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史学

史学

史学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2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3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63篇;相关期刊1023种,包括文史哲、学术研究、安徽史学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4年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厪学术思想研讨会等;史学的相关文献由2219位作者贡献,包括瞿林东、吴怀祺、王记录等。

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3 占比:95.21%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2.26%

专利文献>

论文:63 占比:2.54%

总计:2482篇

史学—发文趋势图

史学

-研究学者

  • 瞿林东
  • 吴怀祺
  • 王记录
  • 李勇
  • 谢贵安
  • 雷戈
  • 向燕南
  • 姚澄清
  • 张京华
  • 陈其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青华
    • 摘要: 乾隆元年、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分别下诏举行博学鸿词与保举经学,选拔经明行修之士。在科举改革和殿试策论中,乾隆帝亦不遗余力地提倡经史实学。其原因在于乾隆帝不仅认为经史之学有助于端士风、正民风,良关世道人心,且认为经术事关治术,通经明史可以致用,此外还可以借此展现自己的稽古右文之治。乾隆朝一系列的抡才举措使得一大批考据学者脱颖而出,此在乾隆十七年、十九年科举中体现最为明显。这些学者或以师友、同年相互砥砺,或督学一方,表彰先贤,奖掖后学,使得乾嘉考据学蔚然成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乾隆朝的文教政策,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认识。以往将乾嘉考据学视作清廷“文字狱”下一种被动消极产物的认识,需要重新审视。
    • 骆扬
    • 摘要: 在中国早期史学的发展中,编年史《春秋》的出现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春秋》的编年记录既显示为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又有着阶段性的区分,体现了将历史发展视作连续与断裂之统一的理解。《左传》在继承《春秋》编年史形式的基础上具有了更高的叙事连贯性,对所记载的众多史事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叙述,以凸显历史的整体相关性,从而构成了一个可以为人们所理解的过程。
    • 宗亮
    • 摘要: 中华史学文化圈是以中华史学为核心,涵括中国及相邻政权史学的“文化板块”,根源于中华史学文化的悠久传统和长久影响力。从商周至20世纪,历经孕育、形成、繁盛、转型的中华史学文化圈,既有史学观念、史书修撰及制度建设上的同频共振,又有融合族群特色的传承与创新,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史学文化风貌。区域内史学文化的长期交流,形成了中华史学文化圈成熟稳固的体系,并以求真务实的一贯理念、和谐会通的精神品质、宁邦固本的价值追求作为文化底蕴的坚实支撑。顺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求,中华史学文化圈在密切区域关系、化解异质文化矛盾、增进史学文化板块相互间的吸引方面,必将彰显更大的价值。
    • 李红岩
    • 摘要: 将“历史”与“史学”严格区隔开来,具有建构史学知识论以及历史阐释理论的基础性和始源性意义,但中文“史”字原只具有“史学”之意,而以“事”字表达客观历史。古代史家对“史”的定义,内在地蕴含着史学知识论的体系,主体属性鲜明,阐释学意蕴深厚。上古时期,以诗性思维与诗性文体记事,是为世界史学发生和演变的通则。从先秦文献透露的信息可知,以东西周为界,中国史学发生了从以诗记事到以史记事的转型。这是一个去巫术化和诗性化而走向人文化、科学化的过程。
    • 黄爱平
    • 摘要: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与江浙黄宗羲、关中李颙并称为“三大儒”,被推为“北学重镇”。他秉持以史经世、以史明道的宗旨,坚信“国可灭,史不可灭”,自觉从事明代历史、人物的研究。其史学著述鲜明地体现出倡导实学、砥砺躬行,重视道统、崇尚节义,摒弃门户、主张和通的思想主张,也突出地反映了其重视当代史、地方史、学术史和人物史的特色,不仅在清初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清代学术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 孙墨
    • 摘要: 近代以降,许多中国传统学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及学科价值受“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而衰微严重。古典目录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中第一要紧事”,学科价值被忽视、贬斥极深。在“黜经重史”的风气下,古典目录学的传统学术考辨特点与史学治学方法及学术目的交叉相关,导致古典目录学的独特学术价值随着自身研究畛域界限的模糊而被渐渐忽略。文章通过将史学与对古典目录学易混淆的学科思想范式、研究方法与学术目的进行比较析辨,旨在呈现两者的会通与迥异,从而在学科认知上突显古典目录学在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表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彰显古典目录学的独特价值意义。
    • 彭华; Li Xiaoyu; Zhang Kai
    • 摘要: 晚清民国时期的近代蜀学,在直面古今、中西的关头,也出现了转型与发展。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审视,近代四川的诸多学人积极响应张之洞“由小学入经学”的号召,继承乾嘉学派“以声韵通训诂”的理路,在传统“小学”领域做出了不少贡献(如张慎仪、赵少咸、李植等)。而廖平则摒弃了张之洞“由小学入经学”的号召,炮制了“文字创自孔子”的怪论。在语言文字学领域,近代蜀学所开启的新页是古文字学的引入与推进,从而谱写了“新史学”的新篇章(如郭沫若、李亚农、徐中舒等)。贺麟等人在翻译西方哲学著作时,特别注重“名词的翻译”,这是广义的语言文字学研究。梳理近代四川学人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得失,可以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 郭勇健
    • 摘要: 梁启超的史学有历史哲学的维度,他将佛学的某些观念运用于历史问题,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历史哲学。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儒家史学的批判。为超越旧史学,前期梁启超以自然科学为新史学的方法样本,以进化论为新史学的理论武器,后期梁启超放弃了科学的诉求,转向佛学,这使他的新史学不再执着于历史科学的定位,而是增加了历史哲学的维度。佛学对梁启超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进业力、共业、心力、因缘等佛学概念和理论,并使他拒绝英雄史观,质疑历史的因果律,调整历史的进化观。
    • 吕友仁
    • 摘要: 《宋史·職官志》雖屬史部文獻,考其志文典據,多本於《周禮》《禮記》《尚書》《詩經》《論語》《孟子》等經書。本文舉59例,以見經學文獻與理念對於中國傳統史學與史書的影響。
    • 尹策
    • 摘要: 史书是志怪小说孕育的母体,先秦史书中含有丰富的志怪内容。魏晋史学的独立与发达促使这一时期志怪小说大量涌现,而后史书征引志怪材料也成为普遍的现象。小说是来自民间的传闻,这种口述方式也曾是历史的记述方式,文字形成之前,由瞽史口述历史,文字成熟之后,口述历史的传统逐步没落于小说家之流。志怪与史书的区别并不完全在于凭虚与真实,志怪故事看似荒诞的叙事中亦包含着史实质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