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2篇;相关期刊647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江汉论坛、青海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第二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费尔巴哈的相关文献由16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一兵、丛大川、舒永生等。

费尔巴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9 占比:96.5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62 占比:3.29%

总计:1884篇

费尔巴哈—发文趋势图

费尔巴哈

-研究学者

  • 张一兵
  • 丛大川
  • 舒永生
  • 朱宝信
  • 吴晓明
  • 辛世俊
  • 张奎良
  • 王金福
  • 胡义成
  • 仰海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颖
    •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不仅是理解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批判的真正钥匙,也是对青年马克思和晚期成熟马克思之间的断裂,以及对马克思理论中经济学与哲学之间断裂问题的科学解答。在该部分中,马克思生成了感性活动的哲学境域,通过对费尔巴哈理论贡献的高度评价,表达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反思与批判,确立了超越整个旧哲学的理论基点,同时也潜在地展现了对费尔巴哈的内在超越。
    • 刘芳铭
    • 摘要: 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本质规定性源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正式出场,同时意味着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已经把“实践”而非“物质实体”作为其理论内核,由于它解释的并非自然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实体世界,而是人的实践活动何以成就人的世界,因此,与其把实践唯物主义归为“唯物主义”的类型之一,还不如称之为“唯实践主义”或者“实践哲学”。
    • 于桂凤
    • 摘要: 马克思以实践观点批判费尔巴哈对理论与现实关系的“单向度”理解,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马克思哲学自身发展中也具有转折点的意义。费尔巴哈强调现实的“感性”规定性,颠倒了思辨哲学的现实概念,并把被理性主义哲学“边缘化”的感性现实提升为“哲学的原则和对象”,试图为哲学理论奠定一个现实的基础。但由于片面强调感性直观,费尔巴哈不理解理论与现实之间以实践为中介的双向辩证关系,只看到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辩护、肯定的维度,而没有认识到理论对现实的改变、批判、否定的力量。这种“单向度”的认识局限源于费尔巴哈对实践本质和价值的狭隘理解和错误评价,而这又与费尔巴哈自身远离现实政治、退隐乡村的生活实践具有内在相关性。
    • 杨楹
    • 摘要: 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是“哲学”,而是“生活”。如此,以现代社会为历史与逻辑起点,以批判“副本”进而批判“原本”、“改变世界”为手段,以“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为目的,构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的运思逻辑与价值旨趣。基于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批判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为直接性、表层性话语,较为完整地呈现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生活世界论、生活真理论、生活环境论、生活意识形态论、生活感性论、生活主体论、生活心理—情感论、生活本质论、生活方法论、生活立场论以及哲学功能论,生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理论面貌,构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理论大纲。
    • 张小芹
    • 摘要: 《幸福论》(1867-1869)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主要伦理学著作,在这里面费尔巴哈写到了很多关于“爱”的观点,他认为“凡是活着的东西就有爱,即使只爱自己和自己的生命”,并讨论了:幸福与爱的关系、追求幸福与爱之间的矛盾、追求幸福与道德以及利已主义的本质区别等等,通过对原著的研究和结合现实世界,规律系统地分析了这些关于“爱”的哲学在幸福层度的应用,以及他的幸福之爱对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提高人们珍爱生命的意识等意义。
    • 杨延杰
    • 摘要: 从西方哲学的生成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过程中,都包含着剩余价值学说诸多生成底蕴和构成要素,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最为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旧世界、开辟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的锐利武器。有了这一武器,马克思的理论考察更加精准,理论批判更加有力,理论建设更加坚实有据。正因为有了这一武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鞭挞和深刻揭露才更加淋漓,对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面把握才更加充分有理。
    • 李彬; 袁雯雯
    • 摘要: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基督教的批判上。《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开启了他的哲学批判之路。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的成果——“哲学上最高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转而采取了“神学之秘密是人本学”这种宗教批判的表达形式。在随后的《宗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对自然宗教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从而系统完成了他的宗教批判工作。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的延续和深化,不能脱离其哲学批判孤立地考察他的宗教批判。由于费尔巴哈在哲学上仍未彻底摆脱思辨唯心论影响,其人本学及宗教批判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有待于马克思对其加以超越。
    • 王立慧
    • 摘要: 媒介理论自20世纪发展至今仍未有定论。当今的传播理论研究通常沿着两个相互关联的“轴”来理解媒介:中介设备及其确定性。媒介被理解为媒介设备、中介技术设备(如电话)的同义词。媒介理论起源的问题可以在费尔巴哈分析方法中找到答案。费尔巴哈作为最先研究基督教本质的哲学家,他以“物质性手段”为核心分析了宗教思想,其分析方法由三个连续的环节组成:倒置、物质性手段的确定和翻译。在这三者中,“物质性手段”是核心,费尔巴哈最初将它应用于基督教本质的分析,后来又扩展到对所有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思路对当下媒介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性。
    • 陆一丹
    • 摘要: 自黑格尔以来,现实概念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这三位哲学家对现实观分别有着不同的本质定向,反映着他们哲学立场的根本区别。其中黑格尔认为现实既是绝对精神及其展开过程,又是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必然性,还是本质和实存的统一。费尔巴哈则否认存在抽象的普遍事物,认为现实应被定向为感性实存。马克思则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了二者的现实观:首先,他既认同现实的本质在于感性,又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现实观的活动性原则,将现实视为不断生成的感性活动本身,即实践;其次,他把现实规定为劳动对象化的定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后主张现实反映了本质与实存的统一,这种统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表征为物质生产关系。
    • 谢淞楠
    • 摘要: 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界通常认为费尔巴哈的理论是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中间环节”,认为他的实践观也是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他批判黑格尔对人的理解,认为人是一种抽象含义的自然的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吸收了他的自然主体论的思想,而且他对人的本质、主体和客体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实践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马克思的实践观,我们首先要了解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合理性因素和其局限性,再进一步研究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实践观所起到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