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物理场

多物理场

多物理场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3年内共计797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8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72192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中国粮油学会储藏分会第八届全国粮食储藏学术交流会等;多物理场的相关文献由2677位作者贡献,包括任露泉、杨屹、赵宏伟等。

多物理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8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2192 占比:99.63%

总计:72462篇

多物理场—发文趋势图

多物理场

-研究学者

  • 任露泉
  • 杨屹
  • 赵宏伟
  • 杨刚
  • 黄卡玛
  • 李斌
  • 唐可洪
  • 张富
  • 范尊强
  • 高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谭斌; 彭磊; 龙明; 冯延冬; 朱建阳; 潘艳桥
    • 摘要: 负压病房对于医疗单位紧急应对新冠病毒等强传染性病菌在院区内发生交叉传染、医护感染等至关重要,原因在于良好的气流组织有利于传染性病菌快速排出。设计相适应的、安全有效的送排风方案对于模块化负压病房的构建来说非常关键。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依托多物理场仿真计算软件Comsol,面向雷山医院等应急卫生场所,以负压病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6种常见的通风排风方案对于病菌的排出扩散效率的影响。还对雷山医院病房现有气流组织情况的浓度分布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和对比了多组优化方案,得出了较好的通风布置方案。该方案能为以后的模块化施工提供参考,减少病菌传播扩散,更有效保护医护人员。
    • 张恒; 陈奔; 隋邦傑
    • 摘要: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机械应力下的气-液两相流进行数学模拟研究,建立了一个二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非等温两相流多物理场稳态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固体力学、电化学、传热传质以及气液两相流的物理因素,研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机械应力作用下的两相流分布.计算结果显示:在机械应力作用下,燃料电池肋板下方的多孔介质应力明显大于流道下方的应力,且在肋板和流道交界处下方的气体扩散层会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阴极相对湿度逐渐增加,但阳极相对湿度会减小;液态水仅在阴极产生且主要在肋板下方的多孔介质内形成,其在阴极的饱和度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 徐佳琪; 郭栋; 卢绍伟; 刘丁华; 高旭宏; 赵越岭
    • 摘要: 针对变压器直流扰动多物理参数变化问题,研究了不同直流扰动状态下多物理参数变化特性。构建变压器直流扰动状态下多物理场模型,分析绕组/铁芯振动机理与箱体涡流损耗原理。通过变压器多物理场顺序耦合算法循环迭代求解电磁参数,将电磁参数作为机械、涡流场输入参数,进一步求解振动加速度及损耗参数。通过多物理场顺序耦合算法,仿真分析变压器不同直流扰动状态下电磁参数与机械振动、箱体涡流损耗的变化情况及对应关系。进一步,搭建动模实验平台,采集变压器不同直流扰动状态下内部绕组电流、励磁电流及振动加速度数据,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 谢政廷; 朱盛颖; 朱铧丞; 杨阳; 黄卡玛
