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质净化

水质净化

水质净化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349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9篇、会议论文725篇、专利文献216276篇;相关期刊565种,包括湿地科学与管理、水产科技情报、渔业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325种,包括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交流会、第八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3年年会等;水质净化的相关文献由824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沛芳、王超、高乃云等。

水质净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9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725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216276 占比:99.19%

总计:218050篇

水质净化—发文趋势图

水质净化

-研究学者

  • 王沛芳
  • 王超
  • 高乃云
  • 不公告发明人
  • 侯俊
  • 钱进
  • 饶磊
  • 吕锡武
  • 张晓健
  • 黄廷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玲锋; 顾建波
    • 摘要: 水资源作为人们生活重要的资源类型,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生活用水的卫生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并且对生产以及生活的秩序有着一定的关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人们对饮用水质量卫生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社区户外自动售水机作为现阶段为人们提供饮用水的重要便捷方式,保证饮水机饮水安全以及卫生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目前,户外自动售水机在浙江省海宁市各大小区以及街道中不断进行建设,受到消费者的认同,这也是现阶段售卖饮用水的一种便捷方式。因此,户外自动售水机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保证水质安全也成为消费者长期关注的民生问题。
    • 叶丙聪; 吕布; 周建聪; 张兴志; 郑兴; 顾志峰
    • 摘要: 【目的】比较电化学氧化法和臭氧氧化法两种氧化法对模拟水产养殖废水中营养盐的净化效果。【方法】通过将添加药物的模拟养殖废水随机分成电化学实验组和臭氧实验组,利用电化学和臭氧两种氧化法对模拟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分别监测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以及正磷酸盐随时间延长的去除效果。【结果】电化学和臭氧两种氧化法对废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以及正磷酸盐分别处理15 h后,其质量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净化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在处理6 h后,臭氧处理组的亚硝酸盐质量浓度显著低于电化学处理组(P<0.01),分别为2.96 mg/L和18.63 mg/L;在处理13~15 h时,臭氧处理组的硝酸盐质量浓度显著低于电化学处理组(P<0.05),分别为3.45 mg/L和10.68 mg/L;在处理1 h后,臭氧处理组氨氮质量浓度始终显著低于电化学处理组(P<0.05);而正磷酸盐的质量浓度在处理15 h后,电化学处理组质量浓度显著低于臭氧处理组(P<0.05),分别为114.98 mg/L和134.30 mg/L。【结论】较之电化学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对模拟海水养殖废水营养盐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处理效果更好,而对正磷酸盐处理效果相对较差。
    • 王成强; 相智巍; 黄炳山; 王忠全; 王际英; 李宝山
    • 摘要: 【目的】探究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碱蓬(Suaeda salsa)和江蓠(Gracilaria)等三种耐盐性植物对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无机氮、总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方法】每种耐盐性植物设置3个密度梯度,每个梯度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 d,分析不同密度下单一品种对石斑鱼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结果】不同密度耐盐植物对水质修复有不同效果,其中1.5 g/L海马齿处理组、1.5 g/L碱蓬处理组和1.6 g/L江蓠处理组在单一处理实验中表现出较佳净化效果,对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硝酸盐氮(NO3--N)的去处率分别为80.49%、70.28%和76.06%,73.39%、52.44%和74.38%,30.30%、31.24%和54.08%。对比发现,在对无机氮的去除率方面,1.6 g/L江蓠处理组对NO_(3)^(-)-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对NO_(2)^(-)-N的去除率也显著高于1.5 g/L碱蓬处理组(P0.05)。同时,1.6 g/L江蓠处理组对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均显著高于1.5 g/L碱蓬处理组和1.5 g/L海马齿处理组(P<0.05)。在实验进行10 d后,高密度处理组的三种盐生植物对TN和TP的去除率明显降低。【结论】1.6 g/L江蓠处理组、1.5 g/L海马齿处理组和1.5 g/L碱蓬处理组表现出较佳的养殖废水净化效果,其中1.6 g/L江蓠处理组效果最佳。
    • 谌建宇
