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家屋

家屋

家屋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学、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岁月.上半月(原创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等;家屋的相关文献由294位作者贡献,包括曹端波、池莉、李锦等。

家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6 占比:98.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1.66%

总计:302篇

家屋—发文趋势图

家屋

-研究学者

  • 曹端波
  • 池莉
  • 李锦
  • 赵剑平
  • 龙秋香
  • 俞乐
  • 刘松
  • 周作人
  • 周敏
  • 孙青

家屋

-相关期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穆静然
    • 摘要: 在历史上,康定锅庄是沟通汉藏贸易特别是边茶运销的关键环节,当地藏语称之为"阿加卡巴"(a-skya-kha-pa)。在既有研究中,学者普遍将康定锅庄视为一种专门的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完整,因为锅庄在"市场之下"还有嵌入社会结构的另一个面向。一方面,锅庄的名号是当地家族的房名,在命名、释义、析分和继承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规则;另一方面,锅庄与客商最初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商业伙伴,更有主客的面向。认识到锅庄的这些地方属性有助于澄清学界对锅庄"女性当家"和"权威中介"的误解。实际上,锅庄"女性当家"的现象并非母系社会或性别意识的产物,而是家屋制度下继嗣与婚姻并重的结果;"权威中介"地位的获得也不是出于锅庄在商业上的成就和重要性,而在于锅庄主人的声望,是阿加以主人而非中介身份参与贸易的结果与体现。
    • 王琳淞
    • 摘要: 本文剖析隆林彝族为应对生命的意义以及为向主流社会求同而建构家屋的历史过程。通过供奉祖灵,繁育后代,成为祖灵的生命历程,彝族依照祖灵信仰完成自我生命的意义建构。清中期随着改土归流的深化,在宗族制度为主导的国家秩序的支配下,承载祖灵信仰的神圣空间从祖灵崖转移到了家屋之中,通过在家屋之内实践个体从供奉祖灵繁育后人到成为祖灵的转化,家屋变成了生命意义转化的神圣空间,是祖灵与后人共同栖居之所。正是为了因应清代改土归流历程中各种力量的推动和主动谋求保全族群信仰的两难选择中,彝族形成了以自我的家为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家屋社会。
    • 张继楼
    • 摘要: 露珠是小草的眼睛,每天清早上学时,小草都睁着快乐的眼睛,一闪一闪地欢送我。窗子是家屋的眼睛,每天放学回家时,家屋总睁着明亮的眼睛,老远老远就盼着我。
    • 赵晓梅
    • 摘要: 在西南山地多民族杂居地区,家屋既因族群交往交流而逐渐"交融",也受到国家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影响.家屋变迁以物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横、纵两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文章聚焦桂东北金江河流域、曾经分属两邑的瑶、壮家屋,在区域社会史的脉络中,梳理各个历史阶段二者在楼居形式与房间排布的变迁过程,探索多维度分析手段对于遗产价值阐释的贡献.
    • 钱欣葆
    • 摘要: 小猴和狐狸爬上灰熊家屋后的山坡,看见下面灰熊家屋后有一口装满了水的大缸,就捡起石子往缸里扔着玩。他们看到石子扔入缸中水花四溅,高兴得手舞足蹈。小猴和狐狸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石头顺着山坡飞快滚向大缸,"砰"的一声大缸被砸碎了,水流了一地。狐狸对小猴说:"一会儿灰熊出来会狠狠地教训我们的,还会要我们赔偿。快逃!"
    • 龙晓惠
    • 摘要: 武陵山区各民族在崇山峻岭中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恩施白果乡金龙坝村作为一个土家谟聚居区,吊脚楼作为家屋的修建适应了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民族文化建构,居住在内的土家族人对家屋的内部空间结构的使用也授之于其观念的变化,这一行为观念的形成和体现有助于理解土家谟住房文化。
  • 7. 黎族家屋生命力象征与空间秩序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谷宇
    • 摘要: 家屋不仅是黎族社会文化象征的物质载体,它还在人与物的关系互动中被赋予生命.家屋建造过程中的立柱仪式、灶的设立及烹饪、女性生育及其对花婆的供奉等,将人的生命与家屋联系起来并展现家屋的生命力.食物作为家屋与外部环境、人与鬼灵之间的一道屏障,将外围象征男人和女人的两个圈层与内部人与家屋生命的核心区域隔离开来.这样的圈层,投射出家屋中以家族长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特征和黎族人的宇宙空间分类与秩序.
    • 杭苏红
    • 摘要: 考察民国时期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史脉络,杨堃指导其学生进行的平郊村调查较少被人提及,因而这里选取《四大门》《平郊村的住宅设备与家庭生活》《一个村庄之死亡礼俗》三篇学士论文试探讨之.这一系列研究从民间生活的日常性考察入手,虽然不全是针对乡村家庭问题展开的调查,却从整体上对乡村家庭的精神与物质层面进行了讨论.在某种意义上,这批研究开创了民国时期有别于乡村家庭经济调查、华南家族宗族研究的另外一种研究路径.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华北乡村家庭的了解,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家庭社会学研究视角.因为"家"不仅关涉到家内成员间的诸关系,还关涉到其他的精神与物质层面:诸如家在个体心中的"精神性"形态,即信仰与宗教形态;作为"物"的家屋及其文化意涵;与家有关的诸种仪式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