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呼和浩特
  • 出版时间: 2011-07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RZWQM整合了土壤-作物-大气系统内的基本过程和大量试验结果,是优化农业管理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要介绍了RZWQM模型的研究过程、模拟过程以及模型模拟所需最少数据;从五个方面总结了RZWQM模型的模拟效果和最新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ZWQM是评价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作物系统影响的有力工具。
  • 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节约农村能源,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泰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入手,分析和探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 摘要:我国水土流失区主要生态灾害有洪涝灾害、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及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其主要对策是充分发挥生态修复的作用,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生态灾害的克星,通过治理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多样性增加了,泥沙减少了,基本农田面积增加了,土地退化得到遏制,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灾害减少。
  • 摘要:为探索我国热带区域大量存在的农业废弃物木薯渣的利用途径及降低黄粉虫养殖成本而进行本研究。研究分两期进行,第一期设11个处理,探索不同方法发酵的木薯渣及其在麦麸中添加比例对黄粉虫高龄幼虫的养殖效果;第二期研究以第一期研究结果为依据,对第一期实验中筛选出的2个最优处理进一步细化比较:A(完全麦麸)、B (50%麦麸+50%自然发酵木薯渣),C(60%麦麸+40%自然发酵木薯渣)、D(70%麦麸+30%自然发酵木薯渣)、E(80%麦麸+20%自然发酵木薯渣)、各处理以相等重量的西瓜皮作为青饲料补充水分。结果表明,纯木薯渣养殖黄粉虫高龄幼虫效果差,与麦麸混配养殖黄粉虫高龄幼虫的最大混配比例不应大于0.4∶0.6。
  • 摘要:结合沈阳市畜禽养殖量数据,采用各类畜禽粪便及其污染物的排泄系数,估算出了沈阳畜禽粪排放总量、污染物流失量。结果显示,沈阳市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便数量巨大,沈阳畜禽粪便年产生量已达2 011.75万t,畜禽粪尿产生的BOD5、CODcr、NH3-N、TP、TN分别为52.26万t、59.58万t、12.92万t、5.68万t、13万t,畜禽养殖业的粪尿的排放量是工业废弃物的3倍,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化利用的对策。
  • 摘要:本文提出并剖析家畜粪便社会属性的概念,为有效扭转我国家畜粪便治理的困局、建立家畜粪便管理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当前家畜粪便社会属性突出表现为量大集中,这主要是受畜牧业功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政策等发展变化的综合影响所致。新时期家畜粪便量大集中、种养隔离、治理没保障,从而从资源沦为废物,引发的问题在社会层面表现日益明显,导致‘发达地区消费、欠发达地区养殖’的趋势;发达地区对畜产品的需求加重了欠发达地区资源与环境压力,加重了欠发达地区政府的环保、疫情处理、财政等压力。畜牧业“民生”功能日益明显,单由业主一方来承担解决家畜粪便问题,显得单薄、保障性差,也不合理。深刻认识家畜粪便的社会属性,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我国家畜粪便创新性管理,有助于发挥家畜废物管理技术的作用,推动畜牧业现代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和谐发展。
  • 摘要:倒伏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加收获困难和成本。近地层大气中迅速上升的臭氧(O3)浓度使作物生长受抑产量降低,但对抗倒性的影响不清楚。本文利用FACE(Free Air gas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试验特有的空间优势,依托位于中国扬州的稻田臭氧FACE 系统平台,以武运粳21 为供试品种,设置正常(即大气背景浓度)和高浓度O3 (比大气背景浓度高约25%),定量研究地表O3浓度升高对粳型水稻抗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O3对水稻抽穗期、抽穗后20 d和成熟期茎杆倒5、倒4和倒3 节间的倒伏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臭氧胁迫对水稻抽穗和抽穗后 20 d 基部节间的抗折力和弯曲力矩无显著影响,但使成熟期基部节间弯曲力矩和抗折力均下降;高浓度O3对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 倒5、倒4、倒3和倒2和倒1 节间的粗度和单位长度干重均无显著影响,但使成熟期倒5 节间的粗度以及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显著或极显著下降;进一步研究表明,高浓度O3 使成熟期各节间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一致下降,降幅多达显著水平。以上数据表明,臭氧胁迫对常规水稻武运粳21 结实前、中期基部节间的抗折力和弯曲力矩没有影响,但使结实后期基部节间的弯曲力矩(穗重减轻所致)和抗折力降低(节间充实不良所致),两者对茎杆抗倒能力的影响相互抵消,因此未来高浓度臭氧环境下武运粳21的倒伏风险不会增加。
  • 摘要:为了探明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植物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选择石英砂、褐潮土、红壤作为生长基质研究了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对大白菜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幼苗芽长、主根长、侧根数、单株鲜重及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3 种抗生素均设了6个浓度梯度,处理浓度分别为:0、10、25、50、100 μg·mL-1、250 μg·mL-1。研究结果表明:(1)在3 种培养基质中,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加,大白菜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主根长、单株鲜重先增加后降低,而脯氨酸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在褐潮土、红壤培养条件下,抗生素浓度≤10 μg·mL-1时,对大白菜各项生长及生理指标表现为促进作用,大于此浓度则表现出抑制作用;(3)在砂培条件下,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加,大白菜幼苗侧根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 值一直是减少或下降趋势;(4)相同抗生素处理浓度条件下,介质为红壤、褐潮土的幼苗发芽势、发芽率、单株鲜重及叶绿素含量高于砂培,而砂培中的主根长、侧根数、叶绿素a/b 值高于红壤和褐潮土,这可能源于土壤有机质的吸附作用,缓冲了抗生素对幼苗的毒害。
