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7-04-27

主办单位:《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

会议文集: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高位截瘫患者家属的护理技能培训来减少患者后期并发症效果. 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干预组52例,对照组按常规的护理方法:入院宣教、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住院过程按护理程序对患者实行整体护理,预防并发症,出院宣教.干预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让家属参与预防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并掌握预防并发症的技能.具体方法是通过标准的流程:入院评估家属的护理照护能力、理论培训,观看操作视频、实践操作练习指导,评价效果,院外随访.结果:干预组患者院外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标准化的护理技能培训高位截瘫患者的家属,使家属掌握护理、预防高位截瘫病人后期并发症的技能,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院外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 摘要:目的:建立ICU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标准化护理流程,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数字表法选择2016年1月-4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9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6月-10月收治的211例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本院压力性损伤预防及护理常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建立并应用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标准化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7.33%,其中1期压力性损伤2.09%,2期压力性损伤3.67%,3期压力性损伤占1.57%;实验组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3.32%,其中1期压力性损伤1.90%,2期压力性损伤1.42%,未发生3期压力性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标准化护理流程的建立与应用能降低ICU患者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减轻压力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徒手握拳与使用握力球握拳锻炼对PICC置入贵要静脉血流速度及血管内径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7月份至9月份60例PICC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1组(A组,每天使用握力球做握拳运动20下/min,每次握拳2min,每天4次,每3小时1次),实验2组(B组,每天使用握力球做握拳运动30下/min,每次握拳2min,每天6次,每3小时1次),对照组(C组,常规指导患者徒手握拳训练).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观察三组患者置管前1h及置管后1h,第1、3、7、14天贵要静脉血流速度及血管内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贵要静脉血液流速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握力球锻炼方法较C组更能增加血液流速,但血管内径差异不大,3组置管前1h及置管后1h血管内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血管内径较静息平卧位状态均增加. 结论:使用握力球锻炼可增加PICC置入贵要静脉血液流速,其中,每天使用握力球做握拳运动30下/min,每次握拳2min,每天6次,每3小时1次的方法增加血液流速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
  •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评估及系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6例,实验组采用动态评估及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程度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21.7%)低于对照组(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55,P<0.05).结论:动态评估及系统护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 摘要:目的:在儿童哮喘管理中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进行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与探讨. 方法:将我院接收的56例儿童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一般组与参照组,各28例.给予两组患儿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一般组患儿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参照组患儿则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急性发作状况、住院时间情况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状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参照组患儿经过延续性护理干预后的急性发作次数以及住院时间低于一般组患儿,且P<0.05;一般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价值高,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减少其急性发作次数,且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非药物化集束预防策略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入住ICU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行每日评估,进行目标监测,根据是否发生VAP,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非药物化集束预防策略中的各项措施与VAP发生率的关系,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for windows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应用单因素相关分析,筛选出两组有显著差异的参数,然后再对这些参数进行二元回归分析,筛选出非药物化集束预防策略对VAP发生率影响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1326例,感染例数109例,非感染例数1217例.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导管方式(是否带声门下引流)、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APACHEII评分>18分)、机械通气时间(>7天)以及手卫生、床头抬高>30°、口腔护理、气囊压力监测、胃部残留容量监测、冷凝水及时倾倒、声门下引流通畅的操作依从性均影响VAP的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是影响VAP发生的独立因素,优势比为30.536,P值<0.01. 结论:实行非药物化集束化预防策略,行每日评估,尽早脱机拔管,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肺康复指导对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22例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肺康复指导,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变化及Borg呼吸困难评分.结果:干预后1个月,两组FEV1、FEV1/FVC及FRC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FEV1、FEV1/FVC分别为(1.95±0.59)L、(70.89±14.42)%,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FRC为(2.54±0.26)L,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4d及1个月,两组Borg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14d及1个月Borg评分分别为(4.24±0.9)分、(2.43±0.36)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合理的肺康复指导可以有效改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并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值得在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PICC置管技术对预防导管异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6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78例患者应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技术,78例患者应用改良PICC置管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异位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技术有效的避免了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增加了置管成功率,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的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感恩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感恩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感恩水平、血压控制率、控制合格率、自我管理能力等指标.结果:干预前,两组感恩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感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血压控制合格率、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饮食控制、情绪控制、坚持运动、监测血压、吸烟管理、饮酒管理、治疗依从性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但定期复诊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感恩教育促能明显改善患者积极心理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有利于血压控制,提高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宫缩性疼痛评估对剖宫产术后早期疼痛护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150例剖宫产术后48小时的患者分3组,A组为不使用镇痛泵者由病区护士进行常规疼痛护理、B组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者在A组的基础上由疼痛护士进行疼痛评估实施干预镇痛护理,C组为B+A组的基础上添加宫缩性疼痛评估实施疼痛护理,比较三组术后疼痛强度、镇痛效果、镇痛泵的运用,产妇康复情况及满意度.结果:B组和C组术后VSA评分在各时间点明显低于A组(P<0.05).C组在术后疼痛强度、镇痛效果、镇痛泵的运用,产妇康复情况及满意度均明显好于A组和B组. 结论:实施宫缩性疼痛评估有利于提高剖宫产术后早期疼痛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加快产褥期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姑息(缓和)治疗病房安宁疗护应用模式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自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住的60例终末期癌症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生存期评估,观察分析患者进行安宁疗护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及满意度.结果:实施安宁疗护后,终末期癌症患者主要症状评分较实施前降低,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达到了98.3%.实施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姑息(缓和)治疗病房安宁疗护实践模式,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减轻临终痛苦,让患者及家属得到全方位、整体性的人性化照护,维护了生命末期最佳的生命品质.同时提升了医院特色优质护理服务品牌,值得大力推广.
  • 摘要:延续性护理(Contusing Care)是应对出院后患者的持续健康护理需求而生的一个概念.癫痫治疗因其疗程长的特性,需长期规范的治疗及随访,因此产生延续性护理的需求.基于微信沟通便捷的特性,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HOPE)以开展“彩虹桥-中国癫痫儿童关爱项目”为契机,探索了基于微信群管理的癫痫儿童延续性护理.该护理模式的开展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推送科普文章,②定期解答患者提问,③鼓励病友家长互助.基于目前小儿神经专业医务人员不足的现状,由主治医生及专科护士牵头建立微信群,便于癫痫患儿症状管理,开展随访工作.
  •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二级预防管理措施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二级预防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纳入患者100例,采取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50例(脱落1例,共计49例)和对照组50例(脱落2例,共计48例),实验组着重进行二级预防项目管理,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管理.干预3个月后采用二级预防管理项目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管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管理三个月后,实验组二级预防各管理项目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级预防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患者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早日回归社会等产生积极影响.
