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和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和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和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该施工方法和模块形式不会对设置在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内的工厂必备设施造成影响,只是通过在工厂施工现场组装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就可以确保管道空间或通道的配置空间。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是由框架、工厂必备设施和凸缘板构成,所述框架由下侧框架部件、上侧框架部件以及柱部件组成,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呈矩形,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形状相同,所述柱部件连接所述上侧框架部件和下侧框架部件,所述工厂必备设施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柱突出部件形成在所述柱部件上,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和所述上侧框架部件的一侧或者两侧突出,所述凸缘板用于连接所述柱突出部的前端。在工厂厂房设施施工场所,将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以规定的级数进行叠加,将叠加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两个重叠的凸缘部连接,通过结合梁连接水平方向上相邻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16623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IMAC工程设计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980000959.6

  • 发明设计人 和泉良隆;

    申请日2019-05-29

  • 分类号E04H5/02(20060101);E04B1/348(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91 上海立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毛立群

  • 地址 日本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茅场町3-5-3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23:0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能够轻松快速地安装工厂厂房设施,曾提出过一种在集装箱大小的框架内配置工厂厂房设施的模块,然后将该模块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的方案。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工厂厂房设施,所述工厂厂房设施的特征在于,由工厂厂房设施主体和形成支撑工厂厂房设施主体的外框架构成,所述外框架的外形尺寸与集装箱尺寸相同。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厂房,所述厂房由设备主体和通道构成,所述设备主体由多个单元依次组装构成,所述通道设置在设备主体周围,所述通道的构成要素预先安装在所述单元中。

此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厂房构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预先将构成厂房的多个部件连接并制成一个单元,将该单元收纳在支撑钢骨内,每个支撑钢骨连同该单元一并安装到厂房。厂房建成后,所述支撑钢骨的一部分成为所述厂房构成装置的一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1-1630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07-139152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昭61-539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当使用这样的模块创建厂房时,需要在上下重叠、水平排列的模块之间设置用于配置管道或控制线的管道空间或者用于安装者或检修者移动的通道。但是,在以往的技术中,没有考虑管道空间和通道的设置,需要另外设置管道空间和通道。

虽然在专利文献2的发明中,在单元(模块)内设置有通道,但是设置在该分单元的施工通道十分狭窄,从而使厂房必备设施配置的自由度变低。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和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该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和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不会对设置在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内的厂房必备设施造成影响,只是通过在厂房施工现场组装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就可以确保管道空间或通道的配置空间,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工厂厂房设施建设。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提供一种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创建步骤;

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由下侧框架部件、上侧框架部件以及柱部件组成,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呈矩形,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形状相同,所述柱部件连接所述上侧框架部件和下侧框架部件;厂房必备设施,所述厂房必备设施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内部;凸缘板,所述凸缘板用于连接所述柱突出部的前端,所述柱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柱突出部,所述柱突出部向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和所述上侧框架部件的一侧或者两侧突出。

叠加步骤,在厂房施工现场,叠加一定数量的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连接步骤,将两个叠加的厂房配置模块上的、重叠的两个凸缘板连接起来。

根据本发明,在工厂厂房设施施工时,创建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是由框架、厂房必备设施、凸缘板构成,所述框架由下侧框架部件、上侧框架部件以及柱部件组成,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呈矩形,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形状相同,所述柱突出部形成在所述柱部件上,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和所述上侧框架部件的一侧或者两侧突出,所述凸缘板用于连接所述柱突出部的前端。在厂房施工现场,叠加一定数量的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将两个叠加的所述厂房配置模块上的、重叠的两个凸缘板连接起来。

因此,仅通过叠加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并将凸缘板彼此相连,就能进行组装,形成贯通区域,可以通过上下重叠的框架的两个柱突出部设置管道空间。

因此,形成管道空间不需要特别的施工,从而能够缩短工期。另外,由于叠加的下侧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上侧框架部件和上侧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下侧框架部件并非直接无间隙重叠设置,而是借用多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多个框架,形成管道空间,所以不会造成浪费。