  • 摘要:选择当地大面积推广的5个玉米品种,种植于四川射洪县玉米示范区的7个试点,通过AMMI 模型研究品种和环境交互效应对玉米籽粒积累重金属能力的影响,旨在获得对重金属吸收具有低积累性和环境适应性较好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Cu的品种效应(SS,平方和)占总效应的77.6%,玉米籽粒低积累Cu的性状有很高的重现性;而As、Hg、Pb、Zn、Cr 5 种重金属元素品种与环境交互效应同品种、环境效应比较占主导作用,分别为63.4%、74.3%、50.3%、69.2%和57.5%。通过双标图分析,比较了不同玉米品种籽粒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大小和稳定顺序。AMMI 模型为研究品种×地点交互效应对作物积累重金属能力的影响和评价品种稳定性提供了较好的分析方法,对于低重金属积累品种的准确筛选和成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对Pb、Cd 胁迫条件下,研究不同品种青花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Pb 胁迫下,青花菜生长发育缓慢,在Cd 胁迫下,蔓陀绿萌芽速度较快,优秀次之,玉冠、玉皇较差;不同品种青花菜对土壤添加铅镉的反应或耐受程度有极其明显的差异,试验条件下,优秀对铅镉污染的耐受程度远强于蔓陀绿。重金属污染使青花菜维生素C 含量降低,品种间无明显差异,Cd、Pb 胁迫下,4个参试青花菜品种不仅Pb和Cd 含量皆超标,其粗纤维、粗蛋白、还原糖、维生素C 各项营养品质指标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重金属污染对青花菜的品质有一定影响。
  • 摘要:融雪剂在城市道路绿化植被中的积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已日益凸现。本研究以早熟禾、黑麦草和白三叶3 种冷季型草坪草种子为试验材料,探究融雪剂胁迫对种子发芽、幼芽和幼根生长的影响,并测定幼苗生长过程中相对含水率、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s, 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融雪剂处理浓度的增加,融雪剂胁迫对3 种草坪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3 种草坪草对融雪剂胁迫的耐受能力大小依次为:黑麦草> 早熟禾> 白三叶。黑麦草、早熟禾和白三叶的耐受临界值分别为6.25~9.61 g·L-1、4.99~6.17 g·L-1和1.97~3.11 g·L-1,极限值分别为12.89~16.85 g·L-1、9.79~12.62 g·L-1和5.71~8.26 g·L-1。融雪剂胁迫主要是通过离子毒害效应,抑制草坪草对水分的吸收,破坏质膜结构,增加MDA的积累,但3 种草坪草幼苗的抗氧化酶系统均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重金属污染仍是近年渔业环境污染的公害之一,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研究重金属污染对鱼类的胁迫效应对于健康养殖及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当前我国近岸水域污染的严峻形势,简要分析水体中重金属对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及重金属对鱼类的毒性、毒理,并综合了当前较广泛用于鱼类对重金属污染胁迫的响应指标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热激蛋白、金属硫蛋白、抗氧化指标、遗传毒性,组织病理学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最后总结了当前生物标志物在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生态风险识别、水域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环境材料及其组合对土壤氮素的淋溶效应,促进氮肥保持与高效利用技术研发。本研究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方法,对不同环境材料(高分子材料A、吸附材料E、有机营养材料F以及其组合AE、AF、AEF)在不同氮肥(硝态氮、铵态氮、尿素)下对土壤氮肥淋溶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四次的淋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环境材料对土壤氮肥效应不同,各环境材料及其组合均能减少土壤中氮肥的淋失;在单种材料处理中,A 能明显减小土壤施硝态氮的氮肥淋溶,F对土壤中施铵态氮的氮素的保持效果较好;A、E对土壤施入尿素的氮素保持效果较好;在复合处理中,复合材料AE 可使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的林容量减小3%以上,说明该组合对各种形态氮肥的保持效果较好。
  •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海泡石对土壤pH值,镉(Cd)有效态含量以及对菠菜的生物量与品质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海泡石显著提高土壤pH值(P<0.05),而有效态Cd含量随海泡石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与未投加海泡石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11.0%~44.4%、7.3%~23.0%和4.1%~17.0%。施加海泡石缓解了Cd对菠菜的胁迫效应,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有所增加;而海泡石处理显著抑制了菠菜对Cd的吸收,其地上部Cd含量(干重)分别比对照处理下降了 78.6%~300.4%、44.6%~169.0%和18.1%~89.3%。其中,在Cd含量为1.25 mg·kg-1土壤中,当海泡石投加量≥1%时,菠菜可食部Cd含量(鲜重)低于0.2 mg·kg-1 FW(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Cd含量阈值);而在中、重度Cd污染土壤中(2.5和5 mg·kg-1),当海泡石投加量达到5%时,菠菜可食部Cd含量才满足污染物预防品种的Cd含量标准,可以安全食用。
  • 摘要:选用针铁矿和水铝矿作为供试材料,研究其添加后土壤有效砷含量的变化,同时考察添加量、水分状况及培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针铁矿和水铝矿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效砷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添加0.1%针铁矿和水铝矿时,土壤在各培养时间下的有效砷含量与对照差异较小,而当添加比例大于0.5%后,土壤有效砷含量显著下降。在30%、70%和100%三种土壤含水量下,针铁矿和水铝矿添加后土壤有效砷含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尤其是在100%土壤含水量时。不同培养时间下针铁矿和水铝矿添加后土壤有效砷含量变化较小,几种处理下1~28 d 内各培养时间下的有效砷含量无显著差异。
