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二届南方中医心血管病研讨会
第十二届南方中医心血管病研讨会

第十二届南方中医心血管病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6-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海峡两岸医药健康协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南方中医心血管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三七传统用于出血证、跌打损伤和瘀血肿痛,目前也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本课题组对三七益气活血"生打熟补"之功效干预冠脉病变各阶段发挥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三七在相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等方面可发挥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本课题组为探讨三七作用机制,从心肌梗死模型切入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提示三七在骨髓干细胞的动员、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心肌细胞的凋亡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寻找三七药物靶标以及临床实现分子水平个体化治疗,本课题组对三七干预调节的miRNA、IncRNA及DNA甲基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三七总皂苷上调miRNA-466b从而调节下游相关蛋白而发挥拮抗凋亡作用.生熟三七物质基础和药效差异,熟三七炮制工艺标准,三七粉的服用方式,三七不同剂型的药代学特点,三七活血与止血双向调节的药效作用机制,三七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矛盾,三七长期口服的安全性评价等等问题,均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也均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本团队将针对三七在冠脉病变中应用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等,以及适合使用三七患者的生物标志物群、疗效标志物群等,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冠心病临床可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猝死等类型,危害性大.现代医学防治冠心病取得了长足进步,药物、介入及外科手术等方法手段日趋成熟,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难点与盲区,如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无复流及再狭窄、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及副作用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时至今日仍显示出疗效优势.总结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优势,并通过科学方法对其加以评价、表达与阐释,是目前冠心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要任务,当前,医学目的与健康观念发生着深刻变革,从防病治病逐步走向维护健康,由“看人的病”逐步过渡到“看病的人”,这种转变与中医治未病、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不谋而合,符合医学发展趋势。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促进血管新生、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血流等机制,充分发挥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综合效应,适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传统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重视,近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专家开始探索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冠心病防治的评价工作,特别是过去几年完成的数个高质量临床评价研究,通过可靠数据表达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一些特点和优势,得到广泛认可,不仅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指导,同时对同类研究的开展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天香丹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gene knock-out,ApoE(-/-)mice]小鼠血清及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香丹稳定斑块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50只8周龄ApoE(-/-)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给予普通饲料室温饲养),高脂饲料复合寒燥环境组(38只,给予高脂饲料和人工气候箱干预).喂养12周后,在成功复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模型的基础上,分为3组:模型组、天香丹组[2.7g/(kg·d)]、阿托伐他汀[组6.1mg/(kg·d].继续相应处理12周后,处死各组小鼠,酶联免疫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MMP-9和TIMP-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心肌组织中MMP-9、TIMP-1mRNA表达水平. 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中MMP-9含量及心肌组织中MMP-9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天香丹组小鼠血清中MMP-9含量及心肌组织中MMP-9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血清中TIMP-1含量及心肌组织中TIMP-1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 结论:天香丹可能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促进TIMP-1的表达,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热毒证患者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筛选收集本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分布调查并将其分为热毒证组及非热毒证组,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以及住院病情预后,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热毒证病因的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纳入322例患者中热毒证组占42.20%(136例),非热毒证组占57.8%(186例).热毒证组平均血管病变数、左室舒张末、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差于非热毒组(P<0.05),住院期间心血管死亡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热毒证为吸烟、辛辣厚味饮食、糖尿病、高脂血症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人群(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三个因子是预测热毒证候病因的独立要素,OR值分别为1.755、1.637、1.483.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热毒证形成病因与吸烟、血脂代谢紊乱相关,住院期间预后与非热毒证未见差异,但心室重构程度重于非热毒证组.
  • 摘要:探究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总结了中医学对动脉硬化的认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具有相似之处,即针对已患病的患者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措施,控制其发展,防止并发症,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非药物疗法包括宣传教育防控危险因素,搞好一级预防避免发病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吸烟、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进行康复活动与训练,配合中医导引、气功、太极拳、按摩等传统体育疗法。药物疗法应谨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间断其次应积极发挥中医“整体治疗”、“标本兼治’’的优势。
  •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收集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通过对筛选出的192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和8首新处方.研究表明,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多用益气除痰化瘀之品,体现其"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的辨证思想及"调脾护心"的治疗方法.
  • 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VD)是心肌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心肌缺血发生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CMVD在冠心病防治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方概要介绍CMVD有关临床表现、检测方法、发生机制及西医防治措施等,并综述中医药在CMVD防治方面的现状与前景,以冀为中医药防治CMVD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CMVD是冠心病常见而易被忽略的重要发病机制,CMVD发生机制复杂多样,CMVD患者预后较差。CMVD将是未来冠心病治疗取得突破的靶点,有学者提出“未来冠心病治疗的突破,取决于对于冠脉微血管病变的理解和干预”。目前现代医学对CMVD的防治多以控制传统风险因素、传统及新型抗心绞痛药物等,仍缺乏足够有效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在传统理论及创新理论指导下,中医药在CMVD防治方面已显示出疗效优势,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发掘并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稳斑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AngⅡ的影响. 方法:将1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加稳斑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体外反搏治疗,疗程均为4周,疗程前后根据CRF表评定两组受试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证侯积分、中医证侯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ngII的含量. 结果: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血清AngⅡ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Ang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稳斑汤联合体外反搏能有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抑制血浆中AngⅡ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是冠心病治疗难以攻克的堡垒.冠状动脉CTO病变介入治疗技术已逐渐成熟,但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再狭窄和再闭塞发生率仍是一大挑战.本文就吴伟教授运用清热活血法干预冠状动脉CTO病变介入术后之经验进行探讨,本案例患者在CTO病变介入术后,在服用西药的同时运用清热活血法干预,患者症状改善,病理体征消失:胸片、心脏彩超结果提示心脏结构逐渐趋于正常且心功能改善。提示介入术后,在服用西药的同时运用清热活血法干预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抑制斑块的持续进展,从而抑制心室重构及提高心功能水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2008年~2010年入住广东省中医院等8家三等甲级中医院的AMI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预测因子. 方法: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筛选.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是否接受临床路径管理、吸烟史、Killip分级与MACE发生率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Killip分级越高,发生MACE的风险越高,接受中西医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较没有接受路径管理的患者要低. 结论:高龄、高Killip分级、没有接受中西医临床路径管理是AMI患者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硬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肌梗死介入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成功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治疗组予常规西医治疗和护理+中药硬膏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和护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血清磷脂酶A2及C一反应蛋白变化,并对比两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住院天数、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积分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第7天的心率及血压与对照组比较有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磷脂酶A2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96%,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89%,而对照组分别为88%和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治疗组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西雅图心绞痛评分比较,治疗组在心绞痛稳定状态及疾病认知程度上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的心绞痛稳定状态较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中药硬膏联合耳穴压豆可改善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 摘要: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焦虑症属于中医学"惊悸"范畴,冠心病合并焦虑症使心绞痛症状发作更为频繁,中医学认为此乃《内经》"惊则气乱"、"因惊致病",病之根本在心,并与肝胆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心与肝生理病理的联系、病因病机、方药研究等方面的阐述,提出"惊者平之"的治则,并以安神定惊、补血宁心、疏肝理气、泻肝清热、养阴柔肝为基本治法,为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重视心与肝的生理、病理、情志精神联系,辩证论治上灵活选择恰当的治法,临床上冠心病伴有焦虑症的患者,我们不仅要以治“心”为本也要重视治“肝”为标,标本并治不但疗效显著,而且体现了中医辩证思维的整体观,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化瘀方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术后患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急诊PCI术后的A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上予口服益气化瘀方汤剂.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9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治疗组为74.0%,对照组为62.O%,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周,2组MDA、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hs-CRP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2、4周时治疗组上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结论:益气化瘀汤能显著提高PCI术后患者血清SOD、MDA水平,降低hs-CRP水平,临床疗效肯定.