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创建步骤;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由下侧框架部件、上侧框架部件以及柱部件组成,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呈矩形,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形状相同,所述柱部件连接所述上侧框架部件和下侧框架部件;

厂房必备设施,所述厂房必备设施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内部;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结合梁,所述结合梁设置在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间的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和上侧框架部件上,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按照特定的尺寸彼此相邻设置;

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配置步骤,在厂房施工现场,按照特定尺寸隔开并排设置特定数量的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连接步骤,在所述并排设置的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所述框架之间,设置所述一定尺寸的结合梁,用来连接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所述框架和所述结合梁部件。

根据本发明,在工厂厂房设施施工时,创建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是由框架、厂房必备设施、连接部构成,所述框架由下侧框架部件、上侧框架部件以及柱部件组成,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呈矩形,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形状相同,所述柱部件连接所述上侧框架部件和下侧框架部件,所述厂房必备设施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结合梁,所述结合梁设置在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和上侧框架部件上,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按照特定的尺寸彼此相邻设置,在厂房施工现场,按照特定尺寸隔开并排设置特定数量的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在所述并排设置的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所述框架之间,设置所述一定尺寸的结合梁,用来连接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所述框架和所述结合梁。

因此,仅通过将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并排设置,通过结合梁连接各个框架,就能够进行组装,在厂房配置模块之间形成贯通区域,本发明可以通过结合梁设置形成通道。因此,形成管道空间不需要特别的施工,从而能够缩短工期。另外,本发明不需要额外密集设置多个与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相邻的多个柱部件,就能通过组装的多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而形成通道空间所需的多个框架,因此不会造成浪费。

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之间,将由所述柱突出部构成的水平方向上形成的贯通区域作为配管配线空间设置所需的部件。

根据本发明,在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之间,能够将由所述柱突出部构成的水平方向上形成的贯通区域作为配管配线空间配设置所需的部件。因此,仅通过将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叠加连接,就能够在形成的贯通区域内简单地进行配管配线。

同样,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之间,将由所述结合梁构成的水平方向上形成的贯通区域作为通道设置所需的部件。

根据本发明,在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之间,能够将由所述结合梁构成的水平方向上形成的贯通区域作为通道设置规定的部件。因此,仅通过排列设置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并通过连接梁部件连接,就能形成贯通区域,在该贯通区域内可以简单地形成通道。

权利要求5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组装施工创建工厂厂房设施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该模块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由下侧框架部件、上侧框架部件以及柱部件组成,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呈矩形,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形状相同,所述柱部件连接所述上侧框架部件和下侧框架部件;厂房必备设施,所述厂房必备设施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内部;凸缘板,所述凸缘板连接在所述柱突出部的前端,所述柱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柱突出部,所述柱突出部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和所述上侧框架部件的一侧或者两侧突出。

根据本发明,在叠加组装框架时,将设置在柱突出部前端的凸缘板相互连接,所述柱突出部从两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框架的柱部件突出。因此两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能够简单的组合在一起。此时,在叠加的框架之间能够形成相当于两个柱突出部尺寸的贯通区域,可以将该贯通区域作为配管配线空间使用。

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和上侧框架部件上设置连接部,用于连接结合梁,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按照特定的尺寸彼此相邻设置。

根据本发明,当排列组装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时,在两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框架的连接部连接结合梁。因此,能够简单地排列连接两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此时,在相邻框架之间形成相当于结合梁尺寸的贯通区域,该贯通区域可以作为通道使用。

权利要求7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缘板上开设螺栓孔,可以通过螺栓及螺母连接相邻设置的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根据本发明,在凸缘板上开设有螺栓孔。因此,能够用螺栓和螺母固定重叠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框架,而不使用焊接等。

权利要求8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其特征在于,处于一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中的所述工厂必备设施与处于相邻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中的所述工厂必备设施,以可连接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发明,如泵、容器罐、反应装置、管道等厂房必备设施与相邻设置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厂房必备设施以可连接的状态设置。因此,在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叠加和/或并排设置的状态下,能够轻易设置相邻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厂房必备设施,并且可以缩短工期。

