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草

海草

海草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1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海洋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03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热带海洋学报、海洋世界、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2007全国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学术会议、2006全国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药物学术会议暨全国第九届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等;海草的相关文献由69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小平、张沛东、李文涛等。

海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49.6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1.45%

专利文献>

论文:203 占比:48.92%

总计:415篇

海草—发文趋势图

海草

-研究学者

  • 黄小平
  • 张沛东
  • 李文涛
  • 吴钟解
  • 张秀梅
  • 江志坚
  • 陈石泉
  • 张景平
  • 周毅
  • 刘松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忆幽; 刘忠颖; 刘卫东
    • 摘要: 白棘三列海胆(Tripneustes gratilla Linnaeus)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e),海胆纲(Echinoidea),拱齿目(Camrodonta),毒棘海胆科(Toxopeustidae),是为数不多的热带可食用海胆之一。其生活在海草较为丰富的浅海砂质底环境中,以大型藻类和海草为食。该海胆成体壳径15 cm,体质量1 kg,1龄个体壳径7~8 cm,达到上市规格。白棘三列海胆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在我国仅见于海南、广东和台湾沿海^([1])。
    • 于涵宇; 朱心怡(指导)
    • 摘要: 我是湛蓝的大海,我的身体非常洁净、明亮、美丽,我套着一件蓝色的外套,外套中生活着我的许多许多的“孩子们”。鲨鱼、鲸鱼、海豚、海星们在海里欢快地畅游,有龙虾、小鱼儿们在其中玩耍,还有珊瑚、海草、海藻们,它们将我打扮得异常美丽!我很荣耀也很骄傲,我不仅给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一个温暖而美丽的家,给祖国的海洋工作带来了无穷无尽值得探寻的奥秘,更给航海的船舶提供了路径。每天看着这些海洋生物快乐地生活。
    • 刘红; 庞豫虎; 谭伟; 宋永超
    • 摘要: 除草剂在提高农业产量,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使用需求的逐渐增多,除草剂的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潜在的环境问题。本文对山东省沿海地区除草剂的使用、残留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除草剂的残留对山东省海洋优势资源的潜在影响,针对除草剂残留监测力度不足,监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归纳出4条建议,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 符妙; 廖立国; 刘应帅; 毛伟; 陈石泉; 张翔
    • 摘要: 海草生态系统作为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海草正在发生大规模的衰退。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体透光率下降被认为是导致海草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光照对海草生态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海草生长的光照环境;光照减少对海草的影响;海草对光照减少的响应分析。总结海草生态系统对光照减少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的减小以及叶绿素浓度的升高和碳水化合物储备的消耗。通常情况下,海草对不同光照环境的生理响应发生在生长响应之前。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海草领域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增加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对象;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多种因素对海草的交互影响研究;拓宽研究方向,深化机制研究。
    • 卢科宇; 裴炎沼; 何晴; 周斌