  • 摘要:通过真实案例探讨熬夜所致心肌缺血作用机制,为临床选择药物治疗熬夜所致功能性心肌缺血患者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曲美他嗪单药具有改善熬夜后功能性心肌缺血可能,拓展曲美他嗪用药范围,使数目庞大的功能性心肌缺血人群受益成为可能.
  • 摘要:目的:观察稳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PGI2、TXA2含量的影响. 方法:将12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加稳斑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体外反搏治疗,疗程均为4周,疗程前后根据CRF表评定两组受试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证侯积分、中医证侯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GI2、TXA2的含量. 结果: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血清PGI2含量均有显著升高(P<0.05),血清TXA2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GI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XA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稳斑汤联合EECP疗法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促进血清PGI2的分泌并抑制血清TXA2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研究,中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的认识,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与免疫、炎症相关性研究进展,以期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 摘要:对于PCI术后再狭窄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者多从瘀、痰、虚论治.本院省名中医叶小汉教授另辟蹊径,提出本病属于微观的积证病变,称为脉络积证.指出软坚散结法是防治再狭窄的基本法则,创立心脉康方,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再狭窄提供新的思路.方中鳖甲为君药,具有滋阴清热、软坚散结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可消失结块,兼能调节免疫;三棱、莪术功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药理学研究发现两者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和抗炎作用,二药配合鳖甲起软坚散结的作用为臣药;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有抗血栓作用,制胆星则可清火化痰,二者消痰以助散结共为佐药;石斛益气养阴扶正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软坚散结、活血化痰、益气通脉之功。
  •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益气化瘀汤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临床疗效及价值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9月收纳的98例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用益气化瘀汤治疗,对照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以半年为一个疗程,治疗后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虚血瘀评分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治疗后各时间段后气虚血瘀证候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在治疗后各时间段血瘀证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22.4%,观察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6.1%,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益气化瘀汤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气虚血瘀评分及终点事件影响显著,明显改善气虚血瘀评分与减少终点事件发生率,从而缓解气虚血瘀证候的高危状态,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高生活质量其临床选择优势较高.
  • 摘要:目的:探讨祛瘀理气散联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惠来慈云中医院接诊的80例胸痹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硝酸甘油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祛瘀理气散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胸痹心痛症状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0.0%高于对照组70.0%、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理气散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胸痹心痛疗效确切,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舒心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术中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1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予西医常规治疗,不加用任何具有益气或活血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治疗组52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上益气舒心丸,治疗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测定治疗前后治疗前后气虚证、血瘀证积分和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P-选择素(P-selectin)等指标以及冠脉血流储备(CFR)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益气舒心丸组的气虚证、血瘀证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益气舒心丸组的ET-1、hs-CRP、sVCAM-1、P-selectin较治疗前明显降低,NO较治疗前升高,均优于对照组(p<0.05),益气舒心丸组的CFR较西医常规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益气舒心丸可改善改善ACS患者的气虚血瘀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冠脉动脉血流储备.
  • 摘要:缺血性卒中和冠心病占据着世界卫生经济负担前两位,根据2013年杨功焕教授等在Lancet上发表的文章显示,截至到2010年,导致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分别为卒中(1,700,000)和缺血性心脏病(948,700).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作为这两类疾病共同的致病因素,被认为是控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关键靶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通路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主要对易损斑块的内质网应激机制进行综述,内质网应激反应通过多种复杂的通路,在多种危险因素的相互协同作用下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发病的整个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的上游蛋白分子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但由URP产生的上游蛋白分子具有促细胞存活的作用,故对内质网应激的抑制能否真正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还有待深究.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内质网应激相关性的研究尚不充分,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能在多大程度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靶点,即不破坏内质网应激积极的生理作用又能避免过度反应所造成的继发损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来解答.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舒心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气虚血瘀证候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术中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予西医常规治疗,不加用任何具有益气或活血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治疗组46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上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益气舒心丸,109,每天2次,治疗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测定治疗前后气虚证、血瘀证证候计分以及冠脉血流储备(CFR)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气虚证和血瘀证候计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益气舒心丸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舒心丸组的CFR较西医常规治疗组升高明显,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益气舒心丸可明显改善ACS患者的气虚血瘀状态,从而提高ACS患者的冠脉血流储备,是治疗冠心病的良药,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我国冠心病患者在逐年增加,PCI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重要手段,并且其治疗地位在逐年提高。PMI是PCI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它的发生预示着预后不良事件的增加,因而需要加以更多的重视和关注。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机制主要有血流阻断或锐减、血管痉挛、斑块内物质溢出或内膜下组织暴露、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炎症反应可能是它们内在共同的发病环节,进一步的论证及机制研究尚有赖于更大的样本量研究及实验室方面的支持。在PMI的预防研究方面,现有研究并报道的西药包含他汀类、抗凝抗血小板类、能量代谢类、离子通道类、β-block及别嘌醇等,中药方面有麝香保心丸、芪参益气滴丸以及丹参、葛根等药物的活性成分等,对PMI具有减少效应、可以保护围手术期心肌细胞。但实际上关于择期PMI的心肌细胞保护尚需要进一步继续研究,尤其是在中药汤剂及分子水平层面的研究上期待得到更大的突破和研究成果,以指导医学实践。
  • 摘要:为系统评价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参考.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wF等数据库收集文献,整理提取文献信息并用RevMan5.2软件对治疗后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善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中药干预组对比常规治疗组在心绞痛改善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心绞痛和心电图情况均能得到有效改善.可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并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领域.
