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ZnO薄膜

ZnO薄膜

ZnO薄膜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119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0篇、会议论文83篇、专利文献130171篇;相关期刊269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第十六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第七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武汉)研讨会等;ZnO薄膜的相关文献由271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志镇、杜国同、赵颖等。

ZnO薄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0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8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30171 占比:99.31%

总计:131074篇

ZnO薄膜—发文趋势图

ZnO薄膜

-研究学者

  • 叶志镇
  • 杜国同
  • 赵颖
  • 赵炳辉
  • 耿新华
  • 陈新亮
  • 吕建国
  • 张晓丹
  • 朱丽萍
  • 胡礼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敏; 谢立强; 刘智荣; 包文歧; 徐才华
    • 摘要: 为研究ZnO/SiO_(2)/Si复合结构声表面波器件激发瑞利波的特性,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该复合结构进行三维建模仿真,得到该结构SAW器件所激励的瑞利波特性,以及其位移-频率、导纳-频率特性曲线。为验证有限元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制备了有无反射栅结构的两组SAW器件。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在Si衬底上制备SiO_(2)薄膜,再采用电子束蒸发镀膜制备ZnO薄膜和金属电极。实验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两组器件进行了测试,测得两组SAW器件的谐振频率均与仿真结果相近,有反射栅的SAW器件比无反射栅的SAW器件在谐振频率处S_(11)增大了8.1 dB。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SAW器件特性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AW器件的反射栅的存在增强了回波信号,验证了反射栅的反射特性。
    • 王玉新; 宋欣; 蔺冬雪; 王禄; 王媛媛
    • 摘要: 利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ZnO、TiO_(2)多层复合薄膜.测试手段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分别对薄膜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固定浓度的ZnO在不同浓度的TiO_(2)上进行叠涂的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实验分别制备浓度为0.45 mol/L/0.45 mol/L、0.45 mol/L/0.55 mol/L、0.45 mol/L/0.65 mol/L、0.45 mol/L/0.75 mol/L的ZnO/TiO_(2)双层膜.实验再进一步研究,在双层膜性能最好的薄膜的浓度基础上增加薄膜层数,制备TiO_(2)/ZnO/TiO_(2)3层膜.结果表明:浓度为0.45 mol/L/0.55 mol/L的双层ZnO/TiO_(2)复合薄膜的结晶质量好,吸光度较强,禁带宽度值为3.39 eV.将ZnO和TiO_(2)薄膜复合后,会产生一个新的杂质能级,电子跃迁时能量增加,载流子迁移速度降低,禁带宽度相对变大.在此基础上叠加第三层薄膜后,与双层膜样品相比(101)衍射峰有所下降,说明叠涂层数太多,反而影响了薄膜的生长.
    • 蔺冬雪; 赵莉; 王媛媛; 王玉新
    •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分别以乙酸锌(Zn(CH_(3)COO)_(2)H_(2)O)、钛酸酊酯(Ti(OC_(4)H9)_(4))为锌源和钛源,在玻璃衬底以及硅衬底上制备了不同浓度的、均匀的、结晶质量良好的单层ZnO、TiO_(2)薄膜及双层的ZnO·TiO_(2)复合薄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单层本征ZnO、TiO_(2)薄膜分别沿(002)、(101)晶面生长,且当本征ZnO、TiO_(2)的浓度分别为0.45 mol/L、0.65 mol/L时,择优取向生长最明显。ZnO·TiO_(2)复合薄膜的(101)、(004)特征峰明显,且0.45 mol/L/0.55 mol/L的双层ZnO·TiO_(2)复合薄膜结晶质量最好;薄膜表面最为平整,粒子分布均匀,粘连现象最少;对紫外光的吸收最强,禁带宽度为3.39 eV。
    • 王国东; 杨林林; 马鸿雁; 璩光明
    • 摘要: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p型Si衬底上制备ZnO纳米薄膜并形成异质结。在溅射气压分别为0.1,1.0,5.0 Pa时制备了不同形貌的ZnO纳米薄膜,并详细分析了ZnO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晶质量对异质结I-V特性和室温气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溅射气压为5 Pa时,ZnO薄膜的结晶质量最好,异质结的气敏性能最佳。室温下,在18×10^(-3)的乙醇气体中,当外加偏置电压为18.4 V时,其电流灵敏度最高可达617%。