  •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粉煤灰、秸秆干馏液和生物肥配合共4 种不同调控处理措施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 种调控措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中有效硒含量和茶叶硒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物肥处理>粉煤灰-秸秆干馏液-生物肥复合处理>粉煤灰-生物肥复合处理>秸秆干馏液-生物肥复合处理;对土壤pH 值的提高幅度的大小次序为:粉煤灰-秸秆干馏液-生物肥复合处理>粉煤灰-生物肥复合处理>生物肥处理>秸秆干馏液-生物肥复合处理;另外,4 种处理对改善酸化茶园土壤其他理化性质有不同的效果,秸秆干馏液-生物肥复合处理的总体效果较差。研究结果对于江苏高硒地区土壤中硒素的有效利用和加快发展富硒茶产业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以红壤、黄褐土和砂姜黑土为供试土壤,以3,3′,4,4′-四氯联苯(PCB77)为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纳米Fe0、微生物以及联合体系降解三种土壤中PCB77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PCB77 自然降解率低,纳米Fe0和微生物单一体系对PCB77 均有明显降解效果。红壤、黄褐土和砂姜黑土中PCB77 初始浓度均为4 mg·kg-1时,随反应时间的增加,纳米Fe0、微生物以及联合体系中PCB77的残留率均不断地降低,降解过程均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当纳米Fe0投加量为20 mg·g-1 时,其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020 5 d-1、0.016 5 d-1和0.014 5 d-1;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从污染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多氯联苯降解菌,初步鉴定该菌株为Pseudomonas sp.,当菌悬液(109 cfu·mL-1)投加量为0.2 mL·g-1时,其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013 6 d-1、0.009 4 d-1和0.012 4 d-1;当同时投加20 mg·g-1纳米 Fe0和0.2 mL·g-1菌悬液时,其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026 4 d-1、0.021 8d-1和0.023 2 d-1。纳米Fe0与微生物协同降解的效果要明显优于纳米Fe0和微生物的单一体系。
  • 摘要:研究了草酸对Cd2+、Zn2+在单一及复合条件下在陕西塿土、黄绵土、黑垆土、黄褐土、砂土5 种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并探讨了草酸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除在低Zn2+平衡浓度下,5 种土壤中草酸促进了Zn2+的吸附外,总体上在Cd2+、Zn2+单一处理和Cd+Zn 复合处理中,草酸降低Cd2+、Zn2+的吸附。草酸没有改变塿土、黑垆土吸附能力最强,砂土吸附能力最弱的结果,也同样没有改变Cd2+、Zn2+之间的相互拮抗作用。草酸对Cd2+、Zn2+吸附的影响机制主要在于其与Cd2+、Zn2+形成络合物,对于 Cd2+,草酸主要通过降低电性引力的方式减弱土壤对Cd2+的吸附能力,而对于Zn2+,在低平衡浓度下草酸对Zn2+吸附的促进作用来源于在土壤氧化物矿物表面形成少量的三元表面络合物的桥键合效应作用,而高平衡浓度下对对Zn2+吸附的抑制作用来源于草酸对土壤有机质化学吸附点位的竞争。但对Cd2+、Zn2+吸附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土壤本身性质。
  • 摘要: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和饲料中Cu、Zn 等动物所需元素添加量的增加,畜禽粪便中的Cu、Zn 已成为土壤重金属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畜禽粪便/土壤体系中重金属Cu、Zn的迁移累积规律,对于正确评价畜禽便中重金属 Cu、Zn的污染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不同养殖场鸡猪牛粪便自然堆放条件下粪便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吉林省部分养殖场不同类型畜禽粪便Cu、Zn 含量,以及粪便自然堆放对土壤Cu、Zn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猪粪和牛粪中Cu的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7.12~26.04 mg·kg-1(均值18.24 mg·kg-1)、87.99~463.7 mg·kg-1(均值243.6 mg·kg-1)、3.95~27.63 mg·kg-1(均值12.28 mg·kg-1);Zn的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179.2~340.8 mg·kg-1(均值276.9 mg·kg-1)、140.5~455.8 mg·kg-1(均值381.8 mg·kg-1)、150.5~292.3 mg·kg-1(均值188.1 mg·kg-1)。不同类型粪便中Cu、Zn 含量均是猪粪>鸡粪>牛粪,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均是Zn>Cu。在自然堆放条件下,鸡粪和猪粪中的Cu 可从粪便向底土迁移,迁移量随粪便中Cu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主要积累在土壤表层,而牛粪在自然堆放过程中对底土的Cu 含量影响不显著,粪底土Cu 含量分布规律为猪粪底土>鸡粪底土>牛粪底土;鸡粪、猪粪和牛粪中的Zn 也可向底土迁移,使粪底土Zn 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主要积累在粪底土的表层,且不同类型粪便底土Zn 含量差异不明显。
  • 摘要:本文调查了蛋鸡养殖场粪便产生量及处理利用现状等基本资料,选点采集养殖场配套龙眼园的土壤样品,通过分析测定有机质、全氮、全磷、铜、锌等指标,探讨了施用蛋鸡粪对龙眼园土壤质量的影响,并对龙眼园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养殖场龙眼园土壤粪便当量负荷为19.14 t·hm-2,未超过警戒值;施用蛋鸡粪的龙眼园土壤中有机质等指标受季节、采样区和采样点等因素的影响,其中B 采样区和C 采样区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均表现为距离该区粪便堆放中心20 m的采样点土壤有机质、全氮、铜、锌等指标均显著高于未施用蛋鸡粪的橡胶园。四个季节果园土壤和橡胶园土壤铜、锌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属于安全级别。由于龙眼园施用的蛋鸡粪仅占养殖场蛋鸡粪产生总量的2%,而且采用直接施用鲜鸡粪的方式,因此仍存在环境污染的隐患。本文所得结果可为评估蛋鸡养殖场环境污染风险及与果园结合的蛋鸡养殖模式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种植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对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不同浓度阿特拉津处理对皇竹草生长的影响,以及皇竹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期为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200 mg·kg-1浓度范围以内,种植皇竹草对土壤阿特拉津的初期降解效率比对照明显提高,最大提高了29.64%,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随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皇竹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00 mg·kg-1时达到最大,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变化不明显。说明种植皇竹草有助于阿特拉津降解效率的提高,且与种植皇竹草后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皇竹草的生长状况有关。