  • 摘要:胸痛一症,临床多见.导师姚魁武主任医师擅治心系疾病,对不明原因之胸痛的辨治有其主见,且疗效不错.本文举导师门诊病案一例,从胸痛之发病机制、诊疗思路及处方用药方面进行说明,心恶热,又主神明,以山栀、丹皮清热除烦,加性凉偏发散之升麻,取火郁发之之意。二诊时考虑患者牙龈肿痛日久,加黄连、丹皮用量以清上焦渐实之标火,且可取清心之意。三诊时患者诸症好转,胸痛未作,且牙龈肿痛缓解。学习邓铁涛老中医“五脏相关,从脾治心”理论,此处加大干姜之量既温胸中之阳,又可温补脾土,胸阳振则大气正常运转,土厚则肾水得以潜静。四诊时,患者牙龈肿痛缓解提示上焦浮游之火渐清,此时去寒凉直折之品,加以石膏、知母清解一类,并加大滋肾养阴之品以涵养肾水,加强敛藏之力,以巩固疗效。
  • 摘要:高血压病是当今的医学界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现代中西医结合防治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大量中医学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高血压病"相当于中医"脉胀"的概念,但是主要是围绕"血脉理论"对其进行探索研究,鲜有学者回归《灵枢-脉胀论》原文,根据胀病理论对"脉胀"进行探索分析.因此,本文将对以往"脉胀"与"胀病"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并试着从中医胀病理论对"胀病"进行初步探析,以求对"脉胀"(高血压病)的防治开拓新的临床思路,中医胀病理论,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气机运行不畅在人体脉、脏、腑各处的客观反映和人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病理状态的一种主观不适的感受。而“脉胀”(高血压病)也不外乎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血压升高,脉压增大,且伴随其他器官脏腑也出现相应器质性或功能性的改变,甚至是人体主观不适的感受。故笔者认为用中医胀病理论解说“脉胀”,并据此探究其病因病机规律更加贴切。中医胀病主要是从气机方面入手应用针刺疗法,结合刺络放血与药物标本兼治进行治疗。对此,笔者大胆猜测在既往主要从血分治疗“脉胀”的基础上增强调畅气机的力度并结合针灸等疗法或许对于“脉胀”的治疗有独到的疗效,当然具体疗效如何,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与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益心片对高血压伴ED患者血压变异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原发性高血压2、3级合并ED的男性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补肾益心片,每次4片,每日三次.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平均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勃起功能指数、SF-36生存质量表评分、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前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24hSBP、dSBP、nSBP进一步降低(P<0.05),24hDBP、dDBP、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变异性比较两组24hSSD、24hDSD、dSSD、nSSD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24hSSD、dSSD、nSSD进一步降低(P<0.05),24hDSD、dDSD、nD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IIEF-5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组IIEF-5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方面改善优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补肾益心片与常规降压西药合用,能降低患者BPV、平稳降压,改善勃起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益心片对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影响和对其勃起功能的干预作用,NOS、NO及Ang(1-7)的干预作用.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勃起功能的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勃起功能的改变及其发病机理. 方法:原发高血压雄性大鼠分为三组,补肾益心片组、缬沙坦组、模型对照组.分别予以补肾益心片、缬沙坦、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四周后,检测血浆和腹主动脉组织内NOS、NO浓度以及血浆Ang(1-7)浓度.用尾动脉测压仪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颈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记录其阴茎勃起次数以检测大鼠的勃起功能. 结果:补肾益心片及缬沙坦均可提高腹主动脉组织内NO含量,提高血浆Ang(1-7)含量.这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补肾益心片组、缬沙坦组治疗后血压都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补肾益心片组、缬沙坦组勃起次数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补肾益心片可以降低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补肾益心片补肾益心片可以改善SHR的勃起功能.补肾益心片可增加高血压大鼠腹主动脉NO含量及血浆Ang(1-7)含量.
  • 摘要:系统评价八段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干预效果.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WF等数据库收集文献,整理提取文献信息并用RevMan5.2软件对治疗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数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八段锦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八段锦干预组对比常规治疗组在血压控制方面有一定的作用,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能有效降低.可见,八段锦结合常规治疗方案能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起到积极的控制作用,值得推广并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领域.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益心片对高血压伴ED患者勃起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原发性高血压2、3级合并ED的男性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补肾益心片,每次4片,每日三次.疗程12周.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勃起功能指数、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前两组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24h平均收缩压进一步降低(P<0.05),而两组治疗后24h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ED分级比例、IIEF-5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阴茎维持勃起状态、月性交次数改善明显,有12例恢复正常,IIEF-5指数比较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清No进一步升高(P<0.05),血清ET-1显著降低(P<0.05). 结论:补肾益心片是既能降压又能改善ED的中药制剂,调整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其机理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能否改善老年高血压早中期肾损伤,阐明其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照组30例,予以氨氯地平、缬沙坦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天麻钩藤汤加减,治疗时间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临床症状评分、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胱抑素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尿素氮、胱抑素的变化不明显(P>0.05);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尿微量白蛋、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症候疗效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能改善临床症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中期肾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对柴苓降压汤治疗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病的疗效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将120例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服用柴苓降压汤,对照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及后第4、第8周血压的变化和中医症候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能够有效改善血压,在第4周时起效明显(P<0.05,或P<0.01);且能够改善中医证候评分(P<0.05,或P<0.01).结论:柴苓降压汤对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患者降压效果明显.
