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儿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6010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实用中医药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等;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凌、刘君、张密林等。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6010 占比:99.94%

总计:116076篇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发文趋势图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研究学者

  • 刘凌
  • 刘君
  • 张密林
  • 王震
  • 谭慧莲
  • 郑庆厚
  • 高磊
  • 余华
  • 刘莉
  • 华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煜; 刘俊; 刘青; 罗双琪
    •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50例TBI患者按照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为重症组(GCS评分≤8分,n=30)和非重症组(GCS评分>8分,n=20),重症组TBI患者再根据术后第3天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结果分为无好转组(n=15)和好转组(n=15),收集重症组和非重症组TBI患者术前GCS评分、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等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5天抽取所有TBI患者清晨静脉血3 mL,采用免疫电化学法检测血浆NT-pro BNP水平;收集所有TBI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头颅CT资料,采用Marshall头颅CT分级标准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好转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TBI患者头颅CT严重程度与血浆NT-proBNP的关系。结果重症组TBI患者APACHEⅡ评分、瞳孔直径大小、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高于非重症组(P0,P<0.05)。结论血浆NT-proBNP可以作为判断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潜在指标。
    • 石丽飞; 黄郁斌; 彭仲祥
    • 摘要: 目的:观察附辛汤治疗阳气亏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阳气亏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I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以积极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附辛汤。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检测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根据彩超评价心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心力衰竭程度越重,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治疗后,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更低。彩超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E/A值,治疗组均更优。结论:附辛汤对阳气亏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可降低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
    • 麦壮艳; 郭丽娟; 林应源; 万树莉; 王婷婷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208a、miR-483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MHD患者163例,根据随访6个月期间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65例心血管事件组和98例无心血管事件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iR-208a及miR-483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NT-proBNP浓度。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miR-208a、miR-483及NT-proBNP预测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结果心血管事件组患者血清miR-208a(3.28±1.50 vs.1.15±0.46,P<0.001)、miR-483(2.26±1.06 vs.0.73±0.24,P<0.001)及NT-proBNP[(5682.73±290.50)pg/mL vs.(1835.40±174.36)pg/mL,P<0.001]浓度均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08a(OR=2.473,95%CI:1.752~5.490)、miR-483(OR=1.962,95%CI:1.358~3.704)及NT-proBNP(OR=2.750,95%CI:1.926~6.483)浓度升高是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miR-208a、miR-483联合NT-proBNP预测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0.942,95%CI:0.882~0.995),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3%和85.0%。相关分析显示,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清miR-208a、miR-483浓度与NT-proBNP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清miR 208a、miR-483及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是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3项联合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敏感度较高。
    • 李香钟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I)动态变化与气虚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甘肃省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随访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和类型,依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比较MACE组和非MACE组患者之间,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4 d时血清hs-CRP、NT-proBNP、cTnI水平的差异。结果最终121例患者完成至少6个月的随访,期间发生MACE 29例(23.97%),纳入MACE组,未发生MACE 92例(76.03%),纳入非MACE组。术前血清hs-CRP、NT-proBNP、cTnI、胸痛积分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3 d、14 d时,两组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cTnI水平均较术前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术后14 d时,MACE组血清hs-CRP、NT-proBNP、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NT-proBNP、cTnI与气虚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MACE的发生相关,动态监测上述指标可能有助于预后评估。
    • 王吉昌
    • 摘要: 目的 分析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疾病特点,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培哚普利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HFrEF患者,采取随机法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观察1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观察2组给予培哚普利治疗.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结果 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00%、45.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治疗前的NT-proBNP、LVEF、LVEDD分别为(4250.50±665.50)pg/ml、(28.30±6.05)%、(55.80±6.60)mm,治疗8周后分别为(3166.80±505.60)pg/ml、(44.20±6.60)%、(48.50±6.05)mm;观察2组治疗前的NT-proBNP、LVEF、LVEDD分别为(4255.05±670.05)pg/ml、(27.80±6.20)%、(55.85±6.50)mm,治疗8周后分别为(3580.60±512.20)pg/ml、(35.20±6.50)%、(52.50±6.20)mm.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T-proBNP、LVEF、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NT-proBNP、LVEDD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LVEF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1组患者的NT-proBNP、LVEDD水平均低于观察2组,LVEF水平高于观察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HFrEF患者时,与培哚普利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降低NT-proBNP水平、安全性良好.
    • 董峥; 陈锴; 陈敏瑾; 徐丽莉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利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典型川崎病(KD)和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拟选取2019年至2021年在嘉兴市中医医院住院的3个月至10岁KD患儿及IKD患儿65例,其中KD组35例,IKD组30例.另外选择同期因发热入院治疗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根据有无冠状动脉受损将KD及IKD患儿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未病变组.比较各组受试儿童的血清BNP和NT-proBNP水平.?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儿血清BNP、NT-proBNP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F=20.291、12.910,P<0.05),其中KD组及IKD组BNP、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KD组及IKD组患儿血清BNP、NT-pro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t=4.926、3.487、4.257、4.093,P<0.05).治疗前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清BNP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t=7.415、12.612,P<0.05).?结论 急性期KD及IKD患儿血浆BNP及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及恢复期明显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清BNP和NT-proBNP水平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比较明显升高,BNP及NT-proBNP可能可以作为KD及IKD患儿早期诊断及冠状动脉是否病变的检测指标.
    • 余华; 路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前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在肺炎支原体(MP)肺炎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25例肺炎患儿按病原学分为支原体肺炎组(MPP组)及普通支气管肺炎组(CP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MPP组分为轻症组(CMPP组)和重症组(SMPP组),同期选取正常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均行血清NT-proBNP、H-FABP、PCT和hs-CRP检测,比较各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联合检测对MPP病情的评估效能.结果 SMPP组、CMPP组和CP组hs-CRP、PCT、NT-proBNP及H-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MPP组高于CMPP组和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MPP组H-FABP水平显著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H-FABP、PCT和hs-CRP单项指标评估MPP病情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0.787、0.739和0.732.hs-CRP与PCT联合检测AUC为0.815,NT-proBNP与H-FABP联合检测AUC为0.870.将4项指标联合检测时,其AUC最大(AUC=0.957),灵敏度最高(96%),特异度为86%.结论 NT-proBNP、H-FABP、PCT和hs-CRP在MPP病情评估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4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MPP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效能.
    • 朱启伟; 高鹏; 王浩; 付士辉; 骆雷鸣; 叶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高龄老年CHD和非CHD病人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人群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或查体,病情稳定的高龄(≥80岁)老年CHD和非CHD病人.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完成基线数据采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完成随访,记录死亡和MACE,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NT-proBNP对2组病人死亡和MACE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果 基线时纳入高龄老年病人712例,CHD组576例,NT-proBNP为(854.5±917.1) pg/mL;非CHD组136例,NT-proBNP为(392.1±343.2) pg/mL,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随访时间为5.3年,CHD组死亡284例(49.3%),发生MACE 171例(29.7%),非CHD组死亡65例(47.8%),发生MACE 27例(19.9%),2组MA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是CHD(HR=2.577,95% CI:1.911 ~3.476)和非CHD(HR=2.666,95%CI:1.193 ~5.954)病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但NT-proBNP对2组病人死亡的预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29).NT-proB-NP是CHD病人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HR=1.869,95%CI:1.251 ~2.792),但不是非CHD病人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P=0.171). 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能独立预测病情稳定的高龄老年CHD病人死亡和MACE的风险,也能预测非CHD病人的死亡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