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盐业

盐业

盐业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9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轻工业、手工业、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3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33篇;相关期刊459种,包括福建轻纺、盐业史研究、中国井矿盐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2013中国海洋文化产业战略高峰论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等;盐业的相关文献由114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存法、周洪福、朱妙顺等。

盐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3 占比:94.96%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2.85%

专利文献>

论文:33 占比:2.19%

总计:1509篇

盐业—发文趋势图

盐业

-研究学者

  • 陈存法
  • 周洪福
  • 朱妙顺
  • 韩新钿
  • 余国定
  • 崔静
  • 曾凡英
  • 冯传松
  • 周洪明
  • 娄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马小飞; 雷建红; 张宝刚
    • 摘要: 2020年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黄骅市博物馆对黄骅大左庄隋唐盐业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本次发掘区位于2016—2017年度发掘区东侧,发掘面积约46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16处。其中,灰坑7座、灰沟4条、灶2座、卤水井2眼和摊场1处。本年度清理的遗迹宜分作两组,代表两个独立的盐业生产单元。这为分析大左庄遗址的作坊布局、生产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下一步更为深入地探讨该区域盐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输等问题提供了可能。
    • 李何春
    • 摘要: 传统制盐村落,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主题文化鲜明、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形式之一。传统村落的保护,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和探讨。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振兴是传统制盐古村落保护的有效路径之一。通过重塑以井盐文化为特征的典型性传统村落,深入挖掘井盐文化、激发村民文化自信、推动景区投资建设以及利用品牌文化拓展市场等措施,可以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 刘海宇
    • 摘要: 古代盐业官印是各朝代盐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盐业官署机构以及官员的权力象征,在盐业史研究中具有较为重要的资料价值。文章收集迄今所见唐宋以来盐业官印9方,结合历代盐政情况考察这些官印的学术价值,并探讨盐业官印的使用情况。
    • 薛瑞泽
    • 摘要: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盐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盐业资源的认识逐步全面,不仅对以河东盐池为主的盐业资源有了深刻认识,而且弄清了沿黄河中游广泛分布的盐池,特别是对东部沿海地区海盐资源的分布有了新的认识。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盐业经济的发展与盐的经营即官营与私营交织在一起,折射出皇权与豪强势力角逐的历史场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盐业经济以国家经营为主,但在特殊的情况下,私营盐业经济仍然有所体现。
    • 苏宁; 孙明
    • 摘要: 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盐业)是中国500强企业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盐湖板块重要组成单位之一,拥有茶卡、柯柯两个天然盐湖,食盐储备约10亿吨,是集产、运、销于一体的青海省盐业主体企业,是全国百强采盐制盐企业之一。
    • 摘要: 编辑笔记本期安信证券推荐的云南能投跑赢指数较多,安信证券累计收益率也升至第一,但今年累计榜单依然全部跑输指数。上周荐股第一名安信证券收盘收益:20.76%云南能投(002053)公司为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旗下上市平台,主业涵盖盐业和清洁能源两大板块,2016年和2019年分别置入天然气业务和风电业务,逐步向清洁能源领域转型。
    • 王可可
    • 摘要: 采矿业,是指通过开采和采伐等手段以获取自然资源的产业,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主要有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盐业和其他采矿业等.
    • 金城
    • 摘要: 自唐代置明州始,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条件,明州盐业有了初步发展。宋廷不仅在产盐地设置官员负责盐业管理,还施行灵活多变的销售制度,这些都有助于明州的盐业发展。明州盐场从北宋的8所发展到南宋的15所,盐场数量增多,盐业产能得到提升。明州提供的丰厚盐利是宋廷政治、经济与军事的强有力保障。宋代明州盐业生产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活动,盐业的发展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结果。
    • 徐旭升
    • 摘要: 玉环盐业发展历史悠久,官营制盐始于978年,设有盐业管理机构“天富北监”。2018年玉城街道前塘垟遗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揭露出了一处宋代制盐作坊。根据发掘迹象、出土物并结合文献记载分析,前塘垟遗址应当为宋代天富北监下辖密鹦场的一处子场。2019年1月,前塘垟宋代制盐遗址成功入选2018年度浙江省重要考古十大发现。本文试从考古发掘发现和布局研究,初步分析该遗址的价值和意义,以期对研究中国东南沿海的制盐工业和制盐史提供一些资料和依据。
    • 邵慧
    • 摘要: 清代甘肃盐务并未设置专职官员,而以督抚及盐法道进行管理。清代盐业实行划界行盐、以引定课的纲运制度,甘肃作为全国主要盐产区之一,池盐、井盐等盐业资源十分丰富,其盐产品质较好、工本极低,远销本省及陕西、河东等地。而盐税作为甘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种类繁多、名目繁杂,使得盐价屡加,民之累甚巨。有清一代,为满足人民的食盐需求和保证盐税收入,甘盐主要采取官督商销的运销方式,并尝试运用严禁与弛禁两种缉私手段,不断加强对甘盐的管理力度。但由于甘肃盐区土盐盛行,民户大多自行贩运,且地域辽阔、私路歧多,因而收效甚微,私盐贩卖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