  • 摘要:目的:喉癌是头颈部常见肿瘤,对于全喉切除术后放疗患者,护理要求多学科协作且延续时间长,常规护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并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为临床中实施高效护理提供依据.方法:确定集束化护理的主题并组建多学科支持体系后,通过系统检索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及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网等,将证据级别高或推荐强度高、且临床操作性强的护理措施纳入集束化护理策略,通过专家咨询及文献分析,组建3-6项的核心干预措施,结合临床制定具体的集束化护理流程,经预试验后最终确定. 结果:经过系统的文献检索、筛选和分析,本研究制定的喉癌术后放疗患者的集束化护理策略包括6项措施:(1)保持皮肤卫生;(2)持续性气道湿化;(3)多渠道沟通教育;(4)功能保持或重建;(5)疼痛评估和管理;(6)焦虑和抑郁评估.制定具体流程后,预实验纳入5例患者,近期结果显示路径中各措施的临床执行性好,依从性较高.经多学科专家评议后,确定为最终的集束化护理策略.
  •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互联网+”在乳腺癌术后康复个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6年3月至8月收治我院的1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75人.2016年3至5月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个案管理模式;2016年6至8月收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互联网+”个案管理模式,即将“互联网+”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个案管理的宣教、随访及远程会诊中.个案护理师在干预前1天和干预后1个月及2个月,分别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干预后“互联网+”个案管理组的术后并发症低于传统个案管理组,干预后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总分(100.44.88VS96.444.01)和满意度(97.7%vs95.0%),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个案管理加入“互联网+”这种新型的干预方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随着居民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慢性病患者群体的持续上升,慢病的预防和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重点关注问题.近年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引入专科护士实施慢病管理,有效帮助慢病患者的管理和干预,但这一传统模式慢病管理服务涉及面较窄且内容形式较单一,其不足已逐渐开始凸显.方法:为满足现代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将新生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与专科护士贯通融合,成立互联网+专科护理门诊进行慢病患者的全流程精准健康管理,专科护士评估患者情况后进行个性化精准管理方案拟定,结对医护患及家人绑定团,配合医生制定并完成药品调整、营养搭配、合理运动、心理关注、体征监测、交互随访、生活指导七大处方的健康管理工作,并在实施全程过程中进行阶段性回顾评估,动态改良,直至结案. 结论:有效达到提高慢病管理及自我管理水平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护理服务剧本构建护士同理心,培养护士人文关怀行为,提高患者入科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方法:将我科在岗护士44名,随机分成护士观察组和护士对照组,各22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为患者办理入科,观察组采用护理场景服务剧本方法为患者办理入科手续;随机抽取2015年5-6月住院患者446例随机分为患者观察组249例和患者对照组19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办理入科,观察组采用护理场景服务剧本方法办理入科手续.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办理住院等待时间、办理手续时间明显缩短,入科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护理场景服务剧本对提高患者办理入科满意度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和探讨护士对老年患者营养护理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模式,改善护士认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88名护士进行现况调查,研究工具为护士对老年患者营养护理态度量表(中文版SANN-G).结果:护士对老年患者营养护理态度得分为(61.82±10.33)分,处于中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职称、职务及家庭中是否有老年亲友患者为护士营养护理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护士对老年患者营养护理态度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管理者应根据目前营养护理态度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制定规范合理的管理机制,以满足老年患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
  •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强化培训对结肠镜检查住院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 方法:分别选取2015年2月~2015年4月和2015年6月~2016年8月收治我院消化内科的结肠镜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由经过强化培训的护士对患者进行肠道准备指导,而对照组由强化培训前的护士进行肠道准备指导.比较两组住院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肠道准备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82名,对照组84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肠道准备指导的满意度和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肠道准备质量得分分别为(7.8±1.9)分和(6.7±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肠道准备不充分(BBPS<6分)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3%和19.0%,P<0.05). 结论:护士强化培训可以提高患者对肠道准备指导的满意度和依从性,有效改善住院患者肠道准备质量.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研发一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远程积极心理学干预模式,以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康复研究的新思路,为临床上有效激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潜能、恢复和提升其身心机能提供有益指导.方法:选取10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患者出院前3~4天实施远程积极心理学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通过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short form36questionnaire)收集患者干预前、出院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相关资料,所的资料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进行心理弹性单因素分析,最终确定本研究远程积极心理学干预模式对AMI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及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心理弹性、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干预前.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远程积极心理学干预模式进行的护理干预,能大大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病患者三级精准随访系统的设计及检验其应用效果.方法:从每个层级医院按照自愿的原则选取收住慢性病不同科室的医生组成随访小组,随访前、随访后半年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能力测评、对基层医生职业生涯状况进行.结果: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基层医生职业生涯评定得分明显提高,前后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三级随访软件的应用可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基层医生职业生涯满意度.
  •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个案管理的个性化随访对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意向的影响,为乳腺癌个案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方法:抽取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166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个性化随访指导,比较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患者身体意象和生活质量的评分.结果: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意象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行为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心脏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抽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PCI术后患者82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1)与研究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行为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两组心脏康复情况(射血分数、胸闷发作次数)、生活质量[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活力(VT)、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评分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用药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射血分数、胸闷发作次数及PF、RP、BP、GH、VT、SF、RE、MH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依从率比较,研究组(95.12%)高于对照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PCI术后患者用药依从性,促进心脏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构建可用于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为医院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提供循证依据,降低血栓发生率.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法系统检索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和原始研究,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量评价方法评鉴文献,总结归纳出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相关护理预防措施,形成德尔菲函询问卷,运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建立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策略. 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积极系数为95%、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5、0.87,协调系数为0.280、0.407,构建了包涵3项一级条目、11项二级条目、35项三级条目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策略指标体系.结论:基于系统评价和Delphi法构建的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策略专家意见程度集中,具有较高的科学实用性和可靠性,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客观、可借鉴的实施策略,有利于有效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实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摘要:基于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法,系统检索国内外与急性白血病护理质量相关的文献,以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管理模式为框架,初步形成了一套包含6个结构指标、14个过程指标、18个结果指标的AL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各个指标包含意义、计算公式、相关定义、资料收集方法等信息.
  • 摘要:目的:构建科学的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指标体系,用于指导临床工作,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 方法:采用循证研究法全面检索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原始文献,半结构式访谈ICU医护人员初步筛选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19名ICU专家进行2轮专家论证,最终确定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指标体系.结果:共16篇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类文献纳入研究,两轮专家咨询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高,专家权威系数为0.92,第二轮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516,最终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3个三级指标的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指标体系模型. 结论:基于循证及德尔菲法的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指引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在急性缺性脑卒中(AIS)急救绿色通道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急诊就诊,启动基于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的AIS急救绿色通道进行救治,最终确诊AIS并进行溶栓的21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急诊就诊,依照公用的三区四级就诊流程进行救治,最终确诊AIS并进行溶栓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流程的时效指标以及医护人员对两组不同AIS救治流程的满意度.结果:应用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专用急救绿色通道后,各关键环节用时明显缩短(均P<0.05),医护人员对各救治环节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均P<0.05). 结论:将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应用到AIS患者的救治中,建立多学科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加强了团队合作,有效提高了静脉溶栓各关键环节的时效性,缩短DNT,提升了患者的救治质量.