  •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浴足方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程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对照组,n=60)和常规+中药浴足组(中药浴足组,n=64).常规组口服氨氯地平片5mg联合厄贝沙坦片150mg,1次/天;中药浴足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浴足,疗程为10天.应用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ABPM)评价两组患者24h平均血压、服药后18-24h平均血压和血压晨峰程度的变化. 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患者24h平均SBP/DBP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服药后18-24h平均血压均明显下降,中药浴足组SBP/DBP下降幅度(17.8±9.0)/(10.2±3.0)mmHg,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此外,中药浴足组血压晨峰程度下降6.4±4.0/4.8±2.5mmHg,与常规降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联合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浴足方,不但24小时降压达标,而且更能有效控制血压晨峰程度,提高降压质量.
  • 摘要:根据古代文献关于"饮病"和现代医学关于高血压病的认识,"饮病"与高血压病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发病机制上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近年来,"痰饮"成为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并贯穿于高血压病发病的始终.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具有"化饮"功效的方剂在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实践中已取得较好疗效,但始终缺乏从饮论治高血压病的辨治纲要.因此,将"饮邪"引入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之中,对其做系统性、理论性的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治则治法,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帮助.
  • 摘要:目的:评价益气活血法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83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对照组,n=40)和益气活血组(治疗组,n=43).对照组予以常规降压方案治疗,益气活血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2粒tid,随访治疗6个月.监测血压水平,糖脂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探查动脉斑块大小及性质并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平均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 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明显降低,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益气活血法治疗后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降低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益气活血法治疗后TG水平降低明显,而HDL-C水平升高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益气活血法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动脉斑块积分下降幅度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益气活血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不但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同时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作用,而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可能是重要机制之一.
  • 摘要: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外治法主要有穴位贴敷、三伏天灸、按摩疗法、耳穴压豆、中药沐足.对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结果显示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治疗和康复上推广应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会呈现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免检颗粒剂真武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6min步行试验(6MWT)、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情况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6MWT、NYHA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6MWT、NYHA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6MWT、NYHA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真武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DHF患者,可提高老年DHF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改善心功能.
  • 摘要: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评价养心通脉饮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构的效果. 方法:6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西药规范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养心通脉方,运用RT-3DE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变化,并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N末端B型脑钠钛前体(NT-ProBNP)的变化. 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及NT-ProBNP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2组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较治疗前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 结论:养心通脉饮能够显著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实时三维超声比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检测能更加准确评价左室重构.
  • 摘要: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上运用针刺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包括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艾灸腧穴和针刺电针.对近年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发现针刺艾灸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确切的疗效、优势明显,在治疗和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经常是各种严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往往较重,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健康.健心颗粒是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林求诚研究员、陈美华主任医师的经验方,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上,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健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健心颗粒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胸闷、气喘、下肢水肿等临床症状,降低血浆脑钠肽(BNP),减少中医证候积分,对6分钟步行时间,延缓动脉硬化有一定的疗效,改善心功能、副作用小、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中医提壶揭盖法(即宣通肺气的方法)治疗慢性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慢性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24例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基础上使用提壶揭盖法随证组方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显效率,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等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提壶揭盖法可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经规范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6例,根据其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和PCI组,观察PCI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变化情况,对比两组间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术前相比,PCI组患者的LVEF(39.8±5.2vs53.9±6.0,p<0.05)、NYHA心功能分级(3.1±0.7vsl.2±0.4,p<0.05)及6分钟步行距离(222.5±126.9vs514.2±71.1,p<0.05)显著改善;两组术后观察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PCI提高了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了其生活质量,对病人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与CABG疗效相当.
  • 摘要:目的:分析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成功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方法: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经左侧间隔部消融成功的的AVNRT8例,回顾性分析其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及特点. 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3.5+18.9)岁,术前均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8例患者经右侧间隔部反复消融仍无法达到消融终点,其中5例经右侧间隔部消融后术后仍可诱发心动过速,3例有稳定的跳跃及连续回波现象,后分别经主动脉逆行或经房间隔穿刺行左侧间隔部消融取得成功,左侧消融平均放电次数为(5.8±1.9)次,放电时间为(47.9±16.2)s. 结论:右侧间隔部消融无效的AVNRT,可能属左侧后延伸支参与的AVNRT,可通过左侧间隔部慢径区域消融治疗.
  • 摘要:异病同治法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体现,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治则之一.本文以半夏泻心汤为例,就其在不同疾病当中应用的良好效果,论证了"异病同治"的思想,三个病例虽为不同疾病,但中医病机均为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符合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故均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病例一加用“珍珠母、三七粉”促进溃疡愈合,病例二加用“瓦楞子”制酸,“莪术”活血,改善Barret食管,病例三加用“代赭石、旋复花”减少胆汁反流。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显著变化,人群面临自然灾害、社会及家庭压力的精神心理负荷明显增加,情绪的急、慢性应激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心理情绪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情绪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心理情绪应激是引起严重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有关。情绪应激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机制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目前西医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绪应激缺乏足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抗焦虑抑郁药物的使用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及不良反应。中医学“情志致病”与“心主神明”理论与情绪应激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学说高度吻合,中医情志调养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理念,其防治方法十分丰富。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既应充分突出中医药防治心脉疾病的疗效,又要高度重视“心主神明”功能的调整与康复。临床常用的中医治法方药有疏肝理气、解郁、安神及益气活血除痰等,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迄今尚缺乏有说服力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在提倡双心医学模式的背景下,大力挖掘中医理法方药用于心血管疾病合并情志异常的防治,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六经辨证常常被认为是外感病的辨证治疗体系,现代的医家学者不断的把六经辨证广泛运用到内、外、妇等杂病中,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这使得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有了不同程度的交集和碰撞,经方合经方,经方合时方的运用成为临床的常态.仔细分析比较六经的源流,六经的实质,六经论治杂病,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关系,经方和时方的临床应用等,笔者认为从获取临床疗效为出发点,可尝试六经合脏腑辨证,作为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拓展补充,六经合脏腑辨证的证的描述方式也要体现出病性加病位,首先六经合脏腑辨证的证的描述之中的病位既要突出脏腑的精准,又要体现六经的整体系统的思考,故六经和脏腑的部位应同时出现在辨证中,如:太阳伤寒,肺热壅盛证:阳明兼表,湿热中阻证;少阳邪结,胆胃郁热证;太阴中风,脾胃虚寒证:太少合病,心肾阳虚证。这里需反复强调如此辨证是因为若单纯用脏腑辨证不能尽释症状的变化和多脏的相关性,不会得出全面整合的治疗分析和结果。六经辨证更多的是在外感疾病中的辨证体系,因此六经合脏腑辨证不是什么理论都能合的,方剂也不是随意合方的,绝对不能不能牵强附会,应遵循“和合”的思想原则,六经合脏腑辨证在理论上有互补性,在方剂上有和洽性,在临床有实效性,才是六经合脏腑辨证的精髓所在。在临床上经方合用时方,扩展了经方的运用,发挥经方精而准的临床效应,另一方面使时方回归了纯正的理论轨道,提高了临床用方的实际疗效,单从这里都应找到两者合用的理论支撑,六经合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有力补充。
  • 摘要:通过对《伤寒论》疾病治疗及组方的分析,发现脾与五脏密切相关,心、肺、肾、肝病变时可以从脾论治.脾与心,心系疾病常从脾治,如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的运用;脾与肺,生理上,土生金,病理上,母病及子,如肺疾以麦门冬汤培土生金;脾与肾,肾虚通过补脾益气以温肾;脾与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气充实则肝病自愈.