  • 摘要:以砂壤土为研究对象,采用1 次平衡法,研究了不同pH 值对重金属Cd2+吸附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等温吸附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对Cd2+吸附的pH 值影响敏感阈值范围为pH<7。所引入的平衡浓度与吸附量之间的模型ln(S)=K1×CK2能较好地模拟不同pH 值条件下的等温吸附规律。其次为Freundilich 模型,Henry 模型较适用于低pH 值条件下的模拟分析。
  •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2008—2010年对会泽县水城村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分析了水城村环境状况,并根据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2008—2010年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5%~30%,为标准值的1/3;(2) 2008 —2010年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为13%~27%,仅为标准值100%的1/5,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15%~35%,低于85%的标准值;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为87%~90%,略低于95%的标准值;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4%~95%,等于或低于标准值95%;农膜回收率三年均为50%,低于标准值80%。结合水城村水环境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为后期新农村更好的建设提供依据。
  • 摘要:本文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的调查和分析。归纳总结出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类型和技术模式,主要有传统厌氧发酵处理模式、高效厌氧反应器复合生态处理模式、高效生物膜反应器复合生态处理模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模式、生态组合处理模式、高效厌氧-好氧组合处理模式、厌氧-好氧-生态多功能组合处理模式等7中主要技术模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典型技术模式的系统构成和处理效果进行分析,为我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的工艺选择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为分析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采用输出系数法,对浑河流域2007年总氮、总磷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同时应用SWAT 模型进行污染负荷结果比较。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浑河流域TN 负荷为19 833 t,TP 负荷为996 t。在浑河流域行政分区中,沈阳市TN、TP 负荷占流域负荷的比例最高,对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影响最大,应是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区。
  • 摘要:本文以国内某大城市为例,通过确定规模化养殖畜禽的产污系数,估算了2009年各区县的主要畜禽(猪、牛、鸡、羊)粪污中COD、TN、TP 含量,分别为109.1 万吨、5.4 万吨和0.9 万吨。在不同区县中,G 区土壤N、P 负荷最大,分别是309.5 kg·a-1和52.7 kg·a-1,远远超出土壤的消纳能力;在靠海的主要三个区(A、B、C 区)中, A 区畜禽粪污的潜在流失量已占到50%以上,可能会对水产养殖造成威胁。通过对不同处理设施粪污污染的消减率的分析对比,表明厌氧发酵技术与堆肥对畜禽污染物处理效果最好。
  • 摘要:以异龙湖流域异龙镇、坝心镇和宝秀镇为例,对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进行了2007年~2009年3年的基础数据调查。结果表明:(1)养猪场排放的氮、磷是畜禽养殖业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占总排放量80%以上。畜禽粪便污染物产生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2007年到2009年异龙湖流域化肥氮、磷负荷入湖量变化不大;(3)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负荷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 摘要: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术是一种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新型技术。PRB 反应介质选择是关键问题。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硝酸盐为目标污染物,用铁粉、活性炭、锯末及它们的两两混合物为反应介质,设计6 种PRB 反应器,讨论反应介质对硝酸盐降解速率及对环境的影响,以寻求一种廉价而高效的降解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材料。结果表明:零价铁对硝酸盐的还原作用较强,主要产物是氨氮,并引起溶液pH 值升高;活性炭对硝酸盐具有物理吸附作用;锯末为反硝化细菌提供碳源促进反硝化消耗硝酸盐,产生亚硝酸盐。当PRB 反应器中含有铁粉时能将硝酸盐氮去除90%以上。说明采用PRB 技术降低地下水硝酸盐浓度是可行的。
  • 摘要: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发展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可行性,结合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实践情况,提出了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对策。
  • 摘要:农村水环境污染具有十分显著的地域特征,污染物的种类、负荷、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因地而异,因此必须根据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特点、经济体制、社会发展现状而开展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对策。本文通过重庆市梁平县农村水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规划对策研究并得出结论:威胁梁平水环境的主要原因为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化肥和农药使用、畜禽养殖、农用塑膜、作物秸秆、水土流失、降雨降尘等。进入梁平农村水环境中的CODCr、TN、TP 负荷总量分别约为6 136 t·a-1、2 026 t·a-1、252.9 t·a-1。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是保护农村水环境的重中之重,农业面源污染物不同,采取不同的污染物控制规划对策和途径。