  • 摘要: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个自身消耗性疾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肠内营养营养由于自身的优越性,现已成为临床医生对其实施营养支持选择的共识,鼻肠管由于相对于经皮内镜下空肠置管及手术放置空肠管简单、方便、快捷,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护士在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经鼻肠管实施肠内营养中,仍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下面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经鼻肠管实施肠内营养安全护理做一综述,主要概括为防易位、防拔管、防堵管、防污染、防接错、防误吸.
  •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路径)与观察组(急诊护理路径),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系统、细致的急诊护理路径,能够全面提升抢救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对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谵妄的影响进行研究,为ICU谵妄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评估、筛选患者,纳入对照组300例,干预组292例,成立了由医生、呼吸治疗师、护士及康复医师组成的集束干预小组,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包括唤醒状态和呼吸同步、镇静和镇痛药物的应用观察与效果评估、谵妄的监测和评估、早期运动和锻炼、进一步人文关怀措施.结果:ICU谵妄的发生率降低,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得到规范,改善了危重患者的临床预后.结论:集束化干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ICU谵妄的发生,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疼痛的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实验组各30例,观察组按照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实施疼痛集束化护理策略.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睡眠时间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并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实验组疼痛(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干预疼痛,可以明显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舒适,提高护理质量,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气道管理方法对于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科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67例重度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并制定集束化气道管理方案,具体包括:气道评估及应急处理、窒息的发现及处理、体位管理、吸痰护理、声门下吸引、气道湿化、气囊管理、气管套管护理、气管切开部位护理、胸肺部护理、口腔护理、呼吸管路的管理、控制医疗环境感染.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32例未实施集束化气道管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35例实施集束化气道管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2天每日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PO2、PCO2、Lac)、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SaO2);评价两组患者第1周、第2周、第3周时痰液粘稠度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第1周,第2周,第3周痰培养阳性结果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中PH值、PO2、Lac值和SaO2值第6天、第9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PCO2值在第3天、第6天、第9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在第9天、第12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第1周、第2周、第3周痰液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第1周、第2周、第3周痰培养阳性结果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应用集束化气道管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氧合状态,改善吸入性损伤患者痰液粘稠度,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较好的个体化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方法. 方法:25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15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依照脊髓损伤平面不同进行个体化膀胱护理,包括饮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尿反射训练、间歇清洁导尿、心理护理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残余尿量(RUV)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结论:个体化膀胱护理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利于SCI患者尽早恢复自主排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家属参与式管理对降低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的作用.方法:选取消化内科16名病房护理人员为实施对象,在实施家属参与式管理前(2016年9月)护理患儿200例,实施家属参与式管理后(2016年10月)护理患儿220例,比较家属参与式管理在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操作家属的依从性和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家属参与式管理后,家属对护理操作的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护理风险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病房实行家属参与式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融洽护患关系,使护理操作家属的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大幅上升.
  • 摘要:目的:探讨家属参与式护理在预防ICU谵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3月ICU收治的17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4~6月ICU收治的19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住院期间接受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家属参与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谵妄发生情况、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家属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参与式护理对预防ICU患者发生谵妄及提升家属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效果.
  • 摘要:目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率,缩短院内等待时间.方法:通过建立院内卒中急救流程,包括经内科护士急诊预检分诊、通知神经内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快速评估、专人带领快速影像学检查、快速转运、急诊溶栓床单位准备.结果:建立院内脑卒中急救流程后,急性脑梗塞溶栓患者的溶栓率为5.08%,院内等待时间为55分钟.结论:科学的院内卒中急救流程,科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率,缩短院内等待时间.
  •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行为生活方式的影响,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心内科住院的26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并进行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健康教育,使其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诱发因素,提高生活质量. 结果: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出院三个月后电话回访七项指标,其中高钠饮食,高胆固醇饮食,吸烟,饮酒,情绪急躁,运动少6项均较实施健康教育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超重者体重下降不明显(P>0.05). 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对高血压病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快速康复外科(FTS)是将围手术期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整合在一起,将麻醉、护理和外科等学科的最新研究证据完美结合的概念,围手术期护理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中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一环.探讨围手术期护理人文关怀在快速康复理念中所起作用,并提出系统化的护理措施,以期患者更快康复,得到更优服务,获得更多满意. 方法:将开封市中心医院五福路院区骨三病区2016年1月~2016年6月住院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围手术期人文护理,分析人文护理在快速康复理念中所起作用,总结出系统化的护理措施. 结果:将人文关怀应用于骨科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成为了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助力.通过研究发现,人文关怀系统化的应用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加速患者康复,降低其住院费用,缩短其住院时间.
  •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管理模式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Superpaph(保留关节囊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实践效果. 方法:选取自2015年8月我科实施全程管理开始至2016年1月的46名行Superpaph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为实验组,选2015年2月—7月在我院行Superpaph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全程管理模式方法进行护理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部分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全程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可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合作,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开展系列健康教育,实行综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必要时给予药物,并对已经发生DVT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易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患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结论:护理综合干预措施对老年髋部周围骨折围手术期发生DVT能够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明显改善了患肢功能,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进而降低了医疗成本.
  • 摘要:目的:构建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患者害怕跌倒(Fear of Falling,FOF)的奥塔戈运动干预方案,实施并评价该方案在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害怕跌倒的干预效果. 方法: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干预组(40例).对照组接受预防FOF的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奥塔戈运动干预策略,主要为定期电话随访,并在此基础上接受六个月的奥塔戈运动.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跌倒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焦虑与抑郁、跌倒等观察指标的评价. 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跌倒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干预前水平和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出院后第1、3个月Barthel评分干预组同对照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21、P=0.000,P<0.05),出院后第6个月Barthel评分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78,P>0.05).抑郁和焦虑得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未出现跌倒,对照组出现4例跌倒,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奥塔戈运动的随访干预策略能够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抑郁和焦虑的发生,对降低跌倒发生风险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部位冰袋按压方法,减轻局部出血及水肿.方法: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两组按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按压时间10min,对照组按压时间20min,实验组按压时间明显缩短,两种按压方法均未出现渗血及出血情况.实验组出现的肿胀、疼痛感及舒适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冰袋按压法能够缩短按压时间,减轻局部水肿,减少疼痛,增加患者舒适感.