  • 摘要:气脉常通即指人体的气机和营血不能壅塞郁滞,应常常通利流畅,如环无端,运行无阻。气血的运行无阻,需要气脉的常通为保障。五脏六腑的表里沟通、内外连属靠气脉常通来实现,经络是气脉运行的场所,经络的输注是气脉的会聚输注,升降出入的气化功能也依赖气脉常通。气脉不通就会气血郁滞、脉道闭塞、气血逆乱、气血妄行、虚损不足。现代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硬化这一中医脉的改变和血液流变学浓、粘、凝、聚。中医血浊的存在往往是并存的,脉血并治可统一在气脉常通的框架下。以古代水利工程举例,水渠的输灌,和水势的大小,水渠是否完整、塌陷阻塞,水的携沙量、有无沉积都有关系,但整体可查看流水量和水渠的完整即可。气脉常通就象水利工程治理一样,补水、修渠、清淤,取象比类,中医气脉常通的立足点是益气和脉、顺气和脉,和营通脉,脉血并治。气脉常通虽是《内经》中养生长寿的观念,但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上确有指导意义,不能仅仅用在运动和健康的指导上。站在《内经》理论的最高点,气脉常通理论的系统化研究有助于临床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 摘要:乌头碱口服0.2mg即可中毒,口服3-4mg即可致死。其中毒机理主要对神经和心脏两个方面,乌头碱首先兴奋和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其次是兴奋和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最后使血压下降,呼吸麻痹,中枢抑制致死亡。本例患者误服草乌药酒后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及全身中毒表现,诊断明确,对于本例患者治疗体会包括治疗的总原则以促进毒物排除为主,需大量补液,积极利尿,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问题,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乌头碱的毒性明确相关,心律失常的消失必将随毒素的排出而消失,故以排毒为首要,尽量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因为内环境明显紊乱的情况下,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将大大增加。失常,对乌头碱中毒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同时,早期应用参麦注射液,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乌头碱中毒抢救的成功率。在患者神志转清后予以绿豆生姜甘草汤口服以解毒。绿豆、生甘草、蜂蜜既可缓解乌头的燥烈之性,又有解毒之功效。其中绿豆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生甘草较为平和,具有解毒、补气的作用,蜂蜜除解毒之效外,尚可补中益气健脾,具有扶正祛邪之功,佐以生姜和胃止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加入含乌头碱类药的配方中,可使乌头碱的含量减少。生姜中的姜醇、姜酮可以中和乌头碱的分解产物。因此生姜与甘草合用可起协同作用,解除乌头碱的毒性。这些中医急救措施在本次抢救中功不可没。积极吸痰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确诊病例142例进行随机对照,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辩证施治,加用中药观察治疗10天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是否出现并发症、临床结局等.对比观察组和治疗组数据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热程和退热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痊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缩短病程、退热时间、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方面.加用中药针剂组治疗登革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邓铁涛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邓铁涛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邓铁涛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254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用药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演化得到15个新方组合.结论:邓铁涛教授治疗心系病证用药以益气健脾、除痰化瘀为主,常辅以利水、理气、安神等药,体现其"痰瘀相关"、"心脾相关"为主的辨证思想和"益气除痰"、"调脾护心"的临证经验.
  • 摘要:整理当代名医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原创学术论著,对《内经》"五脏相通"以及历代医家提出的"五行互含"、"五脏旁通"、"五脏穿凿"等进行学术源流探讨与梳理,在理论、临床、实验三个领域开展中医"五脏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研究结论,继承五行学说合理内核,创新五脏相关理论;中医五脏之关系,不是依靠书斋五行相生相克的推理,而是长期临床实践之总结;从五行到五脏相关,中医学术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而五脏相关理论的提出以及解释与研究,顺应时代发展走到学术前沿.
  • 摘要:傅振嵩注重博采众家之长,陆续创立了傅式初级、中级、高级太极拳,太极闪电拳和八卦推手等套路,逐步形成了傅家拳刚柔相济、舒展稳固、灵活轻巧的独特风格.邓老和太极拳、八卦掌的缘分就这样不断延续下来,邓老希望有更多的人热爱中国传统体育,热爱中国武术,因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深蕴中华文化,作为一名国医大师,他本人受益匪浅。
  • 摘要:室性心律失常为心内科临床常见病,本病发病人群无一定规律,可见于健康人,亦可见于各类心脏病患者.中医、西医治疗本病的目的均在于改善患者症状,控制早搏数量.西药治疗机制明确,靶点通常单一,使得疗效受限,而中医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优势,改善患者症状,协同西药使疗效最大化,并减轻毒副作用.笔者通过整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及跟随导师门诊学习,发现心阴不足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而滋养心阴对于治疗本病意义深远.
  • 摘要: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心悸辨证用药规律,探索数据挖掘技术辅助名医经验传承可行性.方法:收集邓铁涛辨治心悸的证型与处方,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统计证素、用药、药物组合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核心组合等.结果:高频证素有血瘀、气虚、痰浊;高频药物有甘草、茯苓、党参;核心组合为四君子汤合生脉散以及若干新方.结论:邓铁涛善于以健脾养心、化痰祛瘀治疗心悸,方选四君子汤、生脉散、天王补心丹等;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分析、总结名医临床经验.
