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潜在分布区

潜在分布区

潜在分布区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5136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安全学报、生物多样性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云南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首届“太极杯”全国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生论坛、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等;潜在分布区的相关文献由341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涌智、熊忠平、刘建宏等。

潜在分布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5136 占比:99.93%

总计:135231篇

潜在分布区—发文趋势图

潜在分布区

-研究学者

  • 潘涌智
  • 熊忠平
  • 刘建宏
  • 王文婷
  • 熊小真
  • 佟友贵
  • 杨丽英
  • 王娟
  • 买买提明·苏来曼
  • 倪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艾拉努尔·卡哈尔; 王鹏军; 逯永满; 袁祯燕; 买买提明·苏来曼
    • 摘要: 木灵藓科植物是干旱、半干旱环境中常见的藓类植物,对温度和降水极为敏感.木灵藓科在中国的物种丰富度由东向西增加,在新疆的丰富度较高.木灵藓属(Orthotrichum)、显孔藓属(Lewinskya)、多胞藓属(Nyholmiella)是三个在新疆分布较为广泛的属.预测当前以及未来气候情景下这三个属在新疆的潜在分布范围,将为木灵藓科区系和多样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也能预判未来气候变化对新疆地区木灵藓属的分布影响.该文根据木灵藓属、显孔藓属、多胞藓属在新疆的125个地理采集样点和19个气候因子,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它们适生区,并分析这些气候因素对其分布范围的影响.结果显示:1)AUC值高达0.945,说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了三个属的适生区范围.Jackknife检验表明,影响三个属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最湿季平均气温以及最干季降雨量,贡献率分别为24.5%、23.9%.2)该三属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中部天山山脉、哈密、喀什和克州等地区,在和田和巴州也有一定的分布.在21世纪50年代的气候情景下,这些属在阿尔泰和塔城的分布范围将扩大,而在喀什和巴州的则缩小.总体而言,在21世纪70年代的气候情景下,这三个属在新疆的潜在分布区面积比现在的有所缩小.该文以气候因子预测了木灵藓科在新疆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分布范围,今后的工作中,将考虑影响苔藓植物生长的地形、植被的类型等,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 姜明鑫; 钟文玉; 陈李林
    • 摘要: 白斑猎蛛是茶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对茶园害虫生物防治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白斑猎蛛的潜在分布范围以及气候变暖对其分布潜在的影响,对保护和利用白斑猎蛛,充分发挥其对茶园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白斑猎蛛当前在中国的163个分布点和6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及未来(2050年)2种气候情景(SSP2_4.5、SSP5_8.5)下白斑猎蛛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结果显示,MaxEnt模型对白斑猎蛛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平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52;测试样本遗漏率与预测遗漏率基本吻合,模型构建效果很好。白斑猎蛛在中国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当前适宜分布区总面积约为429.9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44.78%;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重庆、浙江、江西、湖南、贵州、福建。未来气候情景下,白斑猎蛛潜在适生区面积呈扩大趋势,主要体现在新疆、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广东、广西、海南的适生区范围扩张。在SSP5_8.5气候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变化最大,由当前的429.93万km^(2)增加到562.22万km^(2),增幅达30.77%。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白斑猎蛛的潜在适生区范围相对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北移。利用Jackknife刀切法计算得到影响白斑猎蛛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冷月份最低温(bio6)、最湿月份降水量(bio13)、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和最暖季平均温度(bio10)。白斑猎蛛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未来气候条件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应加强白斑猎蛛的保护和利用,充分挖掘并发挥其对茶园害虫的控害作用,减少茶园化学农药使用,保障茶叶安全优质生产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潘少安; 李旭华; 冯秋红; 刘兴良; 孙建新