  • 摘要:目的:探讨适用于脑出血昏迷患者的胃管置入方法.方法:选择脑出血昏迷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3组患者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置入胃管.A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B组采用侧俯卧位置管法,C组采用喉镜直视下置管法.通过对3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置管时间的比较,探讨针对脑出血昏迷患者的合理的置管方法.结果:B组和C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和C组.B组的置管时间少于A组和C组.结论:侧俯卧位置管法的置管成功率高,能够缩短置管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适于脑出血昏迷患者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启用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在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本院急诊科2015年9月--2016年5月收治的发病4.5小时内的7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6月--12月收治发病4.5小时内的7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按照传统脑卒中救治分科诊疗的模式,研究组启用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滞留时间、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满意度、医生对护士的配合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滞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P<0.01);研究组患者启用绿色通道后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满意度、医生对护士的配合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的启用在救治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 摘要:目的:通过质性研究深入挖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使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的真实体验,为比较传统留置胃管与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的优缺点提供资料和信息,也为临床推广使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0例,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访谈并记录,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七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经洼田饮水试验评估,10例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情况为:吞咽障碍Ⅲ级2例,Ⅳ级5例,Ⅴ级3例.保留自尊,提高舒适度,改善吞咽功能,提高依从性,期望得到更多信息支持是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使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后的体验. 结论:传统的留置胃管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并发症,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作为一项新的技术,有效避免了传统留置胃管的弊端,应进一步在临床推广验证.
  • 摘要:目的:了解宁夏回族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资料问卷和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对宁夏吴忠市医院200例回族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200例回族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41.03±15.03)分,其中水平良好(得分指标≥80%)46例,占23.00%;水平中等(得分指标40%~80%)103例,占51.50%;水平差(得分指标≤40%)51例,占25.50%,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中得分较低条目为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特殊饮食.回族糖尿病自我管理总评分与文化程度、是否患有糖尿病并发症有相关性(P<0.05)。 结论:目前宁夏回族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其中文化程度、是否患有糖尿病并发症为影响总评分的主要因素.
  • 摘要: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的自觉健康状况、用药知识及用药行为现状,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山西省定襄县71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自觉健康状况、用药知识及用药行为现状为.原始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录入与分析. 结果:这组人群对安全用药方面认识方面存在不足.在被调查的71名老年人中,36.8%患有一种慢性病,63.2%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用药的种类也比较多.并且71名老年人中98.6%的出现过不良反应.只有1.4%没有出现过不良反应.而解决的方式是57.7%的人采取自行停药.并且在农村老年居民中常见的前几位的常见疾病为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糖尿病、风湿、肾脏疾病、气管炎. 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状况比较好,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良用药行为,而且对于用药知识的了解上非常欠缺的.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品管圈管理在降低高危病人压疮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品管圈管理在降低高危病人压疮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溯合格研究、主题相关研究和综述的参考文献.2名评价者独立检索、筛查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交叉核对后,用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 结果:共检索文献1091篇,最终纳入8项研究,共1563例病人.干预组病人降低了压疮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病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36,95%CI(0.27,0.49),p=0.48>0.05]. 结论:对高危病人实施品管圈管理优于常规护理措施,但由于纳入文献研究总体质量不高,有待临床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率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品质管理工具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达到安全转运的目的.统计改进前后院内转运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结果: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21.70%,降低至实施后的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提高了圈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了急诊科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 摘要:目的:通过品管圈小组活动,降低肿瘤患者癌性爆发痛的发生率.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降低癌性爆发痛的发生率作为活动主题,组织开展小组活动,按照活动十步骤展开实施,应用多活动手法,针对引起癌性爆发痛的原因进行根因分析,找出末端真因,进行真因验证,将最终真因通过PDCA的方式,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改善措施,比较活动前后癌性爆发痛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 结果:肿瘤患者癌性爆发痛发生率由活动前60.7%下降至20.5%(P<0.05)改善效果明显,提高癌痛患者生存质量.通过圈活动使圈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改进意识等方面都得到明显提高(P<0.05). 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癌性爆发痛的发生率,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 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建立围手术期疼痛护理管理体系,制订及实施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流程.结果:实施疼痛护理管理后,提高了护士疼痛知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P<0.05),降低了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缩短了首次下地时间和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90°所需时间(P<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实施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能够提升疼痛护理水平、患者的疼痛控制质量及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 摘要:目的:应用循证护理作用于人工气道患者难置胃管的实践,从而探讨人工气道患者难置胃管应用自制导引器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采用循证护理,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评价人工气道患者难置胃管应用自制导引器的证据,选择2016.4~2016.10建立人工气道难置胃管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喉镜直视下自制导引器置入胃管,查找临床证据,制定并实施护理方案.回顾性分析2015.8~2016.1难置胃管采用喉镜直视下直接置胃管的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 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缩短了置管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循证护理有效地对建立人工气道难置胃管患者应用自制导引器提供了依据,提高了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 摘要:目的:调查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泌乳启动延迟(DOL)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GDM产妇的DOL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9月在南京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产检确诊为GDM的孕妇300例,随访记录泌乳启动时间并进行DOL评价,同时记录其人口学特征、孕产史、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等,然后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产妇发生DOL的危险因素. 结果:最终纳入分析284例GDM产妇,其DOL发生率为33.8%.单因素分析发现,产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是否复查血糖与DOL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35岁、初产、OGTT后未复查血糖是DOL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67(95%CI1.061~4.843)、3.261(95%CI1.719~6.186)、3.666(95%CI1.751~7.674). 结论:对高龄、初产、OGTT后未复查血糖的GDM产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早期的母乳喂养支持,预防DOL的发生.
  • 摘要:目的:通淋巴水肿护理专科门诊的建立与规范化管理,提高乳腺癌术后病人的患肢护理质量. 方法:通过对专科诊室进行合理设置、人员准备,设立规范的诊疗流程及工作职责,明确诊疗过程中服务对象、确定门诊职责范围,不仅可以提升专业护理能力,大大加快了专科护理内涵建设. 结果:实施一年来,患者至门诊就诊并接受治疗96人次,护士进行现场肿胀评估103人次,咨询宣教348人次,对兄弟科室进行现场会诊指导和理论授课20余次.实施综合消肿治疗有效率达99.902%,患者对门诊护理工作满意度100%. 结论:乳腺专科淋巴护理门诊提供了专科护士职业发展环境,通过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期的患肢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淋巴水肿相关并发症,令患者收益.
  • 摘要:目的:分析三联护理模式在中年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自2016年1月起开始采用三联护理模式对中年脑卒中患者实施肩手综合征预防性护理实践,选择实施前(2015年4至12月)和实施后(2016年1至9月)收治于我院的脑卒中中年急诊入院病例各55例做为研究对象,对两组干预后的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试验组脑卒中中年观察病例干预后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Ⅱ期和Ⅲ期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类观察对象,生活满意度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三联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肩手综合征预防性护理实践,可显著降低脑卒中中年患者发生肩手综合征的风险和程度,提高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了解社区绝经后女性补钙现状,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补钙认知的因素,为指导绝经后女性掌握科学合理的补钙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研究者于2014年6月前往黑龙江省安达市,采用自制问卷,分层随机抽取150名社区绝经后女性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45.1%(64人)的绝经后女性选择单纯的通过补钙药物或保健品进行补钙,且其中超过半数的女性对补钙药物或保健品的服用量和服用时间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此外,调查对象补钙认知维度得分为(4.64±1.969),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月收入、学历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结论:社区绝经后女性对补钙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较差,社区内应定期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满足其健康保健的相关需求.