    • 摘要: 李玉金、元秀华、赵茗、王运河发表在《物理学报》的文章:“环形ZnO薄膜谐振器的横模抑制与测试分析"”(《物理学报》2015,64(22):224601,DOI:10.7498/aps.64.224601),由于当时未能详察,文中图2(a)与山东科技大学韩程章硕士位论文(2012年6月)的图3.12类似,被质疑涉嫌篡改.为避免学术不端,通信作者提出撤稿,特此声明.
    • 曹明; 赵岚; 余健; 唐平; 许欢; 钟珮瑶
    • 摘要: 目的通过优化原子层沉积工艺获取不同厚度ZnO薄膜,研究ZnO薄膜晶体取向对ZnO−MoS_(2)涂层生长结构的影响,获得具有优异摩擦学性能的ZnO−MoS_(2)/ZnO复合涂层。方法采用原子层沉积法在不锈钢基体上预沉积不同厚度的ZnO薄膜,再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继续沉积ZnO−MoS_(2)涂层,制备ZnO−MoS_(2)/ZnO固体润滑复合涂层。结果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预沉积ZnO薄膜有诱导后续ZnO−MoS_(2)涂层沉积生长的作用,预沉积100 nm厚ZnO薄膜的ZnO−MoS_(2)/ZnO复合涂层显示出宽化的MoS_(2)(002)馒头峰,其截面形貌显示为致密的体型结构,获得的摩擦因数最低(0.08),纳米硬度最高(2.33 GPa),硬度/模量比显示该复合涂层的耐磨损性能得到提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涂层表面游离S与空气中水发生反应程度大约为原子数分数5%,显示复合涂层耐湿性能较好;基于原子层沉积ZnO薄膜生长及其对后续ZnO−MoS_(2)涂层生长的影响分析,提出了ZnO−MoS_(2)/ZnO复合涂层磨损模型,阐明了ZnO薄膜对复合涂层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以该模型解释了200 nm厚ZnO薄膜上沉积ZnO−MoS_(2)涂层出现的摩擦因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及最终磨损失效现象。结论合适的原子层沉积制备的ZnO薄膜有利于MoS_(2)(002)取向生长,可有效提升ZnO−MoS_(2)/ZnO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控制ZnO薄膜厚度,可实现ZnO薄膜与基底及ZnO−MoS_(2)层间界面之间的优化结合,以制得具有较好摩擦学性能及使用寿命的ZnO−MoS_(2)/ZnO复合涂层。
    • 张远; 张永兴; 张金锋; 牟福生
    • 摘要: 文章对原子层淀积(ALD)Si掺杂ZnO(SZO)薄膜的结构、电学和光学性能进行研究.通过生长ZnO和SiO2叠层的方法得到不同硅(Si)掺杂浓度的SZO薄膜,XRD测量结果表明,SZO薄膜为多晶结构,AFM测量结果表明,掺杂后样品的表面粗糙度变小.随着Si掺杂浓度的提高,SZ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先增大后减小,电阻率不断增大. SZO薄膜的可见光透射率在85%之上,光致发光谱表面SZO薄膜的发光以紫外光为主. ALD生长的SZO薄膜可以通过调整Si浓度对其光电性能进行精确调控,在透明导电薄膜、薄膜晶体管、紫外发光和探测器件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崔霞; 宋铂; 杨震斌
    • 摘要: 采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片状纳米ZnO薄膜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差热、场发射扫描电镜法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ZnO薄膜材料进行表征,并将此材料制作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由纤维锌矿纳米片状ZnO组成的13μm厚薄膜光阳极,在AM1.5的测试条件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总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87%。
    • 崔霞; 宋铂; 杨震斌
    • 摘要: 采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制备片状纳米ZnO薄膜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差热、场发射扫描电镜法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ZnO薄膜材料进行表征,并将此材料制作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由纤维锌矿纳米片状ZnO组成的13 μm厚薄膜光阳极,在AM1.5的测试条件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总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87%.
    • 薄玉娇; 蔺冬雪; 王媛媛; 藏谷丹; 王玉新
    • 摘要: ZnO是目前使用广泛的半导体材料,但本征ZnO存着在一定的缺陷,现通过溶胶-凝胶旋涂法分别以乙酸锌(Zn(CH3 COO)2?2H2 O)为锌源、硝酸铟(In(NO3)3?H2 O)为铟源、氯化铵(NH4 Cl)为氮源制备了In-N共掺的ZnO薄膜,由此来改善其相关性能.所制备样品的晶格结构、表面形貌、光学透过率及光学带隙分别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来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掺杂量的增加,In-N共掺ZnO薄膜的结晶度有了明显的改善,晶粒大小均匀且尺寸逐渐减小,光透过率逐渐增加,相比于单掺样品禁带宽度减小.当N掺杂量为8.0 at%时,ZnO薄膜的晶粒尺寸及分布最为均匀、表面平整、光透过率达90%、禁带宽度轻微减小,所形成的薄膜质量最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