜是一种可以有效修复角膜损伤的角膜替代物,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 摘要:目的:食道疾病日益增多成为危害人们生活的又一大杀手.课题组围绕食道组织工程这一最终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室首先对支持食道上皮生长的基膜的拓扑结构和蛋白质组成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以此为前提,借用电纺丝技术体外构建食道上皮组织,并对其的组织和细胞相容性进行了检测和完善.rn 方法:运用实验室自制的可控电纺丝系统将聚己内酯、丝素蛋白(提取自浙江产蚕宝宝)以及两者混合制备出了具有食道基膜结构的电纺丝纤维膜.另一方面,从猪食道中提取基膜蛋白混合液,Coating于上述纤维膜,以期模拟出适合食管上皮细胞生长的微环境,采用纤维构象、降解性、机械强度和亲水性等对支架性能进行评价表征.从猪食道上获取原代上皮细胞,种植于上述聚己内酯、丝素蛋白和聚己内酯/丝素蛋白以及基膜蛋白涂覆的支架,以MTT、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组化等技术评价了上述电纺丝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功能。rn 结果:制备的三种电纺丝支架聚己内酯、丝素蛋白和聚己内酯/丝素蛋白,具有与天然基膜组织相近纤维构造,将基膜蛋白提取液,即:胶原蛋白Ⅵ、层黏连蛋白、巢蛋白和蛋白聚糖等Coating于聚己内酯支架后,支架具有优良的细胞相容性,在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的同时表达上皮细胞的生物功能。rn 结论:此法制备的电纺丝支架在形态结构和蛋白组成方面与猪食道基膜非常相似,可以用于构建食道组织的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软骨细胞膜片技术在大型哺乳动物模型体内构建软骨的优越性.rn 方法:以山羊耳廓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分别利用细胞膜片技术(实验组)和细胞复合PGA/PLA支架材料的方法(对照组)构建软骨组织.体外培养4周后同植到动物腹部皮下,分别于回植前,回植皮下4周及体内8周时收取标本,观察比较两组标本软骨形成情况.rn 结果:体外培养4周后,两组均形成一定量的软骨样组织,但对照组仍可见未降解的材料纤维.体内构建4周后,实验组形成成熟软骨样组织,对照组为纤维结缔组织替代,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体内培养8周时,实验组较4周前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体积明显缩小,仍为纤维结缔组织.rn 结论:软骨细胞膜片技术与细胞混合PGA/PLA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方法相比,具有原代细胞用量少、体外培养时间短、在大动物体内能形成成熟软骨等优点,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模拟人体内乳腺组织微环境,探讨间质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构建人乳腺类组织化培养模型.rn 方法:采用活细胞体外标记技术,通过人脂肪干细胞(hASCs)-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共培养,以多孔丝素蛋白为三维支架并掺入ECM,体外构建人乳腺类组织化培养模型.以单一培养组为对照,考察细胞生长活性,并利用Whole-mount染色、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定量RT-PCR等技术对共培养模型的表型特征及功能活性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抗体阻断技术部分阐明基质细胞对上皮细胞的命运调控机制.rn 结果:丝素蛋白支架能够为MCF 1OA和基质细胞提供理想的微环境,促进其生长及分化。对比对照组内MCF10A(仅形成的腺泡状结构),共培养组内细胞兼形成类腺泡和类导管状结构。该上皮类组织结构不但表达细胞连接,而且分化形成基底膜结构,表现出正确的极性口功能性基因表达证明:共培养组内MCF 10A的casein-α ,β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基质细胞对乳腺上皮细胞的表型和功能会产生影响。而抗体阻断实验结果进一步揭示:由基质细胞通过分泌HGF促进上皮细胞形成导管状结构。rn 结论:结合丝素蛋白和3D共培养技术可成功构建人乳腺类组织化培养模型。该模型可为研究乳腺发育生物学及病理转化提供理想的研究体系。
  • 摘要:目的:应用选择性细胞滞留技术(Selective Cell Retention,SCR)快速构建组织工程骨,为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探求一种新的模式.rn 方法:制备羊脱钙骨基质(Deminer alized BoneMatrix,DBM)支架材料,抽取成年青山羊髂骨骨髓,应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R技术装置快速构建组织工程骨.实验组为SCR技术下DBM复合骨髓快速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对照组分别为骨髓浸泡的DBM、空白DBM.X线、MicrCT分别观察8周、16周裸鼠肌袋异位成骨效果,并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新生骨组织微观结构.rn 结果:SCR技术快速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较骨髓浸泡组及DBM组具有良好的成骨效果(p<0.05).rn 结论:SCR技术为组织工程骨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可能成为目前有效解决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瓶颈问题的新方法之一。