  • 摘要:目的:调查神经外科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总结对策.方法:采用隐蔽式观察法调查神经外科ICU53名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分析总结影响神经外科ICU医务人员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对策.结果:神经外科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68.5%,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有认知不足、工作繁忙、消毒剂对手刺激强、监督力度不够等.结论:神经外科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亟待提高,科室应加强管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用多种干预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 摘要:目的:制定神经外科加速康复护理优化措施,探讨其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中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参照其他科的加速康复护理流程,结合神经外科特点,制定了其加速康复护理优化措施.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50例开颅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50例开颅手术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制定的加速康复护理优化措施进行护理.比较术后早期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尿管时间、停止输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KPS(功能状态)及住院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采用制定加速康复护理优化措施后,在早期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KPS、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制定的加速康复护理优化措施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例,分别于舒适护理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发放自我管理行为问卷,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3个月后,患者自我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心理健康指数、生活质量指数和躯体健康指数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总结术中唤醒联合DTI导航指导下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术中的监测项目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28例实施术中唤醒联合DTI导航指导下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中多项监测,包括BIS监测、体温监测、神经系统监测、多普勒血管超声探测、神经导航联合DTI影像技术监测定位、B超影像监测定位,同时加强监测项目的护理.结果:28例患者在术中均能准确地完成动作、并且无突发情况发生;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患者对手术情况反馈良好.结论:术中唤醒联合DTI导航指导下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对护理配合要求较高,护理质量可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患者痛苦,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注射胰岛素规范性的影响. 方法:将102例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对入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首日教育和基线数据采集,在随后的12周通过短信和电话的形式追踪FPG和胰岛素剂量数据,并结合“患者教育会”和“名医热线”对患者进行及时规范的胰岛素自我注射健康教育指导和血糖控制管理,同时通过信息平台自动预警系统语音和短信等及时提醒患者及家属,指导定时注射.随访观察3月,比较患者在管理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实施移动医疗管理前后患者对胰岛素相关知识完全掌握率从21.95%上升到84.15%,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明显更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从8.57±2.68下降到6.68±1.73、糖化血红蛋白从8.07±1.71下降到6.77±1.04、体重从64.49±9.65下降到61.72±10.58,BMI从23.97±2.79下降到23.22±2.24,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我注射胰岛素操作各项考评分都有所提高;患者总满意度95.08%. 结论:实施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对自我注射胰岛素的准确性、规范性都有所提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切实可行、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肺炎患者应用体外氧合膜肺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护理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27例患者(RICU10例综合ICU6例SICU6例PICU5例)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症肺炎患者应用ECMO,同时采取全程有效的的评估,启动精英医护团队,加上强ICU环境管理及各项生命体征监测等.结果:患者住院12-42天,经ECMO治疗平均7.5天,治愈15例,死亡11例,家属中途放弃1例.结论:合理的评估,严密的监测,有效的预防并发症是ECMO治疗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提高24小时尿标本采集达标率. 方法:24小时尿标本采集达标率(%)=单位时间符合要求的24小时尿标本数/单位时间采集24小时尿标本总数×100%,标本采集达标是指符合检测项目的所有采集要求(留尿时段、添加防腐剂、记录尿量、混悬液/沉渣、采样容器).2016年3月~4月查检36例180项,达标率为61.1%(22/36),存在问题45项.应用柏拉图确定主要问题为尿量缺失、留尿时段不当和采样性状不准确.应用鱼骨图进行要因分析,现场验证并讨论选择真因为缺少合适的留尿容器、防腐剂不易添加和护士全程参与度低.经过现况分析,将目标值设定为24小时尿标本采集达标率=现况达标率+(现况未达标率×改善重点×组员能力)=61.1%+(38.9%×90%×80%)=89.11%,经修订为85%.通过查阅近6年文献,该主题相关质量改善聚焦于加强护士培训、制订宣教材料、规范流程、提高护士参与度等方面.另有文献表明,在保存于室温、不加防腐剂的情况下,不同蛋白浓度且含不同细菌数的尿液蛋白浓度测定值可稳定保持24h,用于24h尿蛋白定量检测的标本可以不加入防腐剂;常温保存尿液是24h尿蛋白定量测定的安全、简便、可靠的方法.通过矩阵分析确定改善措施为简化采集方法、加强护士培训、制订宣教资料、完善质控内容和改进相关工具,并进行实施. 结果:2016年9月查检60例240项,标本采集达标率由61.1%(22/36)上升为86.67%(52/60),主要问题减少为尿量缺失和采样性状不准确;平均指导时间由10min减少为5min;设计改良式储尿器并参加创新大赛. 结论:本质量改善专案使24小时尿标本采集达标率得到有效提高.
  •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指导,通过提高老年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依从性,促进关节恢复的状态,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方法:纳入78例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入院先后分为提高组和对照组,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干预方法,通过为期2轮循环,提高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于术前和干预后分别测定患者的髋膝关节功能状态和早期活动依从性问卷得分,并统计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结果:提高组早期活动依从性高于对照组(84.72%vs68.06%),髋膝关节功能状态得分高于对照组(髋79.44±9.12vs68.52±10.30,P<0.01,膝87.20±8.65vs78.18±9.22,P<0.0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vs14.63%,P<0.05). 结论:行动研究指导能够有效提高老年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进一步改善关节功能恢复状态,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究同伴支持对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和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南京市某三甲医院技术支持的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社区作为研究社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68例.对照组给予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同伴支持.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心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组间比较试验组焦虑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自身前后比较试验组焦虑得分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得分和心功能情况无明显改善(P>0.05). 结论:同伴支持短期干预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情绪,未能缓解其抑郁情绪及心功能状况,长远效果有待进一步实证.