权利要求9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仅在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上具有所述柱突出部,该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设置在所述工厂厂房设施的最下端。

根据本发明,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仅在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上具有所述柱突出部,该厂房配置模块设置在所述工厂厂房设施的最下端。因此,能够将位于最下端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直接固定在基座上。

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仅在所述下侧框架部件上具有所述柱突出部,该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设置在所述工厂厂房设施的最上端。

根据本发明,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仅在所述下侧框架部件上具有所述柱突出部,该厂房配置模块设置在所述工厂厂房设施的最上端。因此,配置在最上端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框架的上侧不会露出不必要的柱突出部,能够提高其外观品质。

另外,本发明不会影响设置在模块内的厂房必备设施,只要在厂房施工场所组装模块,就能确保管道空间和通道的配置空间。

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具有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设置在沿所述上侧框架部件和所述下侧框架部件交叉配置的两个方向中的一方向规定的高度位置上,所述第二部件设置在沿所述两方向的另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件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

根据本发明,构成下侧框架部件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因此,厂房中使用的管道等配管、配线等的管道部件可以分别配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因此,当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管道部件交叉在不同的方向上时,沿交叉方向配置的管道部件等可以不受干扰地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

本发明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和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不会影响设置在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内的厂房必备设施,只是通过在厂房施工现场组装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就可以确保管道空间或通道的配置空间,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工厂厂房设施的建设。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当建设工厂厂房设施时,创建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包括框架、厂房必备设施、凸缘板。所述框架由下侧框架部件、上侧框架部件以及柱部件组成,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呈矩形,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形状相同,所述柱部件连接所述上侧框架部件和下侧框架部件。所述厂房必备设施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凸缘板用于连接所述柱突出部的前端,所述柱突出部形成在所述柱部件上,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和所述上侧框架部件的一侧或者两侧突出。然后在厂房施工现场,叠加一定数量的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并将两个叠加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上的、重叠的两个凸缘板连接起来。

因此,仅通过叠加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并将凸缘板彼此相连,就能进行组装,形成贯通区域,可以通过上下重叠的框架的两个柱突出部设置管道空间。因此,形成管道空间不需要特别的施工,能够缩短工期。另外,由于叠加的下侧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上侧框架部件和上侧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下侧框架部件不直接无间隙重叠设置,而是借用多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多个框架,形成管道空间,所以不会造成浪费。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当建设工厂厂房设施时,创建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包括框架、厂房必备设施、连接部。所述框架由下侧框架部件、上侧框架部件以及柱部件组成,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呈矩形,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与所述下侧框架部件形状相同,所述柱部件连接所述上侧框架部件和下侧框架部件,所述厂房必备设施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内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结合梁,所述结合梁设置在按照一定的尺寸彼此相邻设置的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上侧框架部件和下侧框架部件上。在厂房施工现场,按照一定的尺寸隔开并排设置特定数量的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在并排设置的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所述框架之间,设置所述一定尺寸的结合梁,用来连接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所述框架和所述结合梁。

因此,仅通过将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并排设置,通过结合梁连接各个框架,就能够进行组装,在厂房配置模块之间形成贯通区域,本发明可以通过结合梁设置形成通道。因此,形成工作用通道不需要特别的施工,从而能够缩短工期。另外,本发明不需要额外密集设置多个与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相邻的多个柱部件,就能通过组装的多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而形成通道空间所需的多个框架,因此不会造成浪费。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发明,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之间,由所述柱突出部构成的水平方向上形成的贯通区域可以作为管道布线空间设置所需的部件。因此,仅通过叠加连接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就能形成贯通区域,并可在该贯通区域简单地进行配管配线的安装。

以往的模块式工厂厂房设施的构成方法是在厂房施工现场焊接构成每个单元的框架,或者适当地应用连接部件进行连接固定构建厂房,因此不可能准确地计算模块的强度,而由于安装的厂房必备设施过重,因此无法充分验证建厂的安全性。但是本发明提供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和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能够在厂房预先安装厂房必备设施形成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所以在厂房模块创建阶段就可以进行强度计算和强度测试,并可以确保厂房建设的安全性。