    • 摘要: 项目名称:城市黑臭水体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HJJS-2021-1-01获奖等级:一等奖完成单位: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鹏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新大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刘洋; 王玮; 李法云; 周纯亮
    • 摘要: 综述了石菖蒲在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植物通过吸附吸收、促进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等来实现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的去除。分析了植物特性、植物搭配、环境因子以及水力负荷等对石菖蒲净化水质效率的影响。归纳了石菖蒲的生态习性和人工湿地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对今后石菖蒲在人工湿地水污染控制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张可轩; 李杰; 肖举强
    • 摘要: 如何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是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生物慢滤技术具有建造方便、制水成本低、能源消耗低、运行稳定可靠等优点,其较城市更加适合在农村进行推广。针对水资源短缺及饮用水安全问题,介绍了该技术对浊度、有机物、氮磷、细菌、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比较了生物慢滤技术的优缺点,展望了未来生物慢滤技术的应用前景。
    • 王欣
    • 摘要: 环滇池湖滨带构建资源集约和功能复合型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符合我国城市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雨洪调蓄、水环境提升、再生水利用、栖息地恢复和滨水空间营建的策略实践,实现了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指导下的环滇池湖滨带修复目标。本文以环滇池斗南湿地设计为例,探索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视角下环滇池湖滨带的修复方法,为同类型生态修复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 闫滨; 苗迎雪; 高真伟; 刘燃
    • 摘要: 为研究水生生物与多孔混凝土复合生态系统对水体中TN、TP的去除和吸收效果,选取适宜辽宁地区生长的本土水生植物香蒲、菖蒲、睡莲和金鱼藻为试验对象,水生动物螺蛳为试验材料,将4种水生植物进行单一植物组配、2种水生植物组配、3种及4种水生植物组配,分别植入多孔混凝土中,分析不同试验组合对人工污水中TN、TP的去除效果以及4种水生植物不同部位对TN、TP的吸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试验组合中,3种植物组合中的香蒲+菖蒲+金鱼藻与多孔混凝土组合后对污水中TN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3.75%,香蒲+菖蒲+睡莲+金鱼藻的组合对水体中TP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0.57%。4种水生植物对TN的吸收作用以茎叶部为主,香蒲茎叶部和根系部TN含量增长率均为最大,分别为48.92%和43.27%;TP的吸收作用主要以根系部为主,菖蒲的茎叶部和根系部TP含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1.08%和25.51%。4种水生植物通过搭配组合,优势互补,相比单一水生植物种类能够产生更好的水质净化效果。根据受污染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可以针对性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种类及其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4种水生植物不同部位对氮磷元素的吸收作用不同,可为实际生产中氮磷元素的有效回收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徐昕; 刘松; 蒋力
    • 摘要: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淮安市的淮阴区、清江浦区、淮安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淮安市主城区小微黑臭水体污染现状及其水质净化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全国小微水体水质净化提供科技支撑和参考资料。
    • 郭玉亭; 王英伟; 杨成江
    • 摘要: 【目的】科学评估珲春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为保障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国家生态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在多期国土资源统计资料、森林资源档案以及气象数据的基础上,基于InVEST模型研究珲春天保工程实施后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2000年珲春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研究区的林地面积增加16793.25 hm^(2);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年)的水源涵养量减少5.67×10^(8) m^(3),二期(2010—2015年)的水源涵养量减少1.02×10^(8) m^(3),2015—2020年水源涵养量增加4.97×10^(8) m^(3);水质净化功能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N的输出均值在20年间由每年0.1806 kg/hm^(2)减少至0.1703 kg/hm^(2),P的输出均值由每年0.0206 kg/hm^(2)减少至0.0200 kg/hm^(2);森林蓄积、降水量、第一产业产值是对水源涵养功能最具影响力的指标。【结论】珲春天保工程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强化资源保护管理和公众保护意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