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琥珀酸

琥珀酸

琥珀酸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190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18130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加工过程、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2014年全国毛皮动物专业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等;琥珀酸的相关文献由4118位作者贡献,包括华平、李建华、王明刚等。

琥珀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8130 占比:99.67%

总计:118526篇

琥珀酸—发文趋势图

琥珀酸

-研究学者

  • 华平
  • 李建华
  • 王明刚
  • 郑璞
  • 陈阳生
  • 刘晓霞
  • 孙桂玉
  • 戴宝江
  • 方略韬
  • 喻红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文秀; 王学明; 郭亮; 季立豪; 高聪; 陈修来; 刘立明
    • 摘要: 琥珀酸(succinic acid)是一种四碳二羧酸,在食品、医药、塑料和化工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微生物法生产琥珀酸存在得率低、生产强度低、副产物积累等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复合诱变(ARTP和^(60)Co-γ射线)筛选到一株耐高渗突变株FMME-N-2,其琥珀酸得率为0.70g/g葡萄糖,同时积累18.8g/L乳酸、7.6g/L甲酸和17.3g/L乙酸。为了提高琥珀酸得率,通过敲除乳酸脱氢酶基因(ldhA)、丙酮酸-甲酸裂解酶-甲酸转运蛋白基因(pflB-focA)、磷酸转乙酰基基因(pta)、丙酸激酶基因(tdcD)和a-酮丁酸甲酸酯裂解酶基因(tdcE),阻断冗余代谢支路减少副产物积累,获得工程菌株FMME-N-13,琥珀酸得率增加到0.92g/g葡萄糖,同时副产物大大降低,积累0.6g/L乳酸、3.6g/L甲酸和12.3g/L乙酸。同时,通过调控RBS强度组合优化来自产琥珀酸放线杆菌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AsPCK)和来自博伊丁假丝酵母的甲酸脱氢酶基因(CbFDH)的表达水平,调控胞内ATP和NADH的浓度,最优工程菌FMME-N-26(FMME-N-13-L-AsPCK-L-CbFDH)的琥珀酸得率增加至1.04g/g葡萄糖,仅积累5.5g/L乙酸;最终,对厌氧阶段葡萄糖浓度进行优化,当葡萄糖浓度控制在0~5g/L时,菌株FMME-N-26的琥珀酸浓度增加到111.9g/L,得率为1.11g/g葡萄糖(理论产率的99%),生产强度为1.76g/L/h,为琥珀酸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贺喆; 危当恒; 唐惠芳
    • 摘要: 琥珀酸是细胞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的中心代谢产物,同时也是肠道菌群重要的代谢产物。大量证据表明琥珀酸以“信号分子”的方式参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肥胖、非酒精性肝炎、2型糖尿病、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与代谢稳态失衡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琥珀酸与这4种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陈舒丽; 邓秋红; 黎威巍; 金科华; 刘汉才
    • 摘要: 目的:对传统实验“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进行改进,使实验操作更易,现象更明显,同时缩短实验时间。方法: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改变试剂的配制和加入量,改变琥珀酸与丙二酸的浓度比,减少肝糜液的量,将溶液褪色时间与传统实验进行比较。结果:褪色时间明显变短,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结论:通过实验改进,不仅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而且缩短了实验时间,节约了实验材料,减少了实验经费支出。
    • 曾严; 危当恒; 曾高峰
    • 摘要: 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并且年轻/中年人(18~45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依然呈上升趋势。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预警以及治疗是当前医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近来的研究表明,三羧酸循环中间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程,并且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以及预警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综述了琥珀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 李璐; 危当恒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s)为慢性、炎症性病理过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研究表明,三羧酸循环中间体参与As的发生发展进程。琥珀酸是连接三羧酸循环和线粒体呼吸链之间的关键中间体,缺血、缺氧、中毒和高血糖等病理情况下,琥珀酸在线粒体、胞质和细胞外积蓄,激活其特异性受体GPR91,影响细胞代谢及细胞命运。近年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和As小鼠的血清琥珀酸含量均显著升高。本文主要综述琥珀酸/GPR91轴在与As进程密切相关的血小板活化、免疫与炎症以及高血压中的作用,以期为As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参考。