    • 摘要: 四川省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区域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严重影响植物物种组成与分布。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作为我国特有种,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基于现有岷江冷杉分布数据、气候、土壤、地形等环境因子,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当代气候条件下岷江冷杉潜在分布区,并分析未来时期(2050s和2070s)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岷江冷杉潜在适生分布区,筛选影响岷江冷杉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及阈值,探讨岷江冷杉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当前岷江冷杉的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岷江流域上游地区,在未来两个时期岷江冷杉潜在中、高适生区的面积较当代气候条件下适生区面积均有所增加,且适生区总体向四川南部扩张,北部适宜生境丧失。(2)岷江冷杉潜在中适生区在低排放浓度下(RCP2.6)面积占比最高,而潜在高适生区在高排放浓度下(RCP8.5)的面积占比最高。(3)影响岷江冷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是: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气温年变化幅度、年降水量和海拔(累计贡献>70%)。适宜岷江冷杉潜在分布的环境条件是气温年变化幅度29.3-32.5°C,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76.5-85.4,年降水量694.1-791.7 mm,以及海拔2310-3757 m。研究预测了岷江冷杉潜在分布区在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变化格局,能够为岷江冷杉未来的更新与恢复以及大熊猫栖息地的迁移与保护提供指引。
    • 李云峰; 王燕; 徐宁; 李佳颖; 何平; 孟繁蕴
    • 摘要: 目的:木贼(Equisetum hyemale L.)作为传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本研究目的在于明确木贼在中国境内适宜生长的区域,为开发、保护木贼的野生资源及其人工培育、生产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实验数据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已获得的75个木贼地理分布和47个生态因子,运用最大熵值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木贼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进行预测,同时对其生境进行分析。结果:木贼在我国分布广泛,适宜分布区面积为327km 2,其中甘肃、陕西南部,贵州、重庆大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山东、辽宁、吉林东部为适宜生长区。结论:MaxEnt模型能够精确的对木贼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木贼在我国分布广泛,药材资源较为丰富。
    • 张涛; 胡菀; 贾天娇; 赵三增; 孔丹宇; 刘毅
    • 摘要: 为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苦参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探讨生物气候因子与苦参适宜分布格局的关系。该文通过收集苦参的地理分布点并结合19项生态因子,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末次盛冰期、当前气候、未来气候三种气候情景下苦参在我国适生区的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并分析影响苦参生长的主导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条件下,最暖季度平均温度(bio10)、最湿季度降水量(bio16)是影响苦参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2)苦参的适宜生境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35.90%,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800 mm等降水量线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地区。(3)在末次盛冰期至未来气候情境下,苦参在我国的适宜生境面积逐渐减少,呈现递减的趋势,且整体有向高纬度地区移动的趋势。(4)当前气候条件下苦参的适宜生境面积较末次盛冰期减少0.3%,未来气候条件下苦参的适宜生境面积较当前气候减少0.75%。全球气候变暖对苦参潜在分布区具有一定负面影响,造成苦参的适宜生境缩减、实际生态位变窄,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苦参的生长。该研究结果为苦参的野生保育及人工栽培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晓玮; 蒋玉梅; 毕阳; 刘祥林; 李星; 孙涛; 陈浩宇; 李捷
    • 摘要: 中国沙棘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森林—草原过渡地带,是我国北方地区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工程的重要造林树种,对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探讨限制中国沙棘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模拟其潜在适宜分布区,以期为中国沙棘在林业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林建设中的合理种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中国沙棘自然分布的328个地理样点,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中国沙棘的潜在分布区的主导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并预测中国沙棘的潜在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基于气候变量的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62±0.001和0.949±0.001,均大于0.9,表明MaxEnt模型对中国沙棘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可信度好。基于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的结果表明年降雨情况、生长季的水热状况、最干季降雨和最冷月最低温等是限制中国沙棘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其中年降雨是限制中国沙棘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通过模拟得到现代中国沙棘潜在地理分布的总适生区面积为165.1万km^(2);其中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面积共93.3万km^(2),主要集中分布于河北西部、北部,山西全境,陕西北部及秦岭山区,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南部及祁连山区,青海东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及中部地区;在吉林东北部,内蒙古中部、南部,以及河南西北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 刘葵; 黄万斌; 何梦铃; 帕太姆·亚森; 欧光龙
