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形态

国家形态

国家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536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党政干部学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八届年会)、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人文学术的中国语境”学术研讨会等;国家形态的相关文献由21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平、林华山、王震中等。

国家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2.8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7536 占比:97.13%

总计:7759篇

国家形态—发文趋势图

国家形态

-研究学者

  • 周平
  • 林华山
  • 王震中
  • 贺培育
  • 何君安
  • 卢正涛
  • 周苏平
  • 孙兴杰
  • 宋才发
  • 李匡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君安; 常佳敏; 柴顺
    • 摘要: 传统中国的国家形态具有复杂性。长期以来,受西方的影响,人们常将其概括为官僚制帝国、君主专制制度等,没有准确把握传统中国国家形态的特征,具有误导作用。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传统中国是大一统、多民族、广土众民、文明型的国家,依靠朝廷制度、儒家思想、士人群体等整合起来,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高度自足的“世界”。对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准确认识对于全面把握“中国性”,理解中国何以为中国,保证现代中国是继续处在历史延长线上的立体、丰富、饱满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 尉迟光斌
    • 摘要: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是人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方位的重要认识工具。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和生活为横断面,剖析人类历史一定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地质般的“社会形态”,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基本趋势。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以国家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国家形态”,形成了其社会形态思想的个人、国家、人类社会三重维度及其辩证关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表明,科学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张力关系,对于洞察当今世界走向和中国社会实践的历史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张利军
    • 摘要: 既往对西周服制的研究集中于服制形态的居多,而对西周服制的建构及其反映的国家结构形态与国家治理研究不足.西周王朝以建立五服制的方式建构国家结构形态,实现国家对全社会的治理.周成王可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建立起甸服:第一,册命王朝大臣,赐以管理大小不等的土地和数量不等的若干族群;第二,划出特别的区域安置征服的异族与历史上遗留的姬姓族邦,设立邦君及其臣僚,管理这些族邦.周成王以赐命、封建的礼仪,建立大小不等的诸侯宗族体系,形成侯服、宾服.周成王举行会盟诸侯、方国的典礼,将征服的淮夷、荆蛮划为要服,戎狄划为荒服,使要服、荒服亦融入到周王朝国家之中.由是周王朝建构起以周王为天子,西部以宗周五邑为中心及甸服内朝臣、邦君宗族为主,东方以成周为中心的甸服朝臣、侯服宾服诸侯,南部、东部蛮夷方国,西部、北部地区戎狄方国臣服于周的国家结构形态.周王朝通过册命礼仪赐朝臣采邑,册封诸侯封地,纳方国于要服、荒服体系的方式,实现了对宗周地区、成周地区及地方诸侯体系和边疆方国地区的治理.
    • 侯红霞
    • 摘要: "边民"概念古已有之,与皇权主义边疆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边疆形态下的"外民"相区别,现代意义上的"边民"不是一般的概念范畴,而是在近代以后随着主权领土体制的确立、边界线的划定、国籍身份的确定而逐步构建起来的一种国民类型.经中华现代国家建构,边民的国民身份被进一步塑造,成为拥有明确身份属性和国家意识的一国之民.因国家形态的变革,边民从传统的地理文化状态下的自在群体转型为权利义务关系中的主权主体.边民确定的国家政治身份的获得与巩固,使得作为一个特定国民群体的"边民"在边境治理中的功能亦由单一化的实边戍边、平面化的实边守边向立体化的实边守边通边转变.
    • 张弘
    • 摘要: 国家形态是考察国家治理绩效、反映国家政治转型态势及评价政治转型质量的新视角.本文以国家形态发展为视角,分析"观念"如何影响经济转型模式,转型模式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模式形成,进而资本主义模式如何影响国家治理结构.按照这一理论逻辑,本文梳理乌克兰独立30年国家形态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得出以下结论:转型观念影响经济转型模式的选择,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是导致乌克兰形成寡头资本主义的必要外部条件;资本主义模式是影响国家形态的客观因素,寡头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并俘获了国家权力,形成了乌克兰的寡头政治.寡头政治是导致乌克兰国家形态从勾结型发展到俘获型,最终到达"失败国家"边缘的关键因素.政治精英是影响国家形态变化的主观因素,精英水平影响国家形态的塑造.
    • 黄振华
    • 摘要: 家户制是传统中国的基础性社会制度,其内涵包括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方式、以家长为主导的关系模式、以家户为中心的观念意识以及以户籍为标志的国家责任.从基础性制度着眼,中国是典型的家户国家,并由此形成其国家特性,表现为强大的国家能力、国家运行的自给性特征以及国家对社会的纵向支配.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个体主义的兴起和政府权力的介入,典型意义上的家户国家趋于消解.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模式或制度"基因",家户制并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延续,并成为影响中国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
    • 周平
    • 摘要: 中国学术界经常且大量地使用"多民族国家"概念,但关于多民族国家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而非规范性的研究.只有在确定多民族国家的类型特征进而构建起恰当的研究范式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对其形成全面、完整的认知,并持续地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多民族国家具有多个民族和复杂的民族构成,国家体制因此而受到实质性的影响,从而与民族构成单一国家有根本性的区别,所以被专门界定和研究进而成为国家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特定国家类型的多民族国家,它的出现或形成缘于人类的聚族现象与社会的国家现象之间的纠缠,是这两种现象互动的结果.多民族国家依国家的民族构成而划定,因而并不与按照国家形态演进而划分的王朝国家、民族国家类型相抵触.今天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的民族国家及被它所取代的王朝国家,都会由于国家的民族构成而被划定为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又可根据国家形态的演进及多民族与国家的结构性关系而划分为历时态类型和共时态类型.不论哪种类型的多民族国家,皆面临"多"与"一"这个根本性问题.该问题不仅对多民族国家的国家体制、治理方式及其演变具有根本性影响,也将对其进行的应对凸显为国家自身维持和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
    • 黄振华
    • 摘要: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是政治和社会转型的结果,尤其与编户齐民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上看,编户齐民对于"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建构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双重意义:从空间上看,编户齐民能够显著提升国家统治能力,从而为建构一个超大规模的中央集权型国家实体提供社会基础;而从时间上看,编户齐民与"大一统"国家形态之间的内在张力,使得"大一统"国家形态并不能长久维系,而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呈现周期的变动,从而形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周期律.探寻编户齐民制度的产生及其政治效应,不仅有助于厘清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机理,也有助于从社会基层的维度深化对中国长周期政治演化规律的认识.
    • 张立国
    • 摘要: 清末,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大片陆地边疆被割占、海洋边疆被侵犯,边疆出现分裂主义。严重的边疆危机对清王朝的边疆观、边疆安全观和边疆安全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引发民族危机和国家危机。相对于清王朝,西方民族国家在国家观念、边界制度、行政体系、军事水平和国族认同等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中国国家形态的滞后性成为边疆危机的主要根源。面对边疆危局,清王朝被迫开始从价值取向、制度机制和军事力量等层面更新边疆安全架构,这种探索虽然未能遏制边疆危机的持续加剧,但却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边疆形态的领土化。
    • 赵伟
    • 摘要: 良渚遗址中墓葬分化和聚落差别所体现的阶级分层、礼仪建筑和器物工艺所体现的专业分工、区域整体所体现的经济依赖性以及强制性公共权力系统的出现,说明良渚文化已具备早期复杂社会乃至是国家形态的重要特征。良渚的制度文化因素不仅在同时期文化系统与后续文明发展中发挥着导向作用,而且良渚文明的证立也在探讨文明起源的判定标准、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