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84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56篇、会议论文114篇、专利文献580篇;相关期刊2251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文史杂志、文史春秋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第三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抗战时期的相关文献由695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晋林、聂蒲生、唐凌等。

抗战时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56 占比:92.33%

会议论文>

论文:114 占比:1.26%

专利文献>

论文:580 占比:6.41%

总计:9050篇

抗战时期—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忠良
    • 摘要: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文化事业备受日寇摧残,众多文化典籍被日寇劫掠而去或毁于战火.在此特殊时期,陈训慈征求各类文献,举办图书文献展览会,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天一阁藏书,撰文与创刊宣传浙江图书文化事业,创建图书馆协会推进全省图书文化事业,为图书文化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 孛亚南
    •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灾害频发,公粮短缺。战争时期的晋绥边区既要保证抗战所需的军粮,又要克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粮食紧缺。晋绥边区民主政府刚建立时,很多地方产生了粮食的浪费,因此当时制定了严密的公粮制度,比如严格公粮的支出程序、加强公粮的预决算制度管理等,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公粮的合理使用。与此同时,还要解决抗战时粮食保障的问题,因此,公粮制度在战时会有动态的调整,以适应战争的需要。本文尝试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公粮内控制度及其为保障抗战所需粮食发挥的积极作用。
    • 吴婧瑀; 庞书培
    • 摘要: 俄苏音乐文化的传播,对中国革命歌曲的创作以及中国抗战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聚焦抗战时期重庆主要刊物,搜集、甄别、整理战时首都重庆俄苏音乐文化传播的相关文献资料,探查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在战时首都的关注重点和主要特点,探讨俄苏音乐文化传播对战时首都重庆抗战音乐发展的影响及历史意义,从而确立俄苏音乐文化在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传播状况的总体认识。
    • 霍安治
    • 摘要: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经济侵略,洋货倾销百年,贸易严重入超,巨量白银滚滚外流,时人常忧虑国内白银总有枯竭之日,中国必将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然而,事实却是,中国的白银如变魔术般逆势增加,贸易逆差越大,流入国内的白银就越多。抗战时期的国防最高委员会专门委员张肖梅利用海关资料撰文分析,发现在1888年至1931年间,国内白银净输入额高达15亿元。这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南京政府1931年度全年总支出的两倍。
    • 赵新利
    • 摘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斗争的同时,积极开展对敌宣传和瓦解日军工作。在对日宣传手段中,日语喊话最为机动灵活,得到广泛应用。为开展日语喊话,八路军面向广大官兵进行了普遍的日语教育,一般战士都能喊几句日语口号。除八路军战士外,经教育转变立场的日本俘虏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对日喊话工作。日语喊话降低了日军士气,加速了日军溃败,取得积极效果。
    • 冉智浩
    • 摘要: 抗战时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心,中国共产党坚持厚植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话语,丰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大众话语,在多样教育活动中巩固二者的融合成果,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增强了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强大思想基础。研究抗战时期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规律,推动二者融合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石嘉; 朱通
    • 摘要: 抗战时期,国立大学图书馆在抢救中国文化、恢复图书馆事业、发起文化救亡运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抗战爆发后,日军有意破坏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国立大学图书馆也惨遭劫难,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只得内迁、重建。各图书馆通过积极寻找馆舍、增加藏书数量、调整运营管理等措施得以重建,并且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各图书馆采取征集抗战史料,抢救珍贵典籍,购置、编印及展览救亡图书,助力后方民众教育等措施,担负起文化救国、传承文脉的重要使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吴志山
    • 摘要: 红色报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喉舌,反映着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通过对抗战时期红色报刊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分析理论中日本军部的形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军部通过主导首相的人选,掌握着日本内阁的命运;借助强硬和缓和两种手段,领导着日本的法西斯运动。而始终以对外扩张为主要宗旨的日本军部,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因遭遇国内外的反抗,必将陷入战争的泥沼之中,最终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关于日本军部的认识不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在当时还发挥着唤起民众抗日热情、激发国内抗日舆论、坚定军民抗战信心以及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重要作用。
    • 曹发军
    • 摘要: 抗战爆发后,国统区各地经济形势日趋恶劣,严重影响了警察的生活,为了维持警察队伍的稳定,当局采取了包括提高警察薪金、发放生活补贴和食米等方式来提高警察的待遇,这些措施对于保障警察的基本生活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国民党当局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大量增发货币,在国统区各地造成了持续性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暴涨的速度远远超过工资的增长速度,加上警察局内部收入差距悬殊,一直到抗战结束,省会警察局长、警夫役等基层警务人员生活贫困的状况都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以致警察逃亡的现象愈演愈烈。
    • 范连生
    • 摘要: 抗战时期,根据中共中央锄奸方针的要求,山东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发布了一系列锄奸指示和政策,建立与健全锄奸组织,开展秘密斗争和锄奸运动。在锄奸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轻信口供、忽视人权、夸大敌情等,但总的说来根据地锄奸组织逐步建立健全,锄奸政策越来越完备,锄奸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锄奸斗争普遍提高了群众的认识,提升了对敌斗争水平,稳定了社会秩序,扩大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