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跨界学习

跨界学习

跨界学习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1078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理论观察、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等;跨界学习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兴丰、代建军、刘鹏等。

跨界学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1078 占比:99.91%

总计:101164篇

跨界学习—发文趋势图

跨界学习

-研究学者

  • 黄兴丰
  • 代建军
  • 刘鹏
  • 孙小红
  • 张民选
  • 方颖
  • 於凤婉
  • 施云康
  • 李会民
  • 石春红

跨界学习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桂虹; 杨鸣
    • 摘要: 全科阅读旨在为跨界学习、深度阅读寻求思想共鸣的“联结点”,构建一个读学协同、学科联动的阅读系统,实现“阅读育人”“全科育人”的功效最大化。立足项目化学习理论,以中国纸文化为探究对象,联动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三个学科,以阅读、实操、辩论为径,引导学生探寻纸的“前世今生”,共赏当下社会之文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力。
    • 臧美凤
    • 摘要: 人工智能强势来袭,怎样的教育才能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将给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作者认为,人工智能将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看法和对教育的管理方式,将提升教育的生态,改良教育的内容,优化教育的方式。同时,人工智能也让师生关系发生变化。
    • 李奕婷
    • 摘要: 教师专业学习关系有效教学和学生学业改进的状况,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议题。乡村教师的有效专业学习更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缩小城乡学生STEM教育结果差距,增加乡村教师“科学资本”,解决STEM人才资源危机是澳大利亚政府进行STEM教育改革的深层动因。从扩展性学习理论视角,对澳大利亚STEM教育伙伴关系中集体协作的学习转换机制、共同愿景的意义协商机制和借助边界物发展的互动机制等教师跨界学习机制进行分析。澳大利亚政府通过构建多元主体的伙伴关系,打破了传统教师培训的壁垒,提升了教师“在地化”能力,助力乡村STEM教师专业发展,借此希望为中国乡村STEM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视野。
    • 杜启达; 李如密; 阎浩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从过去学科内专业学习转变为跨界学习。教师跨界学习是立足自身学科教学,跨越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通过学习其他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将其与自身专业学科联系起来转化为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形态。跨界学习有利于教师超越学科本位的局限,融合学科知识,构建跨学科专业界限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丰富教师的生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跨界学习实施的一般路径是个体主动学-教师互动学-学校推动学-项目带动学。
    • 张进宝
    • 摘要: 教育领域与工作领域存在广泛的跨界互动需求,跨界学习正在成为人类普遍的社会性学习方式。然而跨界学习活动并不会自动发生,需要一定机制引发、维持和推动。因此,如何组织、维持跨界学习,已成为教育研究的新问题。借鉴第三代活动理论和邀请教育理论构建的跨界邀请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松散的跨界学习,其特别强调建立明确的主题,提供有组织、有意义、有责任、有吸引力的交流情景,促进位于不同活动系统的参与者,跨越自己所属领域的边界,与其他活动系统的参与者互动,形成新的集体概念。"邀请模式下的学习环境"和"跨界共同体模式下的活动系统"是跨界邀请学习模型的核心,前者旨在使学习环境能够像磁铁一样将学习者吸引进来,让其在尊重、信任、乐观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后者有助于促成不同系统的参与者转换角色,深度、多元互动,创造新的理解和认知。开展跨界邀请学习要通过活动设计、机制建设,实现以"邀请为名"激励学习,以"互动为媒"促进跨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催生网络模式下的跨界邀请学习,其蕴藏的学习规律和问题,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 高丽
    • 摘要: 跨界学习不仅指教学内容的跨界,更是学习场所、学习方式的颠覆性变革。伴随着评价体系的变化,高考化学命题不断趋向综合化、情境化、生活化,这需要高中化学教学在教学内容、学习场所、学习方式上进行“跨界”,并通过务实实验教学、整合社团资源、加强课外体验及开展前瞻性实验等方式,为“跨界学习”搭建广阔的舞台。
    • 叶菊艳; 卢乃桂; 曹钰昌; 谢欣荷
    •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边界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大学与中小学开始建立伙伴关系以开展教师教育或学校改进,不同国家与区域也在组织跨校支持、区域教育改进等工作,教师进行边界跨越愈发频繁地发生在教育或教师教育领域中。然而,现有对边界跨越与跨界学习的讨论多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场所,较少聚焦到教师或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基于此,“跨界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学习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于2022年6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跨界学习研究、教育优质均衡背景下教师的跨界领导研究、教师教育中的跨界学习研究、大学—中小学伙伴协作中的教师跨界学习研究等进行研讨。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境下教师如何进行特定跨界实践及跨界学习,揭示中国国情中教师跨界实践与跨界学习的独特性,运用跨界学习理论指导教师教育课程与实践并开展干预性研究,进一步探索师范生和教师跨界能力及跨界领导力的提升路径等。
    • 陈海燕
    • 摘要: “跨界学习”是指以学科教学内容为主线,引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模式。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跨界学习”已然成为教师顺应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改进突破口。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秉承“生本思想”,立足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生活元素、科学元素和艺术元素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这些做法能有效打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使教师在丰富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 黄兴丰; 张民选
    • 摘要: 中国教育智慧是中国教育智慧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多元立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在文化传统、教育理念、政策规划、课程设计、方法原则、课堂实践六个层面。中国教育智慧的跨文化传播在本质上说,是跨文化实践共同体中不同群体通过对话实现认知、说服、采纳和实施四个阶段的传播过程。其中,边界对象是实现跨文化实践共同体中不同群体跨界的重要载体。课堂作为具体的边界对象,可以有效地促进跨文化实践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协调、反思和改变四种学习机制的发生、发展,进而在不同群体之间生成抽象的边界对象,即共享的中国教育智慧,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事实上,跨文化传播是双向的,跨界过程中的矛盾也成为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在当下特殊国际环境中,要坚持教育自信,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跨文化实践共同体,开发国际化的教育公共产品,对外传播中国教育智慧。
    • 谢鞠
    • 摘要: 本文基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从实践出发,分析了“综合实践活动”和“跨界学习”的内涵和意义,阐述了二者的关系,提出了用“跨界学习”的理念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以促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