    • 摘要: 海草具有独特的进化地位和重要的生态价值,广泛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海域,易遭受多种环境因子变化的威胁,抗氧化系统在海草抵御逆境胁迫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海草抗氧化系统的组成、特征及其对主要逆境胁迫的响应特征研究进展,阐述了海草主要酶促抗氧化机制,并将北半球代表性海草物种——鳗草抗氧化系统相关酶基因归类分析。目前对于海草逆境胁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胁迫下主要抗氧化酶(如SOD、CAT、GST)及其转录组的变化,对于多胁迫因子协同作用和非酶抗氧化物及其他抗氧化酶的响应特征研究较少;另外对于逆境胁迫下不同海草种类间抗氧化系统和关键基因的响应差异也有待深入研究。
    • 陈春华; 蔡绍孟; 刘建波; 宋长伟; 丁翔宇
    • 摘要: 通过无人机飞行参数、飞行高度、潮汐条件和调查范围等试验,采用无人机对东郊椰林近岸海域海草进行航拍,利用PIX4D软件处理得到了高分辨率海草分布影像图,利用ArcGIS软件对海草分布区进行了矢量化提取,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块结合实地调查进行验证,得出了试验区的海草分布特征和海草种类。结果表明:海草分布在离岸300 m范围内的珊瑚礁砰上,呈斑块状、间隔式分布特征,在试验区中海草分布面积为2449.6 m^(2),占比为24.5%。实地调查到海草种类有圆叶丝粉草(Cymodocea rotundata)、单脉二药草(Halodule uninervis)、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和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等5种海草,泰来草为优势种,单脉二药草和卵叶喜盐草分布在潮间带有淤泥的低潮区;圆叶丝粉草分布在低潮带至潮下带的上部,海底堆积和冲刷区的交界处;泰来草在不同水深处均有分布,分布面积最大。
    • 摘要: 澳大利亚发现迄今已知最大单株植物近日,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西澳海岸发现了地球上目前已知最大的植物——波西多尼亚海草。这棵单株植物绵延180公里,覆盖约200平方公里的面积,或已超过4500岁高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
    • 韩通; 李晶晶; 刘正一; 刘凯; 张金浩; 秦松; 钟志海
    • 摘要: 海草床可以为海洋动物提供产卵、索饵、繁育等场所。目前,海草床面积急剧下降,其中我国关于虾形草属(Phyllospadix)海草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虾形草主要繁育载体种子的描述、显微观察和萌发过程方面存在较多空白。本研究以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环境、种子外部特征、内部结构、萌发过程等进行了定性定量描述。结果表明,虾形草果实种子对于海洋环境有着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适应性,外部形态特点包括独特的果序和果实形状,以及翅状结构和内侧鬃毛,其中果序呈弯虾形,平均长度3.4cm,果实呈马掌形,直径3~4mm,内部结构特征包括胚乳占比大、果皮种皮解剖结构复杂等,具有作为海岸带植被修复工具种的优势。本研究补充了目前对虾形草等海洋沉水植物种子的研究资料,为虾形草海草种质库保护与海草床修复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 胡晓霞
    • 摘要: 引子亲爱的费理(或者你是叫劳里,还是克劳利?),听说你早就不在西部孤儿院了,不知道你现在过得还好吗?我年龄大了,许多东西都需要一个新的主人……因此,诚邀你于新年夜来海草庄园与我相见。爱你的姑妈,矛尾鱼雪莉简陋的小房子里,一个粗哑的声音一边读着新闻一边咯咯咯地笑了起来。“这寻鱼启事真有意思!做姑妈的居然连自己侄儿的名字都搞不清楚。”“哼,那不正好?”
    • 陈石泉; 蔡泽富; 沈捷; 吴钟解; 陈益忠; 王道儒
    • 摘要: 为缓解海南岛东海岸海草床的持续退化,在高隆湾光滩区采用单株定距移植法移植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及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进行海草床修复研究,修复面积约为1000 m 2。结果表明,采用铁架加网的修复方式,泰来草1 a后平均成活率为56.39%,其成活率在移植7个月后下降比较明显,容易被掩埋;由于其植株高大,受风浪影响较小,海菖蒲移植1 a后其成活率为88.75%。泰来草比海菖蒲明显容易生根出芽,其新分枝率比海菖蒲高很多,移植1 a后,其斑块平均新分枝率达到22.64%,海菖蒲仅为3.13%;由于海菖蒲植株高大,且不易死亡,其平均盖度为21.90%,远远高于泰来草(4.25%)。由椰子壳、竹筐及泥框作为移植固定修复方式,其修复成活率、新分枝率、盖度及美观程度远远低于铁架加网的修复方式。修复效果优劣为:铁架加网>竹筐>泥框>椰子壳。高隆湾海草床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动力及悬沙、修复品种、人工岛及人为活动(捕鱼)等的影响。为确保修复效果,本研究提出在我国南方底质为珊瑚礁碎屑及潮汐动能较大的开放水域,宜选用海菖蒲及泰来草相互间隔单株移植,并竖立警示及标识牌,雇佣当地渔民看护,定期监测及管理,加强海草床群落结构及生物功能提升方面的研究等建议,可为今后其他开放水域海草床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