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虾夷扇贝

虾夷扇贝

虾夷扇贝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556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轻工业、手工业、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9766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海洋与湖沼、生物技术通报、河北渔业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健康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虾夷扇贝的相关文献由112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等。

虾夷扇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3.90%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9766 占比:95.94%

总计:10179篇

虾夷扇贝—发文趋势图

虾夷扇贝

-研究学者

  • 杨爱国
  • 刘志鸿
  • 周丽青
  • 常亚青
  • 刘俊荣
  • 包振民
  • 丁君
  • 吴彪
  • 张明
  • 李文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肖雪艳; 刘毅; 牛鹏丽; 陈欣; 冯志华; 王晓敏; 江涛
    • 摘要: 2015年秋季在桑沟湾开展围隔实验,研究了60 h内高容量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养殖对水体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浮游植物群落)等因素的影响.结果 显示,养殖的虾夷扇贝和龙须菜在60 h内能显著改变水体中的溶解氧(DO)和溶解态无机氮(DIN)的浓度,同时,能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组成特征.从各实验组来看,12 h后,虾夷扇贝和龙须菜实验组浮游植物丰度显著低于空白实验组.虾夷扇贝对水体中4种硅藻优势种[包括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双菱藻(Surirella sp.)、菱形藻(Nitzschia spp.)、针杆藻(Synedra spp.)]的滤除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即对柔弱拟菱形藻和双菱藻有较大的滤除效应,但对菱形藻和针杆藻却影响不大.基于水体中的光合色素变化特征也揭示了虾夷扇贝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效应,即虾夷扇贝能显著滤除水体中的岩藻黄素(fucoxanthin,硅藻特征色素)、别藻黄素(alloxanthin,隐藻特征色素).与此相反,青绿藻素(prasinoxanthin,微微型藻类的特征色素)在48 h后,虾夷扇贝实验组显著高于空白实验组和大型藻实验组,说明龙须菜养殖对微微型青绿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
    • 李旭阳; 何余堂; 解玉梅; 王键; 杨立娜; 刘贺
    • 摘要: 以渤海湾虾夷扇贝为原料,开发一种新型酸辣型海鲜酱调味品。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剁椒扇贝酱生产工艺。建立剁椒扇贝酱的货架期模型,并利用质构、流变、电子鼻等仪器分析其贮藏品质。结果表明,剁椒扇贝酱最优工艺为:虾夷扇贝添加量20%、剁辣椒添加量45%、菜籽油含量5%。在25°C条件下测得剁椒扇贝酱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全质构分析结果显示: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样品回复性基本无变化,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电子鼻分析表明剁椒扇贝酱中的风味物质主要由氮氧化合物及甲基类化合物组成。用货架期模型预测,当剁椒扇贝酱的贮藏温度为4°C和25°C时,货架期分别为126 d和40 d。本研究为剁椒扇贝酱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 米红波; 张婷; 姜琦; 陈敬鑫; 仪淑敏; 李学鹏; 励建荣
    • 摘要: 为探讨低温无水保活对虾夷扇贝肌肉质构和肝脏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保活条件下虾夷扇贝的存活率,研究了无水保活前、保活过程中(24、48、72、96 h)和复水后(4、8 h)虾夷扇贝的肌肉质构特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糖原(Glc)质量比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无水保活虾夷扇贝的优化条件是暂养15 min后,充氧、保湿环境中0°C保活。此条件下无水保活96 h时存活率可达到85%。无水保活过程中扇贝肌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下降,而黏聚性增加,LDH活性显著上升(P<0.05),Glc质量比显著降低(P<0.05),复水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扇贝肝脏中SOD、CAT、GOT、GPT和LZM活性显著上升(P<0.05),复水后迅速降低。因此,可通过低温无水保活的方式提高虾夷扇贝的存活率,保活过程对扇贝肌肉和肝脏虽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但未导致无法恢复的伤害,复水后仍可一定程度保持鲜活虾夷扇贝的品质。
