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画论

画论

画论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865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5篇、相关期刊401种,包括收藏、美术、美术大观等; 画论的相关文献由807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复盛、舒士俊、张晶等。

画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5 占比:100.00%

总计:865篇

画论—发文趋势图

画论

-研究学者

  • 黄复盛
  • 舒士俊
  • 张晶
  • 杨成寅
  • 秦仲文
  • 周积寅
  • 薛永年
  • 邵宏
  • 陈晓春
  • 万新华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乔国强
    • 摘要: 出身于河南温县的北宋画坛一代宗师郭熙,是继荆浩之后,太行山的灵山秀水滋养起来的一位山水画大师、山水画理论家。他痴迷于绘画,醉心于山水,尽毕生精力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他走过了从民间画工、宫廷画家到一代宗师的艺术之路。他踏遍山山水水,寻找山水之大美和千变万化。他徜徉于绘画历史长河,汲取前贤留下的宝贵经验。他革故鼎新,取法先贤,加入自己对造化神韵的深刻领悟,丰富和完善了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并把之前先师们的理论感悟完善成为宗法和便于实践的方法论体系。由其子郭思整理编纂的《林泉高致》和绘画作品相映成辉,成为中华山水画艺术殿堂里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为我们研究绘画文化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他醉心于河南画坛一直为之探索、创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原画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 李睿琛
    • 摘要: 艺术境界的生成,最早源自老子庄子对于世界的理解,源自天地间可悟可感而不可言说的“气韵”的生成,追求一种超世空灵的至高境界,是一种对“道”的追求。魏晋时期,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了“气韵生动”并将其运用于绘画创作中,作为品评绘画作品的最高准则。“气韵”论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随时代发展经历着复杂的演变,它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时代特征。谢赫以后的画家和画论家开始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气韵的内容。“气韵”论发展到唐代,不仅作为品评人物画的标准,也成为文人雅士一种内在的天赋。到宋代,与宋代的社会文化相结合逐步繁荣和发展起来,在绘画的精神层面和笔墨形式层面得到了更为明确的回答。总的来说,宋代绘画中的气韵是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画论史上的一次飞跃。对画论中的气韵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体悟宇宙观,了解自我,对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理论的继承,都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以中国画为例,分析“气韵”论的美学思想。
    • 黄艺璇
    • 摘要: 王蒙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而张式作为清朝善于绘画的文人,深受前朝先辈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清代文人张式的画论《画谭》中山水画创作的相关理论进行解读,以其中的理论来分析王蒙的山水画作品《花溪渔隐图》,以探索山水画创作中的思想形态与认知范式。
    • 马啸天
    • 摘要: “术画”意识是中国绘画史学领域的重要认识之一,它发端于《历代名画记》的“拟真”与“通神”类史料,以《图画见闻志》所提出的“术画”概念为巅峰与终结。这一理论与史学领域的“史著编撰三段分期论”遵循着共同的认识逻辑,在“私修”这一特殊的治史语境下,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史中以“术画”概念为核心的“史法”标准之一。无论是史料辑录模式的“一元化”、两种绘画史治史观念的并存还是广义语境下“术画”的存续与狭义语境下“术画”的消亡,其实均能反映出“术画”意识对中国绘画史学走向成熟而提供的有力支撑。
    • 王田田
    • 摘要: 在中国古代画学的发展中,清初“四王”的绘画理论对中国画论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但“四王”的绘画理论历来颇有争议,褒贬不一。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四王”的绘画理论在二十世纪初期和中期出现了很长时间的消沉。随着海外一些学者对“四王”绘画理论的关注,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和开放,更多的人关注到了“四王”绘画理论的积极影响,认识到了新时代对于绘画思想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画风本身的优劣上,而是用辩证的态度面对它,兼容并包,包容其存在的合理性,把他们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加以剖析。
    • 曹智滔
    • 摘要: 《中国历代画论大观》是著名美术教育家俞剑华先生倾注毕生心血从浩瀚的古代典籍和散见于公私藏家的书画墨迹中采珍掇英,编汇成一部集古代画论于一体的鸿篇巨著。上自先秦诸书的只言片语,下至宋元明清的画论专书,也有散见于历代文人的诗文别集和画家的绘画作品的题跋中,可谓蔚然大观。它“集千古画论之大成,为初学研究之津逮”,是一部被历史筛选并传承下来的珍贵资料。这部书稿犹如宝剑锋从磨砺出,可谓历经波折,终于集腋成裘,汇成大观。
    • 张海晓
    • 摘要: 学术界有大量的书法史、美术史、画论、书论、美学史等著作,但将书画为统一对象进行完整“史”的美学考察著作则甚少。樊波教授的《中国书画美学史》对先秦到明清以及近现代的整个书画美学发展脉络做了系统梳理,既溯其“源”,又呈其“流”,可谓备也。作者从美学高度,以概念(包括范畴和命题)为形态,其中凝结了绘画史和书法史的审美经验,这是一部既理性又具感性色彩的著作。
    • 彭英龙
    • 摘要: “气韵”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核心概念,“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重要学说。明治以来的日本学者于东西学术都作了深入钻研,在这一大语境下,产生了将“气韵”与“移情”相沟通的思想。伊势专一郎和园赖三为其发端,分别代表求同、辨异两路。其后,金原省吾、大西克礼等延续了这一议题。此类比较对不少留日学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学者或者承袭其说,或者另有发明。滕固、马采、丰子恺等以编译和介绍为主,邓以蛰、徐复观则多有独得之见。唯一确定不受日人影响而对该议题有所贡献的中国美学家当属宗白华。要对中国学者的成就作出恰切的评估,就必须具备东亚视角。气韵与移情之关系这一议题应当放在一组问题矩阵中看待,学者们的分歧与在其他基本问题上的差异密切相关。
    • 王雅君
    • 摘要: 当代绘画所面临的语境与传统绘画时期已大不相同,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碎片化图像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画的创作,笔墨当随时代,根植传统。宋代画论的精辟见解至今仍是中国画创作的理论依据。中国画的创作看重的是对画中意境的营造。要做好这点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高超的创作技巧,还需要一定的画外功夫。
    • 赵志恒; 王聪
    • 摘要: 魏晋之际,儒学式微、道德失范的趋势催生了礼乐重构的现实需求。作为礼乐有机组成部分的诗歌、绘画,受到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的普遍关注。无论是诗论领域,还是画论领域,审美教化或称美育都成为批评家热烈探讨的话题,并产生了以王粲的“大教之本”、曹植的“存乎鉴戒”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对后世诗画创作和诗画理论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