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层沉积物

表层沉积物

表层沉积物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6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9篇、会议论文119篇、专利文献936787篇;相关期刊308种,包括沉积学报、海洋科学、海洋通报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表层沉积物的相关文献由3902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学法、李安春、李鱼等。

表层沉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36787 占比:99.87%

总计:938035篇

表层沉积物—发文趋势图

表层沉积物

-研究学者

  • 石学法
  • 李安春
  • 李鱼
  • 陈建芳
  • 陈志华
  • 刘季花
  • 程振波
  • 王晓丽
  • 高爱国
  • 蓝先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远继东; 姜正龙; 代友旭; 郝连成; 张健康; 张德程; 郑立龙
    • 摘要: 通过对湛江湾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和稀土元素(REE)测试分析,系统地研究海域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平均值为163.23μg/g,湾外的REE含量(168.61μg/g)高于湾内的REE含量(142.17μg/g);不同类型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存在差异,但都表现为随沉积物粒度变细呈增长的趋势。(La/Yb)_(N)变化范围在4.80~11.76之间,平均值为8.01;δEu变化范围为0.22~0.61,平均值为0.45;δCe变化范围为0.98~1.07,平均值为1.03;样品均具有典型的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均一、Eu负异常明显的陆源物质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及特征参数分析显示,湛江湾沉积物与鉴江、漠阳江、珠江附近海域沉积物近似同源,物源主要来自华南大陆的花岗岩以及雷州半岛北部玄武岩和湛江组(Qp^(1)z)、北海组(Qp^(2)b)的松散沉积物。
    • 王喻鸣; 王玉琨; 陈晓宏
    • 摘要: 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记录了重金属元素来源及其污染状况的重要信息,可以反映区域生态风险状况,明确其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来源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对理解本区域重金属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对2016年夏季航次在南海北部陆架海域27个站点采集表层沉积物,开展较系统的沉积物粒度及重金属含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以砂、粉砂、砂质淤泥为特征,颗粒粒径变化介于0.77~6.28Φ,平均3.43Φ;其Cu、Zn、As、Cd、Pb和V含量均超平均上地壳值,在漠阳江-海南东部沿岸及韩江入海口重金属元素富集明显;Zn、V、Cr、Ni、Pb、Cu和Cd含量随Al或Sc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与沉积物粒径呈正相关,主要为同源性河流陆源碎屑组分输入,受河流入海口排沙和沿岸流的影响明显,人类干扰相对较弱。但As元素的富集不受沉积物颗粒粒度控制,其迁移能力弱,仍是南海北部海域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受人类污染最敏感的元素。
    • 黄牧; 石学法; 于淼; 杨刚; 方习生; 刘季花; 崔菁菁; 白亚之; 汪虹敏; 姚政权; 毕东杰
    • 摘要: 对中印度洋海盆14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稀土元素(REE+Y,简称REY)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REY主要富集于沸石黏土和远洋黏土中(稀土元素总量最高为1239×10^(−6)),且明显富集钇(Y)等重稀土元素(Y富集系数高达14.1,重稀土元素和Y富集系数最高为11.6);富稀土沉积物呈明显Ce亏损,发育在受南极底层流影响的氧化环境中;鱼牙骨等生物磷灰石是深海稀土富集的重要富集矿物或宿主矿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深海富稀土沉积是有别于已知陆地稀土矿床的一种新类型。研究区沉积物中REY的富集与构造位置(距洋中脊距离)、氧化还原条件、发育水深和沉积物类型等密切相关。初步推测距离东南印度洋中脊450~1200 km范围内、水深超过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的沸石黏土发育区是最具资源潜力的区域;推测在中印度洋海盆北部可能埋藏有一个向北部延伸的富稀土沉积层,其埋藏深度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加大,富集层厚度可能与暴露在初始富集区域的时间密切相关。
    • 肖哲宇; 戚洪帅; 蔡锋; 刘根; 赵绍华; 朱君; 雷刚; 尹航
    • 摘要: 近年来,人工岛被广泛应用于沿海地区的填海造陆工程以快速获得优质土地,但大面积的人工岛建设会对近岸海底沉积物的分布模式及输运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为认识人工岛建设后沉积物变化与运移特征,本文以南海明珠人工岛对海口湾的影响为例,根据人工岛建设前后分别在海口湾近岸采集的底质表层沉积物分析了沉积物特征变化,结合沉积动力分析及粒径趋势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人工岛建设对海口湾表层沉积物性质及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岛建设后,湾内表层沉积物细粒组分增加、粒径减小、分选变差;人工岛修建造成的海口湾沉积动力条件减弱是湾内沉积物变细、泥沙运移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
    • 王伟力; 林彩; 刘洋; 蒋荣根; 陈金民; 孙秀武; 林辉
    • 摘要: 为加强闽江流域的环境治理以及支撑闽江口重金属污染的管控工作,文章基于闽江口14个采样站位的实测数据,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等方法,系统评价闽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除个别站位的锌和汞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影响铅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工业排污,影响其他重金属元素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和沉积环境;闽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的低风险程度和中风险程度占比分别为71.43%和28.57%,其中琅岐岛的东部和南部为中风险区,琅岐岛的北部和东北部以及川石水道外侧为低风险区;镉和汞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重金属元素,达到较高风险程度,须加强风险监控。
    • 韩春梅; 李祥忠; 樊启顺; 魏海成; 程雅平
