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婴儿痉挛症

婴儿痉挛症

婴儿痉挛症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9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46674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儿科神经学术会议等;婴儿痉挛症的相关文献由813位作者贡献,包括邹丽萍、钟建民、易招师等。

婴儿痉挛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9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6674 占比:99.25%

总计:47028篇

婴儿痉挛症—发文趋势图

婴儿痉挛症

-研究学者

  • 邹丽萍
  • 钟建民
  • 易招师
  • 廖建湘
  • 吴华平
  • 杨光
  • 查剑
  • 虞雄鹰
  • 陈勇
  • 王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曼; 刘晓鸣
    • 摘要: 目的 探讨短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冲击序贯泼尼松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临床疗效及对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婴儿痉挛症患儿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ACTH冲击治疗序贯泼尼松片口服,对照组则给予泼尼松片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EEG改善效果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发作频次和中文版Griffiths发育评估量表(GDS-C)评分,随访1年统计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w时,观察组的痉挛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痉挛完全控制率及EEG完全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痉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程ACTH冲击序贯泼尼松治疗IS可提高临床疗效及EEG改善效果,改善运动发育及智力水平,降低复发风险,且不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 林彬城; 陈玲
    • 摘要: 目的探讨SLC35A2基因突变致婴儿痉挛症(IS)的基因突变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IS患儿的病例资料、辅助检查及遗传学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4个月零1天,因“反复抽搐2周”入院。患儿3月半龄起病,表现为成串痉挛发作。患儿营养中等,运动发育稍落后于同龄儿,有乳头内陷、脚趾重叠等特殊体征。脑电图示不典型高幅失律,头颅MRI示右侧海马脉络膜囊肿,血尿代谢筛查及染色体分析未见异常,基因检测发现SLC35A2基因新发杂合突变c.851T>C(p.Leu284Pro)。给予促皮质素(ACTH)治疗4周后发作消失。结论本文回顾了SLC35A2突变的IS患儿的临床特点,并复习SLC35A2基因变异相关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的特征,ACTH可能对这类癫痫性脑病患儿有效,而对ACTH治疗欠佳的病例,新型抗癫痫药吡仑帕奈可能是有潜质的选择。
    • 鱼爽; 吴璐璐; 汪晓翠; 叶小飞; 杨阳; 杨斌
    • 摘要: 目的:研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S)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5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IS患儿68例,根据ACTH治疗后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n=41)、有效组(n=9)、无效组(n=18)。分析三组患儿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结果。结果:ACTH治疗IS的总有效率为73.53%。三组患儿病程、治疗前发育情况、脑电图是否典型高度失律、放电侧别(偏侧/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12.396,P=0.002;χ^(2)=7.252,P=0.023;χ^(2)=25.327,P=0.000;χ^(2)=22.350,P=0.000);三组患儿性别、发病年龄、ACTH是否首选、出生史有无异常、脑电图背景、纺锤波、放电部位(限局/广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完全缓解组与无效组病程、脑电图是否典型高度失律、放电侧别有显著相关性(分别为b=2.926,P=0.018;b=2.148,P=0.032;b=-3.069,P=0.009)。结论:病程短、脑电图表现为典型高度失律、双侧放电的IS患儿经ACTH治疗的疗效好。
    • 张新新; 盛桂梅
    • 摘要: 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对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患儿家属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06例应用ACTH治疗的婴儿痉挛症患儿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共情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儿痉挛症患儿ACTH治疗期间应用共情护理干预能使家属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焦虑及抑郁情绪得到有效减轻,可推广使用。
    • 张瑾; 戎萍
    • 摘要: 婴儿痉挛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难治性的癫痫性脑病,其发作难以控制,易转变为其他形式的癫痫发作,患儿多遗留神经发育障碍,预后不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氨己烯酸为该病的一线治疗用药,但上述药物控制患儿的癫痫发作、减少复发和改善患儿神经发育结果的效果仍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对于一线治疗不敏感的患儿,如何控制发作、改善预后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对婴儿痉挛症国内外药物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蔡文仙; 孙广斐; 郑钦亮; 李秋波
    •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40例婴儿痉挛症患儿作为病例组,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病例组给予ACTH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静脉抽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和CD4+/CD8+.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CD8+T淋巴细胞为(34.36±3.48)%,低于对照组的(32.33±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值较对照组增高(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CD3+T淋巴细胞水平、CD4+T淋巴细胞水平、CD19+B淋巴细胞水平及CD20+B淋巴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后CD8+T淋巴细胞为(36.34±4.1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CD4+T淋巴细胞治疗后为(41.08±4.66)%,治疗前为(45.54±5.04)%,明显降低(P<0.01).CD4+/CD8+值治疗后为(1.11±0.27),治疗前为(1.45±0.37),明显降低(P<0.01).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后CD3+T淋巴细胞水平、CD19+B淋巴细胞水平及CD20+B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婴儿痉挛症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ACTH可调节婴儿痉挛症患儿免疫功能,为婴儿痉挛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梁萍; 甘靖; 刘瀚旻