  • 摘要:目的:探讨团体心身干预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同步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5例.对照组于同步放化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参加为期7周的团体心身干预,活动内容包括冥想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歌唱疗法、运动疗法、家庭作业疗法.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价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结果:干预结束后,对照组、干预组分别脱落4、3例.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领域及各症状领域、单一领域、功能领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健康状况总分、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疲乏、恶心呕吐、失眠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进行团体心身干预,可以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缓解疲乏、恶心呕吐症状,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微信在提高出院后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中的实践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2月在扬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入住的92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对照组45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随访的基础上建立微信群“502 之家”,并根据主要功能障碍分组建立“肢体康复”、“关注吞咽”群、“言语康复”3个小微信群,采用微信群推送、群聊、私聊等进行延续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 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结果: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ankin 评分均较出院前降低,ADL 评分均较出院前提高(P<0.01).观察组患者的改良Rankin 评分ADL 评分及安全用药、饮食、生活起居、康复锻炼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微信随访能降低机体功能障碍程度,提高出院后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 摘要:目的:手机微信健康教育在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6例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宣传形式,以口头宣教为主,配合有宣传册、病区宣传墙进行健康教育,并且住院时给予入院时、术前、术后健康指导及、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组除对照组的健康教育方法外,增加了责护组长根据病情适时发送手机微信的宣教方式. 结果:观察组遵医行为如主动咨询、定期复诊、按时化疗、遵循饮食优于对照组(2分别为30.48;20.58;97.11;47.06,均P<0.01);知识知晓率、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护士对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5.10%;97.10%;93.20%,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 结论:手机微信的形式对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知识知晓率、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微信视频随访在出院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8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随访方式,实验组在常规随访基础上进行微信视频随访.利用Brunnstrom分级评定和Fugl-meyer评分,搜集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的肢体功能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经过6个月的随访后,实验组患者在Brunnstrom分级评定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肢:χ2=3.7814,P<0.05)、(手:χ2=4.7832,P<0.05)、(下肢:χ2=8.3416,P<0.05);在Fugl-meyer评分方面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13,P<0.05). 结论:微信视频随访为出院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训练提供了正确的训练手法和训练进程,其生动形象的视频随访方式实现了个性化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训练有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微信信息化平台医护患三者同步在结直肠息肉日间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300例消化内科择期行结直肠息肉手术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的护理和口头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微信护理小组成员利用微信对其进行术前充分肠道准备、术中配合、出院视频宣教、跟踪随访、在线解答疑惑等延续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肠道准备情况、围术期满意率等情况. 结果:观察组病人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道准备清洁效果明显优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微信平台医护同步的干预能有效提高肠道准备率,降低日间手术病人术前焦虑情绪,通过优化围术期流程服务来提高患者满意度.
  • 摘要:目的:针量相对薄弱,医院专科护士使用管理经验不足、资格认证制度未完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不清晰等方面的现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方法:文献检索法、分类法;实地调研法等;结果:厘清了专科护士的概念及分类、全面梳理了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专科护士培养和使用模式科学方法和具体途径;结论:研究认为应根据我国护士队伍学历结构现状,制定分级分层培训方案,实现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和临床护理专家培养“双轨合一”,实施专科护士专职化岗位管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专科护士使用与管理制度,提高专科护士福利待遇.
  • 摘要:目的:探讨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对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肝胆外科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护理情况,并根据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无痛病房管理模式进行疼痛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采用VAS视觉评分对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情况进行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肠道蠕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行肝癌手术的患者可应用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型疼痛护理,可快速改善患者疼痛情况,帮助患者早期下床,患者感受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进行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心功能(LVEF)、生活质量、焦虑情绪、危险因素(BG、TC、TG、HDL、LDL)的影响. 方法:将70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护理常规,实验组实施护理常规+系统心脏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LVEF)、生活质量、焦虑情绪、危险因素(BG、TC、TG、HDL、LDL)等指标.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心功能、生活质量、焦虑情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BG、TC、TG、HDL、LDL)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患者的心功能、生活质量、焦虑情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BG、TC、TG、HDL、LDL)与干预前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系统心脏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增加体力活动能力,控制危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焦虑.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找出消化道肿瘤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对有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方法:采取前瞻性观察研究的方法,纳入2014年2月-2015年7月的肿瘤患者191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和置管资料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之间的关系.得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191例患者共发生38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3.06%)其中,胰腺癌、KPS评分、PN、每月导管使用天数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葡萄球菌是CVAP-BSI的主要致病菌群. 结论: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中,胰腺癌,置管天数,患者活动状态,管道是否输注了营养液被认为是CVAP-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 摘要:目的:构建科学、实用的小儿外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小儿外科的护士选拔、岗位管理、人员培训等提供依据;同时帮助小儿外科护士了解岗位需求、自身优势与不足、以及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方向. 方法:通过文献检索,采用内容分析法提取影响因素的关键指标,概念分析法确定研究概念的内涵.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对湖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护士、小儿外科医生、患儿及家属进行访谈,拟定初步草案.通过专家咨询,建立胜任力评价体系. 结果:构建小儿外科护士胜任力评价体系,体系包含知识、能力、技能、其他4个一级要素,32个二级要素.在知识方面,得分最高的是专科知识,在能力方面得分最高的是沟通交流能力,在技能方面得分最高的是穿刺技能,在其他方面得分最高的是工作态度. 结论:小儿外科护士培训的重点是专科知识、穿刺技能及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应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
  • 摘要:目的:对AD患者的照护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干预,以缓解AD照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正确指导其应对现代各种紧张因素,促进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减少或减轻AD照护人员抑郁症的发生,提高AD照护人员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健康,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方法:选择既往在我院就诊并符合AD诊断标准的AD患者照护人员80例进行SCL-90、SDS、LES、HADM四个量表评估,通过分值筛选出抑郁症组1、2、3,将上述抑郁症组病例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实验组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治疗,包括基础性干预、专题性干预和短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SCL-90、SDS、LES、HADM四个量表的测试,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更低(P<0.05),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系统的心理干预明显有利于改善和缓解患者的病情,并规避患者的负性情绪. 结论:对AD患者的照护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干预,有利于减轻和避免抑郁症的发生.系统的心理干预治疗,包括基础性干预、专题性干预和短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是可操作性的心理干预措施,甚至可延伸至家庭及社区.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96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抑郁的早期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出院时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为(7.3±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早期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者抑郁程度,利于疾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管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健康行为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6~12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PCI术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对实施延续性护理管理前、管理后6个月和12个月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由实施延续性护理管理前的98.65±22.33分提升到管理后的132.81±15.71分,患者在不良嗜好、症状管理、疾病知识及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行为得分由管理前的99.57±17.31分提升到管理后的147.04±17.26分,患者的健康行为由“一般”转为“良好”;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健康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204,P<0.05). 结论:延续性护理管理可提高PCI术后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健康行为,从而提高患者的带病生存质量.
  • 摘要:本文记录1名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后合并多脏器衰竭患者,需经同侧肢体置入PICC行药物治疗.在置管及带管过程中,为了预防穿刺点出血、渗液、导管头端位置异常、静脉炎、VTE等并发症,一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MDT团队通力合作,就患者是否存在置管禁忌、肢体的选择、置入长度的预估、导管头端位置的判断、预防并发症措施的选择、个体化护理方案的制定等给予了指导性意见.使患者带管期间未发生任何导管相关并发症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在降低TURP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 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1月行TURP的60例前列腺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将2015年2月~2015年8月行TURP的60例前列腺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采取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下肢肿胀和疼痛、肺栓塞发生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下肢DVT、下肢肿胀及疼痛、肺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避免了护士因医学知识和工作能力差异而影响医疗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住院时间、降低了TURP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移动式康复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锻炼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2月脊髓损伤FrankelA级住院患者共计50名,术前采用传统方式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术后则在患者床旁通过投影播放个性化康复训练视频,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指导,采取脊髓损伤评估方法对脊髓损伤转归进行评价,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结果:5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28名(占总人数56%),女性患者22名(占总人数44%),2名男性患者及1名女性患者未进行治疗自动出院,剩余47名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降低(P<0.05),康复训练依从性评分明显升高(P<0.05). 结论:移动式康复宣教方法直观易懂,适用于各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脊髓损伤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为脊髓休克期过后的康复训练打下基础,并有效降低术前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机率,有效消除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在治疗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加强患者对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状态的认识,有效降低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状态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的120例明确诊断为乙型肝炎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正常服用护肝药的同时采用健康教育以及多项护理干预等,对照组按照医嘱正常服用护肝药,研究周期为2周,采取两独立样本t试验的统计学方法. 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患者的SCL-90得分要低,心理健康程度更高,经统计学分析,2组之间的各条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 结论: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状态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状态水平,在临床应用中,应值得应用和推广.