    • 黄国文; 张若凡; 叶艳新; 李轩; 朱伟云; 余凯凡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琥珀酸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K88感染小鼠肠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选取40只7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NC组)、琥珀酸组(SUC组)、大肠杆菌组(ETEC组)和琥珀酸+大肠杆菌组(SUC+ETEC组)。4组小鼠均饮用去离子水,SUC组和SUC+ETEC组小鼠在饮水中添加20 mmol/L的琥珀酸。试验第4天,ETEC组和SUC+ETEC组每天灌胃浓度1×10^(10)CFU/mL的ETEC K88菌液0.2 mL,持续3 d,恢复1 d。适应期7 d,试验期8 d。结果表明:1)与NC组相比,ETEC组造模后体重显著降低(P<0.05);与ETEC组相比,SUC+ETEC组造模后体重以及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2)与NC组相比,ETEC组血浆和空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显著升高(P <0.05),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ETEC组相比,SUC+ETEC组血浆中IL-6浓度显著降低(P<0.05),空肠中TNF-α和IL-6浓度显著降低(P<0.05),空肠中IL-10浓度显著升高(P<0.05)。3)与NC组相比,ETEC组血浆中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D-LA)浓度显著升高(P<0.05);与ETEC组相比,SUC+ETEC组血浆中内毒素和D-LA浓度显著降低(P<0.05)。4)与NC组相比,ETEC组空肠中密封蛋白-1(Claudin-1)和咬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ETEC组相比,SUC+ETEC组空肠中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饮水添加琥珀酸可增强小鼠空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改善肠道通透性,调节炎症因子分泌,缓解ETEC K88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
    • 韩彩莉; 董丽萍; 乔彤; 张金俏; 张继华; 宋冬梅
    • 摘要: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血清琥珀酸水平及其对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式,选取OSAHS患者85例(轻中度组38例,重度组47例),选择与其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基线特征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5例。比较OSAH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清琥珀酸表达水平,同时比较OSAHS患者弗雷明翰心血管风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各指标对FRS的影响;进一步使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明确琥珀酸对FRS的独立影响。结果OSAHS患者的血清琥珀酸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疾病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琥珀酸、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FRS呈显著正相关,最低血氧饱和度和平均血氧饱和度与FRS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SAHS患者血清琥珀酸水平是FR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清琥珀酸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 喻江南; 宋铃榆; 杨红; 冉苏叶; 刘琦