    • 刘志强; 乔光德; 王伟; 赵明; 谌微; 马春艳; 张凤英; 马凌波
    • 摘要: 才女虫系隐居目、海稚虫科、才女虫属的多毛类环节动物,可栖息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深水区。才女虫可以通过分泌酸性物质腐蚀如虾夷扇贝、马氏珠母贝、九孔鲍、杂色鲍和菲律宾蛤仔等贝类的贝壳,并且当虫体钻穿贝壳达到软体部位后,可以使“寄生”处的组织周围发生炎症,局部形成脓肿和溃疡,引起继发细菌性溃疡,同时产生一种特殊的臭味,降低贝类的品质和价值,严重时可导致贝类死亡,给贝类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除对贝类养殖带来危害以外,才女虫对虾蟹类的苗种生产造成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据报道,育苗池内一旦有才女虫滋生。
    • 孟晓君; 宋秀贤; 张悦; 宋维佳; 张培培; 申慧慧; 俞志明
    • 摘要: 目前,改性粘土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有害赤潮治理方法,但在利用该技术治理产毒藻赤潮过程中,对底栖滤食性贝类体内毒素累积和排出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 I)絮凝典型产毒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后,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毒素累积阶段,虾夷扇贝暴露于A.pacificum3h后,未添加改性粘土的对照组中虾夷扇贝食用组织毒素水平由空白组的未检出迅速升高至13.24μg STXeq/kg,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由0.68μg STXeq/kg升高至42.97μg STXeq/kg,第4 d时对照组食用组织、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达到最高,分别为258.67和3208.40μg STXeq/kg。添加0.2 g/L MC I的实验组中,3 h后水体中97%的A.pacificum藻细胞被絮凝沉降,此时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3和18.39μgSTXeq/kg,第2d时达到98.92和574.54μgSTXeq/k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后呈下降趋势。在随后的毒素排出阶段,实验组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在累积阶段,对照组和实验组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中PSP各组分相对含量差异不大,说明改性粘土未对虾夷扇贝体内的PSP转化造成明显影响。由实验结果可见,改性粘土可有效絮凝去除水体中的A.pacificum藻细胞,减少虾夷扇贝对其的滤食,从而降低了PSP在贝类体内的积累,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底栖贝类养殖水体有毒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 南学良; 魏皓; 蒋增杰; 张海彦; 聂红涛
    • 摘要: 养殖容量评估是合理规划养殖区的基础。基于虾夷扇贝养殖生态系统模型,模拟了2006年12月至2017年11月不同放苗密度下底播养殖虾夷扇贝的生长情况。在考虑肥满度对虾夷扇贝养殖收益的影响下,计算最大养殖收益及其对应的最适放苗密度和养殖容量,并通过最大养殖收益及其年际差异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养殖区区划。结果表明:考虑扇贝肥满度的养殖收益能很好的抵消扇贝品质对养殖收益的影响;底播养殖虾夷扇贝的养殖容量和最适放苗密度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獐子岛和小长山岛之间并向长海海域东北部延伸的条带海域是高收益区;中收益区在高收益区南北两侧;低收益区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和南中收益区南部;研究区南部由于饵料匮乏导致扇贝生长缓慢,为不适宜养殖区。开阔海域养殖容量也是有限的,片面增加放苗密度并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养殖区提供参考。
    • 崔明仙; 李妍; 付睛睛; 景福涛; 陈希盼; 张恩烁; 李赞; 徐晓辉; 冯艳微; 孙国华; 李彬; 王卫军; 杨建敏
    • 摘要: 为探究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三种扇贝闭壳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对三种扇贝闭壳肌在新鲜(40°C)和加热(100°C)情况下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新鲜状态下,海湾扇贝(HWSB-F)、栉孔扇贝(ZKSB-F)、虾夷扇贝(XYSB-F)闭壳肌中,共定性出2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8种,醇类5种,酮类5种,酯类3种,以及醚类、苯类、酸类、烯类和噻唑等。在加热情况下,海湾扇贝(HWSB-C)、栉孔扇贝(ZKSB-C)、虾夷扇贝(XYSB-C)闭壳肌中共定性出5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20种,酯类5种,酮类7种,醇类8种,烯类4种,酸类2种,醚类2种,还包括吡嗪、胺类、苯类、含氧杂环等物质。对三种扇贝闭壳肌新鲜组和加热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发现新鲜扇贝原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加热后减少,且产生了新的其他种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扇贝闭壳肌加热组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多,组成比较复杂,新鲜组的扇贝闭壳肌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较少,组成简单。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在新鲜状态和加热状态下,有效区分三种扇贝闭壳肌组织。三种扇贝闭壳肌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的建立,丰富了不同扇贝呈味物质的组成成分研究内容,证明GC-IMS技术可快速鉴别三种去壳扇贝闭壳肌的种类,为不同种扇贝闭壳肌以次充好提供检测依据。