此外,由于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可以在厂房中形成,并且预先安装厂房必备设施,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厂房建设的工程管理。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发明,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之间,由所述结合梁构成的水平方向上形成的贯通区域可以作为通道设置所需部件。因此,仅通过排列设置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并通过结合梁部件连接,就可以形成贯通区域,在该贯通区域内可以形成简单的通道。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在叠加组装框架时,将设置在柱突出部前端的凸缘板相互连接,所述柱突出部从两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框架的柱部件突出。因此两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能够简单的组合在一起。此时,在叠加的框架之间能够形成相当于两个柱突出部尺寸的贯通区域,该贯通区域可以作为配管配线空间使用。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当排列组装框架时,在两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框架的连接部,连接结合梁部件。因此,能够简单地排列连接两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此时,能够在相邻的框架之间形成相当于结合梁尺寸的贯通区域,该贯通区域能够作为通道使用。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在凸缘板上开设有螺栓孔。因此,可以用螺栓和螺母固定叠加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框架,而不使用焊接等方式。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如泵、容器罐、反应装置、管道等厂房必备设施与相邻设置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上的厂房必备设施以可连接的状态设置。因此,在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叠加并排设置的状态下,可以轻松安装相邻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厂房必备设施,还可以缩短工期。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仅在所述上侧框架部件上具有所述柱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工厂厂房设施的最下端。因此,能够将位于最下端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直接固定在基座上。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所述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仅在所述下侧框架部件上具有所述柱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工厂厂房设施的最上端。因此,配置在最上端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框架的上侧不会露出不必要的柱突出部件,能够提高其外观品质。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构成下侧框架部件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因此,厂房中使用的管道等配管、配线等的管道部件可以分别配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由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当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上的管道部件交叉在不同的方向上时,沿交叉方向配置的管道部件等可以不受干扰。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下层模块的斜视图。

图2表示下层模块图,(a)表示正面图,(b)表示侧面图。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中间模块图,(a)表示正面图,(b)表示侧面图。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上层模块图(10R),(a)表示正面图,(b)表示侧面图。

图5表示施工组装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工厂厂房设施图,(a)表示正面图,(b)表示侧面图(c)是平面图。

图6表示施工组装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斜视图。

图7表示在叠加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状态下凸缘板的连接状态图,(a)表示图6中A部的放大斜视图,(b)表示图6中B部的放大斜视图。

图8表示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排列设置状态下,结合梁部件的设置状态图,(a)表示工厂厂房设施的局部侧面图,(b)表示工厂厂房设施的局部正面图。

图9表示施工组装多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状态下,各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连接状态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对本发明提供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和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和施工组装多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工厂厂房设施进行说明。

图5表示施工组装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工厂厂房设施图,(a)表示正面图,(b)表示侧面图(c)表示平面图。如图5所示,在安装位置的水平方向(X方向、Y方向)上,X方向安装3个,Y方向安装2个,高度方向上(Z方向)4层,工厂厂房设施(100)由合计组装24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在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最下端设置下层模块(10B),在第2层和第3层设置中间模块(10M),在最上端设置上层模块(10R)。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上层模块(10R)分别设置有H型钢材构成的框架(10)内所需要的各种厂房必备设施,例如容器罐、泵、反应装置、管道等工厂必备设置(61)、(62)、(63)、(64)。各个厂房必备设施与上下方向、水平方向上相邻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厂房必备设施可连接设置。

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上层模块(10R)的尺寸可以设置成海上或者陆上集装箱运输的尺寸,例如设为4m×5m×12m的收纳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工厂厂房设施(100)中,第一层设置六个下层模块(10B),第二层设置六个中间模块(10M),第三层设置六个中间模块(10M),第四层设置六个上层模块(10R)。如图5所示,以编号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来对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上层模块(10R)(X、Y、Z)进行坐标标识。

接下来,对各层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下层模块的斜视图。图2表示下层模块图,(a)表示正面图,(b)表示侧面图。

