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63篇,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科学、科学研究、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7篇;相关期刊345种,包括学理论、才智、创新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河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等;李约瑟难题的相关文献由48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汝发、钱兆华、马未都等。

李约瑟难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9 占比:77.8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127 占比:21.53%

总计:590篇

李约瑟难题—发文趋势图

李约瑟难题

-研究学者

  • 王汝发
  • 钱兆华
  • 马未都
  • 严火其
  • 吴国源
  • 王凤祥
  • 董英哲
  • 韩文春
  • 万劲波
  • 于海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豫刚
    • 摘要: 工业革命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现象。自1964年始有"李约瑟难题"以来,工业革命为何没有在中国发生便成了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后,以彭慕兰为代表的"加州学派"于2000年伊始又提出"大分流"之问。但在"9·11"与中国"入世"之后的20年间,这种全面落后于世界的恐慌感渐渐被一种优越感所逐渐代替,乃至有"新四大发明"之说,而在疫情蔓延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的"超稳定"状态与传统语境中的"西方"左支右绌的表现,又似乎坚定了新一代对"有生之年得见您君临天下"之信念。
    • 李青
    •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对比分析数学视域下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两种传统数学由盛而衰的过程,得出中国古代有科学的原因;最后立足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角度,提出增强数学文化教育以及三种途径下大学精神的强化.
    • 仓理新; 仓理勤
    • 摘要: 仓孝和(1923-1984)是首都师范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学院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被《人民日报》誉为“教育家、自然科学史家”。其教育思想及实践已被收入《当代中国教育家传》(第六卷)、《新中国北京高等教育的开拓者》、《教育必须先行》、《仓孝和纪念文集》等书籍和《光明日报》、《北京日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教育艺术》等报刊中。有感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史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编著,并想回答“李约瑟难题”。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了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并于1978年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1980年7月去中南海为中央领导讲授科技史。遗著《自然科学史简编》荣获1988年度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1989年首届全国科技史荣誉奖。
    • 张容; 王调运
    • 摘要: 一、问题缘起讲授“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时,不少历史教师都会给学生抛出“李约瑟难题”这个问题,即“15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反而远远落后西方,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随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中西对比,分析西方近代科技之所以先进,中国古代科技之所以落后,没有像西方那样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 王时中
    • 摘要: 李约瑟援引化学上的"滴定"方法,将"现代科学"作为普遍性标准来测度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演进与得失.但这种"滴定"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质疑.陈方正将"现代科学"视为西方文化传统之内在革命的结果,消解了李约瑟作为"滴定"标准的"现代科学"之普遍性假象,却导致了对"滴定"之"再滴定"的无穷后退.两者的分歧集中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关系的理解上:李约瑟混淆了"滴定的手段"与"滴定的对象",消解了"滴定"标准的普遍性,使得其"滴定"效果深受质疑;陈方正将异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西方科学传统当作科学的普遍性形式,实际上也犯了他所批评的李约瑟之混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错误.如果基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立场,区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三重关系,并以之作为破解"李约瑟难题"的可能方案,则不仅可以回应李约瑟"滴定"中西文明的方法论疑难,而且还可能在一个新的立场终结中西文明对话中的诸多外在纷争.
    • 杨继国
    • 摘要: 大多数学者围绕"中国的官僚政治制度"来破解所谓"李约瑟难题",但会导致逻辑"悖论".李约瑟本人与王亚南都认识到"李约瑟难题"实质是个"韦伯命题",但他们都没有对这个"韦伯命题"给出最终答案.其实,"韦伯命题"和"李约瑟难题"的解就在《资本论》之中.由于中国的"地主经济"封建制不同于西欧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劳动力难以变成商品,从而货币难以变成资本,造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制度难产;资本主义难产又导致了中国近代的科技落后,从而沦为后发展国家.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世界的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也只能通过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基于"李约瑟难题"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破解这类所谓"难题".
    • 陆遥
    • 摘要: “李约瑟难题”的消解在我国科技史学界已成蔚然大观之势,从致力于为“难题”给出一个又一个特解,转变为就“难题”本身给予质疑与诘问,最终落脚到对自身“解题”行为的一连串追问与反思,学界之于“李约瑟难题”逾半世纪的研究与讨论为我国科技史研究范式的转型作出了注脚:从“科学家的科技史”来到“科学史家的科技史”。
    • 郭云奇; 白丽华
    • 摘要: 2010—2019年十年间,国内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探源和解答依然热烈,且有从新的角度进行阐释,同时还将"李约瑟难题"进行问题的转化,开辟出新的研究进路.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不再单单限定于问题的本身,而是问题背后为人深思的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与社会现状.当下"李约瑟难题"的研究,更加贴合中国社会、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具有一定启示意义的价值存在.
    • 霍嘉铭
    • 摘要: 为什么现代科学与工业革命产生于近代西方,却没有发生于近代中国,这是一个百余年来中外学者都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最早由英国学者李约瑟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这是一个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中西方对比问题:为何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近代的科学和工业革命却发生于欧洲而非中国?本文从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和以中国传统思想为主导的社会文化三方面入手,试图为这一难题寻找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和文化角度的解答,并为新形势下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 张玥晗; 孟凡明; 李梦凡
    • 摘要: “李约瑟难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中国学者的重视。中国先秦儒学与古希腊三贤的人性论有相似之处,但对后世科学的影响却不尽相同。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探寻近代科学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渊源,找出回答“李约瑟难题”的答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