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3年内共计1311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93篇、会议论文1252篇、专利文献3912篇;相关期刊3788种,包括丝绸之路、文物鉴定与鉴赏、风景名胜等; 相关会议536种,包括文化遗产区域保护与活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2012年中国第3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等;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献由13005位作者贡献,包括冯骥才、孙志国、单霁翔等。

文化遗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93 占比:69.37%

会议论文>

论文:1252 占比:7.43%

专利文献>

论文:3912 占比:23.21%

总计:16857篇

文化遗产—发文趋势图

文化遗产

-研究学者

  • 冯骥才
  • 孙志国
  • 单霁翔
  • 郑灿雄
  • 张祖群
  • 刘纹政
  • 本刊编辑部
  • 熊晚珍
  • 王树婷
  • 孙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素婷; 王记源
    • 摘要: 从游客的视角出发,通过文本分析与扎根理论的方法研究曲阜三孔景区的旅游形象。研究结果发现,游客对曲阜三孔最深刻的印象是从空间上看依次是“孔府”“孔庙”“孔林”,从旅游吸引物上看分别是“文化”“孔子”;游客对景区的旅游感知形象可归纳为旅游吸引物、旅游体验、服务管理、区域位置4个维度;游客对景区旅游形象感知中的消极因素主要包括服务管理、环境氛围、旅游体验、旅游安全、配套设施5个维度。消极因素主要集中于景区管理、景区气氛、游客感受。
    • 杨晓书
    • 摘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文化遗产,我国汉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这种语言在汉语言和文学中的意义是不同的。本文主要分析和考察语言在中国汉语言文学中的运用,分析中国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言运用的形式和特点,以便制定更有效的汉语言运用策略,创造更容易理解的艺术概念,提高汉语言使用的效果。
    • 冯用军; 赵雪
    • 摘要: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特大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回答的新时代课题.以科举为代表的考试制度是国家抡才大典,其投牒自进、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传统考试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考试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考试理念标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界定科举制度、科举文化、科举文化遗产等核心概念基础上,系统论述科举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科举文化的正能量与负效应,凝练科举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出建构新型考试文化体系、夯实考试学科文化基础、创新考试内容和形式、坚定中国特色考试道路等观点.
    • 王浩镔; 刘丽华
    • 摘要: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吸引物,在“文旅融合”时代,对于满足游客个性化、沉浸式等体验需求,推动遗产地旅游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沈阳盛京皇城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集携程网有关盛京皇城的游客评论作为文本数据,使用ROST CM6软件从高频词、情感和语义网络三个维度对文本数据进行内容分析,旨在了解游客对盛京皇城文化遗产的旅游体验感知,为提升盛京皇城文化遗产旅游体验提供建议。
    • 章岸婧; 谭必勇
    • 摘要: 从供需视角出发,探究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应用和服务问题,对于活化文化遗产、推动文化遗产融入时代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文阐释了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服务的内涵;其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视角阐述了多元主体的需求转变,分析了文化遗产数据资源供给端“创造”需求的能力不足和需求端“牵引”供给的能力不强的两大矛盾;最后,构建了供需视角下的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服务模式,并给出供给侧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供给侧—需求侧”沟通与协调渠道、需求侧优化针对性服务三个方面的具体对策。
    • 高宇航; 涂剑波
    • 摘要: 中国的文化遗产众多,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发展较晚,当前国内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比较的片面化、割裂化,大多数的研究中以某一特定的文化遗产为例,研究的结果适用比较单一,具有特殊性,根据这些文章的总结得出一个相对于比较广泛适用于同类型遗产的保护策略是笔者对过去几年内文献进行综述的目的之一。中国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已经逐渐从国家主导向大众参与进行转变了,因此研究影响大众进行文化遗产保护行为的因素也是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保护策略、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析。
    • 范基公; 王晓
    • 摘要: 香山红叶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其实香山上的历史痕迹也颇为厚重。熊希龄在香山创立香山慈幼院,专门收养安置灾童、孤儿。他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教育体制,继续办学多年。范老师呼吁我们应该缅怀追思熊希龄,学习他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 张格格
    • 摘要: 一、探索缘起 1.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的成熟 (1)地域文化和校本课程的概念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 色,如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在一定的地域范 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特殊烙印,所 以具有独特性,这些文化遗产闪耀着各地方人民的勤 劳与智慧的光芒。
    • 谭小华
    • 摘要: 傅增湘是近代历史文化名人,曾参加晚清科举并考中二甲第六名进士,谋得仕途进身之阶,其乡试、会试硃卷及殿试卷影印件幸得保存至今。傅增湘乡试、会试卷的主体内容是三道“四书”制义题和一首五言试帖诗,主要观点是阐发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傅增湘殿试卷与清末时政关系密切,针对光绪皇帝提出的储才、经武、柔远、理财四项策问,他条分缕析、贡献策略,体现出经邦济世、文以明道的真知灼见。傅增湘科举试卷既是考察其个人家族世系、科考履历、政治谋略、学术思想的珍贵档案,也是管窥晚清科举制度规范与因时嬗变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其进行解读、考辨,有助于深入挖掘傅增湘精神文化遗产,客观评价科举制度的深刻影响。
    • 郭俊
    • 摘要: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及社会生态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殆于城市化挑战、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冲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亟需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广西南宁市上甘古村为例,实证调研结果显示,古村在开发的过程中面临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文化自觉度低下、文化资源发掘力度欠缺、宣传途径单一、古村建筑“拆旧建新”等困境。与之相应的保护、开发策略有:一是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村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三是深挖广拓古村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宣传途径;四是制定长远的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