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痉挛

痉挛

痉挛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8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714篇;相关期刊712种,包括河北中医、中国针灸、针灸临床杂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二届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第一届山东省护理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五届康复医学论坛等;痉挛的相关文献由562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军、纪树荣、冯晓东等。

痉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8 占比:70.93%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1.21%

专利文献>

论文:714 占比:27.86%

总计:2563篇

痉挛—发文趋势图

痉挛

-研究学者

  • 刘建军
  • 纪树荣
  • 冯晓东
  • 吴卫红
  • 王勇
  • 张雁
  • 徐林
  • 不公告发明人
  • 徐开寿
  • 金荣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琴蓉; 周炫孜; 李建佑; 肖农
    • 摘要: 目的:观察口服巴氯芬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痉挛的康复治疗疗效,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常规康复治疗相同,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口服巴氯芬(1-2mg/kg/d,q8h)治疗。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痉挛程度,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MAS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及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MAS评分下降,两组M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2周、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73.3%、93.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约20%(6/30)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嗜睡3例、乏力5例)。结论:口服巴氯芬能有效的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程度,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李登耀; 罗伦; 王孝云; 杨映月; 国昌鸣
    • 摘要: 目的:研究“降张五步操”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作业训练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给予常规牵伸降张的同时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作业训练,试验组在给予对照组治疗的同时配合“降张五步操”,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选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患者肌张力、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定患者上肢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上肢FMA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试验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结论:“降张五步操”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作业训练能更有效降低脑卒中上肢肌张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 郭莉莉; 刘峻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偏瘫患者的效果及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中风后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肌电图测定、上肢Brunnstrom分级、改良Ashworth分级、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Hmax、Mmax、H/Max值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上肢Brunnstrom分级、改良Ashworth分级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FMA量表评分及ADL量表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调节肌张力,减轻痉挛状态,有效提高肢体功能,患者满意度较高。
    • 何璐; 李金玲; 杨旭博; 郑韵; 徐开寿
    • 摘要: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对脑瘫患儿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项目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24例年龄2~7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4例男孩、10例女孩),分为痉挛型双瘫组(DCP组,14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的28个患侧下肢)、偏瘫患侧组(aHCP组,10例偏瘫患儿的10个患侧下肢)、对照组(uHCP组,10例偏瘫患儿的10个健侧下肢)。在基线期、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物理治疗后12周与24周分别进行评估,超声检测肌肉厚度、肌束长度并计算肌肉生长速率,临床功能测试包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改良Ashworth量表和改良Tardieu量表。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物理治疗后,3组下肢的粗大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肌肉结构均得到改善(均P<0.05)。治疗后24周,患肢内侧腓肠肌的平均生长率分别是肌厚度6.24%、肌束长度7.99%;DCP组的内/外侧腓肠肌肌厚度、肌束长度与比目鱼肌肌厚度,aHCP组的外侧腓肠肌肌束长度,uHCP组的内侧腓肠肌肌束长度,在基线期至干预后12周的生长率优于干预后12周至24周的(均P<0.05);在基线期至干预后24周,DCP组的比目鱼肌生长率优于aHCP组和uHCP组(均P<0.05);在干预后12周至24周,DCP组、uHCP组的比目鱼肌肌束长度的生长率优于aHCP组(均P<0.05)。结论单次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物理治疗后,2~7岁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胫骨前肌、内/外侧腓肠肌、比目鱼肌都表现出肌肉厚度、肌束长度增加的肌肉结构改善现象。
    • 田亚星; 洪永锋; 阚秀丽; 沈显山; 毛晶; 江炎; 何紫艳; 吴俣; 胡伟; 孙晓宁; 胡顺银
    • 摘要: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指部接受徒手感觉刺激前后,手指屈、伸肌表面肌电图(sEMG)的变化规律。方法2020年4月至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徒手对患侧各指甲床和末节两侧依次实施感觉刺激,至患侧手指主动伸展。刺激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侧拇短屈肌、指浅屈肌、指伸肌张力;采集双侧拇短屈肌、指浅屈肌、指伸肌sEMG信号,计算均方根值(RMS)。结果刺激后,所有被测肌群MAS等级均明显降低(|Z|>2.699,P2.450,P<0.05)。结论指部徒手感觉刺激能即时缓解脑卒中患者屈指肌痉挛,可能与促进伸指肌肌力有关。
    • 李良芳; 朱俊志; 欧海宁; 沈建红; 陈欣欣; 陈纳纳
    • 摘要: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定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肘屈肌群痉挛患者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的杨氏模量值,分析其与改良的Ashworth量表间的相关性,通过检查来确定对肘关节屈曲痉挛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探讨剪切波弹性超声在确定痉挛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脑卒中所致的单侧偏瘫并且肘屈肌痉挛患者(17例女性和19例男性),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分别测定肘关节90°屈曲位、180°拉伸位时患者患侧和健侧肢体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的杨氏模量值,用三块肌肉的杨氏模量分别与改良Ashworth量表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肘关节180°拉伸位,患侧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的杨氏模量值均大于健侧(P=0.024,P<0.001,P<0.001),而且患侧和健侧的肱肌杨氏模量值高于同侧肱二头肌、肱桡肌(调整P<0.0167),肱二头肌和肱桡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肘关节180°拉伸位,改良Ashworth量表等级与患侧肌肉的杨氏模量呈正相关(r_(s)=0.453,P=0.005,r_(s)=0.794,P<0.001,r_(s)=0.698,P<0.001)。结论: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对肘屈肌痉挛性改变的严重程度贡献程度不同。肱肌是痉挛程度最明显的肌肉,而肱二头肌和肱桡肌的痉挛程度相似。剪切波弹性超声可作为一种定量指标评估肌肉痉挛状态程度。
    • 程冉; 汤海红; 张莹; 陈伟
    •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运动障碍患者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疗效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康复治疗前、治疗8周后使用磁刺激仪的肌电放大器记录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其疗效.使用任务态fMRI检测脑激活情况,并计算初级运动区的偏侧化指数.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明显高于治疗前,MAS明显低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激活脑区均由双侧激活转变为以患侧激活为主,研究组患者活动区域激活集中,但对照组患者激活区域不集中.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M1区偏侧化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通过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重组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进而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 谢敏; 陈伟; 周小炫; 郑欣; 吴莹辉; 李燚
    • 摘要: 目的:观察电子灸联合乙哌立松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脑病科及针灸康复科就诊的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口服乙哌立松治疗,观察组给予电子灸联合乙哌立松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超声弹性成像杨氏模量值评定患肢的痉挛状态,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S评分、杨氏模量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杨氏模量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子灸联合乙哌立松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 廖鑫; 邓凯文
    • 摘要: 芍药是柔肝缓急止痛的良药,而挛急之象与肝及筋膜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分析筋膜的含义及芍药在方剂中的作用,结合现代药理学总结芍药在治疗五脏系统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李婧雯; 梅紧紧; 王艺莹; 郭健; 任彬彬; 冯晓东; 李瑞青
    • 摘要: 目的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各种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患者肢体痉挛的总有效率。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至2021年10月20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和Cochrane Handbook偏倚风险工具分别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和R 3.6.2软件gemtc、rjags程序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查阅9324篇文献后,最终纳入21篇研究,总样本量为1522例,其中试验组764例,对照组758例,共涉及7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温针灸、火针、腹针、芒针、张力平衡针法、电针、毫针。结论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效果具有一定优势,其中温针灸的总有效率最佳,火针次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