    • 闫丽新; 田元勇; 姜明慧; 刘俊荣; 徐昙烨
    • 摘要: 为减少虾夷扇贝带水运输成本和风味损失,探讨“无水运输—湿藏销售”的可行性,以糖原、磷酸精氨酸、腺苷三磷酸(ATP)关联物以及核苷酸能荷分析扇贝活力的变化,以味觉活性化合物含量,味觉活度值及感官的方法评价流通过程中的呈味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无水运输24 h后,糖原含量、磷酸精氨酸含量、核苷酸能荷分别由初始的49.86 mg/g、8.65μmol/g、90.67%显著降至37.68 mg/g、6.26μmol/g、89.28%(P0.05);人工海水复水过程中,糖原、腺苷三磷酸、磷酸精氨酸含量均恢复至初始值,核苷酸能荷在恢复后期降至89.37%,仍高于75%。在无水运输24 h后,呈味化合物中甘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由初始的12.83、0.64 mg/g和6.13 mg/g显著升至13.47、0.94 mg/g和7.31 mg/g(P0.05)。将感官评价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流通过程中扇贝品质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虾夷扇贝“无水运输1 d—湿藏销售2 d”模式下可以维持良好品质。
    • 任秋颖; 谢渊; 翁凌; 张凌晶; 章骞; 刘光明; 曹敏杰
    • 摘要: 为了探究虾夷扇贝肌肉冷藏过程中内源蛋白酶对其质构的影响,本文对虾夷扇贝肌肉在4°C下冷藏7 d过程中肌肉质构及蛋白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整个冷藏过程中扇贝肌肉硬度、弹性、咀嚼性和粘性整体呈下降趋势。SDS-PAGE分析显示肌肉蛋白在第3 d开始出现明显降解。在内源酶活力方面,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inase,SP)活力在冷藏2 d后开始急剧下降。通过硫酸铵盐析、离子交换、凝胶过滤和疏水柱层析等从虾夷扇贝肌肉中获得高度纯化的丝氨酸蛋白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SDS-PAGE和明胶酶谱结果表明,SP在天然状态下主要以分子量约为52 kDa的二聚体形式存在。SP的最适pH为9.0,最适温度为37°C。SP特异性水解羧基侧P1位含有精氨酸或赖氨酸残基的底物。丝氨酸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PMSF、Leupeptin、Pefabloc SC、Benzamidine分别能抑制其97%、98%、90%和85%的酶活力;金属离子Fe、Zn、Cu也能明显抑制SP的酶活力。37°C下SP可有效降解扇贝肌原纤维蛋白,为揭示SP对扇贝肌肉蛋白的品质影响提供参考。
    • 陈洋; 赵春暖; 蔡忠强; 王晓梅; 郑言鑫; 于涛
    • 摘要: 以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为材料,建立4个试验组合: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正交组合)、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反交组合)、虾夷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自交组合)、栉孔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自交组合),分析各试验组合受精率、孵化率、幼虫生长及存活、附着变态率、海区保苗率以及养成阶段生长与存活等性状。试验结果显示:4个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分别在97%、89%以上,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虫期,反交组合的日平均增长量、眼点幼虫规格较栉孔扇贝自交组合分别提高9.03%、3.74%,正交组合的日平均增长量、眼点幼虫规格较虾夷扇贝自交组合分别提高5.02%、4.32%,组合间的幼虫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4个组合的附着变态率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组合的海区保苗率较虾夷扇贝自交组合提高5.13个百分点;在养成期,反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月增长量较栉孔扇贝自交组合分别提高7.41%、7.45%,正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月增长量较虾夷扇贝自交组合分别提高17.37%、17.36%,反交、正交组合的存活率较栉孔扇贝自交、虾夷扇贝自交组合分别提高5.85、18.41个百分点。综合比较,杂交组合较自交组合在生长和存活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且正交组合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适于大规模产业化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