    • 摘要: 为探讨SCN8A基因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的临床特点与诊治,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9年9月收治的1例1岁9个月的SCN8A基因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SCN8A基因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的临床特点与诊治要点。本研究系国内首次关于SCN8A基因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的报道,且该患儿合并食管裂孔疝,目前在SCN8A基因突变患儿中尚未报道过。该例患儿在8月龄抽搐发作后出现了明显的发育倒退,联合应用多种抗癫痫药物效果欠佳,此次发作类型转变为婴儿痉挛症,入院后减停左乙拉西坦,应用促皮质素(ACTH)治疗,痉挛发作逐渐缓解。食管裂孔疝可能是SCN8A基因突变的一个表型,该例患儿扩展了SCN8A基因表型谱。SCN8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的抗癫痫药物选用钠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有效。SCN8A基因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应用ACTH治疗有一定效果。
    • 徐兆; 董燕; 贾天明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9例婴儿痉挛症患者颅脑影像学特征,并观察脑结构性异常是否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方法 选择2014-01—2019-10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首诊的209例婴儿痉挛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像学检查特征,将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结构性异常且认为与婴儿痉挛症的发生、发展相关的患者纳入观察组(102例),无影像学异常的患者为对照组(107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短期控制率及脑电图(EEG)改善率,短期内控制后复发率及复发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像学异常对短期控制率及脑电图改善率的影响.统计长期控制发作的婴儿痉挛症患者抗癫痫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观察组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先天性脑发育畸形(9.8%)及脑软化(90.2%),顶枕叶脑软化较多见(49.0%),其中可追溯到有明确围生期低血糖占24.5%.观察组与对照组药物治疗的短期控制率(χ2=0.562,P=0.453)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4,P=0.176),脑电图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7,P=0.047).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观察组结构性异常为脑电图未改善的高危因素[P=0.048,OR(95%CI)=0.566(0.322~0.994)].2组控制痉挛发作时间>24周的患者维持性应用的抗癫痫药物主要有丙戊酸钠、托吡酯、左乙拉西坦.结论 脑软化及先天性脑发育畸形为IS的主要影像学特征,顶枕叶脑软化是导致IS的高危因素;存在脑结构性异常可影响IS患者脑电图的改善率.长期控制发作的患者口服抗癫痫药物以丙戊酸钠、托吡酯、左乙拉西坦为主.
    • 袁露露; 宁静; 党浩丹; 刘家金; 崔莹; 徐白萱
    • 摘要: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婴儿痉挛症患儿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ET/MR)显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行PET/MR显像的婴儿痉挛症4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全程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的检查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患儿满意度评分(由患儿监护人填写)。结果试验组检查过程所用时间、SAS评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15.1±0.5)min、(35.7±4.2)分、(92.8±5.5)分,对照组分别为(24.8±1.3)min、(43.8±3.3)分、(69.8±11.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940、7.357、9.088,P<0.01或0.05)。结论全程护理在婴儿痉挛症患儿PET/MR显像中可显著减少检查过程时间,降低患儿家属的焦虑度,提高护理的满意度,从而有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精准诊断癫痫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谭玲芳; 刘花艳; 曾珊; 胡胜男; 张蓉; 邓璐瑶; 兰慧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动机性访谈对婴儿痉挛症患儿父母自我效能、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2例婴儿痉挛症患儿父母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5次基于时机理论的动机性访谈干预.于干预前、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文版父母用应对方式量表(CHIP)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2组患儿父母GSES、HADS-A、HADS-D及CHIP各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的GSES得分分别为(19.63±0.87)、(22.58±1.2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92±0.74)、(19.46±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为-3.865、-10.926,P<0.01);干预后观察组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的HADS-A/HADS-D得分分别为(12.50±0.82)、(10.50±0.87)分和(9.78±0.80)、(8.63±0.87)分,低于对照组的(12.92±0.74)、(11.72±0.99)分和(10.23±0.78)、(9.38±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12~ 5.764,P<0.05或0.01);干预后观察组在出院当天、出院后3个月的CHIP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934 ~-2.490,P<0.05或0.01).结论 基于时机理论的动机性访谈能增强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改善其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促进患儿康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