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72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66823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经济研究导刊、现代经济信息、物流技术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重力模型的相关文献由64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炜、华雪东、叶霞飞等。

重力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6823 占比:99.84%

总计:167083篇

重力模型—发文趋势图

重力模型

-研究学者

  • 王炜
  • 华雪东
  • 叶霞飞
  • 夏洪山
  • 赵伟
  • N.K.Pavlis
  • R.H.Rapp
  • 丁文秀
  • 余冬根
  • 刘健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付岩岩
    • 摘要: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实施主体,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使用2013—2019年面板数据对河南省民营经济增长驱动要素时空演变轨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角度看,劳动力驱动效应逐年增大,在2018年之后显著下降并成为限制因素,但影响并不明显;技术驱动效应一直都是限制因素,并且影响逐年增大,成为目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资本驱动效应逐渐增强,是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从空间角度看,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重心及资本、劳动力两大要素的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轨迹十分相似;河南省民营经济技术重心整体上呈现向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但2019年出现了向东北方向大幅度转向轨迹.
    • 黄志毅; 张鑫雨
    • 摘要: 以湖北省17个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全省A级景区的数量、旅游收入及交通条件,选取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收入指数和旅游区位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组合矩阵等定量方法对湖北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匹配关系将其划分为:同步-双高区、同步-中间区、同步-双低区、错位-正向偏离区、错位-反向偏离区.通过研究发现:(1)湖北省17个市(州)的旅游资源重心为(112.71°E,30.96°N)、旅游收入重心为(113.04°E,30.84°N)、旅游区位重心为(112.48°E,30.97°N).(2)旅游资源、旅游收入和旅游区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综合二维组合矩阵的分析结果来看,武汉旅游业发展最好,与宜昌、襄阳、十堰、恩施、咸宁、荆州属于同步-双高区;鄂州、仙桃、天门、潜江属于同步-双低区;属于错位区的主要有荆门、黄石、随州、黄冈、孝感和神农架.通过挖掘湖北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的原因,从双高区、错位区出发,针对性地提出矫正建议,为湖北省旅游业发展提供策略参考.
    • 姜万昌; 路明明
    • 摘要: 基于局部随机游走的链路预测算法忽略网络结构对转移概率的影响,不适用于具有局部高聚集程度的网络,因此提出叠加随机游走重力模型的链路预测算法。结合局部信息重定义随机游走的转移概率矩阵,将其应用到叠加随机游走中,量化局部网络结构对游走转移的影响,利用叠加随机游走得到的转移概率重定义重力模型参数,计算节点之间的相似性。与基于局部信息、路径、随机游走和节点聚类系数的算法相比,在局部无高聚集程度的网络中,新算法的AUC指标平均为0.951,提高了1.3%,Precision指标提高了0.9%;在具有局部高聚集程度的网络中,新算法的AUC指标平均为0.978,提高了5.5%,Precision指标提高了1.4%。
    • 武轶杰
    • 摘要: 为积极开拓反向运输市场,探索通过黄大铁路开通,接入集团铁路网,形成辐射河北、山西、陕西、内蒙的反向运输新格局,深入黄大铁路辐射区域重点企业,对接周边港口及地方铁路,对黄大铁路周边非煤货物展开广泛调研,分别从辐射范围、市场需求、运价调查、统计分析等角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重力模型对其中远期运输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对黄大铁路的集运业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潘越; 龚健; 杨建新; 杨婷; 王玉
    • 摘要: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生态重要性”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核心区连通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生态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并以重力模型评价其重要程度,提出基于MSPA核心区的“非源地核心区面积生态网络连接率(C)”和“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E)”指数并结合网络结构分析综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研究结果:(1)桂江流域含生态源地11处,总面积7948.50 km^(2),占桂江流域总面积的41.20%。(2)潜在生态廊道38条,总计1839.95 km,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6条,总计1278.29 km,包括一级生态廊道12条(515.47 km)和二级生态廊道14条(762.82 km)。(3)以26条重要生态廊道构成最优的生态网络,E处于峰值,非源地核心区生态廊道长度比率较高;C值更高,生态网络对于研究区内主要生态空间斑块的连通性更好;α指数和γ指数接近等于1,即网络基本达到最大限度回路数且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β指数更高,网络结构比较复杂且结构完善。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评判生态网络优劣和实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 周英; 施成超; 刘滢; 宋钰红
