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朝鲜使臣

朝鲜使臣

朝鲜使臣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亚洲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5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当代韩国、东疆学刊、满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等;朝鲜使臣的相关文献由7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昕、刁书仁、张晓明等。

朝鲜使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19.5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315 占比:80.15%

总计:393篇

朝鲜使臣—发文趋势图

朝鲜使臣

-研究学者

  • 杨昕
  • 刁书仁
  • 张晓明
  • 张雨
  • 王佳鑫
  • 王帆
  • 刘春丽
  • 刘铮
  • 姚沛涛
  • 张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柳青; 温兆海
    • 摘要: “燕行录”是清代朝鲜使臣出使中国所作的使行记录,它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是丰富而珍贵的东亚汉文文献。清代盛京作为出使途中具有“历史—地理”双重特殊性的城市,在“燕行录”中的相关书写历来与东亚格局的变动相关。贯穿两百余年的使臣盛京燕行诗书写,形成“燕行录”中的典型文本,完整、鲜明地投射出朝鲜对清意识的递嬗历程。借此不仅能够勾勒出清代盛京书写嬗变脉络,追溯其流变历史动因,也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因素,以文学的视角还原清代中朝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变化与发展。
    • 李崇寒
    • 摘要: 乾隆七十大寿那年(1780),朝鲜使团到热河祝贺,从八月十二日到十四日,连着3天被赏看戏,并赐宴、赐茶、赐缎匹、银两。给朝鲜使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段“武舞”:“武士六十四人,皆着金盔锦甲,右手持剑,左手执戈,为坐作击刺之状。甚至以尧舜为戏,乘之黄屋,着以冕服,为华封、苍梧巡幸之状。”因演出以打击乐器伴奏,使臣感到“其声唯杀,无宽缓和平之意”言语间透露出不适之感。戏台上为何会出现尧舜的形象,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只记得这出戏名“虞庭八份”。
    • 丁晨楠
    • 摘要: 朝报的传播功能构成一个"虚拟舞台",这个"舞台"还可以经由封贡关系扩展到包括朝鲜在内的东亚世界.明朝朝报、题本等文书作为有效的信息传递媒介,在两国间构筑出一个"共享"的信息世界.明朝自身的信息生产、传播能力和方式,是这个机制的物质基础.朝鲜君臣通过阅读这些文书,得以近距离地观察明朝政治动向,并通过事大礼仪介入明廷的政治博弈,强化本国在明朝中心的东亚秩序中的地位.此外,朝鲜使臣还能主动利用这些文书来影响本国政治,表达政治理想.
    • 潘晓玲; 李炳豫
    • 摘要: 有明一代,朝鲜朝贡不断,而辽东则为朝鲜使臣朝贡的必经之路。路经辽东,朝鲜使臣留下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主题多元,或抒发羁旅愁思,或借古讽今,或吟咏辽东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或咏怀自寄。朝鲜使臣的辽东诗歌具有独特的叙事风貌,形成了一种“他者”视角,成为辽东文学的组成部分。
    • 吴明微
    • 摘要: 清代初期,朝鲜与中国建立宗藩关系,定期派遣大量使臣来华“纳贡”.这些朝鲜使臣在华期间,活动于清宫廷与民间,购买乐器,获取乐书,记录音乐,学习西乐,并与清人笔谈论乐.他们的在华音乐活动,既促进了中国音乐与朝鲜音乐的互动交流,也改变了朝鲜原有僵化保守的文化观,并使朝鲜打开了西乐传播的大门,推动了朝鲜音乐的建构与发展.本文一方面透过中朝音乐交流,来看中外音乐交流的面貌;另一方面“从周边看中国”,来了解清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情况.
    • 王珂; 张裕升
    • 摘要: 潍坊市寒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了一件1825年朝鲜国王呈献给道光皇帝的表文实物(以下简称《潍坊本》).《潍坊本》的结尾没有标示写信者职位、姓名、写信日期等信息,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受损表文.虽有学者对《潍坊本》进行过简单地介绍,但作为朝鲜国王呈献给清朝皇帝的表文实物,《潍坊本》是非常珍贵的古文献,需要对其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究.本文从该表文的文献形式特征,即封条的踏印、样式、字体大小及用墨浓度等外在形式着手,参照韩国国内现存有的珍贵表文实物及韩国相关文献,还原受损《潍坊本》的外在形态和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朝鲜表笺样式的形成过程.
    • 程浩芯
    • 摘要: “由东城而入,街路之上往来行人及商胡之驱车乘马者,填街溢巷,肩摩毂击。市肆丰侈,杂货云委。处处棋牌,左右罗列……至如壕堑之深广,城壁之坚致,楼榭台观之壮丽,署宇仓厂之宏大,非如沈阳之比,真畿辅之襟喉,水陆之要会也。”(李宜显《庚子燕行杂识》一四)这是清康熙年间,朝鲜使臣李宜显进入通州城时看到的景象。
    • 张晓明; 陈楠
    • 摘要: 从明代各时期辽东地方官员与朝鲜使臣间的交往特征以及双方在朝贡仪程中的具体表现看,辽东地方官员与朝鲜使臣对维系朝贡体系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前期,辽东官员为巩固初建的宗藩关系,集中力量扫除故元势力,努力与朝鲜使臣构建亲密的交往模式;明代中期,朝贡体系下的中朝关系成熟稳定,各项制度已趋完善,辽东官员只需按部就班践行朝贡仪程,就可以确保边臣与使臣交往的规范性;但在明朝后期,辽东边将贪暴,官吏肆意盘剥,朝鲜使臣行至辽东时深受侵渔之苦,虽然"典型朝贡关系"的框架犹在,但重仪程、轻实效的交往模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彼此间的紧密联系,给后来出兵平倭造成巨大损失.
    • 王秋硕
    • 摘要: 吴政纬的著作《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以朝鲜使者为叙述视角,追寻自壬辰倭乱(1592)至康乾盛世(1780)近二百年历史过程中,东北亚秩序如何由动荡转向稳定的历史轨迹,并表明朝鲜对于封贡关系下宗主国中国和邦交关系下平等国日本的情感与认知的变化.全书13.1万字,除导言、结语和后记外,主体共分六章,还有一章名为"同场加映"和两个附录.该作品是海峡两岸首部关于朝鲜《燕行录》的历史科普书籍.严谨的学术思维、独特的论述视角、对朝鲜燕行文献和通信使文献融合研究的前瞻意识等因素使该书已经超越了历史类科普书籍的定位.
    • 刘一
    • 摘要: 明末,朝鲜使臣出使明朝都是经海路,或沿辽东沿海经庙岛群岛由登州入关,或过旅顺铁山嘴经辽西觉华岛附近登陆进入北京,或从山海关附近海域乘船沿海岸线南下绕道天津进入北京,而沿辽东沿海经庙岛群岛由登州入关,是朝鲜使臣使用较多的一条航线.朝鲜使臣在辽东半岛沿线岛屿和洋面多因遇险或避风而停留,举行祭祀海神等活动,特别是天启四年(1624年)确立了天妃(妈祖)"主兹四渎"至高无上地位后,更是对天妃神灵敬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