    • 摘要: 目的观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琥珀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血脂、葡萄糖耐量及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2021年9月—2022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将雄性C57小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饮食组(ND组)、正常饮食+琥珀酸处理组(ND+Suc组)、高脂饮食组(HFD组)、高脂饮食组+琥珀酸处理组(HFD+Suc组),每组10只,ND组给予正常饮食,ND+Suc组在ND组基础上加用2.5%琥珀酸喂养,HFD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NAFLD模型,HFD+Suc组另加用2.5%琥珀酸喂养,每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喂养15周后检测葡萄糖耐量,血清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及肝细胞病理形态变化。结果实验15周后,与ND组比较,HFD组体质量、OGTT试验各时间点(0、15、30、60、120min)血糖、血清TG和TC水平均升高(P0.05)。HE染色、油红O染色显示,ND组、ND+Suc组小鼠肝脏组织中肝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大而圆,小叶结构清晰可见,未观察到明显脂质沉积;HFD组小鼠可见肝细胞弥漫分布脂肪沉积,以大小泡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部分细胞核被挤压变形甚至消失,肝细胞排列紊乱;HFD+Suc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肝脏脂质沉积较HFD组明显减轻。结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琥珀酸能降低NAFLD小鼠体质量及血清TG、TC水平,减轻葡萄糖调节受损及肝脏脂质沉积,对于NAFLD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 潘浩; 干逸彬; 戚采轩; 贺燃; 焦玲玲; 欧钰; 高新星; 朱年青
    • 摘要: 为了以廉价的可再生木质纤维为原料发酵制备琥珀酸,本文对谷氨酸棒杆菌ATCC 13869进行代谢工程改造,获得以麦秸秆水解液为原料高值转化制备琥珀酸的细胞工厂.结果显示,失活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突变株在好氧条件下能够积累琥珀酸,得率为0.19 mol/mol glucose.引入来源于野油菜黄单胞菌的木糖代谢途径,突变株能够利用木糖发酵制备琥珀酸,得率为0.22 mol/mol xylose.引入来源于大肠杆菌的阿拉伯糖代谢途径,突变株能够利用阿拉伯糖发酵制备琥珀酸,得率为0.21 mol/mol arabinose.将外源木糖和阿拉伯糖代谢途径同时引入后,突变株能够以麦秸秆水解液为碳源在好氧条件下发酵制备制备琥珀酸,产量达到34.1 mM.构建的谷氨酸棒杆菌细胞工厂在琥珀酸生物制造中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 顾炽明; 李越; 李银水; 谢立华; 沈欣杰; 李小勇; 秦璐; 廖星
    • 摘要: [目的]研究绿肥还田腐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阴离子对土壤中难溶性磷素的活化效果,以深化理解绿肥作物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机理.[方法]供试6种绿肥作物为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 var.Longipinnatus)、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双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双高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将绿肥植株切碎后,置于离心管中,加入土壤浸提液于室外背光处密闭腐解45天,采用离心法提取植株腐解液.测定腐解液中10种有机酸组分(丙二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乳酸、酒石酸、乙酸、琥珀酸、马来酸和富马酸阴离子)含量.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分别用6种绿肥腐解液溶解难溶性铝磷(Al-P,AlPO4)和铁磷(Fe-P,FePO4·2H2O),测定溶液中的无机磷含量.[结果]二月兰腐解液中10种有机酸组分总含量最高,其次为肥田萝卜、双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双高甘蓝型油菜和紫云英腐解后腐解液中较低.所有绿肥作物腐解液中10种有机酸组分含量大小依次为酒石酸、丙二酸、柠檬酸、琥珀酸、乳酸、苹果酸、乙酸、草酸、马来酸和富马酸阴离子.其中酒石酸和丙二酸阴离子占上述10种主要有机酸总量的15%以上,马来酸和富马酸阴离子占比最低,不到总量的1%.不同绿肥腐解液对Al-P和Fe-P的活化能力有显著差异,肥田萝卜对两种难溶性磷素的活化能力最高,理论上1000 kg肥田萝卜绿肥可活化0.6~1.2 kg的Al-P和Fe-P,其次为紫云英和芥菜型油菜,对Al-P和Fe-P的活化量均约为0.6~1.0 kg,而二月兰的活化量最低,约为0.2~0.6 kg.对不同有机酸含量与难溶性磷活化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Al-P活化量与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阴离子的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Fe-P的活化量与酒石酸的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与Al-P和Fe-P的活化密切相关的是有机酸中含有较高的柠檬酸、草酸、苹果酸和酒石酸.供试6种绿肥作物腐解液中的10种有机酸的总含量及各有机酸组分的占比差异很大.二月兰虽然有机酸总量高,但是柠檬酸、草酸和酒石酸比例均较低;而肥田萝卜腐解液中的酒石酸含量及其占比高于其他绿肥,且柠檬酸和琥珀酸占比较高,对Fe-P的活化能力强;芥菜型油菜和紫云英腐解液中草酸、柠檬酸和琥珀酸占比高于其他绿肥,对Al-P的活化能力强.供试6种绿肥中以肥田萝卜腐解液的活化能力最强,芥菜型油菜和紫云英腐解液的活化能力次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