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坡面径流

坡面径流

坡面径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147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山地学报、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地下水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全国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恢复建设交流研讨会等;坡面径流的相关文献由6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丽萍、李鹏、张锐波等。

坡面径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2.2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5147 占比:97.55%

总计:5276篇

坡面径流—发文趋势图

坡面径流

-研究学者

  • 张丽萍
  • 李鹏
  • 张锐波
  • 李占斌
  • 叶大鹏
  • 徐新生
  • 张光辉
  • 林金石
  • 张万军
  • 张岩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锐鹏; 刘殿君; 张世豪; 高志强; 左启林; 赵炯昌; 王百群; 于洋
    • 摘要: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小流域不同类型植被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以地处黄河中游内蒙古段的圪坨店小流域为研究区,建立6个投影面积为5 m×20 m的径流监测小区,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定位监测和降雨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份降水特征和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油松、沙棘、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农田)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并设置裸地径流小区作为对照,采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系数和单位面积侵蚀量与裸地的比值表征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研究时段(2014—2017年)内,降水集中分布在6—9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差异显著(p农田(玉米)>天然草地(针茅)>人工草地(苜蓿)>沙棘>油松林。泥沙量观测结果与径流量类似,最小的是油松林,为(0.8±0.38)g/L;最大的是裸地,为(87.36±15.37)g/L。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系数和侵蚀模数差异显著(p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沙棘>油松林地。同样的,油松侵蚀模数最低,是(0.002±0.001)kg/(m^(2)·a),农田侵蚀模数最高,为(1.49±0.71)kg/(m^(2)·a)。观测时段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模数与径流系数表现一致。综上所述,植被恢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流减沙效益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油松>沙棘>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农田。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中游内蒙古段植被恢复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 张乃夫; 袁希功; 王忠磊; 张春平; 李欢
    • 摘要: 桐柏大别山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西起南襄盆地,东连江淮平原丘陵,土地面积约9.45万平方公里,是淮河流域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定位观测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基础,是获取坡面及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桐柏大别山区典型监测站点定位观测数据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水土流失变化规律及特征,探究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素,为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 陈朝明
    • 摘要: 为了探索桉树人工林高效营林技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分析造林地坡度、整地方式、造林密度、除草抚育等对桉树人工林地坡面径流的影响。结果发现,坡度高的地区径流量远远高于坡度低的地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地块坡面径流量均小于不整地地块,造林密度与平均坡面径流量呈反比,采用“人工灌割+绿色植保技术”的林地坡面径流量最低。因此,在今后的桉树营林抚育过程中,营林技术人员应选择坡度合适的造林地,优化整地方式,合理密植,科学除草,适当提升坡面植被覆盖率,以控制水土流失。
    • 冯憬; 卫伟; 冯青郁
