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芒萁

芒萁

芒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29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生态学报、亚热带水土保持、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华北七省(市)水利学会协作组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全球华人科学家环境论坛等;芒萁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明如、陈志强、陈志彪等。

芒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16.4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63%

专利文献>

论文:529 占比:82.92%

总计:638篇

芒萁—发文趋势图

芒萁

-研究学者

  • 张明如
  • 陈志强
  • 陈志彪
  • 王佳佳
  • 何云核
  • 许焱
  • 丁利君
  • 侯平
  • 刘丽婷
  • 袁宜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琼; 邓红玉; 李清香; 万琦; 张婷宇; 赵楠楠
    • 摘要: 采取遮光和水分双因素控制试验,选择盆栽芒萁为研究材料,通过大棚种植的方式,设置3种遮光梯度(轻度遮光L_(1)、中度遮光L_(2)、高度遮光L_(3)),土壤含水量设置4个梯度[30%(W_(1))、23%(W_(2))、17%(W_(3))和11%(W_(4))]控制试验,分析不同遮光与水分处理对盆栽芒萁形态指标、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发现,在L_(1) W_(2)的环境条件下,芒萁具有最佳的生长表现,W_(3)的水分能让芒萁在多种遮光环境下生长良好。该研究为芒萁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最适光照环境提供可靠依据。
    • 梁美霞; 陈志彪; 陈志强; 郑宗沧; 区晓琳
    • 摘要: 为阐明在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中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崩岗的稀土含量特征,探讨阻控稀土迁移的生态恢复措施,选取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中3种不同侵蚀强度的崩岗样地,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对崩岗样地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及水平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强度侵蚀崩岗稀土含量最高值出现在沟道部位,中度和微度侵蚀崩岗稀土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崩积区部位;同一土壤侵蚀强度下,崩岗与对照坡面不同部位土壤中稀土总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稀土结合形态中以可交换态和残渣态占据绝对优势,且崩岗中可交换态稀土含量明显高于非崩岗坡面;芒萁生长地非根际土生物可给态平均含量为214.90 mg·kg^(-1),根际土生物可给态平均含量达231.78 mg·kg^(-1)。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崩岗土壤侵蚀强度的加深,稀土呈现出向下游迁移能力增强的趋势,应加强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崩岗的生态恢复治理,减少表层土壤流失量,阻控稀土的水平迁移量。稀土超累积植物(芒萁)的生态恢复措施有利于促进土壤中稀土元素向芒萁的迁移、累积,一定程度上可阻控稀土的水平迁移,从而降低潜在的生态风险水平。研究成果可为拓展崩岗稀土阻控的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宋凯丽; 朱秀端; 陈志强; 陈志彪; 焦艳金
    • 摘要: 芒萁是我国南方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先锋植物。为探究短期高温胁迫对芒萁生长的影响,本文通过智能光照培养箱对芒萁进行高温胁迫控制实验,测定不同条件下芒萁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以及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叶绿素总含量(Chl)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Pn、Gs、Tr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整体下降,Ci呈相反趋势,表明高温胁迫能够导致芒萁光合色素和光合活性的下降,且Pn与Gs和Ci间的关系表明,导致Pn下降的主要原因与胁迫程度有关;(2)Chla、Chlb、Chl随着胁迫时间和胁迫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且Chlb下降幅度更明显。