  • 摘要:探讨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及视神经内神经营养因子Neuritin(义名CPG15)的时空表达变化规律,为采用Neuritin基因治疗视神经损伤提供依据.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组.采用Yasagil脑动脉瘤夹于球后1mm处夹伤9s建立视神经压榨伤模型,在损伤后第14d采用透射电镜于视交叉处前约2mm取横断面观察髓鞘、轴突情况;霍乱毒索B亚单位(CTB)作顺行性标记物以显示远侧端是否仍保留有正常轴突.在模型建立的第1、3、7、14、21、28天取视网膜、视神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Neuritin在视网膜及视神经中的定位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半定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及视神经内不同时间点Neuritin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euritin mRNA的表达变化.研究表明,采用Yasagit脑动脉瘤夹夹伤视神经可建立视神经不完全损伤模型。视神经损伤后早期,视网膜及视神经内Neuritin出现瞬时的高表达,后期下调并低于正常水平。
  • 摘要:目的:骨感染和缺损是开放性骨折与骨髓炎治疗中面临两个主要问题.本研究使用藻酸盐万古霉素微球包裹纤维蛋来治疗骨感染,同时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来重建缺损骨组织.rn 方法:BMMSCs的增值通过三维立体培养和普通培养的不同条件来评价,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来对细胞进行示踪,同时对形态学和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碱性磷酸酶活性、real-time RT-PCR和von Kossa染色用来对BMMSCs的成骨进行鉴定.藻酸盐万古霉素微球的抗菌活性通过抗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效能来评价.rn 结果:研究证实藻酸盐万古霉素微球包裹纤维蛋白胶的有效抗菌能力长达22天。在三维立体培养过程中加入藻酸盐万古霉素微球对细胞特性有一定影响。BMMSCs通过三维立体培养的形态学特点与普通培养不同。在增值早期,三维立体培养的细胞增值相对较低,但在后期却几乎与普通培养相同。三维立体培养方式的ALP活性相对更高,藻酸盐万古霉素微球的应用能适当增强ALP活性。三维立体培养的ALP的成骨基因表达水平和Ⅰ型胶原蛋白的αl链高于普通培养方式。Von Kossa染色结果显示普通培养方式矿物结节的直径较大,但三维立体培养方式的数量更多。rn 结论:该方法为治疗骨感染和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携载PLGA缓释微球的周围神经仿生支架在神经损伤早期缓释FK506对于大鼠坐骨神经再生以及病理性疼痛改变的影响.rn 方法:通过改良乳化溶剂扩散法体外构建FK506-PLGA缓释微球,观察微球外观及测试微球粒度分布.实验组:将含FK506的缓释微球结合于神经支架,测试支架体外释药曲线.对照组:使用不含FK506的空白微球结合于支架.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支架分别桥接坐骨神经10mm缺损.自体移植组取10mm坐骨神经翻转缝合.术后每隔1Od观察大鼠术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变化。术后60d通过电生理,形态学以及功能学方法评价神经再生效果。rn 结果:PLGA微球外观圆滑,平均粒径为113.6nm且符合正态分布,平均载药量达到9.18%。实验组支架体外缓释曲线显示药物释放均匀,释放周期可维持1Od左右。从术后1Od起实验组MWT和PWL均较对照组和自体移植组降低(p<0.05)。术后60d,透射电镜、电生理以及功能指数结果显示显示3组均有神经轴突再生,自体神经移植组轴突发育较成熟,实验组其次,对照组较差。rn 结论:具有FK506缓释功能的神经支架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作用,且对于因外伤所致周围神经疼痛具有明显缓解作用。
  • 摘要:目的:蚕丝丝素蛋白具有满足人工小血管支架材料在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而多孔性和力学性能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制约其在组织工程上的应用发展.尝试采用蚕丝蛋白丝素有机溶液胶体在模具中浇铸凝胶成型,并经过后期处理,形成力学性能和多孔性都比较良好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以期其能够满足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rn 方法:将脱胶后再生丝素蛋白溶解在六氟异丙醇(HFIP)中形成16%(W/V)的胶体溶液,待丝素蛋白完全溶解后按不同比例加入水溶液或丝素蛋白水溶液,浇铸人工血管模具中密封48小时,然后经高温高压等方法处理,检测人工血管支架的力学性能和多孔性,并测定其渗透性和耐压强性能及其结构变化与力学性能的关系.rn 结果:利用丝素蛋白在不同溶液中存在不同构象特点(α,β),经凝胶聚合自组装形成的人工血管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特性,对水溶液的渗透性较好,而且在耐液体压强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性能。SEM观察发现,人工血管支架的管壁内由纳米微孔构成。rn 结论:丝素蛋白分别在有机溶液和水溶液状态下一定比例混合凝胶聚合后,在模型中自主装形成人工组织支架材料,能够满足组织细胞生长对其在力学、多孔性等方面的要求能够在组织工程中研究应用。