  • 摘要:目的: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为临床护理管理者和临床执行者评价该阶段患者的中医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医疗质量三维理论,运用Delphi法,确立各级指标的结构、内涵及其权重,构建评价体系.结果: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构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并确立了各级指标的权重.结论: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得出了一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为评价该阶段中医护理质量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评价集束化护理在预防精神科患者约束保护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将2015年1月1日至6月30日实施约束保措施的精神科患者作为对照组(214例)进行历史回顾,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实施约束保措施的精神科患者作为观察组(212例).采用集束化护理对观察组进行干预.结果:对照组中15例发生约束并发症,发生率为9.3%;观察组中6例发生约束并发症,发生率为2.8%;两组患者约束保护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精神科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精神科患者约束保护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研究园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症状、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2016年3月至10月的住院抑郁症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园艺疗法.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比较两组患者试验前后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试验前两组患者HRSD、SDSS、GQOLI-74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第4周末,对照组与试验组的HRSD得分分别为15.22±4.40、14.72±4.64,P>0.05,SDSS得分分别为12.85±1.43、9.9±1.67,P<0.05,GQOLI-74得分分别为156.60±18.78、170.22±21.31,P<0.05;试验第8周末,对照组与实验组的HRSD的得分分别为7.69±2.78、6.60±2.42,P<0.05,SDSS得分分别为10.55±1.25、7.94±1.32,P<0.01,GQOLI-74得分分别为172.12±18.71、192.54±15.60,P<0.01. 结论:园艺疗法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护理领域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培训的新模式.方法:采取基于高级实践护士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导师制形式,对粤港联合培养的11名老年专科护士学员,按照三种角色体验:责任护士、专科护士、住院总护士及各种角色的实践要求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结果:增强了学员对高级护理实践的正确理解和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了患者临床问题,增加患者正向结局,具备开展老年专科高级护理实践的临床核心能力要求,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水平.结论:老年护理领域专科护士高级护理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提高老年专科护士的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出实施精细护理的老年护理人才.
  • 摘要:目的:通过穴位揉药联合功能锻炼,观察颌痹患者疼痛、张口困难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颌痹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者)99例,按单、双号入院日期分组,单号为对照组(49例),双号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用展筋丹在患侧阿是穴、下关、听会、听宫、翳风穴;颞颌关节缝隙及咬肌起止点揉药,揉药前、后在颞颌关节处及咬肌区域,热疗15分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操作者双手轻轻按压患者双侧颞颌关节及咬肌区域,向面部中心方向,练习张嘴、闭口功能锻炼.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张口度明显增加,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展筋丹揉药联合功能锻炼,在颌痹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肾移植相关健康素养的现状,并分析肾移植术后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方法:2016年8月-12月,采用自行编制的健康素养量表对长沙市三所拥有移植资质的三甲医院住院及门诊随访的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63份.在163名患者中,健康素养的平均得分为(53.33±7.31)分.对肾移植相关词汇认知度显示,仅有35名(21.5%)患者不认识的肾移植相关词汇为10个以下.在所有词汇中,不被认知排名前十的词汇分别是:雷帕霉素(西罗莫司)、谷浓度、血管性疾病、不依从、延迟恢复、敏感性、器官获取、甘油三酯、环孢素和病理检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移植肾等待时间以及移植术后时间对肾移植相关健康素养有影响. 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整体不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移植肾等待时间越长以及移植术后时间越短,患者移植相关性健康素养水平越高.
  • 摘要:目的:探讨知信行理论模式在手术室压疮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从知识、信念与行为三方面对我院136名在职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为期6个月的术中压疮知识与防范行为培训,培训方法包括讨论培训、现场演示、讲座培训、发放宣传材料等.比较培训前后手术室护士压疮风险管理能力及术中压疮发生情况.结果:培训后手术室护士压疮风险管理能力评分显著提高(P<0.01),及术中压疮发生情况明显降低(P<0.038).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运用知信行理论模式能提高手术室压疮风险管理能力和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调查和分析中国湖南省ICU学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湖南ICU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省141家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的ICU进行调查. 结果:①ICU规模及人员配置情况:湖南省二级医院ICU床位数/总床位达标率为11.8%、ICU床位使用率达标率为30.3%、医生/床位达标率为0、护士/床位达标率为0;三级医院ICU床位数/总床位达标率为21.5%、ICU床位使用率达标率为53.8%、医生/床位达标率为1.5%、护士/床位达标率为3.1%.二级医院主任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达标率42.1%,护士长主管以上职称达标率为51.3%,医生及护士受培训达标率分别为36.8%及42.1%;三级医院主任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达标率90.8%,护士长主管以上职称达标率为93.8%,医生及护士受培训达标率分别为95.3%及98.4%.护士大专以上学历二级医院达标率为67.1%,三级医院达标率为100%.②ICU设备、设施、制度等符合医院感染要求情况:二级医院ICU在三区独立、空气净化系统、配备单间病房、配备感应式洗手装置、双通道管理、快速手消毒液配置率、限制家属探视制度方面达标率分别为51.3%,39.5%、61.8%、40.8%、64.5%、100%、90.8%;三级医院ICU在三区独立、空气净化系统、配备单间病房、配备感应式洗手装置、双通道管理、快速手消毒液配置率、限制家属探视制度方面达标率分别为88.7%,86.2%、96.9%、88.7%、100%、100%、100%.③基本设备: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简易呼吸气囊、微量泵、防压疮床垫控温仪与床位数比值,二级医院符合率分别为100%、69.7%、88.2%、89.5%、93.4%、8.4%,三级医院符合率分别为100%、92.3%、100%、100%、100%、20%.④特殊仪器设备配置情况:血气分析机、床旁X线机、床旁B超、纤维支气管镜、床旁持续性血液净化机、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抢救车、血流动力学检查、心电图机、血流动力氧代谢监测设备、肠内营养输注泵、除颤仪等特殊设备配置情况二级医院达标率分别为78.9%、30.2%、34.2%、51.3%、64.4%、92.1%、100%、51.3%、50.0%、82.5%、100%、92.1%;三级医院达标率分别为98.4%、78.4%、92.3%、95.3%、100%、100%、100%、100%、89.2%、100%、100%、100%.⑤ICU技术开展情况:持续性心电监测技术、SpO2、持续性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持续性有创血压监测技术、电除颤/复律技术、机械通气技术、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独立完成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独立完成气管插管、独立开展纤支镜检查、连续性血液净化、独立开展连续性血液净化、床边临时起搏技术、心输出量检测技术、全静脉营养、危重程度评分、镇静药物使用、镇静药物使用评分、亚低温设施技术、床旁超声技术、BIS检测技术等ICU技术开展率,二级医院分别为:100%、100%、100%、27.6%、92.1%、100%、90.7%、84.2%、81.5%、76.3%、23.6%、15.8%、3.9%、7.8%、90.7%、100%、100%、44.7%、84.2%、51.3%、0;三级医院分别为:100%、100%、100%、96.9%、100%、100%、100%、100%、100%、96.9%、89.2%、69.2%、26.1%、73.8%、100%、100%、100%、89.2%、96.9%、98.5%、9.5%. 