    • 摘要: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边缘化”的现象。本研究以云南德昂族乡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指数分析方法,提取出连通性较高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源地,基于AHP层次分析法选取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四个方面的10个阻力因子作为指标,构建德昂族乡生态综合阻力面,结合最小阻力模型(MCR)生成潜在生态廊道,最后基于重力模型对潜在廊道进行识别并提取出重要的生态廊道,构建德昂族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生态源地的保护和生态廊道的建设以及建设生态踏脚石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乡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营造提供参考。
    • 甘静静
    • 摘要: 构建生态网络有利于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该研究以长株潭生态绿心为研究区域,采用“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模式构建生态网络,并进一步优化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景观类型占前景面积比例分别为:核心区(47.91%)、边缘区(21.4%)、桥接区(15.57%)、支线(7.56%)、环道区(3.68%)、岛状斑块(2.36%)、孔隙(1.52%)。核心区斑块主要分布在中部自然保护地集中分布区。(2)根据核心区斑块的dPC值及面积并参考相关规划,共识别生态源地20个,其中类型一6个、类型二5个、类型三9个。(3)基于MCR和重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190条,其中重要生态廊道26条。(4)生态网络优化后新增1个生态源地以及23个踏脚石,修复25个关键生态断裂点。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生态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 罗言云; 谭小昱; 何柳燕; 李春容
    • 摘要: 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园区建设仍面临生境破碎化问题。以大熊猫分布最广的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境破碎化的现状,综合考虑斑块面积、生境适宜性等级、景观连通度水平3个条件,识别出生态源地,再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最后从空间结构角度提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景观连通度处于较低水平;构建的生态网络连通度较高但在局部区域出现空缺;生态网络优化可形成“一轴两带,四核多点”的生态网络规划框架。研究从生态网络的角度切入,探讨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大熊猫生境连通度和完整性的新思路,为研究区大熊猫生境保护和生态空间的优化发展提供较重要的依据,也为其他片区以及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分区管理提供参考。
    • 彭辉; 王威; 徐培娟; 潘卫龙; 刘丹
    • 摘要: 为了更加精确地预测城市群城际出行分布量,研究城市群空间联系对出行分布量的影响,构建了基于空间联系强度的城际出行分布预测模型.首先,基于传统引力模型,引入结构方程模型从多维度搭建了城市质量计算方法;提出城市群多模式空间联系概念,将其空间联系细化为商务联系、旅游联系、其他联系3类,在充分考虑企业关联度、母子公司关联系数、旅游联系系数等参数的基础上建立3类空间联系强度模型;其次,将空间联系强度作为参数引入双约束重力模型,从出行目的比例获取、出行生成预测、出行分布量计算3个方面建立了城市群不同活动模式出行分布量预测方法;最后,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案例,利用构建的出行分布模型进行城际出行分布量预测,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将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校核,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为11.49%,比传统模型低4.29%,有效地提高了模型预测的精度.
    • 赵昊天; 陈继春; 覃亮; 刘康林; 白锦程; 谭小林; 唐鑫; 罗茂婷
    • 摘要: 生态空间网络能够加强破碎的生境斑块、景观之间的连接性,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尤为重要。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区,考虑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MCR)进行生态网络的构建,结合重力模型定量评估重要生态廊道,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攀枝花市生态网络由10个生态源地、28条有效潜在生态廊道组成;结合重力模型提取出7条一级生态廊道、10条二级生态廊道和11条一般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核密度值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北部,生态流动性整体偏弱;通过增设生态源地、识别生态节点及生态断裂点、分析廊道适宜修建宽度来优化生态网络,并提出生态空间网络框架布局对策。该研究可为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