    • 摘要: 针对传统微波等离子体装置存在着功率小、处理效率低、激发场强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波等离子体的工业应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端口椭圆聚焦型大功率微波等离子体炬装置的设计方法,根据椭圆的光学结构,并基于有限元分析法电磁仿真优化了椭圆腔体。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量聚焦区域的电场能量通过外激发能激发出等离子体,可用于处理固体废弃物,其对于以后的大功率多端口微波等离子体装置的设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傅博文; 章勤男; 田勇; 田劲东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光谱合束光栅仿真模型。该模型针对光谱合束中的核心器件光栅的光-热-应力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激光巴条功率为200 W,自然对流系数为10 W·(m^(2)·K)^(−1)时,衍射光栅上温度最高点可升高至346.52 K,应力最高点可升高至0.4825 Pa,光栅表面变量最高为52.28 nm/mm,这将会使得反馈光束中心位置发生0.25~0.3 mm的偏移,从而影响激光功率以及合束效率。减少衍射光栅基底厚度,在相同激光光源条件下工作,温度、应力、面形以及应变的变化均能有效抑制,这与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方法为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设计和光学器件的测试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多物理场分析,为激光器设计和测试提供了综合分析数值模型。
    • 王宏伟; 王晴; 石瑞明; 姜耀东; 田政
    • 摘要: 煤矿冲击地压与断层构造失稳的多物理场互馈机制研究对于保障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指导价值。人类采掘活动使得在地壳运动等强挤压过程中形成的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受到扰动,结构面的活化和失稳将释放大量在构造成型期间所积聚的弹性应变能,进而极易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从断层构造成因、地质赋存状态和高水平原岩应力环境的角度介绍了冲击地压发生的地质环境特征,总结了与断层构造相关的冲击地压发生模式,凝练了开采扰动下断层滑移失稳的力学机理和断层构造失稳诱冲的多物理场前兆特征等2个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考虑工作面开采影响的断层结构力学模型和厚层顶板赋存的物理模型,推导了断层面上下盘相对滑动位移计算的逐点积分方法,提出了可表征断层滑动摩擦与能量释放相关性的断层结构势能的概念,分析了开采扰动下断层面位移场、应力场和能量场的动态演化特征,系统阐述了断层构造的失稳特点和诱冲力学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工作面开采条件下断层区域位移场表现为由局部静态滑移突然向整体剧烈滑动转变的非线性动态演化过程,并伴随着断层面上下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出现由缓慢滑动突然变化为急剧滑移的失稳现象,断层面最大位移也由断层顶部突然转移至断层中部靠近煤层的区域,对工作面造成极大冲击破坏。随着煤层的逐步开采,断层面正应力和剪应力在同步演化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分化的现象,表现出正应力增加而剪应力降低或剪应力增加而正应力降低的特征。断层结构面和上覆厚层顶板的交界区域在上覆岩层下沉和侧向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最大滑动静摩擦向滑动失稳摩擦的动态转换过程,位移场的缓急突变和应力场的正剪分化现象均出现在该转换期间,而最大位移的出现也预示着断层结构发生了剧烈的滑移失稳。断层结构失稳前,由于厚层顶板坚硬且不易破断使得断层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此时断层结构势能处于长期积聚而未释放的状态。监测数据显示,与断层结构势能相关的微震事件数、声发射事件数和电磁辐射强度值等数据均出现缺失的现象。断层滑移失稳后,该类监测数据又由几乎为零转为突然激增,并伴随着剧烈的滑动和对工作面的冲击破坏。综上所述,在复杂断层构造赋存、高水平原岩应力环境和开采扰动下,岩层运动与断层滑移的耦合作用是断层失稳的主要原因,而伴随的位移场缓急突变、应力场正剪分化和能量场激增滞后等多物理场演化规律均可作为冲击地压发生的前兆特征。
    • 闭格宁; 肖小华; 李攻科
    • 摘要: 以姜科类植物草豆蔻中山姜素为模拟对象,基于微波辅助萃取(MAE)过程中微波场、温度场及浓度场等物理场之间的耦合关系,利用Comsol软件构建了MAE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模拟了不同萃取时间、微波功率下萃取体系的电磁场分布、温度分布以及山姜素扩散分布;通过比较萃取液温度和山姜素浓度的模拟值与实验值,结合误差分析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以同类植物砂仁中的异槲皮苷为萃取目标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微波功率越大,电磁场强度越强,萃取液温度越高,山姜素扩散越明显,越有利于萃取;MAE萃取山姜素和异槲皮苷的萃取液温度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分别在1.9%~4.5%和1.9%~2.8%之间,其浓度RRMSE分别在1.7%~3.2%及1.6%~4.1%之间,均小于5.0%,表明建立的模型准确、可靠,且适用性良好.该模型综合考虑了MAE过程中的多个物理场及其耦合关系,可为深入研究其萃取机理提供参考.