  • 摘要:姚魁武主任医师擅以经方治疗心悸病,导师认为心悸治疗不外调和阴阳,但视其阴阳偏性程度不同,或以温镇为主,或以滋阴为主.病情轻浅者多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温镇心阳为主,病情较重者多以炙甘草汤加减大滋阴液为主,同时二者都强调调中药物的使用,且临床效果肯定.
  • 摘要:目的:观察通阳复脉汤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对7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自拟通阳复脉汤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西药阿托品口服.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0.4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8.5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总心率和平均心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阳复脉汤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
  • 摘要:本例患者以冠心病心绞痛入院,入院前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异常,入院后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提示中大量心包积液。短期内病情进展迅速,心包积液进行性增多,大量积液诱发心包填塞、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持续恶化,生命指征极不稳定,病情危重。恶性心包积液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特别是原发性肿瘤病史不明显时,更应重视对原发病的鉴别诊断。针对本例患者诊治过程,临床医生果断决策,冒风险行磁共振检查,排除主动脉夹层并行心包穿刺引流最为关键,否则后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难以开展,病情急剧恶化也会给治疗带来更大困难。此外,本例心包积液及心包填塞病因未被冠心病诊断所限制,应用多元论代替简单的一元论,及时进行全面的鉴别诊断,认真分析并从中找出真正的病因。对于治疗,心包穿刺引流术后患者心包积液消失,心包填塞解除,生命指征趋于平稳,但还应清楚认识到肿瘤性心包积液的特点是生长快,需反复多次穿刺抽吸,易造成心包填塞复发,在迅速、有效地解除心包填塞之余,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复发亦非常重要。
  • 摘要:症状性大量心包积液的病因以肿瘤相关性、感染性、医源性、自身免疫性、尿毒症、特发性为主.本文结合相关指南与既往文献,就症状性大量心包积液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以病史、基础疾病理化检查、介入性心包诊断技术为主的程序化诊断流程联合动态随访有助于提高病因学诊断率.目前症状性大量心包积液的处理原则主要以病因治疗、合理及时引流心包积液缓解症状、降低心包缩窄的远期发生率为主,生存预后除与原发疾病相关,也与早期心包填塞、再发心包积液以及远期心包缩窄等并发症密切相关.
  • 摘要:探讨五脏相关理论在心包积液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运用整体观念阐述心包积液的病因病机,分析五脏相关理论在心包积液防治中的体现,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治疗优势,为临床防治心包积液提供新思路.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节奏的加快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冼绍祥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研究,疗效显著.现将冼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灵活运用"心脑同治"理论的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心、脑亦有精彩论述,他认为:“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相成。”由此可见,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神出于心、脑;心主血,上养于脑,血足则脑髓充足,故心脑相通。
  • 摘要:邓铁涛教授是中国著名中医大家,对许多疾病的认识有其独到的见解,心血管疾病就是其擅长治疗的病种之一.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包括五脏相关、重视后天之本,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等.邓铁涛教授认为冠心病病机特点是"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在治疗上比较重视补气除痰,通补兼施,以利于心阳的恢复.用温胆汤加减化裁的益气化痰法是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方法,还总结了邓铁涛教授在临床上对岭南地区冠心病的常见分型论治.
  • 摘要:目的:利用脂多糖(LPS)诱导体外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HCASMC)TLR4-MyD88炎症通路活化,建立热毒生风型络风内动细胞模型,为络风内动研究平台的科学化寻求新突破. 方法:体外原代培养HCASMC,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O,0.01,0.1,0.5,1,5,10,100μg/ml)LPS对HCASMC活力的影响,筛选出HCASMC活力在98%以上的LPS无毒性浓度范围.用ELISA法检测无毒性浓度范围内的LPS作用不同时间(6h,24h,48h)对细胞上清IL-6,TNF-α和IL-1β释放水平的影响,筛选出小范围LPS干预浓度和作用时间,继而用RT-PCR法对IL-6,TNF-α,IL-1β,TLR4,MyD88,NF-κB p65mRNA进行半定量检测,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变化,确定最终造模条件. 结果:MTT示LPS在5μg/ml和100u g/m1浓度时细胞活力低于98%,其余浓度均可促进HCASMC生长,为下一步实验所需的无毒性浓度范围;ELISA结果显示0.5u g/ml和1μg/ml的LPS干预24h、48h都可显著诱导产生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P<O.05);RT-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1μg/ml的LPS作用48h可最大程度激活TLR4-MyD88炎症通路下游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 结论:1μg/ml的LPS干预HCASMC48h可保证HCASMC处于持续的高炎性活化状态,可作为热毒生风型络风内动细胞模型的最佳造模条件.
  • 摘要:目的:观察天香丹对核因子-κBp65、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天香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可能机制. 方法:48只8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gene knock-out,ApoE(-/-)]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给予普通饲料室温饲养),高脂饲料复合气候箱干预组(36只,给予高脂饲料和人工气候箱干预).喂养12周后,成功复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模型后,分为3组:模型组、天香丹组[2.7g/(kg·d)]、阿托伐他汀组[6.1mng/(kg·d)].12周后处死各组小鼠,采集标本,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主动脉病理学变化,并测定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之比;酶联免疫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B、TNF-α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NF-κBp65和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对AS秽浊痰阻证ApoE(-/-)小鼠主动脉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正常对照组主动脉内膜中膜未见明显的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整齐,无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形成,无炎性细胞浸润,无胆固醇结晶形成,管壁无脂质沉积,管腔未见明显狭窄。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大量泡沫细胞及巨噬细胞形成,炎性细胞浸润,大量胆固醇结晶形成,管壁有脂质沉积,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斑块与管壁粘附不紧密,可见脱落与破裂的斑块。 结论:天香丹能够防治AS,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p38MAPK、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抑制p38MAPK、NF-κBp65的磷酸化水平,减少炎性细胞因子IL-I B、TNF-Q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脂多糖反复肌肉注射诱导慢性炎症刺激对大鼠AS模型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根据处理因素将32只SPF级体重180-220g雄性大鼠不同分为4个组:空白对照组(普通饮食)、模型组(高脂饮食+腹腔注射维生素D3)、低剂量干预组(模型组造模基础上+低剂量脂多糖注射)、高剂量干预组(模型组造模基础上+高剂量脂多糖注射).在第10周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血脂CHOL、TG、HDL-C、LDL-C水平;胸主动脉标本组织行HE染色并在光镜下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积分评价. 结果:干预组以及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血清CHOL、TG、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CHOL、LDL-C、TG水平明显升高(P<0.05);干预组以及模型组较空白对照血清TNF-a、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高剂量组TNF-a、IL-6水平最高(P<0.05);主动脉HE染色及积分,模型组以及干预组主动脉组织均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改变,高剂量组干预组在积分及形态学改变均优于模型组(P<0.05). 结论:脂多糖可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反应及血脂代谢紊乱从而促进AS进程.