  • 摘要:人工湿地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尤其适合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定义及分类,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 摘要:选择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输出系数法、SWAT 模型模拟方法估算了该流域现状及预设的灌区建设情景下的农田面源污染负荷,分析了流域出口断面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型灌区建设后,大量旱田改为水田,流域农田面源污染负荷有较明显增加,这将对区域水环境质量构成威胁,因此有必要加强监测,开展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以促进地区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建国以来,由于大规模农业开发等诸多原因水质不断恶化,已经威胁到巴州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各民族的生活状况。本文从博斯腾湖的实地考察、历年统计资料及污染现状入手,从主客观以及内外因多个方面对污染的成因作了充分剖析,并探讨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 摘要:本试验通过13C 标记玉米秸秆室内培养试验,模拟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秸秆和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玉米秸秆的分解规律:玉米秸秆加入土壤后,前期分解迅速,4周时大部分处理秸秆的分解率达到50%。培养224 d 后,所有处理玉米秸秆的分解率达69%~84%。土壤原有机碳的变化:培养前期土壤原有机碳分解较快,4周后大部分处理原有机碳分解量占整个培养期的50%以上;培养结束时土壤原有机碳分解率为2.25%~3.72%,添加秸秆培养试验的土壤原有机碳分解量低于裸土试验分解量。施氮量对秸秆分解的影响不显著;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在培养中期显著影响土壤原有机碳的分解。
  • 摘要:呼伦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湖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区域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根据呼伦湖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湖泊系统指标,湖泊结构指标和湖泊自身状态指标,根据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理论,制定出该湖生态健康评价标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层及准则层的权重,最后应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进行计算,最终跟据各级别的隶属度确定呼伦湖所处状态。
  •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运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研究了酸雨、重金属镉和农药敌杀死复合污染情况下对土壤脱氢酶、脲酶、蔗糖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敌杀死是制约土壤酶活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Cd对土壤脱氢酶和脲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12.8%和61.3%,但对蔗糖酶和转化酶影响很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酸雨仅对转化酶有显著影响,最大抑制率为4.4%,对蔗糖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对脱氢酶和脲酶的影响很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
  • 摘要:研究了污水灌溉对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分布特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类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状进行相关分析,旨在为农田污灌的实际应用和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污灌减少农田土壤放线菌、真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细菌、氨氧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污灌区大豆、玉米和水稻根系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差异很大,但都呈现真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变化显著的趋势;污灌土壤中微生物含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相关分析表明,污灌土壤中微生物含量与土壤有机质、氨氮、有效磷含量相关性显著。
  • 摘要:为筛选能有效改良云南开割橡胶园土壤肥力的覆盖绿肥,研究了10 种豆科绿肥的养分特性与积累量,探讨了不同豆科绿肥覆盖对橡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0 种供试豆科绿肥均为富含N、K的有机绿肥。灌木、亚灌木绿肥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草本和藤本绿肥,草本和藤本绿肥的氮、磷、钾含量则高于灌木、亚灌木绿肥。为取得最佳的覆盖效果,筛选绿肥时应考虑灌木、亚灌木与草本、藤本相结合。绿肥覆盖后胶园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差异不显著;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和pH 值变化不明显。综合比较 10 种绿肥的养分特性、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合田间观测结果,初步筛选出距瓣豆、卵叶山蚂蝗、白花灰叶豆 3 种绿肥对云南山地胶园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提升和维持作用,为云南开割胶园覆盖绿肥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 摘要: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黑炭是由化石原料或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在土壤有机质中的含量可高达45%以上。黑炭是土壤中稳定的有机库,在全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对土壤有机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及解吸作用,并可以产生迟滞作用,是影响土壤吸附污染物作用大小以及污染物生物有效性(bioavailability)及迁移转归的重要组分之一。本文揭示了黑炭对土壤中农药的吸附解吸机理及其对土壤中农药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进行土壤中农药的污染风险评估及利用黑炭进行农药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前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一个主要方面。如何有效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保护耕地,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各种修复技术的原理、实用性及其国际研究与发展动态作一简述,并提出几点新的研究方向。