    • 摘要: 由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开发的SCS-CN模型在其他国家地区使用过程中的适用性仍存在争议,直接采用其给定的初损率λ来计算CN值易出现问题,尤其对于中国黄土高原这样具有复杂自然环境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来说,有必要针对CN模型参数做进一步校正.基于地处黄土丘陵区的定西共计47个径流小区连续五年生长期的观测数据,采用平均值法计算典型植被和整地类型下的CN值,并结合前人在不同坡度下对初损率λ的率定结果进行校正,同时运用经验公式法计算土壤饱和导水率、确定土壤水文组.结果表明:①陇中地区土壤质地以壤土、粉砂壤土为主,饱和导水率介于18-180mm/h之间,最小渗透率介于3.81-7.26mm/h之间;②土壤前期含水量、植被种类、植被盖度、土地利用、坡度以及整地工程措施等均对CN值存在影响,依照坡度校正后的CN值与之前计算的存在较大差异;③典型植被覆盖类型下的CN1值为:灌木林地(沙棘)<撂荒地(冰草)<人工草地(苜蓿)<坡耕地(小麦)<乔木林地(油松),相同坡度的同类型植被措施下,CN值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减小;④水平沟、水平阶和反坡台等整地措施在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均降低了CN值,有效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
    • 王鹏朝; 罗永猛
    • 摘要: 黔西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地形破碎,喀斯特地貌较为发育,形成集山地、丘陵、谷地、洼地为一体的典型高原山区地貌。该区域雨量充沛,土壤极易被流水冲刷,再加上多年来不合理的陡坡耕种和过度放牧,原生植被破坏严重,坡面径流汇流历时短,固土保水能力弱。
    • 王志明
    • 摘要: 近年来,经济的加速发展促使矿山开采活动日益频繁,废弃矿渣导致的环境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不同坡度下矿渣坡面径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降雨过程都分为三个过程:产流汇流阶段、稳定阶段、退水阶段.②在0°、5°、10°坡度下,开始产流的时间为13.25min、2.5min、1.4min,退水历时15.7min、4.01min、3.05min.不同的坡度下开始产流时间退水时间要短,同时随着坡度的增加,开始产流时间和退水时间显著减少.③所有坡度的产流开始后一段时间内,坡面径流率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后达到稳定水平,而产沙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不同坡度条件下,坡度越大,产流产沙量越大.
    • 石方兴; 肖翔
    • 摘要: 科学认知是指人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科学的信息加工,形成个体对事物的定义、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地理事象的科学认知,就是科学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分析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解决地理事象在特定区域的问题。因此,本文试以水土流失为例,探讨在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逻辑,如何构建对地理事象的认知框架.
    • 何贵平; 朱崇林; 谢艳; 雷孝章
    • 摘要: 在对斜坡上泥沙颗粒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相对暴露度的概念,采用滚动模式推导出了斜坡上单颗粒泥沙起动的临界条件,并结合径流-渗流耦合模型进一步推导出了斜坡上泥沙起动临界水深表达式,该表达式表明临界水深的大小主要与泥沙自身的物理性质、坡度和相对暴露度有关。当Δ’取紧实排列时,表达式适用坡度范围为0~30°。并通过实测资料对公式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粒径为10 mm以下该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精度较高;同时存在一个"分界粒径",超出该粒径值,计算值与实测值二者的相对误差将显著增大。
    • 韩同春; 苏钰钦; 张宇
    • 摘要: 天然土质边坡在地质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通常呈现一定层状结构,在强降雨作用下会产生入渗和坡面径流.研究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与地表入渗相互影响过程,对山地洪水和滑坡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层状土边坡地表与地下渗流的相互作用机制,针对上粗下细型层状土边坡降雨入渗忽略坡面径流影响导致入渗分析不符合实际这一问题,基于Moore双层入渗和坡面径流控制方程建立耦合模型,并通过Python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分析耦合条件下双层结构边坡降雨产流及停雨后雨水重分布全过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土体降雨入渗过程与坡面径流深度有关;降雨初期降雨强度<坡面入渗能力,入渗速率等于降雨强度,坡面产流后入渗速率随降雨持时逐渐减小趋于稳定;当湿润锋跨过土层交界面时,入渗速率急剧减小,最终等于次层土的渗透率,表明上粗下细型层状土入渗速率主要由次层土控制,同时降雨停止后径流快速衰退,已入渗的雨水在重力和湿润锋下方土体基质吸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下推移,湿润锋入渗深度随雨水重分布历时趋于平缓.算例表明,该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可行,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层状土边坡的降雨入渗过程,为类似的层状土边坡研究提供计算依据.
    • 张光辉
    • 摘要: 近年来,基础配套设施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发展不断扩大,使用花岗岩硬质风化壳的项目建设工程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花岗岩建筑工程灾害性质的适用条款及其对工程地质的灾害仍然缺乏深入研究,工程灾害应用技术理论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通过对水蚀发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对影响因素及护坡处理技术、施工管理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为风化花岗岩的应用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