  • 摘要:目的:探讨络风宁0号方不同配比对体外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HCASMC)和内皮细胞(HCAEC)生长的影响及剂量依赖关系,明确中药复合物抗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中药药物涂层支架的研发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方法:用体外培养的HCASMC和HCAEC3-5代,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选择抑制HCASMC生长,而对HCAEC无抑制作用的浓度范围(0.2~3.13mg/mL)作为最佳的水蛭素浓度与1umol/L紫杉醇组成复合物干预两种细胞,培养48h后用噻唑蓝比色试验(MTT法)测定各孔吸光值(A值),选择对HCASMC抑制程度最大,而对HCAEC抑制程度最小且与单用紫杉醇相比能最大程度减轻对HCAEC抑制作用的浓度作为络风宁0号方的最佳配比. 结果:与单药紫杉醇组相比,复合药物组在对HCAEC增殖的影响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HCASMC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单药紫杉醇组(P<0.05),且1umol/L紫杉醇+0.39mg/m1水蛭素组可明显降低单药紫杉醇对HCAEC的抑制率. 结论:选择1umol/L紫杉醇+0.39mg/ml水蛭素作为络风宁0号方的最佳配比,可最大限度抑制HCASMC增殖的同时对HCAEC有最小的抑制作用,具备抗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新型中药药物涂层支架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水蛭素对体外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HCASMC)和内皮细胞(HCAEC)生长的影响及剂量依赖关系,明确水蛭素抗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用体外培养的HCASMC和HCAEC3-5代,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设置调零孔、对照孔、加药孔(6.25、3.13、1.56、0.78、0.39、0.2、0.1、0.05、0.025mg/mL不同浓度水蛭素共9组,每组6个复孔),培养48h后用噻唑蓝比色试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水蛭素干预下两种细胞的活力和抑制率变化.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浓度(0.025~0.1mg/mL)水蛭素在对HCASMC增殖的影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高浓度(0.2~6.25mg/mL)的水蛭素对HCASMC增殖的影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其抑制率随水蛭素浓度升高而增加.不同浓度水蛭素作用于HCAEC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025~3.13mg/mL的水蛭素在对HCAEC增殖的影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0.05~0.2mg/mL的水蛭素对HCAEC有一定的促增殖作用;而高浓度(6.25mg/mL)的水蛭素在对HCAEC增殖的影响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抑制率达到44.6%. 结论:中高浓度水蛭素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CASMC的生长,低中浓度水蛭素对HCAEC无明显抑制作用,且能在抗血栓的同时保护HCAEC甚至促进HCAEC生长.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脂多糖作用不同时间对体外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HCASMC)生长的影响,摸索其应用于HCASMC实验研究的无毒性浓度范围,为开展介入术后再狭窄相关研究建立HCASMC炎症活化模型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方法:用体外培养的HCASMC3-5代,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用噻唑蓝比色实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01,0.1,0.5,1,5,10,100μg/ml)脂多糖在不同作用时间(24,46,72h)下HCASMC的活力变化,明确脂多糖对体外培养的HCASMC存活率的影响并总结其与脂多糖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对应关系,最终找出脂多糖用于HCASMC炎症实验研究所需的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 结果:脂多糖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体外培养的HCASMC细胞活力有着直接影响.纵向比较:脂多糖在低于100μg/ml浓度范围内,干预HCASMC时间短于48h不会出现细胞毒性,多表现为促细胞增殖效应,而干预时间大于48h则显现出较为明显的细胞毒性,且细胞活力随脂多糖浓度的增大而减低;干预72h后脂多糖浓度在0-0.01μg/ml范围内有促增殖作用,0.01-1μg/ml浓度产生轻微的细胞抑制作用,但细胞毒性不明显,在1-100μg/ml浓度下HCASMC毒性反应逐渐出现,且HCASMC活力与此范围浓度呈负相关.横向比较:同一浓度水平的脂多糖随着作用时间延长,HCASMC的细胞活力逐步下降,且作用时间越长下降越明显. 结论:脂多糖在浓度1μg/ml以下不引起细胞毒性,其中0.01μg/ml脂多糖在干预24h条件下可最大程度刺激HCASMC增殖,可作为建立炎症诱导HCASMC活化模型的最佳条件.
  • 摘要:目的:从P38-MAPK信号通路研究黄芩苷对AcLDL+LPS诱导的与AS相关的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收集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用100μg/ml乙酰低密度脂蛋白及1μg/ml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凋亡,以120μg/ml、240μg/ml、480μg/ml黄芩苷作为低、中、高三种剂量进行干预,Annexin-V和PI双染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olt技术检测磷酸化P38蛋白表达量. 结果:正常组、对照组与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对照组,可知实验造模成功.低剂量黄芩苷观察组与模型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剂量黄芩苷观察组与模型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模型组.Ac-LDL+LPS联合干预较Ac-LDL或LPS单独干预引起的磷酸化P38含量高.随着黄芩苷干预剂量增高,磷酸化P38表达有升高趋势,高剂量黄芩苷干预组中磷酸化P38表达升高明显. 结论:脂多糖和乙酰低密度脂蛋白双重打击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这一过程.高剂量的黄芩苷可能通过增强磷酸化P38表达来促进脂多糖和乙酰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早期凋亡,从而拮抗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
  • 摘要:目的:从SRA信号通路研究黄芩苷对AcLDL+LPS诱导的与AS相关的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收集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用100μg/ml乙酰低密度脂蛋白及1μg/ml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凋亡,以120μg/m1、240μg/ml、480μg/ml黄芩苷作为低、中、高三种剂量进行干预,Annexin-V和PI双染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olt技术检测SRA蛋白表达量. 结果:正常组、对照组与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对照组,可知实验造模成功.低剂量黄芩苷观察组与模型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剂量黄芩苷观察组与模型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单纯LPS干预组较单纯Ac-LDL干预组或空白组的SRA含量明显增高,与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相比SRA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脂多糖和乙酰低密度脂蛋白双重打击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SRA信号通路参与这一过程,而且SRA通路蛋白的激活主要与LPS干预相关.