  • 摘要:测定了太湖流域不同污染控制区中28 条主要环湖河流河口处表层沉积物中氨氮(NH3-N)、硝氮(NO3--N)、有机氮(Org-N)及总氮(TN)含量,揭示了氮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各形态氮之间的相关性,为太湖富营养化控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环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TN 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污染控制区>北部重污染控制区>湖西重污染控制区>浙西污染控制区,平均958.70 mg·kg-1,且以东部污染控制区中吴溇河口最高,污染最重;NO3--N 含量平均仅9.37 mg·kg-1;NH3-N 含量远高于NO3--N,平均200.29 mg·kg-1;Org-N 含量及分布与TN相似,平均758.40 mg·kg-1,占TN的39.27%~95.12%。相关性分析表明,NH3-N与可交换态氮(EN)、Org-N与TN以及EN与TN间相关性极显著;而NH3-N与TN以及NO3--N与TN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呈显著相关,说明NH3-N 是EN的主要存在形式,Org-N 是沉积物中氮的主导形态,沉积物中TN 只有极少部分在成岩过程中发生矿化。
  • 摘要:洞庭湖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目前存在着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问题,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其主要污染源。本研究在洞庭湖四口河系地区建立了水环境模型,包括分布式污染负荷估算模型以及基于MIKE 11软件的河网水质模型,在利用实测水质数据进行了模型率定和验证之后,估算了洞庭湖平原河网地区的氮磷污染负荷量,并对河道内水质演变进行了模拟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与调控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以草海0~10 cm 深度的新鲜表层沉积物和外海过滤上覆水为材料,研究了不同pH 值条件下,上覆水的HCO3-和CO32-的含量及pH 值变化,分析了Cu、Pb和Zn的释放动态规律,并讨论了可能引起的重金属释放的原因。结果表明,酸性处理的上覆水中只含有HCO3-,而不包含CO32-。随pH 值的降低,Zn和Pb 元素的释放量增加。与对照相比,pH3.03,pH4.53和pH6.02 处理的铅释放量增加200%~1 000%,铜增加20%~156%和锌增加1%~800%。
  • 摘要:对桂林漓江3个采样点沉积柱状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元素(Cd、Cr、Cu、Zn、Pb、As和Ni)的垂向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7 种重金属元素具有相似的垂向变化特征;横向上表现为靠近市区的含量高,远离市区的含量低。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远离市区的沉积柱Z-GY和Z-XHL7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仅有Cd和Ni 属于无~中污染程度。临近市区的沉积柱Z1 形成污染的元素为Cd、Cu、Zn、Pb和As,主要集中在底层和次表层。多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桂林漓江沉积柱Z-GY和Z-XHL 属于轻微生态危害,沉积柱Z1 为中等生态危害,Cd 是各沉积柱最主要的生态危害元素。
  • 摘要:以海口湾4个位点的表层水为监测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水体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不同季节的含量与分布特征,以评估海口湾不同时空下表层水PAHs的污染程度,并分析PAHs污染的来源。结果表明:海口湾4个位点的表层水PAHs污染存在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表层海水中秋冬季PAHs平均含量高于春夏季,四个采样点中,PAHs总量由高到低的顺序1号>2号>4号>3号;不同采样点PAHs各组分的含量不尽相同,二环PAHs的平均浓度较高,3~4环次之,5~6环在部分采样点中未有检出。PAHs组分结构分析表明二环、三环和四环占PAHs总量的比例较大,五环和六环中的比例很少。通过同分异构体荧蒽/芘的比值分析,所选的四个采样点PAHs污染来源均是石油类污染,研究结果表明海口湾表层海水已受到PAHs污染的威胁,对海洋环境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
  • 摘要:目前国内外均对新型持久性污染物PFO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状况展开调查研究,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周边分布安徽省重要的工农业及旅游基地,目前尚未查到有关巢湖水体中PFOS污染状况报道。研究应用超高效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巢湖水中PFOS,调查巢湖主要支流入湖口、沿岸重要工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区涉及的水域水质中PFOS浓度在每升几个到一百多,比较巢湖相关水域PFOS浓度与国内外相近水体表明巢湖水体PFOS处于相对偏高的水平,其来源主要是重要支流中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初步评估巢湖水中PFOS风险表明日常饮用巢湖水还不足以导致人体过度暴露于PFOS污染,但可以通过生物富集对处于食物链顶端鸟类产生影响。
  • 摘要:选取异龙湖流域5 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径流小区监测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地表径流的量,以及输出污染负荷的特征。结果表明:(1)辣椒地年累计产生地表径流量最大,达到204.21 m3·hm-2 a,是径流量最小的石榴地的9.58倍。杨梅地、韭菜地、桃树地、石榴地的地表径流量依次为:59.35 m3·hm-2·a-1、46.72 m3·hm-2 ·a-1、22.54 m3·hm-2·a-1和21.32 m3·hm-2·a-1;(2)辣椒地输出TN、NH4+-N、NO3--N、TP 最多,分别达到0.312 kg·hm-2 ·a-1、0.166 kg·hm-2 ·a-1、0.085 kg·hm-2·a-1和0.021 kg·hm-2·a-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输出COD 为:1 kg·hm-2·a-1 ~ 6kg·hm-2·a-1,其中,地表径流输出COD 依次为:韭菜地>杨梅地>石榴地>辣椒地>桃树地。
