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丸

微丸

微丸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2063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化学工业、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9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712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中成药、药学与临床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学术年会暨“江中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全国中药制剂技术研究暨药用辅料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等;微丸的相关文献由3606位作者贡献,包括魏洪君、姜庆伟、刘俊轶等。

微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9 占比:16.43%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1712 占比:82.99%

总计:2063篇

微丸—发文趋势图

微丸

-研究学者

  • 魏洪君
  • 姜庆伟
  • 刘俊轶
  • 吕玉珠
  • 唐亚坤
  • 狄媛
  • 范敏华
  • 马玉国
  • 黄竹青
  • 唐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晓莉; 高越; 宋清; 陈玲; 吴梅君; 王丛瑶; 王彬辉
    • 摘要: 目的:分析pH依赖-时控型大黄素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采用HPLC法研究pH依赖-时控型大黄素微丸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主要药动学参数:大黄素溶液组:T_(1/2)(0.85±0.32)h、T_(max)(1.00±0.01)h、MRT_(0→∞)(2.71±0.20)h、CL(4.84±0.41)L/(h·kg);pH依赖-时控型大黄素微丸组:T_(1/2)(8.01±2.31)h、T_(max)(7.00±0.01)h、MRT_(0→∞)(16.42±3.19)h^(-1)、CL(4.01±0.85)L/(h·kg)。结论:制备的pH依赖-时控型大黄素微丸具有缓释特性,延长了血中滞留时间,药效持久,具有结肠定位释药特性,为后续结肠肿瘤治疗提供实验参考。
    • 方奕巍; 朱文涛; 陈金明
    • 摘要: 目的优选蒜氨酸微丸-蒜酶肠溶双层片的制备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以蒜氨酸的累积释放率为评价指标,以崩解剂种类和用量、肠溶衣用量及微晶纤维素(MCC)与蒜氨酸的质量比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蒜氨酸微丸的制备工艺;以大蒜辣素产率为评价指标,以蒜酶层中MCC的用量、包衣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蒜氨酸微丸-蒜酶肠溶双层片的制备工艺;采用噻唑蓝比色法评价不同质量浓度蒜氨酸微丸-蒜酶肠溶双层片对肿瘤细胞L02,Bel-7402,HL-60,HeLa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计算其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蒜氨酸微丸的最优制备工艺,以5%羧甲基淀粉钠为崩解剂,以2%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润湿剂,MCC与蒜氨酸质量比为1∶1(m/m);蒜氨酸微丸-蒜酶肠溶双层片的最优制备工艺为,MCC的用量为每片72 mg,包衣温度为25°C,包衣技术为挤出滚圆法。21.98~131.89μg/mL(以大蒜辣素计)蒜氨酸微丸-蒜酶肠溶双层片对L0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不超过10%,以L02组为对照,其对Bel-7402,HL-60,HeLa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显著升高(P <0.05),且呈浓度依赖关系。结论优选的蒜氨酸微丸-蒜酶肠溶双层片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产品具有明显体外抗肿瘤作用。
    • 郭洪涛; 刘阿利; 苗国力; 崔芹芹; 张贵民
    • 摘要: 目的:研究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机制备单硝酸异山梨酯含药丸芯,采用包衣机进行缓释包衣,将丸芯填充入空心胶囊壳中。测定缓释胶囊体外释放度,考察丸芯制备参数、包衣材料和包衣增重对释放度的影响。结果:缓释包衣材料选择乙基纤维素,包衣增重8%释放效果最好。筛选出微丸最佳制备条件:挤出速度15 r/min,滚圆时间5 min,滚圆速度400 r/min。最优条件下,缓释胶囊释放效果批间重复性较好。结论:该处方条件下,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的工艺简单可行,重现性好,缓释效果良好。