下层模块(10B)设置在基座(12)上。在下层模块(10B)中设置地板(11)和厂房必备设施(61)、(62)、(63)、(64)、(65)、(66)。地板(11)设置在H型钢材构成的框架(10)内,厂房必备设施设置在地板(11)上。另外,厂房必备设施的设置根据其在工厂厂房设施(100)中的位置分别进行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0)是由下侧框架部件(20)、上侧框架部件(30)和柱部件(40)连接构成。根据需要,连接方式可以选择焊接、高张力螺栓和螺母等方式。

下侧框架部件(20)是由沿图中X方向延伸的两根长边部件(21)、(22)和沿图中Y方向延伸的三根短边部件(23)、(24)、(25)连接构成的,整体呈矩形。在本实施例中,长边部件(21)由两根短尺寸部件(21a)、(21b)连接构成,同样地,长边部件(22)由两根短尺寸部件(22a)、(22b)连接构成。

短边部件(23)、(25)分别与长边部件(21)、(22)的两端连接。短边部件(24)在长边部件(21)、(22)的中间位置,即短尺寸部件(21a)、(21b)的连接部、短尺寸部件(22a)、(22b)的连接部相连。

上侧框架部件(30)由长边部件(31)、(32)和短边部件(33)、(34)、(35)构成。长边部件(31)、(32)是沿X方向设置在一定高度位置上的两根第一部件,所述X方向为下侧框架部件(20)的长边部件(21)、(22)和短边部件(23)、(24)、(25)设置的X、Y两个方向中的其中一个方向。短边部件(33)、(34)、(35)设置在两方向的另一方向,即是设置在Y方向上的三根第二部件。

上侧框架部件(30)是由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部件的两根长边部件(31)、(32)和第二部件的三根短边部件(33)、(34)、(35)构成,短边部件(33)、(34)、(35)设置在长边部件(31)、(32)的下方。另外,短边部件(33)、(34)、(35)也可以设置在与长边部件(31)、(32)相同的位置或者设置在其上方。

长边部件(31)由短尺寸部件(31a)、(31b)连接构成,同样地,长边部件(32)由短尺寸部件(32a)、(32b)连接构成。短边部件(33)设置在柱部件(41)和柱部件(44)之间,短边部件(34)设置在柱部件(42)和柱部件(45)之间,短边部件(35)设置在柱部件(43)和柱部件(46)之间。

柱装置(40)是由六根柱部件(41)、(42)、(43)、(44)、(45)、(46)构成。柱部件(41)、(43)、(44)、(46)分别连接下侧框架部件(20)和上侧框架部件(30)的四个角。柱部件(42)在长边部件(21)和长边部件(31)的中间位置,与短尺寸部件(21a)、(21b)的连接部和短尺寸部件(31a)、(31b)连接部连接。同样地,柱部件(45)在长边部件(22)和长边部件(32)的中间位置,与短尺寸部件(22a)、(22b)的连接部和短尺寸部件(32a)、(32b)连接部连接。

在柱部件(41)、(42)、(43)、(44)、(45)、(46)的上侧框架部件(30)的上方形成向上侧框架部件(30)的上方突出的上侧柱突出部(41u)、(42u)、(43u)、(44u)、(45u)、(46u)。在上侧柱突出部(41u)、(42u)、(43u)、(44u)、(45u)、(46u)的前端连接凸缘板(51u)、(52u)、(53u)、(54u)、(55u)、(56u),凸缘板用于与设置在上层的中间模块(10M)连接,凸缘板(51u)、(52u)、(53u)、(54u)、(55u)、(56u)开设有多个用于螺栓插入的螺栓孔。

在柱部件(41)、(42)、(43)、(44)、(45)、(46)的下侧框架部件(20)的下方突出设置下侧柱突出部(41d)、(42d)、(43d)、(44d)、(45d)、(46d)。下侧柱突出部(41d)、(42d)、(43d)、(44d)、(45d)、(46d)与凸缘板(51d)、(52d)、(53d)、(54d)、(55d)、(56d)连接,凸缘板用于与基座(12)连接。凸缘板(51d)、(52d)、(53d)、(54d)、(55d)、(56d)开设有多个用于螺栓插入的螺栓孔。