  • 摘要:增加粮食可食用部位有益元素的浓度,同时减少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需要更好地了解元素在植株和籽粒内的运输和分布。本文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春小麦为供试材料,设置对照(不添加重金属)和重金属复合处理(同时添加锌铜镍镉,以不影响小麦生长为前提),研究有益(Cu和Zn)和有毒元素(Ni和Cd)在成熟植株和籽粒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重金属复合处理对小麦成熟期籽粒和秸秆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粒重均无显著影响,但使小麦各器官重金属浓度均显著增加,增幅因不同器官和不同元素而异,其中籽粒Zn、Cu、Ni和Cd 浓度分别增加 1.8、0.5、48.1和45.3倍。重金属复合处理还显著改变了Zn和Ni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模式:对照小麦吸收的Zn 更易向生殖器官(籽粒)中转运,而处理植株则更多地滞留在营养器官中;Ni 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籽粒胚乳和糊粉层的定量分析表明,重金属复合处理使糊粉层Zn和Cu的浓度仅增加了78%和86%,而糊粉层Ni和Cd的浓度分别增加了30和121倍。重金属复合处理使胚乳Zn和Cu的浓度分别增加了49%和48%,使Ni和Cd的浓度均超出小麦标准中Ni和Cd的最大允许浓度(对照籽粒胚乳中没有检验到Ni和Cd)。以上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小麦生物强化实践中,在增加有益营养元素的同时亦存在有毒重金属超标的巨大风险。
  • 摘要:茶园土壤中铝的活性是影响茶叶铝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对茶园土壤铝活性影响,对于利用粉煤灰或脱硫石膏改良酸性土壤,降低酸性土壤铝的毒性和植物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不同外源铝浓度下(20 mg·L-1和100 mg·L-1),不同添加量的粉煤灰和脱硫石膏(添加量均为2%和10%)对两种茶园土壤(母质分别为黄色砂岩和第四纪红土)中外源铝吸附量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否添加粉煤灰和脱硫石膏,高浓度外源铝(100 mg·L-1)条件下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均远远高于低浓度外源铝(20 mg·L-1)条件下的吸附量,添加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后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的高添加量土壤对铝的吸附量明显高于低添加量的土壤。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对茶园土壤低浓度下的外源铝转化为水溶态铝有抑制作用,但粉煤灰处理对黄色砂岩母质的茶园土壤抑制作用较大,而脱硫石膏对第四纪红土母质的茶园土壤的抑制作用较大。在高浓度外源铝条件下,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对茶园土壤外源铝转化为交换态铝有促进作用,而在低浓度外源铝条件下,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对茶园土壤外源铝转化为交换态铝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总的看,在低外源铝浓度条件下,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可降低茶园土壤外源铝的活性。
  • 摘要: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下,再生水已成为一种必不可缺的灌溉资源。为了再生水的应用更为合理,本试验采用二级、三级处理水与自来水灌溉草地早熟禾相比较,取0~10,10~20,20~30,30~40 cm 土壤样本并分析铜、锌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过半年的灌溉,铜锌在所有处理中均呈降低状态,且锌的变化有较大的差异性,铜的变化最终趋向于一致,差异不显著,但均未造成土壤危害。
  • 摘要:硼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土壤中存在过量的硼会对植物产生毒害。本文以天津典型污灌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西青区陈台子排污河和大沽排污河沿岸污灌区土壤样品、相应的地上植物样品以及河流底泥样品,采用姜黄素显色法测定了样品的硼含量,研究结果发现:(1)供试土壤总硼含量平均值为81.85 mg·kg-1,超过天津土壤总硼背景值的中位值(48 mg·kg-1)。(2)土壤有效硼(5.65 mg·kg-1~16.48 mg·kg-1)和植物体内硼含量(21.35~115.57 mg·kg-1)均高于有关文献中硼表现出中毒症状的临界值。(3)土壤不同形态硼含量在0~20 cm 土层均高于20~40 cm 土层。(4)供试土壤盐溶性硼>乙醇溶解态硼>螯合态硼>水溶性硼。
  • 摘要:采用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了砖红壤中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时,DCD 添加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如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 等对硝化抑制效果的影响。在25 ℃时,当DCD 添加量为10 mg·kg-1土时,硝化作用出现明显的延迟期,且抑制效果可持续至少8周。培养温度由10 ℃升高到30 ℃,硝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由90d 降为30 d。在20 ℃时,砖红壤中添加硝化抑制剂DCD具有最佳效果,在第15d和第30d,硝化抑制率分别达到69.39%和53.68%,硝化抑制效果持续时间可达到90 天。DCD的硝化抑制效果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pH 升高而减弱,硝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 降低而延长。
  • 摘要:本研究通过4 种不同的施肥处理后,取0~10 cm和10~20 cm 两层土壤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并在人工土壤中进行DON 降解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结构,调节土壤pH,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上层土壤中,有机肥处理的稻田土壤Shannon-Weaver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大,分别为1.64和0.71;在10~20 cm 土层中,无机肥处理的最大,分别为2.21和0.77;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有机肥施用的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着显著正相关,与pH 值呈显著负相关;DON 降解试验中,前15 d 有机肥处理的土壤中DON 浓度略低于无机肥处理和混施肥处理,但22 d 后三者之间并无太大的区别。