    • 鞠佳芮; 戴俊东; 朱笑颜; 郭鹏川; 吴师月
    • 摘要: 目的 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姜黄素自微乳结肠炎症靶向微丸(Cur-ITP)。方法 选择壳聚糖、海藻酸钠为丸芯材料,Eudragit S100包衣制备pH-酶依赖型Cur-ITP,以微丸收率、载药量、圆整度和释放度为综合评价指标,响应面设计优化丸芯处方。结果 优选处方制备的Cur-ITP外观圆整,载药量高,释放平稳,结肠靶向效果良好。结论 pH-酶依赖型Cur-ITP可以有效控制姜黄素自微乳的释放,实现结肠靶向平稳释药,响应面设计建立的拟合模型对微丸丸芯的处方优化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 刘文君; 王东凯; 张锐峰; 陈宣全
    • 摘要: 目的对SPH3261微丸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筛选。方法以单因素考察试验为基础,对包衣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考察,以包衣增重、微丸的粒径分布、微丸载药量为指标,对微丸的制备工艺进行筛选。结果通过对流化床的导流筒和空气分布板间距离、进风风量、进风温度、喷液速度、物料温度等参数的考察,最终确定了SPH3261微丸胶囊的制备工艺。结论确定了SPH3261微丸胶囊的制备工艺,该工艺制得的产品依据拟定的质量标准检验合格,溶出曲线一致,制备工艺合理,简单易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 赵梦娜; 缪怡烨; 喻樊; 刘岐
    • 摘要: 研究绞股蓝皂苷微丸的制备工艺.以挤出频率、滚圆频率、滚圆时间为考察因素,以微丸的圆整度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法研究制备微丸的最优工艺条件.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空白微丸;采用流化床法制备绞股蓝皂苷微丸.并对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和体外释放度进行测定;用红外光谱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制备微丸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挤出频率30 Hz、滚圆频率50 Hz、滚圆时间4 min.采用流化床底喷上药包衣法制备的绞股蓝皂苷微丸体外释放度为95.98%,符合药典规定;脆碎度为0.90%;圆整度为0.80,表面较为光滑;堆密度较好、大小均匀;休止角为38.70°,流动性较好.电镜、红外、X-衍射等表征结果表明微丸圆整,绞股蓝皂苷分布均匀.利用挤出滚圆-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绞股蓝皂苷微丸,该工艺简便易行,可工业化生产.
    • 摘要: 1.METOLOSE SM-4用于微丸薄膜包衣薄膜包衣有时是为了保护包衣微丸或防止原料药和药用辅料之间的化学作用。然而,常规的薄膜包衣剂如PHARMACOAT(羟丙甲纤维素:HPMC),由于在流化床包衣过程中发生团聚而难以用于微丸包衣。METOLOSE SM-4是一种超低粘度的甲基纤维素(MC,4 mPa·s),由于粘性和水溶性较低,可用于微丸的水性薄膜包衣。
    • 摘要: 1.微丸挤出——使用L-HPC进行滚圆在微丸挤出工艺中,制软材过程中的含水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含水量太低,L-HPC的粘合特性将不能充分发挥,得到的挤出物会很脆。过量的水将形成粘性软材,挤出速度将非常慢。由于L-HPC(低取代轻丙纤维素)能够吸收水分,可以提供“缓冲”效应,从而可以在较宽范围的含水量下进行制软材。本研究在微丸挤出和滚圆过程中评价了不同型号L-HPC的性能。
    • 申丽先; 张媛婷; 张娟
    • 摘要: 以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十八醇为缓释材料,采用挤出滚圆的方法制备头孢呋辛酯胃黏附微丸。以体外黏附性能、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进行处方筛选,最终确定的处方为载药量50%、卡波姆10%、十八醇10%、微晶纤维素30%。重复制备三批样品,并考察微丸体外释放度及黏附性能。结果表明,确定的处方工艺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 陆鸿奎; 张荷兰; 李新林
    • 摘要: 试验采用生产技术较简单的滴丸剂制备技术,将桑椹红色素与明胶甘油混合,利用搅拌机将滴入冷却液中的大丸打碎制成微丸,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L9(34)正交试验考查原料与基质配比、滴制温度、搅拌桨转速3个因素对微丸成型率和丸重变异系数的影响,优化桑椹红色素微丸的制备工艺.结果 表明:原料与基质配比为1∶5;滴制温度为60°C;搅拌桨转速为500r/min,所得微丸圆整、硬度适宜,无拖尾和黏连,成型性较好,通过筛分微丸的粒径在0.75mm ~ 0.90mm.而且桑椹红色素被明胶包裹形成微小丸粒,大大增加其稳定性和溶出率,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桑椹红色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