    • 孙原理; 宋志浩
    • 摘要: 为解决传统离心泵故障诊断仅使用单一振动信号而无法综合利用多物理场相关性信息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物理场信号相关分析与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对采集到的离心泵在不同状态下的多物理场信号进行归一化操作;其次计算任意两个归一化后的多物理场信号的相关度并组成相关度矩阵;最后,以相关度矩阵作为特征使用SVM进行诊断。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使用离心泵故障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仅使用单一信号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能充分提取离心泵多物理场相关度信息,特征提取更充分,有效提高离心泵故障诊断正确率。
    • 彭守建; 贾立; 许江; 陈捷仁; 戴诗杰; 陈月霞
    • 摘要: 为进一步深化煤矿瓦斯抽采过程中多物理场参数动态响应特征及其耦合作用机理的认识,运用自主研发的多场耦合瓦斯抽采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工作面前方不同应力区域瓦斯同步抽采物理模拟试验,分析了抽采过程中煤体温度场、瓦斯压力场和煤体变形场的实时演化特征及多物理场耦合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同步抽采过程中,应力Ⅳ区煤体温度下降速率最快,其次为应力Ⅰ区和应力Ⅱ区,应力Ⅲ区的温度下降速度最慢,不同区域瓦斯压力衰减特征与煤体温度下降规律具有相似性。煤体变形受煤体温度和瓦斯压力的耦合作用影响,使煤体变形呈非线性增加。应力Ⅳ区煤体变形量最大,应力Ⅲ区由于受泊松效应影响,其煤体变形大于应力Ⅰ区和应力Ⅱ区。②在同步抽采过程中,各应力区域煤体变形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分为变形延迟阶段、变形启动阶段和变形二次递增阶段,变形延迟的实质是煤层中大量分布的微孔和小孔,对吸附态瓦斯脱附的束缚作用,加上煤基质对瓦斯的毛细凝结作用,导致瓦斯解吸滞后,从而出现煤体变形延迟现象。③各应力区域煤体变形的动态响应受到有效应力压缩效应、基质收缩效应、解吸热收缩效应和泊松效应等共同影响,泊松效应对应力Ⅲ区起主导作用,有效应力压缩效应是突破变形延迟现象的关键因素,解吸热收缩效应和基质收缩效应是煤体变形二次递增的主要原因。
    • 鞠杨; 任张瑜; 郑江韬; 毛灵涛; 王凯; 周宏伟; 谢和平
    • 摘要: 煤炭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起到压舱石和兜底保障的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煤炭的保障能源与战略资源的作用、实现煤炭绿色智能低碳开发利用迫在眉睫。煤炭生产开发活动打破了地层初始应力平衡,引起围岩应力场重分布,诱发工程灾害。岩石是煤炭生产开发与工程建设的主要对象,研究和解决煤炭绿色智能安全开采问题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岩石力学。然而,传统的岩石力学理论在定量分析和描述煤炭生产开发活动引发的岩石灾变行为及内禀机理时存在诸多困难,人们对岩石不连续结构演化引起的应力场、变形场和渗流场的变化认识不足,缺乏定量解析内部应力、变形与渗流等多物理场的方法、理论和模型,难以对不同开采模式可能引发的工程灾害进行超前研判、预警和科学防控。解决这些基础科学与技术难题,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颠覆性理论与变革性技术,这已成为创新发展煤炭资源绿色智能安全开发理论与技术的基础性前沿课题。围绕岩石灾变的非连续结构与多物理场效应的透明解析与透明推演,概述了岩石的三维数字重构、3D打印模型材料、透明物理模型、尺度效应、应力场、变形场和渗流场演化以及灾变机理的透明定量解析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分析了未来发展目标与面临的挑战,以求为发展非连续岩石力学与灾变分析理论,实现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及灾害超前预警防控提供研究基础与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