  • 摘要:中医康复医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时至今日仍不失科学和应用价值,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中医古籍所记载内容多缺乏系统而准确的论述.现代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较西方医学起步晚,积累应用和研究资料尚少,本文基于对目前相关文献的回顾,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目前已有学者运用中药、针刺、艾灸、推拿、按摩、刮痧、药膳、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手段和方式,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病种进行了中医康复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中医心脏康复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再入院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传统手段和方式将会在心脏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最近上海体育大学研究人员在JAHA上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所提示,太极拳、气功和八段锦等中国传统运动方式能够让心血管病患者受益,可降低血压及血脂水平,对心衰症状及体力和情绪亦有改善作用,国外的多家媒体对此文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医心脏康复前景广阔。
  • 摘要: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血脂异常患者的治疗作用,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血脂异常患者80例,分为黄连解毒汤组和辛伐他汀组,4周后观察血脂四项、代谢四项、谷丙转氨酶的变化. 结果:(1)血脂比较:治疗后黄连解毒汤组、辛伐他汀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黄连解毒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代谢比较:治疗后黄连解毒汤组的尿酸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连解毒汤能降低血脂异常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调脂效果不亚于辛伐他汀;黄连解毒汤能明显降低血脂异常患者尿酸;黄连解毒汤安全性好,患者在4周的研究期间服药,依从性可,服药期间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
  • 摘要:目前临床常见含乌头碱成分的中药包括附子、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关白附等,性味多为辛、温.《神农本草经》首载乌头,且描述"其汁煎之名射朔,杀禽兽",谓民间常用其涂于毒箭以射杀猎物.当今民众常用乌头类植物泡酒或炖食以治疗风湿骨痛,随着火神派学说的推广,乌头类植物的临床应用愈发普遍,但其所含的乌头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加上辨证不符、炮制或煎煮不当、个体耐药差异、药物产地不同等因素,乌头碱中毒引发的急危重症临床屡有发生,其主要侵害神经、心血管、呼吸等系统.西医常规治疗为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补液促排,纠正恶性心律失常,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护重要脏器等.有关中医报道建议早期予大承气汤或大黄灌服导泻或大剂量甘草、绿豆等解毒.然而,目前报道多着眼于中毒的早期解救,中毒后症状多未得到及时有效缓解,缺乏针对中毒后病机演变的理论及治则探讨,随着抢救经验的积累及技术的提高,目前乌头碱中毒患者经早期积极解救得以生还,临床病死率已大为降低,然其毒后症状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笔者审证求因,从热毒之邪致病的根源出发,灵活运用邓铁涛教授、周仲瑛教授倡导的“痰瘀相关”、“瘀热相搏”理论,以“毒、痰、瘀、虚”的辨证思路探讨乌头碱中毒后病机演变,并根据致病因素动态辨证、分期治疗,把握脾胃为本、五脏相关以应用于临床。
  • 摘要:本文通过对扩张型心肌病与心胀的临床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进行综述,从而探究扩张型心肌病与心胀的内在关系,通过对比,笔者发现即使没有将“扩心病”等同于中医“心胀”的概念,但是近代医家对于扩心病的中医治疗或多或少都有参考“心胀”的治疗,甚至是基于中医对于“心胀”的辨证分型来对“扩心病”进行辩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从来不局限于病名,更多的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结合不同的致病因素,推导出相应的发病机制,然后分出不同的证型,最后以此对证治疗。“扩心病”与“心胀”的关系便是如此,只是相似心系疾病甚至同种疾病的不同称呼而已,临床上只要辨清证型并对证治疗就可,无需过度纠结于病名的不同。
  •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吴耀南教授治疗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详细论述了其提出的"五脏六腑皆令胃病,非独胃也"的独特学术思想及其创立的"治胃要治心"、"治胃要治肺""治胃要治肝""治胃要治脾"、"治胃要治肾"、"治胃要治胆"、"治胃要治肠"、"治胃要治膀胱"、"治胃要治咽"、"治胃要治腰"的系列理论和治法用药.
  • 摘要:2015年8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心血管病的疾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国心血管病患者达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上升所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农村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上升速度较快,标化死亡率均由2004年的低于城市居民上升为2011年的高于城市居民.作为中国医疗体系的特色,中医药应该发挥的和体现其应有的优势。加强基层医院在心血管领域的人才、技术、专科能力建设,切实承担所覆盖地区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满足当地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通过科学的术后疾病管理,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即使在最基层的社区服务中医药在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西医药互补防治心血管疾病,适合中国国情。让较成熟的中医药防治技术,进入现代PCI术后二级预防的科学管理体系,在国家和心血管(心病)中心层面的学术、培训、推广等项目有一席之地,在分级诊疗的过程中融入治疗方案中,包括中医优势病种和临床路径的设计和实施。中医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中药方剂和成药不良反应少,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预后,有效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症状进行干预,有不可忽视的优势。
  • 摘要:通过探究医学上的情志的概念,分析了七情与七情致病情况,总结了现代研究对情志致心系疾病作用机制的认识,包括血流动力学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冠状动脉收缩反应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小动脉、微动脉收缩,提出情志致心系疾病的康复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适当的药物治疗,松弛疗法是一种可以成功防治情绪或精神应激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邓铁涛浴足方对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该项研究(伦理编号:YJ-2016-005-1).将110例脑卒中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加温水足浴,治疗组在基础方案上加用邓铁涛浴足方足浴;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MMSE量表、PSQI量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四周后,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5例,共纳入103例患者. 结果:可见:①治疗组认知功能的总有疗效为84.9%(45/53),高于单用温水足浴的对照组80%(28/50);②治疗后治疗组的MMSE评分为27.73±1.53,显著高于对照组25.53±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PSQI各因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及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PSQI因子(入睡时间、睡眠质量)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 结论:邓铁涛浴足方足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