  • 摘要:本文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解放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cv. Zaozhong No. 6)幼果线粒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0.2、0.5和1.0 mmol·L-1等不同质量浓度的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处理“解放钟”枇杷幼果,于-3 ℃低温胁迫处理6 h后在25 ℃静置10 h,测定枇杷幼果线粒体的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经0.2和0.5 mmol·L-1的SNP处理的枇杷幼果线粒体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 含量均低于对照(CK),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EC 1.11.1.11)、谷胱甘肽还原酶(GR,EC 1.6.4.2)、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EC 1.8.5.1)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EC 1.6.5.4) 活性均显著高于CK (P<0.05),但采用1.0 mmol·L-1较高浓度的SNP处理对提高枇杷幼果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不明显。适当的外源NO处理可提高枇杷幼果线粒体GSH和AsA抗氧化剂的含量以及APX、GR、DHAR和MDHAR酶的活性,降低 H2O2和MDA含量,减轻细胞的氧化损伤,增强枇杷幼果在低温胁迫下的抗寒能力。
  • 摘要:生物黑炭是生物有机体转化的稳定性碳物质,在农业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近年国际上对生物黑炭的农业应用研究进展很快,但关于不同来源生物黑炭理化性质的调控及其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未达成统一认识。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为推动我国生物黑炭农业应用技术的开展,本文从生物黑炭的来源、理化特征、在农业环境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与探讨,以期为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和循环农业提供依据和参考。
  • 摘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了东莞市蔬菜基地蔬菜中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莞市蔬菜中普遍检出喹诺酮类抗生素,以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为主,其次是恩诺沙星,检出率均在80%以上,最高含量均大于100 μg·kg-1 (干重),平均含量近20 μg·kg-1;不同基地和不同类型的蔬菜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与组成特征差异较大,总含量为叶菜类(49.87 μg·kg-1)>根茎类(44.81 μ g·kg-1)>瓜果类(11.21 μg·kg-1);通过食用东莞市蔬菜摄入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量低于日允许摄入量,健康风险较小。
  • 摘要:采用装配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GC-FPD),建立了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在水样、土壤和甘蓝中的残留测定方法。研究表明不同样品中的毒死蜱残留采用本文中介绍的前处理方法是可行的,用石油醚盐析提取和净化水样中毒死蜱,采用丙酮振荡提取甘蓝中毒死蜱,选用丙酮索氏提取土壤中毒死蜱,并经液液分配净化后,采用OV-101 大口径毛细管柱(30 m×0.53 mm×1.0 μm),在装配火焰光度检测器(FPD和磷滤光片)的气相色谱上测定。该分析方法下,毒死蜱的保留时间为1.74 min,线性范围在1.0×10-11~1.0×10-8 g 之间,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8,最小检知量为2.0×10-12 g。在设定的较低添加浓度的条件下,毒死蜱在水样、土壤与甘蓝上的添加回收率为80%~120%,变异系数均小于5%。该分析方法灵敏、准确、操作简便,适合水样、甘蓝和土壤中毒死蜱低残留的检测。
  •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法(GC-NPD)测定毒死蜱残留量,研究了不同品种苹果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动态以及套袋对苹果果实不同部位农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量存在着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其中红富士属于高农药残留的品种,而嘎拉、红将军和83-1-70-3 则属于低农药残留的品种。在苹果果实中,不同部位的毒死蜱残留量差异明显,果皮是农药残留的主要部位,其次是全果,果肉中的农药残留最少。套袋明显减少了苹果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量,叶面喷施1 000倍毒死蜱的套袋处理比不套袋的减少33.3%~55.5%,叶面喷施2 000倍毒死蜱的套袋处理比不套袋的减少32.5%~57.9%。不同苹果品种间的农药残留主要表现为果皮中农药残留量的差别,而果肉中的农药残留则基本没有品种间的差别。套袋主要减少了苹果果皮中的农药残留,对果肉中农药残留的影响相对较小。
  • 摘要:运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福建茶园茶叶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等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组成和来源。结果表明,∑OCPs 浓度为0.764~10.561 ng·g-1,永泰最高,福鼎最低,一般而言,老叶中∑OCPs 浓度高于嫩叶。∑HCHs 浓度为0.373~7.427 ng·g-1,永泰最高,政和最低,老叶中HCHs 浓度显著高于嫩叶。茶叶中HCHs 同系物以γ-HCH 为主,占总量的51.3%~94.1%。α-/γ-HCH表明所有茶园均存在有林丹的使用或输入,β-/(α+γ)-HCH表明所有茶园均非HCHs 历史污染,可能存在HCHs 其他新的来源。∑DDTs 浓度为0.123~5.168 ng·g-1,政和最高,福鼎最低,老叶和嫩叶中无显著差异。与土壤类似,茶叶中DDTs 同系物以 p,p'-DDT和o,p'-DDT 为主,两者之和占总量的67.3%~96.0%。p,p'-DDE/p,p'-DDT表明,除福鼎、永泰和安溪外,其他茶园均存在工业DDTs的使用或输入。o,p'-DDT/p,p'-DDT表明除政和外,其他茶园均大量的三氯杀螨醇的使用或输入,以安溪较为严重。
  •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一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测定福州蔬菜基地70份土壤样品中21种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敌敌畏等9种均未检出,占检测OPPs种类的42.9%;辛硫磷检出率为100%,残留量为0.246~2.275 ng·g-1,污染较重,对蔬菜安全生产有潜在风险,甲基对硫磷等3种禁用农药均未检出,而久效磷、甲胺磷、甲拌磷农药个别蔬菜基地可能有新污染源进入土壤,但残留量均低于0.150 ng·g-1。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