  • 摘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影响,寻找最佳的药物浓度,为淫羊藿苷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取3名健康志愿者的骨髓血,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体外成骨、成软骨、成脂诱导实验,验证所培养细胞的干细胞特性.配置浓度分别为的10-9mol/L、10-8mol/L、10-7mol/L、10-6mol/L、10-5 mol/L、10-4mol/L和2.0×10-4mol/L的淫羊藿苷培养基,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MTT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淫羊藿苷对细胞的毒性和增殖作用,通过ALP活性定量检测和茜素红染色,比较不同浓度淫羊藿苷对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10-6M浓度的淫羊蕾普培养基对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作用最明显。
  • 摘要:目的:谷氨酸残基是骨组织非胶原蛋白中的关键成分.冻凝胶具有贯通多孔结构,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本论文将谷氨酸残基引入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冻凝胶体系,探讨谷氨酸残基诱导生物矿化的能力,并研究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冻凝胶表面及孔洞中的黏附、增殖、成骨分化情况.rn 方法:合成不同谷氨酸残基(Glu)含量的冻凝胶,研究其在模拟体液(m-SBF)中诱导磷酸钙成核结晶效果.通过红外光谱、压汞仪、SEM-EDS、光学显微镜等检测冻凝胶的组成、孔径等结构特征;通过钙磷含量测定、钙磷比,SEM、光学显微镜观察矿化结果及晶体形貌.通过Live/dead检测、DNA含量测定、免疫组化等手段研究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支架材料表面的增殖、黏附、分化情况.rn 结果:在0~0.1 mol/L内,Glu浓度对冻凝胶孔隙率、孔径以及孔壁大小的影响不大。HEMA-Glu冻凝胶在SBF中能形成磷酸钙矿物质;钙磷比的在1.5~1.7之间,接近羟基磷灰石HA的钙磷比(1.67);随着Glu含量的增加,钙磷比降低。矿化冻凝胶支架可有效促进细胞豁附、增殖以及成骨分化。rn 结论:HEMA-Glu冻凝胶在m-SBF中能有效诱导磷酸钙矿物质的形成,其钙磷比接近羟基磷灰石。该冻凝胶可作为一类新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摘要:目的:植骨材料在脊柱融合中已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自体骨作为植骨金标准,因为二次手术及植骨量有限的问题而应用受限;人工合成材料的骨诱导性远不及天然骨.故选用天然无机骨与Ⅰ型胶原的生物复合骨进行脊柱融合有效性验证.rn 方法:选取新鲜动物骨,使用化学方法除去有机成分后再与高纯度Ⅰ型胶原按比例混合,制成生物复合骨.对成年健康新西兰兔进行脊柱融合手术,验证材料的有效性.rn 结果:早期取材的组织学切片可见修复区内有成骨细胞及类骨质形成,并可见大量软骨细胞。9个月取材的组织学切片可见植入材料中胶原成分己完全降解,无机骨颗粒周围有新生骨组织形成,修复区内可见骨小梁结构,与正常骨骨密度相当;X光片中,两椎体椎间隙己观察不到,修复效果良好。rn 结论:生物复合骨材料对于脊柱融合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且天然骨与胶原来源方便,易于生产,可满足临床需求。
  • 摘要:目的:半月板损伤时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却没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为了避免半月板组织的切除以及后续的关节软骨退化,尝试以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修复半月板撕裂损伤,为细胞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rn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成年兔骨髓中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进行体外培养,传代之后高密度接种,培养1-2w之后完成BMSC细胞膜片的制备.取成年兔半月板体外制备撕裂模型,将细胞膜片移植到损伤部位并以生物胶固定,移植到裸鼠皮下使其进行异位修复.5w取材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切片分析.rn 结果:在裸鼠皮下异位环境中,BMSC细胞膜片可以与半月板撕裂位置的自体组织互相长入,并整合为一体,可以实现半月板撕裂损伤的修复。rn 结论:利用BMSC细胞膜片可以实现半月板撕裂损伤的异位修复,可能是临床上修复半月板损伤可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