    • 摘要: 本文收集弥勒市林下仿野生种植三七的标本点数据和气候变量数据,在MaxEnt(最大熵模型)获得三七潜在分布区的基础上,采用弥勒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提取地类、森林类别、郁闭度、坡位、坡度、坡向等信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叠加分析,以获得三七在弥勒市林下仿野生种植的潜在分布适生区。研究显示:(1)MaxEnt计算结果经ROC曲线分析法验证,生态位模型的AUC值为0.948,表明弥勒市三七潜在分布适生区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结果可信度高;且影响三七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主要是最冷季平均温度(Bio 11)、最干季平均温度(Bio 9)和年均温(Bio 1)。(2)通过叠加二类调查数据后分析得出,三七在弥勒市林下仿野生种植的最适宜和较适宜地区主要分布于弥勒市北部和西部以及东部高海拔地区,两个区所占比例分别为7.04%和7.61%。本研究结果可为弥勒市三七的林下仿野生种植及规划提供精确的地块选择,并为其它物种的林下仿野生种植区选择提供技术参考。
    • 武耀星; 张梅; 杨勇; 吕泽民; 张秀卿; 王亮生
    • 摘要: 桂花是我国特有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被广泛栽培,主要用于园林绿化、饮食和药用,桂花的栽培品种在城乡园林景观中较为多见,但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生境恶化,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减少。该文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对桂花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进行预测,可探究气候变化下该物种的生境变迁,并了解其地理分布与气候间的相互关系,为桂花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根据影响桂花适生区分布的31个环境因子和当前桂花生境的368个自然分布点,对当前和未来(2050年、2070年)桂花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用刀切法检验来评估气候因子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在当前环境条件下,桂花在我国主要分布在33°N以南的地区,总潜在分布区面积约224.23×10^(4) km^(2);2)干燥季节的月降水量、潮湿的频率、干旱季节的平均温度是影响桂花生境的主导环境因子;3)随着未来气候的改变,桂花的潜在分布区向北偏东高纬度地区发生迁移,西南地区潜在分布区减少,建议该地区的桂花居群优先保护。
    • 麻璨璨; 李媛媛; 王海珍; 范蓉蓉; 李蒙; 严继萍; 朱跃; 段一凡
    • 摘要: 油杉属植物隶属松科,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然而近年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等影响,油杉属植物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油杉属各时期适宜分布区对其保育措施的制定及合理引种栽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拟借助MaxEnt模型,综合19个环境变量和272个标本分布记录,对油杉属植物柔毛油杉、铁坚油杉、油杉和云南油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布进行预测、模拟其地理分布,并推测其主导环境变量。结果表明:1)云南、贵州和广西是我国油杉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区。2)除柔毛油杉外,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铁坚油杉、油杉和云南油杉分布区均有继续扩散的可能。3)温度和降水是油杉属植物的现代最适宜分布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贡献较大的环境限制因子为年均温度Bio1、年最冷月最低温Bio6、年温度变化范围Bio7、年最干季均温Bio9、年最冷季均温Bio11、年均降水量Bio12和年最暖季降水量Bio18。研究可为油杉属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熊钰丹
    • 摘要: 为了解气候因子对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生长状况的影响,通过ArcGIS和MaxEnt模型,利用110个独一味地理信息点以及19个气候变量模拟分析影响独一味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预测2050s、2070s的RCP 2.6、RCP 8.5气候情景下独一味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训练集与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975和0.978,模型模拟当代潜在分布区可信度极高。等温性(bio13)、最暖季均温(bio10)、最暖季节降雨量(bio18)是影响独一味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变量。独一味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高原地区,包括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等地,独一味最适生长区面积从西向东依次递减。未来气候与当前气候情景下独一味的生长区面积相比,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独一味生长区面积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且生长区随着生长区边缘向生长区中心消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