    • 林强; 朱秀端; 阳庆盛; 林心晨
    • 摘要: 为探索紫色土区不同治理措施下芒萁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取不同治理措施的径流小区,采集芒萁和土壤,分析芒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治理措施下,芒萁各器官总C含量较为均匀;全N、全P差异均较显著,总体表现规律均为叶片〉枯叶〉叶柄〉地下茎根。②芒萁各器官间C/N总体表现为地下茎根〉叶柄〉枯叶〉叶片;N/P总体表现为枯叶〉叶片〉叶柄〉地下茎根;C/P不均匀,总体表现为叶柄和地下茎根较高,叶片较低。③不同治理措施下芒萁各器官养分仅有P与根际土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说明在不同治理措施下限制芒萁各器官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土壤P。本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 尚艳琼; 陈志强; 陈志彪; 冯柳俊
    • 摘要: 植物功能性状可以反映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策略。该文以芒萁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比较了3种微地形(沟脊、沟壁、沟底)中环境因子和芒萁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分析了芒萁对浅沟微地形的响应及其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芒萁叶片功能性状的总体变异程度在0.05~0.47之间,叶厚和叶面积均表现为沟底>沟壁>沟脊(P<0.05),沟壁的叶氮含量显著高于沟脊和沟底,沟脊的叶磷含量显著低于沟壁和沟底,比叶面积和叶碳含量在3种微地形间均无显著差异。(2)沟脊的芒萁通过减小叶面积来降低水分散失进行自我保护,沟壁的芒萁通过增加叶氮含量来提高叶片光合速率而促进生长,沟底的芒萁通过增大叶面积来提高光捕获能力而促进生长。综上结果认为,土壤养分和温湿条件的差异,促使芒萁通过调节营养物质含量和改变叶片形态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 姜勇祥; 朱秀端; 陈志强; 陈志彪; 焦艳金
    • 摘要: 为探究芒萁的耐热性,在不同温度(25°C、30°C、35°C、40°C和45°C)不同胁迫时长(0 h、12 h、24 h和48 h)进行短期高温胁迫后测定芒萁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和相对电导率(REC)含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温胁迫下,芒萁叶片的生理特性受到显著影响,SOD、POD和CAT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CAT对于外界伤害的敏感性更强,激活速度也更快;②MDA和REC能够明确地反映出芒萁在高温胁迫下的受伤害程度,胁迫程度越高,MDA和REC越大;Pro作为一种渗透调节物质,能够在芒萁受到高温胁迫时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③SOD、CAT和POD能够缓解细胞受到的伤害,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但膜脂过氧化又会加剧细胞的伤害程度,降低酶活性。
    • 程玉娜; 石磊桥; 林洪; 李亮; 贾全全; 刘丽婷
    • 摘要: 我国南方各省均在加快松树纯林提质改造提高森林质量,为减少以马尾松(Pinus masonniana)、湿地松(P.elliottii)等为主的松树纯林比重,降低因松材线虫病造成松林大面积死亡的风险,优化林分树种结构,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本文拟通过建立松树纯林改造过程中草本层、各类树冠、多种干扰等多类事物间关联,分析林分质量趋势和驱动机制。将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的出现和扩散视为林分趋于低质化的一种指示;应用扩展点格局的方法,将调查样地芒萁、针叶树冠、常绿阔叶树冠、落叶阔叶树冠、人迹干扰、林窗干扰、边坡干扰归类并调查绘制矢量图;建立栅格数据库后进行格局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样地范围内0~40 m空间尺度内芒萁与人迹干扰、边坡干扰、针叶树种呈空间格局显著正关联;芒萁与林相改造过程中形成的人工林窗、常绿阔叶树显著负关联,芒萁斑块与落叶阔叶树种斑块在0~40 m空间尺度上斑块间关联不显著。研究亦发现可以通过扩展点格局的方法建立林分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多种事物关联关系,分析干扰对林分质量的影响。在林地里增设户外运动场地和边坡的形成会促进芒萁种群形成和扩散,使林分趋于低质;在过熟松林中开拓林窗和在林窗下种植常绿阔叶树,针叶林“针改阔”改造可抑制芒萁种群的扩散,是促进林分质量提升的营林措施。
