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计算机体层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2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33979篇;相关期刊259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第27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等;计算机体层成像的相关文献由7430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剑波、刘士远、于红等。

计算机体层成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0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33979 占比:99.63%

总计:636358篇

计算机体层成像—发文趋势图

计算机体层成像

-研究学者

  • 高剑波
  • 刘士远
  • 于红
  • 梁盼
  • 贾永军
  • 郭佑民
  • 范丽
  • 贺太平
  • 段海峰
  • 范国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才勇; 崔凤; 刘陈汉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胸部SF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并总结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5例SFT中,位于纵隔、肺内及胸壁各1例,12例起源胸膜。15例均为边界清楚的孤立性肿块,最大径约2.3~20.8cm,8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例呈不规则形。CT平扫肿块呈等或略低密度,8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2例明显强化,13例轻中度强化;强化均匀5例,强化不均匀10例,其中7例“地图样”强化。7例病灶内匍样血管影,4例病灶周围可见血管蒂。5例出现胸膜尾征,4例推压周围肺组织形成条带状肺不张。结论 胸部SF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张建英; 胡凌云; 张福洲; 吴杰
    • 摘要: 目的探讨CT、MRI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盆腔SFT的CT与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7例盆腔SFT均为单发,其中5例呈类圆形,1例呈椭圆形,1例呈不规则形,体积均较大,肿瘤大多为实性,均位于盆腔内腹膜外间隙、骶前区域;CT平扫表现7例瘤体密度均匀/混杂,2例合并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持续性强化,并见肿瘤血管;MRI平扫表现为5例T_(1)WI呈略低信号,T_(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所有瘤体内均见肿瘤血管流空效应;7例盆腔SFT中5例良性,2例恶性,肿瘤表面及瘤内血管丰富,免疫组化CD34、CD99、CD117、Vimtin、Bcl-2及Ki-67阳性。结论盆腔SF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对多数病例作出正确诊断。
    • 谢东; 徐锦霞; 俞金娜; 石丹; 徐宏伟
    • 摘要: 目的分析病理证实的阑尾黏液性囊腺瘤(AMC)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5月至2019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25例AMC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囊壁、密度、内部和周边结构.结果21例位于右下腹近回盲部,1例位于右侧结肠旁沟,2例位于右侧盆腔,1例合并肠套叠突入盲肠内;形态为长管形(13例),逗号状(4例),椭圆形(6例),分叶状(1例),梭形(1例);25例病变囊性内容物CT值8.1~39.5Hu;19例壁厚薄均匀,6例壁不均匀;7例囊壁见钙化;2例病变内含积气;6例病变内含分隔;3例病变内含钙化;14例病变周边脂肪间隙清晰,11例周边脂肪间隙模糊.结论AMC的影像学表现为与盲肠相连的囊性肿块,形态多样,囊壁厚薄均匀或不均,可伴钙化、积气和分隔,熟悉这些表现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 熊英; 郁仁强
    • 摘要: CT检查技术常规实验教学由于设备价格昂贵、数目配置稀缺、占地面积大,且具有潜在的电离辐射损伤危害,实验教学开展难度大。作者团队采用虚拟仿真开展CT检查技术实验教学,通过对参与CT检查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学生的访谈及问卷进行分析,提出CT检查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通过开展CT检查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可以自主获取CT检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体验医学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同时还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是自主探究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 李国强; 鲍海华
    • 摘要: 目的研究能谱CT成像联合血清铁蛋白评估泡状棘球蚴病患者肝脏铁沉积的价值。方法选取36例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研究组)和30例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能谱CT扫描。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肝铁浓度、能谱曲线斜率、血清铁蛋白水平、肝功能指标。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两名医师所测参数值的一致性。比较两组间定量资料;研究组的肝铁浓度值与血生化指标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隽果研究组的肝实质内铁浓度、能谱CT曲线斜率较对照组高,分别为1.83±0.48、0.352±0.093和1.01±0.14、0.179士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82,P<0.01;t=-8.502,P<0.01).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肝实质内铁含量与血清铁蛋白水平呈中度正相关性(r_(s)=0.669,P<0.01)。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肝脏内存在肝铁异常沉积,能谱CT成像可用于无创评估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肝脏铁沉积的严重程度,是动态评估铁负荷较为理想的补充手段。
