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元论

二元论

二元论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775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法律、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55769篇;相关期刊563种,包括现代哲学、心理学探新、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全国第四届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第三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2013北京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二元论的相关文献由846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跃、叶浩生、吴世相等。

二元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6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5769 占比:99.83%

总计:456544篇

二元论—发文趋势图

二元论

-研究学者

  • 何跃
  • 叶浩生
  • 吴世相
  • 柳海涛
  • 苏宏斌
  • 郑中玉
  • 陈锐
  • 高云红
  • 高新民
  • 黎晓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阳; 田义贵
    • 摘要: 神话作为人类社会建立之初最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从无到有”创世神话所揭示出的“一元生二元”哲学内涵,成为科幻电影讨论人机关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在西方神话背景下,人类因禁果获得了自由意志,由此产生了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两组二元对照关系,即性别对照和善恶对照。科幻电影则以此为哲学基础,在未来语境下对人类社会再次解构,从而展开了极具寓言意义的存在性反思,并对现实社会发展以警醒。
    • 徐法寅
    • 摘要: 社会与个人、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方法论的根本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学的研究问题、理论发展、方法选择和学科地位。为了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而确立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涂尔干和韦伯分别针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提出了不同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但是,他们也都持有“结构—行动”二元论,虽然没有系统地考察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机制。针对客观结构主义和主观建构主义两种决定论的不足,吉登斯和布尔迪厄更加关注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机制;但是,由于关心的问题是结构再生产,走向了“结构—行动”一元论,不能解释结构变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释结构再生产和结构变迁的性质和发生机制,我们需要重回“结构—行动”二元论的本体论立场,并重构“结构—行动”一元论对结构和行动之间关系机制的分析,从而建立“结构—行动”互构论,强调结构的多样性和结构变迁的绝对性,具体说明行动者的能动性及其对结构变迁和结构再生产的影响机制。
    • 陈航; 范春
    • 摘要: 在民刑法中防卫过当标准之争背后,隐藏着诸多基础观念层面的深深裂痕。新旧刑法关于防卫过当的实体性内涵实质是一致的,即便从与紧急避险相协调的角度看亦是如此。把新法条文中的有关“明显”和“重大”等理解为注意规定,并非画蛇添足,尤其不应把民刑法在价值考量和功能取向上的差异作为民刑法防卫过当二元论的内在根据。学界对“民刑法防卫过当一元论”优势的质疑难以成立,对民事司法实务中防卫人因造成不法侵害人轻伤乃至轻微伤而被判防卫过当的不当做法亦应当否定。二元论之所以在指导案例中沦为空谈并在实务中将检察监督置于尴尬境地,是因为未深入分析防卫权行使的现实境况而机械套用“违法与犯罪二元论”并强行界分所致。
    • 张能
    • 摘要: 德勒兹的块茎理论通常用来喻指一种具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思维模式或者文本形态,而其理论自身的生态伦理学意蕴并未得到应有的展开。在《千高原》一书中,德勒兹对块茎进行了大量阐述,试图借助块茎的“反谱系学”、“多元体”及“非地域化”形象来构建或衍生一种与自然共生的、超越人类情感边界的生态伦理学。这种生态伦理学所要求的伦理整体或者共同体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全面意义上的生态自然系统。德勒兹在二元论和理性主义批判、去人类中心化、道德扩展主义诉求方面的思想努力,旨在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边界,创造一种博物学的生存方式。德勒兹块茎生态伦理学要求人类应当具有以共同体作为内在价值指引的伦理观,扩大人类道德共同体的权利,消解各种二元论、理性主义、中心论、等级体制等观念。
    • 王旭林
    • 摘要: 关于被害人同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刑法学界历来有一元论与二元论的争论,在一元论中又存在构成要件阻却事由说、违法阻却事由说、规范取消事由说等理论。二元论所提出的区分标准与体系化差异不具有可行性,违法阻却事由说忽视了构成要件限缩刑法范围的功能,规范取消事由说无法解决体系性地位问题。最佳方案是基于自由主义法益观,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化解释采取构成要件阻却事由说,既能发挥构成要件限缩刑法范围的功能,也与实践中做法相贴合。
    • 蓝国桥
    • 摘要: 康德美学的中国当代接受,至少存在着四大急需澄清的问题:一是学界给康德哲学和美学,贴上了二元论的标签。由于赋予想象力以极其强大的功能,康德的学说及其体系特点,不是流播已久的二元论,而是二元向一元的生成。这一特征在鉴赏判断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二则是牟宗三错误地认为,康德以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充当鉴赏判断的先验原理,不很恰当,应被置换。偏差产生的原因是他将该原理与神学对接起来。确切说来,亚里士多德造物塑型的四因说,是牟宗三之观点展开的坚实背景。由此,马克思与康德的距离就很近。三是有人不恰当地认定,在康德与马克思美学之间,存在着断裂性关系。为促进“人(自由)—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是将康德的反思判断,翻转为实践活动。马克思还吸纳了康德重感性、倡自由和尊重人等观念。要康德还是要杜威,我们尚需谨慎面对。四是告别康德的劝诫,却不时在学界涌动。康德美学的意蕴丰富,而且极具启发性。美学文论教材的编写使用,以及人才的培养,使得康德思想一再得到激活。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应直面康德接受中的问题后再出发。
    • 王冠
    • 摘要: 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中有一种强烈的诺斯替主义的色彩。基于诺斯替主义的核心特征和主要气质,本文探究《在流放地》中这种强烈的诺斯替主义色彩产生的原因,旨在说明卡夫卡的这个作品为什么会在某些方面与其暗合。
    • 汪娅
    • 摘要: 结合科学和哲学对机器意识进行理解,以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学习为例以及对二元论分析证明机器目前尚未达到人类意识水平。机器意识研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损害了人类生存和精神的独立性,机器意识研究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可通过立法监管、技术人员提前检测及自我约束、用户保持警惕及参与监督等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合理引导。
    • 李梦凡
    • 摘要: 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肇启了欧洲近代哲学的先河,是唯理论学说的创始人。他从一般数学出发,创立一套较完整的科学方法论,并运用这套方法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论证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存在,在对其二元论的循环论证中,笛卡尔进一步展开对物质性东西的怀疑。
    • 高强; 程一帆; 陈昱彤
    • 摘要: 由于体育哲学诞生以来分析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占据了主导性地位,概念化思维方式影响了当前中西体育哲学研究基本走向与研究内容,从而导致了体育哲学的生发一直处于与二元论的对峙之中.基于科学研究范式理论的视角转换,在现象学范式下二元论转变为积极推进体育哲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反常现象.借助现象学的理论襄助,体育哲学在经过"普通现象学转化"与"普通现象学-知觉现象学""普通现象学-历史现象学"两条前后相继的思想通路后,形成了新式体育哲学研究范式的框架与研究范例,使体育与二元论紧张关系逐渐疏解,并在知觉与记忆两个层面进行重建,形成了体育哲学的现象学范式的理论核心、解释性原则与应用性方法,进而实现体育哲学在研究视角、研究路径上的变革,形成中西交融的体育哲学研究学脉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