在下层模块(10B)上,虽然形成有下侧柱突出部(41d)、(42d)、(43d)、(44d)、(45d)、(46d),所述下侧柱突出部向柱部件(41)、(42)、(43)、(44)、(45)、(46)的下侧框架部件(20)的下方突出,但是即使不形成上侧柱突出也可以设置凸缘板(51d-56d)。

在本实施例中,沿X方向设置配管配线部件(70d)。配管配线部件(70d)搭载设置在短边部件(33)、(34)、(35)上。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沿Y方向设置配管配线部件(70u)。配管配线部件(70u)搭载设置在长边部件(31)、(32)上。

下层模块(10B)的上侧柱突出部(41u)、(42u)、(43u)、(44u)、(45u)、(46u)和设置在上层的中间模块(10M)的下侧柱突出部(41d)、(42d)、(43d)、(44d)、(45d)、(46d)形成贯通区域,该贯通区域可以作为配管配线空间(管道空间)Ps设置配管配线部件(70d)、(70u)。

因长边部件(31)、(32)与短边部件(33)、(34)、(35)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所以即使配管配线部件(70d)、(70u)设置在交叉方向上,也能够避免相互干扰。配管配线部件(70d)具有管线(71d)、(72d)、(73d)、(74d)和管道(75d),配管配线部件(70u)具有管线(71u)、(72u)、(73u)、(74u)和管道(75u)。

为了将同一平面相邻设置的其他下层模块(10B)与结合梁(91)、(92)(参见图8)连接,在下层模块(10B)上,构成下侧框架部件(20)的长边部件(21)、(22)的两端和中间位置(柱部件(42)的设置处)形成连接部(110u)、(110d)。

如图8、图9所示,结合梁(91)、(92)通过带有螺栓孔的凸缘板固定在H型钢材的两端,在连接部(110u)、(110d)处设置与结合梁(91)、(92)的螺栓孔对应的螺栓孔。

同样地,如图1和图8所示,为了将同一平面相邻设置的其他下层模块(10B)与结合梁(91)、(92)(参见图8)连接,在构成上侧框架部件(30)的长边部件(31)、(32)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处(柱部件(42)设置处)形成连接部(110u)。

接下来,对中间模块(10M)进行说明。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中间模块图,(a)表示正面图,(b)表示侧面图。中间模块(10M)的构造与上述下层模块(10B)的构造基本相同。

接下来,对上层模块(10R)进行说明。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上层模块图(10R),(a)表示正面图,(b)表示侧面图。

与上述中间模块(10M)的不同之处在于,上层模块(10R)没有设置向各个柱部件(41)、(42)、(43)、(44)、(45)、(46)的上侧框架部件(30)的上方突出的柱突出部。其他构成要素与中间模块(10M)相同。

另外,可以根据需要在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上层模块(10R)内设置扶手和楼梯等设施。

接着,对使用本实施例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工厂厂房设施(100)的施工顺序进行说明。图5表示施工组装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工厂厂房设施图,(a)表示正面图,(b)表示侧面图(c)是平面图,图6表示施工组装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斜视图,图7表示在叠加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状态下,凸缘板的连接状态图,(a)表示图6中A部的放大斜视图,(b)表示图6中B部的放大斜视图。图8表示在工厂厂房配置模块排列设置状态下,结合梁部件的设置状态图,(a)表示工厂厂房设施的局部侧面图,(b)表示工厂厂房设施的局部正面图。图9表示施工组装多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状态下,各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连接状态的斜视图。

首先,在工厂创建所需的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和上层模块(10R)。在各个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和上层模块(10R)中提前设置所需的厂房必备设施(61)、(62)、(63)、(64),同时预先进行模块整体的强度计算,和进行耐压测试等各种测试。因为可以预先在厂房进行各个模块的强度计算和测试,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测试,降低成本。