    • 阳庆盛
    • 摘要: 本研究以人工降雨为条件,设置径流小区,布设不同的芒萁盖度,揭示紫色土区不同芒萁盖度下的产流产沙规律,探究地表水的入渗强度,揭示芒萁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效益.结果表明,不同芒萁盖度下的产流时间随着芒萁盖度的升高而延长,当芒萁盖度大于60%时,初始产流时间曲线斜率变缓,芒萁盖度在10% ~50%时,初始产流时间变化幅度较小.紫色土坡面产流量随着芒萁盖度的增大而减小,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芒萁盖度在50%以下时,对径流量减少没有显著的影响,当芒萁盖度>50%时,产流量减小显著且处于稳定状态.当芒萁盖度>50%时,坡面产沙量会达到稳定值,且变化幅度较小,说明在紫色土坡面芒萁覆盖度达到50%就能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而关于坡面入渗率方面,芒萁盖度在50% ~60%间坡面入渗强度曲线较为接近,可能由于在50% ~60%间存在盖度的临界值.
    • 王佳佳; 张明如; 伊力塔; 张汝民; 何云核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和施氮水平对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克隆繁殖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旨在为芒萁单优层片发育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3种光照[透光率35.96%(L1)、13.00%(L2)和4.75%(L3)]和2种氮素水平[施氮(N1)和不施氮(N0)],比较分析光照和氮素对芒萁克隆繁殖特性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①在2种氮素水平下,L2处理的根状茎芽数出现最大值,L3处理的克隆分株数显著低于L1和L2(P<0.05).施氮显著提高了各遮光下克隆分株数和芽数(P<0.05),分别增加了124.7%(L1)、82.8%(L2)、53.8%(L3)和70.0%(L1)、125.7%(L2)、122.5%(L3).②在2种氮素水平下,克隆分株株高随遮光程度增加显著增加(P<0.05),L3处理的羽叶长显著高于L1和L2(P<0.05),叶宽无显著差异(P>0.05).施氮水平下,L1和L3处理的克隆分株株高显著增加(P<0.05),L1处理的羽叶长显著增加(P<0.05),L3处理的羽叶长显著降低(P<0.05),L2处理的株高和叶长增加均不显著(P>0.05).③在2种氮素水平下,L3处理的克隆分株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干质量)比、生物量羽叶分配比例显著高于L1和L2处理(P<0.05),根状茎分配比例显著低于L1和L2(P<0.05),各遮光处理芒萁克隆分株生物量羽叶分配比例显著高于根状茎(P<0.05),根状茎显著高于茎和细根(P<0.05).[结论]L2处理更有利于芒萁克隆分株的形成,施氮有利于芒萁克隆繁殖能力的增强;L3处理的克隆分株可通过增加株高、叶长以及生物量叶分配比例适应弱光生境;无论何种光强资源及氮素水平,芒萁均优先保证羽叶的生长,其次保证根状茎生长.
    • 王佳佳; 张明如; 伊力塔; 张汝民; 何云核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和施氮水平对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克隆繁殖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旨在为芒萁单优层片发育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3种光照[透光率35.96%(L1)、13.00%(L2)和4.75%(L3)]和2种氮素水平[施氮(N1)和不施氮(N0)],比较分析光照和氮素对芒萁克隆繁殖特性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①在2种氮素水平下,L2处理的根状茎芽数出现最大值,L3处理的克隆分株数显著低于L1和L2(P0.05)。施氮水平下,L1和L3处理的克隆分株株高显著增加(P0.05)。③在2种氮素水平下,L3处理的克隆分株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干质量)比、生物量羽叶分配比例显著高于L1和L2处理(P<0.05),根状茎分配比例显著低于L1和L2(P<0.05),各遮光处理芒萁克隆分株生物量羽叶分配比例显著高于根状茎(P<0.05),根状茎显著高于茎和细根(P<0.05)。【结论】L2处理更有利于芒萁克隆分株的形成,施氮有利于芒萁克隆繁殖能力的增强;L3处理的克隆分株可通过增加株高、叶长以及生物量叶分配比例适应弱光生境;无论何种光强资源及氮素水平,芒萁均优先保证羽叶的生长,其次保证根状茎生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