    • 李倩; 孙静涛; 张腊梅
    • 摘要: 1资料患者,女性,34岁,无诱因出现下腹痛伴尿频2个月,超声发现盆腔包块9 d。查体:下腹略膨隆,可触及一约18 cm×16 cm大小的包块,其上缘平脐,活动可,轻压痛。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肿瘤标志物系列: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为710.20 U/mL,CA19-9为56.80 U/mL,其余正常。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未查见上皮内瘤变细胞及癌细胞。
    • 杨莎莎; 钟华成
    • 摘要: 1资料患者,男性,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酸痛伴左下肢麻木、无力,症状反复出现,左下肢肌力逐渐减退,于外院行MRI检查提示L4/5、L5/S1椎间盘突出,未予治疗。入院查体: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左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 顾亮亮; 冯峰; 毛咪咪
    •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的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以期提高治疗前的诊断准确度。方法:回顾并分析13例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I资料,其中7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13例患者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2例(92.3%),滤泡性淋巴瘤1例(7.7%),其中以卵巢受累最多见(6/13,46.2%),其次是宫颈(5/13,38.5%)和子宫体(2/13,15.4%)。共检查发现14个病灶(MRI和CT各7个),其中1例卵巢淋巴瘤为双侧受累。所有病灶均为实性肿块,64.3%(9/14)的病灶信号或密度相对均质;35.7%(5/14)的病灶边缘可见小囊变区,均见于卵巢淋巴瘤。行CT扫描的7个肿块中,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内部未见出血及钙化;行MRI扫描的7个肿块中,表现为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以中等信号为主(6/7,85.7%),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均呈明显高信号,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0.525±0.110)×10-3 mm2/s。增强扫描后,所有肿块均表现为轻-中度强化。结论: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术前可精准诊断。
    • 王娟; 朱止平; 李振玉; 彭保成; 牛永超; 马园
    • 摘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与沃辛瘤(Warthin tumor,W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5例PA与20例W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颌面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PA患者中,男性9例(36.0%),女性16例(64.0%),平均年龄(44.1±13.6)岁,均为单发,病灶位于非后下象限者22个(88.0%),增强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20例WT患者均为男性(100.0%),平均年龄(58.0±9.2)岁,均有长期吸烟史;其中10例(50.0%)多发,共35个病灶,25个病灶(71.4%)位于腮腺后下象限,35个病灶(100.0%)动脉期呈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呈“快进快出”表现。结论:不同的临床及CT特征在腮腺WT与PA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对绝大多数病灶作出明确诊断。
    • 何慧; 杨亚茹; 姜立美; 张勇; 周长武
    • 摘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肺结节的动态随访及确定与后续生长相关的临床及放射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并收集2010年4月—2017年1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行胸部CT检查发现肺结节的患者188例,共计207个肺结节,并进行超过24个月CT随访观察。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既往恶性肿瘤病史、吸烟史等临床资料及肺结节的大小、成分、形态等放射学特征。结果:生长组中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非生长组(P<0.001),且女性患者更易有肺结节生长(P<0.001);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P=0.002)及吸烟史(P<0.001)患者的肺结节也更易发生后续生长;在单因素分析中,肺结节初始直径越大,具有实性成分、有毛刺、胸膜凹陷征、不明确的边缘、分叶、空气支气管征及增强后有强化是肺结节后续生长的危险因素(P<0.001);在多因素分析中,60岁及以上(P=0.006)、既往恶性肿瘤病史(P=0.001)、初始直径≥8 mm(P<0.001)、分叶(P=0.01)、空气支气管征(P=0.012)是肺结节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具有年龄为60岁及以上、既往恶性肿瘤病史、初始直径≥8 mm、结节呈分叶状和空气支气管征等危险因素的肺结节患者需要较长的随访时间动态观察肺结节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