结论:湖南省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在二级医院ICU与《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ICU建设要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二级医院ICU各方面达标率存在较大的差距,亟待加强ICU专科建设、进一步推动我省ICU的持续健康发展、稳步提高我省危重病救治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疼痛及功能活动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在骨科常规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对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患者护理依从性、髋关节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第5天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干预后观察组的护理依从性(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93.3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4天、第4周的患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干预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术后换髋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的换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护理依从性,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摘要:目的:我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学重点专科“十二五”培训项目单位,为了进一步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建设工作取得切实成效,我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梳理、验证,逐步建立科学实用、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以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提高中医护理临床疗效,增强专科可持续发展能力. 方法:在全院范围内选定可以进行中医护理方案验证的17个临床科室,遴选实施人员,成立实施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集体培训,制定月计划,安排成员定时到科室检查,收集相关意见,定期召开会议反馈,总结实施经验. 结果:在实施的411例患者中,91.24%的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73.47%的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满意;实施人员中,62.77%的人认为该方案实用性为较强和强. 结论:通过在全院遴选的17个优质科室开展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梳理、验证,逐步建立科学实用、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增强了中医护理临床疗效,进而提大大提高患者对中医护理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了解近5年我国关于社区护理模式的文献,对目前社区护理的形式及文献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收录的我国学者文献,检索时间在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并对我国社区护理模式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近5年来,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以慢性病管理为主的社区护理模式,研究人群占60%.研究内容以国内应用型研究(35.2%)和借鉴外国模式开展应用型研究(11.2%)为主,其中以社区-医院-家庭模式为主,团队护理模式占18.3%;其中基金资助32篇,占45%;文献来源机构呈现一定的集中趋势. 结论:未来需加大在社区开展本土化领域的研究,以团队为主导地位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
  • 摘要:目的:探讨6S管理模式在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和意义. 方法:从2016年7月1日开始实施6S管理模式,试运行期为6个月.实施前后均随机选取500例本院门诊患者进行调查,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满意度,并统计实施前后半年内医院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和投诉发生情况. 结果:(1)对比可见,实施6S管理模式前后,医院护理差错事件从10件减为1件,实施前半年内护理纠纷事件为5件,投诉2次,实施后均未见护理纠纷和投诉事件,X2分别为4.428、3.241、3.011,P<0.05,差异显著.(2)6S管理模式应用后,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后满意者480例(96.0%),远远高于实施前362例(72.4%),一般和不满意者均为10例(2.0%),显著低于实施前的50例(10.0%)、88例(17.6%),X2分别为3.548、4.085、12.91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率为98.0%,亦明显高于实施前82.4%,X2=4.092,P<0.05. 结论:6S管理模式应用于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有效地降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保障了护理安全,值得临床借鉴.
  • 摘要:目的:探讨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交接班中运用的效果. 方法:以沟通工具ISBAR内涵为核心,利用循证医学的理念,通过查询文献、筛查有效证据、设计ISBAR标准化沟通模板,收集使用前后观察对象的相关数据:试用1月后科室医护人员对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看法、3个月前后危重患者对护士床旁交接班满意度调查、观察护士晨交接班涉及内容完整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责任护士履职率及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 结果:医护人员对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评价、危重患者满意度、交接内容完整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责任护士履职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有所提高,但低于常模(p=0.059). 结论: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能明显提高医生及患者对护士交接班的满意度,能有效改善交接班的完整性及降低护理服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责任护士履职率及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能明显激发护士团队工作热情及创新思维,提高团队的护理服务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现况-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对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效果. 方法:组织开展标准化沟通模式培训,针对不同临床科室专科特点设计个体化的标准化沟通模式并应用于临床,观察实施前后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变化,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及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MMSS)、医护合作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比较实施前后的得分结果. 结果:运用标准化沟通模式后,全院900名临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各维度得分、总均分,医护满意度得分与实施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年龄、职称、工作年限、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对总分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的运用提高了临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既有助于保障临床护理安全和提高医护满意度,也能体现护理工作的核心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创建肿瘤专科化临床护理示范病区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在肿瘤内科创建专科化临床护理示范病区,优化临床护理路径,建立单病种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专科护理质量指标,提高专项护理质量,制定专科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促进护理技术操作的同质化.结果: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护理质量,疼痛、心理、化疗、静疗各项专科质量指标均有提升,提高了护理人员专科技能操作水平.结论:创建肿瘤专科化临床护理示范病区对提升专科护理质量有重大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弹性排班模式结合层级搭配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 方法:对于以前传统分段式的排班模式进行重新改革,实施弹性排班模式,护士分层级管理,落实责任制,调动护士的积极性,重建各班的职责和各层级的任务要求,并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工作. 结果:开展弹性排班改革后,护士的交接班制度更加规范,护士的休息时间增加.患者熟悉护士,满足了患者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护士对患者的情况也能充分掌握,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护患关系明显亲近,护患满意度均有所提高(P<0.05). 结论:弹性排班模式结合层级搭配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明显,有效的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需要.护士责任到个人,使自己定位明确,发挥层级功能,护士的能力和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优质化护理服务.
  • 摘要:目的:分享与探讨多院区框架下护理同品质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通过优化护理管理构架,通过采用统一的护理管理制度及质控标准,统筹安排院区间人员的调动和培训,以及借助于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手段,实现院区间同品质管理.结果:分院区在“以病人为中心”和“护理管理”两大类质量指标方面,均优于主院区(P<0.01,P<0.001),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院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1).结论:在一体化管理模式下,通过优化分院区护理管理构架,借助于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可有效促进院区间的同品质发展.
  • 摘要:目的:建立完善、科学的薪酬分配机制,将非收费性医嘱纳入护理工作量测算,使护士绩效分配更加公正、公平、合理.方法: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汇总各科室共性和专科非收费性医嘱项目,与收费性医嘱一并统计分析.根据护士操作的技术难度、风险程度、人工耗时、脏累强度、传染性等因素进行工作量点值的比定赋分.与信息科、审计科共同研发工作量测算程序,通过医院HIS系统进行准确统计,作为病房护士工作量绩效的客观依据.结果:非收费性医嘱纳入工作量点值测定后,护士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夯实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载体.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