    • 摘要: 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水体环境表层沉积物陆相介形类的属种分布特征,探讨了介形类在不同水环境下(盐度、pH值及水深)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现生介形类共计21属67种,其中Candona candida、Ilyocypris bradyi、Eucypris inflata、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 inopinata、Paracypricerus angulata、Leucocytherella sinensis和Leucocythere mirabilis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常见种.湖泊、河流、洼地和湿地4类水体环境中,湖泊中介形类最为丰富,达19属62种;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北部(昆仑山)、西部和南部不同区域的介形类常见种存在较大差异,可能是区域海拔、pH值和盐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淡水和微咸水环境介形类属种数量较咸水及盐湖中丰富,分别有17属41种和13属42种,Limnocythere dubiosa(0.52~90.6 g/L)和Leucocythere mirabilis(0.51~174.63 g/L)在淡水、咸水及盐湖中均有出现,适应盐度范围较广;pH值在8.0~10.0范围内介形类属种多样性最丰富,表明大部分介形类具有嗜碱性的特征;青藏高原陆相介形类属种多样性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浅湖(0~15 m)中介形类属种最为丰富,达到17属52种,其中Candona candida(0.2~80 m)和Leucocythere dorsotuberosa(0.3~110 m)从滨湖至深湖区均有分布,二者均具有较大的水深适应范围.
    • 何作伟; 曹建荣; 朱成达; 刘衍君
    • 摘要: 以东平湖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采集了东平湖1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按照规范和质量控制流程,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采用Agilent7890GC-μECD气相色谱仪测试其HCH、DDTs和∑OCPs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研究区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湖表层沉积物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分别为73.227~140.257 ng/g;HCH、DDTs还是∑OCPs的含量都呈现出从湖区南部向湖区北部逐渐递增的趋势。DDTs、OCPs含量与TOC含量、HCHs含量与TOC含量、pH的相关系数较低,相关性不显著;DDTs、∑OCPs与pH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相较于HCHs,DDTs对东平湖生物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极大,总体来看,东平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风险。
    • 李佩华; 吴晓; 毕乃双; 王厚杰
    • 摘要: 基于2019年4月、7月、10月、12月渤黄海共享航次取得山东半岛东部近岸H01和H02站位多个季节沉积物样品,通过低本底γ能谱仪分析得到其表层沉积物放射性核素^(7)Be、^(210)Pb_(ex)、^(228)Th_(ex)和^(137)Cs活度数据。结果表明,短半衰期核素^(7)Be、^(228)Th_(ex)与长半衰期核素^(210)Pb_(ex)、^(137)Cs在同一站位的季节分布存在差异,同一核素在H01和H02站位的季节分布也存在差异;H01站位的^(7)Be和^(228)Th_(ex),H02站位的^(210)Pb_(ex)和^(137)Cs,受表层沉积物粒度影响较不明显,^(7)Be和^(228)Th_(ex)的季节变化受悬浮物质的输运和沉降的影响显著,而^(210)Pb_(ex)和^(137)Cs更多指示的是环流作用下的沉积物再分配;与H02相比,H01站位表层沉积物核素变化受大气沉降影响较低。H01和H02站位分别位于"Ω"形泥质体顶部和东部边缘,其物源和沉积动力环境存在差异,放射性核素^(7)Be、^(210)Pb_(ex)、^(228)Th_(ex)和^(137)Cs在示踪物质输运和沉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李越; 李波; 李涛
    • 摘要: 有孔虫在海洋环境指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环境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利用有孔虫对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进行还原。我国南海海域辽阔,南海有孔虫的相关研究很早便有报道。对我国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研究区以玻璃质壳底栖有孔虫占主导,胶结壳其次,瓷质壳最少。根据底栖有孔虫的分布特征划分了4个底栖有孔虫组合,组合1为Heterolepa subpraecincta-Hanzawaia mantaensis-Rotalinoides gaimardii;组合2为Bulimina marginate-Lagena substriata;组合3为Elphidium advenum-Pararotalia nipponica;组合4为Recurvoides contortus-Ammodisus cretaceous-Bulimina aculeata。对影响该区域底栖有孔虫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底质类型等对底栖有孔虫的分布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海流对研究区底栖有孔虫时空分布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
    • 盛路遥; 魏佳豪; 兰林; 龚志军; 毛劲乔; 蔡永久
    • 摘要: 洪泽湖作为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泊,是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之一,研究其湖滨带表层沉积物氮、磷、有机质的污染情况对维持洪泽湖水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20年8月于洪泽湖湖滨带采集的43个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评价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洪泽湖湖滨带表层沉积物TN、TP、OM含量范围分别为232~2152,123~439,0.91~18.65 mg/kg,均值分别为985,276,10.93 mg/kg;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东部大堤、成子湖和西部区域的TN、TP、OM含量高于过水通道;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沉积物中ω(OM)与ω(TN)(r=0.705,P<0.01)、ω(TN)与ω(TP)(r=0.504,P<0.01)呈显著正相关;洪泽湖湖滨带表层沉积物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0.45~1.88,平均值为0.93,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0.001~0.221,平均值为0.067,2种评价方法均显示洪泽湖湖滨带表层沉积物中TN、TP、OM整体处于清洁—轻度污染状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