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城市

中国城市

中国城市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5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5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55947篇;相关期刊1286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中国城市经济、城市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及《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委会2012年年会、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中国城市的相关文献由2474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金磊、本刊记者等。

中国城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5 占比:5.14%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5947 占比:94.82%

总计:59003篇

中国城市—发文趋势图

中国城市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金磊
  • 本刊记者
  • 柴彦威
  • 李翔
  • 海默
  • 张庭伟
  • 章光日
  • 金雯
  • 中国城市经济编辑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关锋; 李雪
    • 摘要: 伴随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资本与“空间定势”的内在关联不断凸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就已率先注意到空间不仅作为一种资本扩张手段被利用,且空间自身已经成为一种可生产剩余价值的稀缺资本,即一方面是资本空间化,另一方面是空间资本化。当代以列斐伏尔、哈维为代表的西方左翼学者从空间地理角度,对资本的空间化进行了更加充分的论证,强调空间作为一种“经济资本”有其自身的“商品属性”,同时作为一种“政治资本”通过“权力渗透”属性使资本获取权力价值,较为完整地彰显了资本与空间互动的双重逻辑。对资本、空间双重互动的合理与有效规避,预防资本对城市空间的主宰和城市空间的过度资本化,是新时代我国城市空间建构和发展难以回避的重大课题。
    • 卢朝阳
    • 摘要: 城市空间治理对于驱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是未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发展演变脉络,探讨了城市空间治理发展中的权力逻辑、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最后从科学与创新、包容与协商、公平与共享三大层面探讨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发展的出路。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海外网络传播力课题组; 刘绍强; 杨志鹏; 姜桐桐; 蔡华丽
    • 摘要: 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的阶段特征和国际形象,总结推广典型城市案例的成功经验。通过对中国内地337座城市在谷歌新闻、推特、优兔以及抖音国际版等四个在线平台的相关信息的分析发现,2021年我国内地城市网络对外传播表现出以下特征:北京、珠海、昆明等城市注重利用大型节事塑造城市品牌,提高海外网络传播力;重庆、上海等城市借助外国人视角建构立体的城市国际形象;北京、上海、南京、大同等城市的叙事方式注重引发海外社交媒体用户的情感共鸣;杭州、潍坊、厦门等城市借助个性化标签塑造差异化的城市形象;成都、张家界、景德镇等城市充分利用抖音国际版短视频平台传播传统与时尚文化和自然景观。
    • 吴莹; 张雪; 王瀚卿
    • 摘要: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居家养老服务由"十三五"规划中的基础功能转变为责任主体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日本是目前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高龄化水平最高的社会福利型发达国家。日本在应对人口总数逐年减少、老年人口高龄化的社会现状时,通过制度先行的方法,制定了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建立了完整的社区综合性医护体系,实现了老年人在原有生活区域内,全方位养老服务的理想生活目标。日本养老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对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社会的到来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刘佳音
    • 摘要: 色彩能带来强烈的感受,色彩鲜明、有序、独特的城镇会为人留下直观且深刻的印象,对地方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城市色彩,一个不容忽视的城市文化构成要素。理想的城市色彩应既能恰当的配合自然条件和景观,又能反映当地的审美、文化。但在色彩设计时要兼顾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绝非一件易事。文章将从世界城市色彩规划发展主要脉络及重要事件出发,研究六大主要色调的代表城市;并从大连出发,研究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
    • 张旖婷
    •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一度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可以明显的发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当中,新城市居民的涌入让各类城市问题日益凸显,典型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交通压力的增大,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问题不断等等。在当下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如何在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暴露的各种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崔俊富; 陈金伟; 苗建军
    • 摘要: 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性符合人们的直观感觉,也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结论之一,但是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似乎并不符合收敛性特征。城市人均GDP对数与经济增速更有可能是正线性关系,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实践或许与直观感觉、经济理论存在矛盾。本文深入讨论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速、科技进步的线性关系,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增速与人口增速、科技进步之和呈现比较明显的正线性相关关系。这说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经济理论是相符的,也就是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性,只是由于生产要素的变化导致经济增速出现了较大差异,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直观感觉。
    • 姚尚建
    • 摘要: 从批判性反思到主体性的获得,从文学研究中产生的"方法"论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争论.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期,当下关于"方法"的争论发生在本土化理论体系尤感匮乏的大背景下."以中国为方法"的研究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对象、以中国为方法,但是三者的排序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有直接影响.在城市研究中,"方法"概念的借用要防止在两个方面遮蔽超大国家的发展轨迹:一是以抽象的观念性国家来解释生动的社会变迁;二是以时间的一维性演变解释多样化的空间差异.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城市、政治城市,或者近代形成的商业城市,以城市作为"方法"的思考都需要实现对象、问题与立场的结合,以中国为中心,既努力寻找中国城市的独特问题,也尝试解释城市发展的普遍意义.作为"方法"的中国城市发展始终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形成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路线图.
    • 姚尚建
    • 摘要: 贫困是摧毁城市生命力的致命武器,城市贫困研究的不同范式都承认城市贫困造成人口与空间两个维度的不平等,而不平等的核心在于贫困对机会平等的剥夺.历史政治学从比较的角度,解释了城市贫困是诸多要素的历史性叠加与空间性呈现,并分别从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就业机会、流动性等方面剥夺城市发展动力.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国有土地、城市分类、户籍控制等一系列制度组合之上,这种有序的城市化从两个方面控制了贫困的蔓延:农村扶贫与城市保障.但是在城乡身份差异的前提下,全国范围实施的普遍的社会保障仍然是反贫困的兜底政策.同时,城市化通常是农村贫困的解决方案,农村反贫困的系列成果缓解了生存权平等的困境,城市反贫困完善了公民权保障,城市减贫以形成国家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作为最终目标.
    • 邹静; 邓晓军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使流动人口从生存认知转移到身份认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推动流动人口建立城市身份认同的进程中,其居住问题不容忽视.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和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在运用PSM和工具变量法有效缓解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分析了居住社区选择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在正规社区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居住在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为参照组,发现居住在商品房社区、经济适用房社区和单位房社区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显著高于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而老城区旧房社区和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居住社区选择并非完全直接作用于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而是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认知和受尊重感知,进而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应鼓励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加快非正规社区的改造;多方位提高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认知和受尊重感知;同时还应保障流动人口的合理购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