然后将完成的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和上层模块(10R)搬运至施工场所。在本实施例中,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和上层模块(10R)的尺寸使得其可以通过海上和陆上进行集装箱运输,因此不需要特殊的运输工具,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在图5和图6的示例中,如上所述,共设置24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其中下层模块(10B)设置6个,中间模块(10M)设置12个,上层模块(10R)设置6个。

首先,在施工现场的基座(12)处按照一定的间隔设置第一层的下层模块(10B),并将各个下层模块(10B)的凸缘板(51d-56d)螺栓固定在基座上。然后,如图8(b)所示,在各个下层模块(10B)之间用螺栓及螺母固定结合梁(92),结合梁(92)设置在相邻下层模块(10B)面对面的连接部(110d)和(110d)之间。结合梁(91)、(92)采用高张力螺栓固定。

第一层的下层模块(10B)施工完毕之后,在四个下层模块(10B)的上方设置四个中间模块(10M)。如图7(a)、(b)所示,此时,凸缘板(51u-56u)与凸缘板(51d-56d)连接,凸缘板(51u-56u)设置在最下面的下层模块(10B)的上侧柱突出部(41u-46u)上,凸缘板(51d-56d)设置在上方的中间模块(10M)的下侧柱突出部(41d-46d)上。如图7所示,凸缘板(51u-56u)和凸缘板(51d-56d)通过螺栓(81)紧紧固定。各个凸缘板的固定采用高张力螺栓,此外,在结合梁(91)和各柱部件之间设置用于增强的倾斜部件(94)。

这种状态下,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和上层模块(10R)间通过上侧柱突出部(41u-46u)和下侧柱突出部(41d-46d)形成贯通空间,可以作为管道空间Ps1-Ps3,设置配管配线部件(70),如图6所示,在并排设置的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和上层模块(10R)间通过结合梁(91)、(92)形成贯通区域,分别形成通道Wx1~Wx4、Wy1~Wy4,可以设置地板。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楼梯等设施。

在完成所有的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和上层模块(10R)安装之后,或者在组装下层模块(10B)、中间模块(10M)和上层模块(10R)的同时进行工厂必备设施的组装。

在上述实施例中,工厂厂房设施(100)使用了X方向上3个,Y方向上2个,高度方向(Z方向)上4层,共计24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各个方向和高度方向上设置所需数量的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另外,还可以适当改变构成各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长边部件、短边部件、柱部件的尺寸或者数量。

而且,还可以适当变更工厂厂房设施施工时各个工厂厂房配置模块的设置顺序、管道空间的配管配线的施工、通道的设置等的顺序。

本发明所提供的工厂厂房设施的施工方法和工厂厂房配置模块不会对设置在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内的厂房必备设施造成影响,只是通过在厂房施工现场组装工厂厂房配置模块,就可以确保管道空间或通道的配置空间,具有工业利用的可能性。

附图标记说明

2:文献

10:框架

10B:下层模块(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10M:中间模块(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10R:上层模块(工厂厂房配置模块)

11:地板

12:基座

20:下侧框架部件

21:长边部件

21a:短尺寸部件

21b:短尺寸部件

22:长边部件

22a:短尺寸部件

22b:短尺寸部件

23、24、25:短边部件

30:上侧框架部件

31:长边部件(第一部件)

31a:短尺寸部件

31b:短尺寸部件

32:长边部件(第一部件)

32a:短尺寸部件

32b:短尺寸部件

33、34、35:短边部件(第二部件)

40:柱装置

41、42、43、44、45、46:柱材

41d、42d、43d、44d、45d、46d:下侧柱突出部

41u、42u、43u、44u、45u、46u:上侧柱突出部

51d、52d、53d、54d、55d、56d:凸缘板

51u、52u、53u、54u、55u、56u:凸缘板

61、62、63、64、65、66:厂房必备设施

70d、70u:配管配线部件

71d、72d、73d、74d、71u、72u、73u、74u:管线

75d、75u:管道

81:螺栓

91、92:结合梁

94:倾斜部件

100